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站长郑光路:《成都及四川的传统文明,岂容糟蹋!》 市民说一些人“毬筋不懂,还要估倒当阉猪匠”!
站长郑光路:《成都及四川的传统文明,岂容糟蹋!》 市民说一些人“毬筋不懂,还要估倒当阉猪匠”!
郑光路:《成都及四川的传统文明,岂容糟蹋!》
站长郑光路 撰文
成都及四川的许多传统珍贵的地方建筑,随着所谓大规模经济开发,混凝土森林替带了珍贵文物建筑。 为了城市交通,东大街已被被大刀阔斧一拆了之。以前拆明朝修建的九眼桥,拆有千年历史的万里桥(老南门大桥),虽众多专家学者、海内外热爱成都的人士竭力反对,但仍拆之!拆后又另修不今不古的九眼桥、万里桥,这些粉饰门面、鱼目混珠的“假古董”,令众多市民莫名其妙!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曾在上海《文汇报》撰文说:“锦江之上,可架桥之地甚多……论者或云:万里桥在蜀汉时亦当非如今状,拆之亦非毁坏古迹。诚然,自诸葛亮送费讳起步至今,历代对万里桥必有所修整与扩充(据说现存者为明建),但它还是万里桥,与今之彻底摧毁者迥异!论者或又云:不是按原样在他处另造一座万里桥了吗?此非保存文物乎?答曰:如此更糟,是把真古董毁掉,另造一假古董以冒充之,徒淆乱历史耳!” 不伦不类的假九眼桥之类,糟蹋传统文明,割断历史,误导后世,愚不可及! 成都这几十年被拆的太多。“少城”拆了,老皇城拆了、老城墙拆了……近年成都更是大拆大变。时代节奏,不变不行;百业兴旺,市民说好……这些勿庸赘言。但旧街道、旧建筑为历史佐证。经济腾飞之时,忽略传统文化,后患无穷! 成都通惠门城楼上曾有周孝怀先生手书:“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他在[清末]实行“新政”时所写,前句言古建筑之壮观,后句则说实行“新政”建设时更要保留传统文明!清代官吏尚且如此清醒,人民岂能容忍“人民公仆”如此愚昧糊涂! 美藉华人徐昭汉先生是美国《神州时报》、《华联报》亚特兰大主任,正约请作者写本有关“西部大开发”的书。他说:“国外投资者最喜爱去的地方,是充满时代勃勃生气又有吸引人的古老传统文化的西部地区!” 东大街拆了,这条街上城隍庙、锦华馆等一大批古风犹存的旧民居、建筑,也象以前拆九眼桥等简单一拆了之! 四川既是文化大省,也是旅游大省,应高度重视文物资源的保护。而文物资源中有代表性的古典民居多数处于亟待枪救保护的状态,若不采取有力措施,这种“一次性资源”很快会被破坏殆尽。在保护古典民居方面四川省已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市…… 早在两年前的4月4日,省人大代表周同甫等10人向省人大五次大会递交议案,建议从立法角度对古民居迁移、改建、拆毁等加以规范,以抢救四川省有代表性的古典民居硅筑……代表们的建议真被重视了吗?今年四川阆中等地古迹岌岌可危便是说明。 假古董,成都所谓“安顺廊桥”是代表。强占全成都市民公享的珍贵河道资源,硬是以桥为名,在锦江上山峰般高耸起一座豪华酒楼,普通百娃从狭窄过道上,只能隔玻璃窗“观赏”富人们(有无腐败官吏被请在此白吃白喝,待查)享受“现代化”生活(因其不低的消费,工薪阶层岂敢染指?其室内雕栏玉彻,工薪阶层更只能望而却步!) 大桥建立,酒楼开张之初,酒楼居然胆敢发号施令!(是不是仗谁的后台,胆敢对过桥民众发号施令?)!这座号称是造福百姓、休闲观赏性质的、所谓的“府南河上一道优美风景线”的所谓“廊桥”,酒楼居然贴出了令过桥百姓在桥上“不能久停”的“告示”!那纸放屁一般臭的“告示”在人民愤怒之下胆怯地消失了。
至今连自行车也不能上桥通行,还说是什么桥?建议批准占河道资源修酒楼的“有关方面”查查小学生也常翻的《新华字典》,白纸黑字明明白白:“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而非“架在水上(或空中)的豪华酒楼”! 这早就引起成都人民群众极大愤慨,纷纷斥责:如此假古懂,是怎样出笼的?开发商是怎样取得利用公众河道资源建酒楼的权利的?此中到底有没有“B门”(川话,即外省人说的猫腻?!)那纸放屁一般臭的“告示”虽然在人民愤怒之下消失了,但政府有关部门,你们“权为民所授”,应当晓得“三个代表”,面对公众这么大的愤慨,能否本着“三个代表”精神,给成都人民“为何安在公众河道上建豪华酒楼”一个明白说法?让人民群众理解你们的“利为民所谋”.....
另一方面,一些所谓“宣传成都”“打造成都”的庸俗、浮躁的所谓“城市名片”在某些部门支持下也招摇上市出笼,如什么“成都是伊甸园”之类,其庸俗、浮躁的作法,已如同垃圾地摊上卖“吼货”!还美其名曰“让国外人更理解”!要“让国外人更理解”,这些尊敬的搞“开发”“策化”的“专家”先生们,何不更把四川改名为“OK省”,把成都改名为“YES市”?!还不干脆把“天府之国”这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传统名称尽快扔了,改名为“亚当夏娃光屁股之销魂地”或改成“性爱之都”? 以上绝非激愤之语。因为这些人连洋鬼子早说过的“越有地方性、传统性就越有世界性”的常识都不晓得,还脸皮比城墙倒拐还厚,大谈啥子“打造成都名片”,广大市民说:“毬筋不懂,还要估倒当阉猪匠”! 有些人岂止“估倒当阉猪匠”,我估计,某些人为迅速制造城市建设的“奇迹”,是连四川老祖宗的祖坟都敢挖的!九眼桥、万里桥的强拆早成为无可辩驳的例子......具有悠久灿烂的传统四川、成都文明,很可能就要被这些急功近利的某些人弄得稀烂!杷传统文明之根也“阉”得干干净净 我作为研究四川成都地方文化多年的文化人,一个成都市民,我要扯开吼咙高吼一句:“传统文明,岂容糟蹋!”
2004年6月30日于成都
浏览次数:2050
!注意!重要附录:
以上是郑光路2004年写的文章。中国许多事情,往往弄得稀烂、积重难返后才会稍醒悟。乌呜呼哀哉!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央视现场转播成都金沙遗址发掘。但成都人都晓得:成都许多珍贵文化遗址早已消失在推土机下了! 下为2006.6.10这天新华社发表的《领导干部好好补一补文化遗产课》。这一补课当然是无情棒喝,但不亦迟乎?一些早已从“开发”中大捞一把的官场腐败份子,和不法奸商们,或许正躲在暗处冷笑呢! 但我还是要请读者网友读读下文,让我们共发千古一叹.....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6: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题:领导干部好好补一补文化遗产课
新华社记者赵鹏
正如文化部长孙家正在首个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所坦承的那样,我们的许多文化遗产并没有保护好。痛定思痛,深究原因,我们不得不说,一些手握文化遗产生杀予夺大 权的地方领导干部,对此难辞其咎。正是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无知和漠视,让许多历史古迹遗产遭受了损毁之祸。
一些历尽千载风霜硕果仅存的珍贵古建筑、历史遗存,在近年一轮又一轮的开发热潮中,或被无情损毁消失,或被“保护”得面目全非。在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天水,对明清古建的大规模拆除,使全城2000多古建仅剩百余座,取而代之的,是粗陋艳俗的仿古建筑;在福建古城建瓯,原本深沉完整的古城门上,偏偏狗尾续貂地续建一座不伦不类的门楼;同为中国四大名楼中的武汉黄鹤楼和南昌滕王阁,都在拔地而起的商业楼盘逼迫下气势不再;而始建于元代美轮美奂的济南万竹园,清初名居宁波张苍水故居,若不是群众挺身保护、媒体大声疾呼,都几乎毁于“开发”的推土机下。凡此种种,无不令人痛心疾首、愤慨不已。
与以往战乱灾祸造成的文化遗产损毁不同的是,这些对文物古建的破坏行为,往往是手续齐全理直气壮的“开发”行为,往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之举,甚至常常是打着“保护文物”的旗号。而能够漠视文物擅作开发决策的,除了手握城建规划、旧城拆迁、土地批租、项目建设重权的领导干部以外,谁人有这样的胆量和能量呢?
无知者无畏,正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浅薄无知,对民族历史血脉传承的妄自菲薄,自身文化素养的贫乏,使他们对凝聚无数先人智慧心血的珍贵遗产漠然无情,鼓励、支持、纵容甚至亲自组织种种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他们不以损毁文化遗产为耻,反以种种“拆旧建新”式的蠢事为荣,以敢拍板、敢决策、有“政绩”为荣。在这些干部眼里,满脑子招商引资,一门心思GDP,与搞商务区、建开发区相比,拆几座古庙、扒几个门楼、毁几条古巷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的文化遗产当然不因这些“文盲”干部的无知而降低身价。一砖一瓦,一寺一院,一街一巷,一歌一咏,一诗一画,这些历经历史风雨淘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民族得以血脉绵延、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更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振兴的“软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见其珍贵,愈显其价值。
是该对领导干部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扫盲”的时候了。在讲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一个对我们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缺课甚多、没有文化素养的干部,一个对文化遗产漠然无知的干部,一个无视文物保护、肆意妄为的干部,不管在他的治下增加了多少GDP,都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干部。
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提升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次契机。各地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借此好好补一补文化遗产课,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免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样那样的“开发”“保护”中再遭损毁。(完)
6月10日,中国将迎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人们的视线也将再次聚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突破30%;2005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照此趋势,预计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4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
|
|
浏览次数:1277--
 |
----上篇文章:《东方伊甸园,一张可笑的贴牌名片 》!妙文,对无聊炒作的辛辣嘲讽 !
----下篇文章:青城派走进国际学术研讨会.刘绥滨宣读了《上善若水—青城派武术演释》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