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四川省《四川政协》2008年11期发表郑光路知青岁月回忆录《饿肚子的痛苦心酸》

作者: -上传日期:2008/10/15

 

        四川省政协刊物《四川政协》2008年11期

发表郑光路知青岁月回忆录《饿肚子的痛苦心酸》

   

  饿肚子的痛苦辛酸

  •                                  郑光路

  •  

  • 无论哪个知青,说到“吃”,龙门阵就太多了。

  • 我们所在的邛崃县,是川西坝子膏腴之地,托李冰父子开创都江堰之福,两千多年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年代,当局吼的口号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发家致富,把沃野千里整得那般贫寒。这不是“割尾巴”,简直是要老百姓的命啊!

  • 我下乡的生产队,每个成人每年分谷子不足四百斤,菜油五、六斤,此外没有其它东西。我们队还算中等水平,有的队更穷。每百斤谷子打米约68斤,四百斤的谷子打成大米不到三百斤,每个月不到三十斤。我辈知青正值发育高峰,俗话叫“吃长饭的”,每天不到八两米,岂不太可怜!而且,这每年三百来斤大米,并非全能吃在肚里——买盐要钱,买照明用的煤油要钱……为“消忧愁、除苦闷”,多数知哥都染上了抽烟嗜好。这一切——钱呢?就得靠卖米。

  • 当时全中国知青们大都是赤条条的穷光蛋,有父母每月寄五至十来元已足令人艳羡。众多家境贫寒的穷娘穷老子,实在没办法顾及已长大成人的下乡儿女,只好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现象在我们下乡几年后已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知青中因饥寒交迫生病、死亡和犯罪的人甚多!

  • 1973年福建省莆田县有个小学校员李庆霖,因娃娃上山下乡后拖累太大,弄得走头无路,终于斗胆给“红太阳”毛主席上书诉苦:

  • “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在最好的年景里,一年早晚两季总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外加两三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粮了……这么少的口粮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衣服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钱添置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

  • 不知究竟是怎么个内幕,这信居然到了毛泽东手里,而且毛泽东居然写了回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虽只寥寥两句,却真正是“皇恩浩荡”啊!李庆霖因此后来还被封为“反潮流”英雄…… 

  • 但是后代人务必要明白:毛泽东“寄上300元”,这只是极偶然的稀罕事,其机率几乎和修仙成道“白日飞升”没啥子区别!我们这一辈人耳闻目睹,敢向“上面”上书诉苦、说上山下乡不好的人其实非常多,他们告御状的信泥牛入海已是幸事,很多人还弄了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戴在头上,因此而入狱、枪毙的事不胜枚举……原因很简单: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就是毛主席“钦定”的“战略部署”吗!

  • 所以,对全国众多知青而言,“寄上300元”的天降馅饼,同我睡觉前痴心妄想狐仙女鬼送人民币来割点猪头肉,一样虚无缥缈!我们缺钱知青为解燃眉之急,只好卖米换钱。

  • 我那时常行此道:穷得心慌时,坛子头挖十来斤米,赶场时卖掉——我们前进公社知青抛头露面卖米不多,多请农民代卖。那时一斤米贵时能卖六、七角,贱时也能卖四、五角。十斤米可买点油盐了。农民当然更经常买米卖米:缺钱用就卖,断顿了就想法买。当局不准摘副业,生财无道,农民也眼巴巴盯着几颗粮食,拆东墙补西墙地熬穷日子……

  • 知青其实比农民更惨,因为赤手空拳光棍一根,不会种自留地,一般也没有条件喂猪、喂鸡,只好稀哩糊涂鬼混。

  • “大春”打谷子“分配”后,我们和农民一样要高兴几天——可吃几顿饱饭了。

  • 那么蔬菜呢?知青和农民一样,肚子里只要能吃饱饭,那敢奢求其它!当地习惯:土地种粮食,自留地种点辣椒、茄子,墙角院坝栽点扁豆、丝瓜之类。还有常见的牛皮菜,人猪共享。

  • 我在“扎根屋”后贫瘠的几厘自留地上种了辣椒、茄子,每天早晚看几次,嘴里自言自语:“咋个还是这点高哦?”真正恨不得来它娘个“拔苗助长”!

  • 但这些菜苗和我一样:营养缺乏,蔫不溜秋。因为“扎根屋”茅坑里,营养严重缺乏的我排泄物既少,“含金量”无疑也极低,主要是洗锅洗脚脏水而已。

  • 好歹盼到辣椒成熟了,我学当地农民,把收获的十多斤宝贝辣椒切碎,加很多的盐巴混在坛子里——这就是所谓的“辣豆瓣”了,其实并无胡豆瓣在内。我还学会自制豆腐乳,邛崃人叫成“灰妹儿”:将老豆腐沤得发霉,混上盐巴辣椒,大功告成。极咸的辣豆瓣和亲爱的“灰妹儿”,是我相亲相爱的伙伴,我吃了一碗米饭又想再吞一碗……这更引起缺粮恐慌!

  • 如果再有点茄子、扁豆、厚皮菜,则更是人生一大享受!锅内抹点菜油,无油则炒干锅,把菜炒几下加上米汤,放上甑子蒸半熟的米饭。一会儿饭好了,菜也好了。筷子拈起粑茄子、厚皮菜,蘸盐巴辣椒佐饭,那味道胜过山珍海味,此生难忘……

  • 粮食和亲爱的“灰妹儿”都没有了,咋办呢? “扎根屋”立即愁云密布,成了令人害怕的绝谷死屋!

  • 几乎所有知青都会遇上缺粮断顿的事——有时一年要缺半年粮。

  • 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串门去“打滚龙”混伙食,就是锁上门跑到其它生产队、甚或其它公社、县上相熟知青处寄食。你没得米了去吃他,他没得米了又来嚼你——这在知青中一时成为风气。这种“打滚龙”混伙食之风引起知青中严重矛盾。因为友谊不能变成白米干饭,贫穷年代,生存第一!

  • 有一次,我原读书的35中林芝贵同学和另一个张知哥饿慌了,竟从千里以外的西昌县

  • 风尘仆仆“打滚龙”,一路打到我邛崃寒舍。两条“滚龙”牛高马大、能吃会睡,每人一顿能吃一两斤米!我暗中喊天叫苦。两天一过,我三个人盐巴水下饭,已把米坛子吃空半截!吓得我只好选了三十六计中的上计,急忙撒了个弥天大谎:说家中有人生病,必须马上回成都……好不容易才把犹自恋栈的两条“滚龙”请走!

  • 临走又海吃了几斤米。两个哥们说:“我们以后再来耍哈!”我心惊肉跳说:“穷山恶水,

  • 没得啥子耍头,莫来!莫来!” 两个哥们变脸变色说:“你吝啬毬得很——龟儿子不‘落教’嗦?”

  • 知青中为“打滚龙”,吵闹打架、动刀子的故事多得很。所以“打滚龙”到后来已不起作用,知青间关系已越来越淡漠。去“打滚龙”时,脚板刚跨进门,就会吃闭门羹、听逐客令。知青中兴起一条“游戏规则”:“龙门阵打伙摆,饭各吃各”!

  • “打滚龙”混伙食这一招已不灵,断顿时就只好跑回家乡觅食。有一次我坛子空了,只剩下一些“谷头子”——打米时筛下的连壳半截碎米,通常只能用来喂鸡喂猪。没法,只好将其充饥。“谷头子”粗硬难咽,吞时如白鹤伸颈;更苦的是排泄时,面红筋涨几乎把肛门撑破……我多年难愈的痔疮,就得归功于当年的“谷头子”。

  • 挣扎了几天,“谷头子”也吃完了,饿得偏偏倒倒地回到成都。贫苦无法的老妈无可奈何,哀叹一声:“哎哟,你咋个又跑回来啰?”

  • 我委屈之极,心想连老妈也嫌弃自己了,大小伙子却眼泪扑簌簌直流,说:“我又不能去偷去抢,走投无路不跑回家,就只有去跳河!”

  • 那时我父亲才死一两年,同样贫穷无依的我妈怔了怔,埋头低声说:“我一个月才28斤定量,你又叫我咋个办嘛!”她话语未完,也眼泪长淌哭起来……

  •    

  •  

  •                 浏览次数:381--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四川省政协刊物《四川政协》2008.11发表郑光路知青岁月回忆录《饿肚子的痛苦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