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李调元研究泛谈】
【李调元研究泛谈】 李调元是继司马相如、扬雄、苏轼、杨慎之后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巨人。由于明清之际的战乱兵燹,使发达开明的蜀地经济文化遭受重创而元气大伤。清代四川生民凋蔽,文气衰落,陷入封闭状态,川内文人难以集聚以往朝代的那种群体阵容和优势,盆地意识始渐形成。“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李调元作为诗人、文学家、戏剧理论家、蜀学大师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皆未能获得应有的公允评价。关于李调元的学术研究尚处在初浅的萌动阶段。李调元的谐对趣事传说往往张冠李戴,年代和人物关系絮缠不清,给李调元学术研究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李调元的研究和推介当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去年暮秋,德阳市志审评会期间,四川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李绍明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导胡昭曦教授、省历史学会会长兼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谭继和研究员,同笔者提出拟筹措成立四川李调元研究会的动议。藉此谨将有关李调元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罗列其后,以乞正于方家。
一、关于李调元生平与功名
1.李调元生于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年十二月初五(1734年12月29日),历经雍、乾、嘉三朝(包括乾隆60载全朝),卒于嘉庆七年壬戌年十二月二十一(1803年1月14日),享年69岁。有关史稿和论文把李调元的生卒年介绍得很零乱,甚至有“卒于乾隆年间”之误说。关于享年,有说68岁者,是因未弄清其卒月正是阴、阳历年关交替,按阴历推算其卒年似在第68年,但按阳历计算就应为69岁。包括《辞海》1979年修订本在内误记或付阙者,皆因未读过同治四年(1865年)《续修罗江县志》卷二十四《李雨村先生年谱》。
李调元家世示意图谱: 李攀旺(字美实) (1627-1700)李文彪 李士逵
李文彩(字英华) (1688-1757)
李化楠(字廷节,号石亭) (1713-1769)李调元(字羹堂、粳糖,号雨村、赞庵、童山、鹤洲、蠢翁……) 李谭元 李声元 李化楩 李化樟 (1688-1757)李鼎元 李骥元 李本元
李调元一生可分为求仕(28岁以前,1734-1761)、入仕(28到52岁,1761辛巳-1785乙巳)和致仕而归隐(1785乙巳-1803嘉庆壬戌)三个时期。
李氏“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是指李调元父亲李化楠、李调元、李调元堂弟(调元三叔化樟子嗣)李鼎元、李骥元。李化楠不仅是绵州李氏科举入仕第一人,也是罗江县自清初以来第一位进士。李化楠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乾隆三十三年除夕(时为年岁交替阳历已进入1769年),享年56岁,历经康、雍、乾三朝。李化楠于乾隆辛酉(1741)中举,乾隆壬戌(1742)中进士。曾职官浙江余姚、秀水、平湖县令和沧州司马、涿州牧、霸冀两州牧、宣化同知、顺天府同知兼密云县令,被乾隆皇帝誉为“强项令”,一生在东越和畿辅之地。李化楠任职浙省,为李调元少年游学江南与人生追求和知识结构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李调元无论乡试会试,皆“三考两不中”,缘其生性诗情横溢,诗有别才,对八股文少有兴趣,后中会试第二名、进士二甲第十一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广东学政,后官至直隶通永兵备道正四品。李鼎元,字墨庄,入会试,殿试中三甲第一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副使琉球国官至正一品。李骥元,号凫塘,殿试入二甲,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充山东副主考。“一门”指李氏一家;“两院”,指调元和骥元皆任过主考或副主考,“院”即考试院。“四进士”,化楠、调元、鼎元、骥元皆中进士。“三翰林”,调元、鼎元、骥元皆入翰林修业三年,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为国家最高学府研究机构毕业并从事研究工作,相当于现代的博士、博士后甚至人文院士。并且很巧的是,李氏一门四进士,得第中榜皆在29岁。民间李调元“中榜眼”之说纯属讹传。李调元著《梓里旧闻》(即嘉庆版《罗江县志》)和《童山自记》等书中记述得非常清楚,民间传闻和基层研究却莫衷一是。
二、关于李调元《涵海》文本
《涵海》是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学术总构和百科全书,涉猎文学、史学、民俗、谣谚、戏剧、艺术、音韵、训诂、金石、书法、绘画、编辑、农学、美食、庖厨等诸多方面。
《涵海》共有六种版本:壬寅本(20函)、甲辰本(24函)、乾末本(40函)、嘉庆本、道光本和光绪本。初刻本凡20函,收书142种,134册,刻成于壬寅(1782)年,卷首有李调元自撰《涵海总序》,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为何只有20函,是因李调元含冤被捕,刻版工头向李夫人索要工钱未果而砍烧版片以致“散片零落”,幸被同乡同年四川南部人陈琮(时任直隶永定河道员、后成为李调元亲家)及时送钱救助,方使版片幸免于难。初刻本在国内殊难见到,鲜为人知,只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旅美文化学者邓长风先生于1992年3月在美读到《涵海》初刻本和《童山诗集》42卷、《童山文集》20卷,还有《全五代诗》。《涵海》刻成之后直至李调元故世前,正是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开国时期。
《涵海》是补《四库全书》遗珠之憾、倡蜀学为显学之大作。巴蜀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自“昆仑文化”东移南徙始,四川盆地巴山蜀水便成为中华移民文化不断流入而积存的“文化洼地”。不断的移民文化积淀,使巴蜀文化异彩纷呈,甚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某种缩影,以其神秘性著称于世。巴蜀文化的陶冶,使古代四川文化卓具开放性,直至明末清初才堕入封闭。巴蜀文化的孕育,使四川从古到今三、五百年就出现一位甚至几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李调元正是在巴蜀文化由开放而封闭、由繁盛而凋蔽的痛苦中,历经千辛万难而铸成《涵海》巨制。李调元也正是在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大背景下成长的文化巨人和蜀学大师。
三、关于李调元的交游和文化地位
李调元从十六、七岁就随父而游学江南,礼拜乾隆皇帝尊为“九老”其二的一代宿儒钱陈群、沈德潜为师,青年时与同科探花赵翼、文坛泰斗袁枚、大学士纪晓岚、桐城大儒姚鼐、戏剧家蒋仕铨以及陈琮、毕秋帆、祝德麟、王梦楼等过从唱和,中年时与朝鲜驻华使节徐浩修等成了好友,老年返乡又与道长刘虚静、川剧名伶魏长生等是知交,而且一生直至临终前都保持同袁枚、赵翼的通信联系。晚年“虽在林泉不在家,一年强半客烟霞”。袁枚评价李调元“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黄钟”。赵翼的《瓯北集》里将李调元晚年诸多著述、起居细节和万卷楼被焚都记述得十分清楚,赞誉同情有加,还在《李雨村挽诗》中对李调元的故逝深表哀悼。李调元有《答姚姬传同年书》、《答祝芷塘同年书》、《与董蔗林同年书》等收入《童山文集》,与姚鼐、祝德麟、董诰等友人放谈政治观点,十分坦诚,情份无间。
李调元与同时代学者相比,其包罗万象的渊博才学令学界倾慕。但,而今高校古典文学史和古典文学作品选集几乎皆不提李调元。李调元的文与名,似乎随万卷楼被焚毁而云散。这不能不说是文化、文坛、学苑之憾事。李调元穷其毕生的创作与研究成果有待深入发掘,其在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地位应当重新估价和评断。李调元著述奠立了近古蜀学的里程碑。李调元的创作和研究,亦并非仅仅是巴蜀地方性的,而对全国文史学术界都有着广泛的意义。他一生中的大半时间生活在江南和京畿之地,其创作路向和学术思想广受各地地域文化濡染。李调元的成就至少可以和同时代名声如雷贯耳的姚鼐、袁枚、赵翼等相提并论。
比李调元稍晚的张船山,名气似在李之上,实则仅是诗才略胜于李,虽20多岁的张船山甚得80多岁的袁枚的爱惜和奖掖,然“诗有别才,无关学也”,李调元的整体文化成就远远超越于张船山。
四、关于李调元的研究现状
李调元研究现状堪忧。
李调元家乡基层研究常把附会传说当历史,每把人物关系、年代穿凿误导,或停留于浅表层皮毛之争,如绵阳市属安县和德阳市属罗江县争李调元的籍贯之类,实际上李调元是“绵州罗江人”早有定论,只不过李调元所葬坟地在安县宝林乡,1958年以前一直属罗江县辖,罗江与德阳合署时将宝林乡划属安县而已。李调元不仅属于某个小区域,他属于四川,属于全国,因为他毕生研究的是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且有很高的建树。
难能可贵的是,前不久德阳市志办校注刊印了李调元的《梓里旧闻》,罗江县也刊印了李调元的《童山自记》,虽有些小的疏漏和谬处,毕竟瑕不掩瑜,为“李学”的弘扬做了铺垫工作。
目前对李调元的研究,就学术眼光和水准而言,四川不如北京、上海,国内不及国外。
四川专家学者倡议筹建李调元研究会,必将推促“李学”和蜀学研究的进程,并引发重视本土文化之风尚,重塑本土文化之地位,探掘本土文化之宝藏。
来源:《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5年第6期
2.清·李调元
李调元(1734-1802),清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罗江(今四川省德阳)人。从小才思超群,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得罪权臣和珅(shen1),充军分犁,后以母老赎归。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
==================================================================
【李调元撰题联】
窗外小丘如岫列; 楼前积水当湖看。 ——李调元题虎坊桥梁家园看云楼
栏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李调元又题虎坊桥梁家园看云楼
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调元题四川省江油李白故里太白词 此联题四川江油李白故里太白词。上联以李白奉诏写《和番书》时佯醉,让高力士为其脱靴,以及遵旨写《清平调三章》,杨贵妃为其奉砚的传说,刻画李白刚正不阿、狂傲不羁的性格。下联“参军”即南朝·宋·诗人鲍照,曾为荆州参军。“开府”,即北周诗人庚信,曾任开府仪同三司。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信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联借以颂赞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卓然不群。确如贺知章所说是“谪仙”之才。“不让”,与上联的“能使”,用语极传神,活生生地表现了李白的个性。读联犹似读其“传”,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语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38+38=76字) 此联题北京四川会馆。上联漫谈家乡的景物:剑阁的雄伟,峨嵋的秀丽,巴山的萦曲,锦水的清波,数不清的名山大川,有如在眼前浮现。联中用了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下联叙述故乡的著名人物,说北上到京城是为国献策,尽力追思学习先辈的光辉典范:汉代司马相如的赋,唐代李白的诗,宋代苏轼的文章,明代杨慎科考中状元,如今又见家乡的才子才女联翩而至。联语工稳典雅,立意清新,风格俊迈,体势雄健,将四川的地理人文巧妙地浴汇联中,且有激励后学奋进的作用,读之倍感亲切,倍受鼓舞,用以题会馆,可谓绝妙之至。
==================================================================
【李调元题赠、嘲讽联】
麾下威严天地物; 堂上高风礼义廉。 ——李调元赠新疆伊犁总兵罗三才
山管人丁人管财,草管人命; 雷搏妖魔鱼搏浪,绳搏妖狐。 ——李调元讽老道
==================================================================
【李调元合撰、应对联】
细观子路;(棋 友) 着意颜回。(李调元) ——李调元对棋友(末字嵌孔子弟子名)
踢破磊桥三块石;(童子) 剪开出字两重山。(李调元) ——李调元对童子[析字联] 据说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有一童子在他经过的路上,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当李的轿子到此时,轿夫就一脚把石头踢开了,童子便出了上联,请李属对。,李调元敏捷多智,想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此联别有异文是“拆破磊文三石独;分开出字两山单。”不过“石独”、“山单”,据说是福建的花名,“石独”,即石竹,开似牡丹;“山单”,即山丹。此联在运用拆字中嵌入了花卉名,就更加巧妙了。
蜘蛛有网难罗雀;(调元父) 蚯蚓无麟欲成龙。(李调元) ——李调元对其父 上联是作者少时其父所出之句,用以试其子才学。以蛛网为喻,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下联为作者的对句,以“蚯蚓”喻自己,表达日后“欲成龙”之壮志,于敏思捷对中更见气魄。
细羽家禽砖后死;(石先生) 2 清·李调元 粗毛野兽石先生。(李调元) ——李调元幼时对塾师石先生 另一说为纪昀幼年读书时对石先生,见《清·纪昀》主题帖。
饥鸡盗稻童筒打;(农 妇) 暑鼠凉梁客咳惊。(李调元) ——李调元对农妇[谐音对]
人轻轿重轻抬重;(轿 夫) 脚短路长短走长。(李调元) ——李调元对轿夫[谐巧对]
画上荷花和尚画;(唐 寅) 书临汉帖翰林书。(李词元) ——李调元续对唐寅悬联[谐音回文对] 这副回文、谐音巧对,属“四三”断句格式。“画”字首尾相应,首为名词,尾为动词;如果倒过来读,则画尚的“尚”与“上”谐音,“和花”、“荷上”与“荷花”、“和尚”同音,这样,同顺读起来就一样了。本联利用谐音出对,构成了回文,十分巧妙。下联的“书”字亦首尾相应,与上联词性用法相同,如果倒读,则“林翰”同“林翰”谐音、“汉临”同“翰林”同音,同顺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书临汉帖”与“画上荷花”结构不一致,未免美中不足。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某名流)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李调元) ——李调元少时对某名流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一年夏天,李家来了一些客人,他们一边吸烟,一边摇扇品茶闲聊。其中也有蜀中名流,一客人素闻李调元人小颇有才学,不太相信,于是有意想考一考他。适逢李调元也在其父身边,便即景吟出上联要李调元属对。李调元沉思片刻,就朗声对出了下联。下联甫出,满座哄堂大笑,啧啧称赞李调元的机灵。下联虽有点俗,但出于童子之口,足见其反应敏捷,才华横溢,童雅趣致。)
枣棘为薪,截断分开成四束;(管 家)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李调元) ——李调元对管家[析字对] 作者根据中国字形特点,运用析字法即离合方式组成对联。“枣”是“枣”的繁[异]体字,木名,即枣树;“棘”是丛生的小枣木,即酸枣,果实较枣为小。其木均可作柴薪用。根据“枣”的繁体字由两个“朿(cì)”字写成与“棘”这两字的组合特点,及可作薪的功用,将上下组合之“枣”截断,将左右组合之“棘”“截断分开”,恰成四束柴薪。“阊门”,原是江苏省苏州城门名,这里泛指城门。“阊”字里面含有“日(曰)”二字,“门字里面没有”,故说“移多补少”。从“阊”字取出一个“日(曰)”而补入“门”中,则“阊门”二字“起屋”,就成了“双间”。当然,间字中的“日”字不作“曰”,是只取其字形相似而已。此联的可取处在于利用字形的构造,创造了一副妙对,读来十分耐人寻味。
四口同图,内口都属外口管;(塾 师) 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李调元) ——李调元对塾师[析字联] 李调元幼时读书,一次他和几个书童贪玩犯错,塾师要惩诫他们,便出了上联,要他们属对,对出者免挨诫尺,对不出者要打手掌。李调元明白,这是个巧妙的拆字联,暗含着学生都要受老师管的意思。李调元思索了一会,抿嘴一笑,便对出了下联。塾师听罢,感到联中含有褒贬之意,于是拈着胡须喝道:“还不去念书!”本联上下联首句末字的“图、伞”为“图、伞”的繁体字,可谓拟联者手高,对联者才思敏捷;遂使全联巧妙别致,格调清新,韵味横生。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候补道)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李调元) ——李调元对某候补道
黄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袁 枚) 乌鸦踏雪地,片片竹叶朝天。(李调元) ——李调元对袁枚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广 东 岭 南 碑 单 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 ——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 相传岭南有一块碑,上刻“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十三个字,征求下联,日久无人应征。后来苏东坡到广东做官,人们慕其才名,请其足对,苏看了后说:“一块碑只有一行字;只有一句上联?”说完笑着走了,众人颇感失望。直到清代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人们又将这块碑的故事讲给李听,希望他能续出下联。他沉思牌刻,说:“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出,我不能再对了。”众人问“为什么?”他才说出了下联,众人无不折服。 3 清·李调元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误传某元老)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误传李调元) ——误传李调元对某元老 本应对联应为误传李调元所对。据《古今谭概》和《坚瓠集》所载,此联为陆容、陈震戏嘲之作。陆容和陈震都是明代人。陆容曾任浙江省布政使,陈震作过国子祭酒。陈震少年显达,但身材瘦小,于是陆容出句便借猿猴截木为材料,意在引出对锯(谐音“对句”),嘲笑对方是“小猴子”;而陈震亦不甘示弱,借马陷泥中为题,引出“出蹄”(谐音“出题”),因陆容年纪较大,故戏称他是“老畜牲”。一个说他不敢对句,一个说他不敢出题,滑稽诙谐,妙事妙语。构思奇特,双关语用得非常灵活贴切。)
狼生毫,毫扎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李调元) 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塾 师) ——李调元对塾师 李调元幼时,有一年夏天,李和几个学童,悄悄地上树偷吃桑椹,把桑枝桑叶弄得满地都是。村民前来向塾师告状。当时,塾师很生气,便问李调元:“你知道桑叶做啥用么?”李答:“喂蚕。”塾师又道:“你们今天偷吃桑椹,把桑枝桑椹弄得满地都是;我出个对联,你对出了就饶你!若对不出就挨手板。”接着就出了下联,要李调元答对。李沉着地应答出上联,塾师听后,暗暗叫好,就免了李调元的挨手板之罚。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李调元)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友 人) ——李调元对友人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候补道) 弓长张,只只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李调元) ——李调元对某候补道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涛涛,大宗师从何而来?(候补道)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而降。(李调元) ——李调元对某候补道
紫竹坝,朱裁缝,穿金针,弹灰线,度短量长分大小;(李调元) 白塔街,黄铁匠,扯红炉,烧黑炭,坐南向北打东西。(古悬联) ——李调元对古悬联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胡成义) 东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李调元) ——李调元对胡成义[四方对四季]
生离己是多番,泉下尚须安排,为置桑麻数亩,侬且先归去;(调元妻) 死别只此一回,身旁已无牵挂,再教儿孙两卷,我随后就来。(李调元) ——李调元对妻临终出句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墨夜尽头方见日;(调元妻)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凉凉暑暑,严冬过后始逢春。(李调元) ——李调元对妻(叠字时令对)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才子,因得罪权臣和珅被充军到边塞新疆伊犁,后获赦回京。与家人团聚,夫妻久别重逢。写下了这副倾诉思念之情的巧对,妻以月缺月圆。昼夜交替,黑夜毕竟有尽头的自然现象来譬喻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坚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平反回家团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受,下联以花的开放凋谢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以及严冬毕竟要过去,春天一定会来的事实作对,写出了冤狱必定要澄清的信念与劫后重逢的欣喜。联对工稳、妥贴,情真意切。取譬于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高雅而富有哲理。
昨夜本院卜卦,八卦六爻,六爻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有准;(李调元) 今晨学生听点,五点三更,三更五点,五五二十五点,点点不差。(王秀才) ——王秀才对李调元
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痒越搔,越搔越痒;(塾师)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有死有生,有生有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李调元) ——李调元幼时对塾师 竹篮装笋,母怀儿 (塾师) 稻草捆秧,父绑子 (李调元)
此联也是李调元在孩童时对的,当时他和塾师路遇一个妇人,手提竹篮,里面装着竹笋,塾师出了上联。 3.李调元三代书库万卷楼 http://travel.cn.tom.com 来源:四川新闻网文石 周仲初
明、清朝时期,最著名的藏书库有浙江省的“天一阁”、成都的“贲园书库”、四川安县李调元家三代人的“万卷楼”,是当时中国三大书库。
李调元的故居安县宝林乡。书库建于嘉庆乙已年(公元1785年农历4月),兼有“天一阁”、“贲园书库”特色,藏书10多万卷,比“天一阁”藏书多3万余卷,有藏书第一家之称。
著名诗人、学者、戏曲理论家李调元(1734———1802年),字羹堂、号雨村,晚年又号“童山老人”、“童山蠢翁”。他一生受父亲影响较大。其父李化楠,号石亭,清乾隆7年进士,历任知县、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著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是惜书如金的人,尤喜藏书,不吝价值;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达10多万卷。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所购书籍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
李调元幼时天资聪慧,5岁入乡学能诵四书,7岁能应对,12岁著有诗稿《幼学草》。乾隆28年,仅28岁的李调元入京会试,中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历任官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翰林副编修、文选司关外郎、广东学政。乾隆64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次年5月,因上书弹劾县令郭立泰、知县弓养正二人,反遭诬陷。乾隆帝将他革职收监、流放新疆伊犁。因母老多病,无人侍奉为由,经友人袁守侗搭救,被准予回家为民,68岁病逝,后人深为之痛惜。
李调元一生著述宏伟,内容涉及广泛,有各类诗作、经典释注、古文考证、金石考古、历史征战、人物传记、画品详述、戏曲理论、民风拾遗、气象图说、方言研究、史论诗话、山水记游、农垦艺术、席桌珍馐、家规族训、民族风采、民间遗闻等百余部书籍、千余卷。其代表作有《童山诗集》、编辑刊印《涵海》、《续涵海》、《蠢翁词》等皆异于前人旧作,别具一格。
万卷楼还藏有李调元祖父大半生购置、抄刻和自著书籍,分经、史、子、集40橱,达10余万卷。嘉庆5年(公元1800年)2月,万卷楼被李调元过去的政敌永保串通盗匪放火焚烧,一夜间化为灰烬。正在成都友人家中避难的李调元闻书被烧毁悲恸欲绝。回故居后,他将残书片和书灰捧起用黄绫包好,埋入离万卷楼百余米之土中,用青石砌高2米、长2.67米的书冢,亲笔写了“书冢”二字,刻石碑,立于冢前哭诗云:“不使坟埋骨,偏表坟葬书;焚如秦政虐,庄似陆游居。人火同宣榭,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燃我,留我待何如?云峰楼成烬,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心灰。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谈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编辑 都来瞧~
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 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
|
|
浏览次数:713--
 |
----上篇文章:林宗申专栏:《懵懂的春组诗三首》、《新春日记三则——谨以此献给我的父母亲》
----下篇文章:作者:陈寿《三国志》全文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