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王琪/撰文 成都最后的鱼鹰部落

作者: -上传日期:2007/8/1

 成都晚报 > 晚报副刊 正文 


                  成都最后的鱼鹰部落 
                                            王琪/撰文


                          多年前,在故乡,每当夕阳西下,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河湾,望着一叶扁舟上剪影般的打鱼人和鱼鹰,我的内心总是百感交集,充满了惆怅。然而,在今天的成都,有哪一湾水域能让我站在岸边眺望那打鱼人和鱼鹰呢?没有打鱼人和鱼鹰的河流,能是一条完美的河流吗?正当我被一种莫名的烦恼折磨得苦不堪言之际,有一天,意外得知郫县三道堰有陈福根、陈建波父子两个持证渔民,至今仍在从事用鱼鹰捕鱼这一古老的职业。
                          我们去的时候,陈福根的妻子周天凤正在埋头织渔网。老人今年64岁,性格开朗,能歌善舞,是镇上老年花鼓队的灵魂人物。她告诉我们,老伴陈福根的打鱼经三天三夜摆不完,而她的渔歌三天三夜唱不完,说罢,便扯开嗓子唱道:“渔家乐,渔家乐,渔家的生活多快乐。打得鱼儿上街卖,卖了钱来买米、割肉、打酒喝……”接着又唱道:“金鳞金甲是鲤鱼,银鳞银甲是银鱼,无鳞无甲是鲢鱼,长不大的是猫鱼,又长又扁是菜板鱼,不怕挨打的是棒棒鱼……”
                          周天凤在唱渔歌的时候,陈福根一直在旁边默默地料理着他心爱的鱼鹰。他家共有八只鱼鹰,七只成年鱼鹰,一只未成年的小鱼鹰。他一边给小鱼鹰喂鱼食,一边对我说,他们一家从事打鱼已经有四代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鱼鹰其实就是我们的靠山。扬州、云南洱海、山东微山湖、安徽……全国许多地方产鱼鹰,缅甸也产鱼鹰,但最好的鱼鹰要数扬州的,“能力强,生性勇猛,捕技出众,大鱼小鱼都敢逮。”世人皆知扬州是个盛产才子佳人的温柔之地,殊不知竟盛产如此生猛的鱼鹰。“去年下半年,这只鱼鹰在柏条河里叼了一条15斤重的鲤鱼;今年初,那只鱼鹰叼了一条20斤重的花鲢。”老人指着他的宝贝鱼鹰对我说。
                          有好的鱼鹰,还要有好的渔船。陈福根父子俩两只编号分别为“川渔蓉0004号”“川渔蓉0005号”的渔船,无论是造船用的木材,还是髹饰船体的桐油质量,都是上乘的。并且,他还亲自监督木匠打造,亲自上桐油。而船上用的鱼篓,干脆就是他自己买来竹子,亲自编织而成的。撑船和挑鱼鹰用的“篙杆”,更是要精心制作了。但对于一个打鱼人来说,对捕鱼河道水情的了解,对河道中各类鱼儿生活习性的熟悉,才是至关重要的。“七上八下,九归沱。”七月份的鱼大多在上游,八月份的鱼大多在下游,而九月份的鱼便大多生活在较深的水域了。这不仅是钓鱼人的经验,也是捕鱼人的经验。因此,什么样的季节在什么样的河段打鱼,是十分讲究的。
                          今年65岁的陈福根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开始打鱼,屈指算来已经有五十个年头了。儿子陈建波跟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打鱼历史。这些年来,父子俩不仅出没于养育了他们的母亲河——柏条河,乐山、彭山、眉山、青神、邛崃、新津、广汉、金堂等地的无数江河水域都留下了父子俩打鱼的身影。每次外出打鱼,父子俩晚上就在河边搭个帐篷,找三个石头顶起一口锅,烧水煮饭,就着河鲜喝着酒,然后,枕着星光与涛声睡去……这种餐风宿露的生活让人好生羡慕。当然,也有让人后怕的。几年前,在眉山安溪河打鱼时,父子俩也像往常一样,晚上就在河边搭个帐篷睡觉,谁知半夜里突然涨水,父子俩惊醒后,发现渔船早已被洪水冲走了……这次历险让父子俩终生难忘。
                          下午四点,暴虐的日头已经不那么毒了。陈福根父子开始将两只渔船小心地安放在一辆特制的两轮车上,带着八只鱼鹰,穿过小镇和小镇人善良而习以为常的目光,向柏条河开去。鱼鹰是水中的精灵,原本就是属于水的。一到河边,刚才还漫不经心的鱼鹰,一下子变得生龙活虎,仿佛是为了向我们炫耀它们杰出的捕鱼术一般,纷纷扑腾入水。此时,只听父子俩不停地大声吆喝:“去逮、去逮、去逮……”那粗旷而略带四川民歌的节奏,大大地激发了鱼鹰们的战斗精神,眨眼工夫,就有鱼鹰从水里叼起了鱼儿。
                          鱼鹰们在水里英姿勃发,大显神威。一只鱼鹰用它那宽大而尖尖的喙叼起一条鱼儿,又有一只鱼鹰叼起一条鱼儿……当打鱼人将鱼鹰叼起的鱼儿从喉囊中取出,鱼鹰会得到打鱼人一小块鱼儿的犒赏。得到犒赏的鱼鹰马上又会扑进水里,继续展开捕猎行动,如此周而复始,尽情地释放它们捕鱼的快乐。宋人沈括早已描述过这一古老而充满诗意的场景,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我在岸边久久地望着他们,夕阳西下,透过这温馨而动人的场景,在那一刻,我仿佛远远地望见鱼凫时代祖先们的背影。

                   
                   
                        来源: [编辑: 许成嵩 ]


             


                浏览次数:509--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文/黄平 竹枝词中的城市“童年”
----下篇文章从艺八十年 邹忠新见证金钱板兴衰 从艺近八十年,就是金钱板乃至四川曲艺的一部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