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6月27日,郑光路文史长文《南怀瑾在四川》在《成都晚报》整版发表,全文点击阅读!
6月27日,郑光路文史长文《南怀瑾在四川》在《成都晚报》整版发表,全文点击阅读!
本人已申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著作权保护!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许上网、转载,侵权必究!
1.文章标题:《南怀瑾在四川》
南怀瑾在四川
郑光路
从古至今,巴山蜀水钟灵毓秀之气,曾滋养过无数外省来川的政治家、文学家,如诸葛亮、杜甫、陆游、张之洞、老舍……也曾滋养过无数宗教界大师们,如从汉代创道教的张道陵到近代青城山天师洞的彭椿仙,佛教如唐朝玄奘法师到近代的清定法师…… 如今,在海峡两岸、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已是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声誉日隆。南怀瑾曾在四川居住九年,在这里求学、从军、皈依佛门、治学……度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但很少见有介绍南先生在四川这段生活历程的专文,本文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南先生的这段生活。
入川觅"剑仙"结识 "厚黑教主"
1937年,一个面容俊秀操江浙口音的青年,出现在成都街头--这就是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南宅殿后村。和许多男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幻想当剑仙侠客。有天突发奇想要"飞檐走壁",在楼上跳梁倒挂,一跟斗跌地。他父亲听到巨大声响忙跑上楼,才晓得儿子在偷练侠客"功夫"……老人家就聘延武师,南怀瑾于是从12岁就开始正式习武。 他四方学艺虔诚得很,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见面翻身便跪……他回忆:"到20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多达80余人……一次,中央国术馆于杭州国术馆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他还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1) 这时候的南先生,可算是一个武林高手了。 杭州城隍山上据传有个 "剑仙" 老道,童颜鹤发。几番周折,南怀瑾终于见到他,再三恳请学剑仙,老道说:"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 这"第一阶段"的剑仙练法就无异于登天之难!南怀瑾只好暂时放弃剑仙之想,仍每天凌晨三时起床练拳两三个小时。当时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他每天"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活脱脱一副武侠模样…… 俗话说"燕赵多侠士,峨眉出剑仙",南怀瑾一心想到峨嵋山学剑仙。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二、三月,他只身入川了……此后,南京政府也迁到陪都重庆,一些朋友也来到四川,相遇时都说他有先见之明。南怀瑾说:他们不晓得,自己其实只是想到四川学剑仙。(1) 南怀瑾到成都时,不到20岁。他对成都充满感情,他几十年后回忆说:"成都是四川的首府,不象香港这样的大城市,生活节奏那么快。在我的印象里,大家都很悠闲,到现在,我对成都还很怀念……" 南怀瑾一心想求仙学道,想学得飞剑功夫去打日本人,经常拜访有名的、有学问的、有武功的人。他对成都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印象更佳:"里面有茶座、有棋室。泡上一壶茶,坐半天一天都可以,走的时候再付钱。中间有事离开一下,只要把茶杯盖反过来放,茶博士就不会把他收掉。没有钱的不喝茶也可以,茶博士问你喝什么,你说喝玻璃,就会送来一玻璃杯的开水。这种农业社会的风气现在大概不会再有了!"公园里名人贤士不少,经常可以看到穿长袍、着布鞋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人,而这些正是南怀瑾感兴趣的人……南怀瑾穿一身中山装,又是浙江人,开始时茶园里许多人怀疑:这个家伙可能是蒋老头子(蒋介石)派来的?但慢慢地,他们了解这个小伙子只是想求学问道,也就不怀疑了,好几个人还成了他的忘年交。② 有天,一个高个子、背有点驼,戴一顶毡帽的人到公园里--这就是有名的"厚黑教主"李宗吾。其实,厚黑教主完全是自封的,他孤家寡人一个,只是一位有独立思想的卓越学者……南怀瑾常在公园茶铺内听这位"厚黑教主"针砭时弊,骂四川的军阀。一次,李宗吾对南怀瑾说:"我看你这个人有英雄主义,将来是会有所作为的。不过,我想教你一个办法,可以更快地当上英雄。要想成功、成名,就要骂人,我就是骂人骂出名的。你不用骂别人,你就骂我,骂我李宗吾混蛋该死,你就会成功。不过,你的额头上要贴一张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纸条,但你的心中却要供奉我厚黑教主李宗吾的牌位!" 南怀瑾对他讲:"老师,你就不要再讲厚黑学了,不要再骂人了。"李宗吾说:"不是我随便骂人,一些人脸厚皮黑,我只不过是把假面具揭下来!"南怀瑾说:"听说中央都注意你了,有人要抓你呢。"当时许多人怕惹是非,不敢结交李宗吾,但南怀瑾不怕,一直同他来往……(2) 南怀瑾遍访青城山、峨嵋山的道佛观寺,想遇"异人"。 鹄鸣山是道教祖师爷张道陵隐居之地,这时山上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传说是四川境内的剑仙,南怀瑾寻访多次终于见面。王青风说法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不同,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王青风说练剑时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① 南怀瑾有些怀疑了: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威力无比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玄乎剑术干什么? 他入川两三年后,通过李宗吾又结识了第二个"异人"。一个在杭州认识的和尚朋友死在自流井(现自贡市)。南怀瑾同好朋友钱吉(也是个和尚)走了8天,才从成都到自流井。他们在那个和尚墓前,烧了香磕了头,准备回成都,但盘缠尽了。南怀瑾突然想起李宗吾老家就在这里,打听到地址登门拜访。"厚黑教主"很高兴,问:"你怎么来了?"南怀瑾说:"我来看一个死人朋友。"李宗吾以为在打趣他,说:"我还没有死啊!"南怀瑾我赶忙解释。李宗吾看他们狼狈相,马上盛情款待:现杀鸡、从鱼塘捞活鱼,弄出一顿正宗川菜…… 酒足饭饱,南怀瑾开口向他借钱。李宗吾问:"缺多少?"南怀瑾说:"10块钱。"李宗吾马上到里屋拿出20块大洋。南怀瑾说:"这太多了,而且不知什么时候能还……"李宗吾说:"你先用了再说!"南怀瑾后来感慨地回忆:"从我借钱这件小事来看,厚黑教主的为人道德,一点儿也不厚黑,甚至是很诚恳、很厚道的。" (2) 当时"厚黑教主"已年过六旬、名震四川,大南怀瑾近40岁。他同尚默默无闻的外省小青年南怀瑾这段交往,堪称当代文化大师交往的佳话。 饭后聊天时,李宗吾突然说:"这里赵家坳有一个赵四太爷,武功很了不起。他虽从小就是个瘸子,但功夫很好,尤其是'踏雪无痕'的轻功……我推荐你去,你跟赵四太爷学三年,将来当个侠客也不错。这三年的学费由我承担。" 于是他们坐"滑竿"(四川一种简易竹轿)去拜访当时已80多岁的赵四太爷。南怀瑾怀疑他能飞檐走壁,后来回忆说:"赵四太爷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愿学否?'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 南怀瑾觉得三年时间太长。当晚和钱吉回客栈过夜,第二天一早,李宗吾来到客栈,劝他留下来学武功,南怀瑾婉拒了。李宗吾觉得遗憾,连说:"可惜,可惜!" (2) 南怀瑾却弃拳不学,专志于精修佛学了。他50多岁时说:"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古人造字,止戈为武,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后世学武,反而更滋生事端……这也是使我弃武学禅之主要动机。"(1)
袁焕仙和"灵岩盛会"
南怀瑾入川后,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研究班第10期。毕业后进入军队,屯垦戍边,1939年秋,曾被任命为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巴山蜀水令这位22岁却才华横溢的外省青年陶醉。他写《过蛮溪》诗:"乱山重迭静无氛,前是茶花后是云。的的马蹄溪上过,一鞭红雨落缤纷"。从诗中可以想象这位年青军人率部跨马跃涧、以马鞭击茶花、花落如雨的潇洒情景…… 他还写下《务边杂拾(六首)》:"东风骄日九州忧,一局残棋尚未收。云散澜沧江岭上,有人跃马拭吴钩。""挥戈跃马岂为名,尘土事功误此生。何似青山供笑傲,漫将冷眼看纵横。"…… ③ 此时的南怀瑾,既有"有人跃马拭吴钩"干一番功名的凌云之志,但"漫将冷眼看纵横"中,已很有出家参禅的念头了。 不久,南怀瑾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逢假日闲暇,芒鞋竹杖遍游蜀中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这时,他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老师--袁焕仙。 袁焕仙(1886-1966),盐亭县.....(此处删若干字)...............4) 1942年秋天,袁焕仙在红叶满山的灌县(现都江堰市)灵岩寺主持"禅七"盛会。 灵岩寺古称"灵岩圣灯","灌县十景"之一,为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9 年),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千佛殿,40尊宋代彩色泥塑,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 袁焕仙在灵岩寺讲学时,不少名流学者、军政要人从百里、千里之外而来,如川军旅长申介屏、四川省甘财政厅长典夔等人……这时南怀瑾正在成都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特休假来灵岩寺。 袁焕仙在灵岩寺的开示教诲,对南怀瑾一生影响巨大,其中有许多"禅机警语"。如南怀瑾问道:"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袁焕仙回答:"石头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尘,'啄棒'就是六识。" 四川人把打人木棒习称为"啄棒"。所以南怀瑾听了茫然说:"先生如此'漫言',学生不能领会。""漫言",意思是可笑的戏言,如称"漫画"。袁焕仙说:"你如此'漫问',谁要你领会?" 南怀瑾又问:".................(此处删若干字)...............4) (6) 几天后,果州来了个道士,同袁焕仙等人关着门围炉夜话。远隔重楼的南怀瑾自我感觉已具"神通",能看见、听见他们交谈……他深觉诧异,恭请袁焕仙到祖殿谈此事。袁焕仙大骂道:"我道你是个人,却仍有这种见解么?"忿然闭门而寝,骂得南怀瑾垂头默默无言。 袁焕仙本着儒家"孔子不谈怪异乱神"之说,是不信什么"神通"的。这对南怀瑾影响甚大,他后来也曾说:"神通与神经只隔一张纸。" (7)确实,对"神通"过于痴迷,就无异在"发神经"。 灵岩盛会时,袁焕仙还特设素筵,邀集亲朋好友百余人雅集。来的朋友中有个师竹君,是灌县耆宿,和袁焕仙都曾参加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师竹君这年已73岁,仍健壮异常,写了个剧本《醉后之光》,写的是《水浒传》中鲁智深虽暂栖佛门、英豪之气难抑的事……此时离"护国战争"29年已过,袁焕仙抚今思昔、感慨万端,醉后击节自唱《醉后之光》:"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西风黄叶交乱,等闲吹过十二栏干。俺鲁智深自披剃以来,而春而秋不觉时逾半稔。禅门清寂,今日秋高气朗,有心出寺,睹睹山景,以消烦闷。开大步,迈出了天王宝殿,三门外铺遍了锦绣江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他醉染枫丹,落日斜过疏林,秋风来四野。牧童儿横牛吹笛向谁家,渔翁执钓江边撒……" 袁焕仙悲歌慷慨,.....(此处删若干字)...............4) 这里说几句并非题外的话。1974年后,我(本文作者)曾在灌县一个部门当医生,有天去灵岩寺。那时正闹"文革",寺院已遭毁灭性破坏,残垣断壁上写满"破四旧"、"以阶级斗争为纲"之类吓人的大标语…破寺一间小院内,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穿件黄色破褂,眼窝凹陷,气喘吁吁问:"你、你找哪一个?"我说:"我来参拜佛庙。" 老人圆睁浑浊的双眼望着我说:"阿弥陀佛,这年头还有拜佛的!我就是这个庙里原来的和尚,叫'能静'。"……以后,我和教我中医的余老师及何师兄多次上山,同能静师混熟了,谈话渐无禁忌。能静法师说:他不到10岁就在这庙里当和尚。有天,他偷偷摸摸拿出几张发黄的照片,和一本残缺的经书,书名是《灵岩语屑》。他说:"这书上写有民国时灵岩寺的盛况,书里头有些和尚和南怀瑾等人,解放前夕跑到台湾去了。" 他断断续续叙述,多次提到袁焕仙和南怀瑾的名字。能静师生活很苦,余老师常送一些吃食小礼,能静师很感谢,当下找了枝破毛笔,画了几片芭蕉,叶子下有几只大螃蟹,他题字是:"戏剪蕉叶补破衣,看你横行到几时"。这无疑流露出对"四人帮"之流祸国殃民的抗议……两三年后,他死去。我曾查阅文革结束后的《灌县宗教志》,上面写道:"灌县1950年统计,尚有僧尼250人,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能清和尚(本文作者注:能静的师兄,民国时期灵岩寺的住持)出席……1985年统计,全县驻庙的僧尼只有4人。" (9) 能静法师当年曾说:"佛寺遭此劫难,二十多年前的灵岩盛会,真也像佛经说的'如梦幻泡影'……苦啊!"
拜见虚云及峨眉三年"闭关"
南怀瑾后来回忆:灵岩盛会时袁焕仙对他的笔示、口授,比同学者多数数倍,多年后"笔示幸能略存残纸,一读再读,汗泪交倾,此狮子一滴乳也!"此恩终身难忘……(10) 袁焕仙由儒入仕,辞官学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以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禅学精髓、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和杰出辩才,都对南怀瑾产生极大影响。 民国年间作为居士弘法有两大集团:一个是处于长江下游(南京)的欧阳竞无、吕澂的"支那内学院",另一个就是处于长江上游(成都)以袁焕仙为领袖的"维摩精舍"。 1942年灵岩盛会后,袁焕仙与贾题韬、朱之洪(1871-1951年,辛亥革命元老,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但懋辛(1886-1965年,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川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解放后任民革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肖静轩、傅真吾等人,在成都提督东街三义庙共建的"维摩精舍",其内部分工为:袁焕仙负责法部,傅真吾负责财部,贾题韬负责学部。精舍成立数年,影响很大。最后因经费不足,内部意见不一致而告终。(11) 这个佛教群体组织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出版了《维摩精舍丛书》:《中庸胜唱》、《黄叶闲谈》、《榴窗随判》、《灵岩碎屑》。南怀瑾、杨光岱等人参与了这套记述袁焕仙"讲授"的书,成为袁焕仙的高足。当时有人说:"维摩精舍门下有三大元、五仙人。三大元,是指灌县灵崖禅七会上首名状元南怀瑾、二名榜眼郭正平、三名探花杨光岱。五仙人,是峨眉大坪寺禅七会上的通禅、通宽、通远、通超、通永五位法师。""三大元"结局各不相同:南怀瑾去了台湾;郭正平去了西欧;杨光岱则留居成都……(12) 灵岩七会完毕,许多佛教界人士聚集成都文殊院商议,共推昌圆法师、袁焕仙为代表,去恭请在重庆主持救国息灾法会的虚云和尚来成都讲学。.....(此处删若干字)...............4) 南怀瑾陪侍。虚云说:"法会已终,彼此无事,可以冲冲壳子,不必拘礼……近来一般修行者容易中魔,去追求神通,并以之来比道行高下,成都朋友有这样的吗?"袁焕仙指着南怀瑾说:"这个后生在灵岩七会中,曾一度发通,能隔几重楼殿见一切物……我竭力指斥他,几天后才将他痴迷打掉。"话音刚落,虚云长老赞不绝口,对南怀瑾说:"好!好!幸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你险矣危哉!以前仰山和尚就说过:神通乃圣末边事……"他们畅谈声震瓦屋,极有乐趣。 袁焕仙和南怀瑾长跪俯请虚云去成都。虚云忙扶起说:"老居士起,起。老居士愿虚云多活几年即请起。明岁之冬,我定会来成都……"高僧大德虚云、袁焕仙的风彩使南怀瑾受益非浅。(10) 此后南怀瑾随袁焕仙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不少教诲。1943年5月,南怀瑾毅然辞去军校教官职务,"不禀先生,不謀友朋,突然而逸",决心到四川峨嵋山大坪寺潜心研究禅学。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人迹罕至,为静修好去处。更吸引南怀瑾的,是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在印华法师(尼姑)、普钦大法师的帮助下,他选定此处"闭关"3年,皈依在普明法师座下。(6) 这时的他,还怀着对成都世俗生活的留恋,这从他的《入峨嵋闭关出成都作》诗中可以看出:"大地山河尘点沙,寂寥古道一鸣车。熏风轻拂蓉城柳,晓梦惊回锦里花。" 但他又是抱着学佛参禅的巨大决心到峨眉山的:"了了了时无可了,行行行到法王家。云霞遮断来时路,水远山高归暮鸦。" 他由龙门洞入山,一步一步迈向天下秀的峨眉,终于拒绝了尘世的诱惑,《过龙门洞》的诗正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穿云冲破几重天,踪迹空留岭外烟。试上龙门回首望,不知身在万山巅。" (3) 峨眉山顶冰天雪地,他每当夜深人静时起来静坐。他说,此时"万籁俱寂,飞鸟亦无,清净境界,如身游太虚中,安心自在,就像神仙境界一般非常舒适。而且常听到虚空中天乐之音,非常美妙。因而想到庄子所谓'天籁之音'……"(13) 深山三年闭关,生活无疑十分孤寂清苦。但峨眉秀绝天下的风光,让南怀瑾苦修中自得禅门之乐,他写诗道:"云作锦屏雨作花,天饶豪富到僧家。住山自有安心药,问道人无泛海槎。月下听经来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渴时或饮人间水,但汲清江不煮茶。"(14) 穿上僧衣的南怀瑾晨昏青灯黄卷相伴,.....(此处删若干字)...............4) 终于闭关期满,像只离群已久的归雁,要下峨眉了。虽是回归红尘,但此时的南先生已深得禅学三昧,心意空灵了,他在《归雁》诗中写道:"转身冰雪清凉界,万水千山自在飞。浅渡危矶斜照远,芦花明月任高栖。" (3) 峨眉闭关3年,是南怀瑾一生中重要经历,他几十年后还写诗感慨:"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15)
"回首巴山天那方"
1945年冬至次年春,南怀瑾又曾去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因慕名来访者日多,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这段在四川的生活,为他日后名扬天下的治学打下深厚的基础。 1945年,南怀瑾在风了和尚陪同下,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查官谢子厚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南怀瑾当时有个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能在康藏一带顺利成行。他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他传授显密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给了南怀瑾……(16) 1946年秋天,南怀瑾欲离川赴滇,去云南大学讲学。他在重庆写下《丙戌秋,留别蜀中耆宿伍心言秘书长》诗:"历尽嶓岷蜀道难,欲归翻觉世途单。多情偏是温泉月,照到离亭去客车。" 《华阳国志》中说:"西岷嶓地称天府",南怀瑾这是说:天府之国蜀道虽难,但自己走遍了,孤身离川真依依不舍啊……他在重庆又遇上在潼南县当书记长的老朋友田肇圃,他写"鹧鸪天"词倾诉聚散如梦的离别愁情:"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直到上了飞机,心中仍丢不下四川,写道:"晴空万里昆明海,回首巴山天那方!" (3) 到云南后,他又曾短期回成都到四川大学讲学。1947年,他返回浙江乐清故里,归隐於杭州天竺、江西庐山天池寺。1949年春,南怀瑾到台湾。 "九年足迹遍西川"的生活,对南怀瑾影响之深不言而喻,为他后来成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世界著名国学大师,奠定了雄厚基础。南怀瑾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着,在世界各地长销不衰。他无论讲学和著述中,提到四川之处不胜枚举。他晚年大力支持修"金温铁路",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17) "回首巴山天那方"--南怀瑾,一位终生难忘巴山蜀水的当代奇人!
(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许上网、转载,侵权必究!)
字数统计:8500
配图:刚从峨眉三年闭关后下山的南怀瑾
参考文献: .....略
|
|
|
浏览次数:1187--
 |
----上篇文章:!7月起,中国体育核心刊物《体育文化导刊》将发表郑光路研究武术与奥运会的长篇专文!
----下篇文章:隆重推荐!四川特色作家殷明辉先生作品专栏:《成都,你在哪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