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天下成都汇编 - 我说成都。郑光路:城市是硬件,也是软件!

作者: -上传日期:2007/9/21

转载:天下成都汇编 - 我说成都 - 成都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成都晚报》


     城市是硬件,也是软件
           
              郑光路(著名文史专家):


              弘扬成都的城市文化,涉及到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成都的硬件建设,应脱离庸俗的方向,避免“打掉真牙,安上假牙,甚至是金牙”。文化硬件建设如果出现了败笔,就容易误导历史,误导后人,会破坏掉一座城市历史的根与文化的命脉。文化软件是成都鲜活的内在载体,是这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这种生命力应让它自然地流淌。如何更加真实地再现成都的历史,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选择“以研究历史的态度去创作文学,以文学的方式去表述历史”的方法。我一直在写一本《成都噩梦》,记录明末清初被毁的天府之国,当时,历经大动乱的成都只剩了一百多户人,梳理成都现在的市井文化,不了解那段历史是不行的。


              张世英(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不少老人一说到过去,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苦”,但那时的生活,内心反而有一种平静,人与人之间有一份亲情。我们编辑《成都掌故》,先后编了三辑,编辑的过程,就是对成都历史打捞的过程。“去旧修新”带来了文化的流失。比如那些对大众心灵有安抚作用的传统节日大多消失了。我们现在也是通过春节,把全球的华人凝集在一起,如果春节没有了,大家各过各的,人心就散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没有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上来认识。与其去评说时下西方节庆的入侵,还不如把自己的传统节庆保护好、传承好。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与历史一旦丢多了,人心就会变浮躁了。


              杨尚孔(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现在需要有人来继续为成都人招文化之魂。这些年,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一直在做市井文化方面的工作,出了一些书,如《府南两河史话》《沙河史话》,最近我们将推出《成都竹枝词全编——竹枝情韵话成都》,竹枝词这种文学形式很有乡土气息,很有细腻的亲和力。我们研究会拥有一批不辞辛劳、热爱这座城市的老专家、老学者,他们一直在努力,和成都同呼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文成都应守护“常识”
            编前语:近期,随着成都地方文化热的升温,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深度挖掘成都城市文化的好书,如再版的《成都城坊古迹考》《成都通览》。记得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无数次在家乡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驻足沉思:这座横跨两大洲的桥梁是两大文化之间关系的缩影——它沟通两者,但沟通本身表现为反复的、长期的冲突,这种冲突同时是传统与现代性的鏖战。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已意识到自己应有这样的心灵自觉:现代化的激速跃进过程,不应以牺牲传统根脉为代价,当代成都人应奋起保卫自己的城市文化根脉,而不是寄生在这个文化上。为此,2月6日上午,晚报副刊部和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联袂组织了“成都问根”专题座谈会。

              人文成都应守护“常识”
              卢泽明(随笔作家、成都晚报副刊部主任):
              成都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发展”是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概念,我看可以存疑。成都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现在还在打“历史文化名城”的牌,起码我们应该知道这座城市的根在哪里。比如我们在每一条街道上,应能看到具有成都特质的文化符号。但是很遗憾,成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满了许多时髦而又莫名其妙的东西,造出来的东西作伪、作假的不少。在我看来,什么是这座城市真正的根脉,值得我们去思考。根脉的东西被破坏了,历史就会消失,城市文化就会空心化,甚至成为一句空话。这座城市有许多昔日的东西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所以,最近出了不少关于成都文化的好书,是一个好现象。我记得看过沙河老师的一篇文章:《我所认识的美国人》,在这篇文章里,沙河老师认为,一百年间,我们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文章记述了沙河老师十多岁时修新津机场,美国人来华抗战的那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几乎被掩盖了,被人们所遗忘。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城市文化中间,很多人都不知道历史真实了,大众传媒应在这方面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当然,这是题外话,今天,我不是主角,在座的诸位专家才是,感谢你们的到来。


              吴鸿(成都著名出版人):
              只要是关于成都地域文化的,好的、优秀的书,我们都想出。我们通过图书,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份文化的积淀,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来关注成都,热爱我们的这座城市。如《成都城坊古迹考》这次再版,与当初已相隔20年了。20年,我们的城市变化很大,《成都城坊古迹考》这本书,在成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心目中很有影响,经常被当作必备的参考书,甚至很多搞房地产的,也在寻找这本书。现在市面上已很难买到这本书了,我们重新把它出出来,这对成都城市文化就是一种贡献。出这样的书,是很难挣到钱的,但我们确实有一种欣慰。


              白郎(随笔作家、晚报副刊编辑):

                       一股“新传统主义”浪潮显然已在中国刮起来了,这股文化浪潮的核心是传统元素的复兴,许多地方都在打这张牌,成都也是如此。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值得高度注意,即各方面的精英提了许多很好的思路和规划,但这些东西在“落地”操作时,是按市场规则让公司来运作的,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许多公司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一般不会考虑太多太远,保留至今的好东西于是反而遭到了严重破坏,背离了当初的愿景。这个问题是很多的,亟待解决。另外,传统犹如一条河,必然要流淌,要时代化,那么哪些东西是要坚守的呢?对于这一点,我最近经常喜欢说一个词:“常识”,我觉得应该梳理出成都文化之所以成其为成都文化的那些具有标记意义的文化元素,这些东西构成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内在支撑,同时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常识”,其形式会不断变异,但基本的精神性是不变的。成都,必须守护“常识”。


              岱峻(著名学者、《四川政协报》副总编):
              说到成都市井文化与成都区域文化书籍这个话题,我想起沙河先生曾说:“要了解近代的成都,应去宽巷子;要了解民国的成都,应去华西坝。”我正在写一本关于华西坝的书,从2003年起,开始做华西坝历史的调查研究工作,跑了不少点,收集了大量口述历史资料。成都的地域文化在全国扮演了主导与领军地位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幸蜀时期,就像现在出的《大慈寺壁画》一书所表现的那样。还有一个时期,就是抗战时期。那时的华西坝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界占尽了风光。这里汇聚了华西协合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四大名旦”陈寅恪、吴宓、李芳桂、萧公权都流寓于此。这段历史,是成都学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但这段属于成都的光荣历史被许多人忽视了。比如吴宓,大家一说都知道,但他究竟做了什么,却鲜有人知道。吴宓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学术做得好,其实,他更是一个诗人。又如萧公权先生,他是我们成都人,青年时期是在崇州度过的。他为老川大写了校歌,也是海外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学者之一。他的博士论文,一出来就是剑桥学术名著。1942年他写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无人超越。我们成都人,对于“萧公权”这个名字,就是在文化人中,可能也是太陌生了。可见,华西坝在成都市井文化中是很重要的。

            


            亲水 一个湖和一个家


             七年前要搬家的时候,我和先生差点吵了一架。为什么,因为我从小住在成都的西面,对西门一带情有独钟。而在我们打算买房子之后,先生看中了东面的一个楼盘,说起来挨着望江公园的后面,其实当时周边乱糟糟的,隔河是一片烂渣滓坝,晚上还曾经发生过命案。但是大权在握的先生,不容分说地付了定金,于是房子便买下来了。

              搬到新家以后,周边正在大兴土木地改造,九三公路也正在被划归大学,虽然小区里比较安静,但是出门就会看到到处都在开工,我就抱怨,抱怨不该把房子买在这个位置。先生是在这一带长大的,对他而言,漂泊的结束,就是回归童年住过的地方。他耐心地劝我,每天都告诉我周边新的进展。慢慢地,道路通畅了,街灯明亮了,周围的酒吧茶坊开张了,我发现其实新家的环境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地方。生活方便不用说了,隔河的渣滓坝,在不经意中,已经被改造成了公园。以前黑乎乎的河水,也清亮了许多,新修的微型九眼桥,连接着两岸,晚上的桥在橙黄的灯光下,勾勒出蜿蜒的剪影,河边成了散步的好地方。

              有一天晚上,我们照例出去散步,这次我们过了桥,先生说,我们去东湖公园吧,就是原来的渣滓坝。呵呵,走进去,真的是大大的惊喜。东湖公园原来叫河心村,没有人住,有两个可能是建筑挖成的大坑,一到夏天里面积满了雨水河水,先生小时候经常在那里游泳。现在的水面被保存下来,优美地划分成两个部分。一边是沿湖的木质栈桥,建筑物的灯光,映得水面泛出彩色波纹,人在栈桥上行走,听得到水浪拍打声。另一面的碎石小路,弯弯曲曲伸向湖中心的半岛,我随便回了一下头,看见了东湖公园的主建筑被霓虹灯装饰得璀璨无比地倒映在湖中,像透明的水晶宫,恍若梦中,我惊讶得不得了,这么快这么美,渣滓坝就变成了公园?为什么不早点带我来?我又抱怨起来。你一直对这个地方有成见得嘛,先生说,听说好多人都愿意来这里举行婚礼。草地婚礼,绿草阳光湖水鲜花,当然浪漫嘛,我赶快接嘴。

              白天的东湖也非常漂亮,沿河走去,一路草坪,白鹭在水面飞翔,微风佛动树枝,竹影下,游人悠闲。一次我们沿着河边一直朝东走,穿过一片小游园,居然就来到了沙河公园。两个公园和我们家比邻,我对先生有些刮目相看了。后来我们家里的大小决定,我都听他的。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沙河公园和东湖有些不同,顺河修筑,水流蜿蜒,没有东湖的大气,但是小巧精致,别有味道。因为东湖和沙河公园的惊喜,所以那段时间,只要听说哪个地方又建了公园,我们就按起去。北边的北湖公园,西边的清水河公园,南沿线的小游园,我们都一一去过。

              以前,我比较偏激,特别不喜欢人造的风景。城市生活有很多限制,而人的习性,又总喜欢逐水而居。一个城市,有一条贯串全城的锦江,又有东南西北的湖泊公园,城市生活的压力就被水慢慢地软化了,心境也会渐渐地放松了,这样一想,我慢慢改变了我的偏激,越来越喜欢成都。

              我把东湖的照片放在我的博客上面,居然认识了东湖公园的设计者!网名叫“雕刻时光”的一个很年轻的女设计师,难怪东湖有缠绵的浪漫气质!我们互相留言,引为知己。她用快件寄来两枚在奥地利克里木特博物馆买的书签,因为得知我喜欢克里木特的画。我寄给她一只镶有水晶头的铅笔,她是设计师,用得着的。

              我们没有见过面,不过,只要看见东湖的美丽,便可想见“雕刻时光”的智慧和风采。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关于四川的深度人文地理读本


            蜀地天府,在她雄浑跌宕的西部高原与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之间,蕴藏了太多飞扬的热情与激越的梦想。这片土地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理格局之丰富复杂,即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其最高点是海拔高达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最低点则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底部。在这样复杂而奇特的地貌剧变之下,多样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神圣与世俗和谐共生,形成了当今中国最丰富、最引人瞩目的人文地理类型集中区,受到了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在内的所有人文地理类杂志的青睐。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作者游走于盆地与高原之间,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以诗人的眼光、细腻的笔触,生动、真实、鲜活地展示原汁原味的四川。

            

      
            金沙 不仅是成都人的骄傲


              年轻时读书,老师在谈到成都的历史时说,成都的历史文明或者说是不早,或者说是不明,主要原因是因为地下出土文物太少。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老天爷给了成都极大的偏爱,将地下的宝藏一个个打开,让我们在享受了一年又一年的地上的天府之国的丰饶之后,又见到了一处又一处地下的天府之国的珍宝:宝墩文化的座座古城遗址已陆续发现了八处,最今在温江又添了一处;金沙遗址的探方一年又一年地开挖,种种奇珍不断出土,最近在黄忠小区又有重要发现;商业街的超大规模船棺遗址已经让人惊叹不已,蒲江在最近又出现了多个船棺;一万年前的乌木似乎全都来到了成都郊区,而且都在这一时期一堆一堆地跳了出来;就在前几天,金堂淮安军遗址又揭出了漂亮的面纱……真是天逢盛世,地不爱宝,成都人有点天之骄子的感觉,真是太受宠爱了。用句书面语言,是上天在给成都增光添彩;用句成都方言,就是上天在给成都人拿脸。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而古代的文化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则是其极为重要的标志,和衡量其等级的重要砝码。我认为,如果要排列二十几年来成都的重要变化的话,上述的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发现,是可以与经济转型的巨大成就、城乡建设的巨大变化鼎足而三的。

              正是有着上述的发自内心的骄傲,再加之家邻于金沙遗址的方便(实话实说,六年前买房时所以选定了现在的家,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我每天都可以在金沙遗址旁边散步,眼见着金沙博物馆从挖基坑开始一天一天地增高,一天一天地变化,如今马上就要开馆了。这是古代文化珍宝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也是最古老的文化观念与最现代的文化观念的结合。它不仅能让我们产生出缕缕不断的幽思,篇篇无限的遐想,也能让我们触摸到现代化的脉动。就以闻名遐迩的太阳神鸟金箔来说,它既是无可争议的古代文化珍品,又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后现代艺术手法的杰作。几年前,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专门率领全台的高级员工前来金沙遗址参观(也可以说是朝拜)太阳神鸟金箔,因为它与凤凰卫视约请多位当代艺术家精心设计的台标竟是那样令人惊异地相似,简直有如同出一手。刘长乐一行发出了难以想象地感慨:我们的艺术之源就在这里。

              成都市已有了86座博物馆,它的藏品中有着为数不少的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这不仅是成都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文明的骄傲。所以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以生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感到自豪,都会以我们的子孙后辈也能够生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感到欣慰。我会告诉他们说:爱成都吧,它值得你们去爱,真是值得你们去爱。

            


            重绘成都的民风民俗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成都人的龙门阵,滋味无穷,常说常新。正如书中所说“稳稳和和一片天地,滋滋润润一方沃土,遂生出一座华丽古朴兼具的都会,养出百代悠闲自得的成都人来。”
              作者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他以素描的笔法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这是为自己的街坊邻居的画像,让我们了解到,表面闲散的成都人,在好吃、好饮、嗜麻、摆龙门阵之外,还有睿智、骄傲、可爱的另一面。本书可谓是重绘成都的民风民俗,从各个方面剖析成都人的内在特质。

            

                旧时城坊:公元前311-公元1949
             成都筑城,在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就是公元前311年。筑城之前,已设有成都县。二十多年前,成都尚可多见古城旧迹,现在花再多的精力,找到旧时城坊已属艰难。如今地产商筑新楼高厦,想找寻城坊厚重的文化根脉,唯一可求的系统专著也就是1987年出版的一本《成都城坊古迹考》。
              但这本书付梓时隔今日已整整二十年,一本难得。在此类图书中,《成都城坊古迹考》算得上求之者众。研究和记述成都的地域文化,《华阳国志》《成都通览》《成都城坊古迹考》,引用最为常见,原因在于其史料价值。
              另如流沙河先生讲,现在的学生对这一“坊”字的解释,未必清楚。拓深来看,何止这一字的解释,整个文化的脉络有时也有断裂的现象。大凡对文化谈不上透彻的理解,最多也就是个粗枝大叶。成都的文化在历史上几度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有其最鲜明的特色。于此,成都的文化应如成都的水,温润流畅,考证这座水的城市,就是在传承它的文化。
              《成都城坊古迹考》系统考证与论述公元前311年筑城至1949年成都的历史,时间跨度2260年,涉及成都建置、城垣、水道、街坊、名胜古迹。此次修订再版,大幅修改了原有章节,增补最新的考古发现及新近获得的成都旧时地图。最让我感动的是2006年4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处理这本书的出版事宜,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给我打来电话,说新获得一幅地图,需提前多安排时间编辑处理。此时尚未到交稿时间,我感受得到他们找到新史料的喜悦之情。我迅速赶到文史馆,冯广宏老先生也刚赶来不久,还是大汗淋漓。老先生马上给我指点新从成都市档案馆复印出的地图,是傅崇矩于清宣统三年六月倚装作于成都之桂王桥法政学校的《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这是一幅十分珍贵的考证资料。老先生指导我如何进一步编辑处理,细之又细。后又经他们几次校改,其严谨态度令人佩服之至。
              现在想来,虽然我们现在难以看到成都旧时的样子——解玉溪的流水、溪流旁的井、挑着水桶的打水人……但通过一些文字、图片摹制的线条,容易感受到解玉溪淌过成都的气息。好比傅崇矩编撰了《成都通览》,使我们知悉,光绪三十四年正月的气温是华氏表四十九度至五十一度。这看似琐碎的一条,其价值的重要程度却远比这个例子来得要高。傅崇矩生于何时已不能确切考证,重要的是留下了这本书,其影响也许是他当时始料未及的。我们也想,《成都城坊古迹考》这本书,其对于成都文化传承的价值和作用,已远远地超出了我们所付出的辛苦。
              (本文作者系《成都通览》《成都城坊古迹考》责任编辑)

           成都论坛 - Archiver

  
            天下成都汇编


            《三峡好人》受邀回蓉——细读与比较
              细读与比较
              2月6日,观影后举行了座谈会。到场的有影评家、作家、诗人,也有教授、学者、学生、媒体人士,以及来自其他各个行业的成都人。他们的谈话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各自的观影感受,颇值一记。
              卢泽明(晚报副刊主编):去年年底,《三峡好人》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上映,而《三峡好人》很快在成都撤走,因为没有票房。我们想看的电影没看到,只有通过一些努力看了碟子,在场有人已经看过三遍了。2006年被大量关注的是“从一个馒头到一堆馒头”的电影,媒体的责任感促使晚报要关注《三峡好人》。央视主持人张悦在回顾2006年时,为贾樟柯升起了一盏名为“坚守”的灯笼,我很受感动。在贾看来,张艺谋早就“堕落”了。我感到惭愧,媒体也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三峡好人》首先具有文献价值。那些布满黄金的宫殿,身上挂着缆绳飞来飞去的电影太不真实。当今的一些导演不习惯面对现实,这很奇怪。固然我们需要想象,但是如果在所有镜头里都看不到真实、底层,这是不正常的。贾樟柯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好,所以要为他鼓把劲。
              洁尘(影评家、作家):单从电影角度来说,《三峡好人》的社会意义大于艺术价值。贾樟柯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包括《小山回家》。《三峡好人》还不是他的高峰,没有超过《小武》。艺术走到这个路子,需要新的表达方式,否则就会带来疲倦感。我同意老卢说的文献价值。这部电影对目前畸形的电影市场是个“反证”,是影迷知识分子倾向、趣味越来越强烈的反映。目前许多电影是资本大于一切的虚假营造:找一个故事,围绕一个概念来“圆”,贴上中国符号的标签,胡编乱造。其他电影无法上映,电影市场已走到很危险的境地,亟须挽救。《三峡好人》如果没有得到金狮奖,恐怕无法在院线上映,可惜它的票房还是出现了问题,原因就是媒体不关注,所以有理想和探索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只有获奖能引起讨论,像今天和平电影院将拷贝找回来与大家重新见面、讨论,就是个好事,片子对当代社会底层的关注势必能引起诸多共鸣。
              岱峻(作家):这部电影我看了两次。从做传媒的角度,单看片名不想看。三峡除了在古人诗词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外,现在已是旅游开发项目,灾难性的。看了电影我很震撼。在遍地都是黄金时谁还在关注好人呢?就像电影里的台词:两千多年的县城,两年就拆完,还没有问题啊?民工像候鸟一样流动,大树被搬到我们城里,人的来路去向都找不到,除了守着良知还能有什么?《三峡好人》让我很激动,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的《生生不息》也是表现伊朗地震后的题材。电影技巧我不懂,但是我欣赏它们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人的力量。
              徐志福(教授):平中见奇、小中见大,《三峡好人》挣扎地活着,好像在走钢丝。我从小生活在长江边上,所以电影一开头我就被吸引了,画面非常真实。拆迁奉节时,人们悲壮地来,又悲壮地离开,告别时的眼神让人流泪。它完全可以作为文献片存在,窗外楼层倒下去的场景展示,也许有人不喜欢看,但是我们喜欢。当今大片的代价太大,还带来环境污染,想出国去冲击什么奖,带回来的是什么?相反,一部小成本的《三峡好人》却带来了这么多启迪,的确令人深思。
              柏桦(诗人、作家):这部电影的文献性、社会价值最重要,但有些人不喜欢,因为其艺术价值不高。我很熟悉西方汉学界,他们有一个板上钉钉的观点: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只有纪实价值,没有艺术价值。例如类似《饥饿的女儿》这样的作品,给他们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的路径。《三峡好人》得到了新左派和提倡草根性的评论家的激赏,可见其价值肯定是有的。问题是怎样进行底层叙事?要通过艺术再现。我自己认为要警惕底层叙事的简单化。其实,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是有闪光点的,例如超现实主义镜头的点缀,不仅仅是漂亮,而且使情节有起伏,否则容易简单,落入伤痕文学的套路;电影中唱歌的男孩形象很好;男主角和小马哥的关系有复杂元素,没有展开,但很值得玩味——他一个老实的农民,为什么会喜欢小马哥?光头唱歌的镜头妙不可言,走出了简单叙事的套路。
              孙文波(诗人):我不太懂电影,但可以看到《三峡好人》在目前电影格局中的意义,是2006年电影市场里令人欣慰的影片。和《黄金甲》比较,它有很多潜台词,很有道理。用更高的艺术标准要求,却可以找到《三峡好人》的很多毛病。例如镜头切换不完整、粗暴,欲言又止。《三峡好人》固然对其他事物有所促进,树立了道德良知的典范,但坚守的说法,对电影人并不重要,我们期待的是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贾樟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可以期待。做电影出发点很重要,全球商业化的今天,大片的票房价值的确诱人,但在西方一些小国家的电影,没有什么票房,还是有人坚持在做,且不管他们水平如何,或多或少有些意义。
              程小蓓(诗人、作家):《三峡好人》在艺术上很好的。它有典型符号、三峡背景,大量的暗示,不琢磨还看不出来。例如十元人民币镜头后,马上切换到糟糕的现场。片尾走钢丝的镜头有点画蛇添足,但表现生存的危险性、危机感,整部影片的电影语言用得有新意。
              曹武林(研究员):我今天是第二次看《三峡好人》。凌晨两点,我写了一篇影评,因为感到这是一部唤起良知,令人振奋、感动的电影。电影里男女主角都很伟大,但最伟大的是那个为了养活丈夫的女人,还有小马哥。电影给我的启示是,要有承担精神,要善于与环境相适应,要当机立断,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UID 2142
      精华 1
      积分 10
      帖子 2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5-14
      状态 离线 #2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5-14 11: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酒吧 半分阴柔半分喧嚣
             他们说,酒吧本就不应仅仅只出售酒水饮料,还应该包括幻觉、热闹、偶遇、文化等世间一切可供娱乐消费的欢欣之事。成都的酒吧尤是。可是,成都的酒吧,带着不可磨灭的女性气质,所以,它们有时显得安详与柔韧,尽管此刻金鼓齐鸣。

              “酒”只是个借口,带了口字旁的“吧”才是目的。

              不用装有文化,也不用装有情调,扮高贵,更不用啦,一个“逸”字足够,是安逸的逸,是闲情逸致的逸。

              10年前的小酒馆,摇滚铿锵。在路口吃了华兴煎蛋面,在隔壁要一盘麻辣小龙虾,在门外的小摊上要两盒烧烤,还有从市中心老店打包来的夫妻肺片,叫一瓶啤酒,叫一杯汤力水,两个人可以对坐到天明。10年后的小酒馆,依然摇滚铿锵,依然可以把喜欢吃的,喜欢喝的,喜欢的人都放在一起到天明。10年前的小酒馆老板唐蕾,早被冠以“摇滚教母”的名号,而她的最新身份,不过是只玉米。

              因为那些超女,成都的酒吧地图多了一项:超女地图。凉粉们都固定在了音乐房子,那个长条形的吧,说不定,哪天还有张靓颖的身影,她会站在幽暗的灯光下唱“不能爱着你,不能爱自己”,台下兀自沉醉的人,不用去看那模糊的身影是谁,听到“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心有戚戚便好。

              电音BABI里,有一次遇见了怀孕6个月的朋友,因为她骄傲挺起的肚子,周遭的人都让她三分,这超级辣妈便独个在舞池中央摇头摆尾。辣妈也是个成都小女子,喜欢施华洛世奇,喜欢白家肥肠粉,喜欢唱刘若英,待产前一刻也没忘记挂在网上。即使怀孕,歌照唱,舞照跳,班照上,吧照泡。只是时刻都穿着像防弹衣一样的防辐射背心。

              这么鲜活的成都女子在,酒吧不活色生香也难。

              在单行道打电话,在空瓶子写纸条,在半打听老歌,在红色年代猜拳,转了几圈,鲜活的成都女子在各色吧里开展爱恋:可以在小小的吧里亲手做一枚银项坠,做一把纸花,做一只陶罐,做一本相册,这样的吧,没有酒,是人在自醉。

              有个小女子,很多年前在大学外面喜欢上一间小酒吧,用打工挣来的钱和男朋友在那里约会。小女子工作了,租了一间房,在科华北路。小酒吧已经变成了连锁店,其中一间在科华北路。有个男子,约小女子在科华北路的酒吧见面,他是令她超级倒闭又成长为真正女人的男人。他离开了成都,小女子也搬离了科华北路。连锁店经营不善,一间间关闭,最后剩一家,退回大学外的小街,静静地,门半开半合。小女子新近喜欢的人,约了她来这里,他说这里很舒服。小女子喜欢在这个舒服的阁楼上,和他偷偷一吻。

              每个爱泡吧的成都小女子,都有一段关于某个酒吧的故事,或是过去式,或是未完式。

              因为是在成都,所以,这些酒吧都有些阴柔的气质,都和女子断不开联系。老老的青鸟,新近的朵朵家,即使挤满雌雄莫辨的背包客,骨子里烙上的女子气焰却要悄然流露。

              据说一个女人就等于500只鸭子。当1000只鸭子在酒吧的时候,生命的曲折,大抵也在那一刻遗忘。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UID 2142
      精华 1
      积分 10
      帖子 2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5-14
      状态 离线 #3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5-14 11: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三峡好人》受邀回蓉——铩羽与回归
            片名:《三峡好人》
              英文名:《Still Life》
              出品人:周强 淡勃 任仲伦
              编剧/导演:贾樟柯
              主演:赵 涛 韩三明
              友情客串:王宏伟
              剪辑:孔劲蕾
              摄影:余力为
              美术设计:梁景东 刘强
              录音:张阳
              类型:剧情
              获奖: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今年2月,成都影迷得以再次观看到《三峡好人》,这得感谢一个成都好人——和平电影院的赵静。见到赵静时,感觉她不像电影院的“副经理”,而更像一个超级影迷或贾樟柯的说客,也可能是中国新电影的强力拥趸。她像一台着了魔的发动机,不停地向遇见的每个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三峡好人》,直到他们同意走进电影院;《三峡好人》今年1月于成都铩羽回京后,她又做报告、打包票,将拷贝请回,还联系媒体、发动群众、收集影评、搞座谈会……在她的努力下,和平电影院将用大半年时间放映这部影片。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成都影迷离开DVD机,在电影院的荧幕上享受视觉的乐趣,承受心灵的敲击。

              铩羽与回归
              尽管《三峡好人》在全球范围内大获全胜,不仅勇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且版权票房总收入远远超过它低成本的投资,可是,恐怕连贾樟柯都没想到——成都,这座与三峡息息相关的城市,这座享有文化名城美誉的城市,却在电影首轮档期里“不买账”——自去年12月底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后,成都各大影院呈现戏剧化的场面——“黄金甲”接受的骂声和嘲弄不断,却依然场场爆满,而“好人”门可罗雀,甚至一场只卖出一两张票。
              “不买账”的原因既复杂又简单——部分成都人长期与DVD为伍,胃口被吊得很高,对电影院的品位缺乏信任;部分成都人喜欢凑热闹,通过看“黄金甲”,最不济也可以找到共同的“骂资”,与时代同步;另外就是媒体的缺位,对无趣的“好人”没有大面积地表彰宣传,没有炒卖相关公众话题……奇怪的是,聪明快乐的成都人里,还有赵静这样不信邪的人。她大概是“慢热”型的,去年12月28日,她第一次看《三峡好人》,便是自掏腰包请几个朋友看,而那场电影也只有他们几个观众——这并没有引起她的警觉,也许是她过于相信电影艺术本身的吸引力。直到今年1月,当她被贫乏的市场激怒,想要摇旗呐喊、隆重推荐时,才发现“好人”已经夹着尾巴回北京了。
              《三峡好人》于是收到了和平电影院1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承诺,收到了苦口婆心、连篇累牍的“请客”报告,收到了成都影迷呕心沥血的影评文章……这种诚意,是否抚平了“好人”的伤口?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它回来了,像一位谨慎的客人,把和平电影院当作了唯一的驻留之所。“好人”身边总会慢慢团聚更多的好人,赵静是一个,她的朋友们是接下来的那些。一位姓苟的先生,与2月6日我们见到的曹武林先生,便先后包场请朋友们看;而率先应邀走进电影院的朋友们,有些甚至是在DVD机上先看过一遍,又怀着“细读与比较”的心理来的。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UID 2142
      精华 1
      积分 10
      帖子 2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5-14
      状态 离线 #4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5-14 11: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美味 火锅狂人来自海边
             放下电话,老公说:棍子一家又来了。

              我心头一紧:赶快准备黄连上清丸。

              棍子是老公的大学同学,住大连,中国北方最具风情的城市。但是,自从5年前来过一趟成都后,该人就对成都产生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隔三岔五打飞的过来度周末。就如同我们对美丽的海滨风景的向往,棍子对四川的山水也迷恋万分。最奇怪的是,他那长期被海鲜滋养的肠胃,竟对火锅情有独钟。每次一进二环路,这家伙就开始吸鼻子并忘情朗诵:啊,满城都是火锅味!

              棍子每来,有两样事情必搞:吃火锅和听川剧。胡匪对火锅的热情,令人发指。哪怕深夜12点驾到,也是从机场直扑火锅店。如果到的早,就更可怕了,晚上一顿,看完川剧再宵夜一顿。在成都的两天,除早餐每顿必吃。害得咱们这些陪吃,每次都要把肠胃病弄翻。

              棍子的名言是:你们成都人好幸福哦,顿顿可以吃火锅,每顿吃的火锅都不同。

              5年前我们请他吃的是九尺赵老四,那时候鹅肠火锅如日中天。如今长江后浪推前浪,餐饮界的天空已经刷新了好多道,棍子也就与时俱进,从冷锅鱼到黄辣丁到孔亮鳝鱼到小肥羊一路吃将下来,从皇城老妈的豪华包间到路边摊上的串串香,哪里都有他勤劳的身影。当然,棍子的肠胃并非钢打铁铸。他中午吃了就开始肚子疼,晚上带伤上阵,捧着肚子皱着眉头照样吃得兴高采烈。

              我说火锅不是这个样子吃的,要细水常流。比如,一周一吃,就很享受了。棍子不屑地说:你们当然可以一周一吃,我多久来一次?你不知道,我走之前还在大连吃了顿,专门为了作对比。

              对这样的偏执狂,简直恨不能一棒敲晕了扔到火锅里去。

              不但自己喜欢,棍子还把老婆孩子也整成了成都的粉丝。有一次,棍子一家和我们坐在金雁路的街边边上吃钵钵鸡。想起他几百万身家的一个老总,为了这点串串,天南地北地跑来跑去,不禁对他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棍子,不如你把公司开到成都来,也免得这样辛苦。”

              棍子眼前一亮,说:“对!等我把手头的工程搞完,就到成都开个分公司,把老婆弄过来守着。在这里搞个第二家乡。”

              当然,棍子对自己的第一家乡大连还是绝不背叛的。每次吃完火锅在街上闲逛,他都忍不住要胡乱指点江山。比如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面对开阔的街面,他总要大发感慨:“这个地方这么宽,怎么不修个广场喃?”大连是以拥有100多个广场出名的,几乎在每个大的十字路口都修有一个小花园,是为广场,所以棍子见到空地就想给它填上。我说得了吧,成都车多,私家车拥有量全国第三,这十字路口原来的转盘都拆掉了,要是每个路中心修一广场,还不堵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好,要鼓励百花齐放嘛。

              棍子想了想,表示认同。是啊,要是成都人把火锅也做成海鲜味道,他就没必要过来了。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UID 2142
      精华 1
      积分 10
      帖子 2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5-14
      状态 离线 #5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5-14 11: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古意 从锦里到文殊坊
             去年夏季的一天,白龙和叉子请我吃饭。他们俩是我的学生,来自美国。我问在什么地方?他们说是“锦里”。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去过锦里呢。

              锦里是近年来新修的仿古民俗一条街,坐落在最热闹的市中心,紧邻武候祠,很有名。成都市政府在计划旧城改造的时候,设计了好几条这样作为游览休闲形式的街区,比如耍都,文殊坊等等。那时,我一直未去,主要害怕看到假古董。

              学生之请不能推辞,所以下课后我们一起去了锦里。白龙和叉子走得风快,在锦里里面穿来穿去,熟得很。我呢,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啥都新奇。

              和我想象的不同,锦里居然没有多少假古董的味道,看上去还比较安静沉着。石板路面已经被游人磨得发亮,两旁的商店小馆古色古香,韵味悠然。卖酱牛肉的商家,打扮成张飞模样,在那里舞刀弄棍地吆喝,并不因路人的不睬而马虎。一旁捏面人倒糖饼的,也笑嘻嘻地看着来往人群,倒是一个三轮车夫模样的中年人,悠闲地坐在空车上读报纸。有点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小时候的街景啊。心里软软地动了一下,立时喜欢上了锦里。

              叉子他们找的饭馆是在一个酒坊的楼上,木头桌凳,木头窗户窗板,木头地面,家常味十足。白龙说,这里卖烧烤很有名,特别好吃,他们经常来,也不贵。老板和叉子白龙都很熟,很快安排妥当,小火锅送上来了,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热气,我撑开了窗板,看着下面的街道,一辆黄包车正叮叮当当地驶过,看得见三三两两游人的头顶。叉子说,老师,这样子就是西门庆吃饭的样子吧?我大吃一惊,他们居然知道西门庆?白龙说,是饭馆老板告诉他们的,这个窗板撑起来,看得见外面的美女,要是喜欢哪个,可以装作不小心,把撑棍扔下去。你们扔过没有?我佯装生气地问。不敢啊,叉子抢着回答。哈哈哈,我们都笑起来。还有,我们的留学生们看川剧表演,也是在锦里啊。

              因为有了锦里的经验,后来文殊坊落成以后,我又和先生骑车去了。那天阳光灿烂,感觉特别好。文殊坊保留了一些老房子,经过整修。油漆过分新了,不过内院宽敞,灰砖墙面质感丰厚,沿街刺绣的,卖油纸伞的,卖年画的,还有在曲里拐弯的小巷子里,烧着火盆取暖的茶馆,设计乡土的小饭店,暖洋洋的闲适心情又被勾起来了。

              走到里面,看见了李伯清书院,里面卖茶,火盆烧得正旺,想象晚上书院里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开讲,满场笑声,满场热气,很撩人情绪啊。

              出得门来,正看见街对面一对小夫妻推着婴儿车,正在给孩子照相,看他们笑容盛开如花,红色高墙做他们的背景,正是文殊坊的好片断。我赶忙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个瞬间。就在此时,一个骑车人过来刚好挡住了孩子的笑脸,可惜。

              不过,再一想,挡住了没有关系,其实,幸福有时就是要远一点,遮蔽一点才好。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UID 2142
      精华 1
      积分 10
      帖子 2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5-14
      状态 离线 #6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5-14 11: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刨一刨成都的根——明城墙前,热泪盈眶


            明城墙前,热泪盈眶
              流沙河(著名诗人、学者):
              我在年轻的时候,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革命派”,当时不是我一个,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青年都是那样的。当时以破坏为荣,以破坏为常态。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听李劼人先生演讲,当时,他是成都市副市长。他说:今后的成都,站在皇城那个楼上向南一看,是一条几十米宽的大道向外杀出去。我当时心里非常激动。但过了几十年,我才想起,这是多么地可怕。他还算是我们成都人中最有文化的,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当初他都是这种革命思想。以后我个人的经历“痛到南墙”才开始反省。到后来,我就很悲观,我今年76岁,是在解放前夕进的川大,也许,我这一代人,就是旧社会的最后一代人了。说旧社会给了很多恶劣影响,我们算最后一代人了;但是说旧社会给予了很多文化的滋养与陶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算最后一代人了。到以后,也许就没有我们这些人了。我们也许做不了什么,但把过去写下来,让后来的人知道过去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如何生活,就是立了一个历史标杆,到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时想起,拿来校正现实。我认为历史文化的作用之一,是拿来校正现实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成都,历史并不长,只有300多年。因为300多年前全毁光了。前年一个夏天,我觉得心里有很多失落。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见的成都城墙,那时从五世同堂街出来,沿路都是东门城墙。那一段城墙,我熟悉得很。我想去看一下,但找不到了。我去问,都说没有了。东门城墙,我还有特别的感受,因为张献忠攻陷成都城,首先攻破的就是东门城墙。前后找了一个多月,走到党扒街那边,感觉就在附近。有一天,突然在青莲下街找到了,我在那里哭了起来。这是成都东城墙与南城墙转拐那一节的残址,还有一段六七十米长的老城墙,城墙下段是明代的,距今已500年了。一个推土机,正在操作,要把这里拆了,一尺多长的老砖,乱丢了一地,我看见心里好痛。
              说起成都的城墙,古人为这个事是费过心思的。宋代人专门有记载,在现在石室中学的背后,有一节张仪筑成都时留下来的墙,宋代的人把它作为重要的一个景观保存下来。2000多年前的墙,古人都知道珍惜。今天,我们应多有一些反省。
              焦虎三(人文地理作家、晚报副刊编辑):
              美国学者乔姆斯基近日接受美国《人物周刊》专访时,在被问及知识分子的责任时,他回答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发掘真相,并帮助他人找到真相;设法和当下的主流竞争并且交战;设法让这个世界进步,这才是我们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将这句话放在今天与会的众多学者、专家的身上,我认为是恰当的。“发掘真相,并帮助他人找到真相”,这就是大家面对这座城市,在共同努力做的一件事。我们在寻找成都的历史,即使它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梦。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它的梦,没有它的过去,它便没有了将来。
              冯广宏(著名学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科甲巷施工发现了唐代的下水道和宋代的八角井,成都市考古队叫我去看。走进下水道时,四周全是汉砖。我年轻时1米70,老了1米67,下水道内,人还站得直,那个墙,双手平伸还摸不到,就那么高,那么宽。宋代的八角井很大,很精美。我找到施工方代表,希望他们建大楼时,把下水道和八角井遗址保留下来,恢复历史的原样。我告诉施工方代表:“唐代的商业区如果保留在春熙路,新旧商业区的对比,将是我们这座城市多么大的一个亮点。”施工方代表回答说:“我要请示总部,遗址给你保留三个月不动。”几个月后,一座商贸大楼越修越高,但遗址被埋进了地下。
              在中国古代,市,就是商业区,有市必有井,集市常常又跟庙宇联系在一起,但这些,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座城市的一笔文化遗产就这样消失了。可叹啊。

            

      是猪非猪

      新手上路

 


      UID 2142
      精华 1
      积分 10
      帖子 22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5-14
      状态 离线 #7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5-14 11: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人文 在古老和现代间行走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从加拿大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随后不久,我辗转到了与我三生有缘的成都。刚踏上成都这片土地时,我就惊诧于这里人们怡然自得的休闲生活方式,因此我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小家安在了这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我想此生我再也不会离开这个“休闲之都”“美食之都”和“成功之都”。

              作为一个“历史迷”,我总是热衷于在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探究和发掘更深层次的关于本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东西。所以我想我能告诉你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你也会信服为何我对她如此眷恋。

              千万别让外地人众说纷纭的有关成都茶馆文化和麻将休闲的说法扰乱你的思维和视听。很多关于成都的游记都倾向于在字里行间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诗意和传奇化,但其实有些是将这种带有本地特色的茶馆文化渲染得有点过分了。当然,这里的确大街小巷都茶馆密布,其数量确实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但目前,已开的四家星巴克咖啡连锁店和不断涌现的西式咖啡馆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休闲方式。不断扩大的新富阶层更喜欢那种乘坐着SUV休闲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工作之余走到户外,全身心放松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和东部中心城市相比,成都是一个历史、人文文化和自然风光融合得更好的现代化都市。这里的人们生活日益富足。每每提及自己的城市,他们都流露出无比的自豪和自足,再也没有以前说起北京和上海的羡慕和不平。正如下文所说,成都拥有东部城市无法望其项背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先天条件。在这里,你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开车走出城中心的二环路,去向别有洞天的郊外。便捷的交通增强了外来者对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信心。

              成都的美食和夜生活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够“辣”够“爽”。鲜香麻辣的四川火锅是著名的川菜中的极品。其它地方的火锅,也许,只能用“仅此而已”来概括。由于我本人就是一个火锅美食鉴赏家,所以我将我自己的网站命名为iHotPot(意为“我爱火锅”)。

              西餐和酒吧在成都广受欢迎和追捧。Peter’s Tex-Mex Grill和Grandma’s
            Kitchen是喜爱西餐的人们的常去之处;Carol’s
            Too、Shamrock和新开的位于玉林生活广场的夜总会总是顾客盈门;无论何时光临,Babi和Mix
            Club都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经济实惠族可以去一些露天的供应食物和酒水的场所,打发无聊漫长的异乡长夜。

              来到成都,你一定要去位于市郊的熊猫基地看看珍稀可爱的大熊猫。此外,你不妨花上一天工夫去游览一下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再用一天时间去一下青城山和都江堰(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这里非常值得你去的地方还有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博物馆。喜欢古玩和当地文化的你务必要去城西的送仙桥古玩市场和杜甫草堂,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不想夜里呆在宾馆白白浪费时间吗?那好,就去欣赏文化底蕴浓厚的音乐剧《金沙》或去市中心的步行街和购物区春熙路逛逛吧。另外,还要建议你去逛一下位于城北火车站旁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在那里,你可以以无法想象的超低价格买到你能想到的各种小商品。

            

      是猪非猪

   

           

                浏览次数:49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2007.10.1.四川卫视<魅力发现>栏目,特邀郑光路作为主角佳宾拍摄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