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郑光路文革研究代表作:《特殊的战争--中国“文革”大武斗》,由美国海马出版公司出版!
全面披露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亿民众群争互斗严酷现实生活的作品
《特殊的战争--中国“文革”大武斗》
前言
一、本书主要内容和特点
1966年酷热夏天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国陷入空前大动乱中。这段人类历史上奇特的大劫难,仅管距今才30多年,但已模糊不清,给后人留下甚多谜团。 “文斗”和“武斗”,是文革期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内容和两大斗争方式。 文斗,由毛泽东提出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发展到传单、广播、小报、印刷品、歌舞演出、宣传队、美术、雕塑……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本书作者的《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一一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斗”现象奇观》一书,对“文斗”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述。 “武斗”,是指民众间从拳打脚踢到真枪实炮、军舰、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打斗的内乱。“武斗”同历史上各种战争行为相比,其规模、性质不同——它是在惟一当政者统治下民众间的大内乱,而不同于通常由不同的统治者相互间发生的战争行为,所以称为“特殊的战争”。武斗现象,构成中国文革年代极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书内容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史料详实、丰富、系统 武斗主要发生在文革运动高潮时期(1966年底至1970年左右)。本书共十五章40余万字,大致按时间发展或某一专题,全面、系统、多方位、多层次地叙述了文革高潮期(1966至1970年)的武斗。从武斗产生的根源、社会背景,到武斗逐步发展的前因后果、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影响重大的武斗事件、武斗中灭绝人性酷刑和屠杀、武斗高潮中情景、直至退潮等方方面面,都作了详尽叙述。本书还附录有“文革高潮期武斗大事辑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实际上可称是一部《中国文革武斗史》。 2.书中内容的独家性 要研究历史,必须根据文献材料(从史学上讲,“文”通常指文字材料,“献”通常指过来人的“口碑”回忆资料)。而文革时中国社会极其混乱,中国各省市地方政权机构完全瘫痪,官方报刊基本停刊,或只照抄当时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大批判文章。当时只说“假话、大话、空话”的官方舆论绝不可能披露真实社会现实。所以要披露、研究当时武斗真实情况,只用当时官方留下的报章档案资料,那只能是决不可信、为人唾弃的“伪史”。 本书作者写作此书,绝非道听途说,或只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评述。作者作为当年的红卫兵活跃分子,亲身经历了一系列文革中重大事件、参与了种种“文斗”、“武斗”事件,当时记录下很多日记、材料,还办过“小报”。又由于作者自幼爱好文史、从文革中就开始收集文革时期的传单、大字报、各群众组织办的民间“小报”、刊物,以及文革临时权力机构的各种材料。文革结束后又长期采访文革时期的知名人物和各方面的知情者,花巨金收藏文革时期各种关于文革的书刊、印刷品,所以所掌握的私家材料甚丰,受到许多单位和业内朋友们的重视。 本书披露的史料,约70 % 以上是少为人知的作者独家所藏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这主要体现在书中关于文革时期四川省的武斗情况的叙述。许多人不一定清楚:文革时期四川动荡混乱、实属中国之冠。文革武斗以1967年8月到1969年底两年多时间最为激烈。当时中国人口最多(当时官方称7200多万,其实不止此数)的大省四川,武斗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破坏程度之严重,全国罕见。武斗中,动用了土坦克、军舰、当时最先进的双管高射炮……打毁无数幢楼房,打沉无数江轮,死伤人数无法准确统计。 四川武斗中人性丧失,更有剥人皮、喝人血、去脚筋、斩手腕,炮烙、点天灯、活埋、闷死等种种酷刑…连倡导“文攻武卫”煽动武斗的毛泽东夫人江青也不得不承认:“你们开打也很好,武打全国出名了!”(参见1968年中央领导人的《3.15讲话》,四川省革筹政工组编印,1968年3月)毛泽东也说过:四川可打得厉害,十几万人打,无线电指挥,有什么不得了,天塌不下来。(参见《史无前例的年代》,第496页。纪希晨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 1968年6月,第七机械工业部两大派组织在北京市郊爆发"南苑大武斗"。事后,总理周恩来叫来“9.16派”头头叶正光(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儿子),严厉批评说:"你们打得还不够格,你们向重庆学习嘛,也去烧房子,也去开坦克!"(见任捷《火箭在发射──任新民传》14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可见四川武斗之剧,恶名在外!四川武斗,在文化大革命史册上留下最沉重、血腥的—页,是中国文革武斗的“样板”。可以说:了解四川的武斗,也基本上知道了文革中的中国武斗。但这方面,至今还从未见较详细叙述过的。本书以四川武斗为主要线条,首次详尽地向世人披露了文革中四川残酷武斗的真实情况,又兼顾整个中国的武斗。关于中国其它省市的武斗,作者也披露了许多独家所藏的史料,或作了精辟的论述。 3.史料真实、客观公正、写作态度十分严谨 本书作者研究文革史,纯系抱着为后人留一部可信历史的严肃态度,恪守史家“扬善不溢其美,彰恶不添其丑”的精神,绝不妄发议论,只以可信史料说话。作者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下笔很难、文章完成甚慢,本书从资料积累到逐步成书,费时已30年,可说耗尽心血。 关于文革时期的武斗情况,多见于文革中无数群众组织传单、大字报,及所办的各种“小报”、刊物等。而这些民间印刷品中,关于武斗的情况,常常是支离破碎,而且各派组织互相攻击。所以研究文革武斗史,实在是一个艰难、浩大的“工程”。本书作者从所藏大量文革资料中,花甚多心血辨别良莠、真伪、相互参照研究;有时为查证某一事件发生中的一个小问题,就得花几天时间遍翻旧资料。此中艰难辛苦,相信研究学问的朋友都能理解。 本书所披露史料,力求真实无误。有的史实,作者不作主观判断,而是客观披露当事双方组织的各自言论,其真伪读者自明。 本书披露史实,言必有据,都尽可能注明资料来源或引自何处、何书。这不但让广大读者心中有数,也起抛砖引玉、作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查证、研究之用。相信本书经得住各方面推敲及历史检验。也相信能得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各界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4. 兼具真实性、严肃性、可读性 本书写作时,在首先强调史料准确性、真实性、严肃性的同时,也尽量注意可读性。作者 尽量避免将本书写成常见的那种干巴巴的纯学术性著作。作者认为:一部文革史,是数亿中国人曾经历尽磨难的历史,是世界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一页。它不能只供少数专家在学术殿堂里把玩。作者不玩深沉、典雅,尽可能以较生动、简洁精炼、大众化的文笔展示文革武斗的方方面面,尽量作到让过来人读后感到亲切、认可;让未经历中国文革运动的读者,读罢书中披露的严酷文革现实,有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的感觉。 本书既有武斗根源、背景、来龙去脉等客观分析,也有对著名武斗大事件、令人发指的酷 刑、残杀等宏观真实历史的叙述,还有许多贴近民众生活的细节描述。如本书第十一章中“海灯法师遭遇武斗及老拳师‘柳老头’之死”,就很生动地叙述了文革中武斗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和掌握的真实史料,十分生动地描绘出包括海灯法师在内的民间武术界人士在文革特殊年代中的尴尬、凄凉以至悲惨的心态和境况;生动地刻画出文革荒唐岁月对民间武术的摧残及武林人物的变态……文章中的海灯法师等人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人物,所反映出的是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这与一些文革后把海灯法师当成“少林拳术唯一正宗传人”或“神仙”来写的文章相比较,其差别不言自明。文中,还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拳师柳老头、杰出的青年拳师方×云,都沦落为武斗头目,最后一个被枪毙、一个下狱早死……这些,不但趣味性、可读性很强,还从另一特殊角度反映了文革武斗的真实情景。此外其它类似引人之处还很多,读者稍浏览本书“目录”便知。
二、文革历史不能忘却
文革武斗,构成那个年代极特殊的社会现象,充满血腥残忍……. 当年武斗之风甚至影响到其它国家。如日本就出现过许多冠以“红卫兵”名称的青年组织,不仅有成人自发的小团体,还有高中学生的解放组织等。这些日本的“红卫兵”,也相信马克思“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婆”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学说,相信以暴易暴,用革命的手段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他们自制火药,用猎枪武装自己。东京的“山谷红卫兵”,高呼“赶走剥削者!解放山谷”的口号袭击了山谷警察署,烧毁警察的自行车,打碎建筑物的高墙。甚至有一些“红卫兵”勇敢地冲击了美国大使馆,乘大使馆警戒不严之际,爬上大使馆的房顶,扬起怀中早已准备好的红旗达十分钟之久。弹弓、粪便都成了打击美国大使馆的武器,连撒尿都要冲着美国大使馆的方向。这些热衷于日本革命的年轻人,还给毛泽东写信,宣誓终身以宣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为己任。他们中的有些人发誓要解放全人类,为此,他们打算去中国学习游击战术以支援世界革命。 后来,真的有一些极左赤军劫持飞机去了北朝鲜。(参见华文网站“海狼网”中的《毛泽东和日本的“红卫兵”》) 时光如流水。如今,不但未经历过文革年代的年轻人知晓甚少,甚至已被绝大多数过来人忘却。在—些中外人士心中,文革年代还十分可爱,中国一代人的灾难和血泪,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是不可信的传说而已。 “文革”幽魂未死,国内外至今为“文革”高唱颂歌、挽歌和翻案的人,不在少数。到现在还有甚嚣尘上的趋势。 1999年,新加坡—家以湖南菜招徕食客的“毛家餐馆”开业。一位叫周宪的教授到新加坡,走进“毛家餐厅”,着实吃惊,疑是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这里一派文革红彤彤的热闹景象:巨幅毛主席像高挂墙上,红旗和条幅从天棚上铺天盖地落下,闪烁的霓虹灯全是文革口号,四壁满是红卫兵、毛泽东或“造反有理”的宣传画,而电视里正播着惊心动魄的文革场面:从大串连到聚会天安门、从文攻武卫到上山下乡……. 这里与其说是“餐厅”、还不如说是“文革饭店”。“不爱红妆爱武装”,一身红卫兵装束的女招待热情待客:袖子高高挽起,红袖章赫然眼前,严肃中又有几分戏谑的味道。 在亿万中国人惨痛记忆中的文革年代,随着岁月流逝,轻轻松松地演变成供人观赏的可爱“文物”了。红卫兵,领袖亲切画像,大标语,文革音乐,像章,口号,绿军装,红袖章……一切近在咫尺,变得那么浪漫美好。中国文革年代的痛苦、血腥,已化成太平盛世般的莺歌燕舞。 国外如此,国内银川市2000年12月19日也开张的一家名为“人民公社大食堂”餐厅,也以怀念“文革”的方式招揽生意。餐厅门口贴着“回味逝去的岁月”的条幅,餐厅内摆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最高指示》、《红旗》杂志等书刊…….整个餐厅营造出“轰轰烈烈”的“文革”气氛。 四川成都市—家报纸2001年11月7日报道:《“文革风”席卷蓉城百卉路上,一家取名“红光公社”的迪吧》:迪吧内到处贴满了文革标语,数十名身穿绿军装、臂戴红袖章、肩背黄军包、头扎羊角辫、手握红樱枪的“红卫兵” ,在“毛泽东思想汇报表演”横幅下的舞池中,大跳文革时期“忠字舞”之类。四周墙面上贴满“做红卫兵光荣”等数百张“文革”标语,火辣辣的文革气氛几乎让人感到时光倒转30多年…….亲身经历过文革的过来人惊诧地说:“那段历史给中国造成无穷灾难,是这样欢天喜地吗?” 国内也早流行悬挂毛泽东像,把他当为镇邪钟馗;《红太阳》、《语录歌》、《样板戏》唱遍大江南北,有人认为这是珍贵文革文化。尤其应引起重视的是:近年来赞美中国“文革”时期的中外人士越来越多。许多人因为如今中国存在有“腐败现象”,就企图为“文化大革命”翻案,认为文革时期中国人享有极大的“民主权力”、可以自由建立组织,自由运用“文斗”、“武斗”等手段……还有人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为了反对官吏腐败。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文革时期可以‘造反有理’,比现今中国‘民主’得多!”“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社会秩序乃至民众道德,比现今中国要好得多!”这种论调互联网上非常多见,不但成为许多反共人士攻击现今中国的重要口实,甚至中共党内—些人士也以“极左面貌”以此来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试图让中国回到文革前的状况…… 抛开其它问题不谈,从本书作者书中披露的史实来说,认为文革时期中国人享有“民主权力”的说法纯粹是不懂那段历史。这些人不了解文革中只是“奉命造反”,从而把大好神州打得千疮百孔….. 著名作家巴金20年前关于“文革博物馆”的提议,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成为—句空话。于是,许多文革整人、害人、杀人招数和事件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遗忘、扭曲、美化。“文革”幽灵不死,甚至有许多人还希望再搞一次文革运动。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对“文化大革命”作了彻底否定,指出:“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邓小平也说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毛泽东同志从1957年开始犯‘左’的错误,最‘左’的是文化大革命”,“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其实还不止一代。它使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见《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1999年3月12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全会闭幕会强调指出:“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所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地、全面地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乐亦鉴之,哀亦鉴之,全事不忘,后事之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转引自《共和国五十年四川文史书系·序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现在,已组成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正为全民小康生活水平和建设政治文明而努力,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国泰民安新的历史时期。 真实地将文革乱世最血腥残暴的“武斗”现象再现在读者面前,以史为戒、珍惜现在,这将是本书最大价值所在。
三、本书作者写作文革系列书稿的简况
郑光路,本名郑光露,男,1950年出生,中国.四川.成都市人。研究中国文革史、巴蜀文化史的著名学者。中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多家刊、报特约专栏作者。作品多次获奖。如《四川足球100年》获2001年度中国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等奖。 郑光路先生长期致力于文革史研究近30年。因其在文史方面的成绩,香港《明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澳门《华侨报》、《珠海特区报》、《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多家刊报多次报道过事迹、并评介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及海外各刊、报、网络上发表2百万字以上的文章,并出版有数本长篇专著。 郑光路先生擅长研究中国当代热点问题。其长篇作品《气卷神州──中国当代气功大热潮面面观》、《中国武术气功探秘──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二书出版后反响极好,不但得到国内专家学者好评,在专业学会上交流,中国国家863计划图书馆等也将其收为馆藏作品。 郑光路先生三十年来,主要致力于文革史研究,曾在中国《炎黄春秋》、《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香港《世纪中国》及海外刊报等发表大量研究文革史的文章,受到众多读者及多家报章好评。 郑光路先生积三十年心血完成三部书稿: 1.《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一一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斗”现象奇观》; 2.《特殊的战争——中国“文革”大武斗》。 3.《中国文革重灾区—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中国四川》。
现在可见的研究文革的书藉,—般都是讲当时中共上层争斗史;但因为中国机宻档案至今仍难公开,这些已出版的文革书藉披露的资料可能和真实史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自古真史藏民间”。郑光路先生以上著作,别开生面,是以当时最贴近民众生活、文革运动最主要内容——“文斗”、“武斗”为主要脉络,进行全面、系统、多层次的研究,不夸张地讲,是以客观公正态度、以极详实丰富的史料,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再现了当时几亿中国民众群争互斗、混乱不堪的严酷现实。而这类的书,目前是空白,尚无先例。本书将成为了解、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力作,成为后代人了解中国文革的必备参考书。
全书总字数约43万字
|
|
|
浏览次数:3757--
 |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重要公告:本网站建网仅半月,成绩显著!各著名大刊物将发表郑光路多篇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