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作者:邓郁章 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探讨

作者: -上传日期:2007/7/9

您现在的位置:四川省旅游局 -> 四川省旅游局 -> 自贡市旅游局 -> 发展状况 

                  作者:邓 郁 章

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探讨



                        作者:邓 郁 章 阅读620次 发表时间:2006-11-28
                         
                        一、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再次提出


                        《史记》、《汉书》中《司马相如传》均称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有书为证。但蓬安有“相如琴台”一类文物,沧桑变化,虽多已毁损,口耳相传,故事长留,犹为人知。编修新《蓬安县志》,查检旧志,有关记述尤多。蓬安古称相如县,因司马相如而得名,存在时间之长,近900年①。在古相如县境内(主要指今蓬安及周边的高坪、营山等地)有关司马相如的古地名、文物遗址近20处②,这里不仅有长卿祠,还有故宅两处③。司马相如与蓬安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是“蜀郡成都人”,有关司马相如在蓬安的一切记载,如何解释?如果是祖居地、诞生地,《史记》的记载,怎么理解?囿于学识、条件,虽有想法,仅是推论。1989年,何剑青先生在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中发现《相如籍贯》一则短文。文中指出:“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1]尽管王培荀离现在不到两百年,权威性也无法与司马迁相提并论,但他的论断,说明过去已有人挑战司马迁。1993年,我依据有关资料,撰写了《司马相如是今蓬安人》,杂志社未敢刊用,后将“肯定”变作“设想”,题目由《司马相如是今蓬安人》改作《司马相如与蓬安》,被采用。该文刊出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十大才女之谜》中《琴瑟嘤嘤凤求凰》的作者将原题目换成《文君相如与蓬安有何关系》,全文抄用(改动个别字句,但大都改错,抄用前后一直未告知作者,很遗憾)[2]。1999年11月,南充电视台马小林以该文为内容,摄制专题片播放。拍摄中邀请了西华师大的老教授王明元、周子瑜、徐才安,剧作家何剑青,方志工作者潘大德与我共6人,举行座谈会。根据座谈会的发言,我执笔撰写了《王培荀的司马相如“实今之蓬州人”说考论》(以下简称《考论》)一文,以“司马研”的集体笔名发表于2000年7月25日出版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4期。1999年12月25日,《南充日报》发表萧红涛的《我市专家、学者为一代文豪寻根,提出司马相如是今蓬安县人》的报道,2000年4月13日,《四川日报》发表了蔡云中、萧红涛合写的《相如故里知何处》的长篇报道,也介绍了我们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讨论。
                        2002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织、罗应涛主编的《巴蜀古文选解》与之前出版的《巴蜀古诗选解》两书中,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有关诗文的注释中,亦称司马相如是今蓬安县人。
                        于是一个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省入蓬州即已消失了的相如县名和“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个已经鲜有人知的历史,再次被人提起,成为话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二、司马相如研究会在蓬安正式成立
                        《相如故里知何处》和《考论》发表后,四川师大文学院院长万光治教授因公赴南充,专程到蓬安实地考察。他说:最近一些年来,对汉赋研究逐渐在深入,国际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已经开了四五次,但蓬安古称相如县,蓬安有这么多司马相如的遗迹、文物,没有多少人知道,仅凭这一点就可以使学术界震惊[3]。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93岁高龄的胡自逄教授指出:《考论》“举证确凿,令人信服”。2001年5月,原四川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巴蜀文化研究领导小组组长杨崇汇到南充,指出:“你们蓬安有司马相如,编部戏演一演嘛!”当即拨款15万元支持。何剑青先生创作了川剧《凤鸣凰飞》[4]。2001年12月,我们编辑了《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内容包括专题论文、书信交流、媒体报道、调查走访、文献资料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主编、文学院教授李大明,在向全国性的巴蜀文化学术讨论会提交的《相如辞赋与楚辞》[5]一文中,特在《附记》中介绍了近几年南充、蓬安专家学者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讨论,而且特别提到盛唐史家刘知几在《史通》的《序传》和《杂记》中讲到《史》《汉》两书《司马相如传》与司马相如《自叙》的关系的两段文字,并对其在“相如故里”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作了阐述和论定。2003年6月出版的《巴蜀史志》第三期发表了省志副主编马国栋先生的《曹学佺最早提出相如故里在蓬州》一文,引述了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十四《蜀郡县古今通释第四·蓬州》条中关于“相如县,长卿桑梓也”的重要史料。
                        “相如故里”的讨论和司马相如研究的发展,十分需要成立一个研究组织。蓬安县新一届的县委书记刘中伯和县长邹平对此十分重视,在省、市有关领导、专家的帮助支持下,2003年9月20日,经过几年筹备的司马相如研究会在相如故里蓬安县召开成立大会。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华师大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以及省市多家媒体的领导、专家、教授、作家、编辑、记者二十余人到会。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省文联名誉主席马识途同志因年事已高,又大病初愈,无法到会,特为蓬安复建的司马相如门阙题写了“司马相如故里”的门额,以示祝贺,并让到会的省作协副秘书长殷世江同志转达他的意思说:我看了《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司马相如“出生于蓬安,生长于成都”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在成立大会上,四川省作协、四川省地方志协会致贺信,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诚教授、省作协党组书记尹世全同志分别致贺词。川师大教授李大明、熊良智,川大教授谢谦,作家田闻一、殷世江,西华师大(原南充师范学院)教授王明元、龙显昭、周子瑜、李孝中、徐才安,剧作家何剑青诸位先生热情讲话[6]。蓬安县电视台向全县作了现场直播。
                        专家们认为司马相如是古代文化名人,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赋圣”,到蓬安参加会议,就是到蓬安朝圣。他们对研究会的成立,对“相如故里”的研究,作了充分肯定,对之后的研究提出了具体意见。
                        李诚教授在致词中说:“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虽然经清人指出,又经时贤揭示,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所知,不过是一百多年的事,但却于史有据,且相如县堂堂正正存在了900来年,相如旧迹传说不可能向壁虚构。相如故里的结论应该引起重视,相如县名应该尽快恢复。古迹、古事、古史在湮没千余载后经发掘而得重新光复,在学术上是不乏其例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七十余年古蜀文明的发掘,它证明了古蜀传说,也证明了中国史书中五帝的种种记载。因此‘相如故里在蓬安’的结论,从纯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也是可信的”。[7]
                        熊良智教授说:“《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工作做得实在,用大量的事实和文献证实了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个事实是不可推翻的。这就在我们所有关于相如的认同上,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8]
                        古代史专家、原四川师范学院副院长龙显昭教授在发言中,提出把“成都说”和“蓬安说”整合起来,他说:“司马迁说司马相如是成都人,这是可信的,邓郁章说是蓬安人,也是有根据的。我的看法,这二者是不矛盾的,不要说他是成都人,就否定蓬安,也不要坚持蓬安,而否定成都。我的话是在通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综合而考虑的。”他说:从秦汉之际人口分析,秦始皇曾经迁徙中原人口到四川,如卓王孙、程郑氏一家。四川也有其他一类人士在秦汉之际来到四川。如扬雄,他的祖上在山西,因为三家分晋,扬雄一家受到排挤,先流徙到巫山,再到江州。后来他的祖辈在安徽庐江做官,为避仇又到江州,再迁成都郫县。司马氏也应该说是来自北方,我们可以比照扬雄迁徙的路线,司马相如或许是先在蓬安定居,以后再到成都。因为汉代社会是非常重视户籍制的,所谓编户齐民。汉朝要靠户籍制度征税,做官的要根据乡举里选,就是那里的籍贯,他落籍在成都,《史记》就说他是成都人。[9]
                        李大明教授对南充、蓬安关于司马相如故里的讨论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近些年来主要是由南充、蓬安有关专家、学者所进行的‘相如故里’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形成了相如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对这场讨论有如下四点比较突出的感受。第一,关于‘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讨论,很有学术价值。……‘相如故里’有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司马相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研究及其产生的影响,将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并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二,这一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是从古典文献记载的发掘、梳理、诠释出发的,完全符合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而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文化炒作’。第三,从目前这项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极具研究前景。……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省内外、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接受。第四,‘相如故里在蓬安’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是一项成功的学术文化工程。从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社会效益来看,这项研究不仅从古文献出发,撰写并发表多篇较高水准的论文,而且注意了田野作业、探访故老、专家访谈、媒体宣传,注意县、市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注意了文化界、企业界和广大群众的深度关注和参与。……所有这些正是一种大文化观、遗传给我们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再生,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
                        李大明教授还认为:“从现有资料来看,‘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一学术文化观点、结论,已是理直气壮,需要的是进一步的补充证明。”“进一步证明也可运用一些新手段,如谱谍学的研究、语言学的研究、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等,还可以多学科的结合运用。”他还指出:“关于司马相如研究的领域,应有拓展与扩大。如对相如生平中若干事迹的研究,对历代相如评论的资料,从史传到文人议论、咏题,到历代研究论文的搜集以及司马相如产生的蜀学背景,相如之文化文学特殊影响,相如作品之考证训释”等等。他认为,“南充、蓬安人民不但要把司马相如迎回来,‘荣归故里’,还要把司马相如推出去,以新的面目走向成都和海内外。”[10]
                        三、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是历史事实
                        “相如故里”的研究从个人行为到成立研究会,参加讨论的学者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问题逐渐深入。2004年10月22日,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司马相如研究会主办、中共蓬安县委和蓬安县政府承办的“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在四川省蓬安县举行。全国20多个省市近40所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以及在川的留学生与《光明日报》等省市媒体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师大文学院院长李诚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导方铭教授、西华师大党委书记、校长佘正松教授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顾问谭继和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南京政治学院著名柬埔寨史专家陈显泗教授,分别致辞或致贺信。学术讨论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社科学报主编李大明主持。会议共收到包括日本奈良女子师范大学谷口洋等在内的中外学者的论文30篇。会议对司马相如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巴蜀文化与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相如故里在蓬安”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西华师大(原南充师院)龙显昭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三题》,该文通过对多种史料的分析,进一步肯定了古相如县(今蓬安县)是司马相如及其先世入蜀移居过的地方,成都是落籍之地。西华师范大学徐才安副教授,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写了《司马相如三题》,不仅论述了“司马相如在蓬安”,而且论述产生了这一文化伟人的历史背景件和地理条件,川师大文学院王启涛教授从司马相如作品的语言与南充、蓬安的地方方言的关系进行考证。其成果从侧面为“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一学术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到会代表称他提供的是“活化石”。会议结束时,到会代表一致签名通过希望蓬安尽快申报恢复古相如县名的呼吁书。
                        之后,李大明先生2004年12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探讨》,他说“结合相如《自叙》和《史记》、《汉书》的记载,可以认为司马相如的先世曾居古相如县(西汉时属安汉县),相如少时亦居于此。后居成都,而《自叙》所记自此始,即刘知几所谓的‘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篾尔无闻’了”。房锐、邓郁章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再探讨》文章在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司马相如故里当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成都为相如落籍之地。
                        在十年的讨论中,持不同意见的亦有。一是罗文荣先生的《劝君慎批司马迁》一文。[11]罗认为,两司马只是两代人之差,最接近,又“均为同一个皇帝之臣”,且司马迁也到过巴蜀,他的“八代祖”司马错“还镇守于此”,他掌握第一手材料写成《司马相如列传》。现在用“数百年、一两千年后的人们提供的史料”作证据,谁“可信”谁“不可信”,“不言而喻”。二是王积厚先生的一篇《下列史书文献说司马相如是成都人》(打印材料),文章以列举的方法摘录《史记》到今天邛崃县编的《邛崃文物志》共四十九种图书中,关于“司马相如是成都人”的介绍文字,说明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四十九种图书除《史》《汉》《华阳国志》《资治通鉴》《蜀中名胜记》外,全是今人的著作和通俗读物。而所引《资治通鉴》《蜀中名胜记》的话语并无说明“籍贯”一类文字④。)
                        但十多年来研究者提供的文章和大量史料证明:相如故里在蓬安,这是一个史实。对于这一史实,司马迁记载它,它存在;未记载它,它仍然存在。司马迁未记载,只是一个疏漏。爱文学、爱辞赋的萧衍父子,正是为了纠正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疏漏,才用这种特殊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让他形成固定的历史,世代相传。梁天监六年(507)以后有关史料是相当丰富的,有关司马相如和相如县的史实,从已佚亡的罗洪先的《周地图记》起到现在,历代正史,方志舆书,几乎一本不漏,都有记载(恕不一一列举);而直接写明或点到“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著述,是代代有人。
                        初唐贞观元年(627),相如县令陈子良赴任之后,亲写《祭司马长卿文》,遣主簿谯悦前往拜祭。祭必有祠,说明唐之前已有祠庙。文中说“厥迹犹存,余芳未泯,予忝宰斯邑,似觌遗尘,抚事怀贤,实劳寤寐。夫游九原者,慕隋会而增悲;望魏都者,伫侯赢而顾步。抑惟往彦,差拟其伦,缅彼风猷,载深长思。[12]刚到相如县任县令的陈子良,将自己比作游九原慕念隋会、望魏都怀思侯赢一样,怀念司马相如;他目睹尚存在的故迹,称司马相如为相如县之乡“贤”、“往彦”,这是一个强证。
                        盛唐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他在《史通》的《序传》和《杂记》中,两次谈到司马相如故里的问题,他对照了司马迁、扬雄的《自叙》后,对《史记》没记载司马相如的“祖先所出”既找了原因,又对“两司马”提出了批评:司马迁和扬雄的《自叙》均记了自己“祖先所出”,而司马相如的《自叙》(唐代尚未佚失)却只记了“自少及长,立身行事”,对“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司马迁写《史记》,又仅就司马相如《自叙》“勒成一卷”。结果班固的《汉书》仍《史记》之旧,弄得“言无画一,其例不纯”。刘知几当是知道了司马相如的“祖先所出”,有感而发。
                        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在“顺庆府·人物”条记载有:纪信、司马相如、谯周、陈寿等,全为南充各县人氏,明显肯定司马相如为古安汉人。宋·祝穆的《方舆胜览》亦作如是记载。宋·王俦在相如县以旧本长卿像图于祠壁,祠成为《记》,《记》中有句:“伏念长卿杰出于西京文章极盛之际,至今薄海内外人,无贤愚皆知有长卿。言语之妙,若揭日月,俦尝过县之琴台,乃《图经》所谓长卿故宅者,一时遗迹,仿佛尚在”。又谓“县虽僻左,而江山风物可乐也,从其人游,皆好学、能文章,亦有所自来矣。”[13]相如故里故宅在,故里的人士皆好学,能文章,而其源又在于司马相如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此地与司马相如的特殊关系。
                        明代曹学佺,既是一位颇有民族气节的人,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地方志专家,他在《蜀中广记》这部流传很广的书中毫不含糊地说:“相如县,长卿桑梓也……废相如县,梁置,兼立梓潼郡于此。李商隐诗:‘梓潼不见马相如’是也。”⑤李商隐诗的全文是:“梓潼不见司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南充谯周之孙),巴西唯是有寒芜。”李诗也说明“相如故里在蓬安”,当时是广为人知的。
                        清代王培荀,山东人,是一位曾在四川四个县、先后十年时间,当过五任知县,一生著述甚多,在四川就写了好几部,颇受文史学界重视,近年均先后出版。他肯定:“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他把司马相如与蓬州(今蓬安)成都、临邛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明白。
                        一千多年来,尽管《史记》漏记,但有关的典籍仍然一直不断作出明确记载和肯定,它更加说明相如故里在蓬安是一个无疑的史实。
                        四、“相如故里”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有人说:梁天监六年(507)以前,“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史料是空白,作何解释。
                        梁天监六年(507)以前的史书,除《史记》《汉书》外,其他断代史,不可能涉及“相如故里”的有关史料。最有可能记述其事的就是谯周的《益州志》、《三巴记》和陈寿的《益部耆旧传》,它们都属于地方文献,“是以乡邦人士的身份撰写本土历史、记述方域沿革、风俗民情、物产地理的专书”[14]。谯、陈二位又与司马相如是同乡。而谯周的《益州志》在隋以前已亡佚,《三巴记》在其后也已亡佚,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亦失传。因此历史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遗憾。
                        有人说:“别业”、“流寓”、“侨寓”与“故里”的概念明显不同,如何理解。
                        从各种典籍记载,司马相如在今蓬安的住处,除《周地图记》作“别业”外,均称“故宅”、“其宅”、“居”。“别业”一词与“别墅”、“别馆”同义。司马相如生活的西汉叫“别馆”⑥,晋代方有“别业”、“别墅”的名称⑦。《周地图记》的作者用“别业”给司马相如“故宅”定性,有何依据,不得而知。但《周地图记》以后,所有典籍记载除在“故宅”下引注外,无一处再用“别业”。
                        “流寓”、“侨寓”均见清以后南充、蓬安的志书。这明显是受《史记》影响所致。而且有的志书中,如民国《蓬安县志稿》“侨寓”、“故里”同时出现,显然是作者已有思考,但仍处于矛盾之中的表现。
                        再说,如果是“别业”,相如何时置别业?如是第一次出蜀赴京前,当时事业未成,置别业两处,赀财从何来?如是初次赴京归来后,“家徒四壁立”,置别业两处,赀财又从何来?如果是卓王孙给“钱百万”之后购置,或者是出使西夷遭诬告被贬官之后购置,他不在成都郊外或其他离家稍近之处置别业,却选择远离成都700余里的嘉陵江边的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僻 
                        左”之县置别业,目的何在?要言之,情理不通。如果是流寓(侨寓),司马相如是何时在安汉(今蓬安地方)流寓(侨寓)?是来往京城、路经安汉而在此流寓吗?司马相如来往京城,出成都北门经驷马桥过梓潼县⑧,不可能到安汉(今蓬安县地方);如果是经安汉去京城,出成都就会出东门经龙泉驿,绝不会过驷马桥。来往京城不往安汉,他又是何时到安汉?少年时代不可能;青年时代以后,《史记》记叙他回巴蜀仅两次。第一次是梁孝王卒后,当时生活无着到安汉干什么?第二次是他出使西南夷,公务繁忙,随从一大帮,他不走官道而走小路到安汉干什么?这同样是不可能。
                        应该说这些问题均是在邈远的历史中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司马相如自己在《自叙》中未记“祖先所出”,造成《史记》漏记而引起的。
                        有人说:太史公不能“批”,“一代史学大师文学巨匠司马迁的不朽声名应当得到永世的尊敬和维护”[15],怎么看。
                        指出太史公的疏漏,并非不“尊敬维护”他的不朽声名,也不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光焰”。事实上“《史记》在叙事上也甚多疏略,或有抵牾”,指出他的不足丝毫也不影响他的“不朽声名”。[15]事近时近则易核察,无疑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化,绝对化就会成为荒谬。何况司马迁没记司马相如的祖居出生地,是事出有因,也仅是“漏记”而已,何言批,何言“不尊敬维护”呢?!
                         
                        2004年9月6日
                        注释:
                        ①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相如,汉安汉县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县,以县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果州)相如县(东北八十五里,元十乡):亦巴西县地,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废县存。即汉司马相如所居之地,因以名县,其宅今为县治。司马相如故宅在县南二十五里。”《周地图记》:“其地有相如坪,相传相如别业在此。……”
                        ②按隋《周地图记》、唐《元和郡县志》、《通典》、《十道志》、后晋《旧唐书》、宋《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宋书·地理志》及南充、蓬安两地的旧志记载,计有地名8处,琴台3处,故宅2处,祠庙2处,相如古柏2株(1953年被砍掉)、诗碑、文碑多处。
                        ④《资治通鉴》只提到“蜀人”,并未提成都人。《蜀中名胜记》则明确指出:“相如县,长卿桑梓也”。
                        ⑤梓潼,即与相如县同时设置并同治的梓潼郡。
                        ⑥别馆,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⑦别业最早见于晋石崇《思归隐序》;别墅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
                        ⑧其地有长卿山,但无故居记载。
                        参考文献:
                        [1]王培荀,《听雨楼随笔》,成都;巴蜀书社1987,471页。
                        [2]《十大才女之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0—34页。
                        [3]《相如故里在蓬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0—34页。
                        [4]《万卷楼》(创刊号),南充市创作办,2001年编印。
                        [5]《巴蜀文化研究》(第一期),巴蜀书社2003年12月出版,100页。
                        [6][7][8][9][10]《司马相如研究会会刊》(第一期),司马相如研究会(蓬安),2004年编印。
                        [11]《西华师大报》2004年2月29日总294期,副刊版。
                        [12]《相如故里在蓬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6—7页。
                        [13]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第五册,卷二十八)民国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401页。
                        [14]龙显昭《谯周传》(《四川思想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88页。
                        [15]剪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一册201页。
                         
                        邓郁章:司马相如研究会副理事长、新修《蓬安县志》主编、四川省蓬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浏览次数:511--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李调元故里觅踪
----下篇文章作者:易水寒 《识字狗》.一些人识了几个字,写了几篇文,就恃才傲物如此狗乱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