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话说文革文学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0/27

    66网络学院 >> 小说书库 >> 争鸣文学,评论 >> 小说正文 

   话说文革文学 
 
作者:醉卧沙丘   

      

    在浩繁的文学史星空里,文革文学只是一颗很不起眼而黯淡的星星,黯淡的光辉似乎丝毫引不起世人仰望的兴致。十年文革本是一场噩梦,让人不堪回首。而作为一直被历代统治者阐释为“经世致国之用”的文学,在此时更是登峰造极,很难寻找到文学的独立功能与应有归宿,文学已沦落为政治的“工具”,承载的是“道学”,而不是“人学”。要话说文革文学,就无法撇开“文革”,谈“文学”,也就无法撇开“政治”谈文学。 

    文革文学是十年文革时期这一历史范畴的特定产物,是政治在“文学”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升级”。文革十年,是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遭到极大破坏的十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于文学来说,固然也难逃厄运。这十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文学产出最少,精品最少的时期,尤其能引为“经典”的可以说是难寻“沧海一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文革”十年政治的极不正常,也当然造成了文学的畸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的案头文学不再是“鲁郭茅”,而是“马列毛”,至于毛主席选集更是“春风遍野”,此时之学不得不号之“罢黜百家,独尊毛学”,毛选不是被奉为“经典”,而是捧为“神典”,无所不能。此时的文学谈何“百家之鸣”,不过是“一家争春”而已,文学已不是“人”的文学,而是“神”的文学,文学已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而是“毛选”的文学。试问,一鸟鸣,能引百花放吗?一枝放,能争万家春吗?毋庸置疑,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毛选”算不上“文学”,充其量是“哲学著作”而已。但是,“毛选”的滥觞,却引来了“文学的颂歌”,从小说、诗歌、戏剧都无不是颂“文功武德”的道具。“颂歌”的 挥霍,“样板戏”的汹涌,能是文学的尊严吗?能有文学的繁荣吗?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当然,不止我认为,事实就是证明,文革十年,称得上真正有影响的文学不到30部,而这不到30部的作品中,有大部分是在文革前已完成文本的创作,只是在文革期间出版.浩浩中华,堂堂十年,烁烁人才,却只创造了如此少的文学作品,这不是文学的悲哀,文人的悲哀,中国的悲哀吗?故此,"毛选"的方兴未艾之时,就是文学的悲鸣之日. 

    第二、政治上的“虎奔狼突”,文艺上的“黑线专政”,摧朗朗乾坤为婆罗地狱,化一枝狼毫为万攒毒箭,使千百万文坛健将系身冤狱甚至命赴黄泉。胡风入狱,九州共愤;老舍冤死,万鬼同悲。而在文革十年,“焚书坑儒 ”式的惨案又何其少也!张贤亮、高晓声等作家被迫停笔二十余年,这对作家来说,岂不是“大辱,大悲”,但象张贤亮、高晓声遭遇式的作家又何其不多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正是千百万文坛健将或死或伤,才有“颂歌”的肆虐,才有文革文学的一片“荒芜”。文人不能致其所用,又何来文革文学的繁荣,那除了“百家呜呼,百花败乎”的结局,又能如何呢?然而,在文艺“黑色路线 ”框架束缚下进行创作的作家,我们又怎么能冀望他们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呢?就算我们有所冀望,一个被时局牵着鼻子而随波逐流的作家,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吗?能对他们有所冀望吗?假设洪水来了,你能冀望洪水发慈悲不把你卷走吗?这仍是毋庸置疑的。试问诸君,你们又几人去翻阅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呢?为什么这么千万个不愿意呢?那是因为那都象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没有丝毫的艺术吸引力。你会对一件毫无创意的陶瓷或其他“艺术品”感兴趣吗?不会的。并且文革文学作品中的“文革”流毒还不少,比如文革的冒进、僵化、偏执等等不一而足。刘心武在其伤痕小说的发轫之作《班主任》中就创造“谢惠敏”这样一个深受文革流毒的文学典型形象,这不正是对文革文学的很好鞭挞吗?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当代青年愿意去继承文革文学的流弊,文革文学之流弊,就如文革之弊,猛于虎也。 

    第三、政治上的高压,文艺上的“黑线专政”,使得骨子里还淌着人性之血的部分作家和知识青年,转入地下创作。万枯之中一点绿,这就非这时期的“地下文学”莫属了。但由于力量的薄弱以及大部分优秀专业作家被打倒,地下文学也根本无法挽回“文革文学”的颓废之势。“地下文学”如果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消除了文革文学的奴性和文人的奴性,除了文学史上的意义,至于其艺术的价值就实在不敢苟同。而文学的真正价值则在于其艺术的表现力与生命。而这一点则也是地下文学所普遍缺少的,并且“地下文学”大多数是以“诗抄”的形式,而诗对艺术的要求更高,故而要达到高度的艺术性,这是“地下文学”无法企及的。何况文学都要“地下”的形式出现,更说明了这是文学之大不幸,文人之大不幸,中国之大不幸! 

    “历史千秋功与过,留与后人评说”。故此,综上所述,我认为,文革文学弊大于利,其弊之危害不仅损害了文学的价值,更是对文学的践踏!希望文革文学能给后来者留下史鉴之用,不再重蹈覆辙。

  

                浏览次数:74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文革文学研究文献选录
----下篇文章文革对中国文化的狠棒和紧箍咒《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