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华西坝的人文故事太多太多!!!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1/20

 

         华西坝的人文故事太多太多!!!
            

           

      华西副刊 管 理 员 ()
             
            生活在继续 分手不容易 
             
            农家小饭馆地处龙泉一小坡上,令我头痛的是,门前最多只能停三辆车,城里的客人们来了,每停一次车我们都要婆婆娘娘地费口舌,说好多好话,请别人让一让。客人们抱怨说:大姐你的菜好吃,但停车太不方便,馆子最好另搬个地方。我想:“顾客是上帝”,客人们说得对呀。于是,我思考一定要把小饭馆搬出小山坡。 
            那时,我男人已退休在家。他坚决不同意搬,暴跳如雷,又打我骂我,我只有躲藏,我不想与他纠缠,我想好好干一番事业。我坚决要将馆子搬出小山坡,当地村镇领导也支持我。2000年我贷款80万搬迁了。那两年,我不知哪里来的胆子,敢贷那么多钱。晚上醒来就睡不着,心想,我一个女人单打独斗,什么时候才能还完贷款哦! 
            为了搬迁馆子,男人把我那株从小苗长得脸盆粗的芙蓉树乱刀砍了锯断。我认为,他砍断的不是树子,是我十几年经营卤菜,与我相守相伴的心灵依靠。我认识不少省市文化影视戏剧界的名人,车辐先生还经常来关心我。有一些名人朋友劝我干脆离了算了,我晓得没那么简单。当然,我心里的确不能原谅他,早就下决心想与他分手。终于有一天我提出离婚,他竟如此回答我:“分手可以哈,那你的财产有我一半。”他不劳而食,我终日辛苦,却要落得如此结果,我犹豫了。 
            他一直住在老屋那边,现在已有病在身,救死扶伤看病吃药我没少花钱。如今,看他一年不如一年,我又怎么狠得下心丢下他不管?但现在这样的生活,沉重的心理负担又压得我实在无法解脱,我真的是苦不堪言!我该怎么办才好?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13 09:39 评论(0) 

            文坛是个屁 谁都别装 
            2006-3-13 星期一(Monday) 晴 

            韩寒( http://blog.sina.com.cn/m/twocold) 
              
              
            前天看了文学评论家白某的大文(此人行文严重不简洁,看得我头晕,看了一大段观点重复的文字后,发现那还是下篇,太牛了,最牛的还在后面,一看标题,还是篇简要分析),摘抄一些: 
             
              
            80后作家以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文学创作的爱好者。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其“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 
              
            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难道1966年到1976年间生的人都叫“文革类”?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 
              
            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某些人很愚蠢,对畅销书从来置之不理,觉得卖得好的都不是纯文学,读者全是××,就他一人清醒,中心就围绕着所谓的纯文学。但倘若哪天,市场抽风了,那所谓纯文学突然又卖得特火呢? 
              
            我以为书卖得好不好,和文学不文学没多大关系。行文罗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可以想象,他要写一小说,势必要花去一万字描写一棵树。小说卖不好,怕又要怨这年代阅读风气出了问题。绝对是便秘怪马桶。 
              
            比如我,我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写我所想,并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也从不假惺惺叫帮人开个研讨会之类。新书也更无任何发布会。卖得好,是因为写得好。有一日卖不好,是因为总有那天,也没关系。很多畅销书作家,写的都是纯文学。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写,都有人送钱,所以,就彻底不用考虑什么取悦读者,迎合市场,想写什么写什么。相反,很多书卖得不好的号称纯文学作家,必须时不时考虑,要加点吸引眼球的东西啊,我第80页要上个床(还得野外)啊,100页要同性恋一下啊,200页得来点暴力(必须死人)啊,400页得来点乱伦啊。评论家一看,惊了,都是人性啊,都是社会的边缘啊,都是性格的错乱啊,关心人类啊,牛,纯文学。 
             蛋,就是这么扯的。 
              
            还有,险隘的圈子意识。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谁老人家一点头,你算是进入了文坛。其实,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得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 
              
            部分前辈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我早说过,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个人,顶多带一武功差点的美女,只有小喽口罗才扎堆。 
              
            至于年轻人,文学就是认真地随意写。人能做的只有这些,其他都看造化了。文学是唯一不能死磕和苦练的东西。更不能如虚伪的大多数前辈们一样。文学的最危险境界就是,着实虚伪,但自己还觉得自己特真诚。(此文稍粗,日后改正。对付迂腐固执的家伙,就得这样。)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13 09:37 评论(2) 

            曾国藩的中国式智慧 
            2006-3-6 星期一(Monday) 晴 

            唐浩明(著名作家、史学家) 
             
            2日,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来川,给电子科大、西南交大两所高校讲演《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本报挑选其中精髓以飨读者—— 
            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  
            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  
            中国智慧之二:韬光养晦 
              
            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  
            中国智慧之三:阴阳之道 
              
            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与女或者是雄与雌、公与母,还有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还可以推导出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宇宙间和人类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对立但是互相又不能够离开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一个很伟大的发现,而且很聪明用阴和阳来代表。 
             曾国藩从此悟出什么东西呢? 
              
            他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一切好的东西可以把他比之为放在阳的范畴,那么一切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厚道别人、自己压抑,这许多方面归为阴的范畴,这样两个东西要互补、要调和。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已经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缺,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不够,这就是偏重阴的方面,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干出很大的事业,阳已经不得了,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所以他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长寿的少,所以他求阴来补,所以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使得这种平衡尽量不要破坏。 
              
            (唐浩明简介: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主席,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30卷,被评为中国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国藩》曾获得首届姚学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发行超过百万。《旷代意才——杨度》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随笔集多本。)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06 14:49 评论(0) 

            华西坝:名城之凝固的诗(之二) 
            2006-3-6 星期一(Monday) 晴 

            王跃 雷文景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口腔医学专家王翰章教授接待了英国首相希思,希思站在华西医科大学办公楼前那棵历经几十年风雨的铁树旁,举目仰望,希思说此楼以前称作事务所,又名怀德堂,由美国纽约的罗恩甫捐建于1919年。从南面打量,该楼飞檐交错,裙房对称宁静,瓦屋顶曲线俊朗,门坊上油彩重漆。屋顶有烟囱,并非排除灶房之烟,而是供西洋壁炉之用。环顾四周,皆有着宽大的窗户,以体现开放自信的追求。 
              
            在希思眼前,正门两旁各立四根粗大的红色圆柱,这仿佛有着中国皇室的风仪。原来希思是受人之托,专程为了华西坝的建筑而来,委托之人正是该楼的设计者荣杜易的孙子。当初荣杜易在设计中采用了当时的新技术——倒拱形结构,但效果如何一直被他牵挂,孙子了解祖父的心情,遂托希思前往华西坝探个究竟。 
              
            1905年,华西协合大学由英、美、加三国五个教会所创办,最早的校址在“中园”一带,既今天的锦江之南。他们在校园规划之始,采取了国际招标的形式,英国建筑家弗烈特·荣杜易以他杰出的构思而中标。大学建筑的“西风”,起于1894年,由美国圣公会创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进行翻建工程,由西方人设计的怀施堂开始呈现中西式风格,之后,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相继效仿。此种风气无疑也影响了华西协合大学的创建者,荣杜易1912年来华,他与他的兄弟一同漂洋过海在天津登陆,遍游大江南北,以后又取道北京参观了故宫,考察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精心设计,创立了华西坝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体。华西坝的建筑独成一体,有中式的外观,西式的内容,加上融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宫廷花园特色于一体,成为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博物群。 
              
            后来,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对荣杜易的心血之作作了评价。在谈到欧美建筑师在华的建筑作品时他言道:他们“开始从中国建筑之部分应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成都华西大学皆其重要者也。” 
              
            荣杜易为华西坝设计了事务所、生物楼、图书馆、广益大学舍,协合中学大礼堂以及钟楼等几幢主要建筑。他以钟楼为原点,向南向北延伸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皆在东西方铺开,形成了大约为品字形的错落有致的格局。 
              
            设计完成之后,这位建筑师便再也没有踏上过中国国土,后续工程由一位外籍教师苏维廉负责。这位酷爱体育运动的加拿大人有一个贴切的绰号:苏木匠。华西坝的许多建筑出自这位加拿大人苏木匠之手,苏的哥哥曾是加国驻华大使,他本人的巨大贡献在于那些辉煌的校舍,一个外国人可以把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理解得如此精道,又将它们如此天衣无缝地集于一身,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逝者如斯,建筑家已经做古,但那些建筑,正见证了一百年来这座城市和这所大学的风风雨雨,并演出了一台历史的大戏。到1949年,华西坝上的主要建筑增至29幢。从1907年兴建校舍之始,到2004年的今天,经历了波澜诡谲的历史风浪,这些主要建筑大都仍保存完好。 
              
             让我们走进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端详荣杜易所构筑的凝固之诗: 
              
            钟楼是华西坝建筑的精华,是一座纪念式建筑,她如今不仅是华西坝的标志,亦是成都的标志。北京因有故宫而著名,伦敦的骄傲在八十多公里外的牛津小镇上,所有的世界名城都因为她的建筑而彰显气质,因她的文化而名扬四海,华西坝、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构筑了成都的文化脊梁,正因为这些精彩的文化符号,成都才成其为成都,并永不磨灭。 
              
            钟楼,又名钟塔,美国纽约柯里氏捐建于1925年。与直冲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相比,钟楼呈现出中国式的温柔敦厚。塔基厚重,飞檐纤巧秀丽,具有中国南方的风格,钟楼内的大钟为美国铸造,这又为它抹上了西方背景。1954年,在古建筑专家左平南的主持下,对钟楼塔基以上部位进行了改建,现在人们所见钟楼与荣杜易的风格略有不同。当年,钟楼未改建之前,一位叫冷大爷的校工担任着报时的更夫,为今,冷大爷早已被人遗忘,华西坝钟楼的美国铸钟也不复使用,但是,他们所传递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历史意蕴却让人久久思索。 
              
            图书馆兼博物馆,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工会办公楼。坐落于华西坝小校门进门西侧,它与事务所遥相凝望。该楼由美国赖梦德氏捐建于1926年。房脊正中雕有饰物,乃是中国人尊崇的图腾二龙戏珠,两侧也雕有形容狰狞的怪兽。踱进正门,即可见教堂式的宽敞大厅。沿木质楼梯曲折而上,凭栏俯瞰,与穹隆连接的宽敞空间令人遥想芸芸众生叩问基督的形容。举目四望,又见雕梁画栋扑面而来的中国意境。 
              
            广益大学舍,又名雅德堂,英国公谊会捐建于1925年,现在华西坝光明路宿舍区内,为幼儿园。房脊与正檐之上雕有怪禽猛兽,双层对称的曲线让人领悟荣杜易对中国风格追求的匠心。旧时,楼旁建有一小巧的八角亭,它与大楼相映成趣。进得楼来,两旁对称的门框上的书法匾额透着几许汉民族书香味,但玻璃门窗和教室内长条形课桌以及便于学生记录讲义的别致宽大的椅子又洋溢几多西洋情调。 
              
            赫斐院,又名合德堂,加拿大英美会为纪念赫斐氏捐建于1920年。现坐落于华西坝大门进门右侧,该楼外观形制与其余楼房迥异之处是中部耸立塔楼一座,远看,只见六层塔楼亭亭玉立,三个层面的流檐齐齐向上向内弯曲,静观默察,令人想起太极图的神秘。 
            (未完待续)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06 14:46 评论(0) 

            策划大师:老跳 
            2006-3-6 星期一(Monday) 晴 

            朱晓剑(成都传媒记者) 
             
              
            老跳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搞一些新花样取乐,比如下馆子,他就搞得跟大事似的,弄得挺隆重,且花样百出,活像“同一首歌”,皆大欢喜。后来老跳在单位上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就一横心辞了职。 
              
            有天,老跳在茶馆跟我们喝茶,刚好看见报纸上登了一条策划公司的招聘信息,招策划总监,就说现在的策划水得很,那比得上我啊。我们说,可不是,哪一次活动不是搞得好,在朋友圈子里流传着这样的话:有老跳在活动就有高潮。我们就纵容老跳去参加应聘,好歹总比闲着强吧。  
            老跳的热情也一下子提了起来。 
              
            过了两天,老跳在电话中对我说他到那家公司去了,做策划总监,月薪上万。我听了一愣一愣的,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老跳居然能干这活路,真是不简单啊。要知道策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有段时间,大伙都没见到老跳,都晓得他在忙自己的事业。不久,市里搞一个大型购物活动,很闹热。据说,有数十万人去了。我也去看了看,不期然见到了老跳。他很高兴地说,兄弟,这活动就是咱搞的,怎么样??好好。我们不住地点头。老跳招呼了一下就忙他的去了。 
              
            虽然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想想,确实是这样,人家老跳脑子好使啊,干什么都不循常规嘛。自此,老跳在策划界成了大腕。许多许多的活动在等着他参与策划、实施,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老跳跟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听到他又搞成一个项目,我们都为他庆贺。 
              
            我们估摸着老跳至少是个百万富翁了。老跳骑着破自行车来找我喝茶,我有些感动,又有些纳闷儿,兴许老跳怕我吃他的吧。老跳喝茶时不停地接电话、打电话,后来索性把电话关机了。我说,你现在是策划大师了,忙啊。他说,不要看兄弟的笑话,说不准哪天就下来了。 
             老跳后来也没有下来。他搞策划,也在搞其他的活动,显然是位成功人士了。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06 14:37 评论(0) 

            甜咸叶儿粑 
            2006-3-6 星期一(Monday) 晴 

            曹汉澄(新津 公务员) 
             
            我从小喜欢糍食,如汤圆、粽子、叶儿粑等,尤其是叶儿粑。所以每年春节前,母亲总要多做些叶儿粑,好让我吃到开春。母亲告诉我,做叶儿粑的关键是糯米和饭米一定要搭配适当,如果全用糯米,则因为太软而不能成型,饭米添加多了又太硬。一般比例为饭米2份,糯米3份。 
            叶儿粑馅分甜、咸两种。甜馅用炒黄豆面和砂糖,俗称豆沙包心;咸馅用肉要肥瘦兼得,并配上青笋颗、细葱节,辅以盐巴、花椒。每个叶儿粑用鲜柑桔叶包裹上笼。馍蒸熟时,满屋弥漫着青笋、柑叶的清香,让人垂涎不已。 
            工作之后,恰好所在单位院子里有棵柑子树,于是每年春节前,我便摘下些叶片,洗净晾干后亲自做起叶儿粑来。为了让叶片不至粘馍,要抹上些香油。只是“好景”不长,没两年单位规划建筑,柑子树被砍掉了,让我怅惘不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次在成都青羊宫灯会上忽然闻到一股叶儿粑的清香,寻“香”望去,原来是小食区内的怀远叶儿粑小吃摊,于是我便去大饱了一顿口福。这样以后每年灯会我都要随同事们一道前往。其实灯会看过两次就再没多大看头,不过是光、电、声的艺术变幻而已,只是一想起那里的怀远叶儿粑,就让我向往不已。 
            有一年灯会前,我特地从果农那里要了些柑子叶片,洗净晾干后包装起来,带到灯会的叶儿粑摊前,请摊主用我的新鲜叶片做馍,以招待同事和家人。摊主非常高兴,因为他的叶片已反复用了多次,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气味。待我那笼特制的叶儿粑蒸上气时,整个灯会小食区便清香四溢,一时引来不少食客。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06 14:36 评论(0) 

            山乡麻糖 
            2006-3-6 星期一(Monday) 晴 

            张枥(南部县 ) 
              
            小贩背着背篓,用小巧的铁锤敲打着一块声音特别清脆的钢刀行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铁锤与钢刀碰撞出的声音铿锵有力,给人的感觉既像心灵手巧的石匠正眯着眼雕琢一块年代久远的花岗石,又像经验丰富的铁匠挥洒着汗水加工一件削铁如泥的利刃,还有点像刀矛时代远征归来的赳赳武夫喝得酣畅淋漓时解下沉重的盔甲。 
              
            儿时,每次那声音从遥远的地方悠悠地传来时,我便和小伙伴们像迎接远方的客人一样跑出家门去守候。当小贩的身影出现在村口的柏树旁后,我们便开始疯狂地奔跑、追逐、嬉笑。接着,一部分人去给小贩引路以防他走不到家门口而失去大好机会,另一部分人则跑回家中嚷着要父母去买小贩背篓里状如石块的麻糖。大概麻糖价格特别便宜,父母对于我们的要求一般都会满足。当他们脸上露出默许的表情后,我们就会蹦跳着向小贩招呼:“麻糖,这里要麻糖!”或者走向小贩,牵扯住他的衣角,让他放下背篓,以便我们挑选那种造型富有童趣的糖块。 
            有了生意,小贩一般都会热情地来到家门口,熟练地放下背篓,然后在围观的人群中像表演祖传绝活儿一样,先用钢刀在我们需要的部位调整方向,再刻划记号,然后用铁锤敲打刀背,直到刀刃将麻糖分割成块。 
            每次糖块在手,我总是忘记被它磕碰掉牙齿的惨痛教训。先狠狠一口咬去,然后咧嘴忍受牙齿被它震荡得近乎麻木的痛苦,再慢慢品咂。麻糖含在嘴里,感觉极像水晶或者玉石在与牙齿比赛硬度或者说在跟牙齿作迷藏。有时,我甚至觉得它们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跳舞、歌唱。那种碰撞声虽不及小贩所用的铁锤与钢刀撞击出的声音悦耳、清脆,但是却不乏美的享受——在牙齿与糖块的磨合中,一种甜得令人垂涎,美味在口齿间凝聚、散发、渗透,进五胀,入六腑,浸润每一寸肌肤。 
              成年后,我远离了故土,再也没有品尝过麻糖,也再也没有看到过都市里有背着背篓敲着铁锤,用川戏里吼高腔的声调吆喝着“麻糖哦——麻糖”的小贩。尽管如此,一提起“麻糖”二字,我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咀嚼欲望,口齿凝香的感觉也因此油然而生。 
            # posted by 华西副刊 @ 2006-03-06 14:35 评论(0) 

                浏览次数:838--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总目
----下篇文章古代死刑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