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巴蜀历史大事记》,简明扼要,了解巴蜀必知!
巴蜀历史大事记
您现在的位置:开县传媒网>>文化>>开州文化>>文化正文 巴蜀历史大事记
古代约公元前30世纪古史传说: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生颛顼,封其支 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代蜀王 相继王蜀,各数百岁。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鱼凫氏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巴人活动于今汉水上游地区。 约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 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约公元前7 世纪荆人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 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 约公元前6 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市,建立五丁制度。 前361 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 前316 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巴,俘巴王, 巴亡。 前314 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 前285 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前256 ~前251 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 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道(由今宜宾通往 云南曲靖)。 前206 年,刘邦率军入汉中,任汉中王,统治汉中、巴、蜀三郡。 前202 年,刘邦利用巴蜀人力财力,还定关中,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前156 ~前141 年,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在成都市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史称“文翁兴学”。 前135 年,汉武帝派唐蒙开发西南夷,入夜郎(今贵州西部),分置郡县。 前130 年,汉武帝派唐蒙发巴蜀数万民工修筑南夷道。 前106 年,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益州部管辖今四川、云南、贵州省等地。 前104 年,汉武帝颁行由巴郡阆中市人落下闳等改制的“太初历”。 公元8 年,王莽取代西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蜀郡为导江,太守为卒正。 23年,王莽政权瓦解,导江卒正公孙述任蜀郡太守兼益州牧。 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号“白帝”,国号大成,史称“大成政权”。益州大部分地区归其统治。 36年,[ 东汉] 光武帝刘秀派兵攻大成,公孙述败死,大成国灭亡。 179 年,巴蜀板盾蛮起义,攻占巴西、广汉等四郡。 184 年,北方黄巾大起义爆发。张角在巴郡发动“五斗米道”起义。 188 年,马相等在绵竹(今德阳黄许镇)发动黄巾起义,马相自称天子,拥众数万。[ 东汉] 朝廷为镇压 起义,派刘焉入蜀为监军使者。刘焉领益州牧,图谋割据称帝。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任益州牧。刘焉父子据蜀 共26年。 208 年,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曹军败。曹、孙、刘鼎立局面 基本形成。 214 年,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市,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221 年,刘备在成都市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 225 年,诸葛亮率军征南中。 227 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在以后的七年中,曾“六出祁山”,北伐攻魏。 234 年,诸葛亮卒于五丈原。 263 年,曹魏军三路伐蜀,蜀汉后主刘禅出降,蜀汉亡。魏分益州为梁、益二州。 265 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西晋利用巴蜀水陆军队于280 年,灭亡孙吴,统一全国。 295 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301 年,入蜀就食的关中流民拥賨人李特为首领,聚众2 万人起义。 306 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市称帝,国号“大成”,后改国号“汉”。史称“成汉政权”。 347 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师伐蜀,灭“成汉”。 373 年,前秦符坚出兵攻取东晋梁、益二州,邛、笮、夜郎相继归附前秦。 375 年,蜀人张育、杨光等起兵反前秦,张育自称蜀王。 385 年,秦晋淝水之战后,东晋派兵伐蜀,攻克成都市,梁、益二州复归东晋。 405 年,谯纵领兵入据成都市,杀东晋益州刺史毛璩,自称成都市王。后秦封谯纵为蜀王。谯纵据蜀共8 年。 420 年,刘裕代晋,定国号为宋,中国历史进入[ 南北朝] 时期。刘宋统治四川地区共59年。 432 年,许穆之(司马飞龙)领导的益州农民起义爆发。许被杀后,赵广、程道养等继续以司马飞龙名义 起义,历时5 年,最多时拥众10万以上。 479 年,萧道成伐刘宋,建立南齐。南齐统治四川地区共24年。 502 年,萧衍伐南齐,建立梁朝。梁朝统治四川地区共52年。 552 年,梁末发生“侯景之乱”。侯景攻陷梁都建康,梁武帝被囚而死。其子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成都 市称帝,并举兵东下讨伐侯景。 553 年,西魏乘蜀中空虚,派大将军尉迟迥伐蜀。西魏统治四川地区共4 年。 557 年,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权,任命宇文宪为益州总管。北周统治四川地区共24年。 580 年,北周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反杨坚。 581 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杨坚任命其第四子杨秀为益州刺史、总管,并封蜀王。次年,设置西 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领其事,是为四川设道之始。 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王朝,今四川地区归唐统治。 620 年,益州道行台左仆射窦轨率益州军队随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 621 年,唐高祖李渊派李孝恭、李靖率军自夔州(今奉节)顺江而下,消灭萧铣在荆湖地区建立的割据政 权。 627 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剑阁县以南为剑南道,嘉陵江以东地区为山南道。 677 年,唐益州长史在芪州以西筑安戎城,以抵制吐蕃侵犯。 613 年,高僧海通开凿乐山大佛,历90年,由后继者完成。 733 年,唐玄宗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755 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唐玄宗出逃四川避乱,史称“玄宗幸蜀”。 759 年,诗人杜甫流寓成都市,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客居巴蜀各地10年之久。 766 年,唐朝分剑南道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连同山南西道,合称“剑南三川”。 779 年,吐蕃与南诏合兵20万,分三路进攻西川,后被唐军打败。 785 年,唐朝任命韦皋为西川节度使。韦皋治蜀20余年,结好南诏,抗击吐蕃。 793 年,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建立的“西山八国”因不堪吐蕃压迫,相率归附唐朝,并内迁到今理县一带。 870 年,南诏大军入犯西川,强渡大渡河,进围成都市,后被迫撤军求和。 881 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长安,僖宗出逃成都市,史称“僖宗幸蜀”。 882 年,阡能起义爆发。 907 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 五代] 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市 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925 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使。 934 年,孟知祥在成都市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秋死,其子孟昶袭位。 944 年,后蜀后主孟昶命人开刻《孟蜀石经》。 960 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制定了“先取西川”,统一全国的战略。 964 年,宋太祖派6 万人分道伐蜀。次年,后蜀灭亡。 971 年,宋太祖命张从信到成都市监雕《大藏经》,刻板13万余块,历时13年,竣工,运至京师印刷。 993 年,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青城爆发,起义军提出“均贫富”口号。王小波牺牲后,李顺攻 占成都市,建立大蜀政权。起义历时三年被镇压。 1001年,[ 北宋] 在蜀地置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 1023年,[ 北宋] 设置益州交子务,把交子发行改由官府经营。四川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1041~1054年,[ 北宋] 仁宋庆历、皇佑年,间,四川井盐凿井工艺出现了卓筒井。 1074年,[ 北宋] 在蜀地设茶马司,实行官营茶马贸易。 1083年,[ 北宋] 创办成都市府锦院,专门生产丝织制品。蜀人唐慎微完成药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此书后来为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的蓝本。 1127年,金朝灭[ 北宋] ,宋高宗赵构在杭州建立[ 南宋] 政权。在此后百余年间,川陕军民坚持抗金, 使金兵未能入川,支持了[ 南宋] 前期半壁河山。[ 南宋] 僧人赵智凤主持大规模修凿大足宝顶山佛教石刻。 历时约60年。大足石刻最早开凿于晚唐的892 年。 1206年,[ 南宋] 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抚使吴曦降金叛宋,自称蜀王,旋被川陕军民平定。 1234年,金朝被宋蒙联军灭亡。宋蒙战争开始。四川成为[ 南宋] 抗蒙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1236年,蒙军大举攻蜀,破成都市,陷蜀54州,然后退出四川。 1241年,蒙军再次攻蜀,破成都市。[ 南宋] 被迫将四川首府迁重庆。 1242年,[ 南宋] 派兵部侍郎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整肃军政,恢复经济,建立城寨防 御体系,多次打败蒙军进攻,史称“余玠治蜀”。 1247年,数学家秦九韶撰成《数学九章》。 1258年,蒙哥汗率7 万蒙军主力攻蜀。 1259年,王坚领导合州军民在钓鱼城凭险抗蒙。蒙哥汗受伤死于军中,蒙军撤离四川。 1263年,张珏知合州,坚守钓鱼城。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随即在四川攻城略地。 1278年,元军陷重庆,宣布“川蜀悉平”。次年,合州降陷。 1286年,元朝在成都市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元朝开始在四川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1363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随即派兵南征北伐。 1371年,明太祖派兵讨伐大夏,攻陷重庆,大夏灭亡。四川归明统治。明代在成都市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司法。在少数民族地区仍袭元制,推行土司制度。 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在成都市建立蜀藩王府。 1463年,汉州人赵铎领导农民起义,自称赵王。 1515年,人普法恶在筠连县领导都掌蛮举行反明武装起义。 1596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举兵叛明,劫掠川、黔各地。1599年叛平。 1621年,永宁宣慰使奢崇明举兵叛明,攻占重庆,进逼成都市。石柱主土司秦良玉率土兵参与平叛。 1629年,叛平。旋将永宁改土归流。 1633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军攻入四川。 1640年,法国耶稣会士利类思司铎入川传教,是为天主教传入四川之始。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张献忠在成都称帝, 建立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 1646年,清军进驻川北保宁(今阆中市),以保宁作为统一四川的据点。 1658年,降清明将吴三桂率清军攻占重庆。 1659年,清军攻占成都市,清朝四川巡抚由保宁迁到成都市建署。 1665年,清朝平定夔东十三家抗清势力,下川东战事结束,全川归清统治。 1673年,“三藩之乱”发生,吴三桂派兵攻扰四川。 1696年,罗马教廷开始在四川设立宗座代牧区。 1713年,清廷谕令四川“滋生人口”,规定“永不加赋”。同时大规模向四川移民。此后,四川人口急剧 增长。 1726年,清朝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改土归流”。 1748年,清朝正式规定设四川总督,兼督抚事,驻成都市,从此成为清朝定制。 1776年,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县事变。 1796年,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爆发。达州市的徐天德、东乡王三槐等揭竿起义。 1835年,自贡市大坟堡凿成气卤并产的“燊海井”,它是世界上第一口超1km 的深井。 1840年6 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法国传教士潜入四川传教,建立四川教区。 近代 1841年,清政府抽调川军约6 ,000 人分三批开赴前线,参战广东、浙江、江苏。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政府定四川为“协济省”。 1856年4 月,法国天主教将四川本部划为川西北和川东南两个教区,主教分驻成都市、重庆,并兼管西藏 教区。 1859年10月,李永和、蓝朝鼎在云南大关牛皮寨发动反清起义,随即进军四川。 1863年6 月,第一次重庆教案发生。 1863年6 月,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大渡河畔覆没,石达开就义于成都市。 1865年6 月,第一次酉阳教案发生。8 月,打教群众殴毙法国教士玛弼乐。 1868年11月,第二次酉阳教案发生。 1873年9 月,黔江教案发生。 1874年,美商公泰洋行在重庆设立分行,是为外国在川设立的第一个洋行。 1875年6 月,袁廷蛟领导东乡(今宣汉县)民众开展抗粮斗争。川督派兵镇压,于次年,制造东乡血案。 1875年,尊经书院在成都市建成开学。 1876年9 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条约规定“四川重庆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 1877年,川督丁宝桢在成都市组建四川机器局。 1881年,耶稣教美以美会组织“华西大会”,以重庆为传教据点。内地会辟成都市为宣教地,划分为川东、 川西两教区。 1886年7 月,第二次重庆教案发生。 1888年,英国冒险家立德乐企图率“固陵号”轮船闯入川江。 1889年,川商卢干臣在重庆创办森昌泰火柴厂。 1890年3 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英国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特权。 1890年8 月,大足余栋臣第一次武装起义爆发。 1891年3 月,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任重庆海关税务司。 1891年4 月,英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1894年8 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冬,刘光第撰写《甲午条陈》。 1895年4 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重庆开为商埠,日本攫取了轮船上驶重庆,并在重庆自由经营工商 业的特权。 1895年5 月,康有为等在京发起“公车上书”,四川举人列名上书的有张联芳等71人。 1895年5 月28日,成都市教案发生。 1896年3 月,法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1896年3 月5 月,日本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1896年3 月12月,美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1897年11月,宋育仁等在重庆创办《渝报》旬刊,是为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 1898年3 月9 日,英国冒险家立德乐带领“利川号”小火轮试航川江,到达重庆。 1898年5 月,宋育仁应聘为成都市的尊经书院山长后,在成都市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印行《蜀 学丛书》,鼓吹维新变法。 1898年7 月,余栋臣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 [1][2][3]下一页
|
|
|
浏览次数:1071--
 |
----上篇文章:[幽默]淫歌一首!.很有意思!.说话、写文章要讲究,否则.....
----下篇文章: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