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李 锐:大跃进亲历记 (摘录)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1/30


----  李 锐:大跃进亲历记 (摘录)  

(http://bbs.eduol.cn/dispbbs.asp?boardid=17&id=147585)


--  作者:xyz2004
--  发布时间:2005-3-7 0:33:00

--  李 锐:大跃进亲历记 (摘录)

语文·教育·研究]>>历史瞬间>>大跃进亲历记 http://yxj701.whedu.net/yxj701_04.9/index.files/li_shi_shun_jian/dyj_qin_li_ji/dyj_qin_li_ji-zhai.htm        回“历史瞬间”栏目        

 

         (摘录)

·李 锐·

 
 

   [编者按]“大跃进”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开展的一场工农业等各行各业大干快上“赶英超美”的建设运动。可为何“大跃进”带来的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倒退、大饥荒?这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应该记取的。唯心主义、不讲科学、不讲民主、丢弃原则、一味盲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我们的民族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至于作为唯物主义者的“大跃进”主要决策者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去阐述它了,都引以为戒吧。

   李锐是毛泽东的前秘书,先后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1959年因对大跃进小心翼翼地提了些意见,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后关入秦城监狱,粉碎“四人帮”1979年彻底平反……。( 详情请点击李锐

 
   
 

徽省凤阳县全县死绝8404户死 、跑而空的村庄27个

  

村民严俊冒告诉记者:“1960年,我们村附近有个死人塘,浮埋着许多饿死的人。为什么浮埋?饿得没力气呀,扔几锹土了事。说起来,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冤魂。人饿极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的一位亲戚见有人到死人塘割死人的腿肚子吃,她也去了。开始有点怕,后来惯了,顶黑去顶黑回。我问她:‘怎么能……?’她叹息道:‘饿极了……’”

 
    ◆“烧”得不轻的计划  
 

毛泽东最近(1958年6月,引者注)的谈话要点:
  1959年,工业和农业都要大抓、狠抓。
  、每人年均粮2000斤,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粮食总产达1.5万亿斤,能储备3000亿斤。就不怕任何灾难,也不怕打仗。
  、三大元帅;粮、钢铁、机械带头。尤以钢及原材料带头。
  、工厂要抓综合利用,鞍钢可干点别的行当,抚顺等亦然。
  、工作要有安排,抓大的,不要百废俱兴。农业要下决心靠自己,不要靠机械化、化肥。
  、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后来居上。有三个并举:工农业,中央地方、大中小;还有群众路线,政治挂帅,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后来居上。
  、1959年,农业抓7条:水、肥、土、种、密、田间管理、工具改革。
  、1959年农业指标:粮食6000亿斤,棉花6000万担。二五计划1962年:粮食9000亿斤,棉花1.2亿担。开荒1.5-2亿亩。

*********************

第二个五年计划”任务:提前实现“农业纲要”。基本建成完整工业体系,即完成工业化。不仅在全国,各大区也如此,5年超过英国10年超过美国,大大推进技术改革,为10年内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打下基础。
    
*********************

关于二五计划指标,这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北戴河会议前调整的最高指标
  钢6000万吨可能低了,还要修改。
  电2300-2400亿度,5000-5500万千瓦。
  油3800万吨(包括小型炼油厂)。
  煤6.5-7亿吨。
  化肥4000-4500万吨。
  水泥6500万吨。
  木材1.3亿立方米
  棉纱1500-1700万件。每人布18-23米

糖600-700万吨。每人20斤

铁路4万里。

投资3000亿元。包括预算内外,专县自筹。

预算4000亿元。              (P.4-P.8)

毛泽东高兴地观看北京机关干部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点击)

 

 

 

     ↑[返回顶部目录]

 
 

漫天飞舞的“卫星”

 

>>有意思的民谣


  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

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

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

蚕长猫一样大,猪长像大象;

一颗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娃娃;

鱼秧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

玉米杆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

 

今天人们无疑只会把它们当作“神话”,然而当年它们却不是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而是堂而皇之地发表在党报党刊上的新闻。      (P.41)

 

>>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农业“高产卫星”可以说是农业高产计划指标的产物
  “农业四十条”的第二条,就是“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其具体指标是: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产量——

 

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

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

棉花每亩平均产量(皮棉),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增加到40斤、60斤、80斤和100斤。其他农作物产量,草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只是要求积极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增产目标,“农业四十条”,提出了10个方面的措施,包括12年内水田和水浇地面积由1955年的3.9亿亩扩大到19亿亩左右、年产化肥达到1500万吨、增加谷种种植面2.5亿亩、国营农场的耕地面积由1300万亩增加到1亿亩左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虫害和病害等具体指标。


  “农业四十条”提出的粮食单产指标就全国范围来说要想实现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直到80年代我国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才达到400斤的水平1967年时还在200斤徘徊。至于它提的一些增产措施的指标,更是脱离了实际可能性。

 

到1967年,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不仅没有扩大,反倒缩减了9208万亩;其中稻谷的种植面积有新增加,但也只增加了1894万亩,离2.5亿亩的目标相差很远;农用化肥的年产量才161.4万吨,此前的1966年的产量曾达到240.9万吨1500万吨目标也差得很远。(P42)

*********************
   八届三中全会批判“反冒进”,指责主张反冒进的同志是“促退派”以后,便把“右倾保守”思想看成了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障碍。……


  批判“反冒进”的直接后果,就是“大跃进”的兴起,这里的“跃进”不是建立在客观可能性基础上的快速发展而是把人的意志强调到极致的结果
从此,外部客观的因素被看得可有可无而主观意志则被夸大到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主要甚至仅仅凭着自己的愿望,来设想提高农业产量的计划。……


  1958年1月南宁会议进一步批判“反冒进”后,农业产量计划的高指标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举几例:

 

河南省2月份提出,1959年就要基本实现水
利化,争取1962年超额完成“四、五、八”(即上文农业四十条第二条的产量计划400斤、500斤、800斤),到196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
到600多亿斤。

广东省提出,到1962年就要实现全省粮食亩均年产800斤的目标,到1967年实现亩均年产1000斤,总产量由218亿斤增至480亿斤。

陕西省提出,8到10年内使八百里秦川的粮食亩产达到800斤,总产量达到115亿斤。

江西省提出,“十年规划,五年完成”1958年粮食总产量由140亿斤增加到175亿斤。

河北省提出,到1962年即实现“农业四十条”的产量目标,粮食亩产500斤,棉花(皮绵)亩产100斤。

 

各地提出的高产目标,都脱离了本地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空中楼阁”。只要看后来的结果就能说明这一点:

河南到1984年粮食总产量才达到580亿斤,接近600亿斤;广东到1984年粮食总产量才达到392亿斤,也没有达到480亿斤的水平。


  如果说高指标是附着在“大跃进”温床上的种子,那么,“高产卫星”则是这个种子生成的恶果。在“大跃进”的气氛下,只要有高指标,就必然会产
生“高产卫星”,这是“大跃进”运动自身逻辑的结果。当然,“大跃进”运动发动起来之后,高指标和“高产卫星”又是同时并存、彼此促动的,高指标
引发了“高产卫星”,“高产卫星”又催生出更高的指标,两者形成愈演愈烈的浮夸循环。

        (P44-P46)

全国各地的报纸广播充斥着亩产万斤、几十万的浮夸虚报的“喜报”

找出一个最大的冬瓜,用一个小孩加

以衬托,登上报纸,名为“东瓜王”  

当时的宣传画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可点击)  

大炼钢铁的“土高炉群”,如果这样练出来的钢铁能用,那10年赶超英美确实没有问题,可是……(点击浏览)   

  搞一场人民战争,全民动员,砸锅卖铁,也要实现钢铁产量指标……当年家家户户“搜肠刮肚”,完成废旧钢铁上缴任务      

挖秃青山大炼钢铁  

厦门一中大炼钢铁  

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办起大食堂,发饭票,人人都到食堂吃饭,让私有制尽快消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样一来,自家的铁锅好像是没什么用了啊  

《坐着花生过黄河》——又一幅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宣传画。它见证了无视理想和现实客观存在的距离和必须经历的过程,那……  

 

   *********************

>>“卫星”们
  

……从成都会议到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一再号召“破除迷信”、破除教条,浮夸之风迅速弥漫全国。进入1958年夏收以后,比原来那些“高产典型”更高的“卫星”,一个接着一个“腾空而起”。 用《人民日报》的话说“进入5月以来,丰收的喜报像春天的燕子,在祖国的天空到处飞翔;高额丰产的新纪录如滚滚的海浪,一个高似一个地向我们涌来。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水稻生产要加油》,《人民日报》1958年6月20日社论)。就“高产纪录”不断产生出来这一点讲,《人民日报》当
时的确起了一种推波助浪的作用。刘少奇后来说过这样的话:“大跃进”的发动,《人民日报》要负一半责任。……  (P.47)
  
  据《人民日报》报道——


  6月8日,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产2105斤。
  6月9日,湖北襄阳专区大面积小麦亩产1500斤。
  6月11日,湖北光化县幸福社11亩小麦亩产3215斤。
  6月12日,河南遂平县卫星社2.9亩小麦亩产3530斤。
  6月16日,湖北谷城县星光乡替乐民社亩产小麦4353斤
  6月21日,河南辉县亩产4535斤。
  6月23日,湖北谷城亩产4689斤。
  6月30日,河北安国县亩产5103斤。
  7月12日,河南全国小麦亩产最大的“卫星”亩产7320斤。    (P48)

这不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口号吗?为什么当年《人民日报》竟然

     “看不出来”?

    

毛泽东看着各地送来的丰产“卫星”喜报,看着那硕大的瓜果蔬菜,在想些什么呢?……

 

农村来的同志又带来了丰产“卫星”喜报和硕大饱满的麦穗,这下该信了吧?……

    *********************

   >>“卫星”榜

稻 别 创 造 单 位 亩产(斤) 材料来源
早 稻 湖北麻城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 36,956 8.13  人民日报
中 稻 安徽繁昌县峨山乡东方红三社 43,075 8.21  新 华 社
水 稻 河南商城余集乡跃进人民公社四队 30,009 8.30  河南日报
中 稻 湖北应城白湖乡长春社 43,869 8.30  人民日报
中 稻 湖北谷城黄畋乡新农村一社 52,658 9.1   湖北日报
中 稻 湖北麻城熊家沟乡建新六社 52,599 9.1   人民日报
中 稻 广西环江红旗人民公社 50,090 9.4   广西日报
中 稻 广西环江川山区洛阳乡 37,315 9.4   广西日报
中 稻 广东逋县星子乡田北社 60,437 9.5   人民日报
中 稻 云南漾濞平坡乡平坡社 33,492 9.6   云南日报
中 稻

云南红河哈尼族ni族自治州全平县

卫星人民公社

60,479 9.9   云南日报
水 稻 河南信阳鸡公山乡人民公社 48,925 9.9   河南日报
中 稻 广西环江红旗人民公社 130,434 9.18  人民日报*
中 稻 四川卑县友爱乡第九农业社 82,525 9.18  人民日报
水 稻 河南光山钢铁人民公社新民大队 31,302 9.20  河南日报
水 稻 河北定县超美人民公社西坡生产大队 30,216 9.25  河北日报
水 稻 河北定县超美人民公社西坡生产大队 34,178 9.25  河北日报
晚 稻 湖南浏阳县红专人民公社 66,277 10.22 新湖南报
……  ……(P.61)    

   *********************                           [返回顶部目录]

    

    可悲的帮闲者和发动者

    

   >>可悲的科学家

  

6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文章,题为《粮食亩产会有多少?》。文章说——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是江西井冈山农民的一首民歌。我们的土地正在农民双手豪迈的劳动中,付给人们更多的粮食。

六月十二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发表亩产二千一百零五斤以后,又有二亩九分地平均每亩打下了三千五百三十斤小麦。


  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今后通过农民的创造和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将会大大突破今年得丰产成绩。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丰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这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20多倍!
  这并不是空谈。举一个例:今年河南省有些特别丰产试验田要在一亩地里收一百六十万斤蔬菜虽说蔬菜不是粮食但到底是亩产一百六十万斤
  所以,只要我们有必要的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          
(P.49-P.50)

                  
   *********************

毛泽东亲切接见科学家钱学森

 

 

毛泽东与科学家钱学森亲切交谈

 

 

  游行队伍的标语上写着什么?

是发自游行者内心的吗?

      >> 可笑的帮闲者和发动者

《红旗》杂志1958年第5期发表陶铸《驳“粮食增产有限论”》的文章,其中以“高产卫星”为事例,来证明“粮食增产有限论”对自然界知识的“贫乏”(无独有偶,文章也引用了钱学森的文章)。今天看来,用违背自然界常识、人为制造出来的“奇迹”,去证明怀疑“高产卫星”者自然知识的“贫乏”,其中包含了多么深刻的讽刺意味


  陈毅在《广东番禺县访问记》一文中(载《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写了他在四川和广东亲眼看到亩产百万斤番薯、60万斤甘蔗、5万斤水稻的“经历”。陈毅说:“这块实验田像个苍翠的山冈又像一幢幢绿色的楼房,雄伟的气势,远远就吸引着我。最初我还想,一亩田收获一百万斤番薯,该要插多少薯苗?插得下插不下要长薯块又往哪里长?到现场一看一问真是一目了然,完全信服。……”

陈毅感叹道:“一滴水可以透视太阳,我所到的番禺县普通乡村,这是我们国家的最基层。在这里所看到的种种变化,也就看到了中国六亿人民正在做着震惊世界的事情!”

  

作为“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者,毛泽东对农业“高产卫星”更是欣赏备至

 

在“卫星”竟放的高潮中,他视察了河北、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上海等地,为各地的“高产卫星”兴奋不已。8月份,他在天津视察时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他感到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甚至发出“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疑问。

 

8月份他主持召开了北戴河中央政府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预计1958年粮食产量将要达到6000-7000亿斤,比1957年增产60-90%,全国每人占有粮食的平均数将达到1000斤左右,棉花产量将达到7000万担左右,比1957年增产一倍左右。按照7月份农业部汇总各省上报的数字新进行的统计,1958年粮食产量估计是1万亿斤以上。北戴河会议似乎还打了点“埋伏”,只公布6000-7000亿斤。

 

毛泽东亢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这年七八月他对来访的赫鲁晓夫说:1949年中国解放我是高兴的,但是觉得中国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以后对工商业的改造、抗美援朝的胜利,又愉快又不愉快。只有这次大跃进我才完全愉快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完全有指望了。

 

毛泽东是想在这个六亿人口的大国,制造一个落后国家一夜之间走向富裕、变为强国的奇迹。这个奇迹,实际上是毛泽东心目中的“卫星”。他要让这个“卫星”在亚洲、在社会主义阵营腾空而起,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为了这个魂牵梦绕的“卫星”升空曾一生同主观主义作斗争的毛泽东,这时却把人的意志看得高于一切,超乎一切。    (P.58-P.60)       [返回顶部目录]

 

 

灾 难

“大跃进”中曾有两句家喻户晓的民谣:“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大大小小的“高产卫星”的升空,使多少百姓相信:中国离那个色彩斑斓的“天堂”已经不远了。……然而老百姓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非但没有进入那个想象中的“天堂”。却反倒陷入了从来没有想到的大饥荒!


  从1959年开始中国大陆连续三年发生严重的经济困难

 

城乡人民的年平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406斤降为1960年的327斤,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下降了23.4%;植物油年平均消费量,由1957年的4.8斤降为1960年的3.7斤,下降了23%,其中城市人均消费量下降了31%;猪肉年平均消费量,由1957年的10.2斤降为1960年的3.1斤,下降了70%,其中城市人均消费量下降了78%

 

饥饿首先带来的体力下降、营养不良和疾病滋生

 

卫生部1959年春天的一份报告说:入春以来,肿病又有上升趋势,涉及面也较广。从今年1月到目前,在山东、河南、江苏等11个省、自治区共发生肿病105.5万余人。死亡6700余人。其中以山东省最为严重,1月至4月14日发生肿病病人77.9万余人,死亡681人。仅4月1日至10日一旬即发生肿病病人17.3万余人

其次是河南省,从1月到4月20日发生肿病15.3万人,死亡2000余人。关于肿病发生的原因,报告综合各地区的情况指出

第一,口粮较紧。也有个别地群众误以为吃盐可以增加力气,每天吃盐一两以上(正常日需三钱),因吃盐过多,引起代谢障碍发生浮肿,也有吃野菜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第二,食品种类单调,长时间未能调节,脂肪、蛋白质严重缺乏或不平衡。

第三,去年患过肿病未根治,今年复发(河南省较多)。

第四,原患有慢性病(如钩虫病等)、贫血、身体虚弱、年龄大、肠胃不好。卫生部的报告远远不是完全统计,而且仅仅是1959年春的情况。但是,从报告的内容已经看出当时的缺粮及饥饿状况。

“大丰收”的1958年刚过,各地就发生严重的饥饿情况,人们不得已用多食盐挖野菜的办法来抵御饥饿但这些反而招致浮肿病饥饿加疾病又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    (P75-P77)

*********************

  

>> 数  字


  最令人心颤的就是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

 

关于“大跃进”年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数字。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载:“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人口减少一千万”,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说:“据估计,这几年增加的超过正常死亡率的死亡人数为1600万至2700万。”

从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中说:“按照当时出生与死亡相抵后2%的人口净增长率推算,正常情况下,1961年总人口应比1959年增加2700万人, 两者相加,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4000万人左右。”

金辉著《“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见《风云庐山》,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一文中说:“全国在1960-1961年的两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319万。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的计算,是2158万人(见《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李成瑞文《“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种种推算和估计,没有定论,关于这个数字的考证可能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但在那三年中,以千万计的生命由于饥饿而在中国大陆消失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这是本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人类历史承平年代的空前悲剧。(P.77-78)

*********************

 

>> 气  候


  有人对那三年的气候作了详细考证,列出了一个前后18年间全国旱涝等级资料表:

 

年 份

-2度区(涝)

-1度区(偏涝)

0度区

(正常)

1度区

(偏旱)

2度区(旱)

120个站总指数

全国平均指 数

1954 41 29 26 16 8 -79 -0.658
1957 15 17 35 34 19 +25 +0.208
1958 20 37 35 30 8 -21 -0.175
1959 13 34 35 25 13 -9 -0.075
1960 14 21 33 44 9 +11 +0.092
1961 12 36 28 29 15 -1 -0.008
1965 6 9 30 34 41 +95 +0.792
1972 5 12 26 35 42 +97 +0.968

 

研究者得出结论:不论从总指数,平均指数看,还是从2度区和1度区所占比例看,1959-1961年都可以基本上说是正常年景,它甚至比公认的风调雨顺的1957年(总指数+25,平均指数+0.208)和1958年(总指数-21,平均指数-0.157)更为接近旱涝相当或不旱不涝的正常指标0(以上资料见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368页。)


  至少可以说,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P.78-79)

 

>> 人 祸!


  所谓人祸,就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整套“左”倾指导思想及其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这其中以浮夸、虚假为主要特征的“高产卫星”是一大“祸”。

 

1956的八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将1962年粮食产量定为5000亿斤,棉花产量定为4800万担。“高产卫星”开始之后,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帐,就将1962年粮食产量指标分别提高到6000-7000亿斤6500-7500万担。8月的北戴河会议两次提高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5000亿斤15000万担,比第一本帐高出两倍和两倍多。

 

竞放“高产卫星”导致对1958年粮食产量一次更高的估计。8月份北戴河会议公报宣布: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7000亿斤,棉花产量将达到7000担。10月份,谭震林在西安召开的九省市农业协作会议上说,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8000亿斤是肯定的,1万亿斤是可能的

 

12月份召开八届六中全会作了些纠“左”的努力,认为西安会议的估计有水份,在全会公报中打了折扣,宣布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7500亿斤左右。


  实际上,后来经过落实的1958年粮食产量400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只增产了100亿斤

 

但是当年粮食的征购任务人民生活,却是按照7500亿斤的虚假产量数字来安排的

 

1959年起,粮食实际产量连年下降,但仍按虚假产量数征购粮食和安排人民生活。一方面是粮食产量的低幅增长(1958年)和连年下跌(1959年以后),另一方面则是高征购,高销售

1957年产粮3900亿斤,征购961亿斤,占产量的24.6%,属于比较正常的比例。1958年实际产量4000亿斤,征购1095亿斤,占产量的27.3%,这已经征多了。

1959年实际产粮3400亿斤征购1348亿斤,占产量的39.6%,1960年实际产量2870亿斤征购1024亿斤,占产量的35.7%。

 

实际产量下降,征购却反而提高,一少一多,使农村留粮减少,由1957年的2940亿斤,减少到1959年的2052亿斤和1960年的1846亿斤;按人口平均的农村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409斤降到1959年的366斤再降到1960年的264。也就是说,到1960年,中国农民人均每天消费粮食才7两多。同一时期,蔬菜和肉类的生产也受到巨大破坏,人均供应量也大幅度减少。使人们的饥饿和营养不足更加严重。


  
这是放“高产卫星”形成的可怕链条:从定高产指标到发射“高产卫星”,搞浮夸,再到高征购、高销售,再到农民粮食被挤占农民吃饭“瓜菜代”到逃荒要饭,高发病率,直至饿死人,造成灾难!

                                         (P.79-80)

>> 例  证
  

安徽凤阳的情况,可以作为“人祸”乃引发灾难主要原因的一个例证。


  “大跃进”开始时,安徽凤阳也是充满热情和希望的。

 

1958年6月14日,县委副书记张秉尧在全县有线广播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求夏季作物样样丰产,要培育亩产5000斤到10000斤到20000斤的水稻,亩产10000-20000 斤再到200000的山芋,亩产3000斤的烤烟,亩产2000斤的玉米,亩产1000斤的大豆,亩产双千斤的黄豆,亩产千斤以上的皮棉,为实现1958年全面大丰收的光荣任务而努力奋斗。”

 

9月16日,安徽省农业厅陈振业在烤烟观摩会上的总结讲话中说:“凤阳太阳升社主任张士俊真是胆有天大,竟然以自己计划亩产7万斤的卫星烟田,大胆地提出与定远县八一社计划亩产130万斤的卫星烟田比高低。”可见,凤阳也争相放过“卫星”。

 

但是,没过多久,灾难便同样降临到这块土地。这里列举凤阳由于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而导致的饿、病、逃、死的一些材料。以下这些材料都是当年县委总结的


  1958年和1959年两年,我们都卖了过头粮(即国家征购任务)。 

1959年卖的最多。因此直接影响了群众生活,造成了人口非正常死亡。以高指标, 情况来说,1957年生产计划订到2亿多斤是比较落实的,但是县委却订了8亿斤的指标

1958年的指标没有实现,而1959年的指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又订了一个12亿斤的指标,超过了1958年实收产量18266万斤的6倍,这就严重脱离了实际。再以高估产来说,两年来,实际收成情况是年年减产,却把减产说成了增产。1958年实收产量比1957年减少1360万斤,却虚估为40500万斤,超过实产3.6

 

高指标、高估产的结果,就产生了高征购,购了过头粮。1958年实收粮食18266万斤,除了三留外,只剩1180万斤;而我们却征购了7102万斤,特别是1959年,总产只有10960万斤,按当时标准,仅够全县口粮,而我们却购了5974万斤,结果就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安排。这一年从秋收结束到12月底的两个月中,农村中没有供应口粮。

我们认为,人口发生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不卖过头粮,把群众生活安排好,就不会发生人口非正常死亡,这是一个血的教训。(见《凤阳县的两年来的经验教训——马维民同志在县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61年8月24日)


  面积报大了,产量估高了,不仅不向上承认错误,进行纠正,相反,用层层下压的办法硬购过头粮

1959年冬到1960年春,全县正当缺粮、疫病、外流、死亡严重的时候,还错误地认为没有粮食是思想问题,不是实际问题。于是就规定各公社每天的粮食入库数字,一天要下面三报:上午报打算,中午报行动,夜里报实际。不问实际情况,不分青红皂白,多卖的表扬,少卖的批评,不卖的指责。逼得卖了种子,卖了口粮。搞不到粮食就认为是资本主义思想作怪,进而召开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反瞒产斗争,乱斗硬逼,提出要斗得狠,不狠就是“右倾”。由于声势大、压力重,会议期间,小溪河公社就边斗边打基层干部。 

县里的会议开完以后公社开、大队开、小队开,年三十晚上也要开,一直开了40多天。 并且规定,公社散会要经县委批准。散会后,把所说“惜售余粮”的干部留下来反省斗争,干部被斗得无法,造成全县到处翻箱倒柜,搜查粮食的局面(陈振亚:《关于凤阳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1日)


  1958年受灾后,缺粮断炊现象日益增多。析桥乡淮东社元月份调查,全社240户,1172人,缺粮断炊的有184户,892人。打溪河乡断炊得更多,并有吃青苗现象发生。长淮乡津淮社40余户流入蚌埠,大庙乡云营光实有200人到定远县讨饭。(《关于生救、副业多种经济、大办工业方面的文件》,1959年初)


  1959至1960年,凤阳县农村人口外流达11196人,占农村总人口335698人的3.3%。发病人口达102994人,占农村人口的37.7%,其中:浮肿病27735人,妇女子宫下垂6932人,闭经8237人,最严重的小溪河公社,原有52233人,发病的就有26018人,占49.8%,门台子电港口灌站有一个60名妇女的民工队,闭经的就有58人,此外,全县还有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的17482人,他们目前大部分已失去劳动能力(陈振亚:《关于凤阳县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1日)
  

全县人口死亡现象更是惊人。据统计,1959年和1960两年,共死掉60245人,占农村人口的17.7% 。其中死人严重的武店公社,原有53759人,死去14285人,占26.6,小溪河公社死去14072人,占26.9%。宋集公社原有4743人,死去1139人,占24.2%。武店公社半井大队原有4100人,死去1627人,占39.7。打庙公社夏黄庄原有70死掉48人,占68.6%

 

全县死绝的有8404户,占总户数的3.4%。死、跑而空的村庄27个。

 

小溪河公社曾有21个村庄无人而空了。武店公社凤淮大队李嘴庄20户,死绝4户。

县实验小学校长王焕业家中12口人全部死光,曹店公社和平大队北山下小队社员曹乐家34口人,死去30人

小溪河公社长溏大队赵庄子张玉璞家的父亲,死后两天还抱着未死的女儿。

有的人家两口子一夜同时死在一张床上,有的地方人死了没有抬埋。

由于人口大量死亡,出现很多独苦的老人和孤儿。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孤老1580人,孤儿2289人。(陈振业:《关于凤阳县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1日)

 

…… ……


  作家王立新80年代曾赴凤阳采访过,他在报告文学中写道:“梨园乡小岗生产队严俊冒告诉我:1960年,我们村附近有个死人塘,浮埋着许多饿死的人。为什么浮埋?饿得没力气呀,扔几锹土了事。说起来,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冤魂。人饿极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的一位亲戚见人到死人塘割死人的腿肚子吃,她也去了。开始有点怕,后来惯了,顶黑去顶黑回。我问她:‘怎么能……?’她叹息道:‘饿极了……’”

                                (P.81-85)            [返回顶部目录]

  (来源:“汽车文化”网站http://wh.nanqi.com.cn/Soft_Show.asp?SoftID=4)


  延伸阅读链接:>>> 四川大跃进中的神话与现实郑光路

              >>> 关于庐山会议(来自中国新闻网)

         >>> 周恩来在庐山会议上的两难处境(来自网易新闻中心)


    [回“历史瞬间”栏目]      [去“反右斗争”专辑]      [回首页]

http://yxj701.whedu.net/yxj701_04.9/index.files/li_shi_shun_jian/dyj_qin_li_ji/dyj_qin_li_ji-zhai.htm



                浏览次数:76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转载:谁有网上可以看书(小说之类)的网站?
----下篇文章!各类图书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