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焚书”声明震惊海内外--郭沫若在文革初期
“焚书”声明震惊海内外--郭沫若在文革初期
--------------------------------------------------------------------------------
http://www.qianlong.com/ 2005-09-26 07:48:34 1966年的春天肃杀凝重。政治局势的惊心动魄,已经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了。在“文革”即将爆发的严峻局势下,郭沫若提出辞去中国科学院院长,并发表了“焚书”声明,在国内外激起了轩然大波。
郭沫若提出辞职
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接到郭沫若的辞职信后, 迅速上报中央,请示如何处理。1966年1月31日,张劲夫带着有关高层领导的指示,以征求郭沫若对科学院工作意见的名义,登门探视。郭沫若表示,自己的辞职和中科院的工作无关,只是从最近批判《海瑞罢官》运动开始以后,两相对照,感到自身问题很多,继续担任这些领导职务,怕影响不好。原来也考虑过辞职,最后才下决心写了这封辞职信。对组织没有什么意见。另外住这么大的房子,心中也常常感到不安。自己还考虑过是否应该下去锻炼锻炼,当个中学老师。张劲夫当即表态说:你的问题和吴晗等人性质不同,组织上希望你继续在中科院工作。
郭沫若的辞呈没有被批准,显然表明党对他是信任的。但是,在大批判浪潮的挟裹下,许多事态,依然向不利于郭沫若的方向发展。郭沫若的内心依然忧心忡忡。
郭沫若的紧张状态,以及不少人的批判意图,被上层获知后,很快成为议论的话题。薄一波曾回忆:“在1966年2月3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会议上,彭真同志提出了‘放’的方针。同时指出:已经查明吴晗同彭德怀没有关系,因此不要提庐山会议,不要谈《海瑞罢官》的政治问题。彭真同志还说:像郭老这样的人都很紧张了,学术批判不要过头,要慎重。”
当时彭真尚未被打倒,为了应付批判《海瑞罢官》后的政治形势,彭真主持召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会议,搞了一个《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提交政治局审议。围绕这个提纲准备的材料之中,就有郭沫若的辞职信和许多人要求批判郭沫若的材料汇编。郭沫若的情况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是毛泽东发话,为郭沫若解了围。毛泽东在听取《二月提纲》的汇报时,指出郭沫若还要在学术界工作,做一点自我批评就可以了。这样《二月提纲》中涉及郭沫若的内容,才在定稿中被删去。而且在不同场合涉及郭沫若时,毛泽东多次指出,郭老是好人,功大于过,胡适讲共产党人不懂学术,郭老的古代史研究就很有成就。对于有人指责郭沫若写赞扬海瑞的诗是大发牢骚,毛泽东为他辩护说,郭老是杂家,写两首诗不算什么。
但毛泽东只是为郭沫若阻挡了来自于政治圈子的暗箭,而且毛泽东的谈话只是限于口耳相传,并没有写进文件或公开宣布,一般群众根本不明就里。
而且,为了对抗彭真等人的《二月提纲》,由江青、林彪操纵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很快出笼,并转发全党。
一些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闹革命”的烈火,不可避免地烧到了郭沫若头上。有的撰写揭发郭沫若的材料,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写信,严厉质问和指责郭沫若的反革命动机。比如,有人翻出历史老账,严厉指责郭沫若:“国防文学”是投降主义口号,是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你为什么支持这个口号?更有人挖空心思、上纲上线:你郭沫若《满江红·领袖颂》的诗句“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全国人民都在唱《东方红》,你为什么要说“东方白”?
诸如此类的指责,让郭沫若实在是无法安心。“东方白”之类属无稽之谈,可以置之不理。可是支持“国防文学”口号一事,却是人证俱在,郭沫若坐卧不安、心神不宁。经过再三思考,他选择了向秘书诉说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我在日本时,写过几篇赞成国防文学口号的文章,如《国防·污池·炼狱》、《我对于国防文学的意见》、《苗的检阅》、《在国防的旗帜下》。那时,日本的便衣警察和宪兵三天两头要来找我的麻烦,写这类反帝、爱国的文章要担很大的风险的。这就是投降吗?向谁投降?向蒋介石国民党投降吗?1927年3月蒋介石委任我当他的“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我没有接受,反而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下令全国通缉,我亡命日本时,千辛万苦写了一部《甲骨文字研究》,托国内的朋友找地方出版。许多出版社不识货,不肯出。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傅斯年看了,答应在该院集刊上发表,以后再印单行本,稿费还相当优厚。但我拒绝了,因为中央研究院是官办的,我便回信说“郭某耻食周粟”,讲的是一点骨气。抗战爆发后,我便马上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不愿当他们的官,愿在群众性的抗日团体里工作,也有耻食周粟的味道。后来好多同志劝说,特别是周恩来同志的开导,才接受三厅厅长职务,利用这一特殊身份和他们斗。这些来稿说“国防文学”是投降主义口号,那是不能服人的。
“焚书”声明震惊海内外
在4月14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石西民根据《纪要》精神,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主题报告,向与会人员发出警示。郭沫若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表态机会,公开畅谈他思虑已久的政治态度:
石西民同志的报告对我来说,是有切身的感受。说得沉痛一点,是有切肤之痛。因为在一般朋友们、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一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学好毛主席思想,没有用毛主席思想来武装自己,所以阶级观点有的时候很模糊……
我虽然已经七十几岁了,雄心壮志还有一点。就是说,要滚一身泥巴,我愿意;要沾一身油污,我愿意;甚至于要染一身血迹,假使美帝国主义要来打我们的话,向美帝国主义分子投几颗手榴弹,我也愿意……
郭若沫的这个讲话,经毛泽东亲笔批示后,4月28日,《光明日报》为之拟定了《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标题,全文刊登。他的讲话一出,引起国内外的反响。尤其是在日本,郭沫若享有很高的威望,日本的一些友好人士,如松村谦三、黑田寿男、宫崎世民等人,竟然要求亲赴中国,想当面询问郭沫若“焚书”的真意。
列席政治局扩大会议
然而,郭沫若却一身轻松踏上了西去巴蜀的列车。这次大西南之行,是以视察、参观成都和攀枝花(当时叫渡口)等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名义入川的。与他同行参观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还有当时主管经贸口的副总理薄一波。郭沫若每到一地,必有诗词歌赋问世,且紧密联系当前政治形势。在大邑,他又参观了曾经连看三遍的《收租院》泥塑,愤而赋诗:“
收租院里三次来,怒彻心脾恨满怀。观众如潮门外涌,五洲震荡激风雷。”在攀枝花,为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感染,纵情歌颂:“主席思想挂帅,物质精神互变,满望新愚公……”
这次行程,还有一个微妙的私人意图,这就是计划回久别27年的老家乐山沙湾镇看看。年逾古稀,又遇险风恶浪,无可奈何之际,“告老还乡”的念头,或许在郭沫若的脑际几经盘旋,借公务之机回乡探视,是否是为最坏的结局打前站呢?
正当郭沫若在观望之中准备返乡时,5月1日晚上,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电令,回京参加5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为一个没有党内职务的普通党员,能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显然表明郭沫若的特殊身份。
这次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一六通知》,实际上发出了打倒以刘少奇为代表的所谓走资派的信号。在《五·一六通知》公布的第二天,《解放军报》在头版刊发了郭沫若《水调歌头·读〈欧阳海之歌〉》的手迹:
灿烂英雄象,辉煌时代光。伟大熔炉威力,好铁炼成钢。阶级感情充沛,主席思潮澎湃,滚滚似长江。一气呵成后,锤炼百千方……
1966年前后因批判《海瑞罢官》带给郭沫若的政治压力,似乎可以解除了。
但不管郭沫若理解还是不理解,“文革”的熊熊烈火,终于按照毛泽东的意志点燃了。
第[1][2]页
|
|
|
浏览次数:562--
 |
----上篇文章:亲历文革狱中生活:人性的丑陋赤裸裸暴露无遗
----下篇文章:文革漫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