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成都史话:道教圣地二仙庵
成都史话:道教圣地二仙庵 [ www.5u6u.com | 来源:无忧旅游 | 时间:2006-07-13 11:43:49 ]
 成都旅游胜地青羊宫旁,清初重修一座二仙庵。二仙庵是唐、宋以来著名道观,供奉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韩湘子,另六位神仙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也有较小的塑像。主持修建的是四川按察使赵良璧。 明末清初,四川历经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反清,派兵攻入成都,清兵反扑,有攻有守。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川总督蔡毓荣参与平定吴三桂之乱,成都才得再次修缮。为吸引湖广移民填四川参与建城,笃信道教的赵良璧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了这座道观。清初,四川和成都的省厅署司、府州道县各级官员的重任是收拾战争创伤修建城池。为让京城来川人员见到成都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市场繁荣,在北门从接官亭(现梁家巷口)到皇城沿线,修了几十座庙宇道观、宗祠家庙,吸引众多男女顶礼膜拜。赵良壁本是个武将,为啥会对道教情有独钟呢?因为他在青羊宫见到了设坛祈福的青城山当家陈清觉。陈清觉当时是红得发紫的道教一派之祖。他曾在明朝为官,在武当山入全真教出家修道。康熙八年(1669)人蜀,募捐重修青城山,声名远播。康熙后来封他为“碧洞真人”,为青城山御笔题写“丹台碧洞”金匾。能与陈清觉拉上关系,对宦途有极大好处。于是,请陈清觉在新建二仙庵当主持。并宣称在青羊宫旁建二仙庵,是亲眼见到有两位道士在河边下棋,下完忽然招来仙鹤跨乘升天。河边只留下3个口字和一支箫的印痕。悟出是吕韩即吕洞宾和韩湘子显圣,所以发宏愿修建道观,供奉二仙,取名二仙庵。 陈清觉对当权官员本就曲意接纳,好通过政界给老百姓信道施加影响,便在二仙庵为塑像开光讲道作法事中,向信徒大讲特讲赵臬台心诚遇仙而大富大贵的故事,于是二仙庵身价陡升,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捐钱赠物。 陈清觉有了官府、民众支持,迅速扩建观址。山门外为一片楠木林,进山门为纯阳观,石柱雕龙,殿宇宏伟,吕仙像前有灵签筒,供人预卜休咎,占念吉凶祸福。偏侧有接待室供道士与来宾论道谈经;殿后靠小河建丰鹤亭,据说即为二仙跨鹤升天之处,在此塑有二仙跨鹤神像。石阶连接二仙殿,供奉吕、韩二仙,旁为八仙中其余六仙。塑像皆与常人比例相同,身着彩衣,栩栩如生。殿后为斗姥殿,供奉北斗七星之母斗姆元君。斗姆虽是女神,却有3只眼,4个头向四方,8个臂膀。为免惊世骇俗,塑像和蔼可亲,慈眉善目,似乎关爱天下所有的人。此外,还有藏经阁、道经流通处、斋堂等,整个建筑规模比不上侧旁历史悠久的青羊宫。陈清觉也是青羊宫的主持,道教重大节日仍在青羊宫设坛施法,率领道士、道徒打醮。为要照顾赵良璧的面子,便在道教传统节日之外,以吕洞宾曾从唐、宋、明代,三次在人间现身,有三次生日(三次寿诞),与另七仙曾渡海有渡海日、东海斗孽龙有斗龙日等,一年共有十来个庆祝日,加上道教传统节日的上元、中元、下元节、玉皇会、鬼节等,二仙庵几乎每十来天就要设坛打醮一次,众多善男信女前来听经详道,大捐功德,因之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 二仙庵建成后,香火旺盛,游人若织。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初十,成都第一届商业劝工会在青羊宫隆重举行,二仙庵内辟了不少行业的展销场地,使传统的花会增添了新的内涵。此后,年年举办花会兼物资交流,各州府县都有人骑马、乘轿、坐鸡公车来赶会。二仙庵场地比青羊宫小,显得特别拥挤,民间流传说:“花会开在锦水滨,各州府县来敬神,青羊宫背了虚名,二仙庵内挤死人。” 二仙庵山门外有堵照壁,石材砌就。中间一块青石,上刻诗文,老人相传是明代初期道教仙人张三丰在四川留下的诗文,文字是:“七五三字体,神仙玄妙机,反复颠倒念,即是六首诗。”这是对石上回文诗的注释和提示。回文诗为:“桥边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片户关,遥驾鹤来归洞院,静弹琴座伴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这首回文诗,有道家语言和意境,诗意却不甚佳。如果倒读,则为“潺潺响水绝尘嚣,久隐人高树挂瓢……” 这块石壁,经人们长年累月抚摸,到清代晚期,已漫漶不清,但可看出轮廓。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辽东懿州人,不修边幅,外号张邋遢。身材高大,大耳圆目,?髯若戟,语多诙谐,可以一顿斗米,也可多日不食,无论寒暑,身着一件单衣,披件蓑衣。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闻其道行,多次派人寻觅终未找到。民间流传他的故事甚多。这块石壁上的诗文,显然不是他刻写的。他即使刻有诗文,也不可能保存两百多年后被移到二仙庵来。 二仙庵办劝工会时,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刘豫波,曾写有一些竹枝词,当时流传很广。摘录几首如下: 二仙庵内设绸缎铺 文明组织总争先,纸醉金迷列端前; 云锦天外看不尽,还从富贵识神仙。 二仙庵尘嚣亭斜对戏园 伶人燕嫩与莺娇,金碧楼台着意描; 更听梨园歌一曲,尘消亭畔转魂消。 二仙庵内搭珠宝店 蜃楼海市列成图,宝玉争陈赛五都; 十丈软红吹更起,就中缺少避尘珠。 游人众多道人特忙 石坛清静转哗然,佳客来游醉后天; 酬酢劳形浑欲病,道人言乐不言仙。 游客在祖堂高卧 风雨床头大有缘,传经圣地客留连; 笑他倦游还高卧,处处移灯照睡仙。 斋堂改货场由道人收租 且喜金钱贮满囊,丹砂宝卷漫评量; 道人日月忙中过,岂是心斋学坐忘。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青羊宫、二仙庵常被川军征集作训练班、新兵连、转运站、勤务团之用。几派打巷战、这里的神龛神帐也被偷走,打败撤退时更连道人私人财物也被掳掠一空。古树被砍作柴烧,弄得风雨凋零,大不如前了。
|
|
|
浏览次数:1120--
 |
----上篇文章:近百年中国的珍贵照片
----下篇文章:明末天主教东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