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四川足球百年风云录》,连载于《体育文化导刊》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3/7/8
  《四川足球百年风云录》,连载于《体育文化导刊》(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工作委员会主办),2002年第2期至第6期    

   关于《四川足球百年风云录》一文的简单说明
1. 足球运动为广大人士关注之热门话题。每日各报关于足球新闻消息连篇累牍,大多雷同,毫无特色可言。但足球什么时候传入四川?又是如何在四川传播开来的?这之中有多少趣闻轶事?……这些方面却未见有专门文字叙述,是广大读者、球迷甚至足球界业内人士既感兴趣又未必了解的。据本人研究,至今年足球传入四川整整100年了,很多人根本不晓得这一点。报刊完全可以策划这个大题目---“四川百年足球史”,热热闹闹在报上运作,远远胜过各报一个腔调的呆板内容。本文作者研究四川近代史过程中,经多年辛苦搜集,花三个多月时间费力写成此文。
2. 本文主要资料,系作者多年来采访、查找内部资料、老足球运动员回忆……等等。多数均未见公开出版物发表过。本文写作时态度严谨,史实准确无误,但行文尽量以轻松活泼、文笔简洁以照顾可读性…..故本文史料性、趣味性、可读性都较强。本文应该是迄今为止,第一篇很详尽全面记述四川百年足球史的文章,希望能引起编辑老师的重视。

     
        本文作者简况:

     
下为正文



                  四川足球百年风云录
        
        郑光路                                                   
   
现代足球始于1863年的英国。鸦片战争后,英国军舰嚣叫着侵入香港,带来祸害中国人的鸦片,也带来为侵略者健身逗乐的足球运动。—些“新潮”中国青年学生,也踢着玩玩。学生们长衫撩起扎在腰间,猪尾巴长辫子盘绕头顶,几十人乱追乱踢,全无规则。1901年,上海才出现由圣约翰书院学生组成的比较正规的足球队。此后,一些“书院”都组织起足球队。1906年,协和书院足球队与英国土兵足球队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广场上比赛,有个昏庸清朝大官颤悠悠坐着八人抬大轿路过,见了非常惊奇,他万不相信中国人能赢球。第二天,他特备一只白磁九龙杯派人送到英国使馆说:这个杯是送给胜利队的!洋人哭笑不得,又派人骑马将九龙杯送到河北通县协和书院。因为这场球,协和队以2:0战胜了英国队…..1907年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国际比赛,当时中国有协和书院和北京文汇书院两个队,外国有英、美、法、德、意、奥六个队。结果英国队得第一,中国的协和队与文汇队分别得第二、三名,美国队最后一名…..旧中国的足球队对日本、菲律宾及南洋一带水平低下的国家进行过一些比赛,曾在1913—1934年间连获八届远东运动会的足球冠军,矮子中充高人,也曾扬眉吐气一时。从1910年中国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到1948年的三十八年间,国内只举行过七次全国性的足球比赛;仅参加的两次奥运会,都大吃“鸭蛋”而归,受尽外人讥嘲冷遇。
许多人也许不会相信:地处西南一隅的四川,足球运动的开展在中国居然算很早的,从1901年传进已百年历史。足球是怎样在山遥水远的内陆四川传播起来的呢?无数球迷甚至足球界业内人士也不一定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本文作者研究四川近代史过程中,花大力气搜集大量零星散乱的史料,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1.  陶维义和广益中学的第一只足球

鸦片烟毒,四川为最,当时就有人痛心疾首说:“四川人是’东亚病夫’中的病夫!”下棋、钓鱼、叶子戏、骑马、秋千、打弹弓、走城墙等民间习俗,已属了不起的体育活动。清朝武举及演武,乃是“正宗”官方体育。清末全省武考设在成都北较场砍头行刑之处(现成都军区),《锦城竹枝词》说:“北较场考武举人,文殊院侧武棚邻。闲时芳草行刑处,秋夜萤飞讶鬼磷”….破败荒凉景象预示武术发展前景不妙。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新政”,废除科举,武举也随之取消。加之义和团运动后,清廷严禁“拳匪”习武,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体育“国术”奄奄一息。四川地处西陲,消息闭塞,风气保守。国民孱弱,幽幽豆灯如鬼火,虾腰驼背蜷缩,鼻涕浓痰大抽鸦片….这情景四川处处可见。
一批批怀着唤醒东方睡狮的热血青年漂洋过海留学,带回新的思想,也带回现代体育。  省城成都清末后,学校有了体育课程,主要是日本式的哑铃、徒手体操、兵式操和木马等器械体操。此外,1858年“天津条约”后,清政府准许外国人来华传教、通商、办学、办医院等,首批法国教士就风风火火闯进了四川成都,在马道街建有修道院、教堂和医院。后来美国在重庆办起了求精中学等教会学堂。各国教会竞相仿效,在成都办起了华西协和中学(1905年),华美女中、华英女中(1907年)、广益小学和华西协和大学(1910年)等……它们都曾开展过足球运动。
 1901年,汽笛长鸣,一艘轮船靠岸停泊, 25岁的青年陶维义(Algnid  Daindqon)受英国公谊会派遣从伦敦来到重庆,他从箱子里拿出只足球,心情复杂、泪湿面颊…. 陶维义,187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学生时代就热爱足球,后进入皇家空军足球队当优秀前锋。教练推荐他参加国家队(当时英国足球队是世界冠军),但大哥要他到重庆办广益中学。他不很情愿放弃国家队员的梦想,但不曾想却成了四川传播足球运动的开山鼻祖;他手中捧的玩意儿是出现在四川第一个正规足球。他在黄桷垭创建了“广益中学”,1903年,长江南岸文峰塔下,四川第一个正规足球场建成了。巴蜀大地首次响起龙腾虎跃踢球的哨笛声….
因修足球场事先未得伦敦公谊会批准,建筑费超支,陶维义被召回英国。1909年,他再次来广益中学任校长,还带来不少足球、球鞋、球衫,仍教英文并任足球教练。原广中学生熊正贵、文复阳老先生1985年回忆:那时全校四个班,每班学生不过三、十人,陶校长在各班组织两个足球队,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个队。各班每天下午安排有一小时体育课,用来踢足球,训练很严格,陶维义风华正茂,单枪匹马地示范前锋、中后卫与守门员的各种动作,精湛的技术、优美的动作,令人叹服….. 
广中校队苦练,陶维义认为“可战”了,决定星期六下午与长江中英舰体尔队(后为威京队)举行比赛。赛前上课,着重讲了比赛纪律,运动道德与服从裁判等要求。首次与高鼻子“强敌”对抗,学生娃难免紧张。客队块头大、体力好但技术不整齐。广中队是小个子,但技术全面灵巧,集体配合好…..开赛了,呐喊声中后如初生牛犊,结果踢成二平,算出师不羞。此后每月比赛二三次,互有胜负。大雨照样进行,冒雨踢水球,泥泞中打滚、摔跤,锻炼了顽强作风…..
1924年,留学英国归来年轻有为的杨芳龄任校长,配合陶维义工作,足球运动从中学普及到该校附属小学。小学生踢小橡皮球,初中生开始踢小足球,高中生踢十八瓣的英制标准足球。班有班队,级有级队,校有校队。有的起名“和声”球队,有的起名“强毅”球队…..下课钟声一响,学生们欢呼着跑到球场上踢几脚,课间十分钟也非踢不可……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课余时间,固定为本校班队比赛时间。学校严格训练,校长陶维义、杨芳龄在场上画方格,编上号码,命发球队员不论横传、直传、斜传球必须到位,要求跑位的队员在传球的一刹那必须赶到位上接球。又在球场边上、墙壁上按球门大小也画上方格编上号,要求队员从不同角度射球,都能射到第一点上。还规定每日早、中、晚为校队主力练习射门时间。无故不到者有被开除学籍的危险,“严刑峻法”,因此足球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强,成为能攻善战的足球劲旅……
     30年代,重庆广益中学足球队名噪一时,它多次打败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军舰水兵足球队,特别是战胜实力强劲的英舰“塘鹅”号水兵足球队,被中国体育界视为佳话。  
    1933年,英舰“塘鹅号”足球队高大魁梧的水兵们来到广益球场,激烈比赛开始了。“塘鹅队”中职业球员多、身强力壮;广益球队为洗“东亚病夫”之耻,短兵相接,拚搏激烈。开战几分钟,广益队就首先进一球。英方凶猛反攻场,把球传到广益队的球门前,一个英兵球员在十二码处一脚劲射,球打到球门李平西胸前。李闪电般猛扑上去双手抱住了球…..英方出师不利,比分从一比0升到四比0,越输越慌,好容易打了几个险球,不是被球门李平西抱住,就是被托出界外,或是被广益球员一脚解围…..气得英兵球员唉声叹气…..广益中学一群十几岁的娃娃,竟以七比0的悬殊比分大胜!
    英国人很讲球风,虽败仍有礼貌。比赛结束离场前,双方队员横排,相对而站。广益球员黄维柱用英语连呼三次“打得好!”对方也同样连呼三声表示回敬。离场时,中方兴高采烈,笑声不断,英方垂头丧气、默默不语。双方球员进休息室用茶点时,英方球员坐卧不安,吃不下点心,呆了一会怏怏然下山了…..杨芳龄校长送他们回来,见广益球员们又吃又包,笑着说:“你们吃吧!今天你们赢了,也不要骄傲,人家地形不熟….”
........成都市最早的足球场要算文庙西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修的那个足球场。
..........

(中略)


(二)曲折坎坷的几十年
      1953年,贺龙还从中央体训班足球队(国家集训队前身)物色优秀教练员王寿先来川,从前两次参加全国比赛的队员中挑选12人,当时号称“西南十二军”,正式组成西南足球队,由西南团委主管,驻重庆训练。这为后来四川足球队的建立准备了骨干。他们在西南三省的巡回访问比赛中大获全胜,但也反映了当时西南地区足球水平确实低。
    据老足球运动员王凤珠1989年时回忆:西南队1951年至1954年参加全国比赛的成绩不佳,一般都排在“副班长”的位置,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相比,差距不小。1954年匈牙利国家二队来中国访问,西南队3月5日在武汉与匈队公开友谊赛,以0比10的悬殊比分大吃鸭蛋。匈牙利的传球、带球突破、胸部及身体各部位接球技巧、倒勾射门等精彩技术,令西南队的眼界,才晓得匈队的先进球技和四前锋制的战术,是当时世界足球的顶峰。
1954年西南青年队成立。1956年,西南队、西南青年队合并,称“西南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足球队,当年参加武汉预赛获第1名,沈阳决赛获第2名。1957年9月由重庆迁至成都,改称“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足球队。同年在全国乙级联赛中,获郑州决赛第2名,首次晋升为甲级队。    
    1958年正式更名为四川省足球队。为保卫甲级“桂冠”,川队紧张备战,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前夕,全队掀起了训练热潮。 当时主要照搬“苏联老大哥”的周期训练方法。冬调初期70%进行身体训练,30 %用于技、战术洲练,冬训后期身体和技、战术各占50%…..运动员自我感觉是身体素质提高快,但球感很差,技术生疏….
    1959年全国“联赛”中,川队开初风头正劲,球迷和报纸称赞:“成都白袍小将,不畏强手!”在北京与强敌“八一队”相遇,川队勇敢顽强,0比0逼和享有盛誉的“八一队”,对川队甚有感情的邓小平总书记和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看完比赛,贺龙称赞:“川队勇猛顽强不粗野,作风好!”
    但二衰三竭,整个“联赛”因川队毕竟实战力差,本钱不够,全年比赛结果胜少负多,名次可怜兮兮排在第12名,按规程应降为乙级队,因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运会,暂停升降级,川队徼悻暂保甲级纱帽。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将举行,四川在全省范围调兵遣将组队,原西南队老将龚锦源也重新穿靴上阵。在南宁举行“一运会”预赛中获第3名,取得进军北京参加决赛的资格。
9月在京决赛共12个队参加,对辽宁一战,未能顶住对方大刀阔斧的冲杀,以 1比3败北,失去争夺前六名的机会。在北京第二阶段比赛中,获第9名。老将龚锦源这时舍命一搏,发挥“尖刀”威力,对上海队的比赛中…..龚锦源凭25米外的一脚凌空抽射将球打入死角,使川队1比0获胜;第二场对广东队,龚锦源梅开二度踢进两球以3比0大胜;尤其对上海一记凌空抽射,令人叫绝,被誉为“神射手”…..川队化险为夷,保留了甲级地位。
龚锦源1960年后评为四川及西南首位足球运动健将。他是江苏无锡人,1931年出生,其后随父到上海读书,1943年抗战时随父到重庆,就读于以足球享誉的广益中学。刚上初中的龚锦源便当上以高中学生为主的校“鹤声队”中锋…..1950年,龚锦源考人重庆大学医学院并成为该校队队长,1951年初入选重庆队,上半年参加了西南选拔赛人选西南队(川队前身),同年11月又在天津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足球锦标赛。 1956年,龚锦源毕业留校任外科医生。1958年甲级联赛,川队面临阵级危险,龚锦源遵命回到母队参赛,果然不负重望大显神威……
他后为华西医大骨科教授成绩卓著,擅长治疗运动创伤,这与足球生涯有关。本文作者1987年曾同他在珠海特区相处半月多,这位足球名将含而不露,一派谈吐典雅的大教授风度…..他1992年.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临床教师”称号。又是足球名将又是医科教授,有记者大胆称:“这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因此被人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这评价够高的了!
2001年4月1日上午,华西美庐杯蓉城足球对抗赛在华西美庐旁的华西足球场上敲响了战鼓、经过激烈的争夺,四川教授足球队终于战胜四川华丰足球队,获得55岁以上组华西美庐杯。该队龚锦源则被蓉城百余名体育记者一致评选为华西美庐足球“形象大使”,足球先生由国家足球队队长马明宇获得….尽管龚锦源年已古稀,对足球仍一往情深。他常去绿茵场上踢一踢,风雨无阻,其英姿不减当年……
    话题再拉回1959年。“大跃进运动”后天灾人祸,饭都吃不饱,足球运动自然奄奄一息。在1960年的甲级联赛水平普遍都低,23个队参加,川队中取得第13名,并获同年全国锦标赛的第3名。1961和1962年的甲级联赛中分别获得第9名和第15名。    
    1963年川队主要队员岑福友、郑永修伤病,老将龚锦源又退役,“联赛”中丢失甲级宝座。
    1964年虽经努力,但功亏一篑未能再升甲级,11月重庆决赛仅获第4名(前两名才升甲级)……
    1965年体委领导决定将省足球队、成都重庆体训班足球队合并,迎接“全运会”。但在参加第二届“全运会”分区预赛贵阳赛区的比赛时,四川队仅可怜地获第5名,失去进京参加决赛的资格。  
    1966年,文化大革命狂潮骤起、天下大乱。到1970年间,川队“瘫痪”、无人问津,队员每日捅蜂窝煤、买菜煮饭,身体纷纷“发福”…..1970年在“抓革命、促生产”口号下,9月份在广州搞了一次全国性的集训比赛。共有24个队参加,川队由军代表王家清任领队,老运动员王风珠任副指导员兼教练,主教练岑福友,教练王家训等率队参加。那年头大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调,比赛居然不提胜负,不排名次,堪称足球史上怪事一桩…..
    1971年恢复冬训,主教练由王寿先担任,当时处于所谓“斗、批、改”时期,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队员常坐下来“批林(彪)、批孔(子)”搞政治运动。7月底至8月初,在新疆参加了四省邀请赛。9月参加了足球的集训比赛,参加队有四川、甘肃等7队,水平都低,四川获第1名。
    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上,川队赢得第六名。据《四川体育志》记载:1973年下1976年,教练班子每年都在变动,运动员也不断补充新手,队伍很不稳定,战绩平平。1975年6月在郑州参加第三届全运会分区预赛,未取得决赛权。
     1977年,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足球场建成,从此省足球队有了固定的、条件良好的训练场所,结束了将近25年不能按计划实施教学、训练的局面。
1977年1月,省体委在重庆召开全省部分教练员座谈会,分析了四川足球的特点是速度快、灵巧、头脑聪明,差在技战术和比赛经验不足,确定了发展方向应是发挥身体素质好的优势,加强技术基本功训练,改变战术上单一长传为主的打法,加强低、短、快的整体配合打法…..
方向既明,文革乱世又告结束,川队大展雄风,1978年取得乙级联赛第二名,终于实现多年“升级”之梦….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上,川队获得第9名。但在当年的甲级联赛中失利,又象坐了趟电梯降为乙级,1980年好不容易再度闯入甲级圈。
     从1981年起,川队连续几次参加了国家体委在昆明组织的优秀球队集训,跃跃欲试挤进全国强队。1983年3月第五届“全运会”预赛中,川队取得决赛权。4月6日,川队接受参加尼泊尔足协杯国际邀请赛任务,在阵容不齐的情况,以全胜不失一球的成绩拿下冠军。同年9月在“五运会”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快、巧、准、勇”的技战术风格,夺得第五名,进入甲级强队行列….
    1984年2月,川队按国家体委安排,出访非洲三国,载誉而归。但同年10月的第一届足协杯的比赛中,川队却再失甲级。1985年第二届足协杯赛,虽经努力,仍未能实现升级愿望。1986年第三届足协杯赛中,才终于晋升甲级队。总之,从五运会后,川队实力每况愈下。1987年六运会仅取得第十一名。
    四川的女子足球运动始于80年代初,主要在学校中开展o 1983年建队驻重庆训练,1984年参加首届全国女子足球召赛,获第五名。1985年获全国锦标赛第八名…..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获女足第五名….温莉蓉、吕学勤曾作为中国女子足球队主力队员首次参加亚洲女足比赛,中国队获金牌。 
九十年代后,四川足球运动融入商品大潮中,从“全兴”到“商务通”,球迷“雄起!”之声吼遍巴山蜀水……


(字数:25705)
             
                            
                浏览次数:169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