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三官方学者联名在《光明日报》批判《走向共和》,转载报道中国网站
【文化视点】三官方学者联名在《光明日报》批判《走向共和》 中国有官方背景的历史学者最近在中共党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因大胆讴歌民主共和制度、重塑历史人物形象而被当局封杀的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强调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而中共1949年建立的共和国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副会长龚书铎、李文海上周在《光明日报》上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长篇文章,抨击《走向共和》对李鸿章等人的描写“完全背离历史真实”,指出慈禧、袁世凯等晚清政治人物虽然也做过一点在历史上起积极作用的事情,但他们“代表中国社会中的腐朽力量,是民族罪人”。
这也是今年6月《走向共和》遭封杀后,官方学者首次在党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它所犯的错误。在《走向共和》剧中,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并且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据有关人士介绍,由于《走向共和》对民主的呼吁和对专制的批判“过于露骨”,“越播越有借古讽今之嫌”,中央电视台遭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只好边播边改,并在勉强播完后不再按照原计划重播。中国各地电视台也奉令不再播放这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
《走向共和》被封杀后,官方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组织力量进行批判,也没有公开说明《走向共和》到底犯了哪些禁忌。有消息说,最先向官方举报《走向共和》有“严重问题”的是某些在中国史学界担任领导的学者。
这些学者担心《走向共和》为李鸿章、袁世凯翻案,完全背离了他们长期坚持的历史观点,就呼吁官方制止这种歪曲历史的行为,以免学术研究和历史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
金冲及等人在文章指出,“把李鸿章描写成忍辱负重、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高尚情操的‘悲剧英雄’,是完全背离历史真实的。”即使中国当时十分贫弱,李鸿章也不应该对列强种种侵略要求“俯首帖耳,逆来顺受”,“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团结抗争,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事例屡见不鲜。”
文章质问,如果把追求共和的革命者和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者都描写成在为救中国“找出路”,“岂不荒唐?”
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学者对本报指出,金冲及等三名历史学者都担任学术领导职务,他们代表传统的官方观点,但未必能代表思想逐渐解放的学术界。
“其实《走向共和》属于文艺作品,并不是学术研讨,但这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很可能轻易颠覆官方学者经过多年努力才树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当然使他们感到担忧。”
广东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在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时曾说,一打开有关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史,“迎面而来的是随处可见的狭隘民族主义煽情。”“义和团那样盲目排外的暴行,被说成是救国、反帝的近代三大革命高潮之一。而敢于批评本国落后愚昧,如实介绍西方先进事物的先驱,则被视为买办乃至卖国分子。”
他指出,“奇谈怪论并不可怕,要是它与权力结合,强迫人们接受,那就极为危险了。而我们面对的恰恰是如此可怕的局面。”
●于泽远(联合早报 20030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