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成都京剧票房今昔》

作者: -上传日期:2006/8/1

 

严正声明:
        本文由老作家陈稻心专门提供给"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发表,陈稻心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无论纸型媒体或网络欲引用、转载,务先通过本网联系作者陈稻心先生,侵权必究!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 ,邮编ZGL706@263.net

  成都京剧票房今昔

  陈稻心

  成都的京剧票房,起于晚清。当时的票友.基本上是居住在满城的旗人。他们之中,如自号平呜馆主的郝墨庄,直到解放初期还在票房活动。1933年8月,"胡琴圣手"陈彦衡(四川宜宾人)回川定居,在成都春熙大舞台拉琴示范五天,录制了同其子陈富年合作的《彩楼配》和他本人演唱的《洪羊洞》唱片,并向部份票友传授谭派艺术。1936年6月,程砚秋率秋声社部份演员来蓉,在春熙大舞台公演六场,在川名票陈汉涛曾为其配演《朱痕记》中朱春登一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长江中下游享有盛名的蒋家班及著名武净刘奎官、青衣花衫雪艳琴等相继来蓉献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了大后方,南北各地入川人员激增,其中不乏京剧名流和票界精英。先后来蓉的京剧名演员有:王蕙芳、刘荣升、孙盛辅、汤志朋、马最良、花想容、刘奎童、赵奎官、醉丽君、杨玉华、蒋宝印、关丽卿、刘仲秋、王少泉、金素琴、赵荣琛、苏富恩、张文芳、万胜奎(女)、张喜海、茹秀臣、周慧如、赵瑞棠等;著名票友有:罗孝可、冯止堂、冯桢、万国权、恽宝丞、滑执中、陈道静(姜妙香弟子)、郑厉如、张启良(龙江客)、徐琴芳(曾主演电影《荒江女侠》)、徐路明(话剧、电影演员)、孙钢声、熊德辉、欧富京、刘民封、吴绍闻等。外来票友与杨俪阁(陈彦衡弟子)、郝墨庄、何欣初、张志清、乔仲祥、陈富年、范崇实、朱戟森、杨光斗、唐惠明、聂鹤秋、陈隐庵、邓荫棠、张碧竹、刘素娥、熊江湄、刘钟灵、刘绪民、杨崇礼、林绍祺、胡敬之、聂松龄、聂剑秋、余复生、陈霁暹、吕梓理、朱思维、庄子明、黄顺帆、钟秉孝、王怀民、王文钧、汤云泉、李瑞如、杨天霖等本地票友很快打成一片,关系融洽,并参加星六、七三、己巳、言乐、移风、银联等票房的活动。老伶工王蕙芳、苏富恩、赵瑞棠、张喜海等则以教戏为业。曾有较长一段时间,成都两家班社都缺乏专业小生和铜锤花脸,除《群英会》的周瑜由杨玉华或醉丽君反串,其他应由小生扮演的角色(如《宝蟾送酒》的薛蝌、《西厢记》的张生)让女老生凑合外,如果要上《贩马记》,赵宠一角,则非滑执中或陈道静莫属;《探阴山》的包拯,张启良(龙江客)为最佳人选。只要班社提出要求,票房都乐于帮忙。班社票房优势互补,对于京剧艺术在成都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45年3月15日,成都市社会服务处曾邀请星六晚会、言乐票社为募集平民托儿所基金,在三益公大戏院演出陈富年编导的《护国花》,社会反应良好。
  抗战胜利前后,醉丽君、杨玉华、关丽卿等著名演员相继离蓉,一大批外来票友留寓成都。在票友和爱好者的促进下,大多数大专院校和一部份中学也有了业余京剧组织。名票冯止堂(川剧艺术大师天籁的胞弟,即创造"老夫子"、"老白薯"形象的天津著名漫画家朋弟)在蓉时,不但在他任教的敬业中学组织过京剧演出,而且还曾到省立成都中学辅导京剧。1947年秋,京昆名家俞振飞应老友范崇实(企业家,抗战前曾任四川省会警察局局长)之邀,偕夫人黄蔓耘来川旅游,在成都票界的盛情邀请下,俞氏夫妇在华瀛大舞台与票友联袂演出了三场京剧。笫一场:《贩马记》,俞振飞饰赵宠、黄蔓耘饰李桂枝、陈富年饰李保童、范崇实饰李奇;第二场:《群英会》,俞振飞饰周瑜、张启良饰黄盖、王文钧饰诸葛亮、黄顺帆饰鲁肃、郝墨庄饰曹操、郑厉如饰蒋干;笫三场:《得意缘》,俞振飞饰卢昆杰、黄蔓耘饰狄云鸾、张碧竹(即张子良,外号"广元梅兰芳")饰郎霞玉、郑厉如饰祖母。此前,俞氏夫妇还在新闻大厦与票界合作,演过昆曲《断桥》、《醉写》、《思凡》。那时我16岁,刚上高中,只看过俞氏夫妇的《断桥》和《贩马记》中的"三拉"和"团圆"两场。
  1948、1949年间,荀派名家董玉苓偕郭少衡、朱玉良、冯玉增等来蓉献艺,当时,由于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卖座欠佳,接着,备受观众欢迎的铜锤花脸朱玉良又因故离蓉,致使董剧团一度陷于困境。此刻,资深票友裴惕生为了帮助该团解困,特地为他们量身打造了新戏《乐昌公主》(根据著名剧作家黄吉安创作的四川扬琴唱本《楚道还姬》改编),并由名票张启良担纲出演杨素一角。从而卖座情况好转,使董剧团得以暂度难关。董剧团名丑冯玉增是回族,在蓉期间,吃住都在回族票友杨庆予家里,与杨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成都解放初期,娱乐场所生意萧条,演员搭班困难,票友唐惠明、杨崇礼等为了帮助失业演员解决生计,经向军管会文艺处申清获准,于1950年5月出资组建群力京剧团,延聘生活较困难、亟需救济的专业演员苏富恩、陈富芳、蒋福奎、黄湘芹、贾海蓉、筱樊春楼、戴万武、牛万顺、孟斌海、周盛方、尹少桐等22人充实阵容,票友有陈汉涛、聂松龄、刘钟灵、滑执中等23人参加,租用西御街中央电影院(今新声剧场原址)正式公演,历时数月之久。此一时期,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工会、学生会组织的业余京剧活动也非常活跃,参加演艺活动的,川大有周晓和、胡鹏、张万杭、杲景粤、张光滏、李传声、李淑清、邓宗弥、张引龙、杨宗华等;华大有李之洵、康维宪、杨端文、连瑞华、杨德明、黄顺适、周肇西、冷厚仪等。先后排演了大型京剧《九件衣》、《云罗山》以及《打渔杀家》、《红娘》等。老票友杨俪阁还应聘到成都音乐学院讲授京剧声腔基础知识。以著名老生演员刘荣升为团长的民营剧团-群众京剧团(1958年调贵州省改为国营遵义专区京剧团)对机关、学校、工厂的业余京剧京活动十分支持,记得1954年我们市公安局成立的业余京剧队,排演过《打渔杀家》、《岳母剌字》、《骂殿》、《辕门斩子》、《将相和》等传统剧目,所有这些戏的身段,都是该团主要演员刘海泉(刘奎官长子)、徐荣良手把手教的。
  1952年,市总工会成立工人艺术团,下设京剧队,聘陈富年、赵瑞棠任教师,购置有全套衣箱,每周二、四晚上活动,节假日在文化宫为职工演出,有时对外售票。我市票界著名女老生董德敏,一直是这个队的台柱,而今虽年过古稀,依然身手不凡,在全国性大赛中频频夺彩。成都市工人艺术团京剧队(队长吕笔沉,也是票友),通过排演剧目,,培养了大量的京剧人才,其中不少人至今还在各票房发挥骨干作用。这支工人业余京剧队在弘扬国粹、传承京剧艺术、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成都京剧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吕笔沉曾向刘荣升学艺,他经常露演的《扫松下书》就是刘先生教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市领导米建书、金力声等的倡导和支持,在市府副秘书长高兴德的策划指挥下,成都市政府俱乐部组织的业余京剧演出也很活跃,几乎每周六市府大礼堂(即原贡院至公堂)都有演出,有时还有专业演员助阵。我还记得一次演《四郎探母》,由三十年代初即已走红的女老生蒋叔岩(严曦)去杨四郎、滑执中去杨宗保,而佘太君却由曾在"富连成"搭班学艺的名老生刘荣升扮演;还有一次演《贺后骂殿》,扮演贺后的竞是川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杨淑英(另外三位是陈书舫、竞华、许倩云),临下场时还唱了一句原汁原味的川二黄,令在场观众乐不可支。(1987年春,我与淑英同志同车赴绵阳参加川剧名须生司徒慧聪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时,曾问起此事,她告诉我,这都是"高老爷"出的点子。)当时,市政府俱乐部京剧队可谓人材济济,如金融系统的老票友恽宝丞,便是一个难得的"戏包袱"。他的本工是谭派老生(曾教我《洪羊洞》、《搜孤救孤》两剧),又能演文丑、彩旦,如《审头剌汤》的汤勤、《凤还巢》的程雪雁,都是他的绝活,我还见他演过《白良关》扎大靠的大花脸刘国珍。1952年由重庆金融系统调来成都的马经甫,胡琴功力深厚,会戏很多,为票界培养了不少人材。可惜,"大跃进"以后,由于经济困难和政治气候变化,俱乐部的活动基本停摆,京剧队负责人、外号"黄花"的净角票友黄惠林,也调到铁二局京剧队搞"专业"去了。铁二局京剧队,其全称是"铁道部笫二工程局文工团京剧队",1958年由业余转为专业,全队40余人,演员除巳提及的黄惠林外,还有滑执中(队长)、黄忠志(副队长)、马觉、王维德、闫亚君、杨子五、郭佩君、刘廷柱、张大萍、董艺、杨宛君(张大千夫人)、花艳霞等,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有着长期舞台实践经验的票友。1963年,该局曾邀请上海京剧院著名杨派老生汪正华、武生梁斌来川助演和传艺,并下工地为筑路职工演出。还在成、渝两市公演数场,使广大戏迷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省、市老干部局率先建立老干部京剧团,广泛吸收爱好者参加活动,并聘请已退休的专业演员、琴师、鼓师进行辅导。市老干京剧团首任团长即上文提到的高兴德,他离休前是市体委主任,组织能力很强。老干京剧团成立不久,就把原铁二局京剧队的主力马觉、王维德、董艺,老票友钟洁斋、钟为杰父子等延揽入团,倚为骨干,把市老干京剧团办得有声有色。十多年来,该团领导已两度交替,至今活动仍很红火。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成都市专业京剧演出风光不再,而业余京剧活动却出现了几十年来少有的勃勃生机。我退休后参加票房活动已逾十年,先后去过的票房不下十个,有过接触的新老票友少说也有百多人。据我所知,市区大大小小票房近三十个,远郊的温江、都江堰、青白江、郫县、崇州也有票房。一般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每周活动一次者居多,少数一周活动两次。从组织模式上看,除已提及的省、市老干团外,大致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所在单位工会组织领导的,如西南电力设汁院、西南科分院、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132厂、420厂、四川化工厂等单位的业余京剧组织(为叙述方便,以下均简称"票房");二是在街道社区或机关单位老龄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建立组织开展活动的,如万福桥、花牌坊、抚琴路、营通巷、合江亭、九茹村、丝绸城等处的十多个票房均属此种情况。正是由于党和政府强调加强杜区精神文明建没,近两三年来,不少街道社区认真抓了这事,这种组织形式,已渐成票房活动的主流。丝绸城两个票房,就是北巷子退管办提供的活动场地(一间约100平米的大会议室),每人祗需交纳茶水费一元,即可活动半天或一天;三是地区老龄组织领导的票房,如金牛区老年协会票房,即老协所属童心艺术团京剧队,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地点在老协书画室,有空调设备,有指导老师,会员每年缴纳会费二十元左右,非会员每次交开水费一元;另一种是茶座式的,每座一茶,收费三元或五元。由于请有专业人士助阵,故文武场比较整齐。所收资费除场馆按座提取茶资外,其余均用于补贴助阵的专业人员,不足之数则由主办票房承担。
  到票房活动的朋友来自方方面面。除上文提到的老票友中尚健在者外,还有许多过去不认识的资深老票友。如成都铁路局退休干部汪瀚,著名国画家屠古虹,离休老干部华逸(任白戈夫人)、李超(川报原副总编)、崔联治、毕可权、柳静、王军、郭全法、唐修泰、吕鸿年,诗人、作家杨莆(木斧,回族),川大教授、数学家胡鹏,西南交大教授倪志锵、毛文义,民航学院教授陈廷龙,台胞蒋如棠、黄清津,谷惟澂,从外地退休来蓉定居或常住的罗子舟、孟扶轮、李文华、王复加、李永尧、黄启瑞、熊瑞霞,刘彦葳、马光宇、胡艳萍、刘莉、张贡三(满族)、钟剑萍、冷厚宁、华泉兴、何莲芳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刘道荣、李月亭、陈清明、袁照仁、凌宗尧、徐维选、杨成延、郭绵蔚、罗晓屏、杨蕖、严向民、黄忠洛、赵九有、刘凤竹、张朝民、曹云波、贾绍宪、凤亚菲(满族)、陈道安、陈道培、于溪清、顾俊、乐启正、萧子和(已故川剧大师、"三庆会"会长萧楷成之子)、唐涤芬(己故川剧名小生唐荫甫之女)、王文彬、马幼甫、马少甫、杨士雯、武卫平、于东沾、曾家祥、陆宝俭、宋生云、王拾慧、王梅、张淑欣、何民生、马建民、胡天信、罗昌汉、许惠兰、冀寿山、王玉进、崔之贵、范佐天、金增举、盖志敏、栾恒平、于环梅、李魁元、陈善鹏、戴道耕、邵伯林、刘昕、瞿秀英、李平风、刘国起、何云安、朱芙蓉、徐积灿、王勤、王士法、郑帆、赵坚如、庄鸥鹄、李仰富、刘慧仪、张再书、陈晓玲、冯美琴、苏红、秦秀英、李俊兰、林德煊、叶德兴、王晓泉等。近几年来,随着本市及外地退休的专业人员李世俊、萧扶邦、唐福广、李永根、王砚如、厉慧庚、阮福荣、梁寿萱、赵宝童、王乃仁、白鑫华、魏浩然、鲍澍身、马昌义、王兆荣、王兆华、侯来宝、廖明英等的加盟,使票房如虎添翼。老票友钟洁斋、季启全以及原工人京剧队的队长吕笔沉,主力杨正光、杨仁钦、刘绍修、刘延和、牛月生等还在发挥骨干作用。当前票房鼓师主力是"三条龙",即刘和龙、张引龙、陈廷龙和温江区的范佐天,以及薛成、刘凤竹等;琴师有杨正光、汪瀚(兼演老生)、蒋如棠、孙远侃(左手操弓)、刘绍修、王维德、王兆荣、王兆华、钟为杰、萧扶邦、陆作江、陈俊杰、张湜(杨派老生)、邓宗弥、陈犀、马浩、凌宗尧、马遵路(兼唱老生、小生)、陈世恭、钟清云、郭绵蔚、杨绪沛、何茂鑫、裘凯先、何泽霖…等。有的票友,技艺不亚于当今某些专业演员,如水电七局退休干部杨国峰,长于花脸、小丑,《大保国》的李良、《奇冤报》的张别古,目前在成都找不出第二个。离休干部、诗人杨莆对艺术非常执著,为了演好《卖马》中的王老好,曾专程赴京向当年曾在他家吃往的名丑冯玉增求教。崔联治、钟洁斋、季启全、陈俊杰、李旭、杨宝寿、阮福荣、李常、孟扶轮、赖安寿、袁照仁、钟为杰、郭全法、王德英等组织领导票房活动不遗余力。他们中有的年事已高,如季启全老大姐,主持市老协票房活动逾二十年,成绩斐然,如今已年过八旬,在她的一再要求下,比较年青的马少甫正在接下她的担子。老票友汪瀚腹笥甚宽,舞台经验也较丰富,不少戏友向他求教,均倾囊相授,绝不保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专攻杨派老生的万朝礼、姚小娟,梅派青衣计宛平、郑渝学等比较年青的戏友,巳成为票房里崭露头角的新秀。
  有人说,京剧是"夕阳艺术","参加票房的全是'老头儿'、'老孃儿'"。这种看法,用我们四川话来讲,是地地道道的"开黄腔"。须知,票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年青时甚至孩提时就爱上京剧的;平时票房年青人不多,是因为他们还有工作,还在上班,没有条件出来参加活动。但一到双休日,以丝绸城两个票房为例,就会见到许多年青的面孔。去年一个星期日下午,曾听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唱《空城计》中的散摇板,韵味醇厚,尺寸掌握得也很好。二零零四年,曾在新声剧场看过一次青年男旦演出各流派名剧(片断)的专场,主演全是票友(其中两位分别来自乐山、自贡),剧目有景致的《女起解》、潘峰的《穆天王》、郭静的《失子惊疯》、戴乾浩的《霍小玉》、梁启东的《春闺梦》、刘强的《望江亭》。他们的表演都很到位,在场一千多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他们的精彩演出,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中途抽千,此情此景,这些年少见。当前,在专业剧团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应该说:是众多票房撑起了成都京剧的一片天!
  (2006年5月14日初稿,5月30日二稿,6月22日三稿)

严正声明:
        本文由老作家陈稻心专门提供给"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发表,陈稻心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无论纸型媒体或网络欲引用、转载,务先通过本网联系作者陈稻心先生,侵权必究!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 ,邮编ZGL706@263.net


 

                浏览次数:117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英年早逝的川剧名家司徒慧聪》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