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历代武术体育人物传略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0/29
    
   
  
 历代武术体育人物传略 
 
发表时间:2004-4-1 13:26:50 来源:时珍网 阅读:3484次 

    吴 量(1611一l 695)

    又名乔,字修龄,号仑尘子,松江人(一说江苏太仓人),武术名家,初学文,明崇帧六年 (1633年),从石敬岩学习刀、枪,后又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项元池学双刀,向郑子华学马家 枪法,向倪家楼学杨家、沙家枪法,向朱熊占学峨眉枪法。他精研各家枪法,熟读《耕余剩技》、 《梦录堂枪法》等专著,形成自己的独特技艺。清康熙元年(1662年)著《手臂录》。该书以精解 枪法而著称。后被《借月山旁汇集》等八部丛书所收录,并流传至海外。1985年我国曾重印该书。

    褚士宝(生卒年不详)

    上海县人,明末清初武术家,曾游学四方,好技击,臂力过人,善枪术、拳术。据《清朝述异》记载,他枪法精湛9称“四平枪’’,数百人不能近身。明崇帧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明兵部推荐他任南京伏波营游击将军,未及上任,南京已失陷。回上海老家隐居,得其真传弟子有王圣藩、池天荣两人,并著有枪谱两种和伤药酒方留传于世。

    薛 丙(生卒年不详)

    清嘉庆年问著名棋手,号橘隐居士,上海松江人,象棋名家,幼得名家何克昌指导,棋艺超群,著有排局《心武残编》,并增订童圣公原著《梅花泉》。两书被后世视为棋界经典,解放后有注释本出版。

    王一亭(1867--1938)

    名震,浙江吴兴人,画家,著名实业家,世居吴兴北郊外白龙山麓,故自号“白龙山人”,与吴昌硕并列为“海上双壁”。

    民国8年(1919年)任上海中华武术会评议会副议长,次年任会长。民国10年在中华武术会筹备《武术月刊》。民国12年改选为中华武术会副会长。

    霍元甲(1869--1910)

    字俊卿,男,天津人,著名武术家,精武体育会创始人。其父恩弟,研练一生,技艺精湛。至霍元甲9更精内功,融汇各派特长,尽得技击精髓。外貌并不伟岸,而体力过人,为人俭仆诚实,谦虚仗义,乐于助人,重信用。清宣统元年(1909年)冬,英国大力士奥皮因,在上海张氏味药园设擂,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以狂言侮辱中国人。霍元甲应朋友之邀到上海,与奥皮因相约于次年春比高低。届时霍元甲至张园设擂,奥皮因却避走南洋,未与较量。后有国内武师赵某登台欲与霍较技,霍元甲为避免伤害自己同胞,拒绝与之比武,在赵坚持下霍元甲不得已与之较量,结果赵某大败。赵某于心不甘,又请师父张文达出台较技,霍元甲先让徒弟刘振声上场,不分胜负,张再三请霍元甲出场,结果张又大败,从此霍元甲名声大振。当时日本柔道会挑选10余名优秀者,来上海与霍元甲比武。双方择定公证人,并约好了日期,结果日本柔道会首领被霍元甲摔倒,臂骨折断,日方大败而归。 霍元甲在上海与友人农竹等,为推广武艺,十宣统二年(19lO年)创立精武体操学校(后改名为精武体育会)。是年九月,霍元甲病逝于上海。一说为日本医生秋野暗害,中毒而死。霍主张武术界应消除门户之见,熔各派之长于一炉,以后精武体育会贯彻以上主张,会务大振,数年后发展到全国各地和南洋一带。

    吴鉴泉(1870一1942)

又名爱伸,满族,北京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秉家学,在其父之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长于柔化的流派。 民国3年(1914年),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民国17年到上海授艺,张群、褚民谊、王晓赖等闻人,多从其习拳。曾任民国17--25年上海各次武术比赛评判。民国18年全国国术考试和民国24年六届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均被聘为评判员。民国19年2月,被聘为上海市国术馆董事,并任该馆太极班教员。民国20年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此后,在香港、九龙、澳门等处成立分社。

陈铁望(1873一1940)

    字卓枚,广东新会人,精武体育会书刊主编人员,幼时家室富有,擅文学,精音乐,善书法。曾任《天铎报》记者,晚清时参加同盟会。由于体质差,不到40岁便要拄手杖才能走路,曾有“油炸烩脚”(油条腿)的绰号。民国5年(1916年)参加精武体育会,主编《学生杂志》的“技击丛刊”。同时开始习武,不到一年,“即能在刀剑丛中与诸少年角逐”。以后专志于精武事业,一直是精武会的主编人员。编著有《谭腿》、《达摩剑》、《会战》、《五虎枪》、《童子军棍术》、《精武》、《精武本纪》等10余种书籍,也是《中央精武杂志》的主要编纂者。民国6年,就武术与“国粹”等问题在《新青年》杂志的“随感录”中与鲁迅开展辩论。民国24年去广州,民国29年逝于澳门。

蒋维乔(1873--1958)

    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教育家、气功学者。幼时家境清寒,7岁进蒙塾,16岁自设私塾,20岁中秀才,22岁进南著书院,南矜青开五科,体操为一科,蒋五科兼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上海,结识蔡元培,参加中国教育会之革命活动。是年9月,返武进组织武进体育传习所,自任队长,开操后上街游行,人人惊异。次年,应蔡元培之

邀,来沪参加爱国学社,组织拒俄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6月,因《苏报》案发,爱国学社解散,继而筹建爱国女校,女校也开设体操课。宣统元年(1909年)任爱国女校校长,民国后在南京政府任职。民国2年(1913)辞政府职务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教科书,曾编写和翻译出版了部分气功书籍。民国11年后,曾任江苏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教授、校长等职。民国16年定居上海,在光华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坚辞日伪教育部次长、上海教育会副会长等职,自甘清贫,坚持办学。解放后应上海卫生局之邀,主持气功训练班,后任上海气功疗养所顾问。

    蒋维乔少年时体弱多病,青年时患肺结核,经练气功小周天(静坐)痊愈。民国3年著《因是子静坐法》。3年后潜心于佛学研究,改练佛家气功。后据佛家《小止观》等经论,写成《因是子静坐法续篇》。晚年练密宗功法。1954年在上海和香港同时出版《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1955年出版《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1957年在香港出版《世问禅》。他对气功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子正(1878一1933)

    又名陈纪平,河北雄县人,武术名家。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 法之精华。擅鹰爪拳,被人誉为“鹰爪王”。民国7年(1918年)来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专授鹰爪拳,还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授艺。民国10 年去香港精武会传艺,翌年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台上用半个回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一把,剑上刻有“中国拳王”4字。民国12年湖北武昌精武分会成立,赴该会任教。著有《鹰爪翻子拳)、《鹰爪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翻子拳摘要》等书。

    佟忠义(1879--1963)

    字良臣,满族,武术名家。出身河北沧州武术世家,6岁习武,后在清宫禁卫军任武术教官,曾在奉天、沧洲开设镖局。辛亥革命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武术教官等职,兼理伤骨科。民国11年(1922年),受国育武术研究会之邀来沪任教。民国14年创立忠义国术社,开设摔跤、拳术、举重、弓矢、器械五科,并在精武体育会、东亚体专等处任教。民国17年任上海市国术馆少林门主任及摔角教练,同年赴南京参加国考,名列优等。民国19年受聘为市国术馆董事。民国30年重建忠义国术社、中国摔角社,并被上海健身学院和现代体育馆聘为摔角教练。他授徒注重武德,在《武术须知》中要求弟子“爱国家,保国权”,“宁愿谨,勿诈虞;宁迂拘,勿放您”,“守信义,重质朴”。解放后,曾多次参加武术表演,并开办伤科诊所。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上海市体委委员。著有《武术之道》、《中国摔角法》等书。

    吴祥詹(1880一1946)

    名宝嵌,号络严山人,原籍南京,生长于上海围棋世家,幼年由祖父启蒙,后经李祥生指点,渐有奕名。青年时遍游南北,后与张瘪如、段棋瑞等交往。晚年在上海私宅开设听秋奕社。著有《布局详解》、《围棋布局研究》、《围棋丛编》,与黄赢仙合著《周小松受子谱》。

    王季鲁(188?一1964)

    上海松江人,体育教育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徐一冰、徐傅霖合力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后设立女子部,民国2年(1913年)改名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自任校长。办校方法参照日本女子体操学校,办校宗旨是“强国强民,振兴中华”。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组织学生军,投入光复上海的战斗,因很多学生缠过足,被称为“小脚娘子军”。民国8年支持学生进行爱国反帝斗争。次年因身体不佳,由学生华豪吾接任校长。王季鲁倾产办.学,使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在艰难之中维持了11年,毕业生数百人,造就了我国首批女子体育骨干。

    徐一冰(1881--1922)

浙江吴兴人,体育教育家。青年时期思想激进,主张维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不忍“东亚病夫’’之辱7赴日本大森体操学校留学,其间加入同盟会。两年后学成回国,先在高阳里设华商体操会,同时任教于上海爱国女校、湖州旅沪公学、民立中学、中国公学等校。光绪三十三年底,与王季鲁、徐博霖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次年3月招生。该校在宗旨、学制、课程、招生、升留级、奖惩、考试等方面均有详尽的规定,是中国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并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实行军事训练,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支持学生参加革命,组成学生军参加攻打制造局。民国3年(1914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一等金质嘉禾章和“思教无穷’’的匾额。同年11月,江苏巡抚奉大总统令,授于七等嘉禾章。民国9年迁中国体操学校到浙江吴兴南浔镇。学校共办20年,毕业生1531人,其中不少是中国近代体育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因办学,拍卖家产,耗尽资财,曾创办《体育杂志》,亲任总编,有《徐氏教育学》等书留世。1988年,南浔镇人民建造徐一冰游泳池以为纪念,其子作家徐迟写了碑文,女婿伍修权为游泳池题字。 ’

    王子平(1881--1973)

河北沧州人,回族,武术名家。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民国8年(1919年)在北京打败在中山公园设擂的俄国力士康泰尔,后在陆军部马子贞部下任武术教练。王在军中表演举石担、石蹬,以大力著称,曾被誉为“千斤大力王”。于济南击败日本柔道家宫本后来上海,以治伤正骨为业。曾在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子平暑期武术讲习所和精强武术会等处教拳。民国12年创办中国武术社,民国17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长,后任副馆长。解放后,仍以治伤为业,曾任上海伤科学会副主任,由于他在体育界有较高威望,曾担任第一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华武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主席。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1960年随国务院总理周思来访问缅甸。著有《拳术二十法》、《却病延年二十势》等。

陈微明(1881--1958)

又名慎先,湖北薪水人,武术名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考中文举人。民国2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是《清史稿》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在编修史稿的同时,开始学习武艺。民国4年(1915年)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封拳。后又从杨澄甫为师,学艺8年,尽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民国14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自任社长,传授内家、太极、八卦、形意等拳术,并在苏州、广州等地设立分会。著作有《太极拳》、《记太极拳》、《太极拳术、剑术》、《太极拳、剑问答》等。

马约翰(1882一1966)

福建厦门人,著名体育家。18岁时到上海求学,22岁入圣约翰大学,为该校网球、田径、足球、棒球等项目的主力队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上海“万国”运动会,获1英里赛跑冠军。宣统二年(1910年)代表上海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获学校组880码赛跑冠军。民国3年(1914年)后应聘到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助教、教授、体育部主任等职。民国25年任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解放后,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等职。一生编制、推广近百套徒手体操。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 。

卢炜昌(1883--1943)

广东香山人。精武体育会创建人之一。上海汉堡黎英文书院毕业。原为礼和洋行职员,后任新瑞祥五金号经理。宣统三年(1911年)与陈公哲、姚赡伯等重建精武体操会,民国5年(1916年)协助筹建精武会新校舍。曾任该会会计、座办、书记等职。民国12年为全国武术大会发起人,同年任精武附设体育师范学校校长。中华体育协会筹备委员。此后,一直主持上海精武体育会工作。民国13年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兼名誉会计。民国25年因参加李济深、李宗仁发动的两广事变,受到牵连,民国27年被国民党政府以“日特嫌疑”名义下狱9民国32年死于桂林狱中。著作有《少林宗法》、《少林拳术图论》等。

吴志青(1887一1949)

安徽歇县人,中华武术会创始人。幼好技击,兼学翰墨,后入中国体操学校学习。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得陈英士褒奖。曾从于振声、马金标、杨澄甫学拳;民国8年(1919年)初创建中华武术会,后任总干事。民国12年创办中华武术会体育师范学校任校长,同年加入西北军,任第五军总教练。民国17年,任职于南京中央国术馆,并参加中华武术会的复会工作。著作有《科学化的国术》、《查拳图说》、《三路炮拳图说》、《七星剑图说》、《戚门十三剑》、《六合刀》、《螳螂拳》、《太极正宗》、《国术理论概要》、《国术枪丛》、《国术理论体系》等书籍。晚年限依佛教,1949年随活佛入藏,染疾逝于途中。

谢侠逊(1887一1987)

名宣,浙江平阳人。6岁从父学棋,l0岁开始读古谱《稻略玄机》,以谱代课,13岁曾读私塾,因家境贫寒而退学,后自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平阳小学任教。民国元年(1912年)为上海《时事新报》象棋栏撰稿,民国8年在上海青年会举办的全市个人象棋赛中夺得冠军。此后,被誉为“棋王”。受聘为《时事新报》,《神州日报》,《新闻报》象棋专栏的编辑。民国11年起,精心研究前人的棋谱,集其精华,于民国18年出版了我国象棋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棋书《象棋谱大全》,共12册,200余万字。此外还编写出版了《围棋象棋谱》、《新编象棋谱》、《南洋象棋专辑》、《海内外象棋新谱》、《金鹏梅花诀着棋谱》、《象棋新谱》、《象棋初步》、《象棋心得》等20余种象棋专著。民国14年,创造了介绍象棋比赛实况的竖立大象棋盘,迅速被各地所采用。为使象棋走向世界,曾与丹麦人查理士一葛鳞瑞合作,把300余残局的著作译成英文, 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英文向国外介绍中国象棋。他曾兼习国际象棋,民国23年在广州荣获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冠军。 谢奕棋或编棋谱都联系时事,赋于爱国内容,以棋为戈,切中时弊。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时,他用30局残局排成“莫忘国耻”字形。并出版《国耻纪念象棋新谱》一书。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他只身两下南洋,遍访菲律宾、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以奕棋形式,在侨胞中宣传抗日救国,并为抗日伤兵和难民募捐。抗战期间,寓居重庆,为《大公报》副刊的象棋残局专栏撰稿。周思来曾和他奕棋两局,他把与周思来的对奕残局命名为“共轩国难”,在报上发表。由于他积极宣传抗日,曾遭国民党特务殴打致重伤。解放后,谢氏任第一、二届全国象棋赛的总裁判长。1955年任上海文史馆馆员。l 957年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来沪,曾接见谢氏。1962年,中国象棋协会成立时,谢任副会长。1983年,集90年从事象棋的心得,编写了《象棋指要》出版。1985年,上海市体委为他举行庆祝百岁寿辰活动。国家体委颁予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江泽民作“百龄高手、永葆青春”题词。

向悄然(1889--1957)

名适,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著名武侠小说家。幼嗜武术,兼攻翰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两年后返国,在长沙办国技会。民国2年(1913年)9复赴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世界书局撰写武侠小说。先后有《江湖大侠传》、《江湖小侠传》、《江湖怪异传》、《霍元甲传》、《艳塔记》、《铁血英雄传》等小说问世,另有武术著作《拳术》、《拳术见闻》、《拳师言行录》等出版,民国6年在上海创立中华拳术研究会。民国20年回长沙,次年任湖南省政府秘书、湖南国术俱乐部和国术训练所秘书,后任安徽大学教授, 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蒋湘青(1889--1981)

江苏宜兴人,体育活动家。民国lo年(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体育教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复旦大学体育主任、中央大学商学院体育主任、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教导主任。民国13年任《申报》“体育与卫生”周刊主编,后又担任《时事新报》体育栏编辑,在报刊上宣传体育。抗战期间任武汉大学体育主任、贵阳师范学院体育科主任,曾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新闻报》体育栏主编。民国35年任上海沪南体育场场长,曾多次组织竞赛和裁判员培训班。解放后,先后担任上海沪南体育场场长、上海体育学校副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体育概论》、《田径运动》、《田径A、B、C》、《人体测量》、《怎样举办运动会》等。

陈英梅(1890一1938)

女,出生于香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家。幼年在上海读书,16岁时去美国求学。民国3年(1914年)年回上海,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体育干事及该会附设体育师范学校副校长。并先后兼任七所女子学校的体育教师。民国9年以后去青岛、南京、广州等地从事体育工作。为推动我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捐献出自己多年积蓄,作为学生的奖学金。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香港。

陈公哲(1890--1961)

广东中山人,精武体育会创始者之一。15岁参加健身球社,20岁参加精武体操学校,为精武第一批学员,一直是精武的领导核心人员,与卢伟昌、姚赡伯有“精武三杰”、“精武三公司”之称。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精摄影技术,拍摄了初期精武书籍的照片,并与程子培拍摄了精武体育会的电影记录片5卷。民国5年(1916年)前后,曾两度捐出宅址、家产和房屋给精武会。民国7年编有《测光捷径》一书。在精武书刊中发表过数十篇文章。民国16年去南京政府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香港,潜心著书。1953年在香港自任精武总裁、访南洋各地。1957年著有《精武50年武术发展史》,阐述了他与精武的关系,并应邀回国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大会。1961年逝于香港。

陆品琳(1890一1964)

字静底,上海松江人。民初足球运动员,幼时在私塾读书时刻苦好学,被保送到上海南洋公学中院(附属中学)就读,品学兼优,后被选入该校的商船专业(吴淞商船学校前身)学习,初入学时体质较差,因坚持体育锻炼,一年后成为全校闻名的体育多面手。擅短跑、跳高、网球,尤擅足球,有较强的控球能力,盘球从容自如,比赛中能组织队伍,控制全场,被群众称为“上海足球大王”。在学期间,随南洋足球队远征镇江、南京、安庆、九江、武汉等城市。由于其球艺高超,被选入全国足球“一百零八将”,从南洋公学毕业后便退出足坛。

凌希陶(1890一1985)

浙江嘉兴人,体育活动家。幼时读过私塾,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进嘉兴教会学校秀州书院读书,喜爱体育活动,擅赛跑、跳跃。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留校任体育部主任。民国6年到上海,任青年会体育部干事,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干事,传播近代体育。民国19年起,任中华运动裁判会书记,参加上海全国运动会的裁判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青年》发表文章,提倡民族健康、团结抗日。1951年退休,任上海市南市区侨联委员。

庞醒跃(1890一1940) 

江苏常熟人。体育教育家,东亚体专创始人。青年时期,抱着体育救国的思想入中国体操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体育。民国7年(1918年)学成归国,与博琅斋、史济群合力创办上海东亚体专,变卖家产,作为办学经费。自任国文、体育理论、体育教学法课程教师。民国17年因无法摆脱办学经费之困难,突然留言出走。办学10年,招生2l届,培养师资600余人。主要著作有《体育哲学》、《体育管理》等书。

陈汉强(1891--1957)

出生于广东,中国拳击运动的开拓者。幼随家人去澳大利亚定居。为学习拳击,将姓名陈汉样改为陈汉强,意为汉人强大,经10年练习,至民国8年(1919年)击败世界名将杰克(Gieke)获得全澳羽量级(57公斤级)冠军,成为澳洲著名拳击手。民国17年,上海精武体育会请他任拳击训练班的教练。先后培养出郑吉常、周士彬、郭振英等中国拳击手。他在拳击生涯中,经历300余场比赛,有87场赛程在20个回合以上。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为人正直、平易近人。1957年去香港与家人团聚。

美容棍(1891一1963)

河北沧洲人9武术名家。从伯父姜德泰(武进士)学少林及秘宗拳,后从李存义、张占魁学形意拳、八卦掌。民国17年(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后与徐致一、马步周组成健康实验社。曾编写《尚武丛书》10部,其中有《写真青萍剑》、《写真形意母拳》、《写真秘宗拳》等。以后还写成《武侠士人传》。30年代还曾担任过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解放后,曾任1953年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的武术总裁判。1955年虽双目失明,仍口述手划9授徒传艺,出席市体育宫的武术表演,并致力于整理著作,1963年逝世前出版了最后一部著作《八卦掌》。

梁扶初(1891--1968)

又名澄树,广东中山人,著名棒球运动员,教练员。幼时随父侨居日本横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横滨组成中华棒球队,由于希望祖国觉醒,球队以醒狮为队徽。民国11年(1922年)获横滨棒球联赛冠军,在华侨中引起震动。民国21年回到上海,推广棒球运动。次年加入上海棒球队,参加民国第五、六届全运会,获第六届全运会冠军。民国26年以后,到广州、中山、香港等地开展棒球运动,被香港报界誉为“神州棒球之父”。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熊猫棒球队教练。曾两获驻沪美军举办的小世界杯冠军,并在南京三胜美军顾问团垒球队,改变了上海捧垒球一直由外国人控制的局面。解放后,曾多次组织全市性比赛,参赛队达40支之多。为推广他从事棒球40年经验,身体力行,三次应邀去北京,天津等地讲学,1953年任青岛海军捧球教练,1954年任西南军区棒球教练,1955年起任上海棒球队教练,并自筹经费出版《捧垒球指南》,分赠有关大、中学校。他在书中提出“望三五年后,棒垒球运动能普及全国”。

    邵汝干(1891--1982)

    江苏昆山人,体育活动家。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参加革命军光复上海,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次年创办南京体育师范学校,自任校长。民国24年任上海市教育局首任体育督学,次年任上海市体育场场长。参加欧洲体育考察团,考察第十一届奥运会及欧洲体育。抗战开始后,两次被日伪拘捕入狱,严刑相逼,但他坚不吐实,得释后,潜居不出。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体育协会总干事、上海市体育馆馆长。民国37年任东亚体专教授,兼教务委员。1956年到上海市体委工作,同年参加民革。著有《小学准备体操目录》等书。

    吴蕴瑞(1892--1976)

    字膨若,江苏江阴人,著名体育家。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民国1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江苏教育厅首次设立一个体育专业的官费留学名额,吴以优异成绩考取,赴美国留学,先入芝加哥大学攻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体育,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副教授、教授、体育系主任。民国19年被聘为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民国22年再次应聘为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以精勤奋励,治学严谨,学术渊博闻名。强调体育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开辟了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曾发表《运动学》、《体育教学法》、《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等著作。民国21年被聘为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筹备委员,参与起草国民政府的体育法规,担任了教育部体育指导委员会常委,参与体育的重大决策。民国24至25年,主编《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共24册,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了统一教材。

    解放后,1952年奉命创建华东体育学院,同年11月被任命为院长,他亲自参加教学,开设了《运动学》讲座。此外,还参加全国和地方的体育行政和社团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上海体育分会主席、第一届中国体操协会主席,上海市体委副主任等职。他也是一名书画家,为书画界所推重。

    王子晏(1892--1951)

名成熙,浙江嘉兴人,围棋名家。生于旧式文人家庭,20岁从方金题学棋,后得吴祥摩指导。20年代初得张瞻如赏识,聘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任职,常与国内外名手交流。民国12年(1923年)与日本安藤馨三段奕30局,多胜。民国14年连胜日本山平春四段7局。后多次与日棋手交锋,胜多负少。与当时顾水如并称“南王北顾”。40年代在上海私宅创办正风奕社。社内订立学员考核制度,按比赛成绩授于段位。是我国私家实施段位创始者。著作有《官子指南》、《围棋布局研究》等12种,仅少量刊行。

王怀琅(1892--1963)

字思梅,江苏吴县人,体育教育家。一生著作近百种。幼时体弱多病,宣统元年(1909年)进中国体操学校,体质转强,次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历任上海商团公立尚武小学、中国体操学校、爱国女中、湖州旅沪公学、甲种商校、澄衷中学等校的体育教师,体育部主任。在教学过程中,除介绍西方体育项目外,还注意发掘祖国体育遗产,他悉心研究《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古籍,以近代体育观点加以整理,与体操相揉合,编成了多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操。他先后发表《订正八段锦》、《易筋经二十四图说》、《分段八段锦》、《八段锦舞》等十余种书籍,很受社会欢迎,曾不断再版。由于他精于民族传统体育,曾兼任精武体育会的器械部主任。在20年代,还编制了一套“体育三段教学法”,在上海得到推广,并影响到全国。他按照三段教学法编成的教材有数十种,其中正编12种,续编17种。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小学体育教材。1958年受聘于上海教育学院,任体育教研室主任,到1963年逝世。逝世前将所有藏书都捐给了国家。

顾水如(1892--1971)

名思浩,上海松江枫泾人,围棋名手。幼从父学棋,15岁时无敌于乡里。16岁到上海,常在文明雅集等处与前辈范楚卿等交流。民国3年(1914年)秋赴京,胜北京名手汪云峰等人,蜚声北京,被誉称为“围棋圣手”,并受知于段棋瑞,常为段之座上客。民国6年赴日本留学,为我国出国学围棋之第一人。民国8年归国后与北方棋手对局均占优势,与王子晏并称“南王北顾”。向段棋瑞提议,由政府邀请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次年进行首次中、日围棋交流,与日本围棋手对垒百余局,造诣益深。先后在《时报》、《时事新报》主编围棋栏。民国15年,在天津办棋社。民国22年,移居上海,与过惕生共同创办上海奔社。民国26 年任上海中国围棋社甲组指导。解放后,曾是上海首届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60年《围棋》杂志创刊时,任副主编。1962年任中国围棋协会委员。他善于发现新人,民国11年在北京曾辅导吴清源下棋,吴以后成为日本“昭和棋圣”, 1952年在上海襄阳公园,让子与7岁的陈祖德对弈,喜识陈祖德的天赋,以后常对陈进行指导,陈棋艺猛进,被称为“吴清源第二”。此外,还曾指导华以刚、曹志林等人学弈。

张谵如(生卒年不详)

浙江湖州人,围棋名家。在上海经营丝、盐业。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常务理事,二三十年代经常在上海私宅接待国内外围棋高手,如日本广獭平治郎、铃木为次郎、獭越宪作、加藤道平等来沪,均由他承担经费。民国15年(1926年)日本棋院授他为三段棋手。民国18年出资为陶审安刊印遗作《东瀛围棋精华》。30年代创上海围棋研究会,自费聘国内名手任指导。

余衡之(1893--1988)

广东台山人。著名足球教练,上海乐群足球队创始人之一。民国 3年(1914年)入选东部足球队,获旧中国第二届全运会冠军。民国8 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学习经济专业。民国13年回国后与哈 元贞、马德泰组建乐群足球队,民国15年乐群足球队改组为乐华队, 余衡之任管理及教练。同年参加史考托杯赛,以4:1的战绩打败九连冠外侨腊克斯队,首开华人球队战胜西人球队的纪录。民国25年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助理干事,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并出席国际拳击联合会会议。1949年后任江南大学体育主任、扬州师院体育系主任。1957年被授予足球国家级裁判称号。

郭希汾(1893--1984)

字绍虞,江苏吴县人。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作者。少年时家境贫寒,无力入学,以后全靠自学成材,成为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民国7年(1918年)在商务印书馆子弟小学一一尚公小学执教,与该校教师庞醒跃等创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任兼职教员。为解决体育教材问题,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专著《中国体育史》,由叶圣陶等人作序,于民国8年11月出版。以后再版几次,被列入《史地小丛书》和《万有文库》。该书是他一生所发表的20余部著作中的第一部,对体育界的影响很大。此后他先后任协和大学、燕京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上海文联第二届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和《辞海》副主编。

陈梦渔(1895--1986)

原名熊,上海嘉定人,体育教育家。年轻时喜爱体育,宣统三年(1911年)进交通部高等商船学校学习航海,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军,曾追随孙中山加入讨袁“二次革命”。后回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攻读教育。民国7年(1918年)参与创办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民国18年任东亚体专校长。曾应华侨陈嘉庚等人的邀请,于民国23年率东亚体专学生球队出访新加坡、西贡等地。抗日战争中,东亚体专校址毁于日军炮火,遂迁到租界办学,因学生参加抗日活动,学校遭到日军查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亚体专复校,继续担任校长职务,民国37年年底被学生罢免。1951年入狱,1975年出狱。1985年由市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宣告无罪。次年逝世。

沈嗣良(1896--1967)

浙江宁波人,著名体育活动家。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民国12年回国,应聘为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次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主任干事,后任总干事。民国14年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与王正廷、张伯苓等人筹办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曾带领短跑名将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民国25年与王正廷一起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抗日战争期间,任圣约翰大学校长。抗战胜利后去美国定居。主要著作有《中华全国体协进会史略》、《中国的国际体育》、《两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告》、《远东运动会的报告》等书。

吴 激(1896--1974)

江苏江阴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1933年获德国柏林国立体育大学硕士学位。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擅长讲授体操和手球。著有《小学体操教材》等。

刘隶怀(1897--1979)

名昌华,安徽桐城人,生于南京,围棋名家。少时从僧人可慧学棋,16岁时已显露锋芒,善于扭杀,不循常规。后去北京、东北等地交流棋艺,擅长力战,善治孤棋,胜率甚高,棋界呼为“大将”。30年代移居上海,在沪、宁一带以奔为生。民国29年(1940年)在重庆与棋友创办中国围棋总会。民国35年至解放,棋界以他为四段的标准,以衡量其他棋手的水平;与顾水如、魏海鸿、陈藻藩并称上海棋界四家。1957年后,连获上海市冠军。1958、1959年全运会均获个人冠军。与北京过惕生并称“南刘北过”。1960年任《围棋》月刊副主编。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第一届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棋类协会副主席。著有《怎样下围棋》、《围棋官子常识》,与人合著有《围棋布局初步等》。

 唐 豪(1897--1959)

 号隶华,江苏吴县人。武术史学家,律师。幼时师从刘震南,曾留学日本,专攻法律。民国8年(1919年)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创办江苏教育会附设体育研究会国技部,聘朱国福等任教。民国12年任国技部柔道场场长。民国24年,任上海国术馆常务董事。亲赴各地考查武术史料,次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上海沦陷后,曾发起各界慰问“四行孤军”,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常委。他大力提倡武术史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武术,排斥花假流行套路。批判武术界的宗教门户之风和虚妄荒诞的不良顷向。民国19年起,努力于武术史的研究,著有《戚继光拳经》、《少林武当考》、《中国拳术图籍考》、《太极拳和内家拳》等10余种书籍。1954年后,在国家体委从事史料编撰工作,编有《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8册。

沈体兰(1898--1976)

江苏吴江人,教育家。毕业于东吴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曾任中华基督教全国青年协会学生部干事,并参加宋庆龄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九一八事变后发起组织“时社”、参加救国会。民国20年(1931年)任麦伦学校校长,实施改革,实行男女合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材。民国3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于1953年任华东体委主任,1955一1957年任上海市体委主任。

金兆钧(1898--1‘981)

浙江诸暨人,著名体育教育家,从事体育教育60余年。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同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2年起历任湖南岳阳体育专修科主任,厦门大学、中央大学体育系讲师、教授,民国23年至1936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依阿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民国25年归国途中曾赴欧考察。抗战时期,曾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体育系主任,在他的倡议下,学院创办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双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解放后,曾任华东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上海竞技指导科主任兼总教练,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等职。治学严谨,主张理--论与技术并重。在竞技体育方面,重视对运动员的全面训练,要求运动员成为多面手。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委员等职。译著有《体育行政》、《个人与团体之竞技运动》、《实用按摩术与改正体操》、《体育之真义的科学分析》、《德国新体操》等。

袁宗泽(1899一1984)

江苏无锡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曾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华东政治大学、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体育科主任,华东纺织工学院体育教授。

吴邦伟(1900一1978)

字兆奎,江苏无锡人,著名体育教授。民国l0年(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体育专修科。20年代在东吴大学、集美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任助教、教员、体育主任,以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民国19年至26年任江苏省立镇江体育场场长,江苏省教育厅督学。在江苏8年,他整顿和修建了一些县体育场,定期举办各类体育比赛,举办各种讲习班,出版《体育研究与通信》季刊。民国25年作为中国体育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任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编写了《国民体育实施大纲》,进行体育师 资的培训工作。民国36年,应上海市立体专之邀,任该校教务主任,次年校长金兆钧辞职,吴 任上海体专代理校长,直到解放初期。1952年参加华东体育学院筹建工作,学院建成后任该校教授、综合教研室主任、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等职。1957年,体院招收研究生,吴任指导导师,1959年任《辞海》体育卷主编。50年代以后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上海市分会副主席,上海足球协会第一、二届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体育理论知识》、《足球训练法》、《篮球训练法》、《足球规则问答》等。

周德裕(1900一1949)

江苏扬州人,长期活跃于上海棋坛的象棋名家。幼时,得其父周焕文教授,萃诸家之长,棋艺全面。民国19年(1930年)代表华东去香港参加华东与华南埠际大赛。民国20年,与万启有代表华东在上海参加华东华北埠际大赛,成绩优异。被棋界誉为“七省棋王”。后以棋为生,民国23--31年旅居香港,并奔游广州及东南亚一带,常以擂台赛形式,轮战华南诸强手。民国31年回沪,仍以辅导棋艺为业。后染上毒瘾,生活贫困,衣食无着,至解放前夕,贫病交加,中年早逝。曾主编香港《华字日报》象棋专栏,著有《象戏勾玄》、《象弈讲义》等。

沈昆男(1900一1993)

福建厦门人。民国8年(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民国11年进复旦大学学习。在复旦 时,运动才能得以发挥,田径与篮球均被选入中华代表队,曾出席了第七、八届远东运动会及 上海的“万国篮球赛”。他在两江女子体专兼课时,曾创议并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女子足球队。民国24年,大夏大学体育专修科成立时担任主任,后又担任暨南大学体育主任。民国25年 作为中国田径队的助理教练出席第十一届奥运会。抗战胜利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体育主任。1953年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在院系调整时去重庆四川医学院工作。

丁景清(1901一1994)

女9江苏苏州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授。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上海爱国女 校体育专科。擅长舞蹈、艺术体操。编著有《现代歌舞》第一、第二集、《和平花操》、《怎样编写 团体操》。1978、1979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邱飞海(190l一1936)

出生于马来西亚,著名网球运动员。民国16年(1927年)回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与林宝华合作,以3:2的相同比分,战胜菲律宾队和日本队,首次登上该赛冠军宝座。以后l0年在上海从事网球运动,曾蝉联三届上海草地网球赛罗泊杯双打冠军、两届上海草地网球赛高级杯单打冠军,并接管康梯网球会,将其改名为上海网球会。民国24年获菲律宾网球赛双打冠军。民国25年回马来西亚。

冯公智(1901--1994)

江苏灌云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育管理工作,曾任江苏省立松江中学、淮阴中学体育主任,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工作,民国37年任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教授。1954年调入上海市体委工作,曾任市体委竞赛处副处长、上海市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他对竞赛编排有较深造诣,是国家级田径裁判,担任过第二届全运会田径副总裁判和第五届全运会竞赛部副部长。1982年担任上海市体育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著有《儿童健康检查》、《民众体育实施法》等,翻译有《滚翻运动》等。

周家骐(1901--1973)

浙江海宁人。著名体育家。幼时酷爱运动.民国8年(1919年)入南洋大学工程系预科学习,在学期间,曾代表中国参加第五、第六届远东运动会田径比赛。民国13年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体育教师。次年参加乐群及中华足球队。民国15年与蒋湘青等人发起组织江南大学体育协会,并作为乐华队守门员参加史考托杯赛,被誉为“铁门”。民国18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翻译和制定各类运动规则数十种。抗日战争时期任圣约翰大学体育主任、上海市体育会总干事、上海足球联合会总干事、常务理事。解放后在上海市体委工作,曾任徐汇区网球场代理场长等职。著有《上海足球》一书。

李惠堂(1905--1979)

祖籍广东五华,出生于香港,著名足球运动员。民国12年(1923年)入香港南华足球队,随队出访澳大利亚,被当地报纸誉为“东亚球王”。民国12--23年间曾4次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并4获冠军。民国14年定居上海,参加乐群足球队,次年组成乐华队,任乐华队队长。民国16年率乐华足球队参加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战胜由外国人组成的九连冠腊克斯队,首开华人球队战胜外侨足球冠军队的纪录。当年乐华队还获国际杯、高级杯、甲组赛3项冠军。民国16--19年4次率队访问澳大利亚、东南亚诸国,赛球80余场,胜50场,平9场。李惠堂身穿9号球衣,成为有口皆碑的“9号球王”。李在沪5年,对上海足球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作用,他技术高妙,尤以临门倒地卧射的绝技,获得众口赞誉。《上海足球》称赞他是“足球时代的功臣,沟通沪港球界的使者,是上海,甚至是中国足球史上的唯一伟人”。民国19年回香港定居。民国2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抗日战争中回五华县居住。以后辗转各地,宣传抗日,直到抗日胜利才回到香港。民国37年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同年获英国国际足球裁判证,英国足球总会高级教练和伦敦球证会荣誉会员称号。1953年任台湾足球队教练,1960年率队参加在罗马举行的第十七届奥运会。曾先后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等职。70年代与巴西的贝利等足球运动员一起被德国杂志评为历史上五位球王之一。主要著作有《我与足球》、《足球》、《球圃菜根集》、《足球登龙术》、《足球基本技术》、《足球规律铨释》、《乐华南征纪》等。

查瑞龙(1904--1972)

浙江定海人,武术名家。曾任上海市闸北区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民国11年(1922年)与陶福臻等创组国育武术研究会。民国21年组织民众体育会,民国24年任英义武术会会长。民国29年与龚志开等创办“上海业余体育研究会”,并任理事长。民国17--20年问,曾主演《关东大侠》、《飞将军》、《绿林徒》等30余部武侠影片而闻名国内,被人们称为“关东大侠”。三四十年代曾5次受到东南亚国家的邀请,出国表演武技。1952年,建石担、石锁运动队,多次深入工厂、农村表演与慰问,著有《新技击》。

程贻泽(1905--1982)

又名祖懋,安徽歇县人,体育活动家,上海三育足球会、优游体育会创始人。学生时代爱好足球、篮球。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主持房地产公司,曾先后在上海静安寺路、胶州路、泰兴路等处建造私人足球场、网球场、健身房、篮球房、游泳池。同年创办三育足球会,并资助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l万银元建造中华运动场。民国15年,三育足球队发展为甲、乙两支队伍,是年参加西联会主办的联赛。是年冬,程遭匪徒绑架,三育体育会停办。程逃出匪巢后,又于次年组织优游体育会,于泰兴路住宅(今市政协)建造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组成篮、足、网球队,成为上海的一支主力队伍。民国17年创办强华体育会。吸收工商界人士参加,并主办第一届优游杯篮球锦标赛。民国18年优游体育会网球队获贤肪杯团体冠军。抗日战争中,将三育、优游体育会所得奖杯、银盾全部捐作抗日 救国经费。优游体育会至民国36年,由于经费枯竭,才全部停止活动。解放后,在大中华纸盒厂、第十一纸盒厂工作。1982年东华足球队恢复活动,被选为理事。

梁兆安(1905一1992)

广东南海人,体育活动家。民国24年(1935年)由香港基督教青年会调来上海任基督教 青年会体育部干事、主任。同年创青年会游泳团,并代表上海市参加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次年组织青年会排球队参加上海西侨青年会第八届排球公开赛,获冠军9创办“夏季游泳者大召集”,培养数以干计的游泳骨干。民国26年组织晨友团。民国27--30年在美国春田大学体育专修科学习。回国后于民国31--35年开办拳击训练班,举办拳击、健美赛。上海解放后,被推选为上海市体委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体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四、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务,著有《篮球发展史》、《排球发球发展史》、《农村游泳常识》等。

林宝华(1906一1976)

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著名网球运动员。16岁学打网球,20岁成为闻名全澳的网球选手。民国16年(1927年)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与邱飞海合作,以3:2的相同比分,战胜菲律宾队和日本队,夺取了我国运动员在该赛中的首次冠军。次年参加戴维斯杯网球赛,获美国西部网球赛亚军,上海草地网球赛高级单打冠军。民国19年获上海万国扶轮杯和中华公开双打杯网球赛冠军,与邱飞海合作,蝉联民国19--21年三届草地网球赛罗泊杯双打冠军。抗日战争期间,移居海外。

陈镇和(1906一1941)

福建海澄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一个华侨家庭。著名足球运动员。自幼喜好体育运动,12岁时回国,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民国15年(1926年)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同年参加乐华足球队,作为主力队员,多次代表乐华队参赛,与李惠堂同踢锋位。代表中国参加了九、十届远东运动会,并两获冠军。民国25年入选中国队,参加在柏林举行的十一届奥运会,七七事变后,加入空军,驻防西北一带,民国30年1月28日在兰州上空英勇牺牲,葬于兰州焦家湾空军烈士公墓。

林朝权(1906一1990)

台湾省台中县人,体育家。曾两赴日本体专留学,先后就任台南长老教中学体育教师,北平师大体育教授、体育系主任。民国35年(1946年)任台湾省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总干事,台湾拳击协会理事长,台湾棒球协会名誉会长。民国37年任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副领队,参加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被选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1950年定居上海。1978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研究员,1979年任台湾体育代表团顾问,参加第四届全运会。1984年作为中国体育参观团成员赴美国洛杉矾参观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体育文 史资料编审委员,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副会长、名誉会长。

戴麟经(1906--1968)

浙江桐乡人,著名足球运动员、教练员。幼年居住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中学时就酷爱足球,后考入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9任该校足球中锋兼队长,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转入暨南大学,任足球队长。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乐华足球队,是乐华队战胜腊克斯队的主力。民国17年随暨南大学队访问南洋诸国。民国21年与李惠堂、陈镇和等加入中华队,参加在印尼举行的万国杯足球赛,获冠军。30年代曾代表东华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赛,连夺两次冠军。上海沦陷后曾一度隐退。戴麟经在赛场上球风良好,有“戴中锋”、“孩儿面”美称。擅长头球射门,倒钩射门,踢球十分机敏,能避实求虚,带球过人如蝴蝶穿花。由于他身材瘦小,故有“小李广”之称。民国34年退役后组建合群足球队,亲任教练,培养新秀。1951年应解放军总政治部邀请,组建“八一”足球队,任教练。1956年任国家足球指导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兼任国家足球队教练,参加了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1959年任八一足球队总教练。“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去世。

傅钟文(1907--1994)

河北省水年人,著名武术家,永年太极拳社创始人。9岁从师杨澄甫,民国10年(1921年)来沪定居。30年代,曾在永安公司、冠生园等地义务教太极拳,民国33年10月,在西门路(今自忠路)创立永年太极拳社,传授杨式太极拳。1958年9该社教课20期9学者2000余人,历年在该社学拳者在万人以上。1958年曾被聘为上海市武术队教练。1971年后9任市武术队顾问,1979年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授于“武术贡献奖”。著有《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刀》。

王季淮(1907--1983)

江苏无锡人。30年代著名田径运动员,擅长跳远、标枪,五项全能等项。民国22年(1933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学生时期保持了该校田径项目中近半数的纪录。民国20年在江南大学运动会上,创造了标枪全国纪录。民国19--24年先后5次参加上海万国运动会,获两次标枪冠军,两次跳远冠军。30年代曾代表我国参加第九、十届远东运动会。民国23年2月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届远东运动会预选赛上,创造了3020分田径五项全能成绩,成为全国最高纪录。民国25年就读于南京交通研究院航政系,毕业后任航政局研究员及船舶修检所工程师。1953年受聘于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任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组长。1962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1982年任上海市体育文史委员会委员。

过惕生(1907--1989)

安徽歇县人,围棋名家。幼从父学棋,13岁已无敌于乡里。19岁移居上海,次年赴北京。民国22年(1933年)返沪与顾水如共创上海奔社。民国25年又去北京与棋友组织四宜轩棋社。抗日战争时期在江西组织中国围棋江西分会。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屡次与刘橡怀、胡沛泉等下升降棋。解放后迁居北京,50年代与刘隶怀并称“南刘北过”。曾获1957、1962年全国冠军。著有《围棋战理》、《古今名局鉴赏》等。

金仲华(1907--1968)

浙江桐乡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任职。曾协助胡适之主编《东方杂志》。民国23年(1934年)年任《世界知识》半月刊总编辑,民国26年前后,参与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永生》、《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民国27年任香港《星岛日报》主编,并加入保卫中国同盟。上海解放后,任《新闻日报》、《文汇报》社社长、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市首任体委主任,主持建国初期上海市体育工作,推动全市体育运动的开展。

徐汝康(1907--1988)

浙江宁波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授。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体育系。曾经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海市分会常委。著有《田径裁判法》。

顾留馨(1908--1990)

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杨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民国23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中央领’导人练习太极拳。1956--1966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锤》等。

王效荣(1908--1991)

河南丘县人,回族,武术名家。幼随父习武,学得回族七十二劲关东拳。后师马忠启。民国26年(1937年)到沪协助其叔主持得胜漂局,不久其叔逝世,改镖局为得胜武术社,传授回族武术套路。民国32年在上海大舞台组织中国武术与西洋拳击对抗,击败俄国拳师鲍捷洛夫。解放后,参加上海武术联谊会。1958年受聘为市武术队教练,培养了纪光宇、郭佩、冯如龙、丁金友、何伟琪、金莲芳、李福妹等优秀选手。多次被评为市体委系统和市队的先进工作者。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 ‘

周余愚(1908--1994)

又名周钦安,浙江宁波人。30年代著名竞走运动员。幼时在上海和安小学读书,喜爱田径运动。民国15年(1926年),18岁,以个人身份参加万国竞走锦标赛,获青年组冠军。翌年与陈虚舟等组建虹口田径队(后改名为白虹田径队),任副队长。民国17年秋在万国竞走赛中,获个人第一,与张造寸、吴森康组成中华队获团体冠军。这一优势维持到民国22年万国竞走赛终止。民国19年,与张造寸组建中华竞走会,每年组织竞走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各种竞走赛。民国2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排名23位。在国内,被报界誉为30年代的,“神行太保”。

 潘德明(1908--1976)

 又名文希,浙江湖州人,自行车环球旅行家。从小酷爱体育运动,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 商校。民国l 9年(1930年)6月,参加上海组织的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经杭州、广州,由海 口进入越南海防市,行到清化,仅剩他一人,遂把徒步改为骑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民国20年4月由东南亚抵南亚次大陆;经中东进入非洲的埃及,北渡地中海到达巴尔干半岛,从意大利经中欧,然后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去英国。民国23年1月抵美,再经拉丁美洲,由 巴拿马乘船,横渡太平洋,到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再抵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民国26年6月从缅甸回到祖国的云南。历时7年,行程数万公里,途经4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拜会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及尼赫鲁,在美国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和奖励。解放后曾在昆明益兴汽车材料行工作。

赵竹光(1909--1990)

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健美运动的创始人。民国18年(1929年)入上海沪江大学文学院读书,次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健美体育组织一上海沪江大学健身会,自任技术指导。民国29年(1940年)创办上海健身学院,与基督教青年会联合于民国33年举办上海首届男子健美比赛。1956年健身学院停办。任上海市体育宫副主任等职。1960年起,先后在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任职,1983年晋为研究员。通晓英、法、俄等语。80年代,曾任全国举重协会副主席,国际级举重裁判。1985年获国际健美协会主席本·韦德颁发的“健美功勋”奖状和奖章。主要著作有《国术讲话》、《健康之路》、《最新哑铃锻炼法》、《十五年来的体育生活》、《肌肉发达法》、《体育训练与健康》、《力之秘诀》、《体格锻炼法大全》等书,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举重、摔跤、射箭、击剑等内容。

钱旭沧(1909~1993)

江苏太仓人,篮球活动家。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民国29年(1940年)自费创办国强中学,亲自教数学。由于热爱篮球,他所训练的篮球队成为全市的中学强队。民国31年,他与谢益钦组成女子篮球绿队,曾连续四届获上海市联赛的冠军,并获三届市长杯冠军。后又在初中挑选青少年组成绿林、绿杰、绿豪三支少年队,为40年代的上海篮坛培养了后备力量。抗战胜利后,上海成立市体育协会,他被选为常务理事兼篮球委员会主席。此后,连续四年举办全市联赛和市长杯赛。他在工作中善于创新,民国35年邀请菲律宾群声篮球队访沪,开创了由电台进行实况转播的先例。次年,他研制成篮球电动计时记分器,改变了篮球比赛一直用人工翻分和不公开记时的状况。他还热衷十试验和推广圆门球、中心球、圆桌乒乓球等新项目。上海解放后,曾担任上海体育会筹备会常委。后回原籍太仓定居,任县政协委员。

闻宗元(1909~1980) 

江苏太仓人,上海第一医学院体育教授。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体育专科。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60年代担任过上海市大学生体育代表队总领队和总教练。著有《田径训练法》、《徒手体操》,主编和参加编写《田问体操》、《工间体操》、《生产体操》等。 

阮蔚村(19l0~1987)

山东蓬莱人,体育编辑9翻译家。青少年时旅居日本多年。爱好体育运动,曾在大阪组织华侨排球队,称雄日本。30年代曾任《申报》驻日特约通讯员,兼为其它各报撰写体育稿件。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任勤奋书局编辑、编译大量近代体育书籍和文章。著《运动卫生》、《中国田径赛小史》、《运动创伤急救法》、《棒球训练法》、《五项、十项训练法》等l0余部书籍。其中《远东运动会历史与成绩》一书系统和完整地保存了远东运动会的史料。抗战胜利后寓居北京,以行医为生。

吴子彬(1911~l989)

江苏无锡人,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理论教授。1935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抗战初期曾在爱国青年中组织‘V’篮球队,表示期待抗战胜利’。民国37年(1948年)任上海市男子篮球队教练,该队获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篮球冠军。建国后在交通大学任教,仍继续从事篮球研究、教学训练和裁判工作。曾与人合编《篮球》一书。

贾幼良(1912一1994)

上海南汇人。自小酷爱足球,在尚文小学读书时,常去公共体育场踢球。1924年参加全黑小足球队,1930年就业于上海亚细亚公司,入选公司足球队。1932年加入东华足球会,任右翼,以后一直成为东华足球队主将。1936年选入国家队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1953年任市足球队教练,1955年任市工人足球队教练。1981年东华足球会复会,任副理事长、理事长。担任市元老队教练兼队员,参加元老队数次出访香港。

方荣富(1913--1979)

浙江慈溪人,著名足球裁判。从小丧母,9岁掇学,被父亲带到上海跑马厅做童工,替洋人拾球。青年时代爱踢足球,18岁在洋行当练习生时组织足球队9参加足球裁判会,后迫于恶势力离开足球场。解放后重返球场,多次担任外国足球队来华访问赛、历届全运会和国内重大足球比赛的裁判工作。1956年获足球国际裁判称号。1975年任上海市足球协会副主席,1978年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特邀委员、国家足球裁判员考试委员会副主任。由于球场上执法严明、判断正确,被足球界誉为球场上的“好法官”。

李 森(1914--1945)

女,湖南衡阳人,30年代著名短跑选手。从小喜欢体育运动,12岁时就读于湖南衡阳六中,在校时,每次参加学校运动会均获冠军,并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运会。民国19年(1930年)代表湖南参加旧中国第四届全运会。民国24年就读于上海东南女子体育学校,同年参加上海万国运动会,获50米、100米赛跑两项冠军,代表上海参加民国第六届全运会,创女子200米27秒5的全国最高纪录,该纪录保持长达20年之久。民国2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唯一的女子田径选手。

符保卢(1914--1938)

又名保陆,出生于哈尔滨,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自幼喜欢体育运动,民国18年(1929年)获在沈阳举行的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童子组撑竿跳高冠军、东三省运动会冠军。蝉联旧中国第四、五、六届全运会撑竿跳高第一名,在国内的比赛中多次打破全国纪录。曾代表中国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民国22年定居上海,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民国25年在参加第十一奥运会田径测验中,创下4.01米的全国纪录,并保持了20年之久。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以3.85米的成绩成为唯一获复赛权的中国运动员。后就读于暨南大学,演过电影《海葬》。民国27年参加空军,牺牲于对日空战。有《撑竿跳高秘诀》一文留世。

钱行素(1915一1968)

女,上海嘉定人,著名短跑运动员。民国19年(1930年)入东亚体专附属师范科学习。次年9月在第二届全市运动会上获女子100米、跳远冠军,并创全国纪录。民国21年参加在沪举行的万国运动会,获4×loo米接力冠军。翌年10月参加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获女子l00米、200米、80米低栏、4×100米接力冠军和跳远亚军,创四项全国新纪录。国民政府考试院授予“全国新纪录”奖旗。民国23年应陈嘉庚之邀赴南洋巡回表演,受到华侨的欢迎。次年毕业于东亚体专本科,历任务本、明德等女子中学和大同大学、暨南大学、东亚体专体育教师。解放后,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体育教师、上海高等学校业余田径队教练等职。

俞责方(1915--1983)

上海市人。民国33年(1944年)毕业于湖南兰田国立师范学院体育系。1946年在上海建承中学任教,次年在光华大学附中任教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中等教育研究会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上海解放时,他是为数很少的党的从事体育专业工作的干部之一。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俞任总干事,在中共领导下团结了一批老体育工作者为新中国服务,参加了对上海市体育场馆的接管工作,并筹建了新上海的第一批体育场,如虹口体育场、体育宫等。历任上海市体育馆副馆长、虹口体育场副场长、体育宫副主任、文史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吴之仁(1915--1993)

安徽径县人。上海体育科研所研究员。民国26年(193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1947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起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曾翻译大量信息资料。著有《关于疾跑、步幅、加速跑等问题的探索》、《跳高起跳失速现象的改进》。

蔡连科(1916--1985)

福建晋江人,爱国侨胞。早年工作于菲律宾怕朗华商中学,任体育教师。民国34年(1945年)曾参加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民国35年(1946年)参加菲律宾群声篮球队访问上海。后参加上海大公篮球队。1951年曾担任海军男篮教练。次年回上海,在山东路体育场训练中学生队。1966年在卢湾区业余体校任教,1978年任副校长。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训练中技术动作规范,曾为上海培养过大批篮球后备人才,为国家队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1981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

刘天锡(1917--1980)

福建莆田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民国32年(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体育系。1952年获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体育学院田径游泳系主任,上海市田径协会副主席。著有《最新田径运动》、《最新篮球技术》等,合译《苏联田径运动》(下集)。

刘德超(1917--1980)

湖南辰溪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体育科。长期致力于体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尤重中国体育史的研究。著有《体育概论》、《体育原理》、《苏联体育事业概论》,译有《苏联体育运动》。

陈琳瑚(1918--1980)

原名丛宏滋、陈放,山东文登人。民国25年(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陈云秘书。民国28年回到山东敌后工作。民国35年曾遭袭击,中敌三弹,带伤坚持工作。建国后曾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卫生工作部副部长,兼上海市教育局长及党委书记、市府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上海市委1--3届委员。1954年,兼任第一届市体委副主任,1965年兼市体委主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上海市政府教卫办顾问。

姚明华(1918--1990)

浙江宁波人。上海城建学院体育教授,体育教研室主任。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东亚体专,长期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著有《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等文。

钱家祥(1920一1990)

浙江嘉善人。著名排球教练、体育活动家。40年代排坛高手。1951年第一批入选中国男子排球队。1957年作为中国派出的第一位体育专家赴越南工作。1980年任中国排球协会秘书长,创建漳州、郴州排球基地。1983年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5年任亚洲排球联合会竞赛委员会主席,1986年任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

冯小秀(1920--1976)

广东番禺人,著名体育记者。16岁进香港《南华早报》任体育记者,民国28年(1939年)在上海《辛报》任体育记者,抗战胜利后与桑榆合作负责《东南日报》体育版。解放后先在《亦报》,1953年到《新民晚报》任体育记者,后兼体育组副组长。他未进过大学,靠自学成材。由于爱好体育和工作勤奋,在《东南日报》时已是沪上著名体育记者。在民国第七届全运会时,《东南日报》出版丛书,小秀也有成册。所写体育报道,具体生动,余味无穷。在《东南日报》僻有“小秀评球”专栏。后在《新民晚报》也有小秀的“场边谈球”等栏目。

杜 前(192l一1993)

山东商河人。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八路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任中共苏豫鲁皖边区省委军体部长。以后一直从事青年工作。济南解放后任中共济南市委青委书记、青年团山东省工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委书记、山东省团委书记、华东团委副书记、青年团中央统战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1957年后历任上海市体委第一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顾问,在主持市体委日常工作期间,上海参加了第一至第五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在全运会中一直名列前茅,上海运动队曾有20余次获世界冠军。曾兼任中华体育总会上海市分会主席、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中华全体育总会副主席等职。1959年率中国乒乓球队乙队出访欧洲,中国乒乓小将大获全胜。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功地筹办了第一次在首都以外地区举行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

何顺安(1923--1971)

浙江郸县人。生于上海,象棋名家,棋艺以细腻见长,对开局研究颇深,善于谋子。民国34年(1945年)攻周德裕的擂台获胜而一举成名。民国36年以后,蝉联上海市象棋赛全部冠军。解放后,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比赛。著有《当头炮进三卒》、《弈经》,与李尚武合编《象棋大观》。

 孙丙熊(1927--1988)

 江苏无锡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教授。1950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专。曾任学院教务处长、国际级排球裁判员、上海市排球协会副主席。两次主编全国体育院系《排球》通用教材,著有《论排球的绝招》、《排球技术分类研究》、《接发球进攻中的联系信号》,参加《体育词典》编著工作。

孙梅英(193l一1994)

女,上海市人。善打直拍快攻,曾参加过6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53年参加第二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我国最早参加的世界锦标赛,她作为中国队的主力,在与德国对阵时独胜两场。在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中是第三名中国队的主力,在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时获女子团体亚军。在第二十五届,女子双打(与丘钟惠合作)得第三名。与王传耀合作的混合双打得第三名。第二十七届时获女子单打第三名。1961年,担任国家乒乓球队教练。1961、1963年两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同年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1987年曾任上海市乒乓球队名誉教练。与他人合著有《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

刘庆封(1940--1981)

原籍山东,出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校,后入选上海市田径队,是我国60年代的著名短跑运动员,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比赛。1962年获全国百米亚军,1963年在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男子百米冠军。1965年,在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以l0"3和21"4的成绩获l00米和200米的金牌,与队友一起参加4×100米接力赛获亚军。这次比赛的百米成绩列当年世界第二十二位。“文化大革命”后,身患绝症,退出运动场。

金荣驹(1943--1993)

浙江诸暨人。原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田径)教授,竞技体校校长。1965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系。国际级竞走裁判。合作完成科研成果《儿童少年田径运动员综合评价的研究》、《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曾获国家体委199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合著《田径》。 


 
                浏览次数:196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郑光路:《鲁迅和武术、气功--少为人知的重要的史实》,少有论及于此的专文!
----下篇文章高华:在四川、贵州「四清运动」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