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四川现代知名作家李劼人:《成都的一条街》,本网加按语!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1/21

     

    本网按语:

      成都近50年现代化建设,当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无可讳言:在所谓“旧城改造”旗号下,同时也给这座中国文明古城造成许多灾难性毁灭(如文中提及的老皇城)。

       四川现代知名作家李劼人先生赞叹的人民南路片区,现在古意荡然无存。走到这里,会发现现代化混凝土森林其实和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城市一个面孔。

     50年,老成都消失了。消失之最痛,就是人民南路片区......

 

          李劼人:《成都的一条街》 


    我要讲的成都的一条街,便是现在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大门外的人民南路。(按照前市人民政府公布过的正式街名,应该是人民路南段,但一般人偏要省去一字,叫它人民南路。这里为了从俗,便也不纠正了。)

要说明人民南路的所在,且让我先谈一谈旧成都的形势。目前正在带动机关干部、部队、学生、居民、农民,分段包干拆除的旧城墙,是一个不很整齐的四方形。据志书载称,周围二十二里八分。因为从前的仗尺略大,最近据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测量出来,是二十四里二分多(当然是华里)。又志书载称,这城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南北相距七里七分。

    成都说起来是个古城市。若果从战国时候秦惠王灭蜀国、秦大夫张仪于公元前三一0年开始建筑成都城算起,它的确已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但是,成都城随着朝代的变更,它也变了无数次,始而是大小两座城,继而剩下一座城,后又扩大了变为二重城、三重城,后又变为一座完整的大城。今天的规模,是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高骈作西川节度使时建筑唐城的规模。可是现在拆除的城墙,不但不是八世纪的唐城,也不是十三世纪后半期的名城,甚至不是张献忠之后、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所重修的城,而实实在在是在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彻头彻尾用砖石修成,算到今年仅止一百七十三年,并非古城。

    成都位置,偏于川西大平原的东南,地势平坦。当初规划城市时,本可以像北京市街一样,划出许多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区域来的。但是不知为了什么缘故,城内街道全是西北偏高、东南偏低的斜街。我们把成都市旧街道图展开一看,便看得出,只有略微偏在西边一点、大致处于城市中心的旧皇城,是端端正正坐北朝南的一块长方形。

    旧皇城,一般人都误会为三国时代刘备称帝的故宫。其实不是。它是唐末五代、前后两个蜀国在成都建都时的皇城。这地方,经过宋元两朝的兵燹,不但城垣宫殿早已无存,就连清人咏叹过的摩诃池,也逐渐淤为平陆。变成若干条街巷。到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册封他的第十一皇子的朱椿为蜀王,为了使朱椿就藩,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才在前后蜀国修建过的宫垣基础上,更加坚固、更加崇宏地造了一座和当时南京皇居相仿的蜀王宫。蜀王宫的规模很大,几乎占去当时成都城内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宫殿园囿之外,有一道比大城小、比大城狭的砖城,名宫城。一道通金河的御河,围绕四周。御河之外,还有一道砖城,叫重城。宫城前面是三道门洞。门外是广场,是足宽一百尺以上的御道。与门洞正对,在六百三十余公尺远处,是一道二十余丈长、三丈来高的砖影墙,因为涂成红色,名为红照壁。在门洞外二百五六十公尺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高亭,是王宫的鼓吹亭,东亭名龙吟,西亭名虎啸。明朝藩王就藩后,虽无政治权力,但以成都的蜀王宫来看,享受未免太过分了。到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建立大西国,在成都即位称尊,改元大顺元年时候,又改为了皇城。不满两年,张献忠于公元1646年,统帅军民离开成都,皇城内的一切全被烧毁、破坏,剩下来的,就只一道宫城、三道门洞,以及门外横跨在御河上的三道不很大的石拱桥(比横跨金河的三桥小而精致)。十九年后(是时为清朝第二代皇帝玄晔的康熙四年),四川的政治中心省会,由保宁府(今阆中县)移回成都。为了收买当时的知识分子,开科取士,又将废皇城的部分地基(前中部的一部分),改建了一座相当可观的贡院。一九五一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加以培修利用,作为大小会议场所的至公堂、明远楼,就是这时候的建筑物。

    从我上面所略略交代的历史陈迹看来,这地方,实实应该叫做蜀王故宫,或贡院。本来在门洞外那条街,早已定名为贡院街的。但是百余年来,人们总是习惯了叫它作皇城,把门洞外的一片广场叫作皇城坝,习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现在我所介绍的这条街——人民南路,便是旧皇城门洞(今天应该正名为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大门)向南,六百三十余公尺,到红照壁的一段,恰恰是明蜀王故宫外整整一条御道,似乎还窄了一些。这因为在一九五二年扩建这条街时,曾与东御街的西口、西御街的东口,在积土一公尺下,把那两座鼓吹亭的石基挖出,测度方位与距离(横跨在金河上的三桥,也是很好的标准),看得出,当时的御道,应该有一百公尺以上的宽度。

    这条人民南路,以现在成都市的市政建设来说,恰好处在中轴线的中段。这条中轴线,向北越过旧皇城,经由后载门(现在街牌上写成后子门)、骡马市、人民中路、人民北路,通常四公里(从人民南路的北口算起),而达今天的宝成铁路、成渝铁路两线交会的成都火车站,可能不久时将改称为北站。因为现在从人民南路南端红照壁起,已新辟一条通衢,通道南门外小天竺,不久,还要凭中通过四川医学院(原华西大学),再延伸四公里,直抵成昆(成都到昆明)铁路起点车站,也可能将来会改称为南站。由人民南路北口到成昆铁路起点站的黄家埝,有六公里。将来这里联系南北车站的中轴线为十公里。请将我所说的距离想一想,现在的人民南路,岂不恰恰处在中轴线的中心一段吗?

    在这条中轴线的南段,即是说在今天的人民南路之南,将来是会出现不少的崇丽宏伟的大建筑的。今天的人民南路,仅只在东西御街街口以南摆上了一些大厦,如新华书店、人民剧院、百货商店等。旧社会的卑陋窳劣,几乎等于棚户的房屋,尤其在北段地方,还遗留得不少,当然,不久的将来都会拆除改建的。

人民南路的北段,不像南段布置有街心花圃。这里是每年五一、十一两个大节日,广大群众为了庆祝佳节而集会的场所,旧皇城门洞,这时恰好就作为一座颇为适用的检阅台和观礼台。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这地方将来还要向东、向西、向南拓展若干公尺,使其成为一片名副其实的广场。

    人民南路的兴建,它向成都人民说明了新社会的可爱;它增加了成都人民对美好前景的憧憬,也增强了成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不要看轻了这条街的兴建,它确实具有很浓厚的政治意义的!

这里我应该谈一谈人民南路的前身了。

    我前面所说的贡院,从清朝末叶废科举之后,它就几经变化:清朝时候是几个高、中学校兴办之所;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是军政府;其后是督军公署;是寻按使和省长公署;再后又是高级、中级学校汇集的地方。抗日战起,学校迁走,起初是无人区域,其后便成为贫民窟。解放后,成都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一年迁入(仅占旧皇城的四分之一,其余地方作为别用,不在此文范围之内,便不说它了)。为了要利用至公堂,特别在新西门外修了一片人民新村,光从至公堂上迁走的贫民,差不多就上百家。几十年间,御河已经淤为一道臭阳沟,不但两岸变成了陋巷,就河床内也修了不少简陋房子。至于宫墙,那是早已夷为旱地,不用说了。

    旧皇城门洞外直抵红照壁的那条宽阔御道,在清明时候,便已变成了三条街道。北面接着皇城坝,南面到东西御街街口的一段,叫贡院街。这条街,是废科举之后才修起来的。要使用这地方,在平时只能容许人民,尤其聚居在这一带的回族人民搭盖的临时房子,要用时拆,不用时再搭。科举既废,再无开科大典,这条街因才形成而固定下来。

    这条街的特色是,卖牛羊肉的特别多。因为上千家的回族人民聚居在四周,所以这里便成了回民生活上一个重要的交易场。除了牛羊肉外,几乎所有的饮食馆都标有清真二字。

    贡院街之南一段叫三桥正街。三桥,便是横跨在金河上的三道砖石砌成的大桥。这桥的建造,可能还在明朝以前。但构成三桥那种规模,却与名蜀王宫的修建同时。若照三道桥的宽度来看,是可证明从前御道很宽。但是到清朝后期,这里变成街道,街道的宽度,就比中间一道桥的桥面还窄。六十年前,成都有句流行隐语,叫“三桥南头的石狮子—无脸见人!”意思便是三道桥当中一道桥的南头的一对大石狮,早已被民房包围,等于石狮躲进人家,无脸见人。街道比桥面窄,因此桥面的两旁,也被利用来做了卖破烂、卖零食的摊子。

三桥正街之南一段,正式名字叫三桥南街,一般人却叫它“韦陀堂”,照壁跟前成了一条街,所谓照壁,早已隐在店铺的后面,不为人知。一九二五年才被当时反动政府发现,以银洋一万元的代价抵给当时的商会,拆卖得一干二净。

    今天的人民南路,宽度六十四公尺(三桥也联成了一片路面),不但有街心花圃,不但有行道树,而且是柏油路面。它是中轴线上的通衢,它也是人民集会的广场。今天看来,它是何等壮阔,足以表现新社会人民的雄伟胸襟。然而它的前身,却原是那么污糟的三条街!可惜那些旧街景的照片已难寻觅。

    不过今天的人民南路还在变化中。它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而一年一年的变。肯定地说,它将愈来愈雄阔,愈变愈美好。现在我所述说的人民南路,还只限于一九五八年秋的人民南路。 
  
 

                浏览次数:889--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四川作家聂作平:《四川人文读本》简明解析四川....
----下篇文章古代女扮男装的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