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四川近代武林人物》,版权保护,侵权必究!欲发表、转载、改编,必须联系作者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3/8/19
                          四川近代武林人物
                                             郑光路

行侠仗义、笑傲江湖…武侠影视称霸荧幕。其实,历史上历来重文轻武,武术不入正史经传;远的不说,就是百年内的四川武林史实,现在也成一团乱麻,绝少人提及…..作为体育国粹的武术与全民呐喊“雄起”的足球相比,实在可怜!
本文作者致力巴蜀文化史研究多年,花不少心血遍访四川各地博采史料。下面介绍的四川武林人物事迹,正史不载、少为人知…..读者可从中看到近代武林人物为济世、度人、报国的中华民族传统尚武精神,看到他们沦落江湖的酸辛无奈…..这对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武侠”(而不是荧屏上胡编的神话)、以及丰富地方史,都有裨益。        
      
    
                    骆状元、邓锡候和射德会 


     1895年(光绪21年), —位四川人夹杂在中会试的进士中,肃然走进气象肃穆的北京紫禁城中参加殿试。  
他叫骆成骧,字公辅,四川资中县舒家桥人,1865年生。他自幼熟读诗书,并对兵书韬略亦十分精熟。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吃了大败仗,丧权辱国,他异常悲愤…….忧伤的光绪皇帝痛感清室旦夕危亡,殿试时亲撰策题,中有策问警句“…兵者所以威天下,亦所以安天下。昔日兵少何其强?今日兵多何其弱?…其各直言毋隐,朕将亲览焉!”
骆成骧写出长篇对策,扬扬洒洒针砭时弊,提出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俭、尚武强民…..一腔忠愤行诸笔端。光绪皇帝阅罢大为赞赏,钦点他为头名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1898年后他任京师大学堂提调等职…….
骆状元辛亥革命后历任四川省临时省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1912~1916年任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他一生清廉,有“穷状元”之称,蜇居成都文庙西街侧骆状元巷,日久被人音讹说成“落酱园巷”。
骆状元是清朝以来四川唯一状元,被川人视为莫大光荣。当时四川军政首脑人物如尹昌衡、刘存厚、刘文辉、刘湘、杨森等对他都很恭敬,有的还自称“门生”拜骆为师,以博“敬老尊贤”美名。但骆成骧不求高官厚禄,辞去四川省议会议长、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一心兴办教育事业。
令世人难解的是,这位文状元居然酷好“讲武”。他常翘起胡子对人振振有词说: “孔夫子曰: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安能以小道末技视武艺者乎?孔夫子为儒家师祖,而精‘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勇力能‘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今国贫民弱,倘不思尚武自强以求‘强国强种’,则华夏危殆甚也!”       
武术历来为古今士大夫者流视为江湖末技,官绅仕宦皆视彬彬弱质为高雅,而斥筋骨强壮为粗俗。骆状元一代名儒,能认识到武术这一民族体育运动的健身、国防价值是难能可贵的。
状元公身体力行,花很多气力苦练南、北两派武术,虽说不上是“武林高手”,但也足以傲视手无缚鸡之力的酸秀才了……..状元公尤喜射箭,在自家后院围房廊下专门设置了一段箭道,竖起红心箭靶。他每天清晨活动拳脚后,操起雕弓全神贯注“嗖嗖嗖”地练射。他慨然说:“孔夫子云‘射以观德’。射之道,岂止于御敌强身哉!”就是说,射箭等武术,除强身抗暴,还能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决不只是争勇斗狠之术。骆状元十分提倡“武德”,将家中的箭道房廊题名为“德华馆”。
1925年,他亲自出面筹建了全川“射德会”;他为第一任会长。1928年四川射德总会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成立,此后四川军阀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等都曾任会长。入会者多为各界名流。    
同年,骆状元为进一步推动四川武术活动开展,又出面奔走筹集资金,凭借自己的声望得到四川军政要人赞助,在少城公园半边桥旁修建“四川省武士馆”,成立四川武士总会主持全川武术的开展。武术界公推骆状元为正馆长,刘崇俊为副馆长,蜀中文魁成了武林领袖,一时传为佳话………
据说加入射德会还有两项“特权”:凡交纳—元会费后,可领到一枚铜质棱形证章,上有“四川射德总会”字样和三位会长大名,第—可不被拉伕,二是打官司时,可以免跪。于是很快吸引大批小市民、店员、学生、农民等普通民众参加射德会。我想这聊备—说而已,想来这块体育证章不见得有如此大的威力。我15岁拜师学艺,师傅王长明老先生早年曾入该会,收藏有此证章,上有刘湘、邓锡候、田颂尧等要人大名;还有种射德会圆形纪念章,上面写有“四川省督办骠威将军陆军上将、射德会会长邓赠”……这些可能有时会起点吓鬼纸符的作用……(见图1)
射德会从1925年后开展“定期较射”,是充满传统文化性、竞技性、趣味性的射箭比赛。这种比赛同闻名省内外的“青羊宫打擂”—样,一般每年农历二月“花会”后举行。“较射”地点在少城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旁边的“箭道”。选手来自川中各地,通常有百人以上。
骆状元经常在“射德会”集会时宣称:“国术乃是中华文化之组成部分,绝非野蛮打斗之术,应使之符合礼、义,如古圣贤所云‘以此观德行’。”骆状元提倡良好体育竞技道德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当时打擂比赛中,擂台上必欲置对方于死地,擂台下门派之争互相诋毁的现象屡屡皆是…..

1925年“较射”这天,古色古香的鼓乐齐鸣,赛手们行规蹈矩。各色人士观者如堵,如同庙会…….长衫马褂的骆状元喜孜孜地先射出一箭,此谓“开靶”。以后每年“较射”也先由邓锡候等会长或往届高手“开靶”。靶子是长约6尺,宽2.4尺的条形靶,靶上绘有三个红色圆心谓之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
赛手先较射蓝章,这相当于三等奖章,每位射手须射5箭,其名称为“生、老、病、死、苦”,这大概有佛家“苦谛”意思,也含有射箭能驱病强身长寿之意…….3支中靶就可得奖章。中蓝章后方有资格参加银章较射。银章射10箭,6箭中靶可得奖。最后射金章,共射15箭,中12箭以上得奖。每次比赛大致奖蓝章30名,银章20名,金章3名。
据安维胜先生说,在第4届比赛时,又添了“特章”,即特别金章。比赛分为四级。第五届后有了女子参赛。金章最初是银子打成外面包金,在第3届时改用名副其实的金章,重量为3钱。特别金章重3钱3,银章用银子铸成。比赛还设有银盾、银杯、马褂、衣料、帽子、奖旗等奖品……

 骆状元为发展传统武术而奔走。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病逝成都,后安葬于资中县故乡骆姓祖茔。当时著名文人陈能芬曾写挽联颂道:“望帝魂飞关塞黑,竟相传,雕弓较射,竹杖寻幽,说与旁人浑不解;  伤时泪洒杏花红,再休想,玉尺量才,金銮载笔,事如春梦了无痕。”  联中赞扬骆状元以一介文士而提倡“尚武”,这使许多迂腐之人感到不理解;同时赞美他文才绝伦、伤时爱国…….

 骆死后,射德会人士深感惋叹,都说:“恨天公不佑贤良,状元公早早仙逝…….射德会—定要发展壮大,以慰他在天之灵!”此后活动日益活跃。参加射箭运动后强身壮体很见效,据说有个绵阳姓杨的女子多年不孕,入会后竟结珠胎,令许多妇女也踊跃入会。不少人入会后,病况大减。于是入会者汉、满、蒙、藏、回等各族人士均有,至1937年在川中建分会会30多处,成员上千人,影响甚大。邓锡候在骆状元死后对射德会颇有建树。
邓锡候,字晋康,四川省营山县人,1924年5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后为川军第28军军长。1949年12月9日起义,解放后历任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射德会每年在少城公园较射比赛也日益正规,设有总裁。很多人不知道,被称为“水晶猴子”的邓锡侯还是个射箭高手,加之位尊权重,多次任此职。此外还有副总裁裁判、主考、监察等人,以示“射以观德”的比赛公正性。比赛时,邓锡候叫来军乐队助威,凡中一箭,就当当、咚咚地敲锣击鼓;颁奖时,如中奖,军长大人邓锡侯手一挥,立刻军乐阵阵、热闹非凡。
据1986年时已90余岁的武树森老人回忆:比赛射距男子为23弓(即28个弓身之长,一个弓身长为3尺7寸);女子为24弓,射特章为32弓。弓多用楠竹、核桃木和牛角制成,箭为桦木制成,重一两或一两二钱白的用来射远,重一两六钱者,用以射准。其长度分别为3尺、2.8尺、2.6尺、2.4尺。弓采用传统制造法,要经374道工序历时三年才能完成,弓分为8力、10力、12力和14力等级别,一个力合9.4斤。其中以造弓箭的西大街的武氏“长新弓铺”最有名,年造弓百张,每张弓大洋10元…武树森老人讲,他爷爷、父亲都是造弓能手,他本人还参加了射德会的比舞,并获得二枚金章及一枚特章。其女武泳华也参加过比赛。武树森当年还常与骆状元等人在周日到邓锡侯的庆云庵公馆去射箭。
又据安维胜先生介绍, 射德会除正式比赛外,有时每月还有月课比赛,初一在望江公园内进行,十五则在少城公园。平时训练多在少城公园,教弓师爷们在茶园内悠然品茶,徒弟们在草坪中练射。射德会教弓老师有吴振州、刘步高、张炳筵、张汝舟、肖元章等人,都是前清的秀才、举人。他们都得过金章,其中肖元章是91岁得金章,还有一位得金章时81岁了…….射箭运动不温不火、形神俱备内外兼练。他们传授的口诀,据说是陈仕高总结出的:“脚踏浮泥头顶天,口吐莲花耳听弦。前手稳如泰山,如钉钉木;后手如抽丝之状。认定留稳,久留不中,不留不中,十留九中。—松二紧三不管,放箭尤如写—字”。这口诀很有点专业性,强调动作要周正、不急不躁,要配合气功天人合—……很耐人寻味。
比赛时既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翁,也有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少年,还有巾帼英雄,真是“少长咸集,群贤皆至”。学生李鹏曾夺得金章;9岁的兰久成曾夺银章,他后来参加青羊宫打擂,还得过金章。女学生中张志清也在打擂台中得过金章、射箭中得银章。女学生唐饶珍也曾获1938年射箭金章……还屡有父子、母女、姐妹、兄弟同场较射场面。看来,这运动雅俗共赏、男女老幼皆宜,比如今什么“老年迪斯科”、“少儿蹦蹦操”优越得多。
射德会比赛因资金缺乏又遭乱世,临解放前几年即停止每年比赛,但月课照常。少城公园内仍有射箭摊,供游人参加。新中国成立后,射德会依旧举行活动。邓锡侯解放后仍担任射德会会长开展活动。四川后来射箭比赛在国内享有盛誉,追根溯源,也有骆状元、邓锡侯一份功劳….
 1957年后“反右”运动恶潮陡起,很有“旧色彩”的射德会从此销声匿迹……制弓箭业也湮灭。
岁月如水,1990年后,日本等—批国外人士,专程来成都,寻觅中华射箭、制箭根源。但射德会三个字已少为人知。老外们不胜失望之际,武树森老人的武家后人们露面了,展示弓艺和珍藏的宝弓,外国友人深为成都曾有的精湛制弓箭工艺而叹服…
10年又过去了,不知此艺是否已成绝响?
有关部门对人民公园的主题是建成爱国主义基地还是侧重于民风民俗的展览,至今无定论。如今“西部开发”的时代浪潮中,人民公园保路纪念碑下,已“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射德会”和“雕弓较射”能否再现啊?
 
  
                 


           近代四川武士会会长刘崇俊逸事
    

     刘崇俊,四川汉州(广汉)人,近代蜀中颇有影响,然其生平事迹现已鲜为人知。
     刘自幼好武,从师数人,武功虽已臻上乘仍谦虚好学。时有武术大家马黑子,祖籍甘肃,光绪二十二年来川,驻彭县清真寺内传授武艺。马黑子专攻北派,精于腿法,一次在彭县文昌宫内,曾腾空飞跃一计旋风腿,将庙前木柱打离柱墩近半尺…..故武林以“神腿马武师”称之。刘崇俊闻其名,1908与师兄马镇江将马黑子恭迎成都家中,拜师学艺。马黑子以“大小红拳”、“小神拳”、“九龙大刀”等技艺倾囊而授。刘崇俊、马镇江因之功夫猛进。马镇江被聘为清军十营总教官,刘崇俊辅之,二人武艺高强深得赞誉。此时,刘崇俊秘密参加了反清组织“哥老会”。
    1911年,成都保路运动兴起,省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九人,蜀中形势顿恶。当赵尔丰枪杀民众事件发生后次日,刘崇俊与《蜀报》校对李明新及川江水道总区官邓涵秋,会同来川组织新军的湖北党人梁俊明、陈君显等召开秘密会议。会上,刘崇俊对赵尔丰之暴行义愤填膺,欲携械行刺赵,言辞激昂,眶眦几裂。众人力止之,决定刘崇俊、李明新赴温江等地联系同志军举行武装起事。次日,刘崇俊二人赶至温江县,与同志军首领吴庆熙相晤。吴对刘崇俊道:“刘兄,我手下已集合数于人,只是缺少武器,你能否替我们弄得急需的子弹?”刘慨然应允,当即赶回省城,与潜伏清军中的邓涵秋共同设法搞到不少子弹。
    刘崇俊将子弹设法藏于行李中雇车拉运。城门处清军搜查甚严,刘毫无畏惧,厉色对众清兵道:“我少许铺盖行李,也值得一搜么?”清军士皆知其为省城有名国术家、军中教官,威望甚高,竟任之出城而去。
温江同志军得子弹后,士气大振,立即起事攻打成都。此后,刘崇俊又转赴新津县、崇庆州与当地同志军首领侯保斋、孙泽霈会晤。数日后,侯即率兵与清军激战于成都红牌楼,吴庆熙率兵与清军激战于文家场,孙泽霈痛歼清军于三渡水…·保路运动遂推向高潮。赵尔丰不得已释放蒲殿俊、罗纶。罗立即邀刘崇俊至家,了解同志军详情。蒲殿俊拿出现金一千元,商定刘崇俊、李明新到成都之东另成立一支同志军以壮声势。二人奔赴外地与哥老会首领乔仲山及淮州(仁寿)仁字码头哥老大爷韩镜轩等晤会,数日内就集合许多人马,刘崇俊亲自教练国术技击之法…不久各路同志军胜利攻占成都,作为武昌起义的前奏而功载史册。刘崇俊在保路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中,武勇报国。 民国后,刘崇俊以反清之功曾作团长,但彼不欲仕途,旋即解甲,复以习武养生为乐事。1912年,四川第一个官办武术组织“四川武士会”在成都忠烈祠正街成立。省都督尹昌衡为名誉会长、马镇江为会长、刘崇俊为副会长。1925年筹建“四川省国术馆”,前清状元骆成骧任正馆长,刘崇俊任副馆长,后任具体负责馆务工作的教务长。国术馆设少城旁半边桥,门口有对联:“仁者必有勇,君子无所争”,是刘崇俊亲书。同在国术馆任教者有喻德安、侯万里、颜联武(满人,善枪术)、周海泉、杨建堂(善射)、陈玉安等人…..学员中后来享有声誉的有刘学洲、刘玉书、詹品三等。
    国术馆经费短绌。成都一年一度打擂赛所需款项及奖品(金章、银章等),多需向大官、富商募捐,刘崇俊常奔波周旋其间。军阀刘文辉、刘湘、杨森、王缵绪都曾兼任国术馆馆长,范绍增、郭勋祺、陈书农等军政显要皆曾捐助。
     刘崇俊武功全面,尤精技击,其身形魁伟而灵巧。武人中每有技艺高超者不服刘之盛名而求较技,多败于刘手,转而师之,故刘门徒甚广。而刘谦恭无自满色,好学不倦。成都有拳师陈大章,武艺精湛。有人对他说:“刘崇俊功夫甚好,你何不拜其门下?”陈笑道:“刘习北拳及峨眉派,而我习三原派。他又不懂我的拳派,焉肯拜其为师?”刘崇俊闻之,大有“一事不知以为耻”之慨,遂发愤迳赴陕西三原县,拜三原派高手“鹞子高山”为师学艺。刘本为武林大家,一点即通,不久即尽得三原武术奥蕴返川。刘复招晤陈大章,为其演练三原派功夫并谈其拳理甚精深。陈大为惊叹,由是敬重刘,转而师之。    
    刘崇俊为人正直,乐以助人。一日街邻失火,刘奋然提水桶、踊跃助救。登梯上瓦脊泼水时,火势虽减而木椽焚坍,刘从高屋跌下,右腿骨折。后经治疗仍略瘸,自此更练功不懈、精益求精。蜀中武人戏道“刘瘸子一腿虽稍短,而武艺反长了一截!”刘听之捻须大乐。
    1929年,杭州举行首次国术国考,刘崇俊为蜀中武人之首,领队赴杭。时国术界门派观念甚浓,故比赛时裁判每有偏心,蜀人战绩不佳。刘崇俊、杜心武、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刘百川等二十九名国术名流皆为评判委员。经刘崇俊力争,并与张静江等周旋,蜀中武士始被重视。后周清泉等皆名列前茅。刘崇俊亦在会上表演“练步拳”,功力精深,刚柔俱妙,深得行家好评。
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刘至馆中任编练处长,编辑有姜容樵(八卦名家)、李雅轩(太极名家,现成都习杨氐太极拳者多为其再传弟子)、黄柏年。该处主要编写古代、近代武术文史资料,及武术教材和广设辅导站。刘崇俊之“练步拳”列为馆内生员必修项目之一。郑怀贤、张英振等武林高手都曾在馆中学此拳(郑、张时任馆中国术教师)。后国术名家吴志清将此拳整理成书流传全国,吴在序中赞刘之“练步拳”说:“此拳传自川人武士会会长刘崇俊君。盖刘君久历秦陇河洛,探访名师益友,专研少林五拳及岳门短打。经三十余年之旁搜博采,确认此拳为龙拳而无疑…余叹未曾前闻。见习一过,觉与他拳相异,且刚柔相济,无太过亦无不及。恰似黄庭初写,始信龙拳之神妙也!”
刘崇俊思乡心切(“中央国术馆”设南京),不久返川,仍负责省国术馆工作。刘虽为典型武人,然学识渊博,诸子百家皆有涉猎。他常慨然道:“世人每觉武人粗鄙,但古今来武人都是‘武棒锤’么?岳飞岂不是武人,戚继光岂不是武人,但论学问胜一般文人多矣。现已进入科学时代,国术非小道,武人亦当弄文,所谓‘文人应武,武人应文’!”他爱好书画,格调不凡。抗战初起成都书画界募捐义卖,刘之书画每帧标价数十元,买者仍多,由此可见其画技已达相当水平。刘崇俊还善养雀鸟,甚有研究,曾任省城“凌霄会”(似今之信鸽协会之类)会长,曾著书行世。一次蓄一珍奇红嘴雀,鸣声婉啭异于常鸟。有华西协合大学某洋人欲以高价购之,带回国外。谋之再三,刘崇俊坚不允,谓人道:“我中国稀奇东西,为啥要卖给洋人带到外国去?宝物外流,我不干。”此外刘还善相马、驭马,亦有书著刊世。
    刘崇俊主持省国术馆期间,成绩斐然,罗列众多俊才逸士。一次冯玉祥和“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张乃冯之旧部旅长)到成都,至省国术馆内参观众武士之演练,冯、张皆赞叹不已说:“真是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想不到蜀中国术如此兴盛。这和刘馆长热心‘发扬国粹’分不开!”
    1938年3月3日,被称誉为“吾川国术泰斗”的刘崇俊病逝成都,出殡时有百多个武人争抬灵柩出葬,规模极为隆重。市民夹道观之,皆交口道:“旧闻孔夫子死时有弟子数十扶柩。今天抬刘崇俊灵柩的竟比孔夫子还多!”由此可见刘在蜀中武人中的声望。当然,刘有如此大的声望,同他特殊资历及社会地位有关,因为他曾是威名赫赫的地方袍哥首领。
    一些老拳师浩然叹道:“刘当时虽广有声望,而现在其事迹却湮没少人知晓。刘崇俊所传之‘练步拳’,今四川爱武术者习者也不多了!”
   
             以上两节字数  6983

               
“铁人”马宝

  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青羊宫举行全川首届国术擂台比赛。省督军熊克武部查马长、同时也是熊的保镖的李国操任第一组擂台的擂主;第二组擂主为著名峨眉“余门”派南拳传人余发斋;第三组擂台的擂主为有名的“铁人”马宝,精通南派武功,曾任省都督尹昌衡的镖师……这三个“擂主”,都大名鼎鼎。比赛期间,全川武林高手纷纷登台献技。马宝功夫令人叫绝,都纷纷打听此人来历。
 马宝,字飞熊,后改为哲良,成都人,生于1864年秋。他原居乡下,清末才搬进省城。据马宝的关门弟子杨季冰老先生回忆,马宝出身贫寒,却自幼爱武。他没钱拜老师,就常跑到场镇看江湖汉子卖艺,偷经学艺,回家后比比划划无师自通。他还时常跑到河边举巨石练力气、沙滩狂奔乱跳、爬树取鸟蛋、树林中逮弄蛇虫…..就是不肯正经读书,入私塾三年才念了一卷“人之初”,还不能背诵,只好停学。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喜养雀、打斗、赌博。但他对母亲很孝顺,想方设法买好东西伺奉,乡里称他为“马孝子”。他性情刚直暴躁,真正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横行霸道的人豪强霸道者,则饱以铁拳,必待对方告饶后才放手,还常愤愤然说:“你以后还要这样,老子还要打你!”故又有人称他为“怒马”。经常有人打架死缠,旁人吼一声:“怒马来了!”心虚一方必慌慌张张跑掉….
    后来他拜成都织缎机房的武林明师刘扬廷门下为徒。刘扬廷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身边四勇将之一,身怀绝技。大渡河失败后,这四人杀出清兵重围,化名隐居各方,刘扬廷在成都开设机房,袁大安在嘉定府城内开茶馆,乔守玉隐居名山县蒙山,杨板熊隐居雅河一带….马宝随刘扬廷学了一身好武艺,后刘病故。这时,外号“金舵子”的黄二爷来川,马宝与新繁县的刁泽成又拜其为师,深得其真传。黄二爷逝世后,马宝披麻戴孝择地竖碑埋葬师傅。
    马宝从师多人绝艺在身,脾气又暴躁,终因惩治当地恶霸胡贡生爪牙而误伤人命,只得化名外逃投军。因善长武功,不久升为伍长,屡建战功,升至川北协镇千总。
    赵尔丰任四川总督时,调聘马宝为总督府镖客,待之甚厚。1911年12月清廷灭亡,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决定杀赵尔丰以树己威。辛亥年十一月初三日,赵尔丰被四个兵士高举飞跑,被弄到老皇城内至公堂前第七块石板上。气喘吁吁随奔而来的老仆人哭哭啼啼为赵尔丰铺下红毡子,赵坐在上面破口大骂。尹昌衡当众厉声宣布其罪恶:“屠杀西藏边民,杀害保路请愿百姓…该不该杀?”百姓大呼:“该杀!”呐喊声中,尹昌衡挥手下令,赵尔丰脑瓜落地血溅丈外。
    有封建感恩思想的马宝,决意为赵报仇。第二天,尹昌衡在成都举行庆功大游行,将赵尔丰脑袋装在盘内,由士兵端起游街…..路边老百姓大骂:“ 赵屠户,你也有今天!”尹昌衡穿着呢军装,头戴金边大军帽,身挂指挥刀,骑在高头俊马上,扬扬得意…..走马街口,街边楼上忽然“嗖”地—声,内电般飞出一镖,把尹昌衡戴的军帽击飞。尹大惊失色高叫:“快捉刺客!”伏在马背落荒而逃…..
     尹昌衡回衙后大怒,命将附近百姓捉拿严审;又疑为马宝所为,派兵前往白云寺街12号马公馆将马老夫人接到都督衙门。
    几天后,马宝潜问家方知详情,对老婆说:“大丈夫一人作事一人当,我怎能涟累老母和百姓?”随即赴都督府自首。
    尹随即升堂问:“为何刺杀本督?” 马宝答道:“赵大人开边千里,功劳赫赫…..结果被你杀了!他于我有恩,所以要为他报仇….现既被捉,要杀要剐由你!”。尹昌衡默然半响说:“ 义士杀之不祥,你也不愧英雄本色,又是孝子。我不治你罪,你走吧!”马宝母亲忙道:“快谢都督大人不斩之恩!”马只得打千谢过,尹当即将一干人释放。后据闻马宝一度任尹之保镖。    
    民国六年后,马宝曾在成都三次主擂,晚年还在四川省国术馆国术专门学校与刘崇俊同任教育长,为武林培育人材。
    马宝膝下一子二女,长女涤新,后为教师,1932年曾在成都花会中举办的全省国术比赛女子组打过银章。次子如龙,在边防军任上尉国术教官, “七、七” 事变后参加抗日,右头骨为弹片所伤神经受影响,健忘,后在四川水警总局任闲职。三女维新一直教书。马宝弟子众多,有杨季冰、胡澈超、刘宗沛、许文超、马石臣、罗伯华、朱仲康等。
马宝1941年仙逝,葬于成都北门外肖家碾。一代宗师辞世,留下佳话,至今为四川武林人士常常提及…..

本节字数:1721


 上校教官拉洋车  


    清末以来,枪炮取代刀矛,造成武术危机。因冷兵器时代武人出路甚多:可考武举谋仕途;可设镖局为职业;可从军求升迁...民国后,科举废除、镖局衰落、打仗赖洋枪。故武人除设棚授徒及去军队作教官外,另无谋生路,很多人只好卖艺乞食江湖。当时武林流传俗谚说:“操打练功,越操越‘抖耸’。”(‘抖耸’,四川方言,猥琐可怜之意)。许多武人偶得意一时,也晚景凄凉。武人唐伯春,曾为上校教官,后赖拉黄包车度日,终穷愁而死,即为明显例证。
唐伯春,四川遂宁人,生于城西商贾之家。因习武先后延师数人,致家道中落,遂走南闯北求生财之道。其后曾在川东、川南诸县参加打擂,名列前茅,曾获金章二枚。1919年入成都“省武士会”拜于“铁人”马宝门下(马精于峨眉南拳,曾为省都督尹昌衡之镖师)。“武士会”倡导“强国强种”,除团结武人发展武术,还向旧军队推荐国术教官。因唐伯春武艺精良,又有马宝推荐,遂入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初为上尉营部教官,唐教练刻苦,军士喜爱,渐次升迁,终至军部教官,军阶上校,随田颂尧驻潼川(三台县)。
上校国术教官说来吓人,但并无实权,属杂佐一流人物。唐伯春身著黄呢军服,金章光灿,自觉春风得意。此时难免官场恶习:渐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当时川军士兵多染烟毒,不少人都是“双枪将”。唐伯春鸦片烟瘾日大。每日卧于烟榻,红灯如豆、状如鬼火,吞云吐雾、胜似神仙……渐肉减形销,满面烟容。田颂尧恶之,后借故赠川资百元将其遣返。
    唐伯春怏然至成都,赁鼓楼街民房一间居住。日久钱囊告罄,而烟瘾无减,衣食渐不济。初则设棚授徒,以曾作“上校教官”为旗号招揽徒弟。但省城武人云集,高手如林,唐每日涕泗流涟,状如烟徒,故学者日少,门可罗雀。唐伯春对人叹道:“悔不该学打拳,拣了一张‘背时贴子’!当年去学文、学手艺,年纪大点、身体差点,也还有谋生之道。如今大字不识几个,身体又拖垮了,真弄得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又鬼混几年,实无它法,只好车行雇了辆洋车拉客,挣几文钱糊口。此时已是形容憔悴,衣衫褴楼,状极狼狈。街邻训诫子弟就说:“不许猴跳舞跳去打拳,没出息!你们没见拉黄包车的唐伯春么?”可见当时视武术为粗鄙的世俗偏见。    
吴老拳师曾对本文作者说:他1940年出于好奇,至鼓楼街那间狭小潮湿的房屋内拜会唐伯春,见街沿下摆了辆破洋车,屋内瓦灶绳床,家俱唯破桌、旧箱各一只,余无它物。唐蓬头垢面、双目呆滞,见吴进来,问何事?吴道:“我爱好国术,听说唐师傅从前是位好手,特来请教。”唐伯春双眼顿亮,面带喜色从破床跃起道:“嘿嘿,我还当过上校教官哩,当年……”遂喋喋不休讲述当年荣耀,最后趋前低声道;“我尽心教你真本事,每月只收四元学费。”见吴犹豫,又忙道:“要不,就按拳教,学一套拳收一元钱,如何?”盖此时穷极,虽欲拉徒授拳,已近似乞讨了。吴本已拜有师傅,心里可怜唐,答应跟他学拳。唐授拳时体力不支,每一动作则喘咳,然拳套仍熟。
唐伯春终因贫病交加(后患肺痨),于 1945年凄然病逝。据街邻道:“唐死前吐血数口,瞪目大叫道“老子后悔啊,不该习武!不该习武!”死后赖吴老拳师等聚资薄殓,草草葬于五桂桥坟山上。
 唐伯春境遇凄惨,或可咎之于身染鸦片恶瘾,但正派拳师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名拳师钟润生乃峨眉火龙拳传人,曾任川军王铭章“屯植军”司令部主任国术教官。王铭章后率部出川抗战,钟润生遂解聘,谋生乏术,返乡(双流县通江)务农。钟每日著布衣马褂,拎竹筐拾粪乡间,乡人都戏笑说:“钟教官捡狗屎来了!”因舍此别无土财之道,而设棚授徒收入亦极不可靠…..解放后曾任全国武术协会主席、成都体院武术教授郑怀贤,30年代也曾沦落江湖、卖艺求食贫困度日…..又如已故名中医杜自明,武艺高强,精杜、岳门功夫,曾于1927年成立“精益体育会”,地址为成都东西胜街少城小学内。此会招徒学武,收报名费和学费,每期三月。会中任教拳师还有叶宝棠,长于北拳、轻功、七星力;颜良武,精南北拳、地泉枪尤妙;林季祜,精于内功养生术;薛子安,擅长昆仑拳及武当派擒拿法。以上除薛是汉人外,余均为旗人(满族),可说是人才济济、颇具特色。但此“精益体育会”成立不过三年即告结束。初时招学员七十余人,1928年后人数不断下降,渐至不能继续开班。入不敷出,教员吃饭都成大问题,该会遂于1929年秋宣告停办。杜自明在家收了两三个徒弟,不能维持生计,乃挂牌行医(骨伤科)度日…..解放后杜自明成为全国著名老中医,调北京专为中央首长诊病。杜自明曾感慨万端:“旧时武术不受重视,武人谋生太难。当年我办‘精益体育会’,梦想‘国术救国’,不但救不了国,全家人还弄得饿肚皮,幸亏我及时改行搞医了!”  以上都说明当年武人社会地位低贱,实不堪回首。

本节字数统计:1874



  
 反清武士佘竟成
   


    佘英,原名佘俊英,号竟成,四川泸州小市镇人,生于清朝同治末年。他是四川近代史上著名反清英雄,也是应在四川武术史上留名的英杰。    
    佘竟成出身贫寒,早年丧父,与母亲靠佃种、针黹收入谋生。他先后学过铜匠、撑船,十余岁就有一身好气力。他极爱好使拳弄棒,最初无处拜师,四处偷经学艺。泸州为川南重镇,市面上常有江湖艺人卖艺。他是看热闹的常客,在场外暗自揣摩、比比划划。有时他还帮助艺人维持秩序、收拾摊子,艺人们也乐于点拨一二。故佘竟成虽系自学,武艺已有相当功底。小市镇武举人李孝思精于峨眉派武艺,绰号“通城虎”;他于1896年在泸州设武棚授徒,传习拳脚、骑射等武艺。佘竟成入棚拜师,他膂力甚大,习武又刻苦,故武艺大进,尤精于搏击。他豪放不羁、好为不平事,被泸州人称为“豪士”。后他参加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考取了武秀才,被公推为当时有革命意义的市镇袍哥会“文字公口”“舵把子”(袍哥首领)。
    泸州的清朝官吏见佘竟成武艺好,遂请他当“州衙堂勇管带”,负责“攉领卫队、揖捕盗匪”…..但他“目击清政不纲”,不久后辞职不干,回家开牛肉饭馆,仿佛《水浒传》中朱贵开店专接纳四方豪杰,任侠仗义大名传遍川南。与此同时,他仍练武不辍。一次,一位武林朋友对他说:“泸州道台衙门的旗杆好直哟,砍来做龙船保管要得…端阳节好赛龙船!”他当晚凫过沱江几斧头砍断,又凫水扛回小市镇。可见他艺高胆大,蔑视清廷。
    1906年,革命党人黄复生邀佘竟成东渡日本去见孙中山。中山先生见他魁梧豪放,大为器重,当即委以西南大都督,“命英归,喻会党以大义、为种族效命”…..佘竟成回国后,以会党(袍哥)首领兼同盟会会员的双重身份,成为四川反清运动重要首领。风声传到泸州扬兆龙耳里,要捉拿佘竟成。此时佘母逝世,佘竟成借小市镇西昌会馆办丧事。杨兆龙调来大队兵丁悄悄乘夜色将会馆围得水泄不通。杀气腾腾的清兵涌进会馆搜查,说也奇怪,明明晓得佘竟成就在会馆里,可搜到天明也不见人没,清兵垂头丧气回去了…”满泸州人都说佘竟成会飞檐走壁,还说他会“驾土遁”。其实,佘竟成此次脱险,赖其精湛武功:他趁混乱嘈杂之际,纵身跳跃抓住堂上横匾,再借其超人膂力翻腾而上,侧身藏于匾后。清兵做梦也想不到悬重赏捉拿的“要犯”就藏在自己头上的高匾上!
    佘竟成此次脱难,先后组织、参加了泸州、叙府、广安等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给清朝政府以沉重打击。佘竟成不气馁,多方聚集队伍、积极操练武艺准备再次起义。  他教授手下弟兄砍刀、长矛等实战功夫。他鼓励大家道:“不要看清妖有毛瑟洋枪,打仗时短兵相接,那洋玩意儿还当不了老子手中的大砍刀!”
    1909年12月13日,革命党再次在川南起义。佘竟成指挥一路人马,在嘉定府童家场夺得团练局近百支快枪和八只炮船。当日下午各路人马齐聚嘉定上游的新场关帝庙中正式宣布起义,前去攻打嘉定城。但守城清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完然杀出城来。义军被迫败走。到宋家村时,佘竟成大吼道:“兄弟们,再退就没路了…都跟我杀回去!”吼罢,不顾身患疟疾,手执大砍刀率部回击,接连杀死清兵十余人。清兵眼看就要败退,不料前方又有一支清军夹击而来;义军腹背受敌,死拼至夜色降临方才四散突围。佘竟成身边仅剩部下二人,逃至云南边境的豆沙关附近,守关清兵紧追不舍。佘竟成打听到这个山头叫“断蛇坡”,不禁叹气道:“唉,我佘某命当绝于此地了!”佘虽是反清志士,但尚未摆脱旧式武人封建愚昧枷锁,以为“佘”与“蛇”同音,“断蛇坡”便成了大忌讳。故清兵追来时,他命两位部下逃走,自己却挡住道路坦然受缚。
    佘竟成虽被捕,但神态英勇、目光炯炯,立于木制囚车上宣传反清大义…道路两侧围观者莫不感动,有的老百姓在囚笼上挂红绸和红布以示敬仰之情,连清兵也没法禁止。佘竟成被押送至宜宾,他写下千余言的“自述”,痛陈了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罪状。他对审讯官员慷慨陈词:“神州之内凡有血性的男儿皆是吾同党,抓不完、杀不绝!”知府宋联奎恐夜长多梦,当夜三更将其杀害。佘竟成临刑前留诗一首云:“牡丹将放身先残,未饮黄龙酒不干。同志若有继我者,剑下孤魂心自安。”充分显示了武勇报国的武术家高尚情操。本文作者1985年曾参加电影《草莽英雄》剧组在川南宜宾的武打拍摄,据知情者讲,剧中反清袍哥英雄英勇就义等情节,就是中国著名作家阳翰生(宜宾高县人)参考佘竟成等人事迹所著剧本。佘竟成他的超人武艺至今在武林传颂…..
    民国建立之后,佘竟成被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中将,井在泸州忠山脚下立碑纪念。从此后,佘竟成作为反清志士而被后人垂吊,反而不知道他原来还是一个出色的武术家!

     本节字数:1870                 

                     
王禹堂“争也君子”
    

     四川邛崃县古称临邛,是卓文君的家乡,古今还武杰辈出。近代王禹堂,自幼爱武,先后拜艾梦兰及高峰和尚为师,学得绝技。他擅长南派拳术,身法矫健灵巧,出拳迅捷,摔扑滚跌之术(地膛拳)也很精妙,人称“小燕青”。他除授徒外,靠行医度日。
    有一年,县城来了外省汉子,在城隍庙前空坝处跑江湖卖艺,观者如堵。大汉拳如流星、腿似闪电,武功不浅,圈子外观看的王禹堂暗暗叹羡…..汉子收住拳脚,向众人抱拳高声吼道:“在下张德标,江湖人称‘铁罗汉’,也还学过三拳两腿。想四川人稠地广,定有高人异士。奈何遍走巴蜀,无缘碰上高手一个….俺今又到了临邛,卖艺卖药,寻师访友。在场诸位朋友,可有武艺中人,请上场与俺走上三圈?”眉宇间傲慢欺人之态。观众悻然不平,好事者便请他与张德标较艺。王禹堂摇头微笑;“他江湖卖艺,要招揽观众,口中偶然说出几句过头大话也是难免,何必认真。”但众人再三怂恿,说:“不比一比,不但他要说我们临邛无人,就是我们也要说王老师练球个功夫哟!”王禹堂无奈,只好上场,口称“请教,请教。”张德标见他又矮又瘦、貌不惊人,便面露不屑之色,手一扬,使了一记顺风扯旗,虚晃一下,下盘却闪电般一左腿箭踢,直奔王禹堂裆下….王狗退猫进之势:身子向后疾闪躲开那一腿,然后托地跃起,左虎爪掌便直抓对方面门。张不料王禹堂手法如此快捷,忙双拳往上架挡,王一招猴儿偷桃,右掌击向对方丹田。张顿觉腹下挨了一拳,还没回过神来,王禹堂急转身腰,一记后扫腿将张猛扫倒在地上…..众人齐声叫好,张又羞又愤,一言不发径直去了。王禹堂虽然获胜,但想砸人饭碗,数日里怏然不快。    
    一晃两年,张德标又出现在临邛城中,登门声称要再“叨教”。王禹堂只好应允,双方约定三天后在县城南岳祠相会。王禹堂忙到南街“张爷庙”向高峰和尚求教。高峰和尚说:“习武之人,首要修德,切不可炫己之长以骄人。张德标离家几千里卖艺谋生,上次你踏了他的场子,两年来,他定然苦练,才来寻你。但他要想轻易胜你恐怕也难。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你受伤倒还好说;那张德标身在异乡,或伤或残,你于心何忍?从前孔夫子教弟子比赛射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争乎,揖让而升,争也君子’。我华夏武林,自古崇尚武德,同道中人较量武艺,岂一定要拚个你死我活才行么?你与张德标较量,可用‘文比’之法…”
    三天之后,双方如约来到南岳祠云华殿前。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都想张德标惨败以显乡人光彩….谁知比赛前,高峰和尚对众人说:“王、张二人系故交老友,今天在此‘文较技’。办法是由张用大斗笔蘸上墨水向王甩洒,倘有墨水沾上王身就算张胜;如洒不上王,就算双方都胜。王只守不攻,因王系本地人,岂有主欺客之理!”张德标暗想:一只大斗毛笔蘸上墨汁乱甩乱洒,就洒不上几点沾在他身上?故听罢也欣然应允,于是较量开始。只见王张二人围绕着一张小矮方桌相对,桌上放只装满墨水的大斗碗,张饱蘸墨汁瞅准机会就狠狠甩洒而去。王绕桌闪身避让,只见方桌四周,闪转两人身影,急绕如飞,如同走马灯,众人眼花缭乱….相持一阵,碗里墨水已经蘸光,张德标看王身上干干净净,哪有半点墨迹?大家齐声呼好,张又羞又怒,操起大斗笔当镖向王甩去,王不慌不忙一记“云中揽月”接在手中….这时,高峰和尚已叫人点哔哔剥剥燃鞭炮,宣布二人皆胜。王禹堂上前握住张手道:“武林同道较技切磋本是好事,何必拚死斗活论输赢?互结死仇,何时得了?论武艺你强我处甚多,我理应虚心向你求教才是!”一席话情真意切,张感佩十分,当下握手言欢,结为知交。王禹堂“争也君子”美谈流传甚广,被人称为“武林君子”。本文作者三十年前在邛崃乡下当知青时,还听过一些传说,邛崃地方志上也有简短记载….
    王禹堂的弟子当中有四川保路运动时任川南同志军统领的罗子舟,在成都青羊宫全川擂台赛屡获金章的李福斋等。
    
          本节字数:1539                    

                

 罗子舟勇跳舍身岩
    
    罗子舟亦名罗梓洲,又名罗日增,1875年生于四川雅安县上坝乡沙坪,为家中第八个孩子。他家室豪富,自幼酷爱武艺,先后从师多人,尤喜少林派功夫。王禹堂在离雅安仅三四十里远的名山县设棚授徒,他又曾参师学艺,功夫益精。被乡里公认为武艺超群的“硬手”。他的大哥是清末廪生,见他武功出众,叫他去应武举考试,弄个武童生、武秀才、武举人之类功名光耀门庭。他却朗声答道:“今朝廷昏聩,天下动荡,何必去迷恋那镜花水月般的功名富贵?”相反,他却参加了被清王朝严加取缔的袍哥组织(又称哥老会)。    
    罗子舟拜泸定县义字旗袍哥首领谭必成为“大哥”,广结江湖豪杰。扶贫救危、秘密反清。因他武功过人,甚有威望,逐渐成了雅安一带义字旗袍哥首领。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东京召见川南著名袍哥首脑佘竟成面授机宜,瞩佘回川扩展组织武装斗争。佘竟成乃派专人与罗联系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光绪皇帝的一个师傅曾壁光,是洪雅县有名富豪巨室。罗子舟为显示反清力量,决定洗劫曾家。曾家雇有打手保镖多人,附近又有清兵驻扎,但罗子舟丝毫不惧。他带领十来名随他学武的兄弟潜至曾家,与众保镖恶斗,曾家死伤多人,被劫掠一空。此事传扬蜀中,官府震骇,上川南分巡兵备道黄炳琨下令通缉罗子舟。罗在雅安一带已无法立脚,于是远走嘉定(乐山)暂避,准备与嘉定袍哥首领胡朗和联络武装起义。他带领两个徒弟,从雅安沿青衣江下行,经过夹江县,被清廷奸细认出朝廷要犯“江湖巨盗”罗子舟。当即密报县衙,满城清兵刀出鞘、枪上膛,欲一举擒拿罗子舟。罗见势不妙。乃不走嘉定大道,从僻静处涉河潜上峨眉山暂避。
两天之后到了蛾眉山巅的金顶。罗子舟以为此地平安,每日在“华藏寺”中打拳练功,颇为自得。却不料“华藏寺”中和尚见罗颇有江湖豪气,身边又有两个随身侍从,猜测罗定是“绿林盗贼”,佯作殷勤款待,暗中派和尚下山急奔峨眉县衙密报。县令闻报,推断定是罗子舟,当即令一把总率领步兵二百余人封锁山径,将金顶华藏寺严密围困。罗忽听庙外人声鼎沸,心知有异,急与徒弟各操长木棍跑出庙门,欲杀出血路逃下山去…..三人持木棒猛打横扫,清兵以长矛大刀相斗。罗子舟一根木棒舞得呼呼作响,打伤十来个清兵。无奈清兵蜂拥而上,三人且战且退至庙中。清兵穷迫不舍,罗子舟等越窗逃至庙后。渐渐三人已被逼围在舍身岩上。这舍身岩是金顶最高处,海拔3600多米。山下云涛翻滚,人立岩上如浮于云海之上。那个把总见罗等已被迫逼到了悬崖上插翅难飞,狂笑吼道:“罗匪听
了,你等难逃朝廷法网,宜马上归顺听命。如估恶不悛,拿获从重论处!”喊毕令清兵齐举毛瑟洋枪对准罗子舟三人。罗怒目骂道:“我罗某铮铮铁汉,岂降狗奴!”罗子舟又对两徒弟道:“情景险恶,与其束手就擒受辱,不如跳崖一死。”言毕长啸一声飞身向那万仞深谷….两徒弟也随之向悬崖处跳去,皆被摔死。出人意料的是,罗子舟在临谷底处落于荆棘丛中,
仅受轻伤,随后逃脱。金顶每年都有善男信女跳崖“舍身成佛”,绝无生还者,故悬崖处称之舍身岩。四川同志军以其大难不死,戏称罗为“罗八千岁”……一时很多人议论他武艺已练到“剑仙侠客”的地步,可“飞来飞去”了,这其实是言过其实。但他精湛的武功对减轻损伤无疑也起了作用。
    罗因在保路运动中的杰出功绩,清政府垮台后他被四川军政府任为边军统领,但不久后他即去职,习武练功以老终生。惜乎临近解放,罗受国民党军队中旧友人唐式遵等煽动,
 害怕被“共产共妻”,以衰老之躯随反共军队流窜逃亡。逃至川南越西达沓坡山正涉水过小河时,被突然出现的解放军一阵乱枪打死。同遭厄运者有“省主席”唐式遵及高级将领胡长青、高介孚等。罗子舟这位曾为推翻满清作出杰出贡献的武林高手,却在暮年作了国民党政府的殉葬者……..

             本节字数:1499                      




                 李国操勇擒罗升之
   
    李国操,为四川近代武林著名人物之一。他是湖北沙市人,从九岁起开始学武术,遍游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后得拜武当派高手樊益良为师刻苦学艺八年。民国七年(1918年),四川军政首脑人物以“团结尚武”为号召,在成都青羊宫举行全川擂台比赛。此时李国操任省督军熊克武部查马长,同时也是熊的保镖。在比赛中,李国操任第一组擂台的擂主;第二组擂主为著名峨眉“余门”派南拳传人余发斋;第三组擂台的擂主为有名的“铁人”马宝,精通南派武功,曾任省都督尹昌衡的镖师。比赛期间,全川武林高手纷纷登台献技。结果,大会公认李国操无论实战功夫还是表演功夫都居人之上。自此后,李国操名声更大了。李国操勇擒军火商罗升之一事,却知道的人不多。
    罗升之,外号罗汤元,四川巴县人,生于珠宝商人家庭。他家几代都是天主教徒,和法国传教士关系非常密切。1913年,川军王陵基部与滇军黄毓成部为争夺重庆市,炮轰山城、危及各国驻渝领事。英、法、美、德、日等五国领事委八面玲珑的罗升之居间调停。后调停成功,罗得到袁世凯颁发的四等嘉禾奖章。这时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中国各军阀互相混战,借机扩张各自势力范围及倾销军火。罗升之便充当买办,专门从事贩卖军火的罪恶勾当。1922年,熊克武、但懋辛率领的川军第一军与刘湘、杨森率领的川军第二军在重庆地区交战。一军将领熊、但等人系老同盟会员,较有正义感,一来痛恨罗升之死心充当洋人走狗,二来气愤罗升之大量向二军推销军火,早就欲除罗。1922年8月7日一军攻占重庆。罗升之心知与一军有隙,此时经常借宿于天主教真元堂主教“舒福隆”、天主堂神甫“高洋人”家里,同各国驻渝领事密切勾结。此外将自己住宅让出作为英商“怡和”、“安利英”两个银行的办公处;同时雇请了十多名武艺高强的打手为他保镖,扬言:“一军想杀我,我看还没有能杀我的刀咧!”
    一军参谋长王旭东听到部下纷纷怒骂罗升之,便密电向驻扎奉节的军长但懋辛请示。但复电“快速翦除此患!”王旭东当即与军部要员密商,要擒拿罗升之必须干净利落,不能惊动太多的人。罗家护卫甚严,打手镖客武功高强,稍有耽廷,罗就闻风逃循。王旭东考虑再三,对军部查马长李国操说道,“此事只好烦你去执行了。你带赖副官等几个兵弁前去,务要小心谨慎将罗捕到!”李国操接到这一军令,立即率众直奔罗家而去。
    这—天是星期六,罗家请来保驾的外国洋人都要到长江南岸去度周末。李国操等人待夜深之后,飞檐走壁潜入罗宅,碰上罗家打手保镖,李大显神威,先打翻几个在地。便趁赖副官等人与众保镖厮缠时,径直来到罗的卧室,一掌将门击开奔进内屋。罗闻声从床上跳起,李国操厉声喝道:“军部有要事,请你立即前去!”罗情知不妙,忙脱下手上钻石戒指送上前去,请求稍待片刻,同时大声吩咐佣人马上去通知外国领事到一军军部……李不待他说完,将他一把提起,挟持于右腋下飞奔出屋。罗家众打手正与兵弁打斗,李怒喝道:“我是李国操,谁敢阻拦!”众打手素知李乃武林名家,纷纷避让。罗升之在路上吓得直打哆嗦,再三要李将他私自释放,许诺给十万元重酬。李不为所动,如飞似地将罗挟持到军部复命。王旭东晓得事不宜迟,否则外国人及其它军阀将出面营救,遂马上下令处决。
    李国操奉命将罗拉到操场空地上,罗此时哀号不已,死死抱住李双腿不放。李飞起一腿将他踢倒地上,手起枪响击毙罗升之。罗升之伏诛消息轰动山城,各界百姓人民对这个助长内战的民族败类被处决无不额手称庆….李国操后定居重庆,传授武术,徒众甚多。他1960年才去世,享年九十余岁。

  本节字数:1412                      



                     宝鼎与“积健武术社”

     宝鼎不是四川人,但其在四川居住甚久,对传播北方武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宝鼎(1865~1942),字显廷,回族人,陕西省长安人。他父亲宝万良早逝,母孀居,抚二子一女成人。宝鼎居长,自幼随母种菜、打饼、贩卖、养家维生。他少年时勤于读书,见天下动荡,毅然弃文习武,先后从师多人。他考取过武秀才,后辞亲远游,在武林中寻师访友,从师著名河南派形意拳大家安大庆,习形意拳二年,终成国内闻名的形意拳大家。
宝鼎遍游四方,靠卖艺、保镖维生,后入清军历任武职,游走于陕西秦、甘肃等地。光绪二十八年,他随军入川任千总。清光绪三十年,成都皇城坝民房失火,总督赵尔丰下令:“有人能掀倒风火墙灭火者重赏!”宝鼎奋不顾身,烈火中用形意拳内力猛运气推倒风火墙….灭火立功后升为管带,宣统二年驻潼川(三台县)府。
     1912年后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地方乱杀满族人、形势混乱。宝鼎当时已反清任革命军营长,他严令部属守军纪、不扰民、严禁乱杀满人…..故保全南充、三台等地未遭兵祸。民国元年后他任川北潼川盐务管理局卫队队长。从此,宝鼎长住三台22年。
     宝鼎在川北盐务局公余之暇授武不倦,从民国元年至民国10年,谢廷琪盐运副使、著名画家张善子、张大千弟兄及士兵数百皆亲身指教….从不假手他人。
 宝鼎名声在四川越来越大,皆知他“擅北宗,精内功”。民国10年,他决定在潼川正式设武馆。当地有势力的武师耽心宝鼎这个外来的“老陕”抢了自家饭碗。拳师中有个张显奎,精于峨眉青龙拳,身法矫捷,人称“张灯影”,喻其拳脚快捷如灯影戏一般。他正值壮年,心高气傲,带上九个徒弟寻上宝鼎住处.言词唐突:“你宝鼎先生就算当年功夫过得硬,但而今年迈花甲,何苦硬绷面子开啥子武馆强为人师?你老若是缺几个钱花,只要说句话,我等后辈包管白送钱财,以尊老敬贤。”
宝鼎正色大怒吼起来:“我设棚授徒,岂是为几个银钱?况我盐务局任职薪俸不薄!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训,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我宝鼎志欲将薄技贡献川人,发扬国粹,俾使从学者积健为雄、强种保国。你道我老矣,本人尚不敢自恃己老。如不弃,我想领教一二!”张显奎欺宝鼎已年愈六十,立即应允比武。
宝鼎摆了个形意中“无极形”桩式等张进攻,张显奎身手敏捷,飞窜宝鼎面前,上盘出手疾发虚招引诱,下盘却用峨眉青龙拳中“倒肩钉腿”猛踢宝鼎下腹要害。宝鼎稳稳站立如老树盘根,对方一腿狠踢来,他不但不后避闪让,反而气聚丹田将腹部挺身迎将上去。张显奎的腿如同踢在弹簧上,只听“咕冬”一声,不由自主被弹倒在一丈开外,半天爬不起来…..张显奎输得心服口,后来他对宝鼎执弟子礼甚恭。宝鼎精于大枪术,枪法神出鬼没,他将大枪术悉心传授给张显奎,后来张的枪术遂闻名川北。
宝鼎捐款办的武馆于1921年冬10月10日正式成立,取名为“积健武术社”。公布的社章中明白写道:办此社的目的是振兴国术,改良国人的孱弱体质使之康健。古语道“积健为雄”,国人体魄强壮庶可“强种、强国”。社章还明白宣称:办社宗旨为普及国术使之发扬光大,非为借之敛财谋富,故授徒概不收学费!一时川北数县及成都不少喜武者前往潼川“积健武术社”学艺,会员最多时达千人以上。优秀门徒有大弟子有黎汉章、二弟子未崇安及林暄等人。
    宝鼎每日闻鸡起舞,清水净身诵可兰经毕,即练形意拳。白日即授徒。积健社成立12年天天如此,门徒均得亲自教授。每年十月,积健社办庆祝会,宝鼎掏钱自费买牛办席,遍请爱好武术的官绅会餐,众弟子作陪并演武,连续13年,堪称潼川古镇佳话。宝鼎之弟宝麟字瑞卿,人称“二老师”,宝鼎传授他内外武功,民国元年随宝鼎入川,解放后居三台县城,以武授徒,1978年冬逝世,终年86岁。宝鼎有三子,也都极爱武术。
    宝鼎虔信伊斯兰教,1932年,他自费乘船途行三月前往沙特阿拉伯麦加城朝觐圣地,带回精装可兰经—部,渗渗泉(圣水)、枣子、工艺品等圣品,于民国21年返回三台。宝鼎晚年为传播武术勤奋著述,所著《内功十三段图说》、《形意拳谱》为武界人士珍藏。
    1934年后,他调职甘肃兰州,潼川积健武术社因而中断。他在兰州数年,仍教武不懈,弟子众多。宝鼎所传授的“心意六合拳”及“太祖洪拳”等遂在川、陕、陇广为流传。1942 年后宝鼎年近八旬,始退职回川。这时正抗日战争,抗日英雄王铭章之弟王瑞激邀请宝鼎到省城成都办国术馆。正筹备中,这年秋天,宝鼎不幸病逝于成都新南门外寓所,终年77岁。国内武林人士为一代形意拳大家仙逝深为哀悼….    
    时光飞逝,一代武林大师竟渐湮没无闻….80年代中,本文作者曾应邀赴三台授弟子多人;遍访三台县习武术者,竟少有知晓宝鼎者。学生宋某很热心,带我到涪江岸畔一老翁家。翁少壮曾随宝鼎习武,知武林掌故。正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老翁烹狗肉、酌村醪款我。酒酣耳热,谈今话古;江流滔滔,不知夜之已阑…文人事迹每易流传,而欲写武人则大难!因自古来中国之武人每不善文,而文人也不屑为武人立传,故史藉中文人雅士连篇累牍,而记录武人者凤毛麟角。以宝鼎几十年前武人中之佼佼者今尚少有人知,况古时之其他武人!说到这点,翁与我良多慨叹,不胜唏嘘……
    
  本节字数:2065                      


   
                       “神拳”的遭遇


    张其国,双流县人,习武数十年,尤精峨眉“慧”门(会门)武功。但近代武人大多贫困,张其国也只好赖卖艺谋生。每场演毕,向围观者绕圈要钱,观者大都掷一、二文小钱。虽云卖艺,迹近乞讨,潦倒半世温饱难求。张其国颇厌卖艺之奔窜流离,思设棚授徒又苦无良策。    
一日张其国在县城扯圈卖艺,表演拳套及刀棍器械甚久,给钱者寥寥。张无奈,对观者道:“我练武数十年,已练就钢嘴铁牙。”围观者大笑,说他大话欺人。张其国从箱内拿出一破瓷碗,掷地成碎粒,拾起对人大吼:“啊呀呀!我把瓷片嚼碎吞在肚子里头!”吼罢,抓碎瓷一小撮投口内,哔哔剥剥大嚼后徐徐咽下….众人始惊。张其国又怪吼道:“我还能以利刀割舌!”他以手牵舌出,右手持利刀划舌。须臾口吐鲜血甚多,众人大惊失色。张其国笑道;“诸位休惊怕,我有祖传秘方止血药,撒上立刻好!”言罢敷药末少许于舌上,半晌吐舌示众人道:“请看我舌上可还有伤口?”众人争看,舌头果完好如初,都大吃一惊。张其国又对众人道:“我还能打‘神拳’。诸位欲学‘神拳’者,我可收为徒传习武艺!”
有人问:“你的‘神拳’如何神法?”张其国道又吼起来:“嗬嗨!我可以让不会打拳者,念咒语后不由自主打起拳来!”众人不信。张其国道:“不信不妨,当场试验即可。”随即拉一青年置于小凳上坐下,用一纸团抵在他尾椎长强穴处。张其国肃然吼道:“你看好师傅我的面貌,再闭上眼默想,我是你的师尊!你再反复念咒语‘菩提娑婆诃’….”言罢,以手指在该青年自头顶百会穴而下,沿督脉导引按摩数遍。
那青年依言,不久,只觉屁股下纸团抵肉处由不适而痛、由痛而热…..慢慢周身燥热不安。张其国又在身后声音威严轻声下令吼:“神拳动,神拳动”这个青年早已坐得烦热不安,立即周身抖动,继而不由自主手之舞之、脚之蹈之…..张其国大叫怪吼:“打神拳!打神拳!”那青年越发昏头转向胡扭乱动作打拳状,半晌方止…..围观者大觉神奇,当下纷纷拜师。张其国大喜,以为可设棚授徒谋生了!
    岂知就在此时,人群中有个李基伟,原亦是武林中人,后经商做布匹生意。他这时在人群中说,“你们拜球的师?他那一套我都会玩!”众人忙问究竟,李基伟得意洋洋道:“他刚才嚼吞的不是瓷碗碴,用障眼法换成乌贼鱼骨碴吞下。那舌头也不是真割,他左手牵出舌头时就偷偷丢了颗中药‘银朱’在口中。再装模作样割阵舌头,‘银朱’融化了,吐出来的不是鲜血,是染红的口水!”众人恍然大悟,忙又问:“那神拳该不是假的呀!”李基伟道:“人人坐久了都会不耐烦想动一动,他屁股下又抵块纸团,他又在指挥了你…..自然要动起来!老子有破解法,叫‘倒牵牛’:首先他叫你念咒,你偏不念。叫你默想他的面容,你偏不想。他用棉花球抵屁股是增加‘动触’,你不要闭眼听他瞎指挥!这样,他的‘神拳’还神个屁!”
    李基伟说破奥蕴,观者大笑哄然散去。张其国本以为可拉徒授艺,这下饭钱无望,愤恨伤悲不已。散场后他将此事告知其它江湖艺人,说到伤心处,悲泪滂沱。众人大骂李基伟缺德砸人饭碗,当下邀结数人至客栈将李痛打一顿。李自知理亏,狼狈逃去,自此不敢再到双流县。
原来这“神拳”,又叫“南宫”,为峨眉八大门武术.(僧、岳、赵、杜、洪、化、字、慧)中的慧门,清末以来流行于川、鄂、黔一带。此门武术讲究“观师默象”,带一定迷信色彩,故一些拳师用之以显神奇招收徒众…在旧中国,武术不被重视,更谈不上对传统武功去伪存真了。老拳师张其国身怀绝技却沦落江湖,境况可怜。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年迈八旬的张其国儿孙满堂、衣食不愁,但他不肯闲居,还在义务授拳……
 
 本节字数:1433                      

          
   
                           擂台高手刘新吾  

    民国以来,四川出现许多身怀绝技的搏击名家,拳师刘新吾就是著名高手之一。
    刘新吾,生于1910年,四川简阳县贾家区人。他从小酷好体育,8岁即拜师习武。成年后考入有名的四川天健体育专科学校刻苦学习,毕业后云游四方,寻师访友,博采众家之长。他曾拜著名的“鹞子”高山之得意弟子、陕西三原县名拳师刘永中为师。刘永中时年已71岁,很喜欢刘新吾的谦逊好学,将自己所长的洪拳、子鹤拳,以及刀、枪、剑、棍、鞭杆,线锤等武艺都传授给刘新吾。刘新吾因之武艺猛进,但他并不满足,后来又曾拜河北著名杨氏太极拳家王月波学习太极拳。此后还曾在四川资中县老拳师肖天禄、陈鹤皋处学习峨媚武术中的“僧门盘破”等技艺…
刘新吾酷好技击术,花甚多时间和心血进行研讨。他身子并不高大魁梧,但出拳踢腿却硬重狠快,与人较技善用“盘破(拨)手”招法,此法为峨嵋武术中之精艺。实战时双手灵巧地与小臂劈响刁擒,集攻、防、擒拿术一体;配合灵巧身法步法、融虚晃引诱,颇利实战。早在1928年秋,四川省合川县举行了五县联办国术擂台赛,刘新吾时年18岁就大显身手,获得金章第一名。
此后他多次在各种擂台赛中获金章。1946年省武士总会主持举行四川省考武术特别组打擂比赛,参加比赛者都是历届擂台赛中荣获金章者。参赛者都是武林名家,主持人怕出意外,凡报名者都需缴献曾获的金章为凭,还要经过刀枪剑棍拳等共五项演练,考核后方得参加技击比赛。刘新吾在此次特别组擂台赛中又力克群雄,荣获金章。1948年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为选派代表,四川省曾举行了包括有技击散打、刺枪术、剑击等内容的选拔赛。刘新吾在此次比赛中获第二名。后他与余克俭二人代表四川省出席全运会,5月6日在表演赛中评为全国拳术第六名(全运会未设打擂比赛)。总裁判王子平、佟忠义等都予他较高评价。后大会赠与锦旗一面,单刀一把。全运会结束后他还曾受上海大夏大学邀请前往表演峨嵋派的“连环刀”。刘新吾轻功及地趟功夫都很高,在表演中他跌扑翻滚,时而飞身直奔舞台边的墙壁,纵身跃起悬空脚蹬墙壁数步再翻腾而下……场面精彩、掌声如雷。
    刘新吾还十分喜爱内功锻炼。他认为技击术虽然是武术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必须坚持锻炼内功,才符合武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基本原则,身体素质才强壮过人,技击时不致疲乏气喘;内功锻炼还能使精神坚强、意念专一,面临强敌而不胆怯。在学习内功方面他不宥于门户之见,广采众家。壮年时期他曾向青城山道人“吕嘉会子”学习道家“老聃吐纳法”。还曾向峨嵋山释明朗和尚学习佛门禅功。1940年他任省会警察总局体操武术教官时,得知青城山普照寺主持申寅和尚擅长“陈抟睡功”、和尚从不设床睡卧,唯静坐蒲团,虽人声鼎沸,他却酣然入睡。刘新吾虚心拜师求教,以后长期将“陈抟睡功”作为武术的“方便法门”来锻炼。
    80年代后,刘新吾年届古稀,仍精力充沛、两目灼灼。他多次应邀在全省老拳师表演会演练拳械套路,功力精深颇获好评。其表演的拿手“子鹤拳”,套路中表现猴鹤相斗,他仍能灵巧翻腾跳跃、跌扑滚闪…本文作者曾多次聆听其教诲,获益匪浅。 他象众多民间老拳师一样,家境清贫,居简阳县贾家场陋巷中,房屋狭小。他爱一人独至茶铺,与乡老神聊,往往一坐就是一天。我向他请教时,他侃侃而谈,其状颇兴奋,尤喜讲解散打技巧招数,声音洪亮。他送我多幅练功照片和他所写练功心得文稿,我择其中一张演练昆仑剑照,与介绍文章同时送全国武术专业报刊发表。见照片上老人之英姿,联想到他陋巷中箪食瓢饮之清贫——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后闻一些德国、意大利等外国友人慕名登门求教,他也热情传授,使中华武术传播海外发扬光大…..2001年春节十五,这位四川武术界耆宿驾鹤仙逝,终年92岁…..
  
  本节字数:1492                      




               峨眉黄林派武术“火龙拳”与钟润生父子

峨眉派武术与少林、武当武术同闻名于海内外。峨眉武术中的按地区、特点有人将它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等五大派类。黄林派传说甚多:有人说以前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互斗及蛇兽相搏,将猴之迅捷和蛇、兽的柔猛融入拳中。至清代,后人根据万年寺楹联而命名为“黄林派”…..又有人说清雍正皇帝欲杀灭天下豪侠,许多武侠避匿四川彭县九峰山,切磋拳技后融成一派,此山遍植银杏树,叶落遍地金黄,故名“黄林”…..还有人说此拳种同川西坝子古镇黄龙溪等地“舞火龙”风俗有关,黄林派中就有著名的“火龙滚”等套路…..
    传说总属虚幻,近代此派武林名师却实实在在。清光绪年间,隆昌人刘松云擅长黄林派拳术,民国初年,刘传拳技于成都的宋鹞山、钟润生、张海门、钟敬芝等,黄林派拳术遂在成都等地广为流传。
钟润生,生于清光绪三年(1878年),四川温江人,后定居于成都西郊马家寺(现为成都双流县通江)。其弟叫钟俊之,比他小十来岁。钟家为武术世家,钟润生父亲武功甚好,曾任清代达县、峨眉县等地武官。钟润生兄弟自幼习武刻苦,父亲亡故后,先后向十来个师傅学习,将父亲遗留家产耗用殆尽。辛亥革命后,“四川武士会”成立,曾任清军十营总教头、人称“无影腿”的马镇江为会长。钟润生又拜马为师学习数年。关于他从刘松云学黄林派武术的事有段传闻:有一天,钟润生与师兄宋鹞山及师弟余老幺在茶馆饮茶,其间免不了谈论武术,又比又划。邻座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身高五尺,黄瘦脸皮高颧骨,两目炯炯,身著粗布短衫,但眉宇间却有一种坚毅豪爽之气。这汉子听他们高谈阔论,微微哂笑似有不屑之意。宋鹞山心中诧异,离座向那人抱拳道:“你哥子一定是‘打打行’的’内盘’,何不赐教?”那时武林中讲究以武会友,汉子慨然应允,当即走到茶馆外的空坝中,对三人拱拱手说;“今天要向诸位请教,你们一起上吧!”宋鹞山、钟润生、余老幺已是武林高手,听这话大怒,就咬牙一窝蜂窜上去,拳来腿飞,纷纷进招。那人身法敏捷异常,左右盘旋穿梭,三人的拳腿交加,分明已落在他身上了,却只见他双手或盘、或撩,或提、或格…不慌不忙,将众人凌厉攻势纷纷化解,那种防守“脱化”之法独特,还守中寓攻,用又狠又重的凤眼拳四面还击,三人未占丝毫便宜……猛然间那汉子向钟润生虚晃一招,倏地急转身扭腰向宋鹞山猛扑。宋大惊,连退数步,慌忙间将房檐下茶桌上的铁水壶撞落在地。那汉子眼明手快,眨眼间左拳直点宋鹞山面门,右手却几乎同时将水壶拾起放回桌上,仍严守门户,毫无破绽。只这一招,充分显示出技艺的高超…..钟润生三人大为叹服,当即拜他为师。
宋鹞山在成都开了一家大染房,家资较富,不久后即将师傅供养家中朝夕请教。这汉子,就是民国后在四川武林中很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刘松云。刘是四川隆昌县人。钟润生等人后来听他道及黄林派武术的渊源:清嘉庆年间荣昌县“黄林寺”黄林老道将此派武术传给刘松云祖父刘教古。至于黄林派武术是黄林老道自创或得自前人,刘松云亦不得知。刘教古膂力甚大,能双手握固大牯牛的两角使其动弹不得,故乡里人讹称为“牛叫苦”。刘松云父亲经商,不喜武术。刘松云排行老幺,与其三哥自幼随祖父刘教古习武。刘松云所以神秘,是因为他虽技艺卓绝,却并不以武艺谋生。他清末即与同盟会有关系,曾为反清奔走,民国后又与熊克武等四川反袁世凯的军政要人过从甚密,行踪奇诡,私下在进行倒袁活动…..
    宋鹞山、钟润生等向刘松云学了“蹲桩拳”、“ 四平拳” 、“火龙滚” 等套路;还有“火龙对扣”(对练)等拳技, 双方都站在一只长条凳上进行,这对桩功及灵活要求极高(两人要在几寸宽的长凳上边打边侧身相让、调换位置)。这种练法是火龙拳特色之一,本文作者曾见钟润生之子钟方汉拳师81岁还常与其孙进行这种练习……火龙拳风格独特:凤眼锤(食指关节突起如螺尖)专点人要害穴道(如眼、喉、太阳穴、膻中穴等),出拳着力狠重。身法上左右盘旋闪摆,吞、吐、闪、钻若蛇龙之灵巧难测…..
    宋鹞山、钟润生、钟俊之等人随刘松云学艺数年。在蔡锷组织的反袁战争前夕,刘即随熊克武等人悄然东渡日本,不久后得“绞肠痧”(可能是阑尾炎),后死于山东,仅四十余岁。据钟方汉老师讲,在刘松云的诸多弟子之中,以大师兄宋鹞山学艺最精。宋一生好武,为习武遂终将家当卖尽,后居灌县中心场,授徒众多。钟方汉除随父钟润生学武外,还曾得宋之教授,受益不少。
    钟润生的武功亦很精湛,他并不魁伟,但力量却不小,鹰爪功尤强。他每天要练插沙桶(左右手猛扎沙桶,一插到底,再翻掌旋臂挖沙而出),数十年来作为“常功”来练,致十指又粗又硬象鼓槌形状,指甲皆嵌入肉里了,是武林中出名的“硬手”。后来他曾任川军田颂尧部“屯子军”司令部(司令长官为抗日名将王铭章)中主任武术教官。抗日战争后,王铭章部出川抗战,钟润生留居成都教授王铭章的儿子等,不久后回马家寺务农。他暇时身背竹筐在田径中拾狗粪。也时常在“苏坡桥”等场镇设摊为人治病(跌打损伤),乡里人以“异人”视之。成都、温江、崇庆、郫县等不少人常慕名前来拜师学艺,“钟家火龙拳”遂闻名于成都附近州县。钟润生死于1962年,无病而终,享年85年。
    钟俊之为钟润生幺弟,建国前后积极传授火龙拳。他武功精熟,拳架舒展自然,颇受时人好评。钟俊之于1976年去世。
    钟方汉生于1903年(甲辰),为钟润生独子,自幼习武。后曾在川军中任职教授武术,曾随王铭章出川参加抗战。他谙熟多种武艺,如火龙拳、九滚十八跌、北方拳种等。抗战胜利后他归川,在马家寺一带授徒甚多。解放后流放新疆,70年代后回家乡。 作者曾多次前往双流县通江镇,竹林茅舍下,河畔野径中,与钟方汉老师演练拳法。他酒量甚豪,酒酣耳热之际,听他东拉西扯摆谈武林旧事,真乃快事。我给他照了许多习武照片及评介文章,作为老拳师珍贵资料,发表于《成都体院学报》等专业刊报….不久后这位黄林派老拳师寂然谢世了。



                浏览次数:5741-- 发表评论,已评论4次




----上篇文章《四川足球百年风云录》,足球什么时候传入四川?又是如何在四川传播开来的?……
----下篇文章!《文革后第一次高考》,本文作者亲身血泪历程,一代人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