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庄子内篇》!本网推荐:要谈中国文化与修身养性,不可不读!

作者: -上传日期:2006/9/12
《庄子内篇》!本网推荐:要谈中国文化与修身养性,不可不读!
 
来源:青羊宫道教文化网
 
 
·庄子内篇 >> 逍遥游  
 
--------------------------------------------------------------------------------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复死或复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yàn):一种小鸟。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①,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②;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③,而犹浸灌④;其于泽也⑤,不亦劳乎⑥?夫子立而天下治⑦,而我犹尸之⑧;吾自视缺然⑨,请致天下⑩。”许由曰:“子治天下(11),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12);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13),不过一枝;偃鼠饮河(14),不过满腹。归休乎君(15),予无所用天下为(16)!庖人虽不治庖(17),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18)!”
  肩吾问于连叔曰(19):“吾闻言于接舆(20),大而无当(21),往而不反(22)。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23);大有迳庭(24),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吾以是狂而不信也(29)。”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30),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31)。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32),世蕲乎乱(33),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34)!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35),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36),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37),越人断发文身(28),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39),窅然丧其天下焉(40)。
  【注释】
  ①尧:我国历史上传说时代的圣明君主。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宇仲武,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②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③时雨: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
  ④浸灌:灌溉。
  ⑤泽:润泽。
  ⑥劳:这里含有徒劳的意思。
  ⑦立:位,在位。
  ⑧尸:庙中的神主,这里用其空居其位,虚有其名之义。
  ⑨缺然:不足的样子。
  ⑩致:给与。
  (11)子:对人的尊称。
  (12)宾:次要的、派生的东西。
  (13)鹪鹩(jiāoliáo):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
  (14)偃鼠:鼹鼠。
  (15)休:止,这里是算了的意思。
  (16)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7)庖人:厨师。
  (18)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樽:酒器。俎:盛肉的器皿。“樽俎”这里代指各种厨事。成语“越俎代庖”出于此。
  (19)肩吾、连叔:旧说皆为有道之人,实是庄子为表达的需要而虚构的人物。
  (20)接舆:楚国的隐士,姓陆名通,接舆为字。
  (21)当(dàng):底,边际。
  (22)反:返。
  (23)河汉:银河。极:边际,尽头。
  (24)迳:门外的小路。庭:堂外之地。“迳庭”连用,这里喻指差异很大。成语“大相迳庭”出于此。
  (25)藐(miǎo):遥远的样子。姑射(yè):传说中的山名。
  (26)淖(chuò)约:柔弱、美好的样子。处子:处女。
  (27)凝:指神情专一。
  (28)疵疠(lì):疾病。
  (29)以:认为。狂:通作“诳”,虚妄之言。信:真实可靠。
  (30)瞽(gǔ):盲。文章:花纹、色彩。
  (31)时:是。女:汝,你。旧注指时女为处女,联系上下文实是牵强,故未从。
  (32)旁礴:混同的样子。
  (33)蕲(qí):祈;求的意思。乱:这里作“治”讲,这是古代同词义反的语言现象。
  (34)弊弊焉:忙忙碌碌、疲惫不堪的样子。
  (35)大浸:大水。稽:至。
  (36)秕:瘪谷。穅:“糠”字之异体。陶:用土烧制瓦器。铸:熔炼金属铸造器物。
  (37)资:贩卖。章甫:古代殷地人的一种礼帽。适:往。
  (38) 断发:不蓄头发。文身:在身上刺满花纹。越国处南方,习俗与中原的宋国不同。
  (39)四子:旧注指王倪、齧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阳:山的南面或水流的北面。
  (40)窅(yǎo)然:怅然若失的样子。丧(shàng):丧失、忘掉。
  【译文】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③,而实五石④。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⑤。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⑧。”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14)。越有难(15),吴王使之将(15),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龟手一也(18),或以封(19),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20),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1)!”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2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立之塗(25),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26)?卑身而伏(27),以候敖者(28);东西跳梁(29),不辟高下(30);中于机辟(31),死于罔罟(32)。今夫斄牛(3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34),广莫之野(35),彷徨乎无为其侧(36),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释】
  ①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②魏王:即梁惠王。贻(yí):赠送。瓠(hú):葫芦。
  ③树:种植、培育。
  ④实:结的葫芦。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⑤举:拿起来。
  ⑥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⑦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⑧为(wèi):因为。掊(pǒu):砸破。
  ⑨固:实在,确实。
  ⑩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11)洴(píng):浮。澼(pí):在水中漂洗。(kuàng):丝絮。
  (12)方:药方。
  (13)鬻(yù):卖,出售。
  (14)说(shuì):劝说,游说。
  (15)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16)将(jiàng):统帅部队。
  (17)裂:划分出。
  (18)一:同一,一样的。
  (19)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20)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21)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22)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23)大本:树干粗大。拥(擁)肿:今写作“臃肿”,这里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中(zhòng):符合。绳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线。
  (24)规矩:即圆规和角尺。
  (25)塗:通作“途”,道路。
  (26)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
  (27)卑:低。
  (28)敖:通“遨”,遨游。
  (29)跳梁:跳踉,跳跃、窜越的意思。
  (30)辟:避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避”。
  (31)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
  (32)罔:网。罟(gǔ):网的总称。
  (33)斄(lí)牛:牦牛。
  (34)无何有之乡:指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
  (35)莫:大。
  (36)彷徨:徘徊,纵放。无为:无所事事。
  (37)夭:夭折。斤:伐木之斧。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庄子内篇 >> 齐物论  
 
--------------------------------------------------------------------------------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原文】
  大知闲闲①,小知閒閒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其寐也魂交⑤,其觉也形开⑥;与接为搆⑦,日以心斗:缦者⑧,窖者⑨,密者⑩。小恐惴惴(11),大恐缦缦(12)。其发若机栝(13),其司是非之谓也(14);其留如诅盟(15),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17),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18),以言其老洫也(19);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20)。喜怒哀乐,虑叹变(21),姚佚启态(22)。乐出虚(23),蒸成菌(24)。日夜相代乎前(25),而莫知其所萌(26)。已乎(27),已乎!旦暮得此(28),其所由以生乎(29)!
  非彼无我(30),非我无所取(31)。是亦近矣(32),而不知其所为使(33)。若有真宰(34),而特不得其眹(35),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36)。百骸(37)、九窍(38)、六藏(39),赅而存焉(40),吾谁与为亲(41)?汝皆说之乎(42)?其有私焉(43)?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44)?如求得其情与不得(45),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46),不亡以待尽(47)。与物相刃相靡(48),其行尽如驰(49),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50),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51),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52)?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53),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54)?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55)。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56),吾独且奈何哉!
  【注释】
  ①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②閒閒(jiàn):“閒”是“”的古体,今简作“间”,“閒閒”即间间,明察细别的样子。
  ③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④詹詹:言语琐细,说个没完。
  ⑤寐:睡眠。魂交:心灵驰躁,神魂交接。
  ⑥觉:睡醒。形开:身形开朗,目开意悟。一说形体不宁。
  ⑦接:接触,这里指与外界环境接触。搆:“构(搆)”字的异体,交合的意思。
  ⑧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
  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
  ⑩密:隐秘、谨严。
  (11)惴惴(zhuì):恐惧不安的样子。
  (12)缦缦(màn):神情沮丧的样子。
  (13)机:弩机,弩上的发射部位。栝(guā):箭杆末端扣弦部位。
  (14)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15)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
  (16)杀(shài):肃杀,衰败。
  (17)溺:沉湎。“之”疑讲作“于”。
  (18)厌(yā):通作“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这里是用绳索加以束缚的意思。
  (19)洫(xù):败坏。
  (20)复阳:复生,恢复生机。
  (21)虑:忧虑。叹:感叹。变:反复。(zhè):通作“慑”,恐惧的意思。
  (22)姚:轻浮躁动。佚(yì):奢华放纵。启:这里指放纵情欲而不知收敛。态:这里是故作姿态的意思。
  (23)乐:乐声。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
  (24)蒸成菌:在暑热潮湿的条件下蒸腾而生各种菌类。
  (25)相代: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
  (26)萌:萌发、产生。
  (27)已:止,算了。
  (28)旦暮:昼夜,这里表示时间很短。此:指上述对立、对应的各种情态形成发生的道理,犹如乐出于虚,菌出于气,一切都形成于“虚”、“无”。
  (29)由:从,自。所由:产生的原由。
  (30)“彼”就字面上讲指“我”的对立面,也可以理解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种情态。
  (31)取:资证,呈现。
  (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两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那样的认识和处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接近于认识事物的真理。
  (33)所为使:为……所驱使。
  (34)宰:主宰。“真宰”,犹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
  (35) 特:但,只。眹(zhěn):端倪、征兆。
  (36)情:真,指事实上的存在。
  (37)百:概数,言其多,非确指。骸:骨节。
  (38)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
  (39)藏:内脏;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臓”,简化成“脏”。心、肺、肝、脾、肾俗称五脏,但也有把左右两肾分别称谓的,这就成了“六脏”。
  (40)赅:齐备。
  (41)谁与:与谁。
  (42)说(yuè):喜悦,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43)私:偏私,偏爱。
  (44)真君:对待“我”来说,“真君”即“真我”、“真心”,对待社会的各种情态说,“真君”就是“真宰”。
  (45)情:究竟,真实情况。
  (46)一:一旦。
  (47)亡:亦作“忘”,忘记。一说“亡”为“代”字之讹,变化的意思。尽:耗竭、消亡。
  (48)刃:刀口,这里喻指针锋相对的对立面。靡:倒下,这里是顺应的意思。
  (49)驰:迅疾奔跑。
  (50)役役:相当于“役于役”。意思是为役使之物所役使。一说劳苦不休的样子。
  (51)(nié)然:疲倦困顿的样子。疲役:犹言疲于役,为役使所疲顿。
  (52)芒:通作“茫”,迷昧无知。
  (53)成心:业已形成的偏执之见。
  (54)代:更改,变化。“知代”意思是懂得变化更替的道理。取:资证、取信的意思。
  (55)这句是比喻,说明没有成见就已经出现是非观念。
  (56)神禹:神明的夏禹。
  【译文】
  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身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疏怠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自弩机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说是与非都由此而产生;他们将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约誓言坚守不渝,那就是说持守胸臆坐待胜机。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这说明他们日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这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这样的认识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仿佛有“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实践并得到验证,然而却看不见它的形体,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反映它的具体形态。
  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这样,每一部分都只会成为臣妾似的仆属吗?难道臣妾似的仆属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吗?还是轮流做为君臣呢?难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其间?无论寻求到它的究竟与否,那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什么增益和损坏。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跟外界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追随业已形成的偏执己见并把它当作老师,那么谁会没有老师呢?为什么必须通晓事物的更替并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找到资证的人才有老师呢?愚味的人也会跟他们一样有老师哩。还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定见就有是与非的观念,这就像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达。这就是把没有当作有。没有就是有,即使圣明的大禹尚且不可能通晓其中的奥妙,我偏偏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③,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4)。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为一(30)。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毁也(33)。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34),为是不用而寓诸庸(35)。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几矣(38)。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谓之朝三(42)。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43):“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44),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45),是之谓两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47)?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49)。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50)。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51),惠子之据梧也(52),三子之知几乎(53)!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54)。唯其好之也(55),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57)。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58),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59)。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60),圣人之所图也(61)。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①吹:风吹。根据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谓的说话、言谈,而指“辩论”;下句的“言者”则当指善辩的人。辩言之是非出于己见,而风吹出于自然,所以说“言非吹”。
  ②特:但,只。
  ③(g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
  ④辩:通作“辨”,分辨、区别。
  ⑤恶(wū):何,怎么。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小成”这里指一时的、局部的成功。
  ⑦荣华: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丽的词藻。
  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两个政治和哲学流派。
  ⑨莫若以明:传统的解释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观察”。姑存此说。
  ⑩“自知”疑为“自是”之误,与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讲,语义亦不通达。
  (11)方生:并存。一说“方”通作“旁”,依的意思。
  (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
  (14)由:自,经过。一说用,“不由”就是不用。照:观察。天:这里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
  (15)因:顺着。
  (16) 一:同一,同样。
  (17)果:果真。
  (18)偶:对,对立面。
  (19)枢:枢要。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庄子认为,彼和此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对立的一面,那么这就是道的枢要,即齐物以至齐论的关键。一切都出自虚无、一切都归于虚无,还有不“齐物”和“齐论”的吗?
  (20)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
  (21)应:适应,顺应。穷:尽。
  (22)指:不宜讲作手指之指,战国名家学派公孙龙子著《指物论》,这里应是针对该篇内容而言,所谓“指”,即组成事物的要素。联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只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说法。喻:说明。
  (23)马:跟上句的“指”一样,同是当时论辩的主要论题。名家公孙龙子就曾作《白马篇》,阐述了“白马非马”的观点。
  (24)谓:称谓、称呼。然:这样。
  (25)然:对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历来认为有错简或脱落现象,句子序列暂取较通行的校勘意见。
  (27)莛(tíng):草茎。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西施:吴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宽大。恑(guǐ):奇变。憰(jué):诡诈。怪:怪异。恢恑憰怪四字连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30)一:浑一,一体。联系上文,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从这一观点出发,世上一切事物就不会不“齐”,不会不具有某种共同性。
  (31)分:分开、分解。
  (32)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
  (33)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
  (34)达:通达,“达者”这里指通晓事理的人。
  (35)为是不用:为了这个缘故不用固执己见;“不用”之后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而“成”的观点,也就是不“齐”的观点。寓:寄托。诸:讲作“之于”。庸:指平常之理。一说讲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
  (36)以下四句至“适得而几矣”,有人认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语言,并非庄子的原文。姑备一说。
  (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一说自得。
  (38)适:恰。几:接近。
  (39)因:顺应。是:此,这里指上述“为一”的观点,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别的观点。
  (40)已:这里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实指前面整个一句话,“已”当讲作“因是已”。
  (41)劳:操劳、耗费。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为一:了解、认识事物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道理。言外之意,事物本来就是浑然一体,并不需要去辨求。同: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
  (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黄帝篇》亦有记载。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数量,即三升、四升。“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总和皆为“七”,这里借此譬喻名虽不一,实却无损,总都归结为“一”。
  (43)狙(jū):猴子。狙公:养猴子的人。赋:给予。芧(xù):橡子。
  (44)亏:亏损。为用: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变化。
  (45)和:调和、混用。“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休:本指休息,这里含有优游自得地生活的意思。钧:通作“均”;“天钧”即自然而又均衡。
  (46)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47)至:造极,最高的境界。
  (48)封:疆界、界线。
  (49) 以:原本作“之”据文义改。
  (50)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庄子认为,音本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长短之分就无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师都不可能同时并奏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分出音的高低长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来。
  (51)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说举杖击节。
  (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
  (53)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
  (54)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
  (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专长和学识。
  (56)明:明白、表露。
  (57)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
  (58)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
  (59)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话,即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
  (60)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
  (61)图(圖):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译文】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真有区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呢?大道怎么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言论又怎么存在而又不宜认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不能认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注释】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 因:顺应。已:矣。
  (13)封:界线,分别。
  (14)常:定见,定论。
  (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17)八德:八类、八种。
  (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19)论:研究。议:评说。
  (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
  (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24)嗛(qiān):通“谦”,谦逊。
  (25)忮(zhì):伤害。
  (26)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
  (27)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
  (28)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
  (29)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
  (30)注:注入。焉:讲作“于之”。
  (31)酌:舀取。竭:尽。
  (32)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译文】
  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
  
  【原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①,南面而不释然②,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③,犹存乎蓬艾之间④。若不释然⑤,何哉?昔者十日并出⑥,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⑦!”
  齧缺问乎王倪曰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⑨?”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⑩?且吾尝试问乎女(11):民湿寝则腰疾偏死(12),䲡然乎哉(13)?木处则惴慄恂惧(14),猨猴然乎哉(15)?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16),麋鹿食荐(17),蝍蛆甘带(18),鸱鸦耆鼠(19),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20),麋与鹿交,䲡与鱼游(21)。毛嫱丽姬(22),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23)。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24),是非之塗(25),樊然殽乱(26),吾恶能知其辩(27)!”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28)?”王倪曰:“至人神矣(29)!大泽焚而不能热(30),河汉沍而不能寒(31),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32)。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33),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释】
  ①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国名。
  ②南面:君主临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总坐北朝南。释然:不耿介于怀的样子。一说“释”通作“怿”,喜悦的意思。
  ③三子者:指上述三国的国君。
  ④蓬艾:两种草名。“存乎蓬艾之间”比喻国微君卑,不足与之计较。
  ⑤若:你。
  ⑥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个太阳一并出来的故事,庄子借此比喻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地方。
  ⑦进:进了一步,具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⑧齧(niè)缺、王倪:传说中的古代贤人,实为庄子寓言故事中虚拟的人物。
  ⑨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间共同的地方。
  ⑩庸讵:怎么、哪里。
  (11)女:汝,你。
  (12)湿寝:在潮湿的地方寝卧。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
  (13)䲡(qiū):“鳅”字的异体,即泥鳅。
  (14)木处: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惴:慄、恂(xún)、惧:四字都是恐惧、惧怕的意思。
  (15)猨:“猿”字的异体,“猨猴”即“猿猴”。
  (16)刍(chú):草。豢(huàn):养。“刍豢”,用草喂养,这里代指家畜、牲口。
  (17)麋(mí):一种食草的珍贵兽类,与鹿同科。荐(jiàn):美草。
  (18)蝍(jí)蛆(jū):蜈蚣。甘:甜美,嗜好;这里作动词。带:小蛇。“甘带”意思是以小蛇为美食。
  (19)鸱(chí):猫头鹰。耆:亦写作“嗜”,嗜好。
  (20)猵(biān)狙(jū):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猨猵狙以为雌”,即“猿以狙猵为雌”。旧注猵狙喜与雌猿交配,“以猿为雌”,但与句法不合,姑备参考。
  (21)游:戏游,即交尾。
  (22)毛嫱(qián)、丽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3)决(xuè):通作“”,迅疾的样子。骤:快速奔跑。
  (24)端:端绪。
  (25)塗:通作“途”,道路,途径。
  (26)樊然:杂乱的样子。殽(yáo):这里讲作“淆”,混杂的意思。
  (27)辩:通作辨,分别、区分的意思。
  (28)至人:这里指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29)神:神妙不测。
  (30)泽:聚水的洼地。泽地水源充足,林木灌丛生长茂密。
  (31)沍(hù)河水冻结。
  (32) 根据前两句的句式结构分析,这一句似应分别成两个七字句,故有人认为此处有脱落,疑为“疾雷破山不能伤,飘风振海不能惊”,姑备参考。
  (33)无变于己:意思是对于他自己全无变化。
  
  【译文】
  从前尧曾向舜问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理事总是心绪不宁,是什么原因呢?”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何况你崇高的德行又远远超过了太阳的光亮呢!”
  齧缺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相互间总有共同的地方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接着又问:“那么各种事物便都无法知道了吗?”王倪回答:“我怎么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还是先问一问你: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
  齧缺说:“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王倪说:“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原文】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①:“吾闻诸夫子②,圣人不从事于务③,不就利④;不违害⑤,不喜求,不缘道⑥;无谓有谓⑦,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⑧,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⑨?”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⑩,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11),见卵而求时夜(12),见弹而求鸮炙(13)。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14),挟宇宙?为其脗合(15),置其滑涽(16),以隶相尊(17)。众人役役(18),圣人愚芚(19),参万岁而一成纯(20)。万物尽然(21),而以是相蕴(22)。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23)!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24)!丽之姬(25),艾封人之子也(26)。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27),与王同筐床(28),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29)!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30)。方其梦也(31),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32)。君乎、牧乎,固哉(33)!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34)。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35)!
  “既使我与若辩矣(36),若胜我,我不若胜(37),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38)?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39),吾谁使正之(40)?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41)?化声之相待(42),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43),因之以曼衍(44),所以穷年也(45)。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46),振于无竟(47),故寓诸无竟(48)”。
  【注释】
  ①瞿鹊子、长梧子:杜撰的人名。
  ②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③务:事,含有琐细事务的意思。
  ④就:趋赴,追求。
  ⑤违:避开。
  ⑥缘:因循。“不缘道”即不拘于道。
  ⑦谓:说,言谈。
  ⑧孟浪:言语轻率不当。
  ⑨奚若:何如,怎么样。
  ⑩听荧(yíng):疑惑不明。
  (11)大早:过早。计:考虑。
  (12)时夜:司夜,即报晓的鸡。
  (13)鸮(xiāo):一种肉质鲜美的鸟,俗名斑鸠。炙:烤肉。
  (14)奚:这里用同“盍”,意思是“怎么不”。旁(bàng):依傍。
  (15)脗:“吻”字的异体。
  (16)滑(gǔ):通作“汩”,淆乱的意思。涽(hūn):乱。一说讲作暗。
  (17)隶:奴仆,这里指地位卑贱,与“尊”相对。
  (18)役役:驰鹜于是非之境,意思是一心忙于分辨所谓是与非。
  (19)芚(chūn):浑然无所觉察和识别的样子。
  (20)参:糁糅。万岁:年代久远。“参万岁”意思是糅合历史的长久变异与沉浮。纯:精粹不杂,指不为纷乱和差异所乱。
  (21)尽:皆、全。
  (22)以是:因此,因为这个缘故。蕴:积。
  (23)说(yuè):通“悦”;喜悦。
  (24)恶死:讨厌死亡。弱:年少。丧(sàng):丧失,这里指流离失所。
  (25)丽:丽戎,春秋时的小国。姬:美女。“丽之姬”即丽姬,宠于晋献公,素以美貌称于世。
  (26)艾:地名。封人,封疆守土的人。子:女儿。
  (27)及:等到。
  (28)筐床:亦写作“匡床”,方正而又安适的床。
  (29)蕲(qí):祈,求的意思。
  (30)田:打猎。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畋”。“田猎”即畋猎。
  (31)方:正当。
  (32)窃窃然:明察的样子。
  (33)牧:牧夫,用指所谓卑贱的人,与高贵的“君”相对。固:鄙陋。
  (34)吊(dì)诡:奇特、怪异。
  (35)旦暮:很短的时间,含有偶然的意思。
  (36)若:你,即说话人的对方瞿鹊子;“我”则为说话人长梧子。
  (37)不若胜:即不胜你。
  (38)而:你。
  (39)黮(dǎn):昏暗不明的样子。“”是“暗”字的异体。
  (40)谁使:使谁。
  (41)彼:这里讲作另外的什么人。
  (42)化声:变化的声音,这里指是非不同的言论。这一句及至“所以穷年也”,计五句二十五字,旧本原在下段中部“然若果然也”之前,今据上下文意和多本校勘意见前移于此。
  (43)倪:分,“天倪”即天然的分际。
  (44)因:顺应。曼衍:变化发展。
  (45)所以:这里讲作“用这样的办法来……”。穷:尽,终了。
  (46)年:概指生死。义:概指是非。
  (47)振:畅。竟:通“境”;境界、境地。
  (48)寓:寄托。
  
  【译文】
  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这样的谈论:圣人不从事琐细的事务,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害,不喜好贪求,不因循成规;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因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不当的言论,而我却认为是精妙之道的实践和体现。先生你认为怎么样呢?”
  长梧子说:“这些话黄帝也会疑惑不解的,而孔丘怎么能够知晓呢!而且你也谋虑得太早,就好像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子便想立即获取烤熟的斑鸠肉。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怎么不依傍日月,怀藏宇宙?跟万物吻合为一体,置各种混乱纷争于不顾,把卑贱与尊贵都等同起来。人们总是一心忙于去争辩是非,圣人却好像十分愚昧无所觉察,糅合古往今来多少变异、沉浮,自身却浑成一体不为纷杂错异所困扰。万物全都是这样,而且因为这个缘故相互蕴积于浑朴而又精纯的状态之中。
  “我怎么知道贪恋活在世上不是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年幼流落他乡而老大还不知回归呢?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而宠为夫人,吃上美味珍馐,也就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我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睡梦里饮酒作乐的人,天亮醒来后很可能痛哭饮泣;睡梦中痛哭饮泣的人,天亮醒来后又可能在欢快地逐围打猎。正当他在做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睡梦中还会卜问所做之梦的吉凶,醒来以后方知是在做梦。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君尊牧卑,这种看法实在是浅薄鄙陋呀!孔丘和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们在做梦,其实我也在做梦。上面讲的这番话,它的名字可以叫作奇特和怪异。万世之后假若一朝遇上一位大圣人,悟出上述一番话的道理,这恐怕也是偶而遇上的吧!
  “倘使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晦暗,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如此,那么我和你跟大家都无从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呢?辩论中的不同言辞跟变化中的不同声音一样相互对立,就像没有相互对立一样,都不能相互作出公正的评判。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用无尽的变化来顺应它,还是用这样的办法来了此一生吧。
  “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是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是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
  
  【原文】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④?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⑥,栩栩然胡蝶也⑦,自喻适志与⑧!不知周也。俄然觉⑨,则蘧蘧然周也⑩。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1)。
  【注释】
  ①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
  ②曩(nǎng):以往,从前。
  ③特:独。操:操守。
  ④待:依靠,凭借。
  ⑤蚹(fù):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蜩:蝉。
  ⑥胡蝶:亦作蜩蝶。
  ⑦栩(xǔ)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
  ⑧喻:通作“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⑨俄然:突然。
  ⑩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
  (11)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与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
  【译文】
  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子内篇 >> 养生主  
 
--------------------------------------------------------------------------------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閒(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
  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嚮):通作“响(響)”,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xī):“嘻”字的异体。
  (12)蓋: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
  (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閒(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堆积。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译文】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
  ④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
  ⑦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刚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
  (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浏览次数:994--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郑光路:《就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草堂祭杜甫]而发》
----下篇文章徘徊在诗歌死亡的边缘——对中国诗歌现状的部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