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解放前闻名全国的青羊宫武术“打擂”》,发表于中国《体育文化导刊》2003.1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3/7/9


           解放前闻名全国的青羊宫武术“打擂”

                                                    郑光路


           四川省自古多武杰,民国后兴起打擂台


    天府之国从古至今武风甚浓,形成闻名天下的“峨眉派武术”。成都青羊宫内的擂台赛,远近闻名!练习武术,在四川叫“操扁挂”,又叫“打打行”(行读银行之行)。在城镇乡坝、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中都不乏爱家。在清朝时,四川各地就遍设“武棚”、“箭道”,专门聘请武艺超群者传授“弓、刀、石、骑射”。学武的人去“武科”考试,逐级考取武童生、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同文人的“熬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扬”一样,武人们得了功名也同样高官厚禄。所以成都每年武生蜂拥而至,自文殊院至北较场比邻而居,等着到北较场去较技比武,都想弄个武举人来当。晚清时壁山县农民邓显扬(邓四教师),长于轻功,驰走甚捷,人誉为“国技家”。光绪初温江赵华山,精“铁汉碑”和弹腿,授徒甚多。光绪末在成都设棚教徒的马黑于,人称“神腿”,其徒马镇江腿功深得其真传,人称“无影腿”,曾任清军十营总教师。龙泉驿的谢昆山(谢打滚)精于地趟拳。省都督尹昌衡的镖师“铁人”马宝(1960年去世,享年八十余),精于南拳,其它如青神杨海泉,绵阳方和尚,简阳余发斋及民国后杜自明、郑怀贤、钟润生……这些武林高手都曾为成都地区的武术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虽已改朝换代,但武风照样浓厚。1912年,居住成都的武林名手马镇江、马宝、刘崇俊等,以提倡国粹、强国强身为名,在成帮忠烈祠正街正式成立“四川武士会”。推省都督尹昌衡为名誉会长,马镇江为会长,刘崇俊为副会长,尹昌衡的镖师“铁人”马宝实际负责。于是乎,早晚都有操“扁挂”的人在武士会里打拳踢腿,耍刀弄棒。其中技艺精良者推荐至四川军队中充任武术教官或各级军官。1918年,四川军政当局以团结尚武为号召,在成都青羊宫举行首次打擂。当时共设三组擂台,第一组擂主为督军的查马长李国超,副擂主为唐伯坍、唐公辅。第二组擂主为余发斋,其子余鼎三为副擂主。第三组擂主为马宝。每组主台三日。比赛结果,公认李国超武技精湛高超。自此以后,除特殊情况便每年春季成都青羊宫“花会”时举行一年一度的打擂赛。武风之浓,以至前清遗老,有名的骆状元(骆成骧),除了翘起胡子吟诗作赋外,还挽起袖子跳跳蹦蹦地打拳射箭,来他个“老夫聊发少年狂”,并将所居庭院题为“德华馆”……1925年他还亲自主持,取得军政当局赞助,在少城公园半边桥边筑建四川武士馆,正式成立“四川武士总会”。一代文魁的状元公成了武坛领袖,担任正馆长,刘崇俊任副馆长。1929年5月,国民党政府颁布“省市国术馆组织大纲”,于是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国术馆”,省主席刘文辉任馆长。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季仍按旧例进行擂台赛。    
    青羊宫乃成都有名的道教圣地,是传说中李老子与关令尹喜相晤会的地方。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相传为李老君生日)在这里举行庙会:又因传说这天是“花朝”,百花同时开放,所以又称为“花会”。这种花会遗风,历代相沿,一年一度均在青羊宫举行。这青羊宫相邻处,还有“二仙庵”、“马家祠”、“孝廉坊”、“会仙桥”等等名胜。到处都有茶园,如“绿天”、“同春”、“浣花泉”……到处都有酒楼餐馆:既有大酒家“承香楼”、“五柳春”、“聚丰源”;还有卖“卤鸭醉虾青果酒”、“每馔不过二百文”的小酒店“崧记”、“四座”等。还有卖各类日杂百货、竹木家具等种种商摊货架不下几百家。此外,更有无数卖糖饼关刀、风吹吹、香烟瓜子、糖豆花等等游走小贩穿梭叫卖于红花碧叶、春风杨柳之间…….每年“花会”,成都市各界人士倾城出现,真是挥汗成雨、呵气成云,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这“会把眼睛都看花”的“花会”,是蜀中最具地方色彩、乡土风味的习俗了。而“四川武士总会”主持举办的一年一摩的打擂比赛,更给青羊宫“花会”增辉添彩。
    过了八卦亭,穿过二仙庵,有一大片空旷草坪,搭着一个大擂台。擂台四周有物遮拦成一极大的圈子,门口大书“柔术场”。进场看打擂须买入场券。圈子里设有茶座,往往擂台上龙争虎斗,打得一塌糊涂,台下却品茗饮酒,吟诗作对,喜笑颜开……真所谓“坐山观虎斗”,管他牛打死马、还是马打死牛。一些文人们酒酣耳热骚兴大发,往往一边看打擂一边还摇头晃脑即兴吟他几首竹枝词、打油诗。像“怪物”刘师亮就写得有“今年劝业八回开,多少英雄摆擂台。手艺若潮休要去,谨防椿你下台来!”“擂台角艺抢金章,集合江湖打打行。柔术本来为国技,大家努力更提倡。”徐重蕃写得有“登台较技问谁强?出手双方各主张。却怪旁观空展劲,说他起腿不相当!”“柔术场中尽教师,多少先生学打捶。劝郎莫向旁边立,防他言出手便随!”……自1922年后,又增加了女子打擂、学生打擂等。自此后,每年春季成都办花会时都要在青羊宫(也曾在少城公园)举行一年一度的武术擂台赛。从1922年起,还开设了女子打擂和少年组打擂,这在当时还很稀奇,故有人曾作竹枝词叹道:“更有片言须记取,打擂来了娘子军!”
   
   
   
               吃大苦健儿练功夫  上擂台发狠争输赢
  

     武术本是大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武术普及,习武的人众多。富贵子弟有条件习武,贫苦人家为少受欺侮,也不乏练武者,富贵子弟习武,常把家产花得精光稀烂,故常将希望放在打擂获胜后收回习武花的“本钱”;穷人也希翼打擂得胜名利双收翻梢发家!故练武的人大多吃苦耐劳,各练绝招:插沙子练“铁砂掌”,打树干练“铁碑功”,打吊包练“铁拳”,踢墙壁练“神腿”……有的早晨起床后先嚼一把生胡豆,谓之“壮力丸”。一入秋冬季节,更
是养精蓄税、磨拳擦掌,为来年的打擂比赛而跃跃欲试!
春节后,一年一度的打擂比赛在青羊宫花会开幕了,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而至(不限地区及个人身份)。参加比赛,死、伤自负,故要自愿报名注册。比赛由武士总会主办,有军政各界人士赞助资金。比赛方法是“拈阄”(或抽签)配对赛手,不像现在散手比赛要分重量级配对,也就是说,你如果只有一百斤体重,却有可能遇上一个两百斤的大汉!比赛顺序是:先赛“资格”,再赛“蓝章”(类似现在优胜纪念章),取总参加比赛人数的一半。再复赛“银章”(银质奖章),取十名。最后复赛“金章”(金质奖章),取一、二、三名。可见打金章确非易事!擂台是花会中现搭的高台,民国初期擂台外大书“柔术场”三字(那时许多人称武术为柔术)。30年代后则习称“第X届国术擂台赛”。
凡进去参观者须买入场券。擂台下有茶座卖茶。主擂者多为“四川武士会”、“省国术馆”中的武林名手。但有时也邀请其它人士主擂,如1931年的打擂就曾邀蛾眉山的“铁沙和尚”及湖北武当山的“云空长老”主擂。比赛时,一般在擂台的四角各坐一位裁判;另外一名主裁判手拿小铜铃在台上,根据情况宣布比赛的开始或停止时则摇铃铛;还有一位裁判手执小红旗或黄旗,当出现赛手间“打毛”光火而乱打胡扭时则上前用旗隔开。    
 比赛的争夺是相当激烈的。“上场不认父,举手见高低!”“擂台不认亲,只要拳头赢!”这是武林悉知的口头禅……比赛一开始,赛手们恶狠狠、豹眼怒睁,凶刹刹,钢牙咬紧;你进我退、拳来腿往;窜蹦跳跃、腾挪闪转、吞吐浮沉……每对赛手一般打三个回合(三轮)。以击打点数的多少、见红(打出血)、倒桩(倒地)、甩翻(打落或丢下擂台)等作为胜负的依据。因习武者一般讲究武德、息气,加之亦有一定防护措施(如裁判发现双方技艺悬殊,则不许强方乘胜连连击打),故当场打死的情况罕见,筋伤骨折则时有难免…….除了打擂,有时还穿插有套路、器械等单人表演,行家们谓之“外场功夫”,以供大家交流借鉴和台下看客观赏。    
     比赛时间,一般是两、三个月,也有较短时间就结束的;也有从春节后赶“花会”一直赛到近端午节的。比赛一结束,夺得“金章”的自是一跃龙门、身价百倍,由主持擂台赛者将金章挂于胸前,然后骑上高头骏马、身披红色绸带,依一、二、三名获金章的顺序,打马逛街,前呼后拥,吹吹打打,鞭炮齐鸣,好不威风荣耀!还有专人飞奔前往获金章者的住家处或机关工作单位张贴烫金大喜报…….其仪式气氛,实与清朝考中武状元、榜眼、探花类似。此后,获金章者的亲朋好友难免不大没十台、八台酒席祝贺,获金章者多也设酒席为回庆相谢。此后,获金章者还要向教授过自己武艺的师傅“封衣”(缝制全身新衣、鞋帽)或“封礼”(礼品或金钱),以示不忘师恩。至于比赛惨败者,那情况自然相反:或垂头丧气、愧对江东父老兄弟;或因皮肉受损,从此大彻大悟、觉今是而昨非,再不争气斗狠,而偃武修文另寻路径;或怨天尤人、怒气填膺,发誓回家再精打苦练,待明年再来报仇雪恨……我所拜的一位师傅就打得金章,这是他一辈子最风光的事,解放后卖了金章还买了两间住房。而与此相对比的是我所知的另一位老拳师,解放前参加打擂被对手一贯锤(摆拳)打得下巴骨折,人差点被打死,至今面部畸形,羞提往事………
    

取胜负因素有几种  打擂台古城大增辉


    人活一口气,习武的人能打个金章,就算为自己争了口大气了。武林同道朋友对自己也刮目相待。打赢的金章,本身就很值钱,这且不说。在解放前,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打了金章,在武林中就变成条大鱼。旧军队中都设有武术教官,打金章者就可以受聘请去当教官。当时在川军中,上至军、师级,下至连、排级,一般都设有武术教官,待遇一般都较丰厚。也可受聘于一些机关单位、大、中学校,从而取得一个说起嘴硬的饭碗。还可为一些巨商大官聘为“镖师”。最不济者,也可以正大光明开设“武棚”授徒收学费,而不致招人“说闲话”………所以打“金章”是当时武林中人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既有名又有利。如连续两三年的打擂中都获得金章,那还要将其大名刻于“少城公园”旁的“四川省国术馆”门外石匾上,以示褒奖。此外,青羊宫打擂中有时还举办“特别组”比赛,参加者都是历届擂台赛中打过金章的,这更是花中选花、强中较强。1948年的“特别组”打擂,武林高手刘新吾、余克俭获金章,代表四川参加第七届上海举行的旧中国“全运会”,刘新吾获全国拳术第六名。
    因打擂是对抗性较强的武术比赛,故决定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赛手的武艺水平,这即所谓“一打功夫”。第二,因赛手是抽签配对,这之中就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你抽签碰上比你重几十、百把斤重的壮汉,或你虽苦练十年,却一下碰上苦练二十年的高手,结果就有可能连“资格”都打不到。相反,却可能连获“蓝章”、“银章”……..这即所谓“二打运气”。第三是所谓“三打人缘”。在旧社会,武林中宗派意识甚浓,如果赛手凭交情或物质等因素取得裁判及主持者的暗中偏袒,如甲分明打中乙,裁判却可视而不见!……其它五花八门的名堂还多。如有一年比赛,成都西部有一个“刘一锤”(形容其拳头刚硬一拳就能获胜)的农民,在最后赛金章时将与川军中一个手枪连长相遇。那连长自知不敌,头一夜找来“刘一锤”进行“私曰”:要他让手输给自己,许暗中重酬。但“刘一锤”年轻好胜,次日擂台上毫不相让,那连长败阵。刚下擂台,“刘一锤”的师兄忙偷偷对他报信:“哥子,情况不妙,台下有许多手枪连的丘八!”结果,“刘一锤”连忙跳出青羊宫高墙逃跑,后面无数当兵的持枪追赶,连连射击追好几里路,幸亏刘的轻功甚好逃脱,未饮弹亡命!可见在旧社会,要纯粹靠自己高深武艺而获胜是很困难的。
    成都市的花会全国闻名,而花会里的武术打擂又给花会添色不少!台上龙争虎斗打得不可开交,而台下闹闹哄哄又是另一番景象:有的高谈阔论、饮茶品酒;有的观花拈柳、吟诗作对;倒糖饼关刀的生意兴隆,卖卦算命的口中乱坠天花;其它如卖香烟瓜子、擦皮鞋、挖耳朵……等等三教九流、五马六道的人物在擂台下的茶桌间穿梭呐喊、寻食谋生。这一切,使人想起《水浒》等古典小说中描写打擂的场面来;这一切,也给九里三分的古城成都增添不少古朴吸人的地方乡土风味……
   


                浏览次数:193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