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2008年春节前《四川画报》发表《 一百年前成都的“过年”》,祝网友新年快乐,全家幸福!!!!!
2008年春节前《四川画报》发表《 一百年前成都的“过年”》,祝网友新年快乐,全家幸福!!!!!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声 明
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欲转载本文,不得篡改内容,并务注明作者郑光路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
http://www.tstcwx.com.cn
!郑光路新作:《 一百年前成都的“过年”》,祝网友新年快乐,全家幸福!!!!!
郑光路 一百年前成都的“过年”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变味,如今春节已不中不洋。十亿人看—台“春节电视晚会”、打麻将、海吃狂饮、外出旅游……..“过年”还有什么呢?其实,中国人的“过年”,更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合谐。本文作者郑光路 祖父讲述100年前成都一家人过年情景,是一幅真实而生动的民俗风情画。
杀年猪、腊八粥和吃“祷牙”
公历1902年1月10日,农历辛丑年12月(腊月)初一。成都椒子街,一家黑漆公馆沉重的大门“呀”的声打开,—个30多岁男子走出来,站在斑驳石狮子旁。见远处有性急的儿童已在放小鞭炮,他惊叹一声:“啊,黄老幺欠我的滥账还没收回来,就要过年了!”
这男子是本文作者郑光路的爷爷,脑壳后拖着的猪尾巴辫子油亮——这时是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还坐在龙庭上呢。
为过年,我爷爷早就忙忙慌慌了。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内也常见到被开水烫得又白又胖的大肥猪开膛破肚。我爷爷家后院厨房每年用残汤剩水喂一两头猪。这时他吩咐下人:“杀猪这天要按十二属象,不能和我家中任何一个人的属相相同!”
选好日子,猪被按在结实的矮脚板凳上。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付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杀猪匠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杀年猪”时主人家只允许杀一刀,如一刀不死,预示来年不顺。很顺利,猪一刀毙命!我爷爷笑眯眯用一张草纸在杀猪的刀口子上蘸点血烧化给猪,作为它西归路上的“买路钱”…….
于是我爷爷屋檐下密密麻麻吊起一串串或乌黑或红亮的腊肉、香肠…….他吧嗒吧嗒抽着水烟盘算:“过年时要先吃猪头,一年才会开个好头。你们婆娘家不要吃猪舌头,以免多嘴多舌。唔唔,小娃娃嘛,多吃猪耳朵,才听大人的话…….腌猪肚子嘛,留着五月端阳再吃,吃了以后不会肚子疼!”以上这些先人遗风,也不知确实有医理,还是“合理分配”和勤俭持家的遁辞?
不论贫富,讲究新年穿新衣。腊月,我奶奶忙着为全家做新衣新帽。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我奶奶凌晨亲自下厨烧粥。娃娃们用筷子数里面莲子、粟子、枣子和花生米,看谁运气好。
“腊八”后,“过年”气氛日近了。市面熙熙攘攘、行人慌慌忙忙,准备年货、打米酥、蒸年糕、送年礼、点百果灶、贴春联和“喜门钱”……..我爷爷开的“老元吉”绸庄也开始“大拍卖”,他把“年关在即、止账候收”的告白贴在黑柱上。连街上拖襟襟挂绺绺的讨口子脸上也喜气洋洋,因为不但几个慈善会这时都要施舍可领钱米的“钱飞飞”和“米飞飞”(票单子),连天仙桥街“粥厂”施舍老弱病残的清汤稀饭也稠了许多!
腊月十六日,是“祷牙”(又叫“倒牙”)日。平常百姓穷,每月初二、十六两天,才能开荤吃肉。幽默的四川人把这比喻为隆重祭祀鬼神,名曰“打牙祭”。腊月十六日的“牙祭”就称为“祷牙”日。我爷爷这天照例要请店铺中伙计吃顿肉,但伙计们吃得提心吊胆。
几大块回锅肉下肚后,我爷爷挨个敬酒:“孙长顺、胡水长、李宏兴…..明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们的!”这几人立刻兴高采烈。
我爷爷又给陈二娃斟满高梁烧酒,笑呵呵说:“二娃啊,你今年也辛苦啦,但小店池小难养大鱼,过年后另请高就吧!”平时有点“罗唣”的陈二娃刹时成了苦瓜脸,晓得这是“最后的晚餐”,来年的饭碗已打烂了!
“祷牙”日的下午,繁华的东大街上出现不少垂头丧气却又酒足饭饱的“陈二娃”们……
“祷牙”日后,成都少城外“将军衙门”、督院街等处官衙也“封印”不办事了,所以这天又叫“倒衙”。戏班这天后“封箱”,明年正月初一又才演戏。
这时,街面上会出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端公道士、尼姑和尚,他们或敲木鱼、或打铁磐,叮叮当当挨家挨户猛敲讨钱,嘴里念念有词:“过年过年!消灾除邪!”我爷爷见这些人大都是闯州吃府的野僧妖道,便不想给钱。你不给他不走,“叮叮当当”一声比一声敲得紧、敲得响,而且那架势像要硬撞进大门。我爷爷吓得赶紧掏出一大把铜钱,得了几张揩屁股手纸般皱巴巴的“祛邪符”,野僧妖道才嘟嘟囔囔走了……
“祭灶”和“辞岁”
随着“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的童谣声、满街小娃娃“嗡嗡嗡”的“响簧”(竹簧)声、哔哔剥剥的“巴郎鼓”声、呜嘟嘟的铁皮小号声…….过年进行曲即将奏响。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祭灶”日,通常“官三民四”,做官的在前、平民百姓在后。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王菩萨,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晚上,家家户户吃过晚饭,把锅灶打整干净,在锅中放一盏油灯,为灶王爷升天引航照路。我爸那时还是流鼻涕小娃儿,乱开黄腔:“对泥巴灶台还兴磕头呀?”
我爷爷大骂:“胡说八道,灶王爷是 ‘祝融’ 转世,每年这时候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善恶,安排每家人来年吉凶祸福,功夫了得呢!”
我爷爷把还散发油墨味的彩色灶王菩萨神像,恭恭敬敬贴在灶台上,柱头上贴出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灶台上还供奉一大盘捏成宝塔形、饰以金银纸图案的“灶糖”,就是现在还有人叮叮当当叫卖的白麻糖。接着点上香烛、摆上酒果。
我爸忍不住又说:“我吃白麻糖粘牙齿,吃了话都说不出来哩。咋个灶王爷也要吃它嘛?”我爷爷忍住笑正色说:“瓜娃子,就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不要上天去说乱说我家坏话嘛!”
我爷爷把街市上买来的“灶马”、“灶述”(即木板雕印的黄纸上印有马和银钱的纸符)焚烧了,对我爸说:“‘灶马’、‘灶述’是送给灶王爷的坐骑盘缠!”我爸问:“纸做的‘灶马’又不是雀雀儿,能上天嗦?”我爷爷也不理他,只顾跪拜祷祝。我爸当然也撅着屁股蛋跟着磕头。仪式刚完,小娃娃们把纸灰与干黄豆、草屑散向屋顶,嘴里乱吼:“灶君老爷,吃了糖,骑马马上天了!上天了!”
我爷爷说:“大年三十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里‘述职’完,才会又骑纸马回归千家万户。”
少年时的我听爷爷翘起白胡子颤巍巍讲这些老古懂,很莫名其妙。现在似乎明白了:“祭灶”貌似“迷信”,其实是老百姓一年之末的“自我检讨”,是让每个家庭“自我约束”的优秀民间习俗啊!
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还打扫“阳尘”,做大扫除。
腊月底是所谓“年关”,当收当付的,都要在三十晚上结清。因为过年中是不许逼债的。难怪我读清末筱廷写的《成都年景竹枝词》:“搭裢账簿带身旁,飞子沿门散去忙;—到临年三四日,敲人门户令人慌!” “乍见官衙结彩新,自愁无计了清贫。商量入市买柴米,门外先来索债人!”“年关”,有些人真是难过的一关……..
我爷爷这几天忙得团团转,因为“黄记成衣铺”老板黄老幺铺子早开垮杆,差欠他30大洋衣料钱,外出避债和我爷爷“捉迷藏”起来。
大年三十了,我爷爷家门神、春联、“福”字都贴起了,还高挂红彤彤的大灯笼。堂屋正面神龛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三根拇指粗的香,中梁下吊一盏灯火跳跃的“神灯”…..“团年饭”是一年最隆重之时,杀雄鸡、煮猪头供祖先;鸡鸭鱼鹅几盆几碗摆满。穷家小户也总有一碗回锅肉、一盘肥腊肉、一盆萝卜汤。
讨口子这一天也过的是神仙日子,成都九眼桥、东门大桥桥下,河滩上歪歪倒倒破席碎布搭成了小窝棚。几十个乞丐散在河滩,用鹅卵石支着破砂罐,将行善的人给的槽头肉和高等级的残汤剩饭回锅,只听得枯枝败叶、碎纸片烧得哗拨响。火光映照蓬头垢面的人影,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瘸有跛……那情景倒也其乐陶陶。
我爷爷却坐不住了,说:“不行,我要去收黄老幺的烂账。这龟儿抽大烟、又滥赌,他赊欠的布料款怕要打水漂!”他急急忙忙跑到大慈寺不远的棉花街,黄老幺七歪八倒破笆笆门上贴一副对联: “穷、穷、穷,我家穷!富,富,富,你家富!” 我爷爷一读,急忙吐口水:“这龟儿在讨人家‘口彩’ ,要念的人穷,反祝他富!”竹笆墙上还贴了张“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想收欠账明年再说”。我爷爷敲门无人应,黄老幺早渺如黄鹤!
我爷爷无法,回身走到老城墙边丛草杂生处,隐约有个人影蜷缩一团,还有—点幽幽鬼火晃动。我爷爷一怔,猛地大叫:“黄老幺,你龟儿躲在这旮旯头抽大烟当活神仙!”黄老幺一跃而起落荒而逃。我爷爷气得大吼:“你龟儿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吃年饭,除夕夜必不可少的项目。我爷爷气喘吁吁回家,带着儿女向“天地君亲师”和列祖列宗的灵牌磕头……..到处是噼噼啪啪鞭炮声,家家户户祥和快乐。
我爸接过“老辈子”的“压岁钱”,把钱压在枕头下,“压睡”谐音“压岁”。他欢喜得手舞足蹈,坚持要和老辈子“守岁”。我爸和其他娃娃们吵吵闹闹掷“升官图”。这是毛边纸石印、约二尺见方的“升官图”。玩时,每人轮流转四周写有“德”、“才”、“功”、“庄”的小陀螺,根据陀螺倒下所亮出的字决定升降。我爸爸从白丁慢慢“升”到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眼看官至“状元”要当宰相了,眼皮却不争气直打架,只好由我爷爷哄着去屙了一大泡尿,上床接着做黄粱美梦去了。
放鞭炮是为“驱邪”。大人“守岁”到了午夜,接连不断的爆竹声噼噼啪啪响如惊雷,连空气中也弥漫浓浓的硝烟味……..
从“走喜神方”到“游百病”
大年初一天刚亮,众人从-夜未停的鞭炮声中醒来。大人娃娃都是从头到脚一身新,人人喜气洋洋。一家洗漱刚完,我奶奶即一人送上一碗红糖汤元,口中连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过年气象果然不同,连“老虎灶”凌晨卖“元宝开水”外还免费供热水。大商铺关门,做小生意的摊贩生意却特别好,专卖小儿女之钱,如甘蔗、橘子、面食、糖人、凉粉、花炮、响簧、小灯、大头和尚、戏脸壳、灯影、风吹吹…….街头巷尾,连有仇气的人见面都要拱手作揖,高呼“你好你好、恭喜发财!”
我爷爷笑呵呵对我爸说:“乖乖,你今天也不要耍疯了!大年初一也有禁忌规矩,这一天不能动针,因为 ’针’ 和 ‘争’ 谐音,不能吃豆,’豆’ 和 ‘斗’ 谐音,不能看书,书就是 ‘输’。也不许说啥子 ‘死’ 、’鬼’、’霉’ 、‘惨’ 这类的话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倒到门外去,以免财气外溢。更不允许吵架哭闹,流马尿水(指眼泪)!”
我爸淘气,问:“那连‘屙屎’也不能说呀?那我想屙——咋个说嘛?”
我爷爷只好不理我爸,站在大门外,笑呵呵吃着水烟看过年街景。讨口子—拨又一拨走过来,有的在唱“莲花落”:“过年你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金银堆满屋!”有的在打“金钱板”:“屋前栽有摇钱树,家头安有聚宝盆,树上铜钱成串串,聚宝盆里堆金银!”这是他们的“黄金季节”,要从初一讨到十五…….我爷爷早准备有散碎铜钱,天女散花般乱撒,讨口子在地上抢得呼儿嗨哟!
突然,门口俨然站了一位神道,吓了我爷爷一大跳!原来当时旧风俗:正月初—这天,常有人头戴官帽身着红袍、腰系玉带脚登朝靴扮成“文昌帝君”的“文财神”;或者金盔金甲、嘴挂长须扮成财神菩萨赵公明的“武财神”。这些“财神”进项比讨口子高得多,但准备“财神”戏装也要花本钱。装“财神”者常是无法度日才走此末路,当过“烂财神”的人往往为人不齿。
此时站在我爷爷面前的“财神”更是不伦不类:他头戴瓜皮小帽改成的官帽,身穿皂袍;墨水把脸染得漆黑,颔下一部黄须是包谷须;右手高举一根金鞭,是一截烂甘蔗包了层黄纸;左手托着一个烂磁盘,放了金银锡箔纸做成像金元宝又更像黄狗屎的东西…….
这“财神”站在我爷爷面前,不说话、不告求,精瘦的脸上两只眼直呆呆看人。原来“财神”送宝不能说话,开口就不灵。我爷爷忙掏出枚当二百的大铜钱放在他烂磁盘里。“财神”嫌钱少不肯走,堵在门口。爷爷只得又添一些,他才蹒跚离去,又到第二家门口站立……我爷爷心头嘀咕:“这 ‘野财神’ 有点面熟,他是谁呢?”
过年时还有“放炮”、“拜年”、“打闹年鼓”、“敬财神”、“迎喜神”、“飞名片”、“耍龙灯”、“耍狮子”、“听洋琴”、“听相书”、“请春酒”、“走喜神方”…….许多快活娱乐中,以“走喜神方”最隆重。“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向,每年新“皇历”注明新一年“喜神方”是东方、东北方或西南方……成都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青羊宫,都是“走喜神方”的好去处。
初一,我爷爷带全家到武侯祠“走喜神方”。过老南门大桥,就有许多溜溜马,被人用钱雇来骑,尘土飞扬。还有许多轿子、鸡公车(独轮推车)嘎吱嘎吱满路响…….到了武侯祠,有身份的官、绅、商、贾多半在大花园的游廊过厅上吃茶观景。我爸爸像所有小娃儿一样,—进山门,就向遍地摆设的临时摊头跑去,转糖饼、吃豆花、小春卷、炒花生、红甘蔗、牧马山的地瓜…….肚皮就像装潲水桶。我爷爷忙说:“娃娃,看吃坏肚子!”
我爷爷牵着我爸随密密麻麻的善男信女向塑像磕头礼拜。游人们尤其要在诸葛殿向孔明老先生求一注签,男男女女各人占卜不同:“今年运气好吗?”“我幺妹婚姻大事如何?”奶奶们的肚子里是不是又怀贵胎啰?”卦摊前生意兴隆,正像李劼人先生小说中写的:“几十个道士的一年生活费,全靠诸葛先生的神机妙算!”
大殿下面甬道两边,是打“闹年锣鼓”队伍比赛之处,有几十伙队伍。“闹年锣鼓”是古人“击鼓驱疫疠”的遗风,奏响春节的高潮……(2004年后,武侯祠新添有“喜神方”巨石,但游人多不解其意。)
初二后,我爷爷忙着到至亲好友处“拜年”。正月初五是“牛日”,又是“送穷日”。我爷爷—大早就把两双旧鞋子仍在椒子街上,让讨口子拾去穿,他得意洋洋说:“有些人只倒烂垃圾、甩烂草鞋 ‘送穷’ 。我送了穷又做了好事!”他又到后院河边捡了个漂亮的鹅卵石充元宝藏家中,讨个—年好兆头。
初五这天,是新嫁娘回娘家的好日子。我爷爷出嫁几个月的大女凤姑回来了,一家人又忙乱一番……
正月初七叫“人日”,成都人这天是要去游杜甫草堂。此风相沿,听说已历史久远了。正月初九,又叫上九,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耍狮子、舞龙灯为玉皇祝寿。我
一直忙到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要“观花灯”、“烧龙灯”、“舞狮子”、“猜灯谜”、“吃元宵”(汤元)……最热闹的地方是东大街、科甲巷等处,每晚火树银花、热闹非凡。这风俗演变至今,成了年年举办的“成都灯会”。
十多天的“年”匆匆过完,留下一句老话:“大人做生意,娃娃捡狗屎!”说的是该各干正事了。但成都人恋恋不舍,还要“过厚脸皮年”。正月十六这天,要爬上城墙去“游百病”,其实就是登高踏春。
我爷爷一家人走到武城门城墙下,见围了一大堆人,一床破席子遮了个死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唉,他不学好,抽大烟又滥赌,牌九、麻将、压宝……样样都来!”“他生意做垮了,婆娘跟人跑了,还欠一勾子滥账!”“这龟儿子没法,只好去装 ‘烂财神’、 要的钱刚到手,又去狂抽滥赌。钱光了,大年十五又冷又饿死在这里!”
我爷爷揭开破席子一看,惊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欠我滥账的黄老幺吗!”
图片说明:
图1:一百年前的成都是什么样子?由本文作者珍藏的这张成都古城墙照片可见当年风貌,过年时许多年货物资即由此城门内进出,城墙上是登高“游百病”之处。此处为西门,摄影者所站位置,大约在现-环路中医学院附近。
图2、3:清朝末年的青羊宫,也是当年过年成都人“游喜神方”游玩之处。
图4:—家四世同堂的家庭“团年”时所摄。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声 明
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欲转载本文,不得篡改内容,并务注明作者郑光路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http://www.tstcwx.com.cn
|
|
|
浏览次数:660--
 |
----上篇文章:[必读!本网栏目导航!及站长郑光路简介!]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