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夏季以来,全国又有几百万大中专、城镇普通中学毕业生和部分小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前两年积累的人数,大约有1000 万红卫兵将成为失业者。这种情况岌岌可危,因为在学校,还有“工宣队”、“军宣队”对红卫兵管理和限制;一旦这些打野了的青年涌入社会,谁也无法驾驭这么多“野马”。 上山下乡--成为当局处理千百万红卫兵的唯一之路。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把这些年轻人全部送到农村去,在地理上把们分散开,除了可以缓和城市的失业问题,也是一种拆散红卫兵组织网的方法”。(见美国阿尼达.陈《毛主席的孩子》。) 毛泽东在1968年12月21日发出“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这是毛泽东对城镇红卫兵公开发出的最直接的动员令。悲壮的一页掀起了,这就是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学生(还有部分超龄小学生)们从“毛主席的天兵天将”一一红卫兵,一下子跌到“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民,变成毫无生活保障的知识青年(知青)。 在悲悲戚戚的哭别声中,在无可奈何的无效抵制后,在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在虚假的庆祝声和豪言壮语声中,一场现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青年人口向农村迁移的大潮终于掀动了。这场运动涉及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巨,举世罕见。 至今有许多影视、文艺作品,喜欢说当时中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满怀红色理想和热情”而自愿到农村。这是以偏概全极肤浅之说,或是并没亲身经历,不了解那段真实历史。 我一家兄弟四人,全都当过知青。我大哥1963年16岁初中毕业时,一方面是为了迅速就业解决家中困难,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几分理想和热情,和一些中学生在有关部门动员下“自愿”到四川屏山县茶场插队。但农村严酷现实很快让他们的“理想和热情”化为乌有,文革一开始,这些“老知青”为了返城而“造反”、“武斗”,不惜拼命。但这些“老知青”都是徒劳,我大哥足足当了近三十多年知青才返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