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清末及近代名人丧葬礼俗(很全,很可供参考)

作者: -上传日期:2006/5/2
清末及近代名人丧葬礼俗(很全,很可供参考)

序 一 
北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古都,自古以来,这里聚集着众多的知名人物,
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众多的风云人物应
运而生.由于历史较近,所以这些人物又为人们所熟知,有的是民族精英,
他们的毕生作为,对于历史的发展与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起过一定的推动
作用.有的则是在历史上功过比例不等的复杂人物.还有的则纯为民族败类.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不一,统治阶级所持的功过标准备异,因而使得
他们都有一个令人瞩目的身后"哀荣"——隆丧厚葬.
本来,丧葬礼俗就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侧面.而每个不同历史时期名人,不同形
式的典型葬例,则好像是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反射出这种传承文化极为丰
富多采而又纷纭复杂的内容,从而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朗的国家典制,以及不
同阶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人们的礼仪,风俗,习尚,心态(追求和
向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通过多年的民俗调查,并多方搜集历史文
献资料,整理,总结了自清末以来,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地区
的名人葬例和与北京地区有关的名人葬例.
本书从被发送人的社会地位选择了上至前清帝,后,妃,王公,民国总
统,总理,军阀,名僧,戏曲名伶,下至民间艺人,烟花妓女等例.从葬例
性质上,既有国葬,公葬,又有民葬.从殡仪形式上,既有民族传统形式,
又有辛亥革命后"改良维新"的形式.从历史时期上,包括了清末;民国后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国民军北伐统一中国之后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执政
时期;日寇侵华,华北沦陷时期;并附本世纪50年代初期一例.这样,基本
上反映出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阶层,各种不同形式的丧葬礼俗.
历史人物的毕生经历是极其复杂的,而且"生有地,死有处",生地死
处未必一致,身后哀荣亦各有异同.有的历史人物的原籍及其最后"归宿"
都非北京,但他的毕生活动,却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创业,扬
名就在北京;有的本是北京人死于异地他乡;还有的纯系异国人士,却身后
之葬礼杂以北京礼俗.凡此种种,各择其较为典型者,列入一二,当可反映
出外地礼俗与北京礼俗的异同,以资对照类比.
二 
清末民初这个历史时期,欧风东渐,新潮泛起,一切旧的意识形态都在
逐渐更新,作为传承文化的丧葬礼俗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始自清代康,乾
①,定型于道,咸②的传统模式,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还没有退出"历史
舞台",甚至还占上风.这在许多名人的丧葬上,表现得极为突出.
清末民初的名人葬礼,表现了如下的四个特点:
(一),新旧形式的兼容并蓄
新旧交替必然要有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旧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冲击,但由于丧葬礼俗,较之其它礼俗(如岁时节年礼俗,婚嫁礼俗,寿庆
礼俗等等)具有更为顽强的传承性.这主要是丧葬的"礼"与"俗"比较统
一,群众基础很深,难于一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有的名人多是所谓"三朝
元老","两代元勋",平生身跨两个以上的不同历史时期.历史和他们自
身的经历都无法绝然割断.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政权的更
迭,其它方面的旧意识形态则是任其自然存亡.同时,民国肇建,礼制未修,
在无典章可循的情况下,必然要沿袭其旧.故清末,尤其是民初,以至民国
以来的名人葬礼,除孙中山和极少数人是全新的以外,几乎都是新旧形式兼
容并蓄的,在某种程度上,新的形式仅仅作为传统形式的附加部分,成为一
种点缀.此种情况以南方各省,市为最,北方次之.例如:上海十里洋场的
名人大丧,讲究以印度巡捕骑马开道,并用以多种军乐,西乐,间杂于传统
仪仗,响器之间,既要擎举作清官"荣归故里"时的万民旗,万民伞,又要
高悬民国时期所荣获的锦旗,锦标.既要以黄亭抬着清帝所赐的"御赏";
又要以彩亭抬着民国时期所得的文虎章,嘉禾章等勋章大绶和盖有"荣典之
玺"的功勋状.
(二),民葬(家葬)与公葬,或公葬与国葬在性质上含混不清.
一般平民百姓死后,绝大多数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举行葬礼,极少数因
赤贫无力发丧埋葬的,才由他人助葬,形成一种贫葬穷办性质的"公葬".
而名人无论其身后是否萧条,均可出现地方性的,行业性的公葬,成为死者
的一种荣典.其实际上,都是民葬与公葬的混合体.有的小名人若单凭其生
前业迹,并不够公葬条件,但因身后萧条,棺椁无着,必有其本行业中的某
个单位或个人出头,为其集资助葬(通过公葬又加深了其知名度).后者,
既有民葬的性质,又有贫丧富葬——公葬的性质.还有的名人有功于国家或
地方,但又不够国葬条件的,有时,国家或地方以某种不同的名义给予公葬.
民国时期有"国葬"的提法,但由于军阀混战,政局不统一,不稳定,
所以《国葬法》的确立,颁布,执行与废止都比较混乱.国家的"伟人政客"
身后哀荣务尽其奢,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唯以民葬模式
为基础,附以某些新的形式(如陆,海两军仪仗队等)而已.
(三),体现了信仰上的"三教圆融"和"万道归一".
名人,尤其是政界人物,生前为了政治上,交际上的需要,很可能介入
多种不同的宗教,所以,在他们死后的丧礼上,必然会出现儒,释,道各占
一席,来个"三教圆融".按儒家的典制成服,成主;办个藏传佛教,汉传
佛教和道教的综合法会,这是司空见惯的做法.有的亡人及其孝属并非有什
么真正的宗教信仰,只不过是为了丧礼排场上,观瞻上的需要.当然,有的
确是由于身份复杂,一身多信,而导致身后葬礼上的"万道归一".例如:
旧时住在上海租界的英籍犹太人哈同,本来是犹太教徒,住在"公共租界"
里,身为洋行老板,受到西方天主教的影响,在家庭里又受其妻子和大管家
佛,道两教的影响.所以,他死后的葬礼中,世界上主要的几大宗教不能不
各占一席,成为古今中外罕见的奇观.
(四),受满清统治者的影响,在婚丧礼俗上,满汉两大民族逐渐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汉人满化,满人汉化,或采取满汉合璧的形式.
清代,汉官婚丧礼仪掺杂满礼;民国以后,满人婚丧礼仪又掺杂汉礼,
如满人出殡学汉人的摔盆儿,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集中地体现在某
些名人葬礼上,因为其礼仪排场越大,越要满,汉合璧.什么满汉全席,满
汉执事,一骨脑儿地往一起堆砌.例如:袁世凯是汉官,但在他死后的丧礼
上,许多方面都是按清室皇家的满旗礼仪进行的.出殡时的仪仗既有汉执事
的五堂幡,伞;又有满执事中的门纛,曲律,黄鹰,细犬,骆驼,刽子手等
象征游牧民族出猎的仪仗.是典型的满汉合璧形式.
三 
清代国家有典章礼制,而且等级森严,强调"遵礼依制"治丧.王公贵
族有爵,衔之分;臣僚有品级之分;满,蒙,汉三军二十四旗(外加内务府
三旗)各依定制,不得逾越.民国初建,北洋政府不修典制,对于前清的典
制又任其兴废存亡,诚然做到了"朝廷无干涉民俗说".除前清王公,遗老
自觉遵守旧制外,对于汉人则听其自便,不论官民,只要有钱,想怎么办就
怎么办.这样,名人,尤其是"伟人政客"既不受礼制上的限制,又不受经
济上的制约,所以就都竭尽全力,各显其荣.从形式到内容都不甚规范.
国民党统治时期,曾企图改革旧式的婚丧礼仪,由于习惯势力强大,结
果都不成功.
国民军北伐,北洋政府覆灭后,国民政府(指国民党政府——下同)于
民国20年(1931年)5月15日通令废除跪拜礼,要求依新颁法令"痛革此
种恶习"而代之以鞠躬礼.
民国23年(1934年)9月,北平市社会局力图"纠正礼俗".9月23
日《北平晨报》对此作了报道:
"自民国成立以来,对于专制时代之礼节,虽有改革之命令,但各地居
民相习成风,迁延敷衍,阳奉阴违,致各种仪式新旧参杂,而以北平市为尤
甚,凡婚丧庆吊,仍多袭用前清旧制.仪式方面,往往金瓜,钺斧,朝天镫,
伞扇旌旗,招遥过市,甚有绵延数里之长,而执斯物者,多为乞丐,蓬头垢
面,红帽绿衣,实有碍观瞻,阻滞交通.在当事者,以此种铺张,认为荣耀.
至于礼节方面,多数居民仍喜沿用叩头,作揖,请安等形式.酬酢既费周折,
且表示一种奴隶根性.现闻社会局将组织讨论礼俗委员会,对于婚丧仪式及
各种礼节,拟条分缕析,详加讨论,明白规定,布告市民,一体遵照……"
但无下文.
民国25年(1936年)1月,北平市公安局通令,取缔旧式婚丧仪仗,令
区,队认真执行.《北平晨报》于1月22日报导说:
"平市公安局以旧式婚丧仪式屡经取缔,乃近来仍有沿用者,该局昨特
抄取缔婚丧仪仗执事各单,通令各区,队认真执行取缔,不得稍忽.兹录其
应取缔婚丧仪仗执事各单如次:
"坐都马,后护旗,日正伞,如意轿,小拿盘,彰库刀,拉都桶,弓箭
撒带,诰封黄亭,曲黄伞,提炉御杖,龙幡,黄牌,龙扇,曲律,衣包马,
门伞,扇棍,耳箭,刽子手,军牢夜役,龙头皮架,鸟绵枪,黄鹰,细犬,
对马骆驼,官衔红牌,官幡,回避牌,红锣衣,红缨凉帽,对襟补褂,红缨
秋帽,红锣帽,肃静牌,曲黄伞."③
所有这些"通令",全国上下,一律执行不通,人们根本不予理睬,我
行我素.俗云:法不责众,当局碍难强制.尤其那些使用"前朝仪仗"的,
不是清室遗老,就是民国新贵,地方上对这两类"上层人士"拍捧唯恐不及,
又何以限制 另一方面,当时红白口上的各类租赁行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
员为数甚多,如彻底取缔,势必造成失业,政府又无力安置,所以,每次颁
布一项"取缔","限制"的通令后,又都以照顾"民间生计"为下台阶的
藉口,从这一历史时期整个名人葬例来看,当局的改革通令徒具空文.
至于日伪时期五次"强化治安"提出所谓"革新生活",以及新民会中
央指挥部部长缪斌手订《新民生活实践运动要纲》第二项"丧祭仪式应为求
简单肃穆,取消无谓之仪仗."更是纸上谈兵,由该时期的巨奸葬例来看,
诚然是自打嘴巴.
抗战胜利后,面临彻底倾覆,瓦解的国民政府内政部,于民国37年(1948
年)9月16日,公布了所谓《婚丧仪仗办法》(条例)④,该条例第四条规
定"婚丧不得沿用含有封建色彩或迷信性质之仪仗,违者由地方主管机关分
别予以销毁或没收之处分."不过,作为时局来讲这已是多此一举了!历史
宣告:不劳阁下的大驾了!
四 
婚丧礼俗,包括历史上名人的葬礼,乃是社会史的一部分,我们同样应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它,从广义上讲,重视人的身后大事,让有业绩的死者
充分享受哀荣,历来被汉,满两大民族的人们视为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大
事.官,民,贫,富,各有各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正面意义.从其主
旨上看,都在体现自己民族,国家,家族,以至个人集团的尊荣,尤其是旨
在体现人类自身的尊严(以区别对于其它动物死后的处理);激励,教育后
人继承先人余绪而创业自强.总之,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以礼治国"的产
物.
但是,我们也应从另一方面看到当年的一些军阀,政客,汉奸,并无正
面的业绩可谈,他们将毕生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大修坟茔,大办丧事,竭力炫
耀自家的"天恩祖德",功名富贵.而且互相攀比,不遗余力.不但虚耗了
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社会上的不良空气.这是应予批判的.
因为本书主要是旨在体现近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俗, 不是仲裁
历史人物.关于有些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根据他毕生的政治作为,历史功过,
应不应享受某种哀荣,对后人有无积极的教育意义,我看,笔者在此不必大
发议论,这个"权利"还是留给广大读者吧!
①完颜佐贤.《康乾遗俗轶事饰物考》.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0—8出版.第39—44页.
②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1出版.
第84页.③《公安局取缔旧式婚丧仪仗,令区队认真执行》.《北平晨报》,1936
—1—22 第6版.该报导所列仪仗杂乱无章,不但婚丧不分,且仪仗与执事
夫的衣帽混杂一处.第十项"曲黄伞"与最后一项"曲黄伞"相重.笔者未
予改动.望读者注意.
④《内政部公布婚丧仪仗办法》.北京《华北日报》,1948—10—6第6
版.
近世名人大出殡
同光两朝不挂名女皇的"金葬"
——慈禧太后葬事概略
世人相传,人死葬法有五:即金葬,木葬,水葬,火葬,土葬.此乃将
人间的葬事牵强附会地赋予"五行"的意义.帝王,后妃死后为金葬;满,
汉臣民死后殓以质料不同的木棺,是为木葬(然后以土掩埋,实际上是木土
复合葬);水葬多出现在江河湖海之滨的少数民族;佛教徒圆寂后皆荼毗火
化,表示"五蕴皆空"①,是为火葬;回民死后挖"喇哈儿"为土炕形,使
遗体直接接触于土,是为土葬(这种说法当然不能概括中国各民族所采用的
各样葬式,因此是不完整的).
盖金葬是对帝王葬事的尊称,言其至尊,至贵,至高.仅以垄断清政权
达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来说,她死后是典型的"金葬".其葬礼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耗费人力物力之巨是骇人听闻的.从她六脉初绝(民间称"倒头")
到葬入东陵地宫,丧礼近一年,共花掉120万两白银.
古制天子之椁四首.清代帝王的棺椁比起古代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慈
禧太后的金棺做好后,先用一百匹高丽布缠裹衬垫,再漆饰四十九道.每道
油漆都必须按既定工艺规程如法操作,工序各有不同名目:第一道谓之"钻
生漆";第二道谓之"通漆灰";第三,五,七,九,十一道谓之"漆满糊
布";第四,六,八,十,十二道谓之"压布漆灰";从第三道到第四十道
轮番使用漆满糊布和压布漆灰两种工艺.第四十一道谓之"中漆灰";第四
十二道谓之"细漆灰";第四十三道谓之"浆漆灰";第四十四道谓之"糙
漆";第四十五道谓之"垫光漆";第四十六道谓之"退光漆";第四十七
道谓之"笼罩漆";第四十八道谓之"金胶漆";最后一道谓之"满扫金"
②.漆饰完毕还有一系列的加工.她的棺材体积庞大,盛殓遗体绰绰有余,
于是填装了大量的殉葬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1908年11月16日),慈禧遗体殓入梓宫,
同时放进去大量的殉葬品.其中有:正珠朝珠五盘;东珠朝珠四盘;红碧瑶
朝珠四盘;绿玉朝珠二盘;珊瑚寿字朝珠二盘;珊瑚双喜朝珠二盘;红碧瑶
手串三盘;绿玉莲子手串一盘;珊瑚手串一盘;正珠念珠六盘;红碧瑶念珠
二盘;绿玉念珠一盘;珊瑚圆寿字念珠二盘;绿玉兜纪念一挂;正珠挂钮一
副;金镶正珠镯子一副;金镶各色真石正珠镯子一副;金镶珠石镯子五副;
珊瑚雕螭虎朝珠一盘;珊瑚朝珠二盘;龙眼菩提朝珠一盘:大正珠手串一盘;
正珠手串二盘;东珠手串二盘;金镶正珠龙头软镯一副;金镶各色真石白钻
石葫芦镯子一副;镀金点翠穿珠珊瑚龙头镯一副;东珠软镯一副;白玉镶各
色真石福寿镯一副;绿玉圆镯三副;绿玉烟壶三件;茶晶烟壶一件;白玉皮
烟壶一件;玛瑙烟壶一件;洋金镶白钻石小表一件;洋金镶珠日带别针小表
一件;洋金镶白钻石宝砧桃式别子一件,紫宝石桃式别子一件;白玉透雕活
环葫芦佩一件;绿玉透雕活环佩一件;珊瑚鱼佩一件;大蚌珠别子一件;白
玉鱼一件;蚌珠别子二件;汉玉珞③一件;汉玉仙人一件;汉玉玩器二件;
汉玉玩器一挂;金镶钻石带别子一件;白玉蘑菇一件;白玉羚羊小别于一件;
白玉猫一件;黄玉杵一件;雕汉玉针一件;汉玉羚羊一件;雕绿玉圈纹扳指
④一件;雕汉玉镶金里扳指一件;汉玉扳指两件;红碧瑶暖手⑤一件;玛瑙
暖手四件;汉玉东升⑥一件;汉玉箭隔⑦一件;汉玉蚕纹璧一件;汉玉英雄
鸡心玦⑧一件;汉玉昭文袋⑨一件;绿玉猴跁杵簪三支;红碧瑶猴跁杵簪一
支;正珠抱头莲二支;金平安小耳挖二支;蓝宝石抱头莲二支;红碧瑶抱头
莲一支;紫宝百抱头莲一支;子母绿抱头莲四支;茄珠抱头莲二支;大小正
珠抱头莲四支;绿玉抱头莲一支;蚌珠抱头莲一支;绿玉镶红碧瑶抱头莲一
支;珊瑚绿玉蝠一件;金镶红白钻石蜻蜓一件;金镶白钻石蜂一件;红碧瑶
绿玉穿珠菊花一对;金点翠佛手簪一支;绿玉佛手簪一支;金镶绿玉佛手簪
二支;金镶珠佛手簪一支;金点翠镶绿玉小珍石米珠佛手簪一支;雕绿玉兰
花佛手簪二支;雕绿玉杵佛手簪一支;绿玉宽镏子⑩二件;绿玉镏子二件;
绿玉马镫镏子四件;绿玉小马镫镏子一对;珊瑚宽镏子二件;珊瑚镏子一件;
红碧瑶宽镏子一件;红碧瑶万寿无疆镏子一件;红碧瑶马镫镏子大小三件;
绿玉镶红碧瑶福寿镏子三件;金镶红白钻石镏子一件;金镶红碧瑶小正珠镏
子一件;金镶大小正珠镏子六件;金镶蓝宝石镏子三件;金镶子母绿镏子一
件;正珠戒箍(11)一副;正珠戒箍一副;大正珠帽花(12)一件;金镶红
白钻石桃式帽花一件;金镶红碧瑶绿玉白钻石帽花一件;大蚌珠桃式帽花一
件;大正珠帽花一件;红碧瑶桃式帽花四件;金镶红碧瑶子母绿帽花一件;
金镶红碧瑶珠边帽花一件;金镶钻石帽条(13)一件;横绳帽条(上钉正珠
二百零四颗)茄珠褂钮一副.慈禧的遗体简直被深深地埋在珠宝,金银,翡
翠,玛瑙之中,确实是名符其实的"金葬".据说,当时有个宫女看了之后,
觉得太过份了,背后曾议论说:"这么多的殉葬物,将来必要招致后患,到
那时老佛爷(指慈禧)恐怕连条裤衩也剩不下."20年之后这话果然应验了.
民国17年.竟然被以孙殿英为首的军阀,兵痞们劫掠一空.
慈禧入殓后,金棺即停于寝宫.由和平门内大六部口陈记六合棚铺搭了
一殿两卷的起脊大棚,作为每天王公大臣轮流上祭之用.按清宫惯例,要用
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四棚经作荐亡法事,每
天一棚,逢"七"四棚轮念或念对台经.这样,办成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
道教的综合道场,以壮大丧礼的势派.所以,棚内部搭上高大的经台.祭棚
外,搭着高耸的钟,鼓二楼,两边遥相对称,每日早晚上祭奠酒时,好来个
"晨钟暮鼓".棚外正中还要搭上三座高大的席箔牌楼,上顶安着席制的五
脊六兽,有如旧时东四,西四十字路的四面牌楼.巍峨壮观.
牌楼下,对称排列着以青松碧柏的枝叶编成的狮,虎,象,麒麟,狻猊,
骆驼,仙鹤,野鹿……还有数不清的宫廷特有的仪仗和黄云缎挂彩色飘带的
"万民旗","万民伞".俱都插于特制的金红罩漆的执事架上.
祭棚内,各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各种祭席尽管随祭随撤,
仍是堆积如山.
一切祭品务尽其奢.作为殉葬物的变种——纸活等冥器更是无计其数.
在她奉安入陵之前,于不同的丧礼环节,焚烧了大量的纸糊的神楼宝库,亭
台殿阁,凤辇舆轿,御前侍卫,歌妓侍女,京剧戏出,满汉全席,"三牲"
祭筵,螺甸镶嵌大理石心的硬木桌椅,多宝格,罗汉床,金钱桌,金钱柜……
以及仿其生前喜爱的文玩,古董,钟表,文房四宝,生活器皿等等.凡所应
有,无所不有.此外,凡是她生前穿用过的衣服鞋帽,除了分别赐予皇亲王
大臣作为遗念外,大部分随同上述纸活一起焚化.
据说,慈禧死后的60天,过"奈河"时已经烧过一次船桥.可是次年有
的大臣却上奏说,老佛爷升遐后60天,正逢腊月封冻之时,恐不能行船,无
法得渡(实际上他们想借机贪污).但按丧礼旧俗,一切丧祭均不得重复,
否则即有"重丧"(百日之内再死人)之虞.所以,只好托言于佛教的盂兰
盆会"中元普渡"的说法.于是即在宣统元年七月十五日(即1909年8月
30日)再烧一次法船.按其立意,当然是专门超渡慈禧的御用法船,但这也
象征着清室替慈禧发心普渡冥界众孤魂的法船,这样,就给慈禧作了身后功
德.
慈禧的这条法船,船身长18丈多,宽2丈多.基本上是木结构的框架,
糊以绫罗绸缎和彩布.据有关记载:"船上楼,殿,亭,榭,陈设悉备,侍
从篙工数十人,高与人等,皆衣真衣.此外,殿陛阴森,神佛巍坐,旁立鬼
判,状极狰狞.中竖10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渡中元'.无数红
莲,围绕船外."届晚,燃烛其中,蔚为奇观.文武百官列队,至东华门北
沙滩地方送焚法船.当时,许多男妇老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人们"感叹
之声,不绝于耳."
慈禧奉安入陵的势派恐怕是清末最大的了.一般臣民死后"发引"用的
引路大幡不过高1.5丈,或1.8丈,最多以32人抬异而行.而慈禧用的引路
大幡却高3.2丈,由64人抬起来就有4丈多高.所以,殡列所经过的地段,
许多民房,厂房,电线杆都奉旨拆除.临时还有所谓"金锹","玉镐"在
殡列前边开道,可以随时拆除障碍,"如有阻拦,处以杖刑,打死勿论."
丹旐(大幡)之后,是五光十色的"万民旗","万民伞"的旗群伞海,
遮天蔽日,以象征着她的"德政".接着便是上千人的"法驾卤簿"宫廷仪
仗队,以及风辇舆轿,连同僧,道,番,尼,王公大臣恭送的行列,浩浩荡
荡婉蜒十几华里之长.
关于慈禧奉安用杠的说法还不太一致.有说是用了128人的皇杠,因为
她已经被尊为"太皇太后",故与帝葬用杠相同.还有人说,根据清制帝后
有别的制度,应为96人杠.但无论如何,用杠用罩是"落地满黄"(即黄漆
杠,黄罩片,黄绳,黄垫,杠夫的荷叶帽上插黄锥翎)是肯定无疑的.
杠后是十路纵队的武装兵弁,他们佩刀肩枪,跟随护卫.最后面是文武
官员,皇亲国戚,后妃嫔嫱的车队,大约不会少于2000辆.
从北京到东陵,步行送葬需要5天.慈禧奉安时,由北京到马兰峪共分
4站.每站都各搭停灵用的大路祭棚一处.所以,每天必须按计划赶到站口,
以便将梓宫停入棚内过夜,送殡人马一并驻扎安歇.待次日起程.据承办慈
禧奉安路祭棚的六合棚铺后人陈家骥先生说,这种棚是有一定规格的,其南
北进身不得少于14米,宽下不得少于10米.这样,它的高矮大小的尺码才
与皇杠(连同大罩)相适应,使杠罩出入自如无碍.大棚两旁还搭上一丈通
连的棚,以供备司员暂住.棚外以木隔扇作为临时围墙,晚间门上加锁,垂
下席帘,下面掩上土口袋,暂禁出入,棚外正中,搭着三座大席牌楼,与宫
内停灵时的祭棚的装点完全一样.
大祭棚后面为中军帐棚.内设虎座,为王公大臣们办公的地方.另备床
帐,兼作大臣们的休息之所.
此外,另设"人"字形帐棚,作为王府六部值班人员住地,界以绳索,
不准值班人员越界以确保灵榇驻地的秩序.
慈禧被葬入了普陀峪定东陵.其陵墓建筑豪华惊人,是个糜费的典型.
但由于受清代帝,后有别典制的限制,所以她的地宫不能像乾隆皇帝地宫那
样富丽堂皇,陵寝也不能像帝陵那样广大,因而她极力把隆恩殿等地上建筑
搞到豪华惊人的地步.
在慈禧的地宫里,除了放置她的金册,金宝,玉册,玉宝外,还有镶满
珍珠,宝石的"三凤顶(即朝冠,乃皇后专用)等数百件极为珍贵的殉葬品,
适成为一座珍宝馆.但经过民间17年,军阀的大洗劫,如今只剩下一具残破
的棺材,其它殉葬珍宝已荡然无存了.
①五蕴,佛教名词."蕴",梵文意译为积聚,类别.《俱舍论》卷一:
"诸有为法和台聚义是蕴义."是对一切有为法作的分类,共计有五:(1)
"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2)"受蕴":即
把"诸所有受""略为一聚;(3)"想蕴";(4)"行蕴";(5)"识蕴";
即把想,行,识"略为一聚".此五蕴作为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为现
实人的代称,广义指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余四蕴)的总和,是佛
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
②清档案:《孝钦显皇后升遐记事档》,第九本.
③珞,即缨珞,用珠玉穿成戴在颈上的装饰品.
④扳指,戴在右手上的装饰品,比戒指宽,供拉箭用.
⑤暖手,在手掌中用手指拨转以暖手的两个圆球.
⑥汉玉东升,汉代所砣玉兔.
⑦箭隔,放箭的筒状物.
⑧玦,供佩带的玉器,环形,有缺口.
⑨汉玉昭文袋:汉代所砣佩剑用的玉物(袋系带之误).
⑩镏子,金戒指的一种.
(11)戒箍,吃斋时戴在脖子上或挂在身上的装饰品.
(12)帽花,帽子正中用珍珠缀成的花.
(13)帽条,帽子上的带子.
主要参考资料
俞进化.《清东陵与西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9.第90—92.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帝后入陵式
——光绪帝,隆裕后的"奉安大典"
按满清旧制,皇帝即位数年,便营"寿域",但惟独光绪帝由于受慈禧
太后挟制,其在位34年中从来无人提及为他勘定"万年吉地"修陵的事.及
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崩,才急不暇择地在河北易县城西偏北约
四十余里的太平峪(属西陵范围)赶修"崇陵".因此,光绪帝的梓宫只能
于当年十二月从北京奉移到易州梁各庄行宫内停灵"暂安".到了宣统三年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崇陵的基础工程尚未及半.直至民国2
年(1913年),光绪帝的正宫隆裕后死后(亦暂安行宫),民国大总统袁世
凯才根据《优待清室条件》特派赵秉钧与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协商后,拨款
赶修.
光绪帝与他的正宫隆裕后是同时葬入崇陵的.其"奉安大典"是"一殡
双棺"的形式.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末一次封建帝,后的"奉安入陵的仪式
了.当时,因为两梓宫奉移的路线是队河北易州梁各庄出发至崇陵,所经之
处,均是人烟稀少的旷野荒郊(系新修成的土马路),所以,这个奉安大典
规模再大,礼仪再隆重,也是鲜为人知的.
民国2年(1913年)12月13日,光绪帝梓宫葬入崇陵时,用的是128
抬的"独龙杠",以表示"真龙天子"归位.这种杠是用一根前镶龙头,后
嵌龙尾的大杠,龙头,龙尾均为金箔罩漆,杠上涂以黄漆.以这根主杠为轴
心,两旁相你地各拴小杆,抬杆,每边各用60名杠夫肩舁而行.轴心大杠下,
悬着黄云缎加绣金龙的大棺罩,罩顶上,饰以金葫芦火焰形的顶子,罩的四
角上各系一条黄绸带,披于前后两侧,以杠夫四名,每人各牵拽一头,缓缓
行进,谓之"拉幌",杠罩两侧,各有杠夫12名,每夫各举拨旗(红漆竹竿,
上挑横2尺,竖3尺,长方形,黄地白圆光,上书"皇室奉安"字样的小旗,
遇有树枝或其它障碍物,可用其支起,以使皇杠顺利通过).杠的四角各有
一名手持"响尺"(约2尺长和1尺长的老红木的木尺各一根,用1.2丈长
的"尺绳"相连,用短尺敲长尺)以指挥,协调杠夫们抬灵操作和行进的步
伐.同时,每角还有一名手拿藤鞭的"执鞭压差",监督杠头,杠夫的每一
动作.抬杠的杠夫都是清宫銮舆卫所属的包衣旗人差役.按定制,要求他们
前三天即要斋戒,沐浴,剃头,刮脸,全身衣帽普新.俱都头戴青荷叶帽,
上插朝天锥式的黄雉翎,身穿紫色团花麻驾衣,土黄色套裤,足穿白布袜,
青布靴,上盖黄色靴护,手上还要戴上黄手套.以示极度庄重,严肃.
这种皇杠不能现拴现用,而是要经过多次演练,直至全体杠夫的技术操
作完全娴熟无误,经监杠大臣验收合格为止.
演杠时,在皇杠上放梓宫的地方铺上木板,摆上一桌两椅,桌子沏上茶
水,由两位监杠大臣各坐一边,貌似品茗.实际上是在考核杠头,杠夫操作
技术动作,步伐,是否合乎要求.主要的方法是由杠头以打响尺为号令,指
挥全体杠夫慢步,快步,左右转弯,换肩,爬坡,上下台阶等难度较大的动
作,继而排练换杠,换罩等技巧.在全部动作上必须保持杠的绝对平稳,以
免"惊驾".监杠大臣直视杠桌上的茶具,如果杠夫动作起来,杯里的茶水
不荡漾,不外溢,茶具不倾斜错位就算达到标准了.这是皇家用杠所特有的
礼仪徘场,王公以下臣民的葬礼是不准演杠的.
奉安——金棺起杠前,也有辞灵仪式,主要是供"辞灵果子",王公大
臣们依次奠酒,行三拜九叩的大礼.金鼓重乐和笙,管,笛,萧等轻乐参灵
后,即由番(喇嘛),坤道(道姑),尼(尼姑),乾道(男道士),禅(和
尚)依次诵经转咒.礼成后,即由监杠大臣传令,这时太宁镇绿营马队大喊
"得令"!扬鞭开道而去,当做前导.与此同时,梓宫出殿,先被请上64
人皇杠"小请儿".在杠前焚帛化纸,奠酒行礼之后,才缓缓地启行.待将
梓宫抬至在行宫大道上,即换升128人的"独龙杠".这时,扬起来的金银
纸钱铺天盖地而来.清宫銮舆卫准备的全堂满洲执事,排出约有数里之遥.
其行进排列的顺序概况是:
一,走在最前边的是一座3丈多高的"丹旐",即民间所称的"大幡".
原立于大内乾清宫左门之外,表示招魂之意.奉安时,由杠夫32人抬界而行.
其形状为一红漆四方木架,中间装置一根红漆旗杆,杆顶为一金箔罩漆"火
焰"形的葫芦顶,顶下悬挂着一面绣有金龙的黄帛直幅,垂至杆底,四周以
红色"火焰"为饰,上系铜铃,走起来叮作响.
二,熊虎常旗八对:
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飞熊旗,飞豹旗,飞鲤旗,飞鳌旗.
三,金箔罩漆的木质"金执事":
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槊,金督各
一对.
"八宝枪"一堂: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
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
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
四,门纛(即"坐纛",系古代军中的大旗),杆高丈许,上有半尺来
高的"火焰"式的金顶,悬有黄帛垂幅,上绣金龙,边沿有红色"火焰"
为饰.两端缀以黄绸带,用两名执事夫牵引,谓之"拉幌".
五,曲律,亦作"驱路"(满语译音),与前边引路的大幡相似,只是
无铃成对,亦即小型纛旗.共八根.均为黄色直幅绣上金龙,边缘以红色"火
焰"为饰.
六,大黄云缎座伞一把,高丈许,由两名执事夫牵黄绸带"拉幌"以行.
七,如意亮轿一乘.即四人抬的一把"宝座".背似如意头,上有黄绫
靠垫,并铺以豹皮一张(因无帷故称亮轿).
八,日照影伞一把.此是给如意亮轿遮阳的.其伞的直径约三市尺,伞
围子仅一尺二长,成为一把扁伞,黄寸蟒缎料.伞小,不拉幌.
九,大掌扇一对,走在日照影伞的两旁,表示为大行皇帝打扇.
十,金鼓重乐一班.拉号,官鼓,唢呐,海笛,笙,九音锣,跟锣.但
设乐而不作.
十一,大黄云缎座伞一把,高丈许.由两名执事夫以黄绸带拉幌.
十二,笙,管,笛,萧,九音锣等轻音乐一班.类似民间的"清音锣鼓".
但设乐不作.
十二,御影亭一座,16人抬.其亭宫殿顶盖,敞门但罩以黄纱帘.内供
光绪御影一幅.下边为须弥座.均以鹅黄彩绸为饰.影亭前有提炉(内燃檀
香)八对.
十四,大黄云缎座伞一把,高丈许,由两名执事夫以黄绸拉幌.
十五,大黄魂轿一乘,内供清德宗神牌.八人抬舁以行.
十六,番(喇嘛):
由一对2丈多长的大铜号(藏传佛教谓此为"刚冻","元筒")前引.
每支大号由一人以黄绒绳提着,后边由一喇嘛吹奏,二号轮流作响,一起一
落,一高一低.两低两高,再加一低,此五声为一组,且走且吹.后面紧跟
的是大柄鼓两对,每鼓由一人肩扛而行,后边由一喇嘛用弯钩形的鼓槌敲打.
再后面为大钹一对,唢呐,海笛各一对,吹出佛曲的主旋律(鼓,钹作拍节,
板点).法味充盈,庄严透顶.此外还有罕见的手摇"人皮鼓",海螺号,
金口角等各项蒙,藏轻重法器.
喇嘛们俱身披大黄袍,斜搭着紫红色的"哈达",头戴去掉帽结的黄秋
帽,足登青缎靴.后跟两位执法喇嘛,头戴大鸡冠帽(似半个蒲团).最后
是主法放正的"得木奇"(二喇嘛),头戴桃形的黄帽,手执铜铃.由"格
司贵"(达喇嘛)身穿黄袍,但又罩上比袍子略短的白布孝褂,斜披着紫红
"哈达",头上亦戴桃形顶子的秋帽,手托铜盘,盘内放着用酥油合莜面(喇
嘛称"巴拉面")捏成的灯,塔,灯内有酥油,燃点起来,以引"灵"前行.
这大抵是嗣皇溥仪的替僧,代为尽孝(民间一般应是亡人的长子捧这份"灯,
塔").
十七,坤道(即道姑,道教称女道士为"坤道").走在最前边的,左
边的持铃(不是以单手执铃柄,而是以双手捏住铃身,不作响),右边的敲
"嗡子"(比引磐大的铜钟,俗称"金钟"),下边依次为挡子两对,镲锅
两对,手鼓两对.俱头戴混元巾,露着冠簪,身穿蓝道袍,加披彩色缎绣法
衣,每对为一色,上绣青云白鹤,灵芝,及八仙法物,百寿图等图案.走在
最后的高功为紫色八卦,太极图图案的法衣,手捧如意一柄.
十八,尼(尼姑,汉传佛教谓之"比丘尼"),走在最前头的两尼,右
边的打引磐,左边的敲木鱼,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镲锅两对;手鼓两对.
俱身穿灰袍,加披红缎金线绣成"福田"纹的袈裟.走在最后放止的尼姑手
执手炉,炉上插草香一炷.
十九,乾道(男道士)法器与法衣与坤道相同,故从略.
二十,禅(和尚,汉传佛教谓之"比丘")其法器排列为:引磬一对;
铛子两对;镲锅两对;手鼓两对.俱身穿海青大袍,加披红缎金线绣成"福
田"纹的袈裟.头戴青毛线织成的"如来帽".走在最后面的放正大和尚身
披黄袍,红袈裟,手执手炉,炉上插草香一炷.
二十一,身穿印花白小褂的男童40名,分为左右两组,每组20名,均
身挎木盘,内放檀香炉一樽,燃点檀香,名为"呼小呐"(臣民殡仪上用的
"呼小呐"亦作"小囔",不托香炉,而托亡者生前的文房四宝或文玩古董).
小呐边走边喊,左边的一组喊"啊";右边的一组喊"嗳",以助丧家举哀.
每组小呐均有一执鞭头目,进行指挥,一扬鞭为放下盘子;二扬鞭是挎齐站
好;三扬鞭是"举哀"前进.
二十二,执绋恭送奉安的各王大臣们,一律身穿青布袍,头戴去掉顶戴
花翎的秋帽,足登青布靴.因为光绪帝宾天已超过三周年,故不着缟素.
二十三,128人抬的"独龙杠",内罩光绪帝梓宫.
二十四,后扈(亦作"后拥")64名,俱为行猎装束,身穿灰布袍,沿
着红边的黄坎肩,头戴去缨的秋帽,上缀豹皮叉尾,足登青布靴.骑着高头
骏马,手执长矛,跨着腰刀,以表示护卫梓宫.
二十五,隆裕太后的影亭比光绪的略小,为八人抬,亦为宫殿楼顶,敞
门加挂黄纱帘,下为须弥座.以素黄彩绸扎成.内供隆裕景皇后御影.
二十六,凤辇,即双马驾辕轿式的车,黄云缎轿围,上绣彩凤,下绣海
水江牙.内供隆裕景皇后的神牌.
二十七,96人的皇杠,抬着景皇后的梓宫,上面扣了一卷黄云缎的官罩.
二十八,恭办奉安大典的官员车辆①和备差员工人等.
一路之上戒备森严,除有一部禁卫军外,还有民国政府派来的许多宪兵,
沿路巡逻,放哨,进行警戒.很多观礼的乡民都不得靠近,所以秩序井然.
皇杠经过半壁店,进入西陵地区"风水墙"的东口字门,直达崇陵的牌楼门.
光绪帝的梓宫当即换成了64人杠;隆裕后的梓宫则换成了48人杠,一直抬
到地宫外口.原来这里已设置好运灵车,自地宫外口至地宫石床上,特仿轻
便铁路式样,铺就木质阴槽轨道(用铁道枕木錾出纵长的槽),在轨道槽上
铺以绵毯,上面置一硬胶皮轮的平车,车上铺以棕毯,即将梓宫放置其上,
并施以保险设备,左右有护卫人员,前后有杠夫牵引着黄绒绳,打响尺的杠
头一前一后,前敲后应,徐徐将灵车升堂入殿,移上了石床.后由钦天监指
挥杠夫将梓宫,按着"山向",奉安于石床中央的"金井"上面.随后,同
样也将隆裕后的梓宫奉安于光绪帝梓宫左傍齐头略低一些的位置上.帝,后
并了葬,奉安即告礼成.
随后,即布置殉葬物的事宜.殉葬物品除石桌,供器,万年灯(以两口
大缸装满了植物油,覆以盖,上面正中置一灯台,系以灯捻,直通缸内,临
时点着),册宝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帝,后生前用过的衣,被和心爱的文
玩,金银器皿,以及佛经香料,金玉等贵重"镇压品".布置妥当后,恭送
人员先后退出地宫,前去朝房更换吉服(即顶戴花翎齐备的朝帽,朝衣).
在这时候,发现年迈古稀的梁鼎芬身软如泥,坐在地上不动,人们见状,
都很惊慌.在他身旁的两个亲随说:"梁大人曾说过等皇上奉安时他要殉葬
的话."主事人员这才令梁的亲随将他背出地宫.于是这位愚忠的梁鼎芬才
殉葬未遂.
随后,有专人关闭石门,就是用铁钩子从门缝将石球由浅沟钩入深坑中,
顶上石门.从此,除非设法破坏,这石门就不能打开了.四道石门都关闭后,
就由事先派定的瓦工们抢砌哑吧院的琉璃影壁,以便堵绝地宫门的外口.王
公大臣等在朝房稍事小憩,即齐集隆恩殿虞祭,主要是献祭席,读祭文,由
鸿胪哈番(满语,官员)赞礼,依次行三跪九叩大礼.
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帝是慈禧太后耍弄的一个傀儡,其地位无足轻重.
再加之民国成立后,帝,后奉安大典礼仪,虽说仍如旧制,但已大大从简,
仅略具梗概而已矣.尽管如此,据说,还耗费了国家的45万两白银②.
①据清档案,宜统元年二月顺天府致内务府咨文记载,光绪帝梓宫奉移
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暂安时,杠后有1340辆车送殡.至于葬入崇陵时的奉安
大典,躬亲送殡的车辆细数待考.
②俞进化.《清东陵与西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9.第75页.
主要参考资料
杜如松.《民初修建清室崇陵和光绪"奉安"实况》.见(In):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
闻》.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9.第137—148页.
紫禁城内空前绝后的"盛举"
——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清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静芬系三等承恩公桂祥之女(即
慈禧太后的侄女).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十日.光绪十五年(1889
年)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光绪帝之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病逝,
慈禧懿旨,立醇亲王载沣3岁之子溥仪为嗣皇帝,命载沣摄政,并于临终前
降旨"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
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宣统即位后,尊光
绪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皇太后".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内阁总理大
臣袁世凯乘机施展阴谋,迫使摄政王交出权柄,要挟清帝退位.后由隆裕太
后在养心殿召集御前会议,虽然与会王公大臣意见不一,但最终由隆裕太后
做主,接受《优待清室条件》,签发了《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
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
北京在社会各界欢迎大会的演说中,曾称赞隆裕太后赞成共和,交出皇权,
可以称之为"女中尧舜".
据说,隆裕太后体质素弱,身有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
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
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
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
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
"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
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
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
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
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延至正月十七日(阳历2月22日)凌晨薨
逝.仅享年46岁.
清后即逝,一切治丧事宜,首由清宫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倾心
计议,继由御前大臣那彦图,魁斌,溥伦,世续,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
景丰,绍英等人,遵照清朝典制与列后成案办理.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
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逊清宣统帝降哀"朕以冲龄,钦奉皇祖
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
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
日就安痊.
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
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清宫内务府大臣世续的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
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数人,前往宫内帮助料理治丧事务,
并命国务院发出通告二则:
"据清室内务府总管报称,二月二十二日丑时,隆裕皇太后仙驭升遐等
语,当经派员查检,医官曹元森,张仲元等所开脉方,俱称虚阳上升,症势
丛杂,气壅痰塞,至二十二日丑时,痰壅薨逝.敬维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
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
长膺,岂图调摄无灵,宫车宴驾 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国民,同深痛
悼.除遵照优待条件,另行订议礼节外,特此通告!"
又:
"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
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
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袁
世凯臂带黑纱举哀致祭,并特备赙仪三万元.
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
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
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
隆恩,道高千古".国民哀悼会的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说:"隆裕太后以
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
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
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
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
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
国."并倡言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
与此同时,袁世凯召开了国号院特别会议查照《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
之规定:"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
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根据这一精神,隆裕太后祔葬崇陵,更兼赞助共和,
有助于民国,故所有丧礼,务须从优,费用亦归民国政府负担.这一提案马
上得到了参议院的通过.
袁世凯复令各部,院长官亲往致祭,特派赵秉均等政府军政大员与逊清
御前大臣共同在太和殿侍班守灵,步军统领衙门亦设值班官员轮流护灵.还
专派了民国的仪仗队,军乐队及守卫人员前往参加丧礼.
隆裕皇太后的遗体于当日申初(下午三时)被殓入了满洲式的"大葫芦
材",谓之"升入梓宫".按清制,帝,后的梓宫大体上相同,都是内棺外
椁.内棺套入外椁,故体积很大,其高度约有一米七,八,平头齐尾,两侧
板直,棺盖向上倾坡,前端有一个与棺盖薄厚相等的大葫芦,而且与棺盖是
一块整板.按制,还应涂上米色的油漆"七七"四十九道.皇后的梓宫外边
须绘以彩凤(皇帝的梓宫绘以金龙).不过,初敛后不可能毕其"工"于一
役,而是日后奉移暂安时才完成的.
隆裕太后入梓宫后,由掌礼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梓宫从长春宫抬
出吉祥门,由景运门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至皇极殿停灵.这乃是清
宫里最为尊贵的地方了.隆裕的灵榇扣上了一卷銮舆卫送来的黄云缎底,绣
着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前面横放了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竖立着隆
裕太后全身宫装的巨幅画像.两旁挂着云头素慢,外罩三拱门四立框的素彩
灵龛.灵桌上,香花灯烛,广陈供养.殿前摆满了旧王公大臣们送来的果桌,
饽饽桌,祭筵.
从皇极殿通往宁寿宫的丹陛两旁,有宫廷卤簿仪仗.宁寿门,皇极门前
均扎了高大的素彩牌楼.正对皇极门的九龙壁前,立起了3丈多高的大幡(丹
旐),表示招魂.左边设了64人的太平杠一份,表示护灵.还有领魂轿,金
凤辇,曲律(满语,竖条小旗),门纛等.
民国政府则将祭堂设于太和殿内,殿内布置得极为庄严肃穆,正面扎了
一座三门四框式的素彩灵龛,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
在灵龛的须弥座上,每一栏杆立柱上,都套着一个素色的空心花圈.灵龛内
高悬隆裕太后的大幅宫装御影.供案上广设香花果馔,素烛高燃.供案之前
立一大镜框,内有《退位诏书》,宣布实行共和国体的诏旨.殿内外,布满
了奠礼祭品,其中有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其供品有摞至六七尺高
者.殿内蟠龙金柱,红柱及殿壁四周皆挂满了挽幛,挽联.副总统黎元洪的
挽联是:
"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
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 "
太和殿内还扎了三门四框式的经台,内供西方3圣(阿弥陀佛,观世音
菩萨,大势至菩萨),由13众大德高僧昼夜轮流唪经礼忏.根据皇清定制,
大内佛事,一律"禅念"(不敲打法器).
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
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皆半旗式),
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天安
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
样.穿着清朝玄色袍褂与民国西式大礼服的官员并肩出入,一时紫禁城内外,
冠盖如云.据说,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土达数万人.
2月14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由参议院参议
长吴景濂主祭,恭读祭文,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
"共和之美".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
据当牢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中国日报》
云:"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
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
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云:"隆裕太后去岁,不
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
同情哀悼."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
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
奉暂安".4月3日,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
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
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
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
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
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
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
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
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
礼节,祭文,哀悼歌伺,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当可为
此次紫禁城内空前绝后大丧礼的佐证.
主要参考资料:
李升培等.《国民哀悼会纪事录》.国民哀悼会石印本,1913《清太后
逝世再记》.上海《申报》1913—3—1.
秦国经.《逊清皇室轶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8.第121—
124页.
最后两个皇贵妃的葬礼
——敬懿,荣惠两太妃"奉安"纪略
两太妃暂"丘"地下
瑜妃赫舍里氏,瑨妃西林觉罗氏,均系清穆宗同治帝的妃子.民国2年
(1913年)3月12日,逊清皇室对她俩加崇位号,瑜妃被尊封为敬懿皇贵妃,
瑨妃被尊封为荣惠皇贵妃.民国13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时,修订《优待清室条件》,废除了宣统尊号,勒令皇族迁出紫禁城.溥仪
遂迁至什刹后海醇亲王府暂住;敬懿,荣惠两太妃先迁至大佛寺街路西的大
公主府,继而又迁至东城麒麟碑胡同居住.①这两位太妃未被撵出皇宫之前,
就已准备好了死后的殓具.那是一对相当精美的金丝楠木,满洲式的大"荷
包材",也叫"大葫芦材".棺的两帮上部成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整个
棺身成为一大六棱形.其盖隆起,两边斜坡.紧前端上是一个与棺盖薄厚相
等的木质大葫芦头,向前探伸.宫外臣民所用的大荷包材,棺盖上的大葫芦
头是用"合页"与棺盖相连的,可以折叠.而宫里给两位太妃做的大荷包材
上的葫芦头则是一块整板制成的.没想两位太妃死后并没有用上,而是遗留
在故宫里,给后代人当文物了.她俩被撵出皇宫以后,又找桅厂照原样重做
的.
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确是两位有心的老太太,当鹿锤麟将溥仪,婉容等
撵出皇宫后,她俩还在宫里逗留了16天②,在此期间,她俩将部分象征皇家
荣典的礼仪之物,巧妙地收藏起来.其中,包括光绪帝穿过的龙袍③和她们
自己被晋封为皇贵妃时所得的部分仪仗,伞盖,舆轿等"软片"④等.结果,
当她俩死后,在丧礼上都派上了用场.
民国21年(1932年)2月5日(即阴历辛未年除夕)瑜妃(敬懿皇贵妃)
薨逝于东城麒麟碑胡同平寓.本来,溥仪承继德宗景皇帝(即光绪帝)兼祧
穆宗毅皇帝(即同治帝),应当躬亲顶灵,但他身去长春,做了伪满的傀儡,
不克参与,乃由清室贵胃载涛,载洵,载沣等负责操办丧仪.决定在府停灵
受吊19日后,暂厝柏林寺.
3月22日(阴历正月十七日),依制举行大祭礼.由雍和宫的喇嘛,白
云观的道士,柏林寺的和尚,翠峰寺的尼姑四打送圣.前清贵胄遗老和在野
名人均前往致祭.所收挽联,饽饽桌,祭筵,纸扎冥器等奠礼极多.
23日(阴历正月十八日),举行奉移礼.整个殡仪原则上要求按清代宫
内旧制皇贵妃的丧礼办理,因为当时能应皇杠的灯市口永利杠房已倒闭,所
以发引抬灵只能由北新桥义茂杠房承办.
敬懿太妃的大殡用了32人抬的大幡(即宫廷礼单上所谓的"丹旐"),
还有一对黄底绣金龙的门纛,八根黄底绣金龙的"曲律"(满语译音),黄
鹰,细狗,骆驼,刽子手,影亭,座伞,如意亮轿等全堂满族执事,而且加
上了她在被封为贵妃时所得的仪仗:黄云缎扎成的大黄亭子两座,本应是一
座用来供奉贵妃金册;另一座用来供奉贵妃金宝(印).据说,只是两座空
亭子(金册,金宝可能没让带出宫来),仅仅是个象征性的仪仗.但仍然煞
有介事的用了身穿红驾衣的执事夫16人抬异而行.亭前还各张一柄大黄伞
盖,一人擎举,二人牵黄绸"拉幌".以长尾山雉翎子装饰起来的仪仗车,
轿(即所谓"翟车","翟轿")各一乘;明黄8人仪轿一乘;明黄缎底绣
7凤图案围子的曲柄大伞一柄;明黄黑,红缎宝相花伞各1对;红,黑缎瑞
草伞各1对;黑,红云缎金凤旗四面;金黄缎凤旗2面;红,黑云缎素旗各
2面;金黄缎素扇1对;红,黑云缎素扇各1对;红黑缎雉尾扇各1对;金
节1对;五口伏立瓜,卧瓜各2对⑤.以上这些仪仗再加上番(喇嘛),道
(道士),禅(和尚),尼(尼姑),官鼓大乐,松活,纸活等等,足排出
二,三里地之遥.
按制照例用了80人的皇杠,即"落地满黄"的大杠,大官罩(黄漆杠,
黄缎包裹的杠绳,黄杠垫,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杠夫头戴青荷
叶帽,上插明黄色雉翎,身穿红绫驾衣,黄布套裤,足登青靴加黄靴护,手
戴黄手套),大罩罩片是黄寸蟒的,顶盖上的四周是石青妆缎的幨子.这是
皇贵妃用罩与帝,后的区别之处.据说,这些设备都是原在清宫銮舆卫当差
的人暗中保存下来的(1942年7月伪满帝宫谭玉龄的葬礼大概也是用的这份
设备,后来,不知这些东西落在何入之手了).
升杠时,焚化了一所纸扎仿宫廷建筑的黄瓦四合房,不过尺码不大,仅
一人来高而已.据说,头天送圣时所烧的楼库,也是一殿一卷的黄顶子,加
大尺码的冥活.其纸扎之多,无法胜计,就光尺头桌子(陈设桌)一项,就
有几十张之多.其中,牌桌,烟床为不可少之物.
这是出现于北京市面上的最后一次皇贵妃的大殡.如果不看看,以后也
就永远别想看了,所以,四九城凡是闻讯者,无不携老扶幼,呼群唤侣地来
"观礼",大有万人空巷之势.一时车马塞途,甚至第二路电车被堵塞于东
四牌楼以南及北新桥迤西.所有路旁小贩一律收摊,停止营业.平市公安局
保安队,宪兵,及卫戍步队均出面维持秩序.
发引路线几乎是绕行东北城一周.灵榇从麒麟碑胡同出南口,经铁狮子
胡同出西口,经交道口南大街,马市大街,猪市大街,往北经东四牌楼北大
街,至北新桥则折向东行,经东直门内大街,进北小街至炮局,折向西行,
至11时始抵柏林寺.
瑜妃薨逝后,只剩瑨妃孑然一身,平日长斋拜佛,无所事事.亦因病于
次年(1933年)5月18日(阴历四月二十四日)下午7时与世长辞.享年
78年.由贝勒载涛等亲视含殓.她的丧事大体上与瑜妃相似,只是没有停厝
于柏林寺,而是在麒麟碑胡同5号府中砌一砖窖,将其灵榇"丘"于其中,
上面用水泥磨严,一如平地.等待与瑜妃一起入陵.
二妃归葬东陵双山峪惠陵
民国24年(1935年)初,清贝勒载涛,溥沂等考虑瑜,瑨二妃的灵榇,
长期"丘"于城内,终非长久之计,总以入陵为安.故在瑜妃薨逝一周年之
际,亲去柏林寺致祭,延请该寺僧众唪经超度,并向报界发表谈话,向各界
"告窆":二妃将于本年3月归葬于东陵双山峪惠陵.⑥奉移前一日(3月
13日),载涛等在柏林寺给瑜,瑨二妃设位,请该寺僧众诵经一日.平市朝
野名流,吴佩孚,江瀚,鲍毓麟,余晋和,游伯麓,以及逊清遗老遗少等分
别赠送了花圈,祭席,满筵(饽饽桌)等奠礼.家奠仪式,一如清制,由清
贝勒载涛主祭,溥沂陪祭,奠酒,焚帛皆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二妃灵柩皆分别厝于地下,"丘"于柏林寺内的瑜妃与"丘"于府第的
瑨妃,情况大体相同,都是砌于砖窖之中,上磨水泥.家祭前,乃由夫役将
棺启上,等候发引.
3月14日(阴历二月初十日)寅时(即夜间3点),二妃金棺分别由两
处起灵,赴东四牌楼聚齐.用长途汽车20辆,灵车上架以明黄缎罩,分载二
棺,并用了杠夫64名.其它护灵送殡诸人乘坐的车辆均扎以素彩.一切从简,
并无仪仗等物.
车队出朝阳门,径赴东陵.事前,载涛呈请平市公安局派员保护,即由
局中派督察员冷兆琪,率同保安二队队警20名,护送至通县.再由战区保安
队派员保护前往东陵.灵车于当日晚间到达双山峪.次晨(3月15日)安葬.
据办理丧事的负责人谈,此次"奉安"共用去14000余元.
①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军北阀,二妃曾匿居于北平六国饭店数月
之久.
②溥仪是民国13年(1924年)11月5日出宫的,敬懿,荣惠两太妃是
11月21日出宫的.
③民国23年(1934年)2月,溥仪在长春将要做"满洲国皇帝"时,即
从北京拿来了荣惠太妃保存了22年的光绪帝的龙袍,准备穿它去"登极",
但日本关东军不批准,只许穿这件龙袍去祭天,登极时还要换上"满洲国陆
海空军大元帅正装".见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群众出版社,1964
年3月版,第336~337页.
④软片,指旗,伞仪仗上的绣片和舆,轿上的绣片围子.据说,这是太
妃们挟在个人衣物中带到大公主府的.
⑤这些都是被册封为贵妃的部分仪仗.其中有些贵重物品,如金炉,金
瓶,金香盒等,还有一些大件,如金盆,金髤马杌,交椅等,都没有让带出
来.否则,也应用黄亭舁抬,列入仪仗行列.
⑥惠妃陵在东陵双山峪惠陵(同治帝陵墓)以西半里,建于光绪二年(1876
年),是同治帝的妃陵.葬有慧妃富察氏,瑜妃赫舍里氏,珣妃阿鲁特氏.
主要参考资料
秦国经.《逊清皇室轶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8.第126—
127页.
《废清瑜妃出殡,观者万人》.《北平晨报》,1932—2—24.第6版.
《瑨妃逝世》.《北平晨报》,1933—5—20.第6版
《瑜瑨二妃,四月移葬东陵》.《北平晨报》1935—2—1.第6版
《瑜瑨二妃今晨移葬东陵》.《北平晨报》,1935—3—14日.第6版
塔王人亡家破的惨变
——记塔王家中的两桩大丧事
突遭无妄之灾次子子媳双亡
阿拉善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楚布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奉旨入京"值
班",后因国体变更,政局亦正处于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不能返任,
便在北京寄居落户,于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三座桥府夹道一号建筑宏楼广厦,
享受着安富尊荣的生活.阿拉罕每年通过西伯利亚银行汇寄现银18万两,作
为供养塔王之资.20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塔王在京可算是富户之一.
民国20年(1931年),塔王已届62岁.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名达
里扎雅,年27岁,娶了载涛之女为妻.次子达都旺喜克,年25岁,人甚精
明强干,掌理家务井井有条.娶了前清齐侯之女达齐氏为妻,婚后夫妻二人
从爱情上,物质享受上,无不美满.达都旺喜克平生酷好旅游,终年携其如
花似玉的爱妻,游历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享尽了人间的幸福.
讵料乐极生悲,忽遭惨祸.3月20日(旧历二月十二日)达都旺喜克驾
驶其平生最喜爱的一辆小摩托加汽车,行驶在南池子地方,与一骑自行车的
张某相撞,人仰车翻,各受重伤.经交通主管部门调查,认为此一交通事故
双方都有责任,复经调解,言明各自调养,和平了结.
达都旺喜克在家请中医诊治,医生认为系胸腔内部受伤,故令达都旺喜
克夫妻暂时分居,断绝房事,以利静养.因此,达都旺喜克移居在后花园的
花厅楼上,其妻达齐氏乃住于内宅卧房.经医生精心治疗,一百天后,达都
旺喜克伤势渐轻,接近痊愈.达齐氏认为其夫静养期已过,遂屡劝其夫回房
居住.但塔王家族人等均表示反对,为此还闹出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后来
塔王考虑到夫妻之间情爱甚笃,强令长期分居亦非人情,遂于伤愈108天后,
即令其夫妻同居.但是,达都旺喜克的内伤并未十分痊愈,与妻同居后,马
上旧病复发,竟至无救.至同居的第二天(即6月9日)清晨,达都旺喜克
满腔鲜血顿从口鼻喷射而出,据说当时血染墙壁,飞溅满室,达都旺喜克立
即仰卧身死,其状绝惨.他的爱妻达齐氏见其夫遗体双目不闭,口不合,显
系抱恨而去,不免愧悔交加,乃于怆痛之下,乘家人忙乱之际,暗中吞服了
大量鸦片烟膏,中毒过深,待家人发现,为时已晚,抢救无效,乃与其夫双
双归天去了.
塔王以为次子突罹横祸,死因至惨;儿媳达齐氏殉夫而死,节烈可嘉,
悲痛之下,乃令厚葬二人.管事的马上找到东黄城根合兴杠房老东家,原清
宫木库管事的陈大爷,倾心计议治丧事宜.首先选了两口老金丝楠木的大荷
包材(即满族人用的大葫芦材),每口为法币5000元(共计10000元),当
天即用两付32杠,以"双转空"的形式,抬往丧居.根据阴阳先生勘定,于
酉时大殓,至于衣饰殓物亦极珍贵.殓后,两柩并排停于后花园内,马上由
雍和宫的喇嘛在园内临时搭就的帐房(蒙古包)内诵经,给亡者安魂.
丧礼一律按清制及北京地方俗例办理,丧期为11天(自9日"倒头"之
日起,至19日发引止).因非家族内最高长辈,所以在府停灵受吊的日子不
能过多,但自接三之日起,每天都有番,道,禅轮流唪经超荐.塔王出于"儿
女情长",不惜破费重金,在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广合斋于记冥衣铺,护
国寺前街永合斋冥衣铺订制的纸活冥物无计其数.接三那天,糊的翻毛骏马
驾辕的大鞍车两辆,其中一辆,车沿上跨有"跟妈儿",是给儿媳妇达齐氏
乘坐的,车厢的两旁有青纱"旁帐",缀以飞檐,车窗俱为冷布所饰,车筛,
车篷都用的是貌似真绫真缎的"吐沫葛"糊成的.还有满绘彩凤捧着金圆寿
字的红轿一乘,绿帏官轿各一乘,均为8人抬;翻毛金鞍宝马一对;马僮一
对.杠箱8抬.大约是塔王怕触物伤情,故决定将小两口生前所用的家具,
衣物,只要是可燃物,一律随纸活火化.昔年,上层府第落了丧事,确有将
死者生前衣物当作附加焚化物的,但多是象征性的,只焚烧一小部分而已,
其它大部分都给亲族人留作"念想儿".塔王府这次给小两口治丧,焚化家
具夫称,衣物都是实际性的.就光接三那天晚上,在焚化纸扎车轿的同时,
竟然将他夫妻二人生前穿戴的衣服鞋帽,抬去几十箱,一齐倾入火堆,延烧
两三个小时之多.据其家人称:"二人的衣服没有一件是穿过两次的,甚至
有的衣服,根本没有上过身,既有满,蒙民族式的,又有汉人的时装,西装,
包括皮,棉,夹,单,纱,一应俱全."可见其平日豪华奢侈的程度.
接三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番,道,禅,尼轮流作荐亡法事,3日为一棚,
每棚功德圆满时,都要送圣.这样,13日,15日"首七",18日伴宿,都
要送圣,焚库.每次送圣,都是用加大尺码的三堂楼库;12抬杠箱;几十张
尺头桌子,上面摆的文玩陈设,日用器皿,无所不有.最后伴宿送库时,还
糊了一所浓缩得具体而微的"王府"大阴宅,宅内大垂花门,穿廊游廊,过
厅,厢房,楼台殿阁,后花园子,山子石,月牙河,小侨,凉亭,应有尽有,
院内还糊了戏楼,台上糊了一出京剧.同时将其夫妻二人生前的室内家具照
糊了一份.每次送圣都招来万人争看冥物.地安门,什刹海,西黄城根一带
挤得水泄不通.塔王不忍观看,独坐府中痛哭,几次昏绝,经人抢救才苏醒
过来.
19日巳时发引,用了合兴杠房的两付大杠,每杠俱为48人抬,杠上都
加了红寸蟒的大罩,由一对响尺指挥.达都旺喜克的灵柩在前,达齐氏的灵
柩在后,形成了少夫少妻的双灵大殡.京城没有特定的蒙执事,故用的是一
全堂"旗执事":大幡,坐纛,曲律(满语译音),黄鹰,细犬,骆驼,帐
房(蒙古包),骖马,单钩,刽子手,"肃静""回避"虎头牌,金执事(古
代兵器模型)20对;座伞,如意亮轿2乘;日照影伞2柄;官鼓大乐;番,
道,禅经经班;官样轿2乘;童子督胜盘24名.前清各王公贵胄,遗老遗少,
平市"军政要人"几乎都送了匾额,挽联,间杂于各仪仗之中.整个殡列排
出2里之遥.是日,东北城一带,赶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红男绿女,扶老
携幼,拥挤不堪.由于路祭,茶桌过多,大殡自上午9时许由三座桥府夹道
出发,沿途行进缓慢,直至下午2时才到达西四牌楼迤北报子胡同隆长寺.
据说,这桩丧事塔王破费甚巨,除去焚烧的衣服,家具,陈设等不计外,
共花去法币40000余元.

塔王忧郁而死
自从达都旺喜克夫妇遭罹无妄之灾,双双而死后,塔王在精神上受到了
沉重打击,以至忧郁成疾,医治不效,竟于9月5日去世(按迷信的说法,
凡家有丧事后,百日之内再死人算作"重丧",为家宅最大的凶变.塔王的
二儿及二儿媳妇于6月9日故去,至9月5日仅89天,不足百日,是典型的
重丧.诚然,这是塔王家败人亡之信号).其家人乃倾囊倒底地大办丧事.
依王府旧制在家停灵受吊"三七"二十一天,比他二儿和二儿媳妇的丧礼要
大得多.①塔王"倒头"后,塔王府门前马上就立起了"幡架子",中间挂
着缎绣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装饰着下垂的大彩球,成为一大"嘟噜幡",
高3丈余.表示为死者招魂;也是向外界报丧.府内垂花门前的左边,放了
一付红漆黄绳的"太平杠",是大亮盘(无罩)的形式,32名杠夫衣帽齐整
地昼夜在此值班待命,以防水火之险.杠前还亮出了"如意亮轿",形似太
师椅,但后背上安一如意头,披一虎皮,座上铺以杏黄缎垫,无轿帏,顶盖.
此外,还有8根"曲律"(满语译音,即旧时满军中参佐之旗帜),插在红
漆葫芦座的执事架上.影壁前设了"倒头鼓";对儿门鼓,八面官鼓,都按
清代定制挂了青寸蟒的鼓帘子.还有所谓"梆"(即古代云板),"錪"二
报,以备为来吊唁的客人传报之用.据说,这些设备都是东黄城根合兴杠房
承办的.
塔王府内不但搭了一殿一卷的起脊大棚,还在后花园和前院,跨院的空
地上搭起了黄色镶有大黑云头的穹庐式的蒙古包,大抵是招待蒙族亲友的(因
为这符合蒙族人的生活习惯,使被接待者感到亲切,从而认为是受到礼遇).
大门前还搭了人字形的帐房两座,是给官面上前来维持秩序的官人驻守的,
在清代,这本是地面官厅上的事,但塔王府则是主动准备的.总之,是一派
清制丧仪的排场,也是满,蒙合壁的形式.
从接三之日起,就是番,道,禅经轮流作法,每3天送焚一次楼库,首
七之日是结合僧,道送疏,一天送三道楼库.因为塔王府有"得天独厚"的
条件,出了府门往南不远就是三座桥,斜对着千杆胡同就有一个小大院,只
要送圣就在这里焚化冥物.伴宿那天,不是分而送之,而是在下午6时,于
钟楼后广场集中焚化九堂加大尺码的楼库;36抬杠箱:几十张放着不同文
玩,器皿的尺头桌子;纸糊的祭筵,烟床,牌桌,戏出……还有王爷生前的
皮,棉,夹,单,纱各种穿戴物,不计其数,均在僧,道急敲重打中付之一
炬,其排场之奢可见一斑.
10月5日(即旧历八月二十四日)发引.下午10时,灵柩由三座桥府
夹道宅中出堂,先以32人"小请儿"抬至三座桥千杆胡同西口斜对面的小大
院,换升64人大杠,升杠时,在杠前由长子达里扎雅三奠酒之后,举火焚化
了一所纸扎的大四合房.因塔王系清朝和硕亲王,故沿旧制用了"落地满黄"
的杠罩,凡杠,罩,绳,垫均为杏黄色(按清制,满王爵用鹅黄;蒙王爵用
杏黄).罩片乃是委托杠房现裁现绣的,鲜明异常.所有杠夫一律头戴青毡
荷叶帽,上插一冲天锥式的杏黄色雉翎,绿驾衣,土黄套裤,青布靴加黄靴
护,手戴黄手套.杠罩的四角,有8名跟夫各扛杏黄拨旗一面,上面的白光
上写着"王府奉移"字样.
为了壮大殡仪的排场,用了满,汉两门的仪仗,不下数百件.满(旗)
执事(由前至后)有大幡30人抬;门纛一对;曲律(满语译音)8根;黄鹰,
细犬,骆驼,鸟枪,线枪,剗马,衣包马,鞍鞯马,帐房(蒙古包);八宝
枪8对(轮枪,螺枪,伞枪,盖枪,花枪,罐枪,鱼枪,长枪);刀4对(即
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门伞一对;金执事8对(即金卧瓜,
金督,金掌,金拳,金天镫,金钺斧,金立瓜,金兵符);腰刀;箭筒;红
轿子;小番丹(蒙语译音);黄亭子;在轿,亭前后尚有3柄龙凤座伞;黄
牌;黄旗;龙凤伞,御炉,小轿(如意亮轿);童子督胜盘32名.并兼用了
汉执事5堂,每堂为幡,伞12件,分为红,蓝,白,黑,紫五色,共60件;
鸣锣,飞鳌旗,飞鲤旗,飞熊旗,飞豹旗,军牢,夜役,龙头,皮槊,飞虎
旗,飞龙旗,飞凤旗,清道旗,格漏,绿扇,粉棍,"肃静"牌,"回避"
牌等17对.仪仗中间间杂着松狮,松亭,松人,松轿,纸扎金山银山,绸缎
尺头,日用器皿,文房四宝,古玩陈设,汽车,马车,仆童灵人,四季花盆……
无不应有尽有.
塔王府为了"风光风光",殡列几乎绕城一周.灵榇出堂后,经西黄城
很,地安门大街,鼓楼东大街,交道口,北新桥,东四,东单,东长安街,
西长安街,西单,西四,停灵于报子胡同观音庵庙内.
沿途观者如云,交通为之断绝,各处军警随行照料,以维持秩序.平市
各界要人以及前清遗老遗少前往送殡者络绎于途,素车白马,蜿蜒如一长蛇
阵.沿途茶桌不下数百;蒙古王公复在西四甘石桥地方支搭大型路祭棚一座,
灵到该处时由那彦图领衔主祭,由僧,道,番诵经品咒,逗留约一小时.灵
榇到达暂厝的目的地时已经日落西山了.
塔王的大殡要比同一个蒙王那彦图的殡不知大多少倍.
塔王殡后,塔王府也就日末山头了.
①塔王的丧事,京市各报报导不详.只留下了当年杠业同人的口头传说,
故其中细节只供参考.
主要参考资料
《塔王家中惨变》.《北平晨报》,1931—6—21.第6版.
《塔王大出丧》.《北平晨报》,1931—10—6.第6版.
荣归乎 一棺附身归葬螺江
——记一代鸿儒陈宝琛身后事
身跨两个不同时代的陈太傅
民国24年(1935年)3月7日,《北平晨报》广告栏刊登一则颇为引人
注目的"口报":
"家主陈太傅于旧历三月五日,即夏历二月初一日卯时寿终北平本寓.
三月七日即夏历二月初三日接三.恐报未周,谨此禀

灵境井儿胡同七号陈宅门房谨禀"
这位陈太傅不是别人,乃是身跨两个不同时代的名儒,大名鼎鼎的"帝
师"陈宝琛.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陈在福建有才子之名,他是同治朝的进士,二十岁点翰林,入阁后以
敢于上谏太后出名,与张之洞等有清流党之称.他后来不像张之洞那样会随
风转舵,光绪十七年被借口南洋事务没有办好,降了五级,从此回家赋闲.
一连二十年没出来.直到辛亥前夕才被起用,原放山西巡抚,未到任,就被
留下做我的师傅,从此
没离开我,一直到我去东北为止."
民国15年(1926年),陈宝琛首次到京活动,企图使溥仪"复号还宫",
但没有成功,当溥仪要去东北当日寇的傀儡之前,陈氏坚决反对,说"天与
人归,势属必然,光复故物,岂非小臣之愿 唯局势混沌不分,贸然从事,
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溥仪不听,85岁高龄的陈宝琛又赶住大连劝阻溥仪
出任伪"蒙疆共和国总统",主张复辟就要复大清帝国之辟.但溥仪非要跟
着郑孝胥踏入"虎穴",陈氏见谏之无效,乃退居北平,以诗文自娱.
陈氏酷好改诗,即所谓"诗钟"①,并约集闽人旅平能诗的老者结成诗
社,号曰"补闲",每月能得佳作一二集.又组织所谓"灯社",集各处文
士唱合明志,长年乐此不倦.陈氏善于"诗钟",思路敏捷,神乎其神,且
寓讽刺于典雅句中.例如:民国21年(1932年)一次吟集,眼字为"中",
"日"第一唱,陈乃吟"日暮那堪途更远,中干其奈外犹强",一语道破日
本帝国主义外强中干的本质,故此佳句久已为人们所传诵.
又如在答复关外某诗中,有"试扪此局称心无 "之句,质问去东北投
敌的汉奸们,如今伪满的政局,是否能令你们如愿以偿 由此足见陈氏之立
场.
民国24年(1935年)旧历正月初七日,陈氏在铁门"翁山寄寓"
诗友家唱和吟咏,从午间至深夜,毫无倦意,座间比他年纪轻的尚有不
支者,大家见陈氏矍烁,都以为他将逾过90大关.未料,灯节以后,偶染小
恙,竟至不起.病初发,他与家人都未介意,以为过两天即可痊愈.夜未成
寝,居然抱恙审阅邵某人所著《马江船政》稿本,以一昼夜功夫阅完两厚册.
劳累过度,发起高烧来.他的长子懋复当即请来克礼医生进行诊视,医生认
为无关紧要,稍予医药.又两日高烧不退,克礼认为系患肺炎,主张送往医
院治疗.老友林贻书也劝他"闭嚣静养",遂入德国医院就诊.自此沉疴不
起,日渐垂危,最后只能以注射强心剂来维持生命.为免做"外丧鬼"起见,
家人乃主张出院,于是乘汽车返回井儿胡同本寓.延至4日下午7时,回光
返照,精神渐佳,正值朱益藩来寓探病,遂为处一方面去.夜12时服中药后,
手足渐冷,目光已散,气息渐微,天将破晓即与世长辞了.
《北平晨报》于次日在社会新闻版刊登了陈氏遗像,发表了题为"一代
鸿儒陈宝琛晚节独全,尤为世重,昨日大殓,明日接三"的报导.同时以"按
语"的形式,发表了陈氏简历:
"陈公宝琛,字伯潜,号■庵,沧趣老人,晚号自称橘叟,■翁.福建
闽县人,世居螺江.在前清一门府第之盛,为全省冠.公年十九,即掇魁科,
当壬午,癸未间,公以阁部立朝,疏草一出,传抄几罄万纸.时有护车殴打
太监之狱,那拉氏震怒,谕令严谴,公上疏力争,直声遂震天下.光绪甲申,
高庐败盟,马江受敌,公以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奉敕视师江南,为南洋大臣.
时后党忌公,适丁太夫人忧,公遂里居奉亲,不问国事,时年不过三十有三
岁也.螺江为山水清淑之区,公筑楼江滨,名曰'沧趣',日惟吟咏,用以
陶冶性情.顾公又未尝屏乡里之事弗治.科举既废,福建师范学堂成立,公
为监督,一时闽中子弟隽秀者,咸出公之门下.又建闽厦铁道,游历南洋诸
岛,励勉侨民,俾之出资助藏路事.虽奔走烟瘴,不鸣其劬.那拉氏既逝,
公因有山西巡抚之命,未到官,廷旨改授毓庆宫师傅(即与陆润庠,伊克坦
同为宣统师傅).时年六十一,自甲申迄己酉,公息影乡园,近三十载.时
公之不得赴任,为不奔走奕劻之门.然辛亥革命,晋抚陆锺琪遭难,公竟因
而获免焉.国步既改,民国优待清室,废帝仍居宫中,公为国师,又历十稔.
民十三,溥仪出宫.匿居沽上,公以师傅,常往来平津间."九 一八"事
变后,日挟傀儡出关,曾与遗老密商,公独持不可.伪国成立,公未获一职,
世咸以此多公.然公一生出处,未尝不慎,宜其晚节独全也.平日谦恭下士,
丰仪清俊.最长于诗,体近临川,清靖沈远,挹之无穷.自选四卷,仅有写
本,矜慎不肯付梓.公今既殁,闻其门生故旧,将谋与奏议骈诸散文,合刻
全集,以传不朽.公卒年八十有八.子五人:懋复(几士),懋侗(愿士),
懋艮,懋需,懋随.女九人,二人已前卒,孙八人."

为"崇恩报德"受吊四十九天
陈氏之丧,迅速传播于全国各地,连日,其故旧同僚,门生发来唁电不
下千数百封.凡居京城者,闻耗前往吊唁者不绝于途,灵境道上,素车白马,
蔚为大观.其中,老辈如陈三立,朱益藩,林开暮等;旧王孙如载洵,载涛,
溥儒……其门下士百数十人,集陈氏灵床前同声一哭,谓此"国老"不可复
得矣!
根据阴阳生的勘定,于6日酉时大殓,一切礼仪悉遵旧制.寿衣为清装
袍褂,去掉花翎②的清制官帽,粉底朝靴.按闽人风俗,身盖棉大衾(棉被
挖出领窝,露出头部).复加黄绫红字的陀罗经被一面.因需要日后扶柩回
籍安葬,故用了楠木行材.殓后,停于东院大厅,此为陈氏生前䜩集吟唱之
所,厅前有小山子石一座,四外为花圃.现则高搭起脊大棚,四壁挂满了联
幛.
7日接三.堂前披麻带孝者多为陈氏的门下士,旅平闽人几乎全都亲去
吊孝,其中有为科举时代主试选取的"甲乙榜";有为福建师范学堂的学生,
年龄最小的也得在四五十岁以上.而其门生中"齿德俱尊"的,当推陈三立,
朱益藩二老,陈,朱二老一直执弟子札甚恭,对陈氏之死尤感怆痛.连日来,
朱氏均亲临陈府主持丧事.
下午6时送三,官鼓大乐前导,喇嘛,老道纷击法器走在中间,和尚"素
打七星"殿后而行.送三者数百人,尽皆知名人士,皆提灯举香,其中年逾
古稀的朱益藩躬亲徒步送三,足见师道之尊.全队出井儿胡同西行,经灵境,
绕道甘石桥,进堂子胡同至太仆寺街西口,焚化纸扎转轮大轿车一辆;顶马,
跟骡各一匹;绿帏官轿一乘及金银宝库一堂.以懋复为首的孝子孝孙数十人
跪道哭送,成一长蛇阵.所有围观者均异口同声地说:"陈太傅真是福寿双
全!"然而其门下生均为陈氏来至"期颐大寿"而感到遗憾.
据说,陈氏临终前留有遗嘱:"丧仪从俭,勿得铺张."但其后人和门
生几经商议,为"崇恩报德"仍要在寓停灵受吊"七七"四十九天.于领帖,
发引之前——4月15日向各界正式发出了讣闻:
恕报不周
不孝懋复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太傅■庵府君痛于乙亥年二
月初一,即阳历三月五日卯时疾终,正寝.距生于道光戊申年九月二十三日
寅时,享寿八十有八.不孝懋复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择日扶柩回籍安葬.
哀此讣

谨择于三月十八日即阳历四月二十日领帖,翌晨发引,暂殡于法
源寺
需侗
孤哀子陈懋复泣泪稽颡
艮随

暂厝法源寺
陈氏于4月21日发引.相对来讲,仪仗甚简.据说,这是根据其家属,
门生经多次研究而决定的,主要是鉴于国民军北伐后的形势,国民政府内务
部屡颁禁令:凡属封建时代的婚丧仪仗都在取缔之例(不过是纸上谈兵——
笔者),如果要用全堂执事,对于抬舁清帝"御赏"的黄亭,曲柄,黄伞,
以及官衔牌,功名牌之类的仪仗应如何舍取,当殊费斟酌.所以,假托陈氏
生前留有"丧仪从俭"的遗嘱,凡属仪仗不问新旧,一律免掉.尽管如此,
还是保留了汉人发引用的铭旌,走在殡列的最前面,大约还是写上了清封太
傅的荣衔(登在报上的口报,讣闻都写上了太傅荣衔).其次是悬有陈氏大
幅遗像的影亭一座,绿帏青纱帘的领魂轿一乘,俱为8人抬.除官鼓大乐加
小乐儿外,还有两班军乐队,这大约是某单位送的.送殡的经班有喇嘛,道
士,和尚各13人.因为挽联太多,所以也没有挑出来用于殡列(俟日后刊刻
专集).其最大的特点是穿白袍送殡的故旧门生特多,为历来殡仪所罕见,
陈氏的最老门生朱益藩已年逾古稀,陈三立已届84岁高龄,为尽"弟子礼"
也都徒步执绋相送.逊清王公,贝勒以及章嘉呼图克图(活佛)等亦多在途
中致祭,并到法源寺行礼.
陈氏灵榇先以32杠抬出灵境,在西四缸瓦市换升64人大杠.执绋者多
由半亩园饭庄门前加入.沿途观者如堵,内二区,内四区,外二区等警署均
出动巡官,警士维持秩序.殡列经由西单北大街,西长安街,六部口,北新
华街,和平门,南新华街,骡马市大街,广安门内教子胡同,始抵法源寺.
灵榇被停厝于该寺念佛台后边大殿西庑.
沿途搭设路祭棚的计有7处:一在西单北大街大木仓胡同东口外,为前
清王公,贝勒等所设;二在六部口中央电影院对过,为前清翰林院同人所设;
三在和平门内北新华街半壁街口外,为陈氏戚属所设;四在和平门外南新华
街师范大学门前,为陈氏的门生们所设;五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为福
建旅京同乡所设:六在宣武门外菜市口,为福州会馆同人所设;七在广安门
大街,为春明女中所设.所有路祭棚均为平棚起尖子,成为小型起脊楼的形
式,棚前高扎素彩牌坊,设大鼓锣架,以官吹官打迎灵(遗像)入棚就位,
由主祭单位上香献爵,僧吹道打,诵经品咒.庄严隆重,哀荣极矣!至于沿
途商号,住户所设的用于慰劳送殡宾客及孝属的茶桌,茶会不下三四百处.
由于路祭过多,所以从上午9时出堂,直至下午2时始抵法源寺.安厝后,
孝属及执绋来宾一一叩祭,由法源寺梵月法师亲率两序大众在灵前高诵《阿
弥陀经》,最后,以焚帛撤供宣告礼成.至下午3时始散.

归葬故里
陈氏灵柩停厝法源寺后,其子懋复等即回籍筹办茔葬事宜,于当年11
月一切就绪,乃由闽北上,迎柩归葬故里.此次一切礼仪更为从简.11月2
日,在法源寺设奠,延请该寺僧众唪诵《妙法莲华经》一日,设放瑜伽焰口
一堂,为陈氏作了昼夜功德.是日,在京的前清遗老遗少,名流人士到寺致
祭者极多.3日下午1时,陈氏灵榇被抬进一辆载重汽车,车上扣了一卷由
京彩局扎成的"几了"(简易官罩),是个一殿一卷宫殿顶盖式的长方灵龛.
为便于抬运装卸,只用16名杠夫跟了下去.下午1时,由鼓乐参灵后,灵輀
(輀,音"而"特指灵车)由寺启行,全寺僧众搭衣送至山门而返.灵輀经
由教子胡同,骡马市大街,菜市口,西柳树井,西珠市口,前门大街,于3
时半抵达北京东站.
站外,于日前搭就了巍峨壮观的路祭棚一座,棚前设鼓乐,其门生故旧
数百人早已到站恭候.灵輀到时,即在棚内设位,先由其老门生陈三立,朱
益藩致祭,上香,献爵,各迎送来宾俱随行跪拜礼.在庄严的哀乐声中,灵
輀转而南行进站,由数百人执绋前导.包车停在货站站台.据说,此即当年
西太后奉安时所用的灵车,复经再次修整装饰,越发华贵,灵车外边加披了
素彩,车厢里设了灵座,一如在家停灵之灵堂.4时1刻,灵榇被舁入车厢,
停放就位后,陈,朱二老及迎送执绋者又在灵前行礼始散.灵车于4日拂晓
开往天津.居津遗老遗少及名流人士亦群集站前致祭.下午即由孝属扶柩登
上"新铭"号轮船,5日南下,11月中旬安抵福州螺江原籍,总算"魂魄一
体"地"荣归故里"了.
①诗钟,旧时文人游戏之作,其题往往绝不相类,或分咏一事一物,或
嵌字.均无不可.近人作《诗钟考》云"清初,闽人巳有此制,名曰'改诗'.
说者谓改律句,绝句之诗而为两句也.今此体不经见."又云"昔人作此社
规甚严,拈题时,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
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故名'诗钟'.即刻烛击钵之遗意."
②民间风俗,谓兽类皮革,禽类羽毛不得殓入棺内,以防亡人来世托主
为畜禽.
主要参考资料:
爱新觉罗 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群众出版社,1964—3.第67
页.
《一代鸿儒陈宝琛》.《北平晨报》,1935—3—6.第6版.
《陈宝琛之丧接三算空前,送者数百,尽为知名人士,且有古稀老门生》.
《北平晨报》,1935—3—8.第6版.
《陈宅讣闻》.《北平晨报》,1935—4—15.广告栏.
《陈宝琛殡仪》.《北平晨报》,1935—4—22.第6版.
《陈定琛灵柩昨运闽安葬》.《北平晨报》,1935—11—4.第6版.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杠"
——伪满"祥贵人"谭玉龄"暂安"纪略
民国26年(1937年),溥仪与婉容的感情彻底破裂了,于是辗转通过
北京的一个亲戚介绍,又娶了一个妻子——谭玉龄.婚后,溥仪将她册封为
"祥贵人".
祥贵人也是满族人,姓他他拉氏,原为北京的一名中学生.进宫后,很
是忠于溥仪,因此也颇为得宠.但是,她与溥仪只有5年的缘分,就不明不
白地病死了,至今这一历史事件仍然是个谜.
至于谭贵人死后的发送,前几年有的电影片上倒有所反映:大出丧时,
旌旗伞盖遮天蔽日;僧道番尼吹吹打打;雪白的纸钱铺天盖地……后面是一
付几十人抬着的大杠,扣着一卷大官罩.从伪满"帝宫"的大楼前缓缓通过.
这时,极度神经错乱的婉容不由自主地戴起假皇冠,从楼窗对着"皇杠"大
喊:"好哇,接我做皇帝来了,我做了女皇啦……"但,这毕竟是文艺作品.
别看谭玉龄的死因是个谜,但她的丧礼可不是个谜.谭玉龄的丧礼究竟
什么样 笔者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从一位当年从事杠业的老者口中,听了
一个梗概.
却说早年,北京地安门外西黄城根路南,有个信成杠房(兼桅厂),专
应旗,汉两门大丧事的杠罩,仪仗.老经理狄琴荪是北京婚丧用品同业公会
董事会的首任董事长.他的交际很广,社会上许多头面人物与他都有往来,
所以,他在北京城里也小有声望.民国31年(1942年)7月里的一天,上午
8点,涛七老爷(载涛)从宽街山老胡同府上打来了电话,请老掌柜的到府
上去一趟,说是有要事相商.原来是满洲国帝宫的祥贵人谭玉龄死了.要求
按满族皇室的典制治丧.但是,早年专门伺候清宫銮舆卫的水利杠房,早已
倒闭,现存的杠业又无一家可以胜任.所以这一"重任"也就落在信成杠房
的肩上了.
狄掌柜的应了这样一桩"国际上"的大买卖,诚惶诚恐,又惊又喜.由
于柜上资金不足,垫付不起这笔钱,只好通过地安门外大街平易银号经理徐
子才,在本柜的帐户上"透支"了一笔巨款,才将这桩"大事"应酬下来,
当然,信成杠房为此也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据原信成杠房少掌柜的说,
谭玉龄死后,在"新京"(长春)帝宫的西花园植秀轩停灵受吊"五七"三
十五天,依制决定以80人的"皇杠"发丧.根据治丧大臣的意见,提前半个
月就在帝宫门前演杠.因为这份大杠所用的杠夫是北京与长春两地共同招来
的.长春市的杠夫都是"小生虎子",从来没有应过这样的"大活",还得
由北京去的60人来做教练.而皇杠的操作技术要求的又严,所以难度较大,
需要经过反复演习,才不致临时"乱套".
原来,80人的大杠是在64人杠的基础上,将杠的中间前后各加一根竖
杠,谓之"挑心",挑心上横着做上"卧牛儿"两根.每根卧牛儿各做上抬
杆两根.这样,共4根抬杆,用8夫,前后共16夫,加上四角原64夫,共
计80夫.大杠拴好后,每角配北京杠夫15人,长春杠夫5人.杠上先不扣
大罩,只铺上木板,地毯,再放上茶几,兀凳和茶具.由信成杠房管事的会
同监杠大臣一起坐在上边,注视杯中的茶水,(要求走起来不外溢).由杠
头以打响尺为信号,反复演练各种动作.由治丧大臣亲自"检阅".日本关
东军的骑乓也来"观札".宫门前,持枪荷弹的军警林立,实行戒严,禁止
车辆通行.至于市民只能在远处居高临下地看看热闹.
因为谭玉龄既非皇后,又不是皇妃,仅仅是个贵人.这样,从名份上,
地位上,她的丧礼规模不会太大,比起当年帝,后大丧自然要略逊一筹.但
总的说来"在溥仪的统一吩咐下,宫内的各色人等,也都纷纷来灵前作了祭
拜.祭奠仪式从头到尾都搞得挺隆重,惊动了整个'新京'".①谭玉龄灵
榇奉移长春的般若寺时,用了80人的"皇杠":黄漆杠,黄包绳,黄衬垫,
杠上扣了一卷"黄寸蟒"的大官罩,四角以黄绸带"拉幌".而且连杠夫举
的"拨旗"都是黄底白光的,上书"恭奉暂安"(一般民间用杠的拨旗上均
写杠房的字号),共16面,走在大杠的两侧,每侧各8面.杠夫一律头戴青
荷叶帽,上面插了冲天锥式的黄雉翎,身穿紫色团花的袈衣,足登青布靴,
加了黄靴护.手戴黄手套.杠前,杠后各跟打"响尺"的杠头两名,执鞭压
差两名.俱头戴清制白凉帽(去缨),身穿白孝衣.杠夫,杠头等身材高矮
一致,步伐齐整.
杠前有伪满各部大臣,文武官员执绋.由溥仪指定爱新觉罗 毓嵒和溥
偀二人披戴重孝顶丧驾灵.
孝属两侧各有16名头戴清制官帽,身穿白孝衣的小男孩,身跨红漆托
盘,内放谭玉龄生前喜爱的文玩,用具.表示是她的侍者.左边的发出"啊
——"的长音;右边发出"嗳——"长音,边走边喊,以示"助哀".行里
管这种仪仗叫做"童子督胜盘".
从杠前往前排列的仪仗大致有:
披着黄锦缎的对儿白马驾辕,拉着一辆红轱辘的黄缎绣着彩凤的轿子.
这在皇后宾天"奉安"时,称为"凤辇".但谭玉龄只是个贵人,故仍称"领
魂轿",但又区别于民间发丧时用的绿帷小轿.轿前轿后均有一柄大黄云缎
的座伞,一人(红驾衣,青荷叶帽)举伞,二人以黄绸带牵拽,谓之"拉幌".
以黄,白两色绸布扎成的影亭一座,古典宫殿顶,下有须弥座,中间穿
以抬杆,8人(穿孝)肩抬而行.亭内供谭贵人大照片一幅.影亭前又有大
黄云缎座伞一柄.16名少年(穿孝)提铜香炉,边走边燃檀香.
以鹅黄,杏黄绸布为主,以红绸布为辅的大黄亭一座,象征谭玉龄被封
为"祥贵人"的"旨谕亭".用抬夫16名,均头戴清制官帽,身穿红驾衣.
黄亭前有一柄伞帷子很短的"曲柄黄伞",亦由身穿红驾衣的执事夫擎举而
行.
黄亭前是响器和经班:
番(喇嘛),道(道士),尼(尼姑),禅(和尚)若干班.
西式铜鼓,洋号的音乐队若干班.
官鼓大乐(加小乐)一班.
黄鹰,细狗,骆驼各两对,俱用身穿锦袍头戴官帽的执事夫以黄绒绳牵
引.以应满族先民的牧猎遗风.
刽子手8名,身穿号衣,头戴红帽,手提屠刀,锁链.亦系外出打猎之
随从相.
曲律(满语译音)8根.红杆,金火焰顶,下垂长条黄底绣金龙的长幅,
沿着红火焰边.由头戴青荷叶帽,身穿绿驾衣的执事夫擎举而行.
门纛(军中大旗)一对.杆高丈许,主火焰顶,下垂黄底绣金龙的大长
幅,沿着火焰边,一人擎举,二人以黄绸带"拉幌".
以上这些仅仅是"恭奉暂安"的大致排场,估计还有其它附加执事,松
活,纸活等冥器,均因不知具体详情而未列入.但这也足以反映了当年皇杠
的整个格局.
据说,这些皇杠,仪仗设备——黄罩片,黄伞帷子都是当年在清宫銮仪
卫当差的人暗中保存下来的,未成想在伪满帝宫的丧礼上派上了用场.
谭玉龄的葬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杠.自此以后,什么"暂安",
"奉安"典礼均成为历史陈迹.至于皇杠的杠也成了历史文物,但又被那些
根本不懂历史文物的人,劈成劈柴扔进历史的熔炉里烧成了灰烬.
①爱新觉罗 毓嵒,贾英华.《末代皇帝立嗣纪实——宣统皇帝有否龙
种传世》.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8.第39—45页.
新形势下旧王爷的家葬
——清末摄政王载沣的葬礼
1952年的上元节刚过,京西通往福田公墓的土道上,出现了一个近年来
已经绝迹的"大殡"——由32名身穿绿驾衣,头戴青毡荷叶帽,上插鹅黄雉
翎的杠夫,抬着一付黄绳拴的红杠,上面扣了一卷黄彩扎成的官罩,就像一
座一殿一卷的古典宫殿——躺龛式的简易官罩.杠后还跟着32名身穿蓝驾
衣,头戴青毡荷叶帽,上插鹅黄雉翎的杠夫.这分明是两班大换班的形式.
杠后还有几辆汽车,里面坐满了身穿旗孝的男男女女.殡仪并不规范,但可
以说是个皇杠的变种.沿途的老乡民们都好奇地互相探问:"这是谁家的大
殡哪 "有些上了岁数的便猜测说:"大概是前清有爵位的人死啦.不然怎
么能用黄罩呢 "乡民们议论纷纷,但谁也猜不透死者是谁,即便是懂得清
代典制的"老古董"也无法判断.他们万想不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末摄
政王载沣的殡.
载沣,爱新觉罗氏,满族.光绪皇帝之弟,宣统皇帝之父,荣禄之女婿.
清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十二日(阴历正月初五)生于北京西城太平湖醇
王府内.光绪十七年(1891年)袭爵为醇贤亲王.二十七年,曾亲赴德国为
克林德公使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八旗兵所杀表示谢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
前,立其3岁儿子溥仪为帝位继承人,封他为摄政王.他主张集权于满洲皇
族,计划杀死掌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结果未成.后罢免袁的一切职务,亲
自统帅禁卫军,代理海,陆军大元帅.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资政院.
三年春,组成"皇族内阁",又实行铁路国有化,大借外债,增加捐税.同
年秋,武昌起义爆发,不得已,重新起用袁世凯,并自请退位.翌年清亡.
从民国17年(1928年)以来,先后在天津美,日租界隐居,直至民国28年
(1939年)7月,天津发生水灾,才回到北京什刹后海醇亲王府居住.1949
年,将王府售与高工学校,11月迁至北京东四北魏家胡同46号居住.次年
又将此住宅售与政务院,7月迁至东城交道口利溥营11号闲居.
载沣的一生,身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两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终
于在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1952年1月23日(阴历辛卯年腊月二十七
日)病故.享年68岁.当时,他的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均在东北抚顺战犯管
理所改造.三子溥淇早殇.故由四子溥任料理丧事.
溥任的七叔载涛(涛贝勒)是位礼仪通,尤其对清制皇家,王府的典制
更为精通;对于北京市面"红白口"上的各行各业都有一面之交,伪满帝宫
谭玉龄的葬礼就是他一手承办的.所以,溥任不能不请他出面,全权料理治
丧事务.但是,这次治丧却有几个难点.首先是正逢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
从旧从新,颇费斟酌.原来他的侧福晋邓佳氏民国31年(1942年)6月死时,
都是按照清制,用扣了红寸蟒加了黄走水官罩的64人大杠抬出去的,难道对
王爷本身的发送还能低于这个规格吗 但从新的形势上看,不要说清典旧
制,就是民间的一切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婚丧礼俗,都在迅速土崩瓦解,
对于历史上既已形成的王府礼俗,确难保全.其次则是经济上的问题,虽然
家族中还有残余的"硬货",但是,手头上的现钱却不多,不是一两天就能
筹措出来的.于是找到了地安门外西皇城根原信成杠房的老掌柜的狄琴荪,
少掌柜的狄恒业父子二人,共同倾心计议.狄家都建议治丧的总方针,总宜
"务实",不宜"浮费",即有钱也要花在棺椁,墓穴等实处.而不要花在
纯礼仪性的排场上,也免造成社会影响.至于现钱的问题,则由地安门外大
街平易银号经理徐子才作为后盾.
这时的信成杠房已倒闭三年之久了.但凭老掌柜,少掌柜父子两人的旧
日交往,与"红白口"上的各行各业始终也没断弦.所以,仍由狄家承办这
棚丧事.于是,首先由狄恒业陪着载涛一同去选材讲杠,先在东城宽街(中
医院对面)恒茂材厂看了一口金丝楠的重材;然后又去王府大街仁顺材厂看
了一口水楠的重材.经狄恒业鉴定,认为以前者为上品.当时北京的各大棺
材铺桅厂只有这么两口上等材了,已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狄说:"这已是绝
无仅有的了,就是打着灯笼也无处找去."所以,载涛毅然决定用这口金丝
楠四独板的重材.但材厂索价甚昂,竟然要旧币1.8亿元(合新币1.8万元)
之多.
因为棺材份量过重,故以32人杠"转空"(抬运空棺)到交道口利溥营
丧居.成殓之后,只在家停放一天,次日仍以大亮盘的形式,移灵于西黄城
根嘉兴寺殡仪馆(今改建为北海宾馆等单位).停柩于二院的第三层大殿正
中,是为"正寝".
却说嘉兴寺已非当年,自1949年春天,奉令通知事主将原停,原"丘"
①的旧灵全部启走后,即改为殡仪馆.连门口扎花牌楼用的杉槁架子(以铁
箍固定住,一直不拆不卸,这是其它各庙所没有的现象),上端横钉一块木
板,涂上白漆,写上"北京市嘉兴寺殡仪馆"字样.在这里最多只能停柩7
天,举行完了丧礼必须出殡,不得停柩不葬.因为已经取消了停灵暂厝的业
务.自那时起,在此治丧的已寥寥无几.即便有一户半户在这里设立个灵位,
搞半日"公祭",门口黑漆牌上却写"×宅追悼",请本庙几众和尚,念个
白天经,晚上在院里烧点纸,来个不送而散.如此而已矣.昔日天天在此给
办大事的人家当总提调的高阔亭悠哉闲哉起来,经常两手插腰在庙门口一
站,来"检阅"西黄城根路上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次载沣逝世要在这里治
丧,不能不说是自1949年开馆以来的头号大买卖,在"馆史"上是头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载涛决定按王府旧制停灵21天,据说馆方是经过请示有关方
面之后而接受的,大抵是属于破例照顾.
昔年,不但王府,就是一般民间停灵,都是为了治丧受吊,必须念经办
道场,并以筵席招待来吊的亲友,不能干停灵不办事,虚延时日.但载沣的
丧事基本上破了这个例.按王府治丧,例无搭棚治筵等礼俗,只有请僧,道
唪经,礼忏,燃灯,施食,为亡人做些"身后功德".所以发出去的报丧文
告也不叫讣闻,而叫"经单",可见其"办事"的内容了.但是,载沣的丧
礼只是"首七"之日请本庙僧众念了个白天经,其它时日却无甚举动.只是
到了2月11日发引头天——伴宿之日,请了一棚番经(喇嘛经),一棚本庙
的禅经,以平地座的形式,共同做了个"永日功德".仅仅糊了一份一楼二
库四杠箱,应个典而已.下午送库时,按王府旧制,11名官鼓大乐"设乐而
不作",仅执鼓乐前导以行,因有所谓"孝子闻乐不乐"的说法,更显肃静.
喇嘛自然是柄鼓,铜号,响动较大;和尚照例只是素打"七星"",,
嗵".由溥任捧着番经以巴拉面捏的灯,塔.送至西城棉花胡同南口对面的
马路上焚化.
2月12日辰刻发引,没有用任何响器,仪仗.载涛说,既然设乐不作,
所以官鼓大乐也就干脆不用了.本来按旧制,载沣是摄政王,出殡就应该用
"落地满黄"的80人"■"字杠,即黄杠,黄绳,黄垫,黄罩,杠夫戴的荷
叶帽插黄雉翎,跟夫执黄色"拨旗"上书"王府奉安"字样.但这次只以一
辆大载重汽车,扣上一卷由彩子局扎制的黄罩,杠业谓此为"几了".但后
边一辆载重汽车却拉着64名(两班)杠夫.原来是用汽车拉到京西八里庄,
上了土路,就改为32杠了,灵柩过重,一班杠夫顶不下来,所以用了两班,
这才应了王杠大换班的典.
载沣葬于福田公墓.福田,乃取"沧海福田"之意.是前清九门提督江
朝宗的儿子江宝仓创办的.据说,设备,条件,地理环境,都称得起是上乘.
事前已为载沣砌好了水泥的墓穴,而且留出了下葬用的马道.
临近中午,载沣的灵柩换成16人的"软杠"下了墓穴的马道.打尺的杠
头在墓穴上边站着指挥,狄恒业见了,便马上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低声说:
"事前我怎么嘱咐你的 "打响尺的如梦方醒,噗嗵一声就跪下了——原来
王爷下葬时,打响尺的杠头也得跪着指挥.这是清代典制,乃260多年传统
下来的"祖宗家法".载涛见了觉得很满意,连说:"不错,不错,到现在
还真有懂得咱满礼的呢!"
葬后,载涛把狄恒业和两个打尺的头目叫到公墓礼堂,说:"我还真没
想到,今天所有的礼仪过节儿,你们搞得严丝合缝.这可真是后继有人啦!
我的主意,叫帐房给你们每人开40万块钱(旧币,合新币40元)的赏钱.
目的是让你们永远别忘了咱满人的大礼……"
①"丘",浮葬.旧时,客居北京的人家死了人,因故暂时不能扶柩回
籍安葬的,即在同乡义地或庙宇空地上,临时砌一砖窖,将灵柩放入,上面
覆以木架砖瓦为盖,谓之"丘"起来.这种临时浮葬的坟墓,俗谓之"丘子".
伟大的人物全薪的葬礼
                浏览次数:213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萧易.白士林 古蜀国最后的征战
----下篇文章西方传教士目击的张献忠屠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