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1/20

 

              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 


            古代四川(不是元以后的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之一:茶、丝 

            红墙论坛 http://www.enlight-tech.com/bbs/red/ 

            送交者: 愚人 于 2005-11-07 11:13:58 



            一、桑蚕和丝绸技术  

            虽然黄帝娶嫘祖(嫘祖传说是蜀地西陵人,西陵可能指今四川盐亭)是一种传说,不能肯定,而且考古里最早发现桑蚕养殖的地方是浙江河姆渡遗址,但是,考古发现证实了至少在战国时期蜀国的精美丝绸已经运销全国,一个是湖南出土的战国楚墓,一个是新疆出土的汉墓里的丝绸制品,最后是三星堆发现的陶器上面有丝绸织物的印痕。从比较可靠的古文献上讲,《汉书》、《华阳国志》都记载了四川的丝绸织物名扬天下。三国时期,蜀汉政府在成都设立锦官,就是将丝绸业纳于官办,以作为向吴魏出口的重要收入,这个锦官,还有它管辖的小城-锦官城(今成都武侯祠一带)是当时全国的独创。以后直到南宋,成都的丝绸质量和数量都是全国第一。据六朝时期的地理文献《丹阳志》,吴地的丝绸业的发展是因为蜀国向孙吴派了丝绸制作的工匠,才发展起来的。 
             

            二、茶叶和饮茶  

            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茶树的原产地是印度,但二十多年前,在云南发现了原生茶树,说明西南地区也是茶数的原产地,无须从印度引植。虽然茶树的原产地还有争论,但是,茶叶的饮用,却是中国无疑。茶(先秦以前称为“荼”)的记载在《诗经》里已有记载,汉初《尔雅》里更详细了,西汉文献《神农本草》记载更细致,所有这些记载都未把茶作为饮料来看。第一个记载茶被当成饮料的文献是西汉成都文人王褒的《僮约》,他谈到了在蜀地武阳,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并且谈到了饮用。此时,在当时全国其他文献上尚未发现茶(荼)的饮,东晋《华阳国志》详细列举了巴蜀地区产茶的各县。刘宋时期的《后汉书》才第一次提到了孙吴末皇帝孙浩饮茶。估计茶的饮用在三国时候开始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朝时向北方扩展,唐时经学者陆羽的提倡而在全国大盛,以至今天。 
             



      作者: 云梦浦  2006-3-8 20:05   回复此发言   



      2回复: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 
            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之二:巫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 



            送交者: 愚人 于 2005-11-07 12:38:56 



            一、巫  

            对鬼神崇拜以及祭祀原来认为是殷商开始的,实际上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这样的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周人灭殷以后,完全摈弃了殷商的鬼神崇拜,代之以对祖先的祭祀和一整套政治生活的礼乐制度,这是周对华夏文化最大的贡献,以后三千年的华夏文化都是立足在周朝开创的这个基本影响之下的。 
             

            然而因为西周文化未及巴蜀地区,而巴蜀地区却盛行巫教,这个巫教是以蜀国的祭祀“纵目蚕神”(按清《资州县志》,直到清初,四川资中一带仍发现有纵目神祭祀的神庙遗址,但时人莫知其出处。几乎二十年前三星堆的发掘,发现了其出土青铜和金文物里有大量纵目人铸象,目前历史学家将之归于《华阳国志》里提到的蚕神,也就是西汉学者扬雄《蜀王本纪》里首次提到的古代“蚕丛”国,这也可以和黄帝与嫘祖婚姻传说相印证。今岷江上游的叠溪“二道海”水下城市遗址就是汉代“蚕陵”的地方。)而在川东,则有三峡地区的巫盛行,今巫峡巫山即以纪念古代巴人的巫崇拜。巴人的巫虽然从本质上讲,与殷商巫是一样的,但形式完全不同(可参考有关巴国文化)。西周初,起源于三峡地区,今湖北秭归的楚国先王及其立国受到巴人的巫俗的影响,并把这一影响带到随后他们扩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后,巫在楚地大行。并在春秋中,楚向中原诸侯的入侵里把巫崇拜反送到中原地区。秦灭楚以后,楚的巫风俗衰落了,有趣的是,巫信仰却在巴蜀地区未受到摧残,继续盛行。汉代传说的彭祖(另一个彭祖在今安徽)寿达八百岁,仙人王子乔都是生于四川,这是不奇怪的。以后,巫风俗的崇拜一直在四川保持,直到民国。四川出的神医、术士恐怕是全国最多的:中国最早的看相者-西汉成都人严遵(君平),隋唐之际的著名星象家袁天罡(他以预测少女武则天日后将大贵而知名),唐玄宗时候的程思远都是川人。即使在外地出生的术士和著名道教人士,如五代的杜光庭、五代宋之间的陈抟都要去四川修炼一番。东汉张陵正是鉴于巴蜀人民“风俗淳厚”,才在四川结合巫教创立的道教,这个所谓风俗淳厚毋宁说是巫风俗特别盛行。四川的神医也不少,如唐代最著名的中医-孙思邈就是四川人。故我们可以结论:秦汉以后的中国巫教大本营就是四川。:) 
             

            二、浪漫主义文学  

            巫对文化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它给浪漫主义文学注入的精神力量,源远流长的四川巫文化给了在四川出生的文人骚客的浪漫主义创作源泉,从汉开始,司马相如、李白到民国时期的郭沫若的作品都有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这些文学明星又把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带到全国,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浪漫主义影响钜深。当然,巫也好,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也好,还依靠于蜀国山川的雄奇和云雾飘渺,变换莫测,所以李白诗:“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求”就是这个道理,即把神秘和浪漫与地理因素联系起来,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比如中原地区),毫无遮拦的视野里很难产生梦幻的感觉,亦无山神、水鬼躲藏之地。:) 



      作者: 云梦浦  2006-3-8 20:05   回复此发言   



      3回复: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 
            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之三:水利、雕版印刷、天然气 

            一、水利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保持至今还能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最持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开凿,始于西周初期蜀相(杜宇王朝)开明,开明在今灌县(都江堰市)始引运河(今称青白江)疏通岷江。秦灭蜀以后,蜀郡郡守李冰再开离堆,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经过他们两人领导的蜀国人民的努力,成都平原才逐渐从鱼凫时代(从这个名字可以推测古代川西平原多沼泽,不适宜于人居住)的湿地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号为“陆海”。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采用低筑坝、深掏滩和灵活的“马杈”坝体技术,使得都江堰易于维护与根绝了其他堰坝的淤塞现象(包括今天除了都江堰以外其他任何现代水坝都面临淤塞的困境),三千多年来,在四川人民每年定期对都江堰的维护里,都江堰一直保持其青春活力。都江堰水利工程给华夏文明建立了对人类水利技术重要贡献的丰碑。 
             

            二、雕版印刷  

            虽然现在发现古代的雕版印刷时间可能是在隋代,但明显的雕版印刷文物的发现始于晚唐,这个雕版印刷的佛经残骸上面说明是出于成都的作坊。唐末中原大乱,前后蜀在四川社会安定,大批中原世族逃亡四川,这个时候的四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成都出现了卞家等多所雕版印刷作坊,为全国之最。北宋统一全国以后,太平兴国年间,北宋中央政府首次诏命成都的印刷作坊印刷中国第一部最完整的佛经,以后,也是在四川,首次印刷十三经注疏。因此,四川到了南宋,仍然是古籍保存最多的地方。由于成都印刷术技术在全国的领先,由于北宋四川经济的繁荣,才在北宋初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张印刷纸币-交子,交子后来被宋政府接收为官办。四川的雕版印刷质量在南宋时被浙江超过,但仍排名第二,同时,数量也被福建超过。 
             

            三、天然气  

            世界最早的天然气使用是在四川。扬雄《蜀王本纪》记载四川在西汉宣帝地节年间,既已因开掘盐井而发现天然气,并以它熬盐,《汉书》也有类似记载,这个记录至少比西方早1800多年。 



      作者: 云梦浦  2006-3-8 20:06   回复此发言   



      4回复: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 
            古代四川对中古文化的贡献之四:火药发明之谜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古代巴蜀对中国中古文化的重大贡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雕版术、丝、茶。雕版术使得文明赖以发展的信息交流突破了手抄本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它极大地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南宋以后,雕版印刷在浙江和福建、四川发展迅速,使得南宋城市文化普及率空前,其中包括了世界上最早的民间发行报纸--邸报的民间私自以雕版印刷发行。两宋时期,中国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包括对先秦经书和汉以后重要文献的印刷出版,如果没有两宋繁荣的雕版业,可以推测,现在将有大量古代文献的失传,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的失传主要发生在唐以前,那是因为书籍靠手抄为主,数量有限。据西方历史学家的看法,南宋鼎盛时期一年图书量的发行,就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起几十年的书籍数量,可见南宋印刷之兴旺。南宋时期,福建一些小城市,几乎条条街上一家接一家挤满了雕版印刷作坊,类似的情况也在四川成都的一些街区和眉山出现。 
             
               
              丝和茶则奠定了早期中国在世界上的文明形象。  
               
              现在转过来谈火药,中国人另一样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  
               
              真实的火药发明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的?现已不可考。现代学者的说法很多。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火药的重要成分硝石列为上品药,而且秦汉时期的方士醉心于炼丹,其中许多丹药的成分里都含硝石,所以那时已经具备了火药问世的物质条件,然而现存的文献里却找不到火药在那时出现的证明。 
             
               
              东汉魏伯阳研究了大量火法炼丹的记录,把有关的经验归纳总结在《参同契》中。他用阴阳一雌雄、龙虎一龟蛇等隐语来论述化合的原理,他谈到“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是指发生了难以控制的激烈反应。这就暗示了炼丹过程里出现的爆炸反应,因而火药极有可能在东汉以前出现。 
             
               
              南北朝时萧绮录《拾遗记》时引述《淮南子》云:“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萧绮还论述了“方毳羽于烘炉,炎烟火于冰水”是“书籍之所未详”。这似乎说明了淮南王时期(西汉前期),已有将火药用于幻术的传闻。可能在已失传的《淮南万毕术》中会有更详细的记述。 
             
               
              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一般认为,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公元808年。《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初年(公元904年)郑燔攻豫章时用“飞机发火”,是火器应用的最早记录。 
             
               
              仍然有疑问需要解决,那就是作为火药最主要的原料——硝的熬制地点在哪里?据文献记载,北宋政府曾在湖北建立硝石生产基地,大规模开采硝石,并运往汴京的兵工厂制造火药。金人占领开封以后,将全套兵工厂设备和工匠掳往华北,成为后来金与蒙古作战时的火器生产基础。蒙古战胜金以后,再把从金人那里学来的火药制造通过它的征服,带带欧洲和中亚。 
             
               
              但是,迄2003年以前为止,硝石的大规模生产地仍然未见到考古学上的证实。2003年11月末,中国地质和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江油作出了重大突破,他们在江油发现长达十几处山洞,这些山洞都是古代熬制造火硝的作坊,其中朝阳洞的规模最大,在长达1公里的山洞里,周围有面积达数百米的工作面,其中布满了硝池和灶台。专家们通过对山洞内的硝池、灶台、水槽的考察,认为当时提炼硝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初步推算出一担土可以提取8两至12两硝。此外,灶台口径小的0.6米,大的1.5米,大灶台可以满足100多人一天的伙食。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原馆长徐向东认为“我们发现老君山是与火药发明有关的文物富集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基地,这对于彻底弄清古代火药的发明和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看了探险队的文字考察报告和照片后,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能找到火药发明的物证的话,太令人振奋了”。国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长荣大为同样认为“这是重大发现,意义深远,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如果经过进一步考察论证,老君山就是中国火药的发明地,并且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开采地,那将是中国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 
             
               
              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东汉道教在的建立,直接来源于秦汉方士和巴蜀巫教。火药是道教的发明,现在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观。而作为火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当地也都一应俱全,具备了火药生产的基本条件。这就给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火药发明的来源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作者: 云梦浦  2006-3-8 20:07   回复此发言    



               



©2006 Baidu 贴吧协议 
 

                浏览次数:71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煮酒论史』评说中国皇帝
----下篇文章大话佛教东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