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郑光路:《鲁迅和武术、气功--少为人知的重要的史实》,少有论及于此的专文!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6/10/29
 
《鲁迅和武术、气功--少为人知的重要的史实》,评介鲁迅文章甚多,却少有论及于此的专文! 

 全国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文化导刊》(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工作委员会主办)2003年9月连载本文
      本文对鲁迅早年反对武术、中医等国粹的偏激错误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提出一些引人注目的学术观点,填补了鲁迅研究中某些领域的空白……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鲁迅和武术、气功
  --少为人知的重要的史实

  郑光路


  鲁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他和武术、气功之间有过什么关系?关于鲁迅的评介文章甚多,却少有论及于此的专文。其实,这不仅涉及中国近代体育史,也是涉及鲁迅研究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重要史实。

  1. 鲁迅作"杂感"反对"保存国粹"

  鲁迅(1881一1936),作为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虽属"文人"范畴,却和中国最传统的体育--武术、气功有过某种联系。
  "五四"运动时期的鲁迅,是鼓吹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激进战士。此后,他在小说创作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杂感,直接抨击社会弊端、激烈反对封建旧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辛亥革命后虽成立了中华民国,却没有根本动摇统治中国二干多年的封建意识形态。这种封建旧思想、旧传统依旧形成一种强大势力,以排斥和抗拒外来思潮及进步思想。社会上遗留下来的许多旧现象触目皆是:尊经复古、崇道劝孝、尊孔读经,甚至以儒家名人鼓吹参禅养性而大做其"迎尸拜蛇、扶乩炼丹"的法术(如"同善社"之类会道门)……鲁迅对此深恶痛绝,认为:"幸存的古国,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道路。"
  (1)尖锐而激烈的社会批评成为鲁迅早期杂感的待色,"国粹"和旧文化是他主要抨击目标。
  鲁迅说他的杂感"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2)"国粹家"觉得"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
  可言。"(3)鲁迅反对旧文化、旧传统的立场很坚定,激昂宣称:"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4)
  于是,作为国粹的静坐养生法就成为鲁迅一个目标了。


  2. 提倡"静坐"养生的因是子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一位因练功而有极大影响的人物蒋维乔,别号"因是子"。
  这位因是子是江苏省常州人,生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27),出身于书香门弟。他幼年体弱多病,用他的话说是"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昏、腰酸、目眩、耳呜、夜间盗汗……百病环生。"他也曾"百般求治疗之法",皆无效验,于是在20岁以前就开始研究静坐练功法,一连坚持了十八年,"不特病疾竟瘳,而精神日益健康。"后来他谈到日本人冈田虎二郎、藤田灵斋等著的《冈田氏静坐法》、《藤田式息心调和法》等书,又听说这些书"风行一时,重版皆数十次",那两位日本气功师的门徒万万千千,影响甚广。因是子先生遂慨然浩叹道:"是我国固有之术也!"他认为冈本和藤田所倡导的静坐法并没有什么奇持的地方,也是根据中国古代医学、养生、武术等理论而写成。但是日本人能运用近代科学的道理来解说静坐法的道理方法,不含神秘色彩,却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因是子先生又慨叹道:"察吾国民间习尚,凡一切学术以及百工技艺,苟有超绝恒理者,往往自观为秘法,不肯示人",以至中国许多绝技都失传了。而我们东边的邻居则不是这样,"凡得一术,必共同研究之,其结果远胜于我,我国且转而取法之矣。"比如明朝末年中
  国武师陈元赟流亡日本,向一些日本人传授了中国武艺。结果日本人据此加以研究而丰富,造成了当今日本国技"柔道",而中国的摔角技艺仍然如故,停滞不前。固是子先生接着唏嘘长叹道:"我国之拳术如故也!内功粗者可以祛病,精者乃可成道。然亦以自秘之故,不肯共同研究。彼国人自大学讲师、学生等人,老幼男女起而学静坐法,且学校列为课程,大学生有联合组织静坐会者。嘻!何其盛欤!而我国人则何如也夫?因自秘之故,濒于失传,亦可叹矣。" (5)
  这位因是子先生遂奋而著书,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这本书一扫神秘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此书问世后,受到各界人士极大欢迎。据因是子自己说:"书出版后,购者络绎不绝,近则各省,远至南洋,无处不有学习之人"、"此书行销数十万册"。因是子先生也被聘到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江南各地学校演讲"静坐法",影响很大。
  这位蒋维乔民国初年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秘书长,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也是鲁迅以不屑口气斥为"那班教育家"之一;加上他又竭力提倡"国粹"之一的静坐养生--这自然成了鲁迅《杂感》中的一个目标。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3.鲁迅反对 "天眼通"

  谈到鲁迅对"静坐"要发"杂感"之前,不妨先谈谈鲁迅对另一"国粹"--中医的态度,因为中医同中国武术气功养生法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
  在鲁迅的早期著作中,有不少是不相信和反对中医的。这是因为他父亲死于中医中的"庸医"之手,加之鲁迅又曾学习现代医学(西医),故而他对中医常有贬词。如他在《呐喊·自序》中说他学习西医以后,"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说:"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内经》一书不但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武术养生学理论基础,但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却明确反对道:"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竞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所以乱成一片……然而直到现在,前者还是医学的宝典……这可以算得天下奇事之一。"所以他只相信西医:"我幼时曾经牙痛,历试诸方,只有用细辛者稍有效,但也不过麻痹片刻,不是对症药。至于拔牙的所谓'离骨散',乃是理想之谈,实际上并没有。西法的牙医一到,这才根本解决了。"
  鲁迅不相信中医,更不相信静坐养生。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法》的《原理篇》中运用了一些中医术语如"丹田者亦名气海"等;在他译述的日本铃木美山所著《长寿哲学》的《病之原因》一节中,引用了德国科荷博士吞食细菌而不生病的事,来证实精神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静坐调神能强身祛病的道理。这引起鲁迅的强烈反对,在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杂感·三十三》: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拉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例如一位大官做的卫生哲学,里面说--'吾人初生之一点,实自脐始,故人之根本在脐……
  故脐下腹部最为重要,道书所以称之曰丹田。'用植物来比人,根须是胃,脐却只是一个蒂,离了便罢,有什么重要。"
  以今天眼光看来,鲁迅所指责的那位"大官"(指蒋维乔)的话并无大错,说不上是什么"鬼话"和"带了妖气"。由胚胎出生为人前不是靠脐带维系生命的发育吗?蒋维乔试图
  用现代科学阐述人体某些部位很重要的原理,虽不一定十分精当但未必就是"最恨科学"和在"捣乱"。如按鲁迅说法,中国医学中经络、穴位学等基本理论就全是"鬼话"、"妖气"。
  在这篇杂文里,鲁迅对一个据说有"天眼通"(相似于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的"神童"的批判,却基本上是正确的。
  原来当时山东历城有个叫江希张的小孩是个"神童",有先天"神通"(特异功能)。传说他不到10岁,就著了《四书白话解说》、《息战》、《大千图说》等书。他在《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中说他有"天眼通"(遥视遥测的特异功能),能看见天上地下的情形,能看
  见宇宙中其它星球的情形:"今科学家之发明,欲观天文则用天文镜……然犹不能持此以观天堂地狱也。"他"天眼通"看到的宇宙情形是怎样的呢?在他书中写道:
  "赤精天……有毒火坑,以水晶盖压之。若遇某星球将压之时,即去某星球之水晶盖.则毒火大发,焚毁民物。""据西学家言,恒星有三十五千万,以小子视之,不下七千万万也……""日面纯为大火。……因其热力极大,人不能生,故太阳星君居焉。"
  这个叫江希张的"神童"的"天眼通",和现在一些自称能和"玉皇大帝"、"观世音"交流"宇宙语"的"特异功能者"之类颇有异曲同功之妙。《大千图说》于1916年出版,作者在书中说他"创立三千大千世界之说",是鉴于"近来物质家,创无天帝鬼神之说,
  一时靡然从风,不知其贻害之大,将有使全球民物同归于尽者"。他还扬言:要使"天下人人莫不敬天畏天"。这段话,更简直同近年一些新编"气功"的"鼻祖"、"大师"们声称的"到了21世纪世界将毁灭",只有人人都练他(她)那家气功才会拯救人类的论调如出一辙。
  那个"神童"江希张被国内外的守旧势力所广为宣传,美国的李佳白还以"万国道德总会"名义出版了"神童"著的《息战》一书,并为该书写序,称他"具天纵之姿,有卫道之志","以一童子而能融洽教理,为世界民族请命"。
  所以鲁迅在嘲讽蒋维乔的静坐养生法后,又辛辣地在《杂感·三十三》中写道:"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鲁迅对此作了许多批判。
  据说,这个"神童"所谓10岁著书的特异功能都是假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等书都是他父亲江钟秀和别人代写的。(6)
  近年来,有人认为有关气功及特异功能的争论只是解放后的事,以上事实说明并非如此,说明早在80年前就有对"伪科学"的批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反对静坐养生的并不仅鲁迅一人。《新青年1917年4月1日在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一篇《体育之研究》中就有一段话:
  "近有因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作者署名"二十八画生"--即毛择东。
  1920年1月长沙《体育周报》特刊第二号有篇《辟静坐》,更激烈地写道:
  "静坐的最大害处,就是使人趋于消极,我们一天天的习静,清心寡欲,就一天一天把进取心消磨了……这样子的静坐,即令能祛病,能延年,也不过替我们中国多造一些人类的寄生虫,和社会的蟊贼……"
  如果说毛泽东对"静坐养生"的批判,还主要从运动形式(动和静)出发,这篇《辟静坐》则纯粹把运动方式"无限上纲"到政治批判上,已很像文革时期"火药味"浓浓的"大字报"了。
  虽然鲁迅、毛泽东等人都曾反对静坐气功,但中国许多人仍坚持静坐锻炼,当时的一些高等学府还成立师生组成的"静坐会"(相似于如今的健身俱乐部、协会)。静坐法流行不衰,许多提倡新文化的斗士也靠它祛病强身。比如郭沫若,他因年青时治学过勤患严重神经衰弱,形销骨立、夜不能眠,痛苦得几乎自杀。百药无效之时他坚持静坐练功,结果顽疾痊愈。静坐法的奇效使他多次浩叹道:
  "从前眼前的世界只是死的平面图、到这时候才活起来,成了立体。""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7)
  这种见解,比之鲁迅等人偏激批判无疑公允得多。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4.鲁迅反对中国拳术(武术)

  鲁迅反对静坐养生的同时,还明确反对另一国粹--中国拳术。原来,当时提倡武术者中,除了众多武术家外,还有许多爱好武术的当权者。如马良(又名马子贞),回族人.民国初年任北洋皖系军阀中陆军第四十七旅旅长兼济南卫戍司令官,后任济南镇守使。他甚好武术,自己创编了一套技击术,包括了摔角、拳脚、棍术和剑术四科,并将其用于军队训练中。马良竭力提倡"国粹体育",曾说;"考世界各国,武术体育之运用,未有愈于我中华新武术者。"他倡导要将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成"新武术",使之成为"我国之国粹"。他认为欲使武术发展普及,还应推行一种标志各级官阶身份,共三等九级的"佩剑制度",以发扬武德、武风。
  当时的北洋政府和一些教育家(如章士钊、蔡元培等)对此很赞赏,将它列入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国会还通过了把"新武术"定为全国"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的决议,以利普及,成为教科书。在一些高等学府还成立了武术组织,如北京大学就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倡导支持下成立了"技击会",师生中参加者甚多。
  鲁迅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在1918年11月1 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发表《杂感三十七》,以他特有的辛辣笔调嘲讽道:
  "近来很有许多人,在那里竭力提倡打拳。记得先前也曾有过一回,但那时提倡的,是满清王公大臣,现在却是民国的教育家。地分略有不同。至于他们的宗旨,是一是二,局外人便不得而知。现在那班教育家,把'九天玄女传与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又是'中国式体操',叫青年去练习。"
  鲁迅很反对"竭力提倡打拳"者认为可将"新武术"用于"体育上"和"军事上"的观点。鲁迅认为;"依我想来,两手拿着外国铜锤或木棍,把手脚左伸右伸的,大约于筋肉发达上,也该有点'效验'"。因此他反对将打拳用在"体育上",嘲讽"据说中国人学了外国体操,不见效验,所以须改习本国式体操(打拳)才行"的说法:"无如竞不见效验,那自然只好改途去练'武松脱拷'那些把戏了"。
  鲁迅对打拳可用在"军事上"尤为反感。他又嘲讽道:
  "中国人会打拳,外国人不会打拳:有一天见面对打,中国人得胜,是不消说的了。即使不把外国人领袖扯下',只消一阵'乌龙扫地',也便一齐扫倒,从此不能爬起。无如现在打仗,总用枪炮。枪炮这种东西,中国虽然'古时也已有过',可是此刻没有了。藤牌操法,又不练习,怎能御得枪炮?我想(他们不曾说明,这是我的'管窥蠢测'):打拳打下去,总可达到'枪炮打不进'的程度(即内功?)这件事从前已经试过一次,在一千九百年。可惜那一回真是名誉的完全失败了。且看这一回如何" (8)
  鲁迅认为"清朝末年(1900年)"满清王公大臣"提倡打拳(如端王载漪、大学士刚毅等),支持义和团广设拳坛,结果后来是"完全失败了"。更何况"无如现在打仗,总用枪炮",所以鲁迅反对"打拳"能用在"军事上"的说法。
  鲁迅也反对提倡、普及武术这一"国粹",他在《杂感六十四》上再次尖刻地写道:
  "北方人可怜南方人太大弱,便教给他们许多拳脚:什么  '八卦拳'、'太极拳',什么'洪家'、'侠家',什么'阴截腿'、'抱桩腿'、'潭腿' 、'戳脚',什么 '新武术'、'旧武术',什么  '实为尽美尽善之体育'、'强国保种尽在于斯'……直隶山东的侠客们、勇士们呵!诸公有这许多筋力,大可以做一点神圣的劳作……我们改良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 (9)
  认为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互害"--鲁迅这一立论今天读来是颇使人吃惊的,无疑很有点偏激、过"左"的味道。
  鲁迅对武术界内部的争论更加以嘲讽。山东人王讷(众议院议员)曾提出"推广中华新武术建议案",提倡改革武术使之成为中国式体操,此议案于19l7年3月22日经众议院通过,而一些热爱传统武术者(如中华武土会)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武术这一国粹的特色丢失。(本文作者注:这种情况,很像现在"官方武术"如"自选拳"、"国家规定竞赛套路"等与"民间武术"争论的情况。)鲁迅讥讽这是"同业的内讧":
  "但总觉现在时势不很太平,无论新的旧的,都各各起哄:扶乩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倒也罢了……""北京议员王讷的提议推行新武术,以'强国强种';中华武士会便率领了一般天罡拳阴截腿之流,大分冤单,说他抑制暴弃祖性相传之国粹"……(10)
  鲁迅对武术这一"国粹"的讥讽反对是否正确呢?这里且先不讨论。只须说出的是,当鲁迅那篇《杂感三十七》一问世,立即有人力加驳斥。驳斥者并非鲁迅讥讽的"那一班"提倡打拳的"教育家",而是热爱武术的武林中人。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5.武术家陈铁生撰文驳斥鲁迅

  鲁迅于1918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并成为重要撰稿人。他在1919年发表《随感三十七》后,《新青年》杂志即收到署名陈铁生的一篇驳斥文章:《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鉴于这个陈铁生是近代武术史上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后文将谈到),而他这篇同大文家鲁迅"打笔墨官司"的文章却极少有人提及,这里全录此文、对研究陈铁生及武术史非常有益。请看原文是怎样驳斥鲁迅的:
  鲁迅君何许人,我所未知,大概亦是一个青年。但是这位先生脑海中似乎有点不清楚,竟然把"拳匪"同技击术混在一起。不过鲁迅君可曾见过"拳匪"?若系见过义和团,断断不至弄到这等糊涂。义和团是凭他两三句鬼话,如盛德坛《灵学杂志》一样,这些大人先生方能受他盅惑;而且他只是无规则之禽兽舞。若言技击,则身、手、眼、步、法五者不可缺一,正所谓规行矩步。鲁先生是局外人.难怪难怪。我敢正告鲁先生曰:否!不然!义和团乃是与盛德坛《灵学杂志》同类,与技击家无涉。义和团是鬼道主义,技击家乃人道主义。(以上驳第一段)
  现在教育家主持用中国拳术者,我记得有一位蔡子民(即蔡元培)先生,在上海爱国女校演说,他说;"外国的柔软体操可废,而拳术决不可废。"这位老先生,大抵不是满清王
  公。当时我亦不以为然。后来我年近中旬,因身体早受攻伐,故此三十以后,便至手足半废。为一位医学博士替我医了两三年。他说,"药石之力已穷,除非去学柔软体操。"当时我只可去求人教授。不料学了两年,脚才好些,手又出毛病了;手好些,脚又出毛病。卒之有一位系鲁迅先生最憎恶之拳术家,他说我是偏练之故;如用拳术,手足一齐动作,力与气同用,自然无手愈足否,足愈手否之毛病。我为了身体苦痛,只可试试看。不料试了三个月,居然好了;如今我日日做鲁先生之所谓"拳匪",居然饮得,食得,行得,走得;"拳匪"之赐,
  真其不少也。我想一个半废之人,尚且可以医得好,可见那位真真正正外国医学博士,竟输于"拳匪",奇怪奇怪,(这句非说西医不佳,因我之学体操而学拳,皆得西医之一言也;只谓拳术有回生起死之功而己。)这就是拳术的效验。至于'式松脱拷"等文字之不雅训,是因满清律例,拳师有禁,故此缙绅先生怕触禁网,遂令识字无多之莽夫专有此术,固使至尊无上之技击术黯然无色;更令东瀛"武士道"窃吾绪余,以"大和魂"自许。且吾见美国新出版有一本书,系中国北拳对打者。可惜我少年失学,不识蟹行字(按:指外文)只能看其图而已。但是此书,系我今年亲见,如各先生要想知道美国拳匪,我准可将此书之西文,求人写出,请他看看。(驳原文二、三段)
  原文谓"外国不会打拳",更是荒谬。这等满清王公大臣,可谓真正刚毅之不如。这一句不必多驳,只可将Boxine(此系西文,是友人数我的。)这几字,说与王公大臣知,便完了。枪炮固然要用,若打仗打到冲锋,这就恐非鲁先生所知,必须参用"拳匪"的法术了。我记得陆军中学尚有枪剑术,其中所用的法子,所绘的图形,依旧逃不出技击术的范围。鲁先生,这又是真真正正外国"拳匪"了。据我脑海中记忆力,尚记得十年前上海的报馆先生,犹天天骂技击术为"拳匪"之教练者;今则人人皆知技击术与义和团立于绝对反对的地位了。鲁先生如足未出京城一步,不妨请大胆出门,见识见识。我讲了半天,似乎顽石也点头了。鲁先生得毋骂我饶舌乎。但是我扳不上大人先生,不会说客气话,只有据事直说;公事公言,非开罪也。满清老例,有"留中不发"之-法;谅贵报素有率直自命,断不效法满清也。

  粤人陈铁生。八年一月二十日。
  "内功"非枪炮打不进之谓,毋强作内行语。铁生赘(11)

  这里有必要将陈铁生的驳斥文章略作归纳。

  首先,他反对鲁迅把"拳匪"(义和团)弄神搞鬼的"神拳",同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混淆起来,而把中国拳术也斥为"鬼道主义"。
  第二,陈铁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坚持认为中国拳术"起死回生"的健身功效远胜过西洋体操,故他极赞同蔡元培的话:"(中国)拳术决不可废"。至于中国武术中有些叫法不"雅驯"(不太科学),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禁武造成的,因而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黯然无色",而仅得中国武术皮毛的日本武士道反大出风头。
  第三,陈铁生反对那种认为已有枪炮就可以不要武术技击术的论调,他认为无论中外,打仗冲锋时技击术总是有实战意义的,因而要求鲁迅"毋强作内行语"。    
  陈铁生的文章是很尖锐的。此时的鲁迅还没有被认为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12)而《新青年》杂志是最提倡民主、学术争鸣的刊物,故陈铁生的文章很快刊登出来。
  鲁迅因之在1919年3月2日又写了一篇《拳术与"拳匪"》作公开"答复":
  此信单是呵斥,原意不需答复,本无揭载的必要;但末后用了"激将法",要求发表,所以便即发表。既然发表,便不免要答复几句了。    
  来信的最大误解处,是我所批评的是社会现象,现在陈先生根据了来攻难的,却是他本身的态度。如何是社会现象呢?本志前号《克林德碑》篇内已经举出:《新武术》序说,"世界各国,未有愈于中华之新武术者。前庚子变时,民气激烈……",序中的庚子,便是《随感录》所说的一千九百年。可知对于"鬼道主义"明明大表同情。要单是一人偶然说了,本也无关重要;但此书是已经官署审定,又很得教育家欢迎,--近来议员又提议推行,还未知是否同派,-一到处学习,这便是的确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正是"鬼道主义"精神。我也知道拳术家中间.必有不信鬼道的人;但既然不见出头联斥,排除谬见,那便是为潮流遮没,无从特别提开。譬如说某地风气闭塞,也未必无一二开通的人,但记载批评,总要据大多数立言,这一二人决遮不了大多数。所以个人的态度,便推翻不了社会批评;这《随感录》第三十七条,也仍然完全成立。

  其次,对于陈先生主张的好处,也很有不能"点头"的处所,略说于下:

  蔡先生确非满清王公。但现在是否主持打拳,我实不得而知。就令正在竭力主持,我亦以为不对。
  陈先生因拳术医好了老病,所以赞不绝口;照这样说,拳术亦只是医病之术,仍无普及的必要。譬如乌头附子,虽于病有功,亦不必人人煎吃。若用此医相类之病,自然较有理由;但仍须经西医考查研究,多行试验,确有统计,才可用于治疗。不能因一二人偶然之事,便
  作根据。
  技击术的"起死回生"和"至尊无上",我也不能相信。东瀛的"武士道"。是指武士应守约道德,与技击无关。武士单能技击,不守这道德,便是没有武士道。中国近来每与柔术混作一谈,其实是两件事。
  美国新出"北拳对打",亦是情理上能有的事,他们于各国的书,都肯翻译:或者取其所长,或者看看这些人如何思想,如何举动;这是他们的长处,中国一听得本国书籍,间有译了外国文的,便以为定然宝贝,实是大误。
  Boxing的确是外国所有的字,但不同中国的打拳;对于中国可以说是"不会"。正如"拳匪"作Boxer,也是他们本有的字;但不能因有此字,便说外国也有"拳匪"。
  陆军中学里,我也曾见他们用厚布包了枪刃,互相击刺,大约确是枪剑术;至于是否逃不出中国技击范围,"外行"实不得而知。但因此可悟打仗冲锋,当在陆军中教练,正不必小学和普通中学都来练习。
  总之中国拳术,若以为一种特别技艺,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一)教育家都当作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二)鼓吹的人,多带着"鬼道"精神,极有危险的预兆。所以写了这一条随感录,稍能提醒几个中国人,则纵令被骂为"刚毅之不如",也是毫不介意的事。(13)

  从以上鲁迅辨解文章中可看出,因为马良写的那本《新武术初级拳脚科》曾经教育部审定为教科书,而且《新武术》序说过一些肯定义和团利用武术的话如:"世界各国,未有愈于中华之新武术者。前庚子变时,民气激烈……"所以鲁迅就坚持认为":1.推广武术便的确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正是'鬼道主义'精神;2.即使拳术可治病健身,却"仍无普及的必要";3.即使拳术可用于军事,也"当在陆军中教练,正不必小学和普通中学都来练习"。
  总之,鲁迅坚持反对"大有中国人非此(指武术)不可之概"--即不应在中国人中宣传、普及武术这一"国粹"。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6.精武会及孙个山坚决反对废止武术搞纯粹"洋体育"

  鲁迅反对中国拳术这门国粹的看法是否正确?陈铁生等武术家为何对鲁迅这方面的文章极为反感?
  我们这里不作枯燥的理论分析,只通过介绍陈铁生来了解当时中国武术界一些情况,则不难得出结论。
  陈铁生(陈卓枚、陈铁空,1864一1940),广东省新会人,自幼爱文好武,旧学修养甚佳,尤长书法。其形体短小精悍,曾随名师多人习武,熟悉各门派武术,龙其擅长"潭腿",而具独特风格。他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活动,同时热心于各种武术挖掘工作,如在武术界有很大影响的《少林拳术秘诀》,就是他根据民间秘密会党"洪门海底"的反清资料融合武术内容而成,并以"尊我斋主人"的笔名出版专书。
  19l0年(清宣统二年),陈公哲、陈铁生、姚蟾伯、卢炜昌、陈士超等人在著名武术家霍元甲病逝后,为振兴武术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陈铁生为秘书长,是早期"精武四杰"之一(另三人为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精武体育会"曾成立书刊编辑部以挖掘整理武术遗产,陈铁生兼总编辑,有精武会"文胆"之称。
  精武会的宗旨是利用武术形式而使中国人体格强壮,成为德、智、体"三育俱备"的有益国家的人,请看该会的《精武会训》:
  "世界以人类为本。人类以身体为基,人体构造,骨肉血耳。若欲身体健康,宜勤运动,血气流畅.骨肉增强;免除嗜好,疾病不生。寿命延长,人生自感乐趣;体育发达,万事无不可能。
  身体者载知之器官也,知识者进德之津梁也。修德必先益智,所以明是非,辨善恶;求知必先强身,所以精思考,显技能。夫健全之精种寓于健全之体魄,故体要其健,智要其博,德要其重,三育俱备,方克有为。
  精研武艺,充实活力,人一而己十,人十而己千,出以应世,无往而不利焉。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杯,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之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忠信待人,廉正守己,见义勇为,积功于天爵;重振风教,多行而寡言。凛遵斯旨,庶几完人"。(14) 
  以上"精武会训",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也非常正确,是一篇"体育文化"的杰出宣言,没有什么因"国粹"而复古倒退之嫌。精武会中的武术家为传播武术是呕心沥血、异常艰辛的,因为当时人们对武术普遍存在不正确的见解。精武会创办人陈公哲在《精武会五十年武术中兴史》中很感慨以至有些悲凉地写道:
  "拳术"二字之引起世界人士之不良印象者,厥为拳匪之乱,时当满清光堵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义和团起义于天津。传授团员以拳棒符咒,谓能避枪炮子弹,攻击各国驻京使馆,饶毁教堂,残杀外人。因以引起八国联军入京之祸,孝钦皇后率德宗巡狩西安。此种现象深印于士大夫及外人脑中,以为凡练习拳棒者,皆为举匪余孽,有识之士.莫不退避三舍,丁此时期,提倡武术,其难可如。
  中国历代以王化治天下.王化所不到之处,端赖自身力量以为防卫,武艺一科,善人学之即为侠士,恶人学之即为强梁。拳棒可以救生,亦可杀人,地方官吏.不准设立武馆者,防患于未然也。武术之施行,多在少受教育阶级中,偏武无文,故世人莫不视为下流末技,风气之杯,莫甚于此。且晓武术之人,每每好勇斗狠,累及身家,于是父禁其子,兄戒其弟,不许练习矣。

  因为义和团曾利用武术来"扶清灭洋",致八国联军打入中国,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鲁迅)认为这场祸乱是义和团引起的,因而污义和团为"拳匪",以为爱好武术者"皆为拳匪余孽"。另外,因为历史原因造成许多习武者"偏武无文",引起世人反感而斥武术为"下流末技"。陈公哲这段话说出了当时许多国人对武术的偏见心态。
  我们再读前面鲁迅反对中国拳术的文章,就感到不难理解了。实际上,作为一代先进文化人的鲁迅,仍未脱离世俗偏见,不能客观地认识到"武艺一科,善人学之即为侠士,恶人学之即为强梁"。武艺只是中国传统体育形式,难道因为出了"拳乱"、因为某些当权者提倡了武术,就应该全盘否定吗?,
  所以陈公哲浩叹道:"这些时期,提倡武术,其难可知!"
  但当时也有许多先进人物充分认识到中国武术的意义,比如孙中山就十分支持武术的宣传普及。陈铁生当时为扩大武术影响,曾著《精武外传》、《精武医说》、《潭腿精义》、《功力拳》等书刊,很受武术爱好者欢迎。就在他对武术问题同鲁迅发生争论这一年(1919年),他又为纪念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而编著《精武本纪》。
  孙中山亲自为《精武本纪》作序并题字:"尚武精神"。孙中山在序文中对武术作了精辟评价,并针对枪炮发明后中国武术已无作用、应当消亡的论调力加驳斥:
  "概自火器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而不讲,以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他回顾l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情景得出结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谓技击与枪炮和飞机有同等作用,亦系不可!"他针对当时有人想废止武术,抛弃技击,纯粹提倡"洋体育"的论调提出告诚道:"我国人曩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他还针对那种想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祟外的看法,写道:"我同胞居此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14)孙中山以上言论,看来是明显是针对鲁迅等人观点有感而发的。
  孙中山有感于当时外患严重,国民体质衰弱而提倡"尚武精神",并充分肯定武术强身壮体和抗敌保国的实际价值,其真知灼见的立论,对于当时反对提倡武术、欲将武术作为"封建旧文化"而抛弃的观点,无疑是一种有力批驳。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7.鲁迅反对"提倡打拳"的观点后来有了改变

  陈铁生1919年1月20日寄出反驳鲁迅的文章后,同年4月他和陈公哲、姚蟾伯、陈士超等由上海赴广州,成立广东省精武体育分会。其后,陈铁生又回上海,陪同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及赵连和、杨深伦、叶凤池等著名拳师南下赴粤,并先后在佛山、汕头、香港等地设立了分会,对南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极大作用。这在当时影响较大,也招来一些人反对。
  所以鲁迅才在1919年11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上以唐埃为笔名发表《有无相通》的杂文,闻讽道:"北方人可怜南方人太大弱,便教给他们许多拳脚:什么  '八卦拳'、'太极拳',什么'洪家'、'侠家',什么'阴截腿'、'抱桩腿'、'潭腿' 、'戳脚',什么 '新武术'、'旧武术',什么  '实为尽美尽善之体育'、'强国保种尽在于斯'……直隶山东的侠客们、勇士们呵!诸公有这许多筋力,大可以做一点神圣的劳作……我们改良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 
  陈铁生等武术家们却不为所动,仍积极传播武术这一"国粹";其后,四川、浙江、湖北等多数省份及东南亚一带都建立了精武分会。陈铁生武术著作甚丰,被誉为"武术才",为近代武术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他抗战爆发后避居澳门,1940年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鲁迅是不是始终反对武术这一国粹呢?不是的。
  我们知道.鲁迅的思想有个发展、演变过程。他反对中国拳术这几年(二十年代前后),他的思想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论强调生物界现象的相互联系,强调事物的发展一般由低级到高级、旧事物必为新事物所代替及所谓生存竞争的法则。进化论的出现是唯物主义思想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它无疑也有相当的片面性。
  所以当时的鲁迅的思想有相当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直到1923年他却还摆脱不了轻视人民群众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5);一方面他十分热爱祖国,恨不得中国立刻从贫苦落后中解救出来富强昌盛,但在另一方面又不能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主张将中医、武术及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旧文化当作"封建国粹"全部抛弃。
  他曾经武断地主张:"我以为要少--或者竞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是因为"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16)
  这种"为了泼脏水而将婴儿一起泼掉"的观点显然与唯物辨证法相悖,也经不起时间考验。
  "五四"高潮退后,鲁迅思想开始逐步演变,如他所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17)到1927年后,鲁迅思想有了飞跃发展,正像瞿秋白说的: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18)
  所以鲁迅后来对武术、中医、气功等看法发生了改变。
  1927年,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张之江以第二集团军全权代表之名,在南京宣传武术"自卫卫国、自强强种"的意义。在一些军政要人如戴季陶、李景林、钮永建、张宪、褚民谊等支持下,于1928年3月成立"中央国术馆"。制定了"社会推广、扩大宣传、统一教材、培养师资"的计划。为此目的,"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11月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
  因为这次倡导武术"国考"的张之江等人都有较高社会地位,于是招来一些人反对。有个叫文辉的,知道鲁迅曾反对提倡武术,就写了篇文章《这回是第三次》,寄到鲁迅主办的刊物来。这篇短文对武术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而知者不多,故引全文如下:
  国粹可分两种,一曰文的,一曰武的。现在文的暂且不说,单说武的。
  据鲁迅先生说,"打拳"的提倡,已有过二次,一在清朝来年,一在民国开始,则这回应该算第三次了。名目前二次定为"新式术",这次改称"国技"。前二次提倡的,一是"王公大臣",一是"教育家",这回却是"国府要人"。    '
  近来"首善之区"闹得有声有色的,便首推这次"国术表演"。要人说:"这是国粹,应当保留而发挥之",否则,便"前有愧于古人,后何以语来者,负疚滋甚"了!幸喜这"弥可宝贵"的打拳(国技)的遗绪,尚未断绝,"国技大家诸君,惠然肯来",从此风气一开,人人变为赳赳武夫,于是军阀不足打倒,帝国主义者不足赶走,而世界大同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愿国人悉起学之",以完成革命!
  我们小后生,不识国粹之可贵一至于此,虽然未饱眼福,也就不胜其赞叹与欣舞了。不过某将军主张"对打",我却期期以为不可,因为万一打塌了鼻子,或者扯破了裤子,便不妙了。甚或越打越起动、终则认真起来,我们第三者就不久要吃亏了。那时军阀未倒,而百姓先已"家破人亡"了。但这全是过虑,因为三代礼让之风,早已深入诸君子的心。况且要人已经说过,"好男斗狠,乱法犯禁"是要不得的,所以断不至发生后患,而我们尽可放心看热闹了。(19)
  这位文辉先生反对武术这一"国粹"的理由实在太浮浅,不外因为提倡者张之江等人是"国府要人"而己。这次"国考"有"打擂"--相当于现在的散手比赛。文辉先生害怕"万一打塌了鼻子,或者扯破了裤子"就反对"对打"比赛的理由,更为可笑,难令人信服。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体育界为能否开展打擂赛又争论了很久,反对者的理由比文辉先生也高明不了多少。我们从这则史料中至少可以看到:关于是否需要开展散打比赛的争论至少在70多年前就有了。
  大概出文解先生意料的,这时的鲁迅先生却并不支持他反对提倡武术的观点。鲁迅写了篇《"这回是第三次"按语》:
  鲁迅按:在五六年前,我对于中国人之发"打拳热",曾确反对过,那是因为恐伯大家忘却了枪炮,以为拳脚可以救国。而后来终于吃亏。现在的意见却有些两样了。用拳来打外国人,我想,大家是已经不想的了。所以倒不访学学。一,因为动手不如开口之险。二,阶级战争经许多人反对,虽然将不至于实现,但同级战争大约还是不免的。即如"文艺的分野"上罢,据我推想,倘使批判,谣诼,中伤都无效,如果你不懂得几手,则会派人来打你几拳都说不定的。所以为生存起见,也得会打拳!无论你所做的事是文化还是武化。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鲁迅明确表示关于提倡打拳这个问题"现在的意见却有些两样了"。这是因为,现在提倡打拳已不同于清朝末年的情景了:那时是满清统治者利用义和拳"来打外国人"。其次。他认为打拳是一种强身自卫的手段而己,"为生存起见,也得会打拳,无论你所做的事是文化还是武化"。既然武术只是一种体育形式,其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别人可以运用,你也可以运用,那为什么要反对它呢?
  应当说,鲁迅这种观点比以前是一种极大进步。
  以后,鲁迅常在文章中就武术问题发表一些议论。如在《作文秘诀》中写道:"我们常常听到: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伯他学会了就要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在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完全没有,逢蒙杀羿就是一个前例。逢蒙远了,而这种古气是没有消尽的。还加上后来的'状元瘾',科举虽然久废.至今总还要争'唯一',争'最先'。遇到有状元瘾的人们,做教师就危险,拳棒教完,往往免不了被打倒,而这位新拳师来教徒第时,即以
  他的先生和自己为前车之鉴,就一定留一手,甚而至于三四手,于是拳术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也很有现实意义。
  他在《沉氓的变迁》中写道:"'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留,替他捕盗……虽然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
  鲁迅有关武功、武德方面的这些论述令人很受启迪。
  作家萧军自幼好武,他见鲁迅健康甚恶,曾劝鲁迅打拳练功来治病,但未被采用。鲁迅于1936年过早因病逝世,这使萧军一直引为憾事。

  8.研究鲁迅与武术、气功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鲁迅与武术、气功的关系,是有较大现实意义的。
  首先,鲁迅作为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大文豪、文学史上占重要一页的杰出入物,从多方面、多层次研究他是很有必要的。但关于鲁迅与武术、气功方面的关系,至今似尚未见有专论。故这方面加以探讨,不但从文学史角度对鲁迅研究有益,对丰富中国近代体育史和研究"体育文化",更无疑很有益处。
  其次,通过以上叙述,还可修正至今仍在体育界、武术界流行的一些不太正确、较"左"的观点。鲁迅是人不是神,其思想有个发展演变过程,不能因为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语)就将其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作为判断是非酌根据。但在某些体育、武术论著中这种情况并非少见。早在1981年一本有相当权威性的《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就写道:"新武术(全名'中华武术')原系媚日军闻、安福系走狗马良为训练反动军警而编定的一套技击术……吹嘘'新武术'是我国之国粹,并企图推行一种标志各级官阶身份、共三等九级的'佩剑制度'以发扬封建性的武德、武风,借以抵制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开展。……
  对于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在《新育年》上发表的许多《随感录》中,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那些提倡'新武术'和'静坐'的人,无一不是打着'保存国粹'的招牌。……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利用'新武术'和'静坐'贩卖'国粹'的斗争,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场斗争,对于宣传新文化,破除封建迷信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狠狠地打击了体育领域的反动潮流,对维护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本文史实的回顾,可以认为这些论断是武断而不公允的。就单以马良推广"新武术"而言,就不应因鲁迅反对过些事而全盘否定。我们知道,武术是民族体育形式,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都可能热爱它。马良是旧军阀,但我们不能因人废言,由此否定其一切。事实上,以历史眼光客观评论,马良关于武术的许多见解是有先见性的,客观上推动了当时面临湮灭的武术的发展。
  马良建议一种三等九级的武术等级制来促进武术的普及推广,更不能据此就安上企图"发扬封建性的武德、武风、借以抵制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的罪名。事实上,一些武术专家如吴彬、习云太、张广德等人曾撰文《建立群众性武术等级制的设想》,认为此举是"顺从民意、大得人心的一项意义深远、可行性较强的工作","群众性武术等级制,我们认为,分为三级九乘为宜"。(20)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该杂志编者称:"作者们提出一个重要设想"。直到近年仍有人说设武术"段位制"是了不起的"创新"。其实这是不了解历史:马良早在70多年前就曾提出过类似设想。
  这种将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同其学术观点混为一谈,或以人废言的情况现在仍然存在。我国的一些体育杂志、书藉,对一些"有问题"的历史人物在体育史上的应有地位仍遮遮掩掩;而对一些"正面光辉人物"在体育史上的作用,却无限拔高、连篇累牍。以至一些体育史类的文章、书籍,实际上无异于"革命史"、"党史"。
  第三,通过了解本文所述的重要史实,有助于指导现在体育活动的开展。无可讳言,现在中国体育界,无论在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方面,都存在着重视"洋体育"、漠视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的民族虚无主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走进赛场,基本上都是足球、篮球等,能看到多少传统体育的影子?以本文作者所居中国西南重镇成都为例,多年来见不到武术表演、比赛,报纸上极少有开展武术活动的消息,而足球消息(甚至是球员绯闻杂事)等则连篇累牍又臭又长……本文作者曾听过许多老拳师的浩叹:"武术本来是中国'国技',但几十年来,中国民间武术实际上从未被真正重视过!"听到这些哀叹,再回顾80多年前那种反对和保卫武术"国粹"的争论,实在发人深省!
  第四,学习鲁迅的批判思想仍有必要。如前所述,鲁迅早期反对提倡武术、气功、中医,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必"为尊者讳"而害怕触及这个问题。但另一方面,鲁迅当年指出的武术、气功方面的弊端现在仍有教育意义。如鲁迅反对的"鬼道精神",这实为古今武坛、文坛的通病,什么"仙传神授",祖师爷非道即佛,什么鲁智深、方世玉、至善禅师、白眉道人、五枚尼姑……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都视为武术史中真人真事而以讹传讹,许多现在堂而皇之写进"体育志"、"武术史"。在气功方面此风尤烈,假神仙到处都有,吹嘘自已有"透视、遥听、千里诊病、万里发功"等特异功能,以至还能"上飞碟与太空人沟通信息"、"同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树精蛇怪"对话……影响之恶劣远胜过当年鲁迅批判的有"天眼通"的"神童"江希张。这实际上已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气功事业本身的发展。鲁迅当年因某些弊端而曾一度偏激地否定武术、气功,但他批判"伪科学"的合理部分,仍值得我们继承。

  注释:
  .............
重要声明:
     中国版权中心为本文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各网欲转载,务请注明来源作者郑光路和"中国独特文学网",否则侵权必究!(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或http://zgl.tougao.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百度贴吧 > 鲁迅吧 > 浏览帖子     吧主: 真天人也 Life啊Life
1
鲁迅和气功,武术--少为人知的重要史实〔转贴〕
 
http://www.tstcwx.com/list.asp?id=501

给个链接,那里不准COPY.莫办法啊~~大家点过去看.
 
 
  作者: 218.1.127.*     2005-6-25 21:44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鲁迅和气功,武术--少为人知的重要史实〔转贴〕
 
鲁迅的人格要赞,但他提出的很多主张存在问题,
可以说鲁迅是针砭时弊的评论家和”半个”思想家.
但不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

鲁迅的观点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
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特别是鲁迅的反传统意识现今是不可取的.
现在已经不是近代了,更要学会理性看问题.
偏激是为了矫枉,但过正就不对了.

虽然敬佩先生,
但也很反感有些人把他当圣人一样看,
动不动就”鲁迅曾说过什么什么”.
 


 

 
  作者: 不再天真     2005-6-25 21:52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鲁迅和气功,武术--少为人知的重要史实〔转贴〕
 
批评鲁迅不是不可以,而且也应该对前人的错误进行批判,但是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像楼主所链接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对鲁迅的批判,就需要这样的理性和学养。如果没看过鲁迅文章,就人云亦云,断章取义,甚至污蔑诽谤,这种人若非出于某种目的,那就是道德卑污的小人。

希望吧里能见到更多这样反思鲁迅的文章。
 
 
  作者: 真天人也     2005-6-27 13:21   回复此发言  
                浏览次数:799--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历代武术体育人物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