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成都天府广场和毛主席塑像修建始末 》,披露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的种种情形....
成都天府广场和毛主席塑像修建始末 郑光路
毛主席塑像和省展览馆,构成天府广场突出画面。许多人都想知道:这些特殊年代的产物,当年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
1、 两大派为夺权争“表忠心”
天府广场的前身老皇城坝,已是历史名词,却存在了2700多年。春秋时期由氐成部落首领开明王朝建城以来,这里一直是西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座金碧辉煌的城中城,时而崔巍宫阙龙凤旌旗,赵女吴姬笙歌彻夜;时而漫天战火杀声四起,城摧墙毁虎狼栖身….至秦国巧辩之士张仪又在此筑“大城”后,几经兴衰盛败。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儿子朱椿到成都当蜀王。荒凉几百年的皇城,再现巍峨雄姿。1644年,张献忠在老皇城建立大西国,吃败仗后又一把大火将登基宝殿烧得精光…
大弓长矛的清朝骠骑“哒哒哒”地杀进四川了,巡抚张德地惨淡经营,在原蜀王府遗址上修建贡院,俗称“皇城”。气派太大, 清代驻成都高官,怕有“僭越”之嫌,谁也不敢在此设衙门,改为“贡院”。悬挂“为国求贤”横匾,还有乾隆老儿龙飞凤舞“旁求俊× (音义)”的草书匾额,来考试的考生会开玩笑,呼为“狗来滚叉”…风云变色,1911年辛亥革命了,皇城被尹昌衡作为四川军政府所在地,在此把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咔嚓”杀掉、鲜血四溅…虽然“民国”了,老百姓仍民不聊生,老皇城成了堆放煤渣垃圾的“煤山”、旧军阀杀红眼拼命的制高点战场… 新中国成立了,大规模城市建没在艳阳彩旗、口号声声中进行。1953年后,成都市政府建起宽阔的人民南路广场,成为成都标志性建设,同老皇城古迹相互辉映… “文革”疯狂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1967年,成都地区各种名目的群众组织林立。形成你死我活对立的两大派系山头:一、是“成都地区革命造反派联合总部”(简称“地总”),它由红卫兵成都部队(“红成”)、红卫东工人成都部队、工人硬骨头战斗团等联合而成;二、是“成都地区解放大西南联合总部”(简称“解大”),由川大东方红8.26战斗团(简称“8.26”派)、成都工人革命造反兵团(简称“兵团”)等联合而成。两派争权夺利,都想当全省唯一“响当当、硬梆梆”的左派,都恨不得一口把对方吞下肚里!于是长期武斗不止。 1967年5月,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省革筹”)和各群众组织决定拆毁老皇城,修造“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展览馆”(简称“万岁馆”)。这是文革中对四川传统文明最野蛮荒唐和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大破坏。 修建“万岁馆”,全民参与。“红成”派为首的“地总”为表示“最忠于毛主席”,大张旗鼓地“向全省人民发出倡议”:由成都市的“造反派”,在“万岁馆”前广场塑造毛主席巨像。 1967年6 月6日,艳阳高照。由成都军区李文清副司令员代表张国华(省革筹主任、军区政委)、梁兴初(“省革筹”副主任、司令员)等四川领导,主持隆重的动土奠基典礼。动工后,参与者主要是“地总”一派的人员。 当时任省革筹副主任、以造反翻案起家的刘结挺,把持了“省革筹”办公室(简称“省筹办”),他支持“8.26”派,而对“红成”派的“地总”极不满。“省筹办”认为:“ 地区总部”俨然以省最高权力机构面貌出现发号施令,是无视“省筹办”存在!于是,“省筹办”便拉一派打一派,单方面支持“川大8.26”和“兵团”另起炉灶,另塑巨像。仅塑小样模型,就拨给“8.26”派贰万元(当时是笔巨款),策划填平“地总”方面所建的塑像基础。扣压物资阻碍施工。 与此同时,“8.26”派设在盐市口(当时改名为英雄口)的所谓“解放大西南广播站”几十个高耸入云的高音喇叭,每天播放震耳欲聋“最后通牒”:勒令“地总”立即停止施工!否则采取“革命行动”,要打! “地总”却不为所动。为显示“红成”派实力,他们调兵遣将、抢运物资。日夜苦战终于完成地下混凝土基础及基座。 “8.26”见对方独抢“表忠心”头功,恼羞成怒。早在6月3日,“8.26”派唆使来蓉助战的“重庆砸派”中“武斗精英”——“西南师大红卫兵‘8.31’战斗团”的“重庆崽儿”,“啊啊呵”怪吼乱叫冲去砸烂“地总”主席塑像办公室。以亡命徒自居的“砸派”崽儿“砰砰砰”乱打冲锋枪,几度冲锋。但“地总”人多势众,“砸派”强龙难压地头蛇,悻悻然抢了些东西呼啸撤退了。 “8.26”派又企图搞垮“地总”的雕塑班子。他们与重庆联系,从“砸派”掌权的四川美术学院调来杨发荣老师搞塑像工作。“地总”这一派搞塑像设计的叶毓山老师(曾参加重庆大学的主席塑像工作),却受到美院革委会“通缉”,声称逮到这个“反革命”,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两大派吵吵闹闹争斗不休,“万岁馆”和塑像工程无法正常进行。设计方案改来改去,耗费无数巨资。一直拖到1968年5月后,成立了正式文革政权机构省、市“革命委员会”。各群众组织土崩瓦解,这一浩大工程遂由“省革委”完全领导。“万岁馆”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成立“万岁馆敬建办公室”专门负责,还不定期出版有鼓吹“破旧立新”的《工地战报》。 开初展览馆拟建在人民南路四段的今省博物馆内。1968年11月5日,省市7000多军民抬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举着大幅横标和大红喜字,高呼呐喊地在已圈定的施工现场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欢庆破土动工。但骤起风波,有人愤愤然说:“选址是 ‘ 大是大非 ‘ 的问题! ‘万岁馆 ‘ 修在南郊,偏离市中心,革命群众参观不方便;更严重的是,把毛主席塑像规划成坐东朝西,在方位上存在明显的错误!”。(西方,当时指“帝国主义”)此论一出,上下皆惊,旧方案立即推翻,一场闹剧后,新址选在了古皇城。 老皇城既有“封建”罪名,文革前四川最高领导人李井泉又在这有“小天安门”之称的皇城上检阅队伍,被攻击为“独立王国”……老皇城在劫难逃了! 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号称“三忠于”劳动大军迅速开进皇城,仅用15天时间就拆除了按常规需半年才能完成的“破旧”任务。皇城仅存的石狮、城门洞、城楼及著名的明远楼,统统化为“遗臭万年”的垃圾堆。在一中、三中等红卫兵摇旗呐喊鼓动下,身强力壮的石工一个下午, 就把广场上一对几千斤重的石狮子打翻在地,砸得粉碎…皇城内的基石坚硬巨大,为省事用炸药,轰轰隆隆碎石横飞。 1968年11月28日,省、市革委会负责人再次亲临“万岁馆敬建办公室”,审查通过了“敬建设计方案”,指示:“要突出光跃无际的毛泽东思想,要庄严、宏伟、气势磅礴,而且在建筑施工上,也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挂帅......”(见《工地战报》1968年12月1日第3号)。该报还称:“根据这一方案,这一光耀万代的宏伟建筑,将是全省最高最大的建筑,全川七千万军民都为这项项伟大的敬建工程欢欣鼓舞!连日来,许多单位和部门的革命职工敲锣打鼓前来请战。守卫边防哨卡的解放军战士、战斗在工厂、农村的工人和贫下中农,纷纷写信、发电报,万分踊跃地要求为敬建工程贡献力量,以表达对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 ‘ 四无限’: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
2、政治高压下工程震动了省内外
所谓“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四无限”,是当时压倒一切和最时髦的“口头禅”... 修建“万岁馆”和塑巨像,主要由建工部一局所属101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六公司、一公司、木材厂等单位。他们一边施工,同时每天开“批判会”和“早请示、晚汇报”(向毛主席画像鞠躬、诵读毛主席语录)。开批判会时,还把刘少奇、李井泉等人扎成草人焚火烧掉,浓烟弥漫、口号震天....《工地战报》上载: 浩浩荡荡的施工大军星夜赶来了。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白发苍苍的老人、七八岁的红小兵,组成的献忠劳动大军,高擎毛主席画像,带着“忠”字牌,抬着毛主席语录,兴高采烈地涌向工地,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献忠心……….” 省内轰轰烈烈、人仰马翻,而且影响到外省。据《工地战报》记载:从河南调集30吨石膏粉(为塑像模具用)时,三门峡市为此忙得不亦乐乎。当地的农民纷纷出动,赶马车,拉架车,半天时间就把石膏粉拉到火车站。按铁路运输规章,要车皮应向成都铁路局申报中央铁道部安排,再转郑州铁路局、洛阳铁路分局。但关系对毛主席“忠不忠”的大问题,洛阳铁路分局一反常规,命令车站以急运物资处理。货源提前一个月运回成都......
3、成都“皇城”的彻底摧毁和“万岁馆”建成
1968年12月1日,天府之国古老文明象征之一的成都“皇城”,在无情的炸药爆炸巨响中灰飞烟灭。从此,那“老皇城”就只有在市民们飘渺梦境追寻了...... 这一大破坏情景是怎样的呢?作者从自己收藏无数资料中,找到如今已罕见的《工地战报第4号(1968年12月3日)》破旧报纸上大字仍赫然夺目: 红心奋勇摧毁千年城堡,赤胆全为敬爱领袖毛主席 本报讯 12月1日上午,旧“皇城”大门洞的左右两侧写着“奋起毛泽东思想千钧棒,彻底砸烂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井泉及其同伙的独立王国”、“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高标准、高水平、高速度完成敬建工程”的大幅标语。工人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阶级感情......把刘少奇、李井泉两个害人虫扎成草人,推进他们的坟墓——旧“皇城”洞内。报警器一声鸣,这个相传三国时代的“皇城”旧址,明、清重修,李廖死党搞独立王国视若珍宝的“皇城”,彻底土崩瓦解,永世不得翻身。顿时,观看的数万革命群众,欢呼跳跃,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1968年12月12日,在被铲平的皇城旧址上,又一次举行了3万人参加的“三忠于”誓师大会。10部挂着“忠”字礼花的打桩机同时开动,场面极其壮观。 在“大破”的同时,毛泽东塑像的“大立”也在紧张进行。 对毛主席塑像的设计,颇费周折,如果“丑化”了,后果不堪设想!省、市“革委会”专门成立由九人组成的“毛主席塑像成都委员会”创作组,1968年6月3日到北京学习9天。他们先后在清华、北大、中央美院、北京雕塑厂、《收租院》泥塑出国展览制作组......又学习又实验性操作。当时全国有许多为“表忠心”要塑毛泽东塑像的情况,成都组又同“兄弟省市队”“交流心得”,忙碌9天匆匆打马回府。 毛主席塑像初稿,经省、市“革委会”负责人及“工农兵”代表多次反复审定终于开工了。全体人员干劲冲天,有的扎钢筋,有的泼水泥石膏浆,为了使模子尽快干燥,又顶着室内高温轮番守夜,用电炉烘烤,经过连续4昼夜的奋战,终于提前完成了毛主席塑像的翻制任务...... 耗费巨大财力人力,这座“毛主席挥手指示我们前进”的巨型雕塑,总算在1969年新年后基本竣工了! 塑像的同时,“万岁馆”工程也在全省以“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不分昼夜地进行。学生、工人、市民,都要到府南河搬运河卵石或到工地劳动,浩浩荡荡。宜宾地区为敬建展览馆,献上了珍贵的楠木和白果木;宝兴县把开采出来的大理石,专门筑路运到云南去打磨,而后经成昆线运回成都....据统计,当时参加所谓“义务劳动”的单位有710个。 四川建筑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展览馆在1969年10月前落成,举行庆祝建国20周年的游行庆祝。当时中国和苏联为“珍宝岛事件”严重武装冲突,为配合宣传,“万岁馆”峻工后举办了《打倒新沙皇》展览。 “万岁馆”政治色彩浓厚。从地面到三个梯形的台面共8.1米,象征建军节;毛主席塑像的基座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毛主席像高12.26米,象征着毛主席的生日;基座四面的各7朵葵花,象征着四川的7000万人民(当时人口数字);三层台基,象征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三个里程碑;正门大厅外的四根大柱,象征着向毛主席表忠心的“四无限”....工期不到两年,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 “万岁馆”整体布局更充满“文革”狂热特色、煞费苦心:从高处俯瞰,是一个“忠”字。“万岁馆”主体建筑构成“中”字,当中一竖,是“东方红展厅”,检阅台和周边走道及旁边建筑仿佛“心”字,检阅台正中的毛主席像,就是“心”字正中一点...这就是当年天天挂在嘴上的“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堪称古今建筑史之奇观!
4、“万岁馆”的变化
“万岁馆”,象全国无数歌颂毛泽东的展览馆一样,以图片、模型等资料,“再现”毛泽东的“光辉革命实践活动”,及其“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过程。展览馆里并罗列许多资料,无情批判了从陈独秀到刘少奇、邓小平等历次“党内反动路线”的代表人物...... 许多人未曾料到:“红成”和“8.26”两大派群众组织,为争“表忠心”,夺权抢权、你争我斗,打得你死我活......可是当1968年12月塑像完成后,红卫兵等群众造反组织,作为文革运动的工具,已结束了其历史使命,被勒令全部解散。曾被誉为“天兵天将”的红卫兵们,也成为必须“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告别爹娘,含泪经过这座“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塑像,奔赴各地农村,接受严酷生活的磨练...... 更令人不曾想到的是:曾被称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的“林彪副总帅”,1971年9月13日坐飞机外逃、魂丧异域后,这座塑像基座上金光闪闪的题词,讯即被刮平处理掉了。 毛泽东挥手的塑像,生性幽默的成都人众说纷纭。知青“黑色幽默”说:“毛主席挥手说: ‘ 去吧!到农村修地球、吃红苕吧!‘ 你们这些 ‘ 小闯将 ‘ 红卫兵去当‘农二哥 ‘ 吧!”知青家长安慰娃娃们说:“儿啊,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并拢五个手指,表示最多在乡下干5年!”时过境迁,全民砌“长城”(搓麻将),又有人说,那是表示“五番胡”;有人想起行酒令,又说是“五魁手”....不懂事的儿童问:“他是哪一个嘛?”家长们说:“那是毛爷爷!”还有人喊作“成都大佛”、“大菩萨”...... 历史有其必然发展趋势。二、三十年后,这座歌功颂德的“万岁馆”,成为百货展销中心及人头攒动、闹声鼎沸的多家证券交易所!名称也改为省展览馆。毛泽东也从神坛回到人间,省展览馆也不再充满“吾皇万岁!万万岁!”封建时代色彩…这里巴蜀名地、繁华之处,已成为中国西南最负盛名的综合性展览中心。全国糖酒交易会、全国家用电器商品展销会、四川国际电视节、四川服装节等等在此轮番亮相。 1997年,只用半年就建成了天府广场。从“老皇城”到“万岁馆”、四川省展览馆,几经沧桑,许多人早已不知其由来了。只有那尊栉风沐雨的毛主席塑像,默默耸立,成为特殊岁月永久的历史见证...... 以府南河工程取得国际盛誉的成都,在省市政府大手笔精心策划下,又将重建新的天府广场。根据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一些著名的建筑往往是越有地方性、越有传统性,就越有国际性。那尊毛主席塑像已经成为成都历史的一部分,象征着成都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也是“历史文物”了。要想再建一座如此让人思绪万千的东西,实在很难。或许在将来面目全新的天府广场上,这尊巨大的塑像有他应保留的位置吧…
浏览次数:23--
没有了
|
|
|
浏览次数:2265--
 |
----上篇文章: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先生为郑光路文革书稿写序言《惨痛历史岂容忘记》,雁翼先生介绍
----下篇文章:[社会焦点]《个人恐怖犯罪威胁中国社会》《变态杀手的大学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