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文革中的地下诗歌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0/27

 

 文革中的地下诗歌 
 

  

汪剑钊 
  

  在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历史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历史
上最黑暗的时期。自1966年夏至1971年止,各类文艺刊物相
继停刊,文学图书的出版也被迫中断,建国以后十七年来创作的绝大
部分优秀作品都被罗织了各种罪名而遭到“大批判”,整个民族的文
化进入了一个萧索时期。到了1972年,情况略有改变,出现了少
量的文艺刊物,但在江青一伙的把持下,这些公开出版物依然带有浓
重的极“左”色彩,所刊载的作品大多数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
而作,在署名方式上也通常冠以“工农兵作者”或“×××写作组”,
文学创作这一最为强调个性的活动被强行划定成集体的行为。它们或
是图解政策,进行赤裸裸的政治说教,或是制造偶像,为个别野心家
歌功颂德,或是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真实,因而,它们也往往被一
些文学史专家称之为“遵命文学”。 

  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
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
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
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
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
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
“红卫兵”。在江青一伙“文攻武卫”的煽动下,年少气盛的红卫兵
们一方面积极参加“破四旧”的活动,另一方面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创办油印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油
印的报刊的创办对他们进行了最初的文学训练,为他们集合了不少
“同志”。1967年夏,随着“文革”斗争的内容和形式愈来愈荒
诞和愈来愈残酷,不少运动初期的骨干人物,纷纷有了一种受蒙骗的
感觉,于是,自动退出了政治舞台,当起了“逍遥派”和“颓废派”。
这些“逍遥派”和“颓废派”聚集在一起,会餐、交流图书、传唱外
国歌曲、学写新旧体诗歌,逐渐形成了一个地下文艺沙龙。在书籍的
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除曾经正式出版的高尔
基、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作家的
著作以外,“文革”前出版的一些“内部读物”:拉甫列尼约夫的
《第四十一个》、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扎米亚金的《多雪的冬
天》、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叶甫图申科的《娘子谷及其它》、
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爱伦
堡的《人·岁月·生活》等;所传唱的歌曲也以俄罗斯民歌和苏联歌
曲居多,《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茫茫大草原》、《莫斯
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灯光》、《小路》、《纺织姑娘》、
《孤独的手风琴》等,以俄罗斯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
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1968年底,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上山下乡”运动,1700万青年学生先后离开城市,来到边疆和
农村,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文革”初期积极投身于运动的“红卫兵”。
艰苦的生活环境、背井离乡的惆怅和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忧虑,使得当
初叱咤风云的一代社会宠儿产生了深重的幻灭感和挫折感。在这种心
态支配下,知识青年们开始用他们擅长的文字来倾吐内心的情绪。在
这些文字中间,数量最多的是诗歌,这意味着,“文革”中的“地下
文学”,其主干是“地下诗歌”。当时,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大概就
是郭路生食指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这些诗句纯净、隽秀,带有儿童般执拗的真挚,它出现在知识青
年们普遍开始厌倦政治运动,在逆境中重新思索人生价值的特殊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
在知青中间传抄。正如诗人林莽所称:“《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
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中,人们为命
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他的另一首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对当时的那段历史进行了
定格: 

  我的心骤然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作者抓住装载着知青们“上山下乡”的列车开出北京的一瞬间,
写出了知青们抗争命运的徒然与无奈。这在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体的中
国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具有先驱者的勇气,因此,将他称作“文革”
第一诗人,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作为第一诗人,食指的创作影响了一
大批后来者,其中包括后来名满天下的北岛、江河、杨炼等。在此,
有必要提一下“白洋淀”知青的诗歌创作,根据杨健《文化大革命中
的地下文学》记载:“1971年夏季的某一天,对‘白洋淀诗派’
来说可能是个重要的日子。其时,芒克、岳重等人已插队一年多,芒
克拿来一首诗给岳重、多多看。岳重当时的反应令多多大吃一惊,
‘那暴风雪蓝色的火焰……’他复诵着芒克的一句诗,像吃了什么甜
东西。”一年以后,岳重写下了《三月与末日》,这是一首当时地下
诗坛最具现代色彩的诗歌,其中有像: 

  春天用大地的肋骨搭成的篝火 

  烧成了升腾的烟 

  我用我的无羽的翅膀——冷漠 

  飞离即将欢呼的大地,没有 

  第一次拼死抓住大地——这漂向火海的木船,没有 

  想拉回它, 

  在交给多多传看时,引发了多多对固有的诗歌技巧和写作原则的
思考,促使他把以往对理论、哲学的兴趣转向了诗歌。1973年,
芒克和多多建立“诗歌友谊”,相约每年年底,像决斗时交换手枪一
样,交换一册诗集。结果,多多完成了《回忆与思考》、《蜜周》、
《致太阳》、《教诲——颓废的纪念》和《同居》等有明显的现代主
义色彩的作品,芒克则写下了《城市》、《天空》、《白房子的炊烟》、
《十月的献诗》、《我是风》等,诗句自由、明媚、饱满,具有一定
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两人的“决斗”式写作,为后来崛起的“今天
派”诗歌留下了第一批成果。岳重、芒克、多多后来成了“白洋淀”
诗歌群落的核心人物,集聚了一批诗歌爱好者,其中包括宋海泉、方
含、林莽,它的外围人员还应包括北岛、严力、田晓青、彭刚、史保
嘉等。 

  “白洋淀诗群”是“文革”以后较早开始现代诗探索的诗歌群落,
据当事人林莽称,它的时间定位应在1969至1976年,是一个
以北京为“根”的知青诗歌群落。此前,人们常常将他们描述成完全
与国际诗歌潮流绝缘,纯粹凭借自己的灵感和体验进行写作的一群,
这并不符合事实。以“白洋淀诗群”为基础发散而成的“今天派”诗
歌,实际上是有他们的诗歌渊源的,这就是俄苏诗歌的影响。我们从
芒克早期的诗歌很容易找到普希金的影响,他的诗风常常在明快、敞
亮中隐含淡淡的忧伤,如《天空》一诗,他这样感叹道: 

  谁不想把生活编织成花篮? 

  可是,美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这样年轻, 

  你是否愉悦着我们的眼睛? 

  带着你的温暖, 

  带着你的爱, 

  再用你的船将我远载。 

  希望,请你 

  不要去得太远, 

  你在我身边 

  就足以把我欺骗! 

  后期,他的创作愈来愈接近叶赛宁: 

  月亮出来了, 

  月亮靠着一棵摇动的树。 

  雪地上的夜 

  是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 

  月亮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 

  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 

  那些从死者 

  骨头里伸出的树叶 

  在把花的酒杯碰得叮当响。 

  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操纵语言的自如,令我们
可以直接移用高尔基对叶赛宁的评价:“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
是自然界特意为了诗歌,为了表达无尽的‘田野的悲哀’、对一切生
物的爱和恻隐之心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器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芒克堪称“直接面对人的最自然的本质,抗议对这种自然天性的扭曲”
的“自然诗人”。另一位诗人多多更是俄罗斯诗歌的痴迷者,他曾经
把散见于各种书刊上的外国现代诗人的作品抄录在一个大本子上,其
中有不少俄苏诗歌,这些作品构成了他最初的诗歌营养,给了他许多
诗歌的灵感。他的第二本诗集取名为《手艺》,其典故出自茨维塔耶
娃的组诗《尘世的特征》: 

  我知道, 

  维纳斯是手的作品。 

  我,一个匠人, 

  懂得手艺。 

  集中的同名诗《手艺》是一首应和茨维塔耶娃的作品,他这样写
道: 

  我写青春沦落的诗 

  (写不贞的诗) 

  写在窄长的房间中 

  被诗人奸污 

  被咖啡馆辞退街头的诗 

  我那冷漠的 

  再无怨恨的诗 

  (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我那没有人读的诗 

  正如一个没有故事的历史 

  我那失去骄傲 

  失去爱情的 

  (我那贵族的诗) 

  她,终会被农民娶走 

  她,就是我荒废的时日…… 

  这些诗句令人想起茨维塔耶佳的《我的诗行》和《我的青春》:


  我那青春与死亡的诗歌, 

  “不曾有人读过的诗行!” 

  被废弃在书店里,覆满尘埃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无人问津), 

  我的青春, 

  我那异己的青春 

  青春!我的一只不配对的靴子! 

  眯缝起一对红肿的眼睛 

  就这样撕扯着一页页日历。 

  高傲、敏感,对诗歌艺术的敬重,是多多与茨维塔耶娃共同的特
点,这决定了前者以后者为师的契合点。除他们两人以外,“白洋淀
诗群”的很多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俄苏诗歌的影响,后来成为
“朦胧诗重镇”的北岛,早期的诗歌也有浓重的俄罗斯情调,据说,
他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叶甫图申科的《娘子谷》,而他作品中所流露
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回答》、《宣告》、《结局
和开始》、《一切》,代表着普遍的社会良知,向非人道的政治发出
了不满和抗议。国内不少论者在评价朦胧诗的时候,较多地将目光集
中在诗人们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的借鉴,在评论的过程中往往涉及
象征、暗示、隐喻、意象、通感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相对忽视了朦胧
诗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它们与俄罗斯诗歌的联系。事实上,
朦胧诗人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吮吸着俄罗斯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莱蒙
托夫的诗歌乳汁成长起来的。如同普希金抨击沙皇专制统治,歌颂十
二月党人的精神一样,北岛们的诗歌也渗透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道德
热情,面对“文革”期间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太阳的名义,黑暗
在公开地掠夺”,勇敢地说出“我不相信”,而他们在诗歌中所表露
的怀疑主义,并不像有的论者以为的那样,是什么“颓废”、“悲观”、
“消极”,等等,实际上,他们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疑情绪,恰恰
证明了他们对所持信仰的认真和负责,倘若我们能更深入地去品味整
个“今天派”的作品,便不难发现他们充盈在诗歌中的理想主义和英
雄主义精神。他们希望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而在人性遭到蹂躏的时代,这普普通通的人正是“当代英雄”。也正
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北岛和他的诗友们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当代诗
歌史上政治抒情诗的高峰之一。 

  (摘自《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
漓江出版社1999年3月版,定价:12.00元。广西桂林市南
环路159—1号,541002)

    

                浏览次数:83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关海庭 “文化大革命”中“三结合”的台前幕后
----下篇文章文革文学作品出版概况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