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诗 僧 丈 雪》,破山大弟子, 圣水一诗僧....

作者: -上传日期:2006/7/30
    转载务注明作者岱峻,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    http://zgl.tougao.com
 
  "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
  清代高僧丈雪生逢离乱,披荆斩棘,重振禅风,是成都昭觉寺中兴及西南众多寺院恢复的始祖,他开凿的渠堰至今还在灌溉大片土地;
  丈雪又是清代四川史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与巡抚张德地、臬台李辉祖、按察使李翀霄交谊深厚,与华阳山人蒋超情深意笃,与平西藩王吴三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又是诗僧,郭沫若、马叙伦、于右任等都曾有诗题赞。他的诗字字平易,意蕴无穷;他的书法精湛,纵逸有致,被文物界视为拱璧……

  诗 僧 丈 雪

  ○ 岱峻
 
  破山大弟子, 圣水一诗僧。
  清绝如苍雪, 悠然得上乘。
  头陀原不醉, 心法自相承。
  四十八盘路, 人间有废兴。
  于右任这首《题张岳军藏丈雪和尚诗轴》诗是对丈雪生平事功的概写。头陀即苦行。相传灵山法会上,佛陀十大弟子中唯有 "苦行第一"的迦叶是佛心禅宗的接法人。于右任对丈雪推崇备至,不独禅法通悟,诗词书法也意境不凡,可媲美明代诗僧苍雪。
  清代禅宗兴盛,顺治康熙雍正都好参禅,且以禅门宗匠自居。禅宗临济宗势力最大,有天童、盘山两系。丈雪是天童密云一系,破山海明门下的一代高僧。他精通佛典,金针度人;披荆斩棘,恢复垦殖;重建寺庙,光复道场。他是昭觉寺中兴后的第一代祖师,其法系传承川陕黔滇,绵延至今。
  丈雪性情潇洒,遍历山水。目之所寓,吟哦成诗,明心见性,意境空灵。他以诗释禅理,被尊为"诗僧"。前贤论他的诗,"……自汉安扫塔,洛源瞰井,或水或陆,谈笑成偈,触目为诗。字字言言,悉是家常茶饭,弗假庖丁厮炒,遂作叙嫁衣裳。嘱梓灾梨,然倾盖一时,墨香千里。诗耶偶耶,弗敢以名。"
  几许劫风吹不断 牢拴天地一虚舟
  丈雪,明万历38年(1610)10月15日生于汉安县苏家桥李家坡(现四川内江市东兴区苏家乡诸古寺村)。相传出生时家有异香。恰逢乞丐从门口走过,击缶而歌:
  三里六条河,美女抱仙鹅,
  有人赴此她,十八子加罗。
  父亲李梅闻此,便为他取名李罗。李家原由湖北麻城县迁来,笃信佛教,时有叔侄五人出家,尤以李罗的叔父佛宽和尚佛法精深。小李罗体弱多病,父母从课命者言,送他去佛宽出家的诸古寺,削发为僧。佛宽为其赐法名通醉。
  当地居士易修吉供他衣食并资助学费,延请教师教他读书。他天资聪颖,启蒙后的第二年就开始读《孟子》,但对佛典尤其倾心。
  十七岁时,通醉读到《法华经》中"乃至一举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时,深惑不解,遂往峨眉山参究。
  二十岁时,听说高僧鉴随住在西山白云洞,四十年未下山。他专程求教。鉴随门庭峻烈,升堂说法,以心传心。丈雪亲承教诲,并在鉴随座下受了具足戒。
  崇祯六年(1633)冬,他告辞西山,仍回内江诸古寺,苦读禅宗语录。虽三载参学,但禅机深奥,如银山铁壁无迹可求。他整天呆坐,陷入疑情。
  时,破山和尚接受密云圆悟的衣钵,已从浙江金粟回到四川,在梁平万峰山太平寺开法渡人。他即前往参拜,投在破山座下。  
  破山法号海明,明代四川大竹蹇忠公的后裔,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颇具影响的高僧。此时,破山自诩"万峰老人",以万峰为道场,集聚僧众,钳锤弟子。也时常外出说法,声誉日隆。
  旧志载,某日薄暮,通醉蹒跚到寺,小沙弥山门拦道,"莫非通醉禅友?师傅嘱我候你多时。"通醉心异之,随导入。小沙弥言,"师傅怕你误入左道旁门,让你先在此静坐。"遂返身离去。通醉乘隙扫视室内,见条案上有一传法宗谱,便逐页翻阅,尽为历代法衍名号,海明之后,"通醉"赫然入目,不觉大惊。
  参拜破山,通醉语含禅机。破山断喝,"老僧不参禅,只爱伸脚眠。"饥来则食,困来则眠,才是禅宗所倡导的"平常心"。通醉当即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连称"惭愧惭傀!"
  承蒙破山随时接引开示,丈雪勇猛精进。一天夜里,因鞋倒放,套不上脚。伸手去提时,突然有省,并得到破山的印可。认为他堪成法器。他也孜孜以勤,刻苦自励。万峰山下太平寺中,丈雪曾写下《聚沙亭》诗:
  镇日风和太古弦,声前常见万峰攒。
  沙浮水面人初集,雨洗芙蓉露未干。
  径引小桥天上下,亭高半月锁琅玕。
  呼童漫把霜花叶,瀹茗吟成诗一联。
  某日,通醉随侍破山游白兔亭。但见壁立千仞,银瀑飞泻,迸珠溅玉,蔚为壮观。破山心有所动,遂为通醉更号丈雪,并题诗一首:
  划断苍崖倒碧岑, 纷纷珠玉为谁倾?
  拟将钵袋横拦住, 只恐蟠龙丈雪冰。
  丈雪感悟,也题诗明志:
  谁将玉线挂山头, 晴雨凄凄总弗收。
  几许劫风吹不断, 牢拴天地一虚舟。
  崇祯八年(1635),丈雪二十五岁,破山命他前往浙江天童寺,参随禅宗泰斗密云圆悟大师。临行,书扇相赠:
  雪骨冰肌谁个知,临行相赠扇头诗,
  清风赢得还归握,漫莫逢人露一丝。
  拜别恩师,丈雪买舟东行,直去天童寺,投密云圆悟禅师门下。密云是禅宗临济宗的领袖人物,一生六坐道场,收弟子三万,大振宗风。他的法语《六会语录》也列入大藏经流通。
  丈雪在天童寺住了七年,亲承密云耳提面命。他苦苦参究,,曾写下一首《阅藏》诗:
  百岁光阴一刹那,纵延千纪又如何。
  轩窗且拭前人唾,数墨还操智慧戈。
  收得春风盈宇宙,凿开混沌活禅和。
  乘闲欲系西山月,好把绳芒着意搓。
  崇祯十三年(1640)十月十七日,丈雪随众去坡上太白顶拖柴,竹签刺足,血迸污地,行走不得。疼痛难忍之际,猛听得密云敲响梆声,振聋发聩,忽然省悟。他忍痛赶回到寺内,向密云禅师呈上一偈:
  两脚行来古路平,通身棒眼血淋淋。
  而今始识牛和马,鼻孔分明搭上唇。
  祟祯十四年(1641),他辞别密云禅师专程到了金陵(今南京)天界寺,拜谒了另一位临济宗匠雪峤禅师。
  崇祯十五年(1642),密云禅师圆寂。讣讯传来,丈雪如哀鸿失祜,遂返四川梁平,继续参破山座下。被破山安置于书记寮,随侍身边。
  此时,破山已从万峰山来到双桂堂。经营数年, "双桂道风,大振遐迩"(《破山年谱》),时人称破山 "小释迦"(《梁山县志》)。双桂堂山门两侧,有破山明撰写的两副楹联,实为昭示庙规道风:
  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时人鼻孔;
  数亩荒田暂住住,稍安学者心肠。
  万竹山前逢一衲,话虚心高节;
  三家村里学老农,得广种博收。
  破山自开建双桂堂,到康熙五年(1666)圆寂,只三次外出。他广泛接引学人,成就众多高僧。此时的大弟子丈雪,已修成正果。他协助破山,兢兢业业,树立典范,丕振宗风。此间,丈雪写下《万年池》诗:                      
  我屋旁池已有年,晨星日与水争姸。
  群峰倒影波间浴,始信松门别一天。
  "松门"是用典。鄱阳湖以江西永修县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朝时,湖盆沉降,长江南移,彭蠡南侵,溢出松门山向南扩展,一夜之间,吞没良田屋舍,湮没古枭阳、海昏等县城。而地势较高的吴城则繁荣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沉海昏,起吴城"。丈雪是从水陆变迁中参悟无常的道理。
  (2)引众出坡成净土 瓦砾翻成释梵宫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是年五月,清兵入关,统治全国,改元顺治。亡明政权苟延残喘,已成余绪。张献忠乘乱起义,率部自湖北进攻四川。七月,在川建立大西政权。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兵败逃亡……
  风云动荡之际,丈雪辞别破山,回乡省亲。临行时,破山郑重付法,传丈雪临济宗三十二世祖。
  乱世浊流,丈雪慈航普渡,先后开启了牛山(贵州桐梓白牛山雪居寺)、禹门(遵义禹门寺)等道场。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说:"滇黔之开辟,有赖于僧侣……遵义一州四县,明隶四川,清雍正五年改隶贵州,今言滇黔佛教,不能遗遵义也。遵义禹门寺著名之僧为通醉,字丈雪,蜀内江李氏,破山海明大弟子。……永历元年丁亥,避乱由铜梁至遵义,旋去。己丑再至,遂即乐安江上龙兴禅院易名禹门为道场,集四方禅子,盛讲别传,住十二年……"丈雪广建禅院,集四方衲子,盛讲禅学,又自定丈雪法派宗谱二十字,即:
  通彻真常性,机圆宇宙香,
  光辉今古用,一月印千江。
  顺治十三年(1656),丈雪到天童山祭扫密云祖塔,平西藩王吴三桂派人尾随礼请返回汉中。顺治十五年(1658)秋天,他接到吴三桂和汉中地方官启请,领住汉中静明寺,遂以静明寺为中心,说法秦晋,从者逾千。此时,他作有《扶老关中作》三首:                        
  人生好似一枰棋,局局赢来何作奇。
  输我几分犹自可,让他两着不为迟。
  休将胜负争闲气,毋倚神机相战持。
  埋伏不如休意马,心王常湛即摩尼。
  半生只管苦差排,挨到今辰六十来。
  形影相交两万日,声名空配在三才。
  神弭气软浑如梦,雪压眉寒瘦似梅。
  且把荆扉双合却,曲肱高枕待喧开。
  戏罢酒完日昳来,毋劳楣上挂招牌。
  畅怀唯有松间竹,谅友重看月下梅。
  寒极撩云补破衲,渴临流水饮三杯。
  人生知足堪为宝,且效古人永活埋。
  顺治十八年(1661),他到四川阆中开辟了草堂学业禅堂。
  康熙初年(1662),丈雪返籍,先后住持故里般若寺和内江圣水寺。两寺在丈雪的主持下,恢复旧制,重订清规,香火大盛。丈雪曾题对般若寺藏经楼:
  肇元黄之既判,未有今日之盛;
  登般若之高楼,必非寻常之人。
  其后,他来到成都,暂住太平寺。一时间,"中川名僧咸奉具衣钵。""抚蜀大中丞和总督者流,也皆以师礼事之"。
  此时的成都一片狼藉。康熙《成都府志》:"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
  据《大般若经》载,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劫中,曾为常啼菩萨,昭觉寺为常啼菩萨刺身洒血处,故被历来佛子奉为圣地。自唐以来,高僧辈出,代不乏人。而千古名刹,竟毁于明末战乱。
  康熙二年 (公元1663)三月十九日,五十四岁的丈雪来到昭觉寺废址,眼前惨状,写进他的诗中:
  廿龄偶尔见华阳,屡路荒蓁覆古梁。
  小径淡分烟影石,幽岩初醒月华香。
  惊人野鸟闲歌啸,科首残黎牧大荒。
  极目天涯无点翳,惭抛汗雨洒危疆。
  前一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由广元入蜀赴任。顺嘉陵江南下,经顺庆(南充)、重庆抵达泸州,"舟行数里,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江上鸟影……"
  先行官驰报,赴任之地成都,"举城尽为瓦砾,藩司公署久已鞠与茂草矣。" 张德地只好移居保宁(今四川阆中市)。于是,张德地上书朝廷,请求川省招流返籍,移民复垦。
  于是从顺治时起,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两湖、两广、闽、陕、赣和云贵诸省先民,纷至沓来。
  张德地早就仰慕丈雪大名。为川省恢复重建事,他曾拜谒丈雪。张德地执礼谦恭,丈雪随机接引,谈话间表示要重新恢复昭觉寺。张德地深深赞叹,极力支持,当即就表示捐献耕牛十头农具若干。
  禅宗倡行"农禅并重"。丈雪 "其生平佛法未离镢头边也"(见《行乐图引》)。他率弟子赤手撮砾,修建茅屋,不违农时,开始种菽。
  复垦之初,昭觉寺周边土地荒芜已久,不能种植水稻。丈雪便勘察水源,规划农田。他带人由寺向西,经洪门堰、螃蟹堰,一直到郫县太和场。见塘堰水开沟引渠可直达成都,决定就近引来灌溉寺周农田。于是,他精心筹划,票官立案,率领僧众开凿水渠,引水沿着寺的西侧,筑堤五百余丈,这就是由寺院自己凿建的昭觉堰。
  渠成之后,水不畅发。他又备干粮,率僧众到太和场石梯堰运土挖沟,排对递石,日夜操劳,历四个月。水渠修成,便取名石递堰。
  石递堰不仅使寺属土地受益,还利及华阳境内。此后,每年春分开渠放水,郫县石梯堰都要举行仪式。当地官员先下请帖到昭觉寺,请僧人前去行礼,再行开闸放水仪式。年年因袭,形成定制。
  自康熙三年(1664),丈雪领僧众修建了昭觉寺的大雄宝殿后,相继建成圆觉殿(今地藏殿)、藏经楼、金刚殿、天王殿、说法堂和禅堂。到康熙十一年(1672),已成初始规模。后续工程由弟子佛冤等继任方丈补建。
  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基本恢复了"吾蜀名刹,首推昭觉"的旧观,奠定了昭觉寺近三百年的规模。据《成都城坊古迹考》,此时成都的市政建设尚在缓慢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才在大城之内的西部增筑了满城。成都大城还远未竣工……
  昭觉寺的中兴开成都城市重建的先河。以至民间流传着"先有昭觉寺,后有成都城"的说法。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赐昭觉寺"法界精严"的匾额,并题五言律诗一首:
  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
  香气飘金界,清阴带碧空。
  霜皮僧腊老,天籁梵音通。
  咫尺蓬莱树,春光共郁葱。
  成都市区,另一座被毁的寺院大圣慈寺,也是丈雪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开始经修的。丈雪曾有诗记之:
  俄乘愿海到蚕丛,瓦砾翻成释梵宫。
  只为聚沙为佛塔,常伸只手撮虚空。
  长裙扫地山河动,短杖支云日月红。
  工竣正拟垂簾卧,殊期外有扣门翁。
  大圣慈寺恢复后,首任住持就是随侍他多年的嗣法弟子懒石觉玲。他曾驻锡昆明商山寺,丈雪有《送懒石首座之滇》诗:
  汉南忽别已三年,破雾归兮话暖冷。
  每运路绕过河东,喜以春初惟日永。
  一钵军持缩地回,千云弗隔昆明请。
  斗光山色甲天下,锡卓时有万人井。
  (3)诗瓢高挂白云里 锡杖常临古树荫
  丈雪的成功,除了精神感人,还赖人格魅力。他的恢复重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开明权贵。他们既是丈雪的皈依弟子,也是文朋诗友,互有文字往来。
  四川巡抚张德地素仰丈雪,并深结法缘。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奉命离开成都时,作《留别丈老人》:
  风雨当年几度秋,草瓢蒲衲坐荒邱。
  欣怀杖锡开山愿,解佩庄严法界幽。
  引众出坡成净土,劳人是日放云游。
  素心淡淡堪离别,犹冀重逢塔岸头。
  丈雪与四川按察使李翀霄交谊也深。他曾写诗寄呈:
  山门起色在檀林, 须达重逢地布金。
  力整危疆工学佛, 泽周像教实关心。
  庄严海阔涵秋月, 智慧幢高朗梵音。
  不负灵山千载约, 施为那复见渊深。
  后来,李翀霄他迁,还有诗回赠:                 
  闲想白云外, 了然清净僧。
  松门山半寺, 夜雨佛前灯。
  此境可长住, 浮生自不能。
  一从方丈别, 瀑布几成冰。
  四川臬台李辉祖与丈雪也时有诗词唱和。他写有一首《和丈雪原韵》:
  一箑曾披贾岛吟,秋风爽处访知音。
  诗瓢高挂白云里,锡杖常临古树荫。
  院接虎溪违俗事,茶烹鹊舌话同心。
  漫言作仕偏多绩,谁似灯传慧业深。
  吴三桂也对丈雪尊崇有加。他背叛明朝,杀戮义军,拥兵自重,偏安西南,但弓藏狗烹,已感日薄西山,风声鹤唳。爱妾陈圆圆本是良家女子,遭乱流离,误入风尘。吴三桂常携陈圆圆来昭觉寺烧香拜佛,祈求保佑。
  陈圆圆后随吴三桂镇守滇西,终日素居佛堂,心如古井。后来织成一双黄缎僧鞋,寄赠丈雪。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开始反清,由建昌(今西昌)、越西出发北上,经荥经、雅安围攻成都,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蚊龙、总兵谭弘和吴之茂等投降,成都也曾被吴三桂占领。而丈雪曾对吴三桂折柳相赠,寓意望吴当知时节。
  "文革"前,昭觉寺还保存着陈圆圆供养给丈雪的那双硕大的黄缎绣花僧鞋。"文革"中拆毁昭觉寺大雄宝殿大梁时,还发现有平西王吴三桂的署名。
  丈雪交往最深的是一位"华阳山人"的诗友诗人潘之彪在《同蒋虎臣太史宿昭觉寺》诗中,曾写下他与蒋超同访丈雪的情景。从诗中看,他们与丈雪抑或还仅是初识。
  香刹俨金界,晴光丽飞甍。
  窗含岭雪尽,帘卷峨云平。
  直指西域路,俯收锦官城。
  老僧出兜率,供奉采花清。
  拄杖说般若,请参作么生。
  长松引远眺,双桂发前荣。
  中夜跏趺坐,得闻觉有情。
  临歧更握手,坦道趋前程。
  而丈雪的《送华阳山人游峨眉》就已俨然老友送别了。他在诗中写道:
  万里瞿发杖挹春,峨眉天半一闲身。
  俯观沙界如枣叶,犹是游人眼上尘。
  到后来,丈雪的《拾穗歌寄华阳山人蒋太史》就已然"是真佛只讲家常"了。
  八月秋风嚷翠微,跚然入町似云飞。缊袍湿,雨叶肥,揖躬一穗一摩尼,田父恪守闲家具,遗却毫芒总弗是。
  汗盈腮,泥染膝,虾蟹蠡鳅憎恶极。搀前踏破水中天,脚下一盘星斗聚。
  提婆嗔,鹙子智,二子明明着鬼迷。率性一回彻底清,毋教颗粒闲狼藉。
  没藩篱,绝疵累,圣解凡情总弗立。铜头铁额丈夫儿,也须趁伊下畦去。
  夕阳移,风琐碎,绕指香回俱秄穧。半边破签头上遮,两片芒鞋指间系。
  力虽倦,兴犹御,长啸一声秋水碧。赤膊横肩弗挂丝,好风助我先归寓。                                 
  洗足已,荆扉辟,万颗须弥总收拾,青灯不夜露堂堂,纤月一窗穿纸隙。
  道者活计日如斯,弗觉年逾七十七,方才识得秋风意。
  "华阳山人"名蒋超,字虎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蒋太史》篇,即写其事。
  蒋超出生江南书香世家。其父曾官至山东按察使司佥事。蒋超聪颖过人,好学不倦。顺治二年(1645)中举人,两年后又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乡度主考官、顺天提督学政。其后,蒋超漫游山水,有出世之思。四十三岁即托病告退归途中,忽又逶迤南转,直上峨眉。
  康熙十一年(1672)春,蒋超在伏虎寺披剃为僧,法名"智通"。他皈依佛教,奉行摩诘居士虽居家处,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对佛教的信仰建立在理智、慧解、疑悟之上,故其入佛发乎自然,出乎本心。
  康熙十年(1671)春末,主持监修清代第一部《四川总志》的四川总督蔡毓荣得知蒋太史隐居峨眉,遂遣人相邀出山。蒋超坚辞,不得允应,只得前往成都,住在金沙寺,参与纂修《四川总志》。
  蒋超是集文史学家、诗人、教育家、书法家于一身的僧人,酷嗜书法如命。其《金陵旧院》一诗,被人传诵不衰,为诗家推崇,诗云: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
  荒园一种飘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蒋超与丈雪,一个是以诗入禅,一个是以禅入诗。两人志同道合,互通心曲。前人有诗纪赞此事:               
  昭觉老人号丈雪,宝月常施广长舌。
  维摩心印得真传,参透风幡无起灭。
  灰劫初过梵宇新,绀园金布净无尘。
  南面峨眉晴拥岱,西山积雪长为邻。
  华阳先生来游此,拄杖逍遥话桑梓。
  分明古佛今参禅,长老误呼诗学士。
  ……
  晚年,丈雪曾回剃度的汉安县(今内江)诸古寺,题有《登钓鱼台诗》:
  七龄犹犯锦江杯,一旦春风拥丈回。
  或抑或扬天地里,全收全放雨花斋。
  岭南佛会无多子,济北家风遍圮垓。
  八万四千功德聚,一齐随我上渔台。
  越到晚景,丈雪的诗越显朴拙。他曾著有歌谣《四威仪》:                   
  山中行,踢碎一堆云。
  下岭去,为雨又为霖。       
  山中住,幽邃云难入。
  水流去,开条逼直路。       
  山中坐,一篾腰间缚。
  接头处,圣凡摸不着。
  山中卧,一枕忘朝暮。
  没被盖,浑身赤索索。
  他曾留下一首禅诗,落款署"八十四叟丈雪醉头陀手书",信为绝笔:
  自来尘里住,家计逐年增。
  日煮三棵菜,时供一个僧。
  坐禅非所习,为活亦无能。
  只应随缘近,如何继祖灯?
  康熙34年(1695)正月初一,丈雪圆寂于昭觉寺,时年84岁。他留有《丈雪老人语录》十卷,有《锦江禅灯》二十卷、《里中行》一卷、《清松集》一卷、《耆老篇》二卷等著作传世。
  丈雪兼擅书法,尤工行草,能作擘窠大字。他结体祥静,格力天纵。陈垣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引前人评他的书法:"……体正力厚,纯法二王,辄叹即其出家之雄,已并不从积学可得,乃姚江、龙溪诸子,欲以一良知良能,尽圣人之道,恐真正学佛者不如是也……"。
  成都文殊院、重庆市博物馆都珍藏有丈雪墨迹。互联网"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的"佛门墨妙书法展"也收有丈雪一幅墨宝。是他自撰的禅诗:
  江头雪足春水生,江上青山烟树暮。
  扁舟明发去如飞,目断征帆入荒雾。
  全篇笔力苍劲,纵逸有致。行草中杂以隶法碑法,流畅间颇生拙趣。初视仿佛生涩,熟视则熟练之极。结体多样,相融相生,无滞无碍,非得道高僧难臻此境。
  郭沫若以诗人书家著称,1957年他在成都昭觉寺见到破山海明、丈雪通醉师徒的遗墨后,曾挥毫题诗一首:
  一别蓉城卌二年,今来昭觉学逃禅。
  丈雪破山人已渺,几行遗墨见薪传。
  严格说来,郭沫若的诗不过是应景之作,颇似班门弄斧。而今,"松门有证",这柄斧子也成了文物,弥足珍贵了。
  ―――――――――――――――――――――
  转载务注明作者岱峻,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    http://zgl.tougao.com
                浏览次数:1619--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绵竹年画》,曾载《南方周末》
----下篇文章《四川日报》等介绍四川著名学者岱峻:《打捞历史觅真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