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因特尔总裁“寻找成都小男孩”》. 发表于《商界》2002年6期.
*记者点击* 因特尔总裁“寻找成都小男孩”
□文/特约记者 郑光路
瑞特博士急寻“小电脑迷”
因特尔公司的总裁克瑞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全球计算机技术庞大商业帝国的领袖。他在2002年5月10日突然到达成都。5月11日,他在省长张中伟等官员陪同下参观了“数字化西部·成都2002”活动开幕式,作了主题演讲。活动中短短6分钟的川剧“变脸”让贝瑞特博士和夫人芭芭扎看得开怀大笑。 这些新闻并不特别。但很快发生了引人注目的“趣味新闻”! 5月11日,有着1.9米高个头的贝瑞特博士接受成都几十家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他的潇洒健壮令记者称羡。也许少有人知,这位63岁的总裁曾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曾驾驶过F16战斗机,还获得过“铁人三项”(游泳、长跑、骑自行车)的冠军呢! 采访快结束时,贝瑞特博士出人意料地反问记者:“请问这里有多少家成都媒体?我想请各位记者帮忙找一个人。”贝瑞特博士缓缓地举起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正在聚精会神操作电脑的小男孩。
贝瑞特博士对记者说:“这张照片是我公司工作人员于2001年7月27日16时11分在成都某电脑城抓拍的。”照片上的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仅五六岁,身着白衣黄裤,正聚精会神地玩着电脑。因为个子实在太小,小男孩一直站着移动鼠标。
博士接着说:“有人告诉我,小男孩玩电脑时说‘要是我家也有这种电脑就好了!’”
贝瑞特博士声音琅琅地对记者们说:“我要满足小男孩的愿望,送给他—台全世界最先进的电脑——装有Inter2.5GHz芯片!这种2.5GHz芯片刚由Inter研制出来。目前,中国市面还没有这种级别的个人电脑!”
5月12日,“因特尔总裁寻儿童赠送超级电脑”立即成为成都各主要媒体耸人听闻的特大新闻。
幸运男孩,你在哪里?
究竟谁是“幸运男孩”? 5月13日,成都大小媒体的显要版面上竟—下子涌出好几个“照片中的男孩”!还有不少市民急急忙忙给报社打电话,有家长带着孩子到报社要求“鉴定”……
“喂!《天府早报》新闻热线吗?我的外孙方子昂就是英特尔总裁要找的成都小男孩!”
12日下午3时,家住成都中央花园的市民胡晓激动地打来电话。《天府早报》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办得有声有色。
记者云源、陈勇如获至至宝,风风火火赶往胡晓家。方子昂正在楼上的房间午睡。他妈妈母黄女士说:“照片上的小男孩是我儿子。小家伙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他爸在深圳工作,每次和父亲通话,娃娃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我要玩你的手提电脑!’去年暑假,我带娃娃参加电脑培训班,期间常去新世纪、百脑汇等电脑城闲逛……他特别爱玩电脑,去电脑城一不注意就溜得没得人影!”
黄女士还指着报上印的照片说:“儿子穿的短袖是从国外买的,裤子是上海买的,凉鞋则是外婆在成都买的。”未满6岁的方子昂由母亲陪同,兴致勃勃回到报社。《天府早报》负责人也非常高兴,授予方子昂“荣誉小读者”证书。小子昂则四处寻找电脑,嚷着要“玩游戏”……
该报迅速与北京英特尔中国公司取得联系,该公司公关经理极为兴奋。表示公司高层对此事极为重视,并请将方子昂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发往英特尔中国公司总部,以便进一步确认!《天府早报》在13日的第一版登出方子昂大幅彩照:“找我吗?”
《成都晚报》由于有原著名的《商务早报》解体后的精兵强将投入麾下,深受成都地区读者欢迎。一位名叫杨红的女士打进热线肯定地说:“贝瑞特博士要找的小男孩,就是我的儿子,叫汪琪明!”
小男孩被家人带到该报,汪琪明的妈妈杨红女士对记者说:汪琪明的姨妈和舅妈最先看到报纸,不约而同地叫了出来:“这不是汪琪明吗?怎么上报纸了呢?”于是两人都赶紧给杨红打电话……住在外公外婆家正在读学前班的汪琪明看了报纸上的照片,很坚定地说:“照片的小男孩就是我!” 亲戚们力主快去认领贝瑞特博士的“赠品”,都说这不仅是—台电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小孩子来说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教育机会,因能获得贝博士青睐的人并不多……汪琪明—见到报社电脑,就轻车热路地找游戏玩起来。记者指着照片上小男孩问他:“你穿过照片上小男孩的白衣服黄裤子和那双凉鞋吗?”汪琪明马上反问记者:“怎么没有穿过呢?”
杨红说:“汪琪明从小就是个电脑迷,只要去电脑城,常溜去玩电脑,害得我八方找人!”汪琪明的姨父说:“汪琪明在四五岁时,就能自己打开电脑打游戏、画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杨红说:汪琪明常要求家里买电脑,家里于是在去国庆节买了台电脑,汪琪明在班上算是电脑“尖子户”!
《成都晚报》于是登出《我就是你们找的小男该》和汪琪明的照片。
报社把汪琪明的相关情况送到英特尔中国公司。英特尔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汪琪明的家人能提供更多能够说明情况的证据。记者岳战野马上到汪琪明外公家,但是汪琪明的外公、外婆说:“在捐赠活动中把汪琪明已小了不能穿的衣服捐赠出去了……”
5月13日同一天,在成都订户最多的《成都商报》也爆猛料:《贝瑞特,娃娃找到了》!
这家报社找到的娃娃叫王佳宇,1997年1月20日出生于浙江慈溪市,2000年底随父母来到成都,现就读于某企业幼儿园大班。据《成都商报》说:昨天上午9时许,又一个热线电话响起,给记者打电话的成都日昌电脑公司经理杨斌说:“昨日他上班时翻报纸,猛然发现贝瑞特要找的孩子正是本公司职工王中迪的儿子王佳宇。这孩子几乎每天都跑到电脑城玩。”
上午10时后,该报记者张国鸿将小佳宇一家接到报社。一进办公区,他便被一排排电脑迷住了。虽然他的小手还不足以握住鼠标,但一见电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点击。“叔叔,这个电脑上没有拳王啊?”原来,他最喜欢玩的电脑游戏是“拳王”。说到高兴处,他还教记者怎么玩: “叔叔,你先要记住,‘1’是中踢腿,‘2’是甩鞭子,你要练习转身哦!”
记者指着该报刊出的照片问佳宇:“这是谁?”他调皮地说:“这是王佳宇,今年5岁。” “你还记得你照片上的这件衣服吗?”佳宇拍了拍胸脯说:“衣服在家里,上面有3头小牛。”当记者告诉他,有一位外国爷爷要送他一台最好的电脑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我要到三楼(电脑城软件区)去买一个拳王光盘装进去,我还要学上网!”
小佳宇父亲王中迪说:以前是浙江宁波一家工厂的工人,下岗全家来成都打工。他与妻子都不会使用电脑,小佳宇来成都之前还没有见过电脑。佳宇去年春节后开始在电脑城附近一所幼儿园读书,一放学就自己在电脑城里玩,这里有很多可免费使用的电脑。由于这孩子活泼可爱,电脑城的人都很喜欢他,但也没有教他怎样使用电脑。直到有一天儿子的同学到家里来向儿子“请教”,他才知道儿子已经是电脑迷了。
最关键的证据是王佳宇家里有没有贝瑞特提供照片中那孩子穿的衣服。小佳宇的母亲找出一大堆旧衣服,记者从中找到和照片上一模一样的白色短袖T恤,动物下面是英文字母(YOLESPORTCLUB),与照片上露出的部分完全一致。孩子的母亲又找出了孩子当时穿的黄色短裤、与照片上完全一致的皮凉鞋。
成都市民看得眼花缭乱,这下议论纷纷:“还是商报说的才是真的!”
《成都商报》在5月14日再抖“钢鞭”说:北京英特尔公司已将手中的“秘密证据”抛出,就是去年7月27日英特尔中国公司庄海鸥所拍的4张照片中的另外3张,是“神秘小子”的脸部正面近景照。照片上有小孩子上衣上的图案、英文字母等细节。(见图5)
“与本报寻找的王佳宇别无二致”!该报不无得意地评论说:另一家报社推出的孩子,拿不出当年行头,据称他家人早已将最重要的证据——照片上的衣服等“捐了出去”。事情真有那么凑巧吗? 昨日某报封面小孩的妈妈黄女士说,一想到有人会议论说“是不是冲着电脑去的”,就觉得很委屈……
《成都商报》还披露了英特尔公司提供照片的详细背景:去年“TCL”和“联想”两家电脑公司展开激烈的“P4大战”,暑期英特尔联手TCL在全国搞了一次P4展示活动,7月27日展示活动在成都世纪电脑城举行。当时专程来蓉的英特尔中国公司市场总监庄海鸥看到一位小男孩专心致志玩电脑,就及时抢拍下这个镜头。成都小孩专注的表情,被看成是P4芯片在全球快速推厂的证明……而《成都商报》早就刊登过这张照片,去年佳宇上报的事,“连电脑城门口干杂店的大爷都知道”。
《成都商报》因此称:英特尔中国公司公关经理沈激“由衷地感叹说:成都商报的影响确实太大了,商报的记者效率真高。你们连他的全套衣服都找到了?实在太厉害了!你们把许多该我们做的事情都做了……我代表贝瑞特谢谢你们!”
新闻后引起的“新闻”
《成都商报》独领风骚,有的报纸不平了,有种“被耍”了的感觉!
《成都晚报》5月15日披露了新闻幕后的“新闻”说:前日记者突然接到成都某报记者的电话,称此次寻人活动其实是该报和英特尔公司—起做的,几个月前就策划好了,因此他们能迅速找到照片上的小孩并拿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孩子当年拍照时穿的—套“行头”!
这家报纸又说:3个成都男孩也许他们都会是幸运儿。作为一个完整的商业策划,3个孩子都已经家喻户晓,并成为“英特尔的形象标志”……贝瑞特这位 “芯片巨子”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广自家的品牌,于是英特尔选择这张照片并精心为贝瑞特策划了这个成本并不高、社会效应却很轰动的寻人活动。英特尔人聪明和善于利用周围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成都晚报》言外有音地说:“如今,好像一切都可以商业化,包括人们的美好愿望。英特尔此举无可厚非,其商业策划也实属高明,事情不管怎样收场,其品牌效应肯定是大大提升了。参与策划的媒体又如何呢?也许其品牌效应也会提升,因为他们找到了“真正的成都男孩。”但当明白了“真童”是如何找到,这种“新闻”又是如何出笼的,掏钱买报的人心里的滋味,不仅门口“‘干杂店的大爷知道’,是地球人都知道”。
《成都商报》却在5月16日登出篇《贝瑞特抛下“试金石”》辩解不是“联手炒作”:“勿庸讳言,成都地区媒体竞争激烈,本报庆幸,凭着我们记者的敏感和敬业精神,我们将此次寻人新闻以最准确的方式报告给了读者。”
成都另一家《华西都市报》这次没有过多介入这事。该报12日曾说:“贝瑞特圆这位小孩电脑梦的苦心可嘉;不过IT界人士认为,‘芯片大王’此番来华穿梭外交,当然不会放过树立自家品牌的好机会。据称曾有策划公司考虑寻找在1998年成都电脑节与贝瑞特对话的大学生,但这一方案没有实施;也许这一设想给了相关方面启发,居然升级别由贝瑞特二度访蓉寻找‘成都电脑小孩’……” 莫非这家报纸早就嗅到什么味儿了?
真是“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吗
5月17日上午10时,成都喜来登饭店35楼贵宾厅。方子昂、汪琪明、王佳字3名小男孩跳跳蹦蹦聚在—起了。 3家报社各有—名记者参与见证“谁是贝博士要寻找的小男孩”。
气氛先有些沉闷。英特尔中国区市场总监庄海鸥请孩子吃精美饼干,但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却对桌上笔记本电脑更兴趣。庄先生问:“能背背诵26个英语字母吗?”方子昂一昂头就脆生生唱起了“ABCD……”字母歌,另两个小家火也应声同唱。庄先生把3个姓娃分别抱上座椅问:“你们想得到一台电脑吗?”
“想!”异口同声的童声回答……
当天,喜来登4楼,发布会现场。成都20多家新闻单位30多名记者挤了—屋。
庄海鸥否认了同某报“联手炒作”的说法。他说:贝瑞特博士首次看到男孩照片是在从西安飞赴成都的专机上。当专机飞至成都上空时,贝瑞特博士突然转身来对庄海鸥等人说:“我想送他—台最好的电脑。”博士专机于当日22时抵蓉后,英特尔人员赶紧拿着照片四处寻找冲印点,并于次日将小男孩侧身像送到各媒体。但对于为何没在第一次送照片时就应拿出该小男孩的正面像这个问题,庄淡淡说:“因为工作疏忽了。”
一个男记者首先发问:“请问究竟谁是贝瑞特博士要找的成都男孩?”
庄海鸥的“鉴定”出人意外,他说:“考虑到确认‘主角’对另两位男孩及家庭可能带来不良感受和影响,我拒绝指认哪一位是真的!这个真的成都男孩只装在我一个人的头脑里。从感情上讲,3个成都男孩都是真的,都将获得一台英特尔赠送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个人电脑并随时享有由英特尔提供的终身免费培训……”他又说:由于国内还没有装备P2.53GHz芯片的个人电脑,英特尔早展开搜索,在全球寻找装有该芯片的电脑,最快可以在3个星期内将电脑送到3位成都男孩手中。
一位女记者举起电话问:“我才刚接到一位男孩父亲的电话,因为英特尔公司不宣布谁是要找的成都男孩,他们感到受到了伤害,表示拒绝领取英特尔赠送的电脑……你认为这公平吗?”
这下是庄海鸥先生惊讶了,但他立即淡淡说:“我们已同3个孩子的家长沟通,他们中并没有谁表示拒领电脑。”
记者跑到隔壁餐厅内,王佳宇和他父母已不在了…… 下午2点,《天府早报》记者云源进行了电话采访。王佳宇的父亲王中迪说:“英特尔派人来成都就是要确认谁是贝氏要找的男孩,为什么不宣布?给3 位男孩各一台电脑,我没意见,英特尔不宣布结果,我想不通,给我100台电脑我也不要!”
记者问:“小佳宇知道你拒领电脑吗?”王中迪迟疑了片刻说:“还没告诉他……”他又说,自己是佳宇的监护人,有权代表儿子拒领。
记者马上电话询问庄海鸥,庄称:“既没有谁当面说拒领,也没有哪位家长打电话告诉我及公司说要拒领。”
下午5时,贝瑞特博士从美国给庄海鸥发来电子邮件,对英特尔中国公司向3位男孩各赠送一台电脑的决定深表满意:“我本想满足一个成都男孩的心愿,你却让我满足了3个成都男孩的心愿,让3位孩子高兴,我更高兴。”
成都市民议论纷纷:有为全球最先进的电脑国内首先在成都落户而高兴;有人说因特尔向3个儿童都送电脑有人情味,皆大欢喜;也有人为王中迪叫好,说“有骨气”;有人还气愤地说:“3台高级电脑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因特尔明明声称要寻找‘真的小孩’,为啥又含含糊糊故作慷慨?这样愚弄舆论,这不是炒作又是啥子!”
一波三折戏剧性“寻童事件”暂告结束,争论是不是“联手炒作”、猜测王中迪3星期后是否真的拒领电脑……其实已并不重要了。因为因特尔公司已确实在“寻童”中有了“价廉物美”的轰动效应。
产品质量甚好却欠缺营销公关本事的中国各家公司老总们,看来该悟出点道道了!
(编辑 易南英) (发表于《商界》2002年6期.文/特约记者 郑光路)
[face=隶书]因特尔总裁“寻找成都小男孩” [/face][fly]因特尔总裁“寻找成都小男孩” [/fly]
|
|
|
浏览次数:1868--
 |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残疾母亲创造生命奇迹》.发表于《深圳商报》2001年9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