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作者:郭杨波 浅谈城市经济的繁荣与蜀词的兴盛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1/24

                    
                 作者:郭杨波  

           浅谈城市经济的繁荣与蜀词的兴盛 
                                      
                  在文学发展史上,五代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时代。在这五十多年中由于军阀分裂割据,战乱频仍,乱象如沸,导致文学不振,但在词的发展史上,五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与其他文体萎靡不振相较,它上承唐代,下开两宋,是这一新兴文体充满生机,长足发展的时代。而偏安一隅的两个南方小国——南唐与蜀是当时的词坛重镇。其中,西蜀词的发展历史更早于南唐。五代西蜀词是一个特定时段和地域范围内的概念。它包括前蜀(891—925年)和后蜀(926—965年)(孟知祥于926年入蜀,真正建立后蜀政权是在934年,但为了文学史的连贯性,这里把孟知祥入蜀的时间作为后蜀的开始),地域是指四川地区。
                  陆游在《跋花间集》中说:“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1]这一时期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创作中心和高峰。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南唐词的成就高于西蜀词,但比较而言,西蜀建国于907年,比南唐早30年,后蜀编定《花间集》——这一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时,南唐刚刚建国3年,可以说,南唐词多多少少会受到西蜀词的影响。另外,南唐的词作创作集中以李璟、李煜、冯延巳这二主一相为代表,而西蜀词则上至帝王宰辅,下至布衣隐士、家妾歌妓,还出现了李珣这样的少数民族词人,和赵解愁、花蕊夫人这样的女性词人,其词在社会上的普及流行及繁荣程度应该说是远远超出了南唐。并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词人,“前蜀有韦庄、牛峤、毛文锡、薛昭蕴、李珣、尹鹗、魏承班、牛希济,后蜀有顾夐、鹿虔扆、毛锡震、欧阳彬、欧阳炯、阎选,两蜀词人之盛,胜于他国多矣。”[2]
                  西蜀词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也作为一种以娱宾遣兴为重要目的的流行歌词,它的繁荣兴盛究竟有着怎样的外部条件和自身因素?这历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总的来说,蜀词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蜀地的地域特征及君主的好尚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城市经济的繁荣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愿就作初步的探讨。
                  城市经济的繁荣是文化艺术兴起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它促进了市民阶级的成长和市民意识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整个社会游乐风气的兴盛,也让文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生追求沾染了世俗化、享乐化的色彩。
                  前、后蜀所占据的四川地方,自古以来即为富饶之区,农业生产很发达。因秦代开凿都江堰之功,成都平原成了富庶的天府之国,因“土肥沃,无凶岁”,逐渐形成了“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3]的风气。唐代时期的成都已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繁华之都,不仅农业、手工业发达,而且是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有“扬一益二”的美称。成都人卢求甚至认为成都的繁荣远远超出了扬州,他在其散文《成都记序》中这样赞美道:“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扬(扬州)不足以侔其半。”[4]
                  到了五代,原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却因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等连年战争而满目疮痍;割据于成都的西蜀小国却偏安一隅,未受直接影响和破坏,同时西蜀政权的建立者执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前蜀主王建称帝后,立即下诏劝农:
                  爰念蒸民,久罹干戈之苦,而不暇于农桑之业。今国家渐宁,民用休息,其郡守县令务在惠绥,无侵无扰,使吾赤子乐于南畝而有豳风七月之泳焉。[5]
                  农业的发展,使前蜀的财政收入是“仓廪充溢”[6];荆南高季兴在见唐庄宗时,用“国贫地狭民少,得之恐无益”来形容江南,而谈到蜀国,即言其“地富民饶,获之可建大利”[7]来劝唐庄宗伐蜀。王建之子王衍继位后,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其臣子蒲禹卿也曾说蜀国“郡府颇多,关河甚广,人物秀丽,土产繁华”。[8]
                  后蜀孟知祥“择廉吏使治州县,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9],继续实行安民课农的政策。到了其子孟昶统治时期,更是连年“边陲无忧,百姓丰肥”,[10] 
                  “赋役俱省,斗米三钱……府库之积,无一丝一粒入于中原,所以财币充实。”[11]政治、经济都达到全盛时期。
                  城市经济的繁荣导致了蜀国社会佚乐之风更盛。有诗为证:
                  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浮薄。奢侈极珠贝,狂佚务娱乐。虹桥吐飞泉,烟柳闭朱门。烛影逐星辰,歌声和月落。[12]
                  韦庄的《怨王孙》(《尊前集》)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成都蚕市的繁盛之景:
                  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
                  日斜归去人难见。青楼远。队对行云散。不知今夜,何处深锁兰房。隔仙乡。


                  从以下记载中,西蜀当日的游宴之盛亦可见一斑:
                  蜀中每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阛阓填委,蜀人称其繁盛。[13]
                  (五年)四月,(王衍)游浣花溪,龙舟綵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14]
                  (广政)十二年八月,(孟)昶游浣花溪,是时蜀中百姓富庶,夹江皆剏亭榭游赏之处,都人士女倾城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香馥郁森列。昶御龙舟观水嬉上下十里,望之如神仙之境。[15]
                  孟昶时,还闹出了“城中子弟不识稻麦之苗,以筍芋俱生于林木之上,盖未尝出至郊外也”的笑话。而正是有了这样发达的城市经济,才可能衍生出“村落闾巷之间,絃管歌诵合筵社会,昼夜相接”的风尚。[16]


                  唐庄宗即位后,与蜀国通好,曾“命客省使李严使于蜀”。李严来到成都,作为一个外来者,他看到的也是一个“谒享之日,蜀中士女夹道观之,珠翠簾幕,为之照耀。”[17]的埠富民康之处。
                  繁华的都市生活,衍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在这样的宴乐游赏之中,配乐而歌的曲子词大为流行,酒筵歌席和歌儿舞女成为了统治者和士大夫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先来看一看宫廷中的情景。前蜀后主王衍曾多次设宴组游,并于席间亲自演唱:
                  五年三月上己,宴怡神亭,妇女杂坐,夜分而罢。衍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及《后庭花》、《思越人》曲。……重阳宴群臣于宣华苑,夜分未罢。衍自唱韩琮《柳枝词》曰:“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何须思想千年事,谁见扬花入汉宫。”[18]
                  相传孟昶也“尝夜同花蕊夫人避暑摩诃池上,作《玉楼春》词。”[19]
                  蜀主以文思殿大学士韩昭、内皇城使潘在迎、武勇年使顾在珣为狎客,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鄙俚褒慢,无所不至,蜀主乐之。[20]
                  三年衍还至成都,五月宣华苑成,……穷极奢巧,衍数于其中为长夜之饮,嫔御杂坐,舄履交错,……命宫人李玉萧歌衍所撰宫词送宗寿。[21]
                  花蕊夫人《宫词》中亦有不少相关描述:
                  西毬场里打毬回,御宴先于苑内开。宣索教坊诸伎乐,傍池催唤入船来。[22]
                  三清台近苑墙东,楼槛层层映水红。尽日绮罗人度曲,管弦声在半天中。[23]
                  梨园子弟簇池头,小乐携来候宴游。旋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24]
                  再看关于地方官府,文人士大夫们宴乐景况的记载:
                  唐武都符载,字厚之,本蜀人,有奇才……以王霸自许,……居浔阳二林间,优游卒岁。……乞百万钱买山,四方交辟……草堂中以女妓二十人娱侍,声名藉甚。[25]
                  “唐路侍中严,风貌之美,为世所闻,镇成都日,委执政于孔目吏边咸,日以妓乐自随,宴于江津,……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移镇渚宫日,于合江亭离筵赠行云等《感恩多》词,有‘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至今播于倡楼”[26]
                  至于到青楼去寻欢作乐,歌妓的唱词待客更是必不可少。从蜀词人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读到许多描绘这一情景的作品。如牛峤《女冠子》: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尹鹗《清平乐》:
                  芳年妙妓,淡拂铅华翠。轻笑自然生百媚,争那尊前人意。酒倾琥珀杯时,更堪能唱新词。赚得王孙狂处,断肠一搦腰肢。
                  上至帝王下至百官,文人士大夫,都竞相尚好伎乐,宫廷中,家中多蓄养歌伎舞儿以供娱乐,如王建时武德军节度使王宗裕于郊外“立亭榭,凿池沼,树花木,携妓纵酒为乐”[27],王建姐姐之子王宗翰“好蓄妓妾,后庭珠翠常百余人”。[28]不养之人,反倒稀见。如大臣李廷珪“素俭约,不蓄妓乐”,后为了贿赂志在声色的行营都监王仁赡,“遂求于姻戚家,得女妓四人”[29]。以声色为乐以成为当时的风尚,词人笔下才会出现这样的生活:“无处不携弦管,直应占断春光。”(欧阳炯《春光好》(金辔乡))
                  这样繁荣的城市经济和兴盛的游乐之风,正是以娱宾遣兴为主要功能的曲子词创作和传唱的温床。 
                             
                                
    

                浏览次数:78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岷江历史痕迹与汪洋蜀国相遇
----下篇文章武侯祠历史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