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怪哉!《郭沫若的骨灰为何撒到大寨?》

作者: -上传日期:2006/3/8
郭沫若的骨灰为何撒到大寨?
 

 出处:千龙网      
 


  1978年4、5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 。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是不难理解的。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虽邻近农村,但一生行状甚少与农村和农民相涉。他之选择大寨作为自己的归宿,确出乎人意料。不保留骨灰,有周恩来的榜样在前,郭沫若是乐于追随这位先去的故友的。而将骨灰撒到大寨,似乎也不能完全从趋时的角度来看待。

  亲访过大寨的郭沫若确有某种情愫。

  1964年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这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我们这几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坚决执行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时,分别列举大寨大队、大庆油田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的郭沫若,对周恩来的褒扬留下很深的印象。

  首次出现大寨的诗篇,是郭沫若1965年春节前十天所作《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七”:

  传统作风雪里梅,大寨精神从此来。

  已见黄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

  在诗人的心目中,大寨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承传,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的象征。这年11月下旬,郭沫若以73岁高龄,冒着朔方的严寒,赴山西运城地区参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慰问由中国科学院组成的与当地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队。12月初,返程途中,在太原参观大寨展览馆,在题写馆名之后以七律一首咏怀:

  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

  百年基业防涝旱,千米山头待柏松。

  勤奋力将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

  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

  在当时,这个展览所突出的是反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及见贤思齐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郭沫若的即兴题诗虽说不上有多少诗意,但以“大寨人人是愚公”开篇,以“绝不因循步自封”结尾来歌咏和揄扬,还是能见出诗人的着眼点。

  在太原参观之后,郭沫若对大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同时激发起实地参观的兴致。第二天清晨,郭沫若一行居然在七时由阳泉而至昔阳而到大寨。此时的北国自然已不复春华秋实的景象了,但经由大寨人发扬愚公精神,连续奋斗12年所营造的一块块人造小平原层层展现在郭沫若眼前时,诗人的心灵震撼了。当听到大寨人在大灾三年“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和“三不减”(不减向国家的销售粮、不减集体的公积粮、不减社员的分配粮)的事迹介绍之后,诗人由衷钦敬这群肤色黝黑、衣着简朴,手掌满是老茧的庄稼人有着何等轩昂的气宇和博大的胸襟。临别之际,郭沫若题五言古体一首以示敬意: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诗人对此诗似颇自赏,屡屡书为条幅以应友人求索。山西之行,本意是“参观农村社教工作”,而对大寨的实地参观考察则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将此行所作18首旧体诗冠以《大寨行》之名,刊登于1966年元旦的《光明日报》上,算是回报大寨人的一支“迎春曲”吧。

  接踵而来的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众所周知,文革中的“学大寨”已归结为“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路线斗争”了。放到历史大背景下来考察,这自然不能归咎于大寨人。在这10年中,郭沫若写过不少应景之作,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笔端未再出现大寨。是对大寨“新经验”的保留,抑或缺乏颂大寨的机缘?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罢。

  “文革”刚刚结束,1976年12月下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虽然重申了周恩来生前总结的“三原则”(即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同时又夹杂着不少“新经验”。次年2月,郭沫若作《望海潮·农业学大寨》:

  四凶粉碎,春回大地,凯歌声入云端。天样红旗,迎风招展,虎头山上蹁跹。谈笑拓田园,使昆仑俯首,渤海生烟。大寨之花,神州各县,遍地燃。

  农业衣食攸关,轻工业原料,多赖支援。积累资金,繁荣经济,重工基础牢坚。基础愈牢坚,主导愈开展,无限螺旋。正幸东风力饱,快马再加鞭。

  诗意当然说不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绘的是“谈笑拓田园”,议论的是“农业衣食攸关”,这与当时仍然流行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已是相去甚远了。这年年底,正在病疗中的郭沫若为老友关良所画鲁智深勉力题诗一首:

  神佛都是假,谁能相信它!打破山门后,提杖走天涯。见佛我就打,见神我就骂。骂倒十万八千神和佛,打成一片稀泥巴,看来禅杖用处大,可以促进现代化,开遍大寨花。

  此诗结句颇出人意外,就字面看,至少可以表明,在郭沫若的心目中,学大寨始终是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按于立群编写的《东风第一枝》对此诗末三句的解释是:指泥巴可以肥田利农。一年后,郭沫若交代身后以自己的骨灰为大寨肥田,恐非纯然的巧合罢。

  以今天的眼光看,郭沫若是否值得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大寨固然是个问题。然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郭沫若作出此后事安排,除了历史局限所致外,更毋宁理解为诗人对“大寨人人是愚公”的愚公精神的礼赞,对“乐以天下乐”的先忧后乐的古仁人之风的礼赞,对“谈笑拓田园”的创造精神的礼赞,对千百万胼手胝足的劳动农民的礼赞。1921年4月,早已以一曲《凤凰涅磐》名满文坛的郭沫若,赴杭州游览,在雷峰塔下见一锄地的老农,在描绘了“他那慈和的眼光”、“健康的黄脸”、“斑白的须髯”之后,出人意料地以这样的诗句作结:

  我想去跪在他的面前,叫他一声:“我的爹!” 把他脚上的黄泥舔个干净。

  有人会要说这是诗人的矫情,但联系到1978年后撒手人寰时的后事安排,不也可以从中察见诗人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愫吗?
 
 
                浏览次数:93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推荐!《鲜为人知的江青日记流失案始末》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