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5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采访成都文化学者郑光路:文化炒作应注意分寸。点击阅读
封笔:成名作家“新追求” 2005-1-15 3:51:48
--------------------------------------------------------------------------------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从新闻的B面往里侃:封笔,成了文坛近年来一种奇怪的现象。随着市场支配作用的增大,当文学魅力不得不靠“身体写作”、官司噱头、无厘头徘闻、“封笔秀”等文化炒作来提升时,人们发现,文学已经“堕落”了。
原始新闻
贾平凹“封笔”引争议
近日,贾平凹的新书《秦腔》还没面世便已引起了媒体、读者的极大关注,该书号称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封笔”之作。而两年前,贾平凹在写完《病相报告》后也曾闹过一次“封笔”风波。因此,许多读者对贾平凹这次“封笔”的真正动机表示了怀疑。(据《重庆时报》)
调查关键词·作家“封笔”
主持人:灵通妹
成都文化学者郑光路:文化炒作应注意分寸
1月14日,灵通妹采访成都知名文化学者郑光路先生时,他感触颇多地告诉灵通妹,目前,出版界的“快餐”出书形式,严重违背了把图书作为文明精品推广的中国传统出版原则。他说,一些出版人士因为“商业化”的缘故,在选择出好书或浅薄的畅销书之间,宁愿选择后者。因此,现今出版的图书中更多是“泡沫”,而不是精品。
关于各种“封笔”之声,广大文化界人士和读者并不陌生,不过是一些作者与出版社之间配合默契的炒作罢了。如今,文化作品的功利化、文学评奖的暗箱操作、文化贿赂……使得出版界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郑先生认为,文学创作是非常寂寞的事,创作者应把名利放在脑后。许多真正热爱文学的人还“潜伏”在民间,他们也许并不出名,他们或许一生中只能出一两本书,甚至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其作品不能出版,但他们的作品却代表着现代文学和民间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相比之下,目前浮在文学界表面所谓大师的一些文化作品,其历史价值是值得怀疑的,是否能与他们的“文化桂冠”相符,还有待历史验证。
1月12日,成都一出版商张先生与灵通妹交谈时坦言,在推出新书的过程中,出版商看重的肯定是经济效益,这也使得许多作者的创作取向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张先生认为,此次贾平凹新书《秦腔》还没面世,便又传出该书号称是贾先生长篇小说的“封笔”之作。突如其来的“封笔”传闻,其实也脱不了文化炒作之嫌。
成都市作协秘书长曾智中:莫拿作家“封笔”当回事
1月13日,成都市作协秘书长曾智中先生在接受灵通妹采访时谈到,一些作家的“封笔”之说是否与炒作有关不好断论。但关于近来不少作家的“封笔”之声,他表示已无新鲜感,如果作者是想借“封笔”传闻来刺激读者的神经大可不必。封笔也好,不封笔也罢,都是作者自己的事儿,除了给媒体提供说事题材外,没有丝毫作用。各方不该再拿作家的“封笔”当回事,也不必对其进行道德评判。如果“封笔”是承认自己写不出东西的方式,也是件好事情。
曾先生感言说,“封笔”现象反映出现代文化的无聊,如果文学只称得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与其注意某某人的“封笔”之说,不如好好反思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才值得大家关注。
今日声音
主持人:史平
文化人以“闲”表高尚?
“十年读书,十年养气”成了现今不少成名作家的“新追求”。文化人以“闲”表高尚,固然有其理由。“闲”至少可以证明衣食无忧,进入了“有闲阶级”,比那些忙着搞饭吃的人有着无以比拟的优越性,自不待言。但若因此就以闲文化为高尚,则不见得。现在有一种闲文化,即“名人喷嚏”文化,并不是谁都愿意去吸收的。
读书“养气”而不著书立说,做一个精神上的亿万富翁,的确是高尚的事。但这种高尚不是谁都能效法,尤其不是那些缺乏“有价值的空闲”的知识分子可以效法的。至于高尚不起来的人们,包括文化人,书该读,气该养,在读书养气的同时和以后,且慢“封笔”。(焦加)
相关链接
近年较著名的“封笔”消息
2003年4月7日有消息称,琼瑶因心情和健康欠佳,可能会从此封笔。后又传出是一场误会。
2004年7月16日,余秋雨对外界表示,“我将退出文化圈,不仅是封笔,而且不再参与文化活动”。
2004年11月16日,梁凤仪女士在广州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暂时封笔。(综合媒体报道)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读者留言|广告业务|E-mai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