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鲁迅"还原"为文学家
作者:陈云发 发表日期:2006-10-23 文章来源:东方网
内容摘要
鲁迅孙子及一些研究者一心一意要把祖父“还原”为文学家,这恐怕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因为鲁迅的那么多杂文集就是一个坎,他们跨不过去。要彻底“还原”鲁迅,就得先剔除这些杂文,但杂文都剔除了,鲁迅还剩下多少作为文学的作品?到那时,某些“反鲁者”就完全可以给鲁迅扣上一顶三流作家的帽子,到那时,周某的“鲁迅饭”还有得吃吗?
最近,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活动中,我们突然发现有一个时髦的口号,叫做“还原”鲁迅,“还原”成什么呢?拿鲁迅孙子周某(我不愿呼出其名字)的话说,过去的鲁迅人们总是把他刻画成一亇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是双眉紧蹙严峻凝重,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因而“离开了他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文学家这样一个位置”,因而他“总觉得这样的鲁迅很空洞”,“我们(应为‘他’)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见今年8月24日《南方周末》)。10月14日,在上海也举行了一亇纪念鲁迅的报告会,这位从未见过祖父鲁迅的周某应邀大讲鲁迅,除了重复上述的话以外,还声称“鲁迅形象如果离开了他作为文学家的这个最根本的位置,这样的鲁迅是很空洞的”。(见10月16日《东方早报》)
周某的所谓把鲁迅“还原”为文学家的说法,是一伪命题。因为无论是任何时候,在中国内地对鲁迅的评价研究中,从来也没有否定他作为文学家的地位,就是毛泽东对鲁迅的一系列评价也是如此,没有说过他只是革命者、战士,毫无疑问,鲁迅从来就一直是一亇文学家,他没上过战场扛过枪,所以,这里就不存在“还原”问题。
其实,现在的某些鲁迅研究者,打着“还原”的旗号,其本质实际上要把过去鲁迅头上的“革命者”、“战士”的称号去掉,让鲁迅“还原”成为一名普通的文学家。谁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对鲁迅意味着什么?因为张资平、张爱玲甚至周作人辈也是可称为文学家的,把鲁迅“还原”得与他们一样了,鲁迅还值得普通老百姓怀念吗?
鲁迅生前曾对儿子有过嘱咐,就是不希望儿子将来当“空头文学家”。什么叫“空头文学家”?就是不关心民族国家的命运,只钻在书斋里写作,他认为这样的文学家与国与家都没有希望。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很早就放弃了小说创作,尤其是他放弃了拟议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以毕生大部分精力从事杂文写作,他的杂文从《坟》、《热风》、《华盖集》到后来的《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共16个集子,从数量上看,占了鲁迅生平最大的部分,而这些杂文,绝大多数是批判揭露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黑暗政治的,是揭露、针砭长期在封建制度下扭曲了的民族劣根性的。鲁迅的可贵之处,是他始终不受国民党政府的“招安”,不领蒋介石的津贴或补助,一直到逝世,他依然是蒋介石政府的通缉对象。而鲁迅对共产党革命者的斗争是同情的,支持的,并以成为他们的一名同志为荣,这有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和《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等为据,白纸黑字俱在,鲁迅怎么就不能称为“战士”?作为战土的鲁迅怎么就贬低了鲁迅?
当然,鲁迅作为战士自有战士的品格,他不畏压迫,始终保持独立人格,他同情甚至参与共产党的事业,但他并未“领卢布”或拿地下党的津贴。相反,他一方面钦佩毛泽东在陕北的事业,接待陈赓将军、为方志敏保存下《可爱的中国》等,但另一方面,他听命于共产党的事业,把他们引为同志,但并不听命于错误,不允许别人对他指手画脚,他有独立人格。所以,我以为如果说要讲“还原”的话,应当还原的是鲁迅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品格,这才是鲁迅真正的战士品格。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他并不一定有共产主义世界观,但他赞同并参加了共产党的事业;而同时,对共产党党内某些人的错误做法并不认同,不是赞同共产党的事业就对某些共产党领导不正确主张也唯唯诺诺,他在人格上是完全独立的,这正是他的真正战士品格,而也正是建国后直到今天共产党内所缺乏的。
鲁迅孙子及一些研究者一心一意要把祖父“还原”为文学家,这恐怕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因为鲁迅的那么多杂文集就是一个坎,他们跨不过去。要彻底“还原”鲁迅,就得先剔除这些杂文,但杂文都剔除了,鲁迅还剩下多少作为文学的作品?到那时,某些“反鲁者”就完全可以给鲁迅扣上一顶三流作家的帽子,到那时,周某的“鲁迅饭”还有得吃吗?
我一直认为,名人的后代就不一定就能正确理解名人,他们的研究、回忆大都难以准确或可靠,例如,长期在台湾生活的周某,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祖父鲁迅为何同情、参加共产党的事业并以引他们为同志而自豪的感情。同样,毛泽东的外孙女韩冬梅和胡耀邦的女儿毛妹,也不可能告诉我们真实毛泽东或胡耀邦。当然,我们欢迎周某研究鲁迅,他自己想“还原”祖父也可以,但在“还原”时请勿忘了读读鲁迅的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