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武术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武术 [转贴 2006-02-14 23:17:57 ] 发表者: 楚有才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武术(上) 看中国历史接近是战争史,打仗几乎没停下,而中国的武术则是这种战争遗留下来的产物。刀枪棍棒以及拳脚套路是战争前士兵的个体准备工作,这种锻炼以备御敌是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农村中的练武就成为习俗。中国兵器工业的不发达,使得这种刀枪剑戟的战争和战斗形式几乎一直流传,等到了清朝才有了《甲午风云》中方伯谦使用的那种只打一发子弹的手枪。 战国时期孙武子的那种一鼓作气的团体演练已经失传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演习,而不是单兵的战斗,摔跤武术的捉对厮打。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团体的演练每年至少有春季和秋季两次,古代叫“田猎”,春天的演习叫做“蒐”,秋天的演习叫做“狝”。战国时期的军队组织形式也是以民兵为主,施行平时务农,战时为兵的编制,看《管子》《小匡篇中》这样记载管仲如何组织军队的:“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之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为一师,故万人为一军,师长率之。是故卒伍政定,内教即成,令不得迁徙,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则相居,长则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有此卒伍三军,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横行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大国之君矣。” 看得出来这种编制里已经附带了政治教育的内容,让老百姓服从组织分配,活着就得打仗,还不许搬家。这个编制不耽误种庄稼,目的也十分的前卫,表面是为了统一周室“诛无道以定周室”,实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管仲是最早的提出安定的主张,并且组建了有齐国特色的国际维和部队,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武术(下) 古代战争讲求阵法,宋襄公是其中最讲究的一个,他的阵法包括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叫“仁义之师”。恐怖主义的泛滥让战争没了规矩,于是开始提倡个人的战斗技巧,武术因此产生了。
中国的武术基本是师父带徒弟的传授形式,这种形式增加了武术的神秘感,传播起来已经十分局限。武术具有健身的功能,练的好的话可以灵活肢体,提高迎敌的勇气,一遇局部纠纷则吐气扬眉。但是这种锻炼并不具备普遍的战争意义,练不好还能出一些软组织损伤问题。由于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习练这种功夫的人依靠这种技术就业比较困难,给私人当保镖是其中一种出路,这种职业在清末民初的混乱社会虽然成为一行,终归是强弩之末,法制的完善和社会的安定必然使得这样一种行业逐渐走向消亡。
对观赏者来说,武术有表演的功能,因此戏剧里边大量的吸收了武术器械的表演。这种表演逐渐发展就脱离了古代一切为了战斗而操练的血腥双人格斗场面,形成了接近舞蹈的单人技巧。比如我们现在看舞台上表演单刀一项,运动员手中的那把刀抖动起来柔软的像面条,试想这种兵器怎么能参与战斗?古代的战争兵器不是这样的,看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由于用力过猛而折断,说明有一定的硬度,这才是兵器的样子,而不是表演者手里颤巍巍的软刀,现代宝剑的演练,那种舞动剑袍的表现更接近舞蹈,其实剑这种兵器在古代是没有剑袍的。武术的表演越来越趋于雷同和舞蹈化,其实最精彩的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如何面对敌手的战斗技巧,这种技术也是各种拳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的武术最耗人生命,同时在精神层面还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锻炼,其中必须包含够量的敌对情绪,极少团结友好的性质。比如民俗传说里最多的,是功夫家相聚在了一起,那少不了要切磋武艺,于是就产生了一场厮杀。这也是促使武术这种民俗沉没的一个原因。
武术走向沉没,演说武功的武侠小说为什么畅销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代表正义的一方一招置对手于死地的结局,而不是武术本身的战斗技巧,这种结果使读者在郁闷的情绪里可以长吁一气,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借此宣泄生活中许多忍气吞声的社会现实。练武术是为了解决战斗的,这是不用怀疑的,也因此带有血腥的气息。
在中国武术诸多类别里,如王乡斋创立的大成拳,意为集诸家拳术精华之大成,在文革前刊印的《站桩功疗法汇编》一文中,第59页有这样一个段落是这样解释意拳技击的内在意识:“拳击一道尚精神,内要提,外要随。手脚齐到法为真。意要运,气要催,拳似炮,蛇卷身,应敌犹如火烧身。计谋须远划,精神似霹雷。力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飞。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内要提指的是意念的集中,外要随指的是四肢的协调,手脚齐到指的是攻敌的动作,要手脚同时打击到敌方的有效部位,使敌上下无所顾暇,把他干掉。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若存有慈悲心怀就不宜习练武术,您看这,“拳似炮”、“力如火药”、“拳如弹”,这种形容近似于手里有了AK47,再加上“心毒”“手狠”,不如干脆用现代化武装起来,也省了起早贪晚费功夫。虽然是这样,过去练武的人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通臂拳的拳歌就编写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紫燕抄水上下翻,错步点肘用掌拦。闪步贯耳单边式,进步靠山十字弹。抹袖摘心猴上树,狸猫扑鼠左右窜。崩打连环栽花式,内藏踢裆腿半边。”古代的战争后遗症带来的是武侠小说、评书艺人、镖局、暗器,这些行当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全无规范,任意发挥。
在这一点东西方也是截然不同,西方从战争中培养了不同的体育活动,并且已经很容易的把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精神纳入到体育规则里。规则就如同法律,裁判就象征着法官,许多战争题材的项目比如击剑、拳击、标枪、铅球、马术等等,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这种以和平为主题的全球普遍开展的体育项目,为世人所接受。
BLOG.HEXUN.COM
|
|
|
浏览次数:1190--
 |
----上篇文章:刘绥滨 我与峨眉宗师有段缘
----下篇文章:中国古代体育——武术与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