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之所以不断地被“重写”.在于它涵纳了中国文学各种“现代性”因子的发生和发展。“人在历史中”的确定性.使得这个世纪的情感表达与接受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这是研究20世纪文学史常感复杂的根由.也是展开研究首先要思考、解决的难点和重点课题。朱晓进教授等著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非文学》).就是一部以解决学术难点问题、澄清20世纪文学史本质为目标的力作。这部著作的独特价值.体现于“政治文化”视角对单纯以文学比附政治的超越.清晰地梳理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与政治文化复杂纠结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对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作家政治心理、社会审美风尚、主流话语规范等因素的深入探究.显示了在原始资料中找原因、以典型现象总结规律、借独特视角直面历史真实的学术追求。这,“也许就是为文学史的研究找到了创新和突破的真正机遇”。
一
《非文学》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该著之能够发现许多新问题、合理解释许多老问题.首先得益于政治文化视角的运用。这一视角使得研究者依据自己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本质特征的独到理解确定了与以往文学史著作不同的研究重心。
这一重心清楚地体现于各章节的设计中.并且通过对不同时代文学的内在延承关系的勾连显示出文学史叙事的整体性和多层次性。如:“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革命’话语”、“30年代文学论争的政治文化色彩”、“政治规范与制约下的40年代文学论争”、“新时期文学论争与政治文化”等章节.紧扣创作主体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与不同时代政治文化氛围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但梳理出文学论争在不同时代的主要话题的历史延续性.而且着重探讨了文学论争——政治文化诉求一一审美追求这种多体复合的历史关系.这种关系的中心就是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人对政治文化氛围的呼应。
“关系”是互动的.也在不断发展。不仅文学论争.每一题材的创作都有一个孕育、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对其发生期的各种重要特征、转化期的各种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考察.最终决定了认识程度的深浅和结论的确当与否。《非文学》在这一点上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不同的作者虽然划分时段分别著述.却都能够打破时段分割的限制.都表现出“全史在胸”的气度.这一点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对农村题材创作历史演变的把握上。农村题材创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型现象.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兴替.富有文学史“原型”意义。农村问题并非30年代的中国所独有而农村题材的创作却要到30年代就等于抓住了这一流脉的“根”。
以农村题材创作为纽结点.不仅能够发现30年代文学的最重要的“政治化”特征.其意义还在于这一纽结点连通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史现象。因为它“对于20年代文学己涉及过的问题作出了不同于20年代的解释.对于20年代文学己涉及过的题材作出了“不同于20年代的处理”。个人主义话语向集体主义话语嬗变的趋向.是作家政治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人民大众作为历史创造和进步的主体成为文学主题.张扬自我个性的“人的文学”拓出了一片新添地.“人民文学”在民粹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萌生.人性的主题中复合了阶级性的主题.这是历史事实.也彭显了政治化氛围浓重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客观规律。农民由受害者形象过渡为反抗者形象.隐隐开启以后战争英雄和创业英雄形象的先河;对于土地意识的分析和“五四”启蒙传统的变迁轨迹勾画.则显示了一幅文学史发展的全景图像。这些都与30年代农村题材创作趋于政治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将对农民精神和思想状态的探索与对其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的考察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农民.才能理解和合理解释农村社会的一切变动”。这种思路使读者认识到.课题研究重心的确定.首先基于对研究对象的全面透彻的思考也就是坚持“论从史出”的理性态度。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