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郑光路文革史研究专著:《文革文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内容介绍

作者: -上传日期:2006/7/15

  郑光路文革史研究专著:

《文革文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简介
  郑光路,研究中国文革史、巴蜀文化史的著名学者。中国多家刊、报特约专栏作者。长期致力于文革史研究近30年。先后在国内及海外发表2百多万字以上的文章,出版有数本长篇专著。作品多次获奖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如2005年出版的研究抗日战争史的《川人大抗战》,被搜狐网、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及海内外近百家刊、报、网站转载。

  严正声明:
  欲转载本文内容,必须完整转载并注明来源为:"郑光路中国独特文学网"网址 :http://zgl.tougao.com

      本文拒绝摘文引用。已申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著作权保护,侵权必究!



  《文革文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内容介绍

  本书首次以极为珍贵的独家所藏史料为主,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世界文化史上极其罕见的癫狂奇特现象:“文革文斗”,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叙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的专著。
  读者从书中可真实了解亿万中国民众在文革期间千奇百怪的种种“文斗”情况: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传单、广播、建筑雕塑、报刊书藉出版、歌舞演出、美术、文学、文艺、民俗、举国迷乱的民众风貌……
  本书反映了文革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真实的“文斗”基本情况,从而填补了中国“文革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必将成为真实了解、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疯狂年代的力作和必备参考书。




  文革文斗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

  目录


  代序言:惨痛历史岂容忘记 雁翼
  作者序:我为什么要研究文革

  前言

  第一章    怪异、喧嚣的“文斗”现象

  第二章    五花八门的“大字报”
  
  1.大字报之历史渊源(檄文、揭帖、告示)
  2.从“反右运动”到文革初起的大字报
  3.中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4.毛泽东写出《炮打司令部——我的-张大字报》
  5.大字报造就王洪文等无数“文革领袖”
  6.大字报事件与红卫兵等群众组织的成立
  7.大字报内容变化及发展阶段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大辨论辩论”怪状
  
  1.“献忠心”中的“大辩论”
  2.  关于“红五类”、“黑五类”的“大辩论”
  3.“鬼见愁”对联在全国引起“大辩论”混乱
  4.“大辩论”引起的“事件”天天发生

  第四章   “文斗”中的传单、大标语和广播

  1. “文斗”轻武器——传单
  2. 墨汁流淌的“大标语”
  3.  闹响全国的“广播”

  第五章   千奇百怪的文革“小报”及出版物(上)

  1. 中外文革研究者的重要资料来源
  2. 什么是文革小报
  3. 最早的文革小报始于何时?
  4. 对官方电台报纸的疯狂“夺权”
  5. 文革小报存在的时间有多久?
  6. 文革小报的种类有多少?
  7. 文革小报中的特殊类报型
  8. 对全国影响重大的北京文革小报

  第六章   千奇百怪的文革“小报”及出版物(下)

  9. 文革小报是哪些人办的?
  10. 文革小报的编辑和发行
  11.  文革中群众组织自办的刊物、专辑专刊、书藉等出版物
  12.  毛泽东和文革小报
  13.  一些文革小报参与者的悲剧结局
  14.  简短结语

  第七章   “文斗”中产生的“文革文学(文艺)” (上)

  1.  “文革文学”命名的提出
  2.   群众组织报刊中的“新闻”文学
  3.   文革文学中的“诗歌”
  4.  “文革文学”中的小说

  第八章   “文斗”中产生的“文革文学(文艺)” (下)

  5.  纪实文学、特写、报告文学
  6.  文革文学中的杂文、散文
  7.  群众组织报刊中的“政论文”
  8.  电影文学剧本和戏剧、曲艺等

  第九章“文革”中群众组织的文艺演出

  1.  “文斗”歌曲杀气腾腾
  2.  奇形怪状“忠字舞”
  3.   杀气腾腾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4.   北京红卫兵演出影响全国
  5.   红卫兵成都部队的大型歌舞剧《路线万岁》
  6.    川大“8.26派”大型歌舞剧《四川很有希望》
  7.   两大派“希望”都破灭了

  第十章  “文斗”中的绘画和雕塑

  1.  “文斗美术”风靡全国
  2. 为献“忠心”敬“宝像”
  3. 《收租院》、《红卫兵赞》、《空军战士家史》等大型雕塑
  4.  文革雕塑和建筑的典型:成都毛主席塑像和“万岁馆”

  第十—章   文革中介入“文斗”的文化人

  1.   老舍之死
  2.  “文斗”刊物与介入“文斗”的文化人
  3.  中国最著名革命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文革中惨死之谜
  4.   乱世奇观“牛疯子”

  第十二章    围绕“造反派大英雄”刘张夫妻的“文斗”奇观

  1.   四川文革运动的“突破口”宜宾历史旧案
  2.   文革开始后艰难的翻案之路   
  3.   刘张利用报告、报刊、电台为自己树碑立传
  4.   大吹刘张的“文艺宣传”和电影为全国之最
  5.  “红成”派大揭刘张老底的“文斗” 
  6.  毛泽东关注“三个简玉霞”的 “叛徒”疑案
  7.  “红成”派披露张西挺的“风流史”

  第十三章   “文革”中层出不穷的“反革命宣传”案件

  1.  抵制“文革”的复杂社会现象
  2.  国内各地—些抵制文革运动的“正面典型”案例
  (一)张志新案
  (二)史云峰案
  (三)丁祖晓案  
  3.四川省发生的一些抵制文革运动的“正面典型”案例
  (一)王正志案件
  (二)方运孚案件
  (三)屠德雍案件
  (四)白智清案件
  4. 四川省发生的一些以“犯罪”形式发泄对文革不满的案例
  (一)现行反革命武装集团 “李向阳部队”案
  (二)“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犯”陈建国案

  结语
  综合参考书目


  惨痛历史岂容忘记
  代序言

  雁翼 

  郑光路先生研究文革的两本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将出版,作者以当时最贴近民众生活、文革运动最主要内容“文斗”、“武斗”为主要脉络,来研究文革历史,是非常有见地的。书中再现了当时几亿中国民众群争互斗、混乱不堪的严酷现实。作为那个年代的惨痛亲历者,我由衷地对本书的出版感到兴奋和高兴!
  文革开始后,我因为对“造反派”打倒一切的做法不满,反对当时“中央文革”安排到四川最大的“造反派”头目刘结挺、张西挺夫妇,因而被打成“死不改悔”的“老保”、“反革命文艺黑线的黑帮”,受到追捕,我只好从成都逃到了重庆。
  郑光路在书中以极其充实的资料再现了那时“武斗”的方方面面。确实,那时整个四川都在武斗的枪林弹雨之中,仅重庆,听说一夜之间就打出了上万发炮弹。我逃亡时,永川、内江一段“战事”更紧,坦克、大炮正忙着“武装支泸”,火车不通。长江上,轮船装上了寸厚的铁板,架上了大炮机枪当军舰,正在进行着“海战”,双方杀得正烈,连军队制止武斗的交通艇都被打沉了。幸亏有一个老战友在长江航运局工作,找了一条小客轮,我领着十岁的二儿子雁林,于难忘的1968年7月4日黎明,偷偷上了轮船,告别了炮火中的山城,顺长江而下亡命天涯。
  岸边那弹孔累累的楼房,红得像血一样的最高指示牌,还有那不时传来的炮声枪声……在灰黄色的长江浪涛中,涌动着一片红的颜色,再细看,原来是几具女尸。在浪的涌动中,可以看见她们长长的头发,苍白苍白的脸,红红的运动衫上写着“红卫兵”三个黑字。她们为什么死?是集体跳江自杀?还是被集体屠杀?我不忍看,儿子问我:“她们……为什么死?”
  我怎么回答?我只有沉默……30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已经模糊。全中国那种种血腥残酷的内乱武斗场面已被淡化甚至忘却。我想,如果不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后世的人也要问一句:“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要发生这一切?”读者读罢本书,可能就清楚这一切了!
  船到涪陵,我被捕了,辗转被押回成都,被关在文庙西街的四川省监狱。
  郑光路先生这两本书中还详尽地研究了文革中的各种“文化”、“文斗”现象,我对此深有感触,还愿意补充一点书中没谈到的当年的“狱壁上的文化”。
  当我关在冰冷潮湿的大牢中,心是寂寞的,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高高的围墙。因为那墙上有各种工具划下的各种图案和各种文字,是囚徒寂寞心境的表露,而且是随意性的:有用铅笔划下的,有用钢笔划下的,有用圆珠笔划下的,但更多的是用瓦片或石灰划下的。如果不用心细看,便什么也没有,倘若认真地看,潜心地研究,那墙壁便是一部十分丰富的囚徒文化史!一首四言小诗引起了我的兴趣,那诗写得很工整,像一个老夫子的手笔:
  “神仙打仗,鬼抬刀枪,气了道人,喜了和尚,木鱼声声,地狱天堂!”
  我暗暗叫绝,惊叹题诗人的胆智和苦心经营。短短24个字,就把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内幕和外貌描写了出来。仅凭这首题壁诗,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的。但题诗人很会耍花招,不直接描绘而借鬼神来暗示。显然他知道文字狱的厉害,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另一首题在墙角的诗就直达直地描写了:
  “文化武,武化文,处处有新坟,冤魂夜夜哭, 声声都是恨!”
  这首诗使我想起了泸州、宜宾的那场血战,即刘结廷、张西挺夫妇发动的“武装支泸”战争(郑光路《文革武斗》书中有极为真实详尽的记述)。   
  刘结廷在宜宾当地委书记的时候,积极推行极左路线,饿死了许多人,那里的人民对他是恨的。想不到的是,刘结廷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发家了,而且被中央文革指定为四川省的领导人。宜宾地区许多人不服,要打倒刘张,于是在泸州展开了一场大屠杀。也许,这首诗的题壁人就是那场血战的受害者。但那时候四川各地到处都在武斗,成都的城里城外也进行着拉锯战,题诗人也许是另外战场上的受害人,才悲愤地在押解路上写下了这首诗。
  .....

  郑光路书中论述到文革中惨无人道的“酷刑”、“群众专政”“冤狱”,还谈到一些文化界人士人性泯灭,成为迫害同类的打手。我于此更是有切身体会。
  我在这座省监狱关了四个多月后,要转狱了。看守员说:“把你交给群众专政。不吃皮肉之苦,你不会知道无产阶级专政的厉害!”一个办案人员却说:“你的案子太复杂,我们决定把你移交给省文艺界造反总司令部。”他笑得很冷:“现在提倡群众专政群众办案嘛。”还说:“你是上面命令关押的!”刘结廷当时是省革筹副主任、成都军区副政委,我的被捕就是他下的命令。从省监狱里把我转走,显然是凶不是吉。想借群众专政的手折磨我,甚至想借群众的手把我在批斗中打死?我开始想这些问题,心里恐惧。
  我被押到了当时在大邑县安仁镇进行“斗、批、改”的四川省文艺界造反总部。在一片“坚决对现行反革命分子雁翼执行专政!”的口号声中被押下了囚车。省文艺界的人在大门前排成了胡同:有的人拿着扫把,有的人挥着绳子,有的人举着拳头,我要在这条人的胡同里边接受抽打边穿过去,这叫下马威吧!但我知道他们和我无怨无仇甚至是好友,是被迫而为的……我满腔悲愤举起了戴手铐的手昂起了头,想亲眼看看我往日认识的歌唱演员、话剧演员、舞蹈演员、电影演员、川剧演员、图书馆员、编辑、记者和作家、诗人们怎么样打我!
  ……
  他们前面有一个穿军大衣的人,胳膊上套有“专政大军指挥”的袖章,手里提着一条打人的皮带。这人是有名的打人魔王,原是四川话剧院演员……
  我意识到我面临的是被私欲鼓动起来的一群暴徒。我躺在竹子搭成的通铺上,拉开被子盖住里外都受折磨的身体。朱丹南一只手悄悄伸进了我的被窝,摸索着抓住了我的手,从手的颤抖上我知道他在悲伤地哭,我也想哭,但没有泪。我们一块从家乡从古老的卫河边走出来,枪林弹雨里这么多年,今天竟落到这样的下场,何能不悲不伤不愤!他把头移到我耳畔:“他们比狼还恶还毒,打了许多人,比日本鬼子还凶!”
  我在这里挨过同行的毒打。一个大个子女人曾揪住我的长发猛力地不间断地摇荡,嘴里不断地说:“你说不说,你交待不交待!”她猛力把我的头颅向砖墙推去,撞得我头颅嗡嗡叫……为避免再受苦,朱丹南劝我把长头发铰了。
  所谓“斗批改”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落实政策解放干部”。那么,为了争取“解放”,就揭发别人表现自己了。这种互相残害的残忍的心理活动,便是各种群众运动能够运动起来的社会文化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人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因此,我非常赞同本书作者的看法:文革中要想保存自己,就只有打起“造反”旗号投入运动,去整人而自保!因此无数人人性泯灭、兽性狂萌,“我整你、你整我、互相整”已形成怪圈……使文革成为“全民运动”,“文斗”“武斗”盛行!
  文革中,我目睹不少“造反”悲剧,也令我反思。当又一个被称为作家的刘星火,深夜用手指捏着刀片割破了自己的血管自杀而死,直到他全身的血流完,也没有惊醒大家的梦……我没有想到他死得如此勇敢,那一汪如雨水一般的血,使我在哀痛中有着自悔有着清醒。刘星火,五十年代初发表过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砍不倒的青纱帐》,当过“作协”重庆分会办公室主任。他曾利用手头的职权整过人,下台后也曾被人整。 此后,由于运动的繁多,他被开除了党籍,没有多少人再把他视为作家了。包括我自己,没有给过他同情和鼓励,他一个人长时期的处在被歧视的冷寞而又孤寂的世界里,见了领导和多少有点权的人,总是哈腰仰视,这使大家更看不起他。而望着那一汪他的血,猛然感到我错了!原来,他仍然还是一个很有血液、很有血气的人!文化大革命中,在混乱和冷漠中他突然勇敢起来,大约那些使他哈腰低首、顺从献笑的大小有权者全被打倒了的缘故,他也昂头挺腰造起了反,组建了自己的“独立战斗队”的造反组织;司令是他,战斗员也是他,他自己领导指挥着他自己战斗起来,不管他的意图和战斗所指是对或不对,他的这一勇敢行动在他的生命史上是很值得赞佩的,毕竟他做为一个人的实体站立起来了。对比起他的“西崽”习气和惯常的哈腰低首,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行动,不管多少人戏他为“唐·吉珂德”,但他总算挺起长枪向“风车”挑战了!我的后悔是我没有参加他的“独立战斗队”,让他这么一个司令手下有一名战士,结束他那种一个人写大字报一个人贴,一个人刻蜡版,一个人油印,一个人散发传单的孤军作战局面…… 但文革运动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解放”所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更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要让中国人享受所谓“四大民主”(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而是大小野心家用来争权夺利的“运动群众。”杨星火也许累了,疲倦了,他用各种手段反抗了那么多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西崽”(奴仆)的处境,包括组建“独立战斗队”那英勇的一搏,也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引起耻笑,这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呢?他又确实觉得再也没有力量反抗下去…… 于是,在云南四川边界的“五七”干校,在大家都睡熟的时候,他独醒着,用自己的手指捏着自己的刀片断开了自己的血管!

  郑光路先生这两本书中,更细致全面地论述了包括著名的《红岩》作者罗广斌等文革中的牺牲者。可贵之处是作者并非仅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真实地披露历史,让人们了解发生这些悲剧的深刻历史因素。
  文革运动,从上到下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皇权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大暴发。运动发起者一意孤行,而当年无数深受迫害的人,至死仍在高呼“永远忠于毛主席!”、“毛主席万岁!”至今许多关于文革的书仍将此作为正面描写……其实,这不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皇权思想的遗毒吗?为什么当时少有听到当时有高呼“永远忠于人民”的?仅从这点说,郑光路的这两本书能够让人认识真实的文革,并对根深蒂固的中国“皇权文化”引起深刻反思。
  对文革的评价,中共中央早在1981年6月的十—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其从根本上作了彻底否定,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迄今为止、既有份量又严肃的文革研究作品是不多的。文革结束后,我在受尽凌辱、历尽磨难,大难不死之后有过灵与魂、血与肉的反思和感悟,思索了10年又经历了l0年磨砺,才写成的一部记述我文革经历的《囚徒手记》。郑光路先生说他写作本书也历时20多年,费尽心血,我是能理解这种心情和成书之艰难! 
  研究和深刻反思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一大悲剧的文化大革命是具时代和历史意义的,而且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自古真史藏民间”。郑光路先生这两本著作,真实地将文革乱世中种种荒唐、杂乱的“文斗”和血腥的“武斗”现象再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残酷,也写出了其发生的深刻历史背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本书最大价值所在。相信它会使打开此书的读者朋友对中国的红色“文革”运动有更全新的认识!


  附:序言作者雁翼先生简况
  雁翼,原名颜鸿林,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27年生于河北馆陶。近50年来共出版诗集、小说散文集、电影剧本等70种。他的作品在中国国内外获各种优秀文学作品奖17次,其中国家级奖的4次。其作品被翻译成9种文字在14个国家发表出版。
  雁翼的事迹和传记被编入《中国新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史》、《中国作家传略》、《中国新诗辞典》、《中国名诗辞典》、《中国文艺家传》等35种。雁翼的文学成就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杰出名人传》、《世界名人录》和美国的《世界优秀名人传》,1991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世界杰出文学家”证书及银质勋章和金质奖章、英国剑桥“世界优秀知识分子”奖、美国“世界20世纪杰出文学家”奖。2000年9月,基于雁翼50多年的文学成就,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和世界诗人大会联合授给雁翼国际桂冠诗人证书和奖章。
  1977年文革刚结束,他就写了关于文革的剧本《十月风云》,并被拍成电影获文化部大奖。他写的反思文革的优秀作品《囚徒手记》,被世界各国译成多种文字,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
  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雁翼在英国注册了“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编辑;并创办了中英文刊物《华人春秋》。 
  由雁翼策划、发起、主编和出版的《世界和平圣诗》,耗时5年,在2000年1月问世。这本大书以中、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6种文字出版,汇集了世界104个国家的首脑祈祷世界和平的诗歌与箴言。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英国首相布莱尔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为人类和平欣然提笔。 

  郑光路文革史研究专著:《文革文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内容介绍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   http://www.tstcwx.com 或   http://zgl.tougao.com 
  来信:ZGL706@vip.sina.com

 
《文斗:“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
 
!!《文斗: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
 
  文斗,文革特殊年代中的怪异文化现象,神圣、庄严、有趣、荒诞……一种极其矛盾眩目的历史彩虹,构成文革特殊年代怪异文化现象。后人要了解文革,不了解“文斗”现象便无从谈起。它虽然消失了,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它将成为充满刺耳喧嚣和荒唐杂乱、但又决不能被遗忘和极重要的一段插曲。
  1.乱世喧嚣竟成浪漫美好回忆
  1966年酷热夏天中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国陷入空前大动乱中。
  “文斗”和“武斗”,是文革动乱年代两大斗争方式。文斗,是由毛泽东提出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发展到传单、广播、小报、印刷品、歌舞演出、宣传队、美术、雕塑……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文斗”,是中国文革期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文斗现象,构成那个年代极特殊的文化现象,充满狂躁强暴、造谣攻击、无理专横、血腥残忍…….
  时光如流水,“文斗”中种种曾令过来人魂飞魄散的整人、害人、愚弄人的招数,已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忘却。而在—些中外人士心中,却变得十分可爱,成了令人珍惜的中国“国粹”。正如鲁迅所言:“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热风.随感录三十九》) 中国一代人的灾难和血泪,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是不可信的传说而已。
  当国内红卫兵早已成为历史名词的1988年,著名作家韩少功到美国访问发现:美国居然始终有红卫兵的后继者在公开活动!韩少功将离开旧金山,夜已经很深,在冷清清的电影院大门口碰到一位姑娘正在发传单,传单印着毛泽东头像、《白毛女》剧照和黑体大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二十周年纪念委员会”,传单上鼓吹说:“今年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二十周年纪念。从1966到1976,中国亿万人民投入了彻底改造社会的斗争…创造了很多新生事物:赤脚医生,造反学生……”
  韩少功对这个叫弗兰姬的姑娘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害死了,包括我的朋友、我的父亲。红卫兵也被欺骗了……”但这大搞“文斗”发传单的洋少女哪肯听!
  “文革”幽魂未死,国内外至今为“文革”高唱颂歌、挽歌的人,不在少数。到现在还有甚嚣尘上的趋势。
  1999年,新加坡—间以湖南菜招徕食客的“毛家餐馆”开业。一位叫周宪的教授到新加坡,走进“毛家餐厅”,着实吃惊,疑是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这里一派文革红彤彤的热闹景象!巨幅毛主席像高挂墙上,红旗和条幅从天棚上铺天盖地落下,闪烁的霓虹灯全是文革口号,四壁满是红卫兵、毛泽东或“造反有理”的宣传画,而电视里正播着惊心动魄的文革场面:从大串连到聚会天安门、从文攻武卫到上山下乡……. 餐厅“红色海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里与其说是“餐厅”、还不如说是“文革饭店”。“不爱红妆爱武装”,一身红卫兵装束的女招待热情待客:袖子高高挽起,红袖章赫然眼前,严肃中又有几分戏谑的味道。令人费解的她们是一律短裤加绑腿,这在文革中似乎并不多见,也许是新加坡特色?女招待们殷勤备至,看上去却像是在戏中。她们递上的菜单,夺目而来的是毛泽东的“最高指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餐厅卖弄领袖谆谆教导,令人滑稽:服务号称“全心全意”,赚钱恐也不会手软!
  菜谱的落款是“新加坡毛家餐厅饮食革命领导小组”。牙签盒上醒目地印着一句英文“吃饭不是革命”,令人想到毛泽东当年鼓动造反的“最高指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饮料单上各种鸡尾酒的名字更是怪异,什么“白猫黑猫”、“红太阳”、“亲爱同志”、“大跃进”、“造反”等等。还有一个酒名更古怪,叫“四人帮”,实为琴酒、伏特加、兰姆酒和龙舌兰酒的调和…..
  在亿万中国人惨痛记忆中的文革年代,轻轻松松地随着岁月流逝,演变成供人观赏的可爱“文物”了。红卫兵,领袖亲切画像,大标语,文革音乐,像章,口号,绿军装,红袖章……一切近在咫尺,变得那么浪漫美好!中国文革年代的痛苦、血腥,已化成太平盛世般的莺歌燕舞。高朋满座的餐厅里,穿着入时的新加坡青年人和一副休闲打扮的老外们,与穿梭其间的“红卫兵”亲密无间地融合。食客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朗朗大笑,他们是酒酣耳热中体验“造反有理”的幸福快感!
  收款台前,见一徐娘半老的收银员被“文物”所围,柜台里满是文革书籍、报刊和毛主席像章。酒足饭饱,有人提议在酒吧台前留影、以志纪念。“红卫兵”招待大大咧咧地走过来,挽起手臂,煞有介事地亮出红袖章,并示意顾客们也这么做。她们装模作样仿佛在模仿早年的时髦明星风彩,中国文革岁月在她们心中光辉灿烂!
  国外如此,难怪国内银川2000年12月19日也开张的一家名为“人民公社大食堂”餐厅,也以怀念“文革”的方式招揽生意。餐厅门口贴着“回味逝去的岁月”的条幅,餐厅内摆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最高指示》、《红旗》杂志等书刊,雅座几乎全以“前进大队”、“向阳大队”命名,电视里正在播放革命样板戏…….整个餐厅营造出“轰轰烈烈”的“文革”气氛。
  成都报纸2001年11月7日报道:《“文革风”席卷蓉城百卉路上,一家取名“红光公社”的迪吧》:迪吧内到处贴满了文革标语,数十名身穿绿军装、臂戴红袖章、肩背黄军包、头扎羊角辫、手握红樱枪的“红卫兵” ,在“毛泽东思想汇报表演”横幅下的舞池中,大跳文革时期“忠字舞”之类。四周墙面上贴满“做红卫兵光荣”等数百张“文革”标语,火辣辣的文革气氛几乎让人感到时光倒转30多年…….这些假“红卫兵”们十分卖力,跳得不亦乐乎。亲身经历过文革的过来人惊诧地说:“那段历史给中国造成无穷灾难,是这样欢天喜地吗?”
  国内前几年也早流行悬挂毛泽东像,把他当为镇邪钟馗;《红太阳》、《语录歌》、《样板戏》唱遍大江南北,有人认为这是珍贵文革文化……
  巴金20年前关于“文革博物馆”的提议,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成为—句空话。于是,许多文革整人、害人招数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遗忘、扭曲、美化。出现上述把乱世喧嚣当成浪漫回忆也就并不奇怪了。
  真实地将文革乱世中种种“文斗”现象再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本书最大价值所在。
  2. 本书作者写作《乱世喧嚣》书稿的情况
  本书作者郑光路多年来致力于文革史研究,尤其对于四川文革史的研究,有关报章评介是走在前面的。他积三十年心血完成两部书稿:1.《乱世喧嚣一一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斗”现象奇观》;2.《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中国四川》。
  文革高潮中(1966年底至1970年左右),中国各省市地方政权机构完全瘫痪,官方报刊基本停刊,或照抄《人民日报》虚假新闻……所以要披露、研究当时真实情况,只用当时官方留下的档案资料,那只能是为人唾弃的“伪史”。
  作者作为当年的红卫兵活跃分子,亲身经历了一系列文革中重大事件、参与了种种“文斗”,当时记录下很多日记、材料,还办过小报。又由于作者自幼爱好文史、从文革中就开始收集文革传单、大字报、小报、刊物等民间及文革临时权力机构的各种材料,文革结束后又长期花巨金收藏文革时期各种官方、非官方印刷品,所掌握的私家材料甚丰,为国内外很多朋友、单位重视。
  文革中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川动荡混乱、天下之冠;尤其是文革武斗,连毛泽东夫人江青也承认是“全国出名”……本书作者亲历文革时期各种“文斗、“武斗”,所以其著作有血有肉,史料性极强。所著的《文革高潮中的四川》,近30万字。本书主要写四川省、兼顾全国;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代表性。可以这样讲:四川是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缩影,了解了四川的文革风貌,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的文革运动。而这类的书,目前国内是空白,尚无先例。本书从中共1950年建国后写起,详尽论述了1966年至1970年中国文革高潮四川的各方面情况,有专门章节叙述文革中的“红卫兵运动”、“破四旧”、“大串联”、“大夺权”、“二月逆流”、血腥“武斗”直至红卫兵消亡的前因后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书不是空洞的理论阐述,而主要以提供本书作者曾亲历、所见、所闻第一手极其丰富、详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多层次、生动而客观地再现了中国四川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本书部方章节曾在国内《炎黄春秋》等刊报及海外刊报、网站发表,如:《天府浩劫》、《中国最后的红卫兵公墓》、《天府广场修建纪实》、《文革中杜灵师长遇难事件》………等等,受到众多读者及报章好评,尤其是1998年8月后在《蜀报》连载数月的《文革高潮中的四川》,被认为是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表系统、完整披露四川文革史,受到读者极大欢迎,但后因故停载。
  《文斗: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书,更是本书作者多年来费尽心血搜集、掌握了大量至今已十分罕见的文革资料后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不少,多以事件、人物为重心。本书作者首次以文革时期极特殊的文化现象——“文斗”作为视角和切入点,系统、全面地以独家资料介绍了文革时期世界旱见的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现象:“文斗”。
  本书30万字,详尽研究了“文斗”中的大字报、民间报刊〈小报〉、大辩论、文艺演出、特殊的乱世“文革文学”、雕塑绘画、 介入“文斗”的文化人(如少为人知的中国最著名“革命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之死的较详细材料)、因“文斗”惹祸的“反革命案件”……等等。
  书中在作严谨的学术探讨时,还披露了大量至今少为人知的文革时期的秘闻逸事。
  这些领域极少有人涉及,在中国“文革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报刊新闻史”及文革时期文艺、民俗等各方面,披露了大量极为珍贵独家所藏史料,都提出作者独特观点。毫无疑问,这将填补了中国“文革史”研究的某些空缺。
  通常著书立说,总有利可图。而本书作者多年来为写此书不仅耗费极大心血,而且花费不少金钱。为写此书,作者已是收藏颇丰的文革资料“藏家”,为购买传世日少的各种文革传单、小报等以作研究,耗资不菲……作者研究文革史,纯系抱着为后人留一部可信历史的严肃态度,恪守史家“扬善不溢其美,彰恶不添其丑”的精神,不妄发议论,以可信史料说话。
  作者是国内多家报刊特约作者,但他经常放下稿酬丰厚的媚俗应世文章,来写吃力不讨好的研究文革的书。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下笔很难、文章完成甚慢,这两本书从资料积累到逐步成书,费时已20多年,相信经得住各方面推敲及历史检验。
  3.《乱世喧嚣》内容简介
  这部书稿是作者花甚多心血才完成,其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可读性都非常强,实非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议论和虚构文章可比拟。
  本书第一章,主要让读者了解“什么是文斗现象”。
  所谓“文斗”,即1966年文革初期中央颁布的《十六条》中所谓“四大民主”(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四大”逐步扩大为传单、广播、电台、报纸、刊物、宣传队、批判会……作者十分精辟地指明:“文斗”的涵义和“四大”、“大批判”、“文化革命”相同,但更常用。当时,这几个词常混用、通用。文斗和武斗,是中国这场空前“大内乱”的两大斗争方式。
  本书第二章,作者让我们了解到大字报这个“文斗”的重要方式。
  作者以详实可信的资料探讨了大字报的历史渊源(古代的檄文、揭帖、告示),再谈到 “反右运动”直到文革初起的大字的由来,介绍了毛泽东从青少年直至文革中写大字报的史实。作者还介绍靠大字报起家的各级文革“领袖”人物如王洪文、聂元梓、毛远新、李纳等……作者掌握大量文革史料,论述了许多最先写大字报的人,后来大都成为各省红卫兵或工人、干部、农民等群众组织的“领袖”人物、风云—时的“发迹经过”。论述了没有大字报,就没有红卫兵。作者还以四川为例,介绍大字报事件导致红卫兵等群众组织的成立,极其生动地再现乱世中大字报泛滥成灾的种种社会现象……
  本书第三章,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辨论”怪状。
  作者介绍当年一个个“大辩论”故事:“献忠心中争论毛泽东画像究竟像不像”、“‘鬼见愁’对联在全国引起大辩论混乱”、“群众组织之间几天几夜的大辩论”……等等。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文革高潮时期几乎天天有“大辩论”引发的“事件”发生。但这些“文革”旗号下貌似“庄严、神圣”的“事件”,不过是一场场或滑稽、或血腥的闹剧而已。在文革当局鼓动下,闹昏头的中国人弄舌斗嘴“大辩论”,引起一场场无聊内乱,当时却人人参与,都自称在“为毛主席而战”……大内乱年代中无数中国人唾液横飞、吵嚷不休的罕见乱世奇观,真令后人惊讶!
  本书第四章,详尽介绍了“文斗”中的传单、大标语和广播。
  传单是“文斗”轻武器。本书作者当年就刻印不少莫明其妙的传单、小报、资料。作者以过来人身份,生动地描述刻传单和撒传单时的情景:刻印时将腊纸垫在铁板上,用钢针笔淅淅洒洒地刻啊刻啊,用力要均衡,线条要流畅.......腊纸刻好了,挽起袖子,把腊纸放在手提包大小的木质油印机中,右手握滚筒,蘸上油墨“刷刷刷”地滚动…….文革中的传单散发方式,有动乱年代激烈而浮躁的特色,红卫兵或工人“造反派”得意洋洋地一边飞骑自行车,一边乱撒;或者从吵吵嚷嚷的宣传汽车上遍街散发;或站在高楼大厦上天女撒花般抛出,传单纷纷扬扬漫天飞飘.......传单和广播都有“快捷性”特点,通常在突发事件后最常使用。传单又常是武斗“捷报”,反映了残酷的文革武斗。本书作者介绍所收藏的“反坦克战”的传单,这张有作战经过、有坦克战车照片,确可算是文革传单中的“珍品”。
  而“广播”则是另一番情景:城市乡村、大街小巷,一队队人马挺胸昂头行进。有的腋下夹着大卷大卷白纸,有的双手提着破铁桶,里面装着稀汤汤的是浆糊、黑油油的是墨汁,走一路、刷一路、写一路,遇上白墙壁就写黑墨水,遇上有色墙壁就写石灰水,真是左右逢源。写的字体,既有仿宋、隶书、魏碑……更多的是龙飞凤舞的“自由体”,流汤滴水地写罢,必然是墨汁淋漓、墙上地上黑迹斑斑……围观者如果是同派系,则必然拍巴掌叫好;如果是敌对派系,如忍不住发两声抗议,那怕只发出两声咳嗽怪声,往往引起武斗。文革十年中,中国各地墙壁上,总是花哩胡哨的,从未见清白过。
  广播,因其实用性、快速性、简单性,在文革中成为所有群众组织最常用的“文斗”武器。当时全国各地,无论城乡,处处可见高挂电线杆子上、树上、高搂大厦上的高音喇叭。从早到晚,轰闹声不绝于耳。更有一道奇特风景:大卡车、吉普车改装成宣传车,车上布满高音喇叭,每天行驶在大街小巷、城镇马路上,疯吼乱闹。血腥武斗后,常见—辆又一辆的宣传车“抬尸游行”,武斗队员们站在血肉模糊的死尸旁,咬牙切齿,举枪“砰砰砰”乱打,高音喇叭里则狂呼:“誓为死难战友报仇雪恨!”那场面真让人惊心动魄……
  作者书中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传单撒遍全国、广播闹翻全国、大标语刷遍全的“文斗”情景……
  本书第五章、第六章“千奇百怪的文革‘小报’”,是作者极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早就有无数人利用文革时期的民间小报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但对文革小报本身的研究却极少和零乱。
  本书作者首先明确指出:文革时期极重要“文斗”现象之一,就是各种群众组织出版名目繁多、数量甚巨的“小报”。但国内外不少人笼统称之“红卫兵小报”,这不妥。因为红卫兵是文革时期的学生群众组织,而工人、农民、干部、军队造反者等群众组织都办过形形色色的小报,岂止红卫兵一家!有些人误以为“小报”是指其版面小,不太正规。这也错了。小报之“小”,是指其资格小(同官方相比而言),是指非正规部门、官方批准而言。这里的“小”,其含意主要指“私自办报”。
  自1995年起,由美国狄金森学院、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的华人学者开始主持,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的的研究者、收藏家征集"文革"报刊,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是除中国外,收集最多的一家,有几万份,分门别类置于恒温保护之下,并拍成缩微胶卷……外国学者研究“文化大革命”的著作,没有不以文革小报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的。
  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文化大革命中披露内情的全部材料几乎都是由为数众多的红卫兵组织发表的……..中国自己保存的红卫兵出版物显然寥寥无几。”
  本书作者认为这显然是一己之见。其实,国内收藏者是不少的。但研究成果要问世,障碍重重。本书作者的关于文革的几本书写了多年,至今难以出版…….. 所以这位麦克法夸尔才得出武断结论。
  仅管文革民间报刊重要意义极大,但在官方出版的《中国现代报刊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专著中,根本见不到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更绝少专门著作出版。
  本书作者从什么是文革小报、最早的文革小报始于何时、群众组织对官方电台报纸的疯狂“夺权”、文革小报存在的时间及种类、文革小报中的特殊类报型、北京文革小报、文革小报是哪些人办的、文革小报的编辑和发行、文革民间刊物和专辑专刊、毛泽东和文革小报、小报参与者的悲剧结局、小报的收藏等13个专题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论述。作者本人就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革小报,在本章中披露了不少独家史料……
  文革小报也是那段历史中的“乱世奇观”,作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填补上中国报刊史的这段空白……作者认为:对文革小报的研究,还不仅仅只是从“报刊史”角度出发,文革小报正是研究文革史的重要窗口、工具、切入点。文革虽短短十年,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中国及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特殊意义。对文革小报,其意义也绝非单纯“报刊”和“收藏”所能包容的………
  本书第七章 “‘文斗’中产生的‘文革文学(文艺)’”,也是作者极有创建性的研究成果。
  文革十年,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影响巨大、空前绝后的时代。文革十年,是中国文化史上十分黑暗的时代。
  文革结束后,吉林省5院校1983年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把文革十年称之为“没有诗歌、没有散文 、没有文学批评”的黑暗时期。在河南12所院校1988年合编的<<1949-1988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序中说“文革十年,文艺领域变成一片白地,当然没有什么可选”。在许多人眼里,确实认为文革时期没有文学,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作者却提出鲜明观点:上述结论是不妥的。因为,越是在这种中国文化被大破坏的疯狂年代中产生的“变态”文学、文艺,越会引起后世重视,越值得研究。作者说:为许多专门人士所从未提到的是:文革高潮中, 许多杂草丛生般的红卫兵、工人等群众组织,它们“文斗”中产生了大量文学、文艺活动。在它们的各种“小报”、“刊物”、“专辑”、“传单、“大字报”、“文艺宣传演出”中,也有“文学(艺)作品”……由此产生的文艺、文学作品不能武断地说它们不是文艺作品,仅管其中或许“艺术性”很差……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文艺文学作品 ,能较真切反映当时文革时代特殊风貌,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一切文艺、文学作品, 总是以能否反映一定时代的现实生活而确定其存在价值的。
  本书作者认为:整个中国文革时期的文学、文艺,应将其命名为“文革文学(文艺)”。如同抗日战争年代产生的作品,后世便称之为“抗战文艺”、“抗战文学”,令人更能理解和更确切。“文革文学(文艺)”应分为以下3部分:
  1.当局阴谋政治的官方文学、文艺,可命名为“文革官方文学(文艺)”。
  2.各群众组织大量公开流通的印刷品或演出中产生的文学(文艺)作品,可命名为“文
  革群众组织文学(文艺)”。
  3.民众当时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传播的作品如手抄本、歌曲等,可命名为“文革地
  下文学(文艺)”。
  作者进—步指出:这种对文革年代产生的文艺(文学)命名,并非无意义的小事,它将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怎样描述文革年代的问题。探讨文革文学,对研究文革史、文学史,显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上述观点,十分独到和精辟。
  “文斗”中形成的文革文学,有着独特的癫狂、杂乱风格,这是中国以往任何时代文学决不具有的。
  对文革文学(文艺)的研究目前可以说尚未起步。本书作者在研究文革史中,收藏了大量独家珍贵资料…….所以作者从文革中“文斗”的大题目着眼,主要论述了文革高潮时期(1966年至1970年)的“文革群众组织文学(文艺)”,这应该说还从未有人详细论述过、却又是“文革文学(文艺”)中最不容易说清楚的“重头戏”!
  由于本书作者具有当年红卫兵中活跃分子、文革史研究者和作家的多种身份,30年来收藏大量文革年代文革印刷品,占有大量史料,所以对“文革文学”的研究绝不是纯卖弄文学理论和凭空臆造,而是有血有肉、言人所未言。作者详尽论述了“文革文学”中的“新闻”、“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特写、报告文学”、“杂文、散文”、“政论文”、“电影文学剧本和戏剧、曲艺”……等各种文学样式,内容丰富多彩,史料价值极强,立论也公允精辟。
  如仅在“新闻文学”,作者披露的大量独家珍贵资料,就会让后人读罢瞠目结舌:有红卫兵等群众组织中的武斗狂徒抢劫、活枪毙、活埋人、毒刑整人等种种新闻…… 文化大革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许多原是良民百姓的人(包括许多学生红卫兵),在个这血腥年代中成为武斗狂徒,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上面小报新闻中,虽然是各派群众组织的互相攻击,但从中确实能了解文革中由普通学生、工人等老百姓组成的两派群众组织誓不两立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在一味叫喊“形势大好”的官方报纸中,根本不可能看到丝毫。作者书中留给后人的不但是特殊年代的一段“新闻文学”,更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书中小说、“纪实文学、特写、报告文学”……所批露的独家史料都珍贵异常。作者这一章近5万多字的研究成果,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对当代文学史、文革史的研究,将引起各界读者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书第八章“文革中群众组织的文艺演出”,对文革高潮时期非官方的音乐歌曲、舞蹈、文艺演出等进行了生动、全面的介绍。从毛主席“语录歌”、花样百出的“造反歌”、“战歌”、“牛鬼蛇神歌”、“文斗歌”、“忠字台”、“忠字田”、“忠字旗匾”、“忠字猪”、“忠字舞”到各群众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史诗般”的“大型歌舞”…….作者以极其丰富的史料,阐述了它们起源、发生、发展、消亡的种种情况。
  书中披露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以文艺歌舞形式进行“文斗”,“跳跳跳、唱唱唱,全国人民一个样,是癫是疯更是狂”的种种怪状奇观,如红卫兵宣传队上大街演出:
  他们或画浓眉,或涂红脸,穿着军装、腰扎武装带。报幕员高声宣布:“×××红卫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艺演出现在开始!”马上锣鼓震天。喊“杀声”中,冲出一排红卫兵,翻跟斗的翻跟斗、劈叉的劈叉,昂首的吊昂首、瞪眼的瞪眼……各作“战斗”姿势造型,那架势确实比庙宇罗汉堂里塑形精彩得多!亮相后,奋力交叉跺脚踏步,高吼“红卫兵战歌”....男女又喊又喊:“完蛋就完蛋!完蛋就完蛋!打倒保皇派!打死了活该,没有棺材埋!冲!冲!冲!杀!杀!杀!”
  鼓眼跺脚、振臂高呼。手中木刀、木枪、大木笔作砍杀刺杀状。宣传队强调的是战斗性、火药味,有时还将“牛鬼蛇神”、“走资派”直接揪上舞台。红卫兵高唱战歌,一边对他们拳打脚踢…….受蛊惑的观众一起冲上前“打欺头”,惨叫连天、血肉横飞……
  本书作者当年也曾是文艺宣传队的乐器手,以上描述非常真切。那些喜好重温文革旧梦,把乱世喧嚣当成浪漫美好回忆的中外人士,看罢这些令人魂飞魄散的“文斗”演出,不知感想如何?
  书中还披露怪状种种的“文艺演出”:蓬头垢面的叫化子们,也打起皱巴巴破红布“战斗旗帜”,拖起“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草台班子……成都一个“造反全家”拖儿带女上街乱敲烂饭锅、洗脸盆,“宣传毛泽东思想”…….“算命瞎子”被评为学习毛著积极分子,表演唱读《语录》,能唱通本……
  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当年红卫兵《路线万岁》等各种大型歌舞剧“史诗”。以上为认识、研究当代文艺,无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本书第九章“文斗中的绘画和雕塑”,论述了当年风靡全国的“文斗美术” ,包括油画、中国画、漫画、年画、连环画、木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种类。
  作者介绍当年把绘画、雕塑等作为“文斗”工具的种种情况。文革中,毛泽东主席像称为“宝像”,主要是塑像、画像和像章。
  污损“宝像”,就犯下弥天大罪,有因之判处徒刑的、有跳楼自杀的……那年月,因不小心用有“宝像”的报纸包东西、垫坐、剪鞋样、随意写划…….造成的冤狱遍及天下。
  作者还重点介绍引起毛泽东震怒的“文斗”漫画,及一些漫画家文革遭遇。
  书中还披露了四川天府广场中毛主席塑像和“万岁馆”在两大派炮火枪声中“争献忠心”的修建过程....堪称古今建筑史之奇观!
   这些不仅让读者眼界大开,了解文革中“文斗”无孔不入,也为研究中国雕塑史、建筑史提供了独特史料……
  本书第十章“文革中介入‘文斗’的文化人”,涉及到十分严肃、使人极感兴趣的话题。作者从中国著名作家老舍之死和“余秋雨问题”谈起。作者指出:
文革是“人整人”的大运动。其实余秋雨只是很普通的事例。文革中,文人趁政治运动之机,以种种手段整其他文人的事非常多!……. 而罗广斌之死,无疑是中国因参与文斗而遭恶运最为典型的例子。
  作者以详实资料,重点以四川为例子,介绍了当年大量“文斗”刊物与介入“文斗”的文化人及文化界群众组织山头林立的情况。
  这一章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最著名的革命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1967年惨死之谜。在作者所保存的文革资料中,有张罗广斌死后所摄照片。罗右侧半边脑袋摔得稀烂,面部有一矢状裂口,大约2 7.5厘米(由颈部后缘至面部鼻尖),残剩的一只左眼,瞪得挺圆,其状十分惨烈恐怖。可想他一定死不瞑目!他死之前高吼“共产党万岁”,敌对派系的红卫兵却说是“假惺惺”,在他死后还掀起把他打成“大叛徒”的狂潮…….
  本书作者致力于四川文革史研究近30年,费尽心血搜集了大量至今已十分罕见的资料,其中关于罗广斌之死的较详细材料,揭开了这个历史谜案;这不但对于研究“文革”中“文斗”现象和当代文学史,都很有意义,也是千百万看过《红岩》小说、影视的人感兴趣的“谜团”…..
  罗广斌这个著名作家之死是很沉重的话题。本章接着披露了文化人中许多小人物,当年癫狂般投入运动的—幕幕“喜剧”、“闹剧”。如书中“牛疯子”就是文革中成都地区妇孺皆知的“造反”小人物,想借文革之机捞点好处,或以此自保。但跳来蹦去,他们没捞半点好处,在人们眼中不过“跳梁小丑”罢了。他们文革结束后大多入狱……作者披露的文革中这些社会现象,非常令人回味、沉思。
  本书第十一章“围绕‘造反派大英雄’刘张夫妻的‘文斗’奇观”,形象地介绍了四川“造反派”代表人物刘结挺夫妇, 应用大字报、演讲等种种“文斗”招数,从政治破落户一跃成为中共中央委员、四川省最高官员之一,全国闻名。
  此后,四川两大派群众组织围绕刘张问题,利用小报、书刊、大字报、广播、宣传队等各种“文斗”工具大搞“文斗”,成为中国文革高潮时期的一幕重头戏…从刘张夫妻飞黄腾达史中,可生动地了解文革时期的各种“文斗”情况……
  刘张夫妇黄粱美梦做了近三年, 其同伙及追随者们炮制了大量为他们树碑立传的“文斗作品”,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全国罕见。各种“文艺作品”纷纷出笼,从话剧、川剧、歌舞剧、电影、章回小说、散文集、报告文学到诗歌、连环画、曲艺、摄影艺术,无所不包。此外还有很多以歌唱中央《红十条》为名,实为歌颂刘张的数不清的歌舞、演唱小节目等。他们几乎调动了一切文艺形式来吹捧刘张;印成了各种版本大量散发,有的一版再版,遍及全川全国。刘张一伙人还控制了峨嵋电影制片厂。当时搞了三十几部记录电影里,有一部<<四川很有希望>>。片头一现,马上就是刘结挺的画面,好象是刘张给四川带来“希望”.....
  文革中,谩骂、揭短是文革中“文斗”常用伎俩。“红成”派在政治上想把刘张弄成“叛徒”;在私生活上也大肆攻击张西挺,大揭“秽史”。两大派群众组织都破口大骂对方在搞“流氓文学”。这构成当年四川“文斗”焦点和高潮,甚至引起了“最高统帅”毛泽东的兴趣和重视……
  读者从这一章中可了解到文革中红卫兵等各色人群,一方面高吼“革命”动人词句,一方面骂娘揭短。这种“革命性”和市井流氓性的结合,就是文革(文斗)真实画面。两大派把枯燥的革命教条、领袖语录、泼妇骂街般无聊漫骂揉合起来,运用种种方式,内斗不止,形成中国文革时期“文斗”之奇观。当文化大革命运动到了枪炮横飞和瞪眼骂娘的地步,这场“革命”的荒唐可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书第十二章“文革中层出不穷的‘反革命宣传’案件”,是非常重要的结束章节。
  近年来赞美“文革”的中外人士,认为文革时期中国人享有极大的“民主权力”,可以运用各种“文斗”手段发表“政见”。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文革时期可以‘造反有理’,比现今中国‘民主’得多!”这种论调互联网上非常多见,成为许多人攻击现实中国的重要口实。
  抛开其它问题不谈,仅从本章节披露的史实来说,认为文革时期中国人享有“民主权力”的说法纯粹是不懂那段历史。这些人不了解文革中只是“奉命造反”,是去造刘少奇等人的反,而“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反是万万不能造的!
  文革当局本意,是鼓动中国老百姓用“文斗”方式,去打倒异己。但中国人也并非全是愚民,反抗之声始终未息。“文化大革命”中,有数不胜数的“现行反革命案件”,被指控以大字报、传单、标语、信件等“文斗”方式“进行反革命宣传”。
  许多人对这场疯狂运动冷静思考后,进行抵制和反抗,体现了民族的正气,它表明中国人民并不都是任人驱役的愚民。遇罗克、张志新等一大批有“异端思想”的人因此惨遭屠杀。全国范围内,人民群众对文革的抵制反抗更是数不胜数。当年无数被定罪为“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破坏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现行反革命分”比比皆是、冤狱处处都有。据文革后统计:仅在1979年9月到1980年2月短短半年中,全国各地就接受了群众来信来访,要求平反冤案达数百万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政治性”(即反抗、“破坏”文革运动)的案子。显然,这个数字还远远小于实际冤案数量。在充满“红色恐怖”的残酷岁月里,无数刚烈之士,英勇不屈。他们欲挽回国家之危局,上访、写大字报、刷标语、散传单、寄信件、呼口号……..甘冒灭顶之灾,以表达反抗之声。他们在毫无法制可言的监狱中、刑场上,慷慨阵词, 怒斥文革当局的倒行逆施,判重刑、杀头在所不辞。这是“文斗”更可贵、更悲壮的—面。
  实事上,因抵制和反抗文革运动,以“文斗”形式被指控为“反革命宣传”而受到各种迫害的人,多得难以估计。典型案例,是张志新,因稍微发表不同意见就惨遭杀害。文革当局害怕张志新在刑场上揭露他们的罪行,竟毫无人性地切断了她的喉管……
  本书这一章节不但披露了人所周知社的张志新、遇罗克等,更以主要篇幅披露了至今绝少人知的这方面的史实,包括那些 以“犯罪”形式发泄对文革不满的案例。
  仅在作者提供的1970年9月15日, 四川省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向全省发出一则《通知》本,就有几十例这方面的案例。如现行反革命武装集团 “李向阳部队”案......本书作者还收藏了从1969年至1975年期间四川地区上百份此类传单公告,与上述类似的“反革命宣传”案例比比皆是。
  当时,“内部判刑” 而不公开宣布,完全没有正常司法程序。全国范围内,此类案件更数不胜数。

  文革运动是与绝大多数中国人为敌的政治运动,伤害了无数人。文革又是非常复杂的时代,如“李向阳部队”既有抢劫杀人等刑事犯罪行为,但又坚决反抗文革运动、反对打倒国家主席刘少奇…..这是“异端思想”与“暴力”结合的特殊社会现象。作者真实地揭示了这种少为人道的历史画面。
  当“反革命分子”越来越多、抓不胜抓之时,如同火山即将爆发,文革运动也必将在亿万中国人唾弃、反抗声中结束。
  于是,十年乱世喧嚣的“文斗”沉寂了,中国进入—个新的历史阶段。
  
严正声明:
  欲转载本文内容,必须完整转载并注明来源为:"郑光路中国独特文学网"网址 :http://zgl.tougao.com

      本文拒绝摘文引用。已申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著作权保护,侵权必究!

 



  

                浏览次数:1324--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本栏左图:蒋勇(左1)邹德发教授(左2)和郑光路(左3)
----下篇文章郑光路文革史研究专著:《武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之特殊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