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史学概论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2/15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
  总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样少不了要利用工具书,因为,一个人即使读书很多,而且非常专心致志,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和材料都记在脑子里。因此,对于青年同志来说,就更有必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认真钻研专业的同时,了解各类工具书的历史、现状及其使用方法,培养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在学习或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即为适应上述需要而编写。

在分别论述各章之前,兹将工具书的名称和作用、我国工具书发展的简况、工具书的种类和本书的介绍方式、怎样使用工具书等问题,作一个概括的说明。

 

一、工具书的名称和作用

 

所谓工具书,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或工作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倘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定义,可简略地这样说:凡用一定的观点收集某种资料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图书,即可称之为工具书。

一般图书是工具书的原始材料,工具书是在一般图书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重新组织编排的加工品。一般图书主要是供人阅读用的,工具书则是供质疑解惑时查考用的。二者之间有区别,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又并非绝对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象《四库全书总目》这样典型的工具书,它既可供人翻检,又可供人阅读。类书、政书是查找古代事物和典章制度的工具,但也可部分供人阅读。与此相反,一些供人阅读的图书,即如《史记》、《汉书》这样的史学名著,其本纪、列传可供查考人物之用,书(志)、表部分更明显的具有工具书的性能,除供人阅读之外当然也可供人查考。有鉴于此,本书编写各章节时,一方面主要是介绍大家公认的重要工具书,另方面又根据实际需要对少数从严格意义上说本不是工具书,而查考问题时确有某种实用价值的图书作了附带的介绍。总之,我们认为,工具书与非工具书只是相对而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必过于拘泥于名称或形式上的区别。有人说,凡是从事某种工作需要经常查考的图书,都可以叫做工具书。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古代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图书不如今天这么多、这么复杂,而且那时的读书,强调靠记忆,所以对工具书的需要也远远不如今天这么迫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门类的日趋精细和各类图书的急剧增加,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报杂志,如果没有工具书作为输助,要想广泛收集某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那简直就象大海捞针一样困难。而且正因为要读的书太多,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就更感到时间特别宝贵。一旦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问题即使只需要查考一本书,如果没有检索工具就难以解决问题。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形势的需要,工具书的编制也日益增多,并且是“日新月异,后出转精”。

讲到工具书的作用,那确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来,它可以指点读书的门径,解决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及时提供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的斗争经验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如此等等。也正是由于工具书能够比较迅速地提供学习和科学研究需要的参考材料,或提供这些材料的线索,解决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大大节省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它一向被看作“良师益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人们做学问,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一是问。而且学问学问,学总离不开问。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问谁好呢?问老师,问同学,问图书馆咨询机构或向社会上知名学者请教,这固然很有必要,但总有一定的不便之处;不象查工具书,往往可以少受时间、地点等等条件的限制。

由此可见,重视工具书的作用,养成勤翻工具书的习惯,无论对于学习还是从事研究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但是,必须指出,工具书、特别是文史工具书一般都反映了编纂者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反映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和认识;同时,由于许多工具书编纂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实和科学水平,所以,这些工具书也存在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再加这些书在编排和印刷出版过程中免不了出现技术性的疏漏或错误,因此,我们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也要加以注意,要有一定的科学分析,尽量做到批判地利用,不要盲目地照抄照搬。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抹杀工具书能  够为学习、研究提供极大便利这一特点,持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管青红皂白,一律加以摒弃,那是不对的;反过来,看不到工具书在观点、取材和编排方面的局限,全盘肯定,这也是极为错误的。

为此,我们在这里特地作一个总的声明:希望读者掌握上述原则,在使用工具书、特别是文史工具书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并且通过实践逐步去了解和辨别。我们在以后各章节一涉及具体问题,可能只讲这本书用处很大,那本书极有参考价值,而不再一一作分析批判,这是因为大量的工具书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无论从观点到材料都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即使新出的工具书,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假如每种书介绍时都要一一指出其全部糟粕所在,一则水平有限,二则举不胜举,似乎没有此等必要。

 

二、我国工具书发展的简况

 

我国的工具书,名目繁多,数量丰富,源远而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产生了具有检字作用的《史籀篇》。东汉许慎编《说文解字》,成为我国第一部最有系统最为完整的古代字书,在语言文字学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年表的编制也很早,周代已有记载帝王年代的“牒记”;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进一步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历史年表体制。刘向、刘歆父子首撰《别录》和《七略》,班固因之编成《汉书·艺文志》,总列了此前简策书和帛书的目录。《诗经》是春秋以前平民和贵族诗歌的总集,梁昭明太子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此后这类书籍代有选辑,为今天查考古代诗文提供了方便。魏文帝命王象、刘劭等采集群书作《皇览》,“随类相从,凡千余篇”,为我国见诸记载的第一部类书。唐杜佑因刘秩《政典》而撰《通典》,成为第一部专详典章制度名物的政书。先秦古书《世本》和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列女传》等等,开始重视人物的活动,从事于人物传记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写工作;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梁元帝的《古今同姓名录》则标志着人名索引或人名辞典的初步产生。此外,据可靠的文献记载,西周初年已有了地图,春秋战国以降,制图事业日益发达,但这些古地图都已佚失。长期以来传世的地图以南宋时期刘豫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石刻《禹迹图》、《华夷图》为最古;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绘在帛上的《地形图》和《驻军图》,乃是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年)以前的作品,这又把我国现存古地图的时代推前了一千三百多年,为世界地图学史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近千年来,特别是清末以来,图书目录、报刊索引、字典、辞典、谱表、舆图、年鉴、手册以及文物图录等等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很大的胜利,工具书的编纂出版也取得了不少成绩;除编印了一些新的工具书外,对古代遗留下的仍然有一定用处的工具书,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予以改编或重印,并翻译出版了若干国外的工具书。尤为可喜的是,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已经设立专门机构,着手编纂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的《百科全书》,这将标志着我国工具书出版的新阶段。

当然,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今天,中国革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有关单位正在试制适应现代科研要求的“电子检索器”,使检索工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可以预期,随着检索工具的革新,今后工具书的编制、使用,一定会有大的改进和提高!

回顾以往,瞻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和自豪。但目前,填补缺门,对现有各种类型的工具书给以研究、总结,使有关人员能充分加以利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仍然是当务之急。

 

三、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和本书的介绍方式

 

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分为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年鉴、手册、年表、图谱、政书、类书和百科全书等类。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和收藏情况的工具书。其范围不仅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全国总书目》这种综合性书目,也包括《中国地方志综录》、《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红楼梦书录》等专题性书目。

索引又称通检或引得,它是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按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专供人们检索的工具。概括而言有书籍索引,如《尚书通检》、《十三经索引》、《廿五史人名索引》;报刊索引,如《全国报刊索引》、《文学论文索引》。

字典和辞典有时并为一类。总的说,它是解释字、词的声音、意义、用法和形体构造,间或叙及源流的工具书。我国古代没有字典、辞典之名,那时把解释字、词的书叫字书,旧的四部分类法中附属于“经部·小学类”。自清初敕编《康熙字典》,始有字典之专称;辞典或词典则更是后起的名词。所以说,字典和辞典可包括古代的《说文解字》、《尔雅》和《广韵》之属;也包括近代的《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和《新华字典》之类;还包括《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专科性辞典。

年鉴是系统汇集年度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如《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如《汉语方言调查手册》、《译名手册》。

年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的工具书。其中的纪年表供查考年代,如《中国历史纪年表》;历表可换算不同历法、纪年法的年、月、日,如《中西回史日历》;大事表则为查考大事及其年代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图录是用图象表现事物的工具书,它既包括《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各种地图,也包括《中国历史图谱》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各种文物图录。

政书是文化史专著,它汇编历代或某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的资料供人阅读和查考。如《通典》、《文献通考》、《唐会要》。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有人也称它为百科全书,实际上面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类书是辑录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述而不作,分类排比,以便寻检和征引,是查考古代事物的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

百科全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的。前者是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汇编,搜集各科专门术语、重要名词,而加以详细的、系统的叙述和说明,各条目按字母或分门别类编排。后者所收条目则限于一个学科范围,只是较一般专科辞典为详备。

以往,论述工具书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沿袭以上类别进行介绍的。这种方法当然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这样的分类与读者遇到疑难时所考虑的问题是两码事:它是将工具书分为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年表和图录等,而读者要查考的则是人物、地名、字词、年代、事物或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及其内容。两者的口径不同,自然势难吻合,所以往往对读者帮助不大。例如,要查考某个人或某地名,而查考人物或地名的工具书却分属几个类别:书目中既有人物传记和地方性资料,辞典中也有人名和地名辞典,索引中同样有人名和地名索引,乃至方志和地图也是查考人物或地名的资料。因此,假若对工具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时是弄不清楚哪一类别中有查考某种疑难的工具书的。

解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不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工具书介绍”这门课程,编写了一些讲义和参考教材,其中有按上述方式介绍的,也有不约而同地摸索出新的介绍方法,即根据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分别介绍查考图书的工具书,查考字、词的工具书,查考人名、地名的工具书,等等。实践证明,这种讲授法还是较受欢迎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各章之前对本书有一个初步了解,兹将本书的结构和介绍方式分三点略予说明如下:

1)我们打破了前述工具书分类的界线,按查考问题的性质编排。如“查考字词的工具书”一章虽保存了大部分的字典和辞典,而有关人名、地名、书名的专名辞典,按内容分别归入“查考人物的工具书”、“查考地名的工具书”、“查考书籍的工具书”等章;有的类别如索引,就按内容和性质完全分散于有关章节之中;有的章如“查考地名的工具书”,则是从书目、辞典、图谱、地方志等类集中了有夫材料而成,为我们所新设。

此外,有少数涉及面较广而又重要的工具书,我们采用此详彼略的办法,如《辞海》,就归入《查考字词的工具书》一章,详细介绍,其它各章则间或简略提及。

以上是本书在章节编排和介绍方式上和其它同类著作的第一个不同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编制特点之一。

从查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把有关工具书集中起来加以介绍,读者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查阅有关部分,省去几处翻检的麻烦,这样,既易读易记,又便于应用,其简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2)本书约计介绍了八百余种较为重要的中文工具书(日本人用中文或主要用中文编制的工具书,间或收录),其选择是否妥当尚成问题,有待于出版后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加以调整和修订,但估计大体上可以满足社会上的知识青年、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的需要。我们的收录原则是:第一,偏重古代部分。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社会变化等种种原因,使我们今天阅读古书或研究古代文物的时候,从语言文字到典章制度等各方面都容易碰到不少困难,这就迫切需要借助于各类工具书。第二,凡同类的工具书已被新出工具书所代替了的,一般不予收录介绍,至多在讲源流时简单的提一下;凡没有为新出工具书所代替的,则视其重要与否作不同程度的介绍。今以丛书目录为例,试加具体说明:丛书目录,以顾修编《汇刻书目》为最早。自《汇刻书目》以来,出现过不少收录几千种丛书的大型丛书目录,但从上海图书馆的《中国丛书综录》问世后,基本上都可以废弃不用,所以本书均不予收录;另有《丛书集成初编目录》虽系一种丛书的目录,却因为有1—3999册书的书号,便于索取,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本书仍予简单的介绍。《四部丛刊书录》和《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也都是一种丛书的目录,因两种丛书选收得体,前者有简炼的版本说明,后者有书籍的解题,可视为导读书目指点青年以读书门径,故亦加介绍。

以上是本书在收编范围和介绍方式方面与同类著作的第二个不同点,也可以勉强说是本书的编制特点之二。

3)本书除《总论》以外,每章都分为“源流”和“使用”两节,节下再标若干细目。“源流”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各类工具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有助于青年同志了解各类工具书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和更好地运用文史工具书,这也是现有介绍工具书的著作往往缺少或着墨不多的篇章。“使用”部分尽可能做到既有概括性的综合介绍,又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介绍查找资料或解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需要介绍的工具书都有简单的解题,涉及较为重要的工具书时,另写略为详细的内容提要或评论,有时还结合具体情况穿插一些实例,以启发思考和提高读者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兴趣。

上述编制结构或介绍方式,是为本书的特点之三。

以上所谓特点,只是表示与同类著作有所不同而已,并不一定都是优点。总之,现在写成的这个样子,它究竟符合不符合读者的要求,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希望通过实际使用,通过广泛听取意见,今后作进一步的补充修改,使之不断提高和逐步完善。

 

四、怎样使用工具书

 

我们在学习或研究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不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不知道有些成语典故的涵义和出处,对中国历史上的年月日期不能以公元或回历作换算,看到冷僻的字词与生疏的人名、地名无法辨认和解释,或是刚参加某一问题的探讨,不知首先应读什么书,收集什么材料,也不知学术界过去对这个问题已研究到什么程度,今后该从哪方面多下些功夫,如此等等。为要迅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要利用工具书,而且要善于使用工具书。

我们的看法,所谓善于使用工具书,大体上需要具备下列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或技能:

第一,要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或解决我们的疑难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究竟有些什么工具书可以供我们使用。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平时要关心工具书的出版情况,要熟悉书目和掌握必要的目录学知识,懂得做学问的门径。

第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的具体方法,即注意工具书通常的编排形式,亦即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各种排检方法,其中包括“图书分类法”,“部首检字法”,“拼音字母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等,这样就会得心应手,拿起工具书便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或答案。如果碰到没有接触过的而且是编制较为复杂的大部头工具书,那就要仔细阅读它的凡例和序跋,弄清它的收编时限、取材范围,以及它所使用的符号或省略语的含义,切不可在没有弄清编例之前粗心大意地一翻而过,把本来可以找到的材料或是漏掉一部分,或者根本找不到,还对工具书妄加批评,结果是贻笑大方。

第三,要有的放矢,学会针对问题比较准确地选择工具书的本领,力求少走弯路。

问题是无限的,工具书是有限的。碰到工具书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必须查阅别的非工具书,即查其它专著和论文资料,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最起码的常识,这里不多谈了。就目前而论,最常用的文史工具书约有上百种,较为常用的多达数百种、近千种,而实际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又何止千万种!当你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在大量工具书中选择恰恰是自己急需检索的工具书,这个问题说简单也很简单,你要找图书就去翻书目,年代问题查年表,普通字词或人名、地名等等查有关辞典或索引,总之,若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一下就找到答案;说它难,那可实在有些难,一些较为冷僻和复杂的问题,决不可能随便翻查一、二种工具书立即得到解答。

在后一种情况下,有的人要末束手无策,要末病笃乱投医,不管什么工具书拿来乱翻一通,结果花了很多时间还是一无所得;但有经验的人仍然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答案,虽然有时可能也要经过一番周折,可是由于他们脑子里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熟知各种类型的工具书的性能和作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合理地试加查找,即使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地,也终于会找到线索和解决疑难。这中间有一个“经验”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有没有“经验”,实际上也就是能否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一大关键。

然而,经验不是凭空得来的,那是需要同志们在反复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步地加以掌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所以,要达到准确地选择和运用工具书的地步,主要靠实践,靠多接触、多翻检,这样自然会“熟能生巧”。但是,话又得说回来,“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说,在强调实践的同时,并不排斥间接的知识,更不是不要别人的经验作借鉴。相反,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阅读有关工具书的介绍文字,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这也就是本书编写的目的所在。


 


 

                浏览次数:68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共运资料】毛泽东选集(1) (2) (3) (4) 邓小平文选(1) (2) (3)
----下篇文章中国姓氏起源.历代度量衡转换工具.中国历代纪年速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