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川人抗战形象不能歪曲》《川人大抗战》在成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作者: -上传日期:2006/6/17
     

 
 川人抗战形象不能歪曲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近期的《川人大抗战》在成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年轻人表示他们根本不了解四川还有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抗战纪念日那天我们几个同事去无名英雄纪念碑那里献花,周围路过的市民大多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这说明川军精神品质没有得到体现和张扬。一个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比如电影电视剧也在歪曲这种事实。从最早的《抓壮丁》开始,到后来的《哈儿司令》等等,对那段历史没有给予客观的描述。我认为对这个城市来说是一种遗憾和欠缺。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请来几位老师和抗日英雄的后人们座谈,主要目的是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个城市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他们如此地团结英勇,这种精神应该得到张扬。我们这一代人,都不算很年轻了,对川军抗战都不太了解,更不要说再下一代的人了。7月7日到无名英雄纪念雕像前献花的人很少,仅三起。真正意义上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精神的历史象征,往往就被这样尘封。而现在政府对我们关于这个事情的报道挖掘很支持,这是重新谈论川军的合适时机。



  白郎(晚报副刊编辑):郑光路老师的《川人抗战》一文写得很好,在写作过程中他都忍不住掉眼泪。稿子出来后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到今天还有读者给我发邮件,把川军出川时歌颂他们的歌发给我;前几天我碰见宁夏博物馆的馆长,他说他看到那个稿子了,看完后就哭了,还有很多人都这样。川军的事迹的确有很强的感染力,可歌可泣,值得后人传诵。今天我们准备用访谈的形式再做一个版面,让后人更清楚这段历史——我想它对于我们成都人来讲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流沙河:“七七事变”后,川军以往不好的形象发生了质变,成了所有抗战军队中最勇敢的。当初把四川定位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四川就靠川军。我的童年时代,我亲眼看到好多兵上前线。我家后面有个庙子叫“川主庙”,比较空,是新兵进来训练的地方。那时我刚刚上小学,看见有的新兵操练左手左脚的样子,他们就是这样子被教出来的啊。然后很快,两三个月,就上战场。一批一批这样的川军,我看见好多。当然中间也有逃兵,但都是个别的。拉壮丁有没有呢?有,我还亲眼看见过:保长带人去拉一个木匠,因为他完不成任务。木匠不干,就跑了。有没有真正拉到队伍里去的呢?也有。但是我告诉你,不到万分之一。整个抗日战争十分严肃,不能够像《抓壮丁》这样去丑化,丑化他们就是丑化我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的形象,是堂堂之师,正正之骑。抗日战争使得川军从一个内战的草鞋军队,变为作出最大牺牲的军队,变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支撑。我们这些小学生看见军队往前线去,就没有看见回来!现在恐怕找不到一个人(像川军士兵)还能吃那么多苦——吃的是糙米饭,吃的那个菜是一桌一个小盆盆,凉拌的啥子菜,必须3分钟吃完,我们看到的,只听到“吸呼吸呼”和筷子响。那么苦的日子,穿得好差哟,比现在的军队百分之一都赶不上,接受那样坏的待遇,他们为的还不是中华民族能得以生存!不是四川出这么多军人,不是全体老百姓坚定的抗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早就投降了。当时真的是全民抗战,我读小学一年级,捐铜元,两个三个地都捐过。我还亲眼看见很多人捐钱,这是一个全民投入的非常严肃的事业。这一事业随着时间的过去,还要发出光辉的。



  我生于1931年,抗战爆发时才6岁,但是我都可以说我参加过抗日战争。我参加过什么呢?1944年修广汉飞机场!那时我才13岁,学生娃娃,修飞机场B-29的重轰炸机跑道。一米多高的石头堆起来,黄泥浆沙子盖上去,一层一层的。成都平原全部的县出了十多万民工,县长亲自带起来,乡长、区长亲自到机场督促修建,半年时间基本完工,1944年6月彻底竣工,完成了二战期间最大的轰炸机场,全世界最大的。修好了,就飞去远炸日本的钢铁城市,一批一批的飞机就是走这儿起飞的。我们中学生早晨看到飞机去,黄昏时看到飞机回来,打得稀烂。你想,连一个小娃儿都去修了飞机场,没有叫过苦,小娃儿个子矮,砌石头砌不上去,磕膝头都磨烂了,手上打满了泡。1987年我到菲律宾去,马尼拉南郊外有二战美军墓园,大的墙上有很多地图,其中一幅画就是二战期间美军从中国内陆起飞轰炸日本的,一个红色箭头,从中国内陆拉出去,跨过东海黄海,直接指到日本本土,我一看到就哭起来了,因为那个箭头的起点我一看就知道是成都平原,就是从新津机场、广汉机场起飞的,而我13岁时曾经修过它,我参与过。这种感情就叫民族感情,这是神圣的感情,不能乱去糟蹋的。从前的某个时代我们也谅解,因为强调的是阶级斗争,要解决社会问题。但是这个时代过了,中华民族要振兴,就不能用那套方式去看待事物,而要以爱国、爱民族为大义。我们要认识到曾经有这么一种精神,在川军身上看得见。



  王大炜:代表川军形象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最早面对东门大桥,那是当年川军出发的地方,后来迁到万年场,现在又准备搬迁。用沙河老师的话讲,如果迁到乡下去,就割断了和群众的天然联系。最好迁到天府广场,这一形象应该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人们走它身边过,会感受到这个战士就在我们身边,抗战的事情曾经就在身边发生,艺术冲击力很强。



  饶毓:当年为了塑这个像,专门找了20多个川军战士做模特的,塑像没有什么夸饰,非常朴素,当年川军就是这样戴斗笠、扛土枪、背大刀、打绑腿出川的。



  李克林:当年我父亲也是这一身打扮,从川北出去,一路步行,从9月走到11月,北方已是冰天雪地,需要烤火才能行动。在山西与日军的首次交锋中,川军使用的是川造的土枪,用久了就滚烫,而这样的枪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多数人没看过飞机来炸是什么样子,只能用人的血肉长城与之抗衡。川军表现英勇、伤亡惨重,就这样还歼敌2000人,“敌尸横街,道为之塞”。1937年-1938年,父亲率领的一些部队几次被打光,几次又补充。台儿庄战役5000川军开上去,一天下来所剩无几;长治战役7000川军壮烈牺牲……现在一些影视文艺作品里的川军形象有很大的问题,300万“壮丁”参军大都出于民族义愤,也有参军为找碗饭吃的———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连日本在哪里都不知道,对于抗战大义不可能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评价他们要看在战场上的表现。1942年“十万青年十万兵”,我亲眼看见报名的踊跃———这些可都是学生啊,包括杨森的公子,也参了军,在牺牲后人们才知道了他



  的家庭背景。川军将士开赴战场大都要留遗书,决心誓死与敌抗战。我父亲当年这样写到:“当与敌决死,以完素志。”近年来出现的“军旗事件”,说明后辈对历史知道得太少,我们宣传得不够。一定要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人,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历史。



  饶毓:一些影片如《血战台儿庄》《刘湘》《八百壮士》,真实地反映了川军的抗战形象。抗战一打响,几十万川军就开赴前线。我父亲于1937年9月首批远离家乡,出征前他回家看望老母亲,并对我母亲说:“自古忠孝很难两全,往后家中老母全靠你侍奉。”他还拜访了启蒙恩师,当时的一个举人,说:“学生这次奔赴战场,如幸马革裹尸,学生的家属恳请恩师照应。”并为大哥结了儿女亲家。最后祭扫了祖坟。父亲走水路,走拢就打,带伤指挥、身先士卒。毛泽东盛赞“饶师长治军严谨。”驻防铜梁,适值老百姓收庄稼,父亲的军队支农抢收,规定不能在农民家里吃饭,连开水都是伙房捎去。父亲有个别号“饶菩萨”,除了因为他奉信佛学,还因他能急百姓之所急得名。去年为父亲扫墓时看到《资阳报》一则消息:“南津驿古渡口发现饶师长手迹”。我们专程前往辨认,发现其实是当地老百姓为父亲立下的德政碑,上书“仁言立溥、惠及溺瓢”,估计民国24年春这里发大水,造成饥荒,父亲曾赈灾、设渡。整体上,川军尤以顾全大局、团结奉献的形象深入人心。父亲也承担过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任务。



  对部分影视作品里的抗战时期四川女性形象我不便评说。四川女性对抗战是非常支持的,当年有个叫胡兰畦的女学生,抗敌慰问,作了很多宣传,被誉为“当代花木兰”。我母亲在妇女救国会工作,带头捐金,内江妇女捐的全部首饰镶成“心”形,中间嵌着一个“爱”字。妇女们宣传、募捐、救援伤兵,做了很多工作。拿不出钱的妇女就做军鞋,熬更守夜地赶制,工艺非常好,战士都舍不得穿,插到背包上,绣的字向着外面,上面写着“胜利”“抗战到底”等字样,鼓舞士气。



  邵英侠:抗战能取得胜利与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有很大的关系,当年的汉奸处境是“耗子过街、人人喊打”。我记得王家坝关了两名日军飞行员,全成都老少都冲他们吐口水、骂他们,没有一个人替他们说话。而抗战英雄纪念碑有很多。成都这座是“文革”期间被砸烂,改革开放后重建的,“个子”稍微高了点,像个“山东大汉”,稍微有些遗憾。其实在各个区县还有保留下来的纪念碑,像金堂的营长纪念碑、广汉、藤县的纪念碑,都还比较完好,强烈呼吁不能再拆了,一定要发现一座保护一座。



  我父亲是军校里的优秀学生,被抽调到航校,后来驾驶当时苏联的BC-20轻轰炸机驻守太平寺。当时塔子山为南京失守后的空军指挥基地,四川给了中华民族不至灭亡的最大回旋余地。1942年1月22日,父亲临危受命担任空军大队长,轰炸河内、海防之间的机场,日军在此有精锐飞机400多架,以此控制着东南亚。父亲担任副指挥,刚到机场云雾缭绕,他们用方位测定法计时投弹,使得敌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了一半。不幸在回程父亲的指挥机暴露,进入了高射炮阵地,在几千英尺高临空爆炸。现在中山陵只有他的衣冠冢。1992年中国共产党追认他为烈士。1943年冯玉祥到赖家新桥慰问烈士后代,他把我抱到手上,眼泪就滚下来了,然后把我举得高高地,对周围的老百姓说我父亲29岁阵亡的事迹,话还没说完,老百姓就主动为抗战踊跃献金,一些车夫赶了很远的路前来,喊着“抗战到底、我们必胜!”我至今记忆犹新。



  郑光路:由于各种原因,川军抗战的历史,现在许多人更不太清楚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写《川人抗战》这篇文章前我问过一些小青年,有些还是大学生,我问:“你们晓不晓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四川人为抗战作过啥子事情?”一些人茫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作过啥子事情?拉壮丁嘛,还有王保长、卢队长调戏三嫂子嘛!啊,还有那个疯疯癫癫哈儿军长、司令,朝大炮头屙尿嘛……”



  听到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话,我很悲哀。才隔50多年的历史,就这样被漠视、被淡化、被扭曲了。我们天天在说要提倡爱国主义,天天在讲要热爱家乡,天天在说要宣传四川、宣传成都,难道四川、成都除了风景名胜、盖碗茶、麻辣烫、串串香,还有“三步一个林青霞、五步一个张曼玉”的“成都美眉”等等,就没得更值得宣传的东西了?



  所以,我认为:要提倡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四川、成都,要宣传成都城市精神,川人抗战这段历史,不是可有可无,而应当浓墨重彩,大书特书。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早作过高度评价。我坚信川人抗战这段历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清末,当过劝业道官员的周孝怀,曾在成都通惠门城楼上题过一幅对联:“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这是他在清末实行“新政”时所写,其实这就是相似于现在“城市精神”的一种提法。“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是说成都历史悠久,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座城市具有幽雅美丽、崇高伟壮的特点,所以它名为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则说实行“新政”建设时,就更要注意继承成都的优秀传统,使之不但继承传统,还要超越历史,达到“今有古无的”文明状态……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这是一个清代官吏搞城市建设时的施政大纲。周孝怀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提倡“城市精神”,无疑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浏览次数:114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推荐!邱新睦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很全面!
----下篇文章王年一·何 蜀:《汪东兴回忆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