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成都史话:道教圣地二仙庵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2/21
成都史话:道教圣地二仙庵
[ www.5u6u.com | 来源:无忧旅游 | 时间:2006-07-13 11:43:49 ]  
 

    成都旅游胜地青羊宫旁,清初重修一座二仙庵。二仙庵是唐、宋以来著名道观,供奉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韩湘子,另六位神仙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也有较小的塑像。主持修建的是四川按察使赵良璧。
    明末清初,四川历经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反清,派兵攻入成都,清兵反扑,有攻有守。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川总督蔡毓荣参与平定吴三桂之乱,成都才得再次修缮。为吸引湖广移民填四川参与建城,笃信道教的赵良璧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了这座道观。清初,四川和成都的省厅署司、府州道县各级官员的重任是收拾战争创伤修建城池。为让京城来川人员见到成都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市场繁荣,在北门从接官亭(现梁家巷口)到皇城沿线,修了几十座庙宇道观、宗祠家庙,吸引众多男女顶礼膜拜。赵良壁本是个武将,为啥会对道教情有独钟呢?因为他在青羊宫见到了设坛祈福的青城山当家陈清觉。陈清觉当时是红得发紫的道教一派之祖。他曾在明朝为官,在武当山入全真教出家修道。康熙八年(1669)人蜀,募捐重修青城山,声名远播。康熙后来封他为“碧洞真人”,为青城山御笔题写“丹台碧洞”金匾。能与陈清觉拉上关系,对宦途有极大好处。于是,请陈清觉在新建二仙庵当主持。并宣称在青羊宫旁建二仙庵,是亲眼见到有两位道士在河边下棋,下完忽然招来仙鹤跨乘升天。河边只留下3个口字和一支箫的印痕。悟出是吕韩即吕洞宾和韩湘子显圣,所以发宏愿修建道观,供奉二仙,取名二仙庵。
    陈清觉对当权官员本就曲意接纳,好通过政界给老百姓信道施加影响,便在二仙庵为塑像开光讲道作法事中,向信徒大讲特讲赵臬台心诚遇仙而大富大贵的故事,于是二仙庵身价陡升,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捐钱赠物。
    陈清觉有了官府、民众支持,迅速扩建观址。山门外为一片楠木林,进山门为纯阳观,石柱雕龙,殿宇宏伟,吕仙像前有灵签筒,供人预卜休咎,占念吉凶祸福。偏侧有接待室供道士与来宾论道谈经;殿后靠小河建丰鹤亭,据说即为二仙跨鹤升天之处,在此塑有二仙跨鹤神像。石阶连接二仙殿,供奉吕、韩二仙,旁为八仙中其余六仙。塑像皆与常人比例相同,身着彩衣,栩栩如生。殿后为斗姥殿,供奉北斗七星之母斗姆元君。斗姆虽是女神,却有3只眼,4个头向四方,8个臂膀。为免惊世骇俗,塑像和蔼可亲,慈眉善目,似乎关爱天下所有的人。此外,还有藏经阁、道经流通处、斋堂等,整个建筑规模比不上侧旁历史悠久的青羊宫。陈清觉也是青羊宫的主持,道教重大节日仍在青羊宫设坛施法,率领道士、道徒打醮。为要照顾赵良璧的面子,便在道教传统节日之外,以吕洞宾曾从唐、宋、明代,三次在人间现身,有三次生日(三次寿诞),与另七仙曾渡海有渡海日、东海斗孽龙有斗龙日等,一年共有十来个庆祝日,加上道教传统节日的上元、中元、下元节、玉皇会、鬼节等,二仙庵几乎每十来天就要设坛打醮一次,众多善男信女前来听经详道,大捐功德,因之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
    二仙庵建成后,香火旺盛,游人若织。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初十,成都第一届商业劝工会在青羊宫隆重举行,二仙庵内辟了不少行业的展销场地,使传统的花会增添了新的内涵。此后,年年举办花会兼物资交流,各州府县都有人骑马、乘轿、坐鸡公车来赶会。二仙庵场地比青羊宫小,显得特别拥挤,民间流传说:“花会开在锦水滨,各州府县来敬神,青羊宫背了虚名,二仙庵内挤死人。”
    二仙庵山门外有堵照壁,石材砌就。中间一块青石,上刻诗文,老人相传是明代初期道教仙人张三丰在四川留下的诗文,文字是:“七五三字体,神仙玄妙机,反复颠倒念,即是六首诗。”这是对石上回文诗的注释和提示。回文诗为:“桥边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片户关,遥驾鹤来归洞院,静弹琴座伴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这首回文诗,有道家语言和意境,诗意却不甚佳。如果倒读,则为“潺潺响水绝尘嚣,久隐人高树挂瓢……”
    这块石壁,经人们长年累月抚摸,到清代晚期,已漫漶不清,但可看出轮廓。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辽东懿州人,不修边幅,外号张邋遢。身材高大,大耳圆目,?髯若戟,语多诙谐,可以一顿斗米,也可多日不食,无论寒暑,身着一件单衣,披件蓑衣。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闻其道行,多次派人寻觅终未找到。民间流传他的故事甚多。这块石壁上的诗文,显然不是他刻写的。他即使刻有诗文,也不可能保存两百多年后被移到二仙庵来。
    二仙庵办劝工会时,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刘豫波,曾写有一些竹枝词,当时流传很广。摘录几首如下:
    
                   二仙庵内设绸缎铺
               文明组织总争先,纸醉金迷列端前;
               云锦天外看不尽,还从富贵识神仙。
    
                  二仙庵尘嚣亭斜对戏园
               伶人燕嫩与莺娇,金碧楼台着意描;
               更听梨园歌一曲,尘消亭畔转魂消。
    
                   二仙庵内搭珠宝店
               蜃楼海市列成图,宝玉争陈赛五都;
               十丈软红吹更起,就中缺少避尘珠。
    
                   游人众多道人特忙
               石坛清静转哗然,佳客来游醉后天;
               酬酢劳形浑欲病,道人言乐不言仙。
    
                   游客在祖堂高卧
               风雨床头大有缘,传经圣地客留连;
               笑他倦游还高卧,处处移灯照睡仙。
    
                  斋堂改货场由道人收租
               且喜金钱贮满囊,丹砂宝卷漫评量;
               道人日月忙中过,岂是心斋学坐忘。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青羊宫、二仙庵常被川军征集作训练班、新兵连、转运站、勤务团之用。几派打巷战、这里的神龛神帐也被偷走,打败撤退时更连道人私人财物也被掳掠一空。古树被砍作柴烧,弄得风雨凋零,大不如前了。 


                浏览次数:112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近百年中国的珍贵照片
----下篇文章明末天主教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