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转载博客网!图说文革、知青!

作者: -上传日期:2007/5/15
 上一篇  下一篇 
   注册 登录 搜索 风格设定
 
44页,1292篇,每页30<< [21] [22] [23] [24] [25] [26][27] [28] [29] [30] ... [44] >>    转到
第781楼  发表于03-01 11:30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1976106日,“四人帮”被逮捕。这一石破天惊的事件,预示着持续10年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破产。由此引发的在社会政治、经济诸领域的巨大变化,对积弊丛生、不得人心的上山下乡运动也是沉重的一击。虽然在1976年以后的3年多中,这场运动沿着惯性的轨道继续滑行,但是它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是运动的最后阶段。1977年起,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逐年锐减。到1979年底,已有700多万在乡知识青年乘着席卷全国的“返城风”实现了回城的夙愿。1980年,中共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明确指示停止让城市青年下乡种地的办法,终于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运动打上了一个句号。


 
顶端

第782楼  发表于03-01 11:32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上山下乡运动的寿终正寝,并不意味着知识青年问题的圆满解决。尽管绝大多数下乡青年陆续返回了城市或者留在当地就业,但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中的许多人继续为运动造成的后遗症所困扰。80年代在新疆的上海知青请愿上访活动,在陕西、山西等地的北京知青请愿上访活动,几起几落,持续时间长,牵涉范围广,都是历史后遗症所激起的必然反弹。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老知青、老支边青年一直在为自己的基本权益奔走呼号。近些年来,大批当年的知青首当其冲成为企业大刀阔斧裁减的对象,沦为新时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顶端
第783楼  发表于03-01 11:32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我的“知青”岁月

                                                           郑光路

    一、从“天兵天将”贬为次等公民

    文革”运动从1966年初闹起,天下大乱,终于弄得无法收拾。1968年后,各省建起“革委会”,号称“祖国大地一遍红”……无奈“放鬼容易收鬼难”,耍刀弄枪的红卫兵“小将”们,武斗仍打得不亦乐乎!
  学生娃娃为主的红卫兵组织既已无政治用处,反还成了影响安定的烫手山芋。怎么安排他们的出路?
  据统计资料,由于大、中、小学校"停课闹革命",到1967年下半年,中国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高、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总计已达600700万人左右。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要结束红卫兵运动, 就得解决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
  而文革运动乱闹了3年,国民经济大倒退。要解决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成为巨大难题。
  黑龙江省革委于1968319日向毛泽东呈上报告,提出“面向农村、工厂、基层”的原则,分配重点放在县以下的农村。44,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批示说:“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 且有中小学”。这个批示是中央向红卫兵发出“上山下乡”的前奏曲。


 
顶端
第784楼  发表于03-01 11:34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1968年夏季以来,全国又有几百万大中专、城镇普通中学毕业生和部分小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前两年积累的人数,大约有1000 万红卫兵将成为失业者。这种情况岌岌可危,因为在学校,还有“工宣队”、“军宣队”对红卫兵管理和限制;一旦这些打野了的青年涌入社会,谁也无法驾驭这么多“野马”。
  上山下乡--成为当局处理千百万红卫兵的唯一之路。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把这些年轻人全部送到农村去,在地理上把们分散开,除了可以缓和城市的失业问题,也是一种拆散红卫兵组织网的方法”。(见美国阿尼达.陈《毛主席的孩子》。)
  毛泽东在19681221日发出“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这是毛泽东对城镇红卫兵公开发出的最直接的动员令。悲壮的一页掀起了,这就是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学生(还有部分超龄小学生)们从“毛主席的天兵天将”一一红卫兵,一下子跌到“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民,变成毫无生活保障的知识青年(知青)
  在悲悲戚戚的哭别声中,在无可奈何的无效抵制后,在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在虚假的庆祝声和豪言壮语声中,一场现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青年人口向农村迁移的大潮终于掀动了。这场运动涉及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巨,举世罕见。
  至今有许多影视、文艺作品,喜欢说当时中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满怀红色理想和热情”而自愿到农村。这是以偏概全极肤浅之说,或是并没亲身经历,不了解那段真实历史。
  我一家兄弟四人,全都当过知青。我大哥196316岁初中毕业时,一方面是为了迅速就业解决家中困难,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几分理想和热情,和一些中学生在有关部门动员下“自愿”到四川屏山县茶场插队。但农村严酷现实很快让他们的“理想和热情”化为乌有,文革一开始,这些“老知青”为了返城而“造反”、“武斗”,不惜拼命。但这些“老知青”都是徒劳,我大哥足足当了近三十多年知青才返城……


 
顶端
第785楼  发表于03-01 11:35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我们这些“老三届”中学生(指1966年至1968年毕业的初、高中学生),及此后连年不断的知青们,既耳闻目睹“老知青”的艰难生活,又毫无“老知青”的那点“自愿”,被强行“一锅端”撵下乡。这千百万人当中,或许仍有人“满怀红色理想和热情”,但那决不会是普遍现象。
  “文革”中,毛泽东每次“最高指示”发布,百姓们都要大集会、大游行庆祝“特大喜讯”。唯独这次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却反应冷淡。成都各中学和其它单位的“工宣队”、“军宣队”煞费苦心,高音喇叭从早到晚扯开喉咙在广播那条“最高指示”,还动员一些“爱冒皮皮”的同学、家长,大写“决心书”、“宣誓书”……但失落、凄凉、愤懑的情绪却在广泛传染:
  “两年前毛主席要打倒刘少奇,号召'造反夺权',不是大夸红卫兵是'天兵天将'?怎么一下子把我们贬下凡尘,要接受啥子'再教育'?
  “嘻嘻,'知识青年'?进学校就搞运动,书没读几天,我们有个'锤子'知识?”
  “锤子”是四川方言中常见粗话,相当于北方人的“鸟”。文革那年头,是“革命性”和“流氓性”结合得最为水乳交融的年代。学生娃娃嘴里日妈捣娘已成习惯。
  “管**,下乡就下乡,去吃红苕当'农二哥'。负担减轻些,爹妈也少遭罪!  这是男同学们在大发怪论。许多女同学则愁眉苦脸,眼中噙泪……”
  高压下的文革年代,这些都是对“最高领袖”大不敬。社会严酷现状,广大学生已有“反思”精神。


 
顶端
第786楼  发表于03-01 11:36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我是成都35中初66级的学生,1966年初中毕业正要升高中,正碰上这个“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闹了几年加入“知青”行列。下乡前夕,一些同学聚在教室里劈碎课桌椅,点燃烤火。劈叭燃烧声中,大家骂道:"老子反正书也读不成了,砸啊!烧啊!"接着又怪声怪气吼起歌来:“我们走在大路上,迎面来了大姑娘……”
  《我们走在大路上》本是那年头最革命的“红色歌曲”,同学们却疯疯癫癫乱改乱吼,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    
  我们这一代人:从十五六岁的初一学生到二十刚出头的高三学生,毫无选择权,再没有求学受教育的资格,羔羊般任人驱赶--被强令全部“上山下乡”!
  以四川为例:19681226,四川省革委召开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要求全省掀起知青上山下乡高潮。1969118,成都市首批中学生奔赴农村。196937,四川省革委召开成都地区下乡知青再教育工作会议。至5,全省已有25 万知青下乡,一年以后增至40万。以后年年下乡,直至1979年。
  我大哥早下放屏山县,此后我下放邛崃县,我的三弟下放江油县,四弟下放名山县……杜甫有两句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像这种一家数人到农村的情况很多。
  漫天的欢送锣鼓、干吼的革命口号,遮掩不了娘哭儿泣痛别的严酷现实。
  除极少数病残者及“开后门”的“照顾对象”外,我们这整整一代人,就这样被冠以“知识青年”的漂亮名称,浩浩荡荡却又稀哩糊涂,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另外一个完全陌生而严酷的人生大课堂……
  至此,红卫兵运动在中国逐渐消声匿迹。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却方兴未艾,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80 年才告结束 ,全国下乡知青计2000万之多!


 
顶端
第787楼  发表于03-01 11:36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二、农民不知"知青"为何物

    我就读的成都35中学下放到遥远的四川西昌县。当局为减轻阻力,允许“投亲靠友”, 或随兄妹转移下乡所在地。但一般都以学校为单位完整地下到某一县。我通过邻居何家,随20中学去了邛崃县。
  邛崃颇负盛名,汉司马相如在这里以琴声挑逗,与卓文君私奔成都开酒店,“相如涤器,文君当炉”,成了千古佳话……我晓得邛崃距成都80公里,离家近一些,所以想方设法下这里。当局是有考虑的:凡武斗厉害的学校安排距省城近的地方。成都20中在西郊茶店子,文革武斗打得热闹,故下放邛崃。武斗更凶的西乡路中学则下放在成都附近双流县。当局认为:这些“武斗之花”即使生事,在眼皮下也容易处理一些。
  离开成都是196922日,这是成都知青首批大规模下放的日子。20中门前公路上数十辆大卡车人声鼎沸。天飘碎雪,北风呼呼,寒气彻骨……临上车前我再次去校园,操场一角静立的六座混凝土坟墓,埋着“文革武斗丧生的“红卫兵小将”。碑文上赫然镌刻着他们“誓死保卫毛主席”、“以青春热血捍卫红色政权”的“英雄事迹”。
  这些“烈士”同学如果不早早当了冤死鬼,或许此刻正在下乡行列中骂娘呢……他们"英勇牺牲"前绝不会想到(就是所有活着的红卫兵们此时也不会想到):仅仅三四年后,文革大戏还没敲响收场锣鼓,各地“烈士墓”已被下令通通夷平,幸存者寥寥。“烈士”们也光环消退,被许多人骂为“该死的武斗狂徒……”
  雪花越密、车将出发。 “哇”,许多爹娘、女学生不约而同嚎啕大哭,惨切声中满含无可奈何。哭声很快蔓延,许多男同学也哇哇大哭,与汽车轰隆声交织,在寒天飞雪中震荡……我脑中涌出杜甫《兵车行》中的凄凉诗句:“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顶端
第788楼  发表于03-01 11:38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当时报刊上知青出行的照片,多是知青们慷慨出征、兴高采烈,好像去赴大宴--这些虚假杰作文革中已司空见惯。
  所以当局还要让被驱赶下乡的学生们“作秀”,去为“文革”运动的丑脸上抹点娇红:披红挂花的汽车队本该出城,反从西郊茶店子驶进城,一路吼吼嚷嚷地从成都人民南路等闹市七绕八拐,宣传车上喇叭声嘶力竭高吼。广场上的照相机闪烁不停。我们晓得,明天报纸电台中一定又是“知识青年欢欢喜喜踊跃上山下乡,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伟大胜利!”
  广场上巍然耸立毛主席巨象。毛老人家正伸出硕大手臂作指点山河状,似乎在雪天中威然命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去吧,去吧,瓜娃子们!”
  同学们望着武斗炮火中诞生的毛塑像,沉默无语。许多人已向塑像前的广场乱抛胸脯上别的“光荣花”,还有人向看稀奇的行人乱吐口水,流里流气甩中指拇,乱骂:“拍个'锤子'巴巴掌!龟儿子,你们咋个不上山下乡呢?走嘛,上车跟老子一起到乡坝头去嘛!”


 
顶端
第789楼  发表于03-01 11:39 回复主题
冰川
社区生日:2006/08/30
状态:  
 
    汽车终于出了城,心情哀伤的我迷迷糊糊,在车上睡着了。下午四点,成都第20中学二百八十多个初一、初二学生到了邛崃县前进公社。他们平均年龄不过十七八岁,换成现在这些少男少女,可能还在娘老子身前耍娇放嗲呢。
  这里距成都72公里,距县城6公里,是平坝。20中初三学生则下放在宝灵公社等丘陵。而高中学生们更下放在距县城百里外夹关公社等大山区。那里山高路险、苦寒偏僻,是当年长征红军曾光顾的地方。
  前进公社原叫东岳镇,大概以前有座东岳庙很出名。文革结束后前进公社以搞“凤凰企业”改革而先富起来,闻名国内;赵 紫 阳当四川省委书记,常视察这里……这些都是后话。
  但那时却穷得要命,近三百名学生娃娃潮水般涌进狭小场镇内,看着破烂房舍,看着衣衫褴楼面有菜色的农民,怎么也同报纸广播上天天宣传的“形势太好、越来越好”对不上号。
  公社领导们按照“上面布置的政治任务”,命令农民摆了顿接风宴。虽仅有萝卜烧肉等两三种菜,但借锅、借碗、打灶……也把乡亲们忙得人仰马翻了!近三百名中学生风卷残云,吃得锅底朝天后,由各生产队派人分散领回。
  自然,从此时此刻起,我们的身份也从“红卫兵小将”,顿时变成必须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了!我们四川,通常把男知青叫“知哥”,把女知青叫“知妹”。
  饭后知青作鸟兽散。我和李成良(29中初三学生)、李成雄(低我一级的35中同学)兄弟俩,分在十大队五中队。几个头裹脏白帕子、衣服破烂的农民为我们挑行李,拘谨陪笑、一言不发……
  原来,老实得可怜的农民们不知“知青”为何路神圣,以为像当年摘“四清”、“社教”一样又要搞啥子大运动,把我们当成可怕的“工作组”了。挑行李的农民后来说:“上面打了招呼,不准乱开腔,谨防惹砣祸事在身上甩都甩不脱!”



 
                浏览次数:1029--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网络集萃!
----下篇文章“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诗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论坛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