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往事回眸第七章:蜀光中学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0/14
    
            
首页  东拉西扯 博客文学 博客日记  情感世界 博客幽默 博客贴图 网络情书  漂泊网志  IT科技  财经商道 体育竞技  
  
往事回眸第七章:蜀光中学  
  
   
作者:萧似男(笔名:七叶一枝花)

(1) 伍家坝                  

1943年冬从财神庙小学毕业后,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私立蜀光中学的1944年春季班。当时自贡市除了河底下公园附近一所叫培德女子中学属教会所办外,一共只有三所中学,全属私立,即蜀光,旭川和剑南。旭川校址在贡井,剑南初级中学的校址在凉高山。蜀光和旭川则是完全中学,即招收高初中共六个年级。蜀光中学校址在自流井伍家坝。它不仅在本地算第一流的中学,而是和重庆南开中学并列,驰名全省和整个抗日后方,是许多有志的青年学生向往的学府胜地。自流井周围县份的有钱人家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蜀光中学念书,为此学校修建了住宿生宿舍,使外地学生家长不用担心子女的食宿问题。 

在到处都是坡坡坎坎,大小山丘起伏不平的自流井丘陵地带,离市区不远的釜溪河畔,天赐平地一片,叫伍家坝。蜀光中学就兴建在这片平坝上。在我所到过的大文堡,凉高山和贡井几个大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大的坪坝。 

财神庙小学是在大安寨的东门外。站在东门的灰坡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对面久安寨半山腰的那座庙宇。从我家门口算起,到学校大门大约半华里。用不到15分钟就走到了。蜀光中学在南门下。在万里晴空的白天,站在南门口一眼望去,在流经市区那条小河的右侧和三面此起彼伏的小山峦中,耸立着一个建筑群,它就是釜溪河畔的那颗明珠--蜀光中学。在明月高照的夜晚,校园各个角落的电灯光勾画出伍家坝的迷人景色。一直到1950年,我上蜀光中学那些年月,自流井的住户基本上都用清油灯照明。全市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大片的电灯光。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从河底下观看端午节龙舟回来,她看到学校的夜景,形象而又风趣地说,那里像是一排排的鸽子笼。她指的是蜀光中学教室楼和宿舍楼的电灯光。我上蜀光后,晚上在家自习是在清油灯下,住宿生早晚自习则是在电灯光下。 

尽管学校近在眼前,但是如果步行到达,大约有三华里路程。从我家出来绕过碾米房到新财门,走上贯穿东南门的大道,路过同发公和侯五娘的豆腐店,沿着横穿左右两旁的住宅围墙大道继续往前走,过一个漆黑的小道,人们叫它黑龙江,因为白天都几乎一片漆黑。从我有记忆时起就知道这段路的这个名字,那时我还没有学过地理。从黑龙江走到王慕桃院宅门口再到达康济仓,继续往前走大约500米到达南门。这段路程比从我家门口到财神庙小学还要长,超过半华里路。 

出南门后,有两条路可通向伍家坝。一条是沿着大约1000米的半环山石板大道衔接上贯穿自流井四大区的交通干道。它从凉高山起经过大文堡到河底下再到贡井。所有的板车,黄包车都从这条大道通过,徒步也必须靠它。从山寨下来接上干道后,向左走大约半华里到达关门前。这段路陡立地逐渐由高变低,板车很多,步行很不安全。那时从大文堡搬运包装好的食盐到河底下全靠人拉板车。在这陡立的大约1/3华里路程的干道上,板车工人拉着满载上千斤的食盐,只能双手握住车把手,而双脚腾空可达1-2米高,依靠惯性作用冲到关门前。关门前是位于大安寨脚下干道的一个中间站,就像后面将要提到的五十梯一样,是指干道的一小段。板车到达关门前,由于冲力太大常常控制不住而翻车,工人被压在板车下致死的事故不时发生。在关门前,干道分叉,右侧是干道的延续直达河底下,左侧有一条约1.5米宽的叉道是我们到伍家坝必经之路。 

另一条到伍家坝的路是出南门后,走大约40米高的陡立山路,直达关门前,接上干道的分叉。我主要走这条路上学,既省时间又安全。 

从叉道到学校这段路我早已深印在记忆中,至今闭上眼睛沿途的房屋,山丘,树木,小道就呈现在眼前。解放后的各种修建已使它不复辨认。1984年我曾回自贡,我当年天天上学走的那段路早已面目全非,关门前已经是火车站了。 

叉道的开头左侧地势较低,建有几座两层的住房,是盐管局中层职员的宿舍。我的同班同学,湖北人,琚光一家就住在这里。往前走,是一家姓卢的独院,他家大儿子叫卢天祥是二哥的同学,小儿子卢正祥和我同年级。卢家这座独院依山而建,从他家门出来大约有1000米的上坡路一直延续到经理公馆。所以这条叉道一面环山,另一面栽了大约1000米长的一排槐花树。槐花树下是一段干枯河沟。在坡顶的右侧有一座洋房,叫经理公馆,是川康盐务管理局局长兼蜀光中学校董缪秋杰的官邸。从这里向左转一个直角,继续走下去约半华里,再向右转一个直角,又走大约半华里,才到达蜀光中学的校门。从经理公馆起,小道的右侧直至校门是一排槐花树,左侧,因为是依山,同时有断断续续的零落的小住房。仅在距离校门最后半里路的左侧种了槐花树。它和右侧的槐花树形成一个槐花树的林荫道。 

从河底下到伍家坝上学的走读生,也要步行相当长的一段路。住在市区的同学,她们要穿行河底下的上街,正街,到达沙弯,沿着河边走到釜溪桥,再走到五十梯。和关门前一样,五十梯也是干道的一个中点,因为干道很长,人们给不同的节段取了名字。 

沿釜溪河畔干道的一个分叉处下50级石梯,是学生到伍家坝必经之路。因为石梯不多不少,刚刚五十梯,故名。我记得五十梯是我已经在蜀光上学后才开始修建的,因为我曾看到它修建的情况以及落成后新奇地第一次爬上崭新陡立的石梯,走到河底下。虽然在第一次爬石梯时已经确信它是五十级无疑,但是,每次只要路经石梯,仍然要故意计数一番以逗乐。石梯的最高一级和干道平齐。从伍家坝方向爬石梯,它的左手是一个新开的饭店,我记得它开张宏发的那几天,我们曾结伙光顾过,除了饭菜,面条包子外,饭店门口两口大铁锅里从早到晚竖立起热气腾腾的牛肉蒸笼笼屉。从这个饭店起往河底下方向,是一排沿干道而建的平房,它们背向釜溪河。这些平房除了商业用途外,也有纯居民住房。这片平房一直延伸到釜溪桥。 

釜溪桥也是我在蜀光上学后才修建的。在这以前,到河对面全靠木船摆渡。河对面有一个蜀光中学附属小学,通称东新寺小学。学费很贵,人称贵族小学,我只听说这个小学从未去看过。因为和蜀光中学的办学精神一脉相承,教学质量在自贡的小学中手屈一指。从蜀光九十周年校史资料获知,著名教育学家南开大学校长和重庆南开中学兼蜀光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居然屈尊兼任一个小学的校长,足见其热爱教育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我二舅的子女都是从那个小学毕业后上蜀光中学。但对一般家庭的子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五十梯的底级是那条通向伍家坝的濒河路的起点。这条路大约和我们从大安寨大文堡来的那条路一样宽。它的右侧是釜溪河,在路和河面之间有一片泥沙地,几乎终年都种植着韭黄。这条路的左侧是高低不平的小丘,小丘背后就是经理公馆。因为是河边,没有植树。但是快到校门前几百米处,开始种植槐花树,而且和我们从大安寨大文堡走来的那条路汇合前,左右两侧也种了槐花树,因而在这里形成一个由三排槐花树构成的两条林荫道。 

以上是到伍家坝的主要两条路。除此之外,住在东新寺远离市区一带的学生,仍然靠摆渡过河上学。

 (2)校园风光 

    无论从大安寨大文堡方向,还是从河底下方向到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前的一个大花坛。校门开在左手一侧,面向釜溪河,河边是一排槐花树。 

校门是左右两根大约两米高的正方形柱子,实际上并没有门。柱子是用砖砌的,外面是水泥本色。在右侧的柱子上用行书竖起写的“私立蜀光中学”六个大字,在这六个大字的左下侧是书写人于右任的草书签名。由于我从小受到书法的熏陶,看到这几个字,就感受到这是一座学府,闻到了从这里散发出的书香。根据自贡档案记载,这个校名是在新校址落成后,张伯苓先生请国民党元老,当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的。 

从财神庙小学到蜀光中学,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满足。校园内到处是花坛和树木。春天后山的七里香,大操场和林荫道之间的玫瑰花园,花香扑鼻,花坛里种的花随季节不同。更有甚者,蜀光还培育了自己的校花,白色细花瓣托着紫罗蓝色的花蕊。我们穿校服时带的领巾就是两块三角形的布折叠而成,一块是白色,折在外面,另一块紫罗蓝色,折在里面,和校花一模一样。 

学校的一切建筑都是卧砖的。从校门进去是一条大约两米宽的用卧砖砌成的大道,它直通向学校的办公大楼。这是一座两层楼房。几级石阶上去是大楼大门,进入大门后有一个大约4X4米的厅,水磨石地板。大厅尽头是一堵半圆形的墙。厅和墙之间是过道。从过道向右走,通向校长办公室和教务处。校长办公室很小,只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上学六年,我只在初三下学期进过校长办公室,所以看到它的俭朴设置。那是韩叔信校长召我去训话,因为我发动了同班同学罢课,并私自离校不参加降旗仪式以抗议男生部一位语文教师被迫出走。教务处比校长办公室约大十倍。一张半月形的大半人身高的木头条桌把教务处工作人员的办公桌围在里面,学生办事站在条桌外面。从大厅尽头往左走是训育处,事务处的办公室。学生交学费,住宿生交住食宿费必到事务处。 

大厅尽头这堵墙背后是大礼堂的讲台。从教务处和训育处各有一扇双开门通向礼堂。礼堂这一个半圆形的讲台也是游艺活动的戏台。孙中山先生的遗像高挂在讲台后墙的正中。礼堂里有五排黑漆折叠长桌凳,每张桌凳可以坐4-5人。整个礼堂至少可以容纳1000师生。礼堂左右长边的正中各有一扇双开门。女生主要从音乐教室一侧的门进出,男生则从相反方向的侧门进出,他们也常从办公楼里的两道门进出,因为男生部靠近办公大楼。 

办公大楼顶上是图书馆,馆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诗歌和散文集。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家春秋;鲁迅,老舍,朱自清,曹禺等人的著作,唐诗宋词,不胜枚举。外国名著有莎士比亚全集,哥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果戈里,大仲马,小仲马,迭更斯,萧洛霍夫等人的著作,以及拜伦诗集等。还有报刊杂志。礼堂顶上是几个阅览室,可以在这里准备功课,也可以在这里看小说。学习讨论会,辩论会也常在阅览室进行。 

礼堂右侧外面有一座一层楼房,其间有花坛相隔。这座楼主要是音乐教室,乐器室。医务室占据背后的一排房间。这座楼房前面是一个大花坛,和法国梧桐树的林荫道衔接。 

学校招收男女生,所有辅助教学设备男女生公用,但是男女学生分开上课。宿舍当然是分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从大校门进来通向办公大楼的两侧是楼房。右侧是两层的男生部教室楼,左侧是两层的男生宿舍楼。大道和两侧楼房之间是相当于楼房高度的大花坛。花坛和大道之间有一条阳沟。男生教室楼一层是初中教室,二层是高中教室。男生部教室楼是长方形,有三道门,中间一道大门正对着男生宿舍耧大门,短边各有一道门,一道门朝向音乐教室,另一道门朝向釜溪河。这两道侧门把教室分成两排。朝向校门的侧门穿过大道,是一个花坛。花坛的外侧是一条小道,小道外侧背向釜溪河有一个小店,主要卖文具,后来又增添了小点心。 

男生宿舍耧的底层是食堂和厨房及其辅助性房间。除了这座和教室楼面对面的宿舍楼外,在办公楼的左侧一角上还有一座三层楼的男生宿舍楼。男生宿舍楼面向学校大门一头有一条大道,外侧一排花坛,花坛的远端是一排平房,它们把学校从右侧围起来。这些平房是单身男教师的宿舍。 

男生部教室楼的另一侧,朝向大操场。在教室楼的窗下是林荫道,林荫道的两侧栽的法国梧桐和修剪整齐的万年青,这条林荫道通向音乐教室方向,和从办公大楼前的大道衔接后,向右延伸,沿着山坡一直通向女生部。右侧林荫道外边是一个大操场。林荫道和大操场跑道之间也是花坛。在音乐教室那个角落的林荫道外侧和大操场跑道之间是一片玫瑰花园。 

男生女生均从大校门入校。男生一进校门,教室就在眼前。 

女生进入大校门后,必须穿过男生部教室楼外侧这个花坛和文具店之间的一条小路,踏上依山的林荫道到女生部。 但是我们很少走林荫道,而是抄一个捷径,就是对穿大操场的直角,到达女生部前面的花坛。男生有时站在教室里看着女生路过,有些调皮的男生,给一些引人注目的女生取了外号,从窗户叫她们的外号。 

一个400米的跑道把大操场围起来。靠河边的跑道外侧有一个旗台,我们每天升降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时,人人立正,目视国旗升降。操场里有跳远的沙坑,撑杆跳的支架,跳高的支架,几个高低杠, 也可以在操场里掷铅球和铁饼,扔标枪。大操场的外侧,面向釜溪河,有一片芭蕉树,男生厕所隐藏在芭蕉林中。 

跑道远端短边是风雨操场。里面有木马,翻跟斗的鬃垫,还有一排木架,木架上有很多横棍,我记不得叫甚么名字了,总之是用来锻练身体用。下雨天,安上活动的篮球架和排球网。风雨操场一侧面向河边。内侧外面是固定的排球场和篮球场。 

在球场和风雨操场的远端是一个标准尺寸的游泳池,定期换水。有一排更衣室,男女分开,有淋浴,供入池前和游泳后冲洗。 

在跑道和林荫道中间有一间单层平顶小屋,专为花工贮存工具而修。初中时有一年的运动会,我完成了自己的运动项目后,加入到啦啦队,和其他同学站在平顶上为运动员助兴,由于人太多,屋顶倒塌,瞬息间我们被送到医务室,一个个不是嘴唇咬破了,就是脸上几道伤痕,个别同学伤势较重,因为被工具碰伤。我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因为在倒塌那一瞬间,有点丧失意识。夏君厚医生告诉我们说,平房倒塌了,我们被送到校医室,他忙着为我们洗伤口和包扎。这座平房修复后,学校不允许再上屋顶。 

校门前的大花坛外侧有一个小码头,几级石梯通向河边。这里有数十只小木船拴在河边。有一个工友,专司管理船只。学生下课后凭证件一次可以租用船只两小时,在釜溪河里荡舟游玩。因为学校是依山而建,而釜溪河是从学校背后流经到校门,这部分略有三面环水之势。从男生宿舍背后也可以到达釜溪河的背侧,有些男生晚上到后山河里游泳,就不必从校门出入。我们在校门口租借了木船,荡游到山后,有的同学可以在后山下船后,翻山回校。留下一两人把船驶回管理处办理交还手续。因为一只船最多只能乘坐5-6人,如果全班一起出来划船,我们就形成一个木船队,在釜溪河里追逐游玩,有时还拿一些小物件坐在船上洗涮。 

大礼堂,音乐教室楼,和女生部都是依山而建。林荫道依山一侧,在音乐教室和女生部中间有一条几十级的石梯,可以直达山顶。春天满山的七里香盛开,香气满园。山顶上有几座建筑物,是蜀光历届高初中毕业生给母校留下的纪念物。其中以思蜀亭,惜阴楼和敬师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因为它们的名字意义深刻。思蜀亭是1941级,即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修建的纪念物,我确切知道历史老师曹贞固就属这一届。敬师碑是1944级修建的,惜阴楼是1945级修建的。 

最近我读到90周年校庆史,才知道1950级以前的各届蜀光高初中毕业生多是以义演来筹措经费,留下了他们对母校和师长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我看到不仅高中毕业生,而且很多级的初中毕业生也通过义演筹措经费修建纪念物,我感概万分。那时的学生因为深受几千年尊师重道优良传统的影响,年仅十五六岁就知道感激和怀念给自己传道授业的师长和学校。这样纯真的师生情谊发人深省和令人敬佩。这种精神在蒙受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今天再难重现。 

我读了90周年蜀光校史后深感教育事业要复兴,光荣传统要继承,所以把校史第104页上关于1941-1949年间历届毕业生留念的详细记载转抄于后,以表示我对校友的崇敬之情。高中第一班,即1941级义演“国家至上”等筹措的经费不仅修建了思蜀亭而且设立了自然科学奖金基金。1941级初中男第18班和女第13班留下了“日晷”为纪念。高中第二班义演“雾重庆”修建了“公能台”并设立了文学奖金。初中1942级及男第19班和女第14班义演“前夜”修建了“公能路”。1943级高中第三班义演“精忠报国”, 

设立了“文学、体育奖金”和“社会科学奖金”。高中第四班,即1944级修建了“敬师碑”并设立了“秉均数学奖学金”,刘秉均是一位不幸车祸遇难的数学老师。高中第五班,即1945级义演“岳飞”修建了“惜阴楼”。高中第6班,即1946级义演了“离离草”,可惜校史上没有注明他们留下的纪念物。高中第7班,即1947级,义演评剧,为学校图书捐款并设立了“自然科学奖金基金”。初中男26班,班鹰瞵社提供了时事献金。高中第8班,即1948级,做了图书捐款。高中第9班,即1949级,修建了从“思蜀亭”到“敬师碑”的碎石路。我毕业那年正值解放前夕,那时的心思主要在迎接解放。把历届高初中毕业生的优良传统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个优良传统就断送在我们1950级,我感到无比内疚,更无法填补心灵上的损失。以后半个世纪,蜀光和全国的层层学府圣地都一样惨遭浩劫,使培养忠孝节义的英才圣地,百年树人的冶炼熔炉面目全非。特别是文革后期搞的所谓“教育革命”,诸如荒诞无稽的什么“上管改”,几乎可以说是挖掘毁坏了我国几千年办校育人的精髓。 

(3) 女生部大楼 

林荫道从女生部大楼起中断,但是在大楼尽头又出现,并把大楼从外侧包围起来。大楼门前石阶下是一条和林荫道等宽的大道,大道右侧很多小花坛,用砖头尖角砌成。每个花坛内种的花都不一样。走读生大多很早到校,她们和住宿生在花坛小径间走来走去,背诵着英文单字和中文诗词古文或散文。 

女生部是一座英文字母U字形的两层楼房。U字的底部相当于大门,进女生部大门要上几级石阶。大门右侧是一间很小的传达室,里面放了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一个铜铃放在桌面上。传达室右手边往里有一间小屋,是传达室工友的宿舍。他除了上下课打铃,接待课余来访学生的客人外,也负责早晚开门和关门。传达室及工友宿舍相对应的大门左侧,是女生部管理组组长董英的办公室,同时也是到女生部上课的男教师课前课后休息的地方。女教师住在女生部大楼内,她们下课后大多回到自己的房间。 

大楼左侧和右侧之间是一个很宽的过道。过道右边墙上,也就是工友宿舍的墙外面正中有一面大镜子,专为师生进入教室前整容用。每天早上,尤其是星期一,周围为住宿生洗衣服床单的农民,把洗净的衣服被单送到这里来各自认领。但上课前她们都必须离去。过道中间有一道门,走下几级石阶是一个天井,它把女生部分成左右两部分。 

教室主要在一层楼的右侧。一条大约1.5米宽的走廊把右侧分成两排,靠天井的一排为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教室。除了食堂和盥洗室地板外,楼上楼下全是硬木地板,全都上了深红色油漆。教室宿舍门窗全是黑漆漆成。教室很高,每间教室有前后两扇门。窗子与教室等长。一张嵌入墙的黑板和教室等宽。我上学第一天看到的桌椅几乎都是全新的。课桌第一排正中是老师的讲座。只有一张桌子,没有凳椅。 

从董英办公室向左,即大楼的左边,有两间单排的教室。1950年解放后高三男女生合班上课,分别为高三文组和理组的教室。教室尽头以一道门为界,往里走是学生食堂,食堂里有很多餐桌和条凳。因为食堂很高,大楼的这一部分没有二层。食堂后面是厨房。 

大楼右边外侧一排教室下是由法国梧桐树和万年青组成的林荫道。林荫道的外侧是一个垒球场,垒球场的远端是几个排球场。这些运动场的远端是有家眷的老师宿舍。一家一门的平房,各家彼此相邻。这种宿舍有好几排一直延续到当时的自贡工业专科学校。 

天井正中是一个和右侧教室等长的约1.5米宽的通道,通道两旁是花坛。右侧花坛和右侧教室等长,里侧教室窗户开向花坛。左侧花坛略短,因为厨房有一道门开向天井,从而把花坛缩短。天井的远端有一个大盥洗室,里面有很多三层木架,两个人面对面使用。木架上层放牙具,中层放脸盆,肥皂和香皂通常扣在脸盆下。洗脚盆放在最下一层。 

在盥洗室靠山的一侧是一间浴室,里面分成两排,每排有4-5间隔开的小房间。从厨房的墙壁上开了两个口,接出两根木头管子,一根走热水,一根走冷水。有一个小窗户,一个工友专司放水,冷水热水个人自便。当时没有金属管道的自来水。 

从天井到盥洗室先要上几级石阶,石阶上面是小片过道,然后才是盥洗室的大门。内侧最后一间教室出来,到盥洗室之前,又有一个小天井,一道小门出去拐左手,沿着盥洗室的后墙和右侧一个小丘之间有一条路,往后山方向走到脚下,再上十几级石阶就是女生厕所。它的前后也有芭蕉树掩护。所以下雨天女生上厕所常常要打湿衣服。 

 盥洗室背后的小坡上有一座平房,其间有一个厨房和一间教室和课桌。这座房子是专门为女生上家事课而设,高中女生每周有一节家事课,学做各种小糕点和装饰房间。 

 上二层楼,有三道英文Z字形字母的楼梯。分别位于工友宿舍背后和一年级教室之间,董英办公室后和单侧高中教室之间,以及单身女教师宿舍和通向盥洗室过道之间。二楼全是住宿生宿舍。除了两间贮藏室和大门顶上一间房间为体育老师万美恩用外,其余全是卧室。卧室也是两排,走廊和一层教室走廊等宽。 

每间卧室里放了12张和单人床一样宽的木板,用两条长凳架起就是床。每个学生只许放一口箱子在床下。白天每个人的被子必须放到储藏室。床上只许放一床垫子,用白床单包好后,要用两块木板把白布床单和里面的垫子夹成直角。一眼望去,每间卧室都很整齐。每间宿舍门口墙上挂了一个架子,上面是每个人的名字。每天老师检查床位,根据清洁和整齐的程度,给予美和劣的评价。美又分红美和蓝美。用木头雕刻的美字和劣字,盖上印泥,在每个人的名字一栏逐日记下评价。如果全宿舍每个人一周都获得红美,这间宿舍就要获得一个圆形的流动奖牌,在周会上由主管事务的校长宣布,室长代表大家到讲台前领奖,拿回宿舍悬挂在宿舍大门上面。 

一层楼教室走廊的末端有一道门。这里形成一个小区域,先是一个较宽的过道,一道大门开向林荫道,里面一道门开向盥洗间,然后像两排教室的延伸,左右各有八间房间,七间是单身女教师的宿舍,一间为女生部的女工友宋妈放清洁工具专用。 

(4) 校训校风 

我有幸于1944年考入的蜀光中学,是在著名教育学家张伯苓先生接管六年之后,张先生奠定的教育方针已经得到贯彻并日臻完善;继后他又委派了著名教育学家南开中学校长喻传鉴兼任蜀光校长;随着抗日流亡教师云集四川,师资力量空前雄厚的极盛时期。张伯苓以名扬中外的南开中学为模式,以“公能”二字为校训,全面严格培训学生,注意发挥学生“尽心为公,努力争能”的自动性。使蜀光中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一跃而为大后方的名牌中学。 

蜀光的校训悬挂在大礼堂讲台正面的墙上,左侧白墙上悬挂了一个“公”字,右侧墙上挂了一个“能”字。 每个字直径约为60公分,红色。蜀光也有校歌。因为蜀光和重庆南开是姊妹学校,重庆南开是抗日战争期间从天津南开迁入四川的,所以蜀光的校歌和重庆南开的校歌都沿用了天津南开的韵调,只是因为所在地理位置不同而又所改动。蜀光校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沱江之滨。釜溪之津。巍巍我蜀光精神。汲汲锓锓,月异日新,发挥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亦铸亦淘,文质斌斌。沱江之滨,釜溪之津,巍巍我蜀光精神。听说天津南开校歌的歌词是渤海之滨,海河之津。重庆南开校歌的歌词是长江之滨,嘉凌之津。歌词的其余部分完全一样。仅为巍巍我南开精神。 

每次周会结束时全体师生员工起立高唱校歌。以使我们牢牢记住蜀光精神,时时刻刻以蜀光精神来要求自己。记得1983年,高中毕业后30余年,我回四川后第一次和在蓉的蜀光同班同学聚会,我带头唱起校歌,犹如回到了当年的学校生活,心情激动无比,不禁热泪盈眶。年轻时对校歌歌词的理解和体会很肤浅,在社会上磨炼了几十年之后,才体会到校歌歌词涵义深刻,若能句句做到势必为一个完人。足见张伯苓先生对学生的殷切厚望。 

每周星期一早上,全校师生员工在礼堂举行朝会。先是全体起立齐声高唱国歌,然后跟着校长背诵总理遗嘱,传说总理遗嘱是汪精卫在总理临终前起草,总理过目后认可的。我至今还能背诵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背诵总理遗嘱后,校长对上周学校的教学,学生纪律,行政管理进行小结。如果上周有各种比赛,宣布获奖名单并发奖。每学期各个年级都有各种各样的比赛项目,大多数比赛都在大礼堂进行。中文和英文都有作文比赛和书法比赛。我都被老师推荐过参加,而且得过奖。高一英文的朗诵比赛我是班上的代表,记得是高声背诵林肯的独立宣言。由于父亲在我比赛前突然生病了,我不得不放弃比赛。此外,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和化学也举行比赛,田径运动会也是每学期都举行。这种比赛,除了个人项目外,有很多集体项目,如接力赛,障碍接力赛,跳高跳远,撑竿跳,我至今记得一个男生叫吴建总是得撑竿跳的冠军。他的妹妹后来和我在川医同事,儿科医生。这些智力和体力的比赛活动都体现了校训“公能”的精神,并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进取心。 

蜀光废黜了对学生的体罚。不仅没有过打学生手心,也没有罚过站立。甚至连重话也没有说过一句,更不用说对学生训斥了。老师从没有把成绩差的学生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使之感到羞辱。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上进。我在班上根本不知道每个同学的成绩,而是出自本能和一些好学的同学交往多些,在自己的思想上没有歧视比自己差的同学。老师也从不在课堂上点名表扬个别学生,而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她受到了表扬。只要有书面的作业,老师都要利用这种机会,表达他们对学生的肯定,譬如作文和数学的批语。张妈妈以100满分给予33个生字全对的学生以奖励。仅仅一分的奖励就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我这一生从没有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至今仍把学习当成乐事。

因为教育有方,师生关系不仅融洽,而且学生真是由衷地尊敬老师。那时我们每到学期终了,就要请老师留言,实际上等于是请老师给自己做一个鉴定,指出前进的方向。老师们都有习字的训练,所以不论是音乐,体育,数学,地理这些非文学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付体面的书法。在文具店里卖一种纸张很厚的96开的小册子,专门为学生请老师题字用。我记得各年级老师对我的题字有:有恒为成功之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循序渐进;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戒骄戒躁;包括校训“一心为公,努力争能”等。就是因为受到了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精心塑造,在教育园丁的精心培育浇灌下成长了整整六年,公能精神贯穿在我大学的学习中和随后的工作中,照耀着我前进,使我感到不断进取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是生活的真正动力。 

从高一下学期起我住校。我们每天清早一听到惜阴楼的钟声,马上起床,迅速把床位铺好,把被子送到贮藏室后,跑步到大操场列队作早操。通常由体育老师万美恩带领,有时由体育主任刘世藩带领,他们站在旗台旁边面对满球场的学生,施行口令。早操完毕,回到盥洗室洗漱。然后上早自习一小时,自习完毕吃早饭。早中晚饭时都有老师站在食堂中间,多数情况是董英。

饭堂正中,中午和晚上有几个大榛子,装有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很多木勺插在榛子里,有几个大榛子装满了稀饭。早上,每个人盛好饭后,要等老师吹哨后才开始吃,吃饭时不能聊天,每顿饭不超过15分钟,时间一到老师要吹哨。没有吃完的同学只好放弃, 因为要求全体离开食堂。早餐主要是稀饭,卤黄豆,和咸菜。午餐和晚餐吃大米干饭,和各种蔬菜,打牙祭时有荤菜。走读生可以在学校食堂搭午餐,家境清寒的走读生可以自己带饭,放在食堂规定的地方,工友自会代为蒸热,食堂为所有走读生设置了专门的饭桌。 

可以说,蜀光中学在抗日战争中因祸得福。日本鬼子占领了沿海许多省市后,沦陷区的大中小学校纷纷关闭。一些著名大学则搬迁到内地。大量的流亡人群中很多是学校教师,包括大学教师。当时从沦陷区到四川的人,我们统称为下江人。蜀光中学对师资的要求很高,同时待遇也很高。下江人到来之前学校的当地教师也都是精选的。现在很多流亡的大学教师应聘到蜀光执教。他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水平也很高。这就使学校师资阵容焕然一新。有的老师有家眷,也许也有名气,学校给予一套山上的洋房。这些楼房建在女生部一侧的山丘上。穿过垒球场沿一条山路直达山顶的宿舍。更大一片的有家眷的老师宿舍建在游泳池和垒球场远端平地上。单身教师每人住一个单间,这些单间住房建在男生部一带,靠近男生宿舍。单身女教师主要住在女生部的一头,一共有七间单身女教师宿舍,她们有单独的盥洗室。 

学校有工友做清洁,他们打扫走廊,过道和教师办公室。教室则归学生打扫,按座位排值日,通常两个人打扫一天。主要是扫地,排整齐桌椅和擦黑板。不定期举行大扫除时要擦门窗地板,这个工作量很大,全班同学一起出动。记得有一次据说是全市卫生大检查。我们大下功夫,当时没有听说硬木地板打蜡,为了使地板发亮,我们班买了很多核桃,一些人敲黑桃,一些人用核桃仁磨地板。我记不得是谁出的主意和哪些人出的钱买核桃。

(5)潜心攻读

家境困难促使我学习分外努力。因为一旦成绩下落,免费资格就将被取消,学业势必中断。我对学校安排的课程都认真完成。一年级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语文课和英文课。记得我刚上小学时看到大哥二哥写英文,我感到很神秘和好奇。我老想,他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往上,什么时候往下,什么时候勾几个弯弯。等我上英文课时这个疑难才解决了。原来英文字是由字母连接起来的。 

上课时,老师一进教室门,值日生就喊“起立!”等老师走到讲台前,我们不约而同地向他鞠躬。老师向我们点头后,值班生喊“坐下”,我们才坐下。上英语课的口令要用英文。值日生喊:stand up!我们全体起立,然后齐声说“good morning”或“good                   afternoon”。老师也用英文回答我们。值日生喊“sit down!”,我们才坐下。 

一年级的语文课有古文,唐诗寓言和现代散文。我记得古文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刘禹锡的“陋室铭”。这些我在小学的暑期里早已会背诵了。唐诗除了背诵杜甫的“回乡偶书”外,还背诵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这两首是唐诗中最长的诗,我在小学时期没有背诵过。我至今能背诵全文。记得1960年我从苏联毕业回国后分配到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有一次和一个同事徐承熊从实验室回宿舍路上谈起唐诗宋词,我说我至今能背下白居易最长的两首诗。徐承熊将信将疑,我从实验大楼背到宿舍约有半华里没背完,徐承熊跟着我到宿舍,坐在我宿舍床上听我背完了才去吃午饭。寓言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黔驴技穷”,“掩耳盗铃”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一文仅仅六句话道破了处世为人的哲理。前三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告诫人们凡事必有得失,不可贪心。后三句:“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指出做人之道。学习这样的古文不仅领略了我国文字的精炼,而且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我的一生中,我常常以这两段寓言来解决疑难。“黔驴技穷”也是寓言,告诫人们要襟怀坦白,不要遮遮掩掩。现代散文以朱自清的“小YAN的回家”和“背影”。“小YAN的回家”教育人要有恻隐之心。 

蜀光中学很重视英语教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周六节英语课,只比国语少一节。我读到为校庆90周年编写的蜀光校史,看到解放后省教育厅居然下令取消了初中的外语课,我认为是瞎指挥,简直是荒唐和无知。一个想立于世界之林的人口大国,难道要回到满清王朝年代闭关自守?不懂得别国的语言,如何吸取他人的经验? 

我对一年级的主要课程基本记得,但一年级的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一年级的英语课本是林语堂编的教科书。第一课是Good morning, good bye, What’s your name? 三句话。接着是Geese, chicken, sheep 等动物。到了后面的课文都有一定的哲理。记得有一课是讲观察要全面,以两个人争论矛和盾为题。一个说他看到的是矛,另一个说他看到的是盾。其实两人都说对了,但是都不全面,因为他们都只看到自己那一面。因为很多蜀光的学生是全家弟兄姐妹一起上学。那时又是兴按字辈取名,比如康继纯,康继英是两姐妹,他们的兄弟康继鼎;其他有范国珊,范国彦,范国栋等等,不胜枚举。虽然分了男生部和女生部,男女生部发生的事是相通的。我记得上了第一堂英语后就有人给我讲调皮男生编的一个笑话。说一个学生学了英文给家长写了一封这样的信:“father, mother敬禀者,儿在学校读book,样样功课都good,唯有English懂不得,先生罚我stand...。”此外,也有的男生把开黄腔说成 open yellow gun. 写到这里,我突然记起文革后期,因为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已经彻底抛弃,专家的尊严已经扫地,人人都彼此称名道姓,所以和专家开玩笑已经很普遍。放射所一个病理学实验员范英,一次劳动中对王世真教授说,“别看你在美国留过学,又在美国生活多年,我说一句英文,你未必能懂得。”王教授表示愿意应考。范英说:“you have two down                   son,你给我翻译成中文。”王教授左思右想翻不出来。范英说:“这样简单的话都翻译不出来,你还算精通英语吗?!”他说中文意思是“你有两下子”。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使我大为惊讶和感到意外的是当我回家练习写英文字母时,父亲居然教我,而且写得很好。因为书法是由大脑书写中心控制的,中文书法好,写外文也好。我父亲虽是私塾毕业,可能也进了几天洋学堂。因为外公都上过洋学堂。从蜀光的发展史,我看到富顺县在民国初期是四川的一个文化中心,蜀光最早起办于富顺。而且富顺县一中至今教学质量很高,升学率很高。我在法国,美国遇到不少富顺县一中的毕业生上了国内重点大学后到国外深造。 

我对每门课程都感兴趣,都如饥似渴地学习。二年级时我最喜欢语文,英语,代数,地理和音乐。这些课的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他们的面貌和举止言谈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我也至今怀念他们,感激他们。 

语文老师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的名字叫文艾笙。据说他也是男生二年级的班主任。他的样子至今留在我脑海里。穿一身长袍,当他念课文时摇头摆脑,有时还闭上眼睛,显然在领略文章的优美。我记得二年级时背诵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每个年级的语文课都是每周七节,其中有一天是连续两节,这就是作文时间。老师出了作文题后就走了。我们写完了把作文本放到老师讲桌上,他下课前来取或是由值班生给他送到办公室去。他对每个人的作文逐字逐句地改。当时我们是从上到下写字,凡是他认为写得好的地方,他在一句话旁边接二连三地划红圈圈,如果你的作文上划了很多圈圈,说明你写得非常好。除此之外,他还要在文章最后加一个评语,作为总评价。我记得我的作文除了被他加上很多红圈圈外,每次都获得好评语。至今我记得这样一些:“一气呵成;层次分明,节节贯串;如长江之水一泄千里”等等。语文课还包括书法。他推荐我参加中文书法比赛和语文作文比赛,我曾多次获奖。 

英语老师名叫章展,据说她是满清末年民治维新派章太炎的女儿。来到四川之前她在金陵女大任英语教师,我们背后叫她章妈妈。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当时她大约40多岁,有一点发体了。她要求我们每天记33个生字,第二天上新课前首先听写昨天的33个生字,不仅要求拼音正确,而且要求写出中文意思。如果全对了,她就给100分,其中一分是奖励。如果有一个字拼错了,中文意思也错了就扣3分,如果拼音错了但中文对了就扣1.5分或相反。我每天的听写都是100分。章妈妈很喜欢我,我保持了期终平均100分。 

另一门我喜欢的功课是代数。老师叫俞娴士。她是俞传鉴校长的女儿,她22岁从美国留学回国就到我们学校任教。她本可以用英语讲课,但对高中生才用英语讲课,所以她用中文给我们上课。她不用练习本而是用单张纸用铅笔做作业。一张16开的白纸对后再对折,成为四个长方形。打开有折的16开白纸,先在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做作业的日期,先从纸的右上方开始做接下去到右下方,再从左上方到左下方。如一张纸不够再用一张,直到做完为止。但每张都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做作业的日期,并编上页码。俞老师不仅要求习题要作对,而且要求练习纸要整齐清洁,她从橡皮擦过的地方就能判断学生是一次做成还是对此修改。橡皮擦不要紧,但是要保持页面干净。她逐题逐题地检查,做对了她划一个红勾,做错了她打一个叉。她在作业的最后一页用英文字母ABC评分,每个等级都有加和减,特别好的给A+。此外她还给总评语如:very  good, good。每次作业发下来,我首先看最后一页,每当我看用红笔写的Very good 时,我感到心满意足。 

世界地理也是我喜欢的功课之一。我最喜欢记外国河流和海洋的名称,比如埃及的尼罗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叶尼赛河,流经欧州几国的莱茵河等等。在学习湖泊时知道了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我1953年到苏联学习乘火车沿着它整整走了七个小时。1989年我到东欧开会,为了再次见到这个美丽的湖泊,我特地乘火车到莫斯科再转道布拉格。可惜贝加尔湖的四周已经在修建水电站,把它的天然面貌破坏了。我对地球上的海洋名称颇感兴趣,比如在乌克兰南边有一个黑海,在中东有一个红海。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这些海洋的名称怎麽来的,红海的水难道是红的,黑海是黑的吗?地中海难道是在地球的中央?印度洋在印度附近可以理解,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名称又是怎麽来的?我感到好奇。这些国家,河流和海洋对我只是在书本上,在地图上,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亲临其境。我记得读到第二次大战后波罗地海沿岸的三个新兴国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我立即记住了这三个国家的名字而且至今未忘记。1954年我到黑海边索奇疗养,1955年到拉托维亚里加城郊疗养的途中心情无比兴奋,暗自对自己说,想不到我今天亲临这些地理上学过的国家和城市。随后的年月我到过地理课上学过的不少国家,亲临过太平洋,大西洋,莱茵河和伏尔加河。 

初中二年级时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上海音专(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她的名字叫胡淑英。个子较高,有点严厉。她教我们唱歌和乐理,包括认五线谱,而且要求拿起五线谱就能认出是甚麽调,认出调之后,要能哼出曲调来。许多同学都感到头痛。称五线谱为豆牙角角。我觉得五线谱很有趣。用几种不同的音符和几条平行线就能谱写出成千上万的曲调。我发现识谱的关键是看有几个升音符号或降音符号。这两种符号是互补的。当升音符号是6个的时候,降音符号就只有一个,因为二者相加总是等于7个。 

我自己琢磨出了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识谱规律。一直到今天我拿起五线谱就能认调,就能哼出曲调。把C,D,E,F,G,A,B7个调子排成上下两行,上面一行是C,D,E,F,下面一行是G,A,B。把G放在C和D之间,把A放在D和E之间,最后把B放在E和F之间。用一条线把两行一上一下连接起来,从C开始,往下联上G,G又往上联D,D往下联A,A往上联E,E往下联B,B往上联F,如果把这根线拉直,就是C-G-D-A-E-B-F。因为C调没有任何符号,一个升音符号就是G调。两个是D调,以此类推,到F调时是6个升音符号1个降音符号。当你拿到一个曲子的时候,先认出调子,然后在五线谱上找出它的DOU,因为C调是下加一线作DOU,下加一间就是D调,按照:线一间-线-间往上数,很容易找出该曲子的DOU来。每次胡老师给一个曲子我总是很快就能哼出它的调子来,她很满意,我也很高兴。有的同学感到茫然。因为不少同学对五线谱感到困难,胡老师决定回到用简谱教唱歌。但是她的曲子都是五线谱,于是,她叫我协助她,每次教新歌曲前她把五线谱给我,叫我先翻成简谱,并抄在黑板上,于是同学们不再对音乐感到讨厌了。 

1953年在留苏预备部学习时,为了到苏联后能够和苏联朋友交流文化,需要在国内学会一些苏联歌曲。那年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郭淑珍和作曲系的吴祖强也选拔留苏,他们负责教大家唱歌,用的是五线谱。要求每个班派一人去学了回班上再教大家。我们班的同学都不愿意去,我自告奋勇去学,回来翻成简谱教大家。此时此刻我深深体会到蜀光教学的高质量和严要求对我一生都在起作用。 

我记得胡老师教我们唱了英文歌“Santa Lucia”和“思故乡”。前者是一首意大利歌曲。后者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此外她还组织了音乐欣赏,当时只有留声机,她放了很多古典名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舒伯特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和比才歌剧“卡门”的主题曲以及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等等。由于蜀光音乐课的训练和陶冶,我酷爱音乐,包括声乐。我在音乐下读书,准备考试不感到困倦。退休后我成天开着放音机,听着萧邦的夜曲入睡。我的七个弟兄都爱好音乐,可能是父母遗传给了我们对音乐的特殊感应能力。 

体育课我最喜爱垒球,现在叫棒球。我掷垒球是直线,成了校队队员。我也善长短跑。常得个人单项奖,也是班上接力赛成员,障碍接力赛,我因个子不高,不能跨低栏但是每次我能努力跨过低栏和翻越架空的障碍物。三足竞走我也得过奖。蜀光有游泳池可惜没学会游泳。留苏七年到过黑海,波罗地海,伏尔加河,只能看别人享受游泳的愉快,自己不敢下水。1985年后我到世界各地开会到过许多海滨,在英国,芬兰,澳大利亚,夏威夷,佛罗里达,到美国后每年夏天到海滨,我只能望洋兴叹,真想跳到水中拥抱大自然,可惜只敢站在沙滩边泡泡脚,使我终生遗憾。绘画课我也从没有认真练习过,以至于不知道自己有无这方面的天赋。 

蜀光中学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培养和调动学生个人潜能的一系列措施使我受益终生。在我的大学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体现了校训公能精神,我每前进一步都感受到母校对我的培养和训练。我永远怀念为蜀光建设呕心沥血的教育学专家和各位老师,感谢为建设蜀光而捐资奉献的仁人志士。

(6) 同窗学友                

班上的同学不仅来自本市自流井(自贡市是解放后的名称)的各个角落,而且来自附近各县市,后者基本都住宿。在班上的同学中,我主要同谢名瑛和蔡荣华一起学习, 因为她们和我一样很用功。谢名瑛和我一样高,胖胖的,白白的脸蛋。蔡荣华比我们两人高一点,带一付近视眼镜,她爱好数学。我虽然没有住校,但是每天很早到学校,同住宿生一样,在女生部前面花坛的小径上背诵英语单字和语文,听到上课铃响了,我们马上回到教室。谢名瑛的家在贡井,距学校很远,所以她从初一起住宿。蔡荣华的家在市区,她和我一样是走读生,大安寨算是近郊区。我们三人在班上成绩不相上下。但是我从未对她们存戒心,因为她们二人家境都不错,她们不需要申请奖学金。实际上班上谁富谁穷没有人谈论,我是从她们的言行和生活判断的。非常有趣的是谢名瑛和我同月同天生。 

我不记得当时在自流井有没有报纸,即使有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只知道读书,我的生活圈子就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回到家。家里我主要同三哥和周围的邻居玩。三哥比我晚一个学期小学毕业,又没有考上蜀光中学。他本来可以读剑南中学,但是必须住校,住宿费加学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我父母不能承担。因此,三哥小学毕业后就呆在家里。我只有放学后同他玩。随着我的学习越来越忙,除了星期天外,平时我们在一起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始终是好朋友。 

大安寨还有一些人在蜀光念书。如友余堂的陈淑云二姨,和她的两个弟弟,陈仲方和陈炳初,我的一个亲表姐陈君林,还有王淑瑶,她比我高一年级,因为她和三八公是朋友,我们也常在一起。此外大安寨比较富有的王慕桃的三个女儿,大女儿王用庄,比我高一年级。二女儿王用藩,小女儿王用荀两人都和我在一个班上。我上学总是要从她们家门前通过,我们常常约到一起上学。 

初中同学中李道懿和康继纯同我也很要好。李道懿家很有钱,住在市区。康继纯姊妹兄弟很多,她排行第八,我们叫她康八,她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她的哥姐也都是蜀光中学毕业的。她父亲计划办一所医院,医生护士全是自家人,他的哥姐们已在医学院读书,所以准备叫她学护士。其他同学中有一个叫张耀薇,给我留下印象较深。我小学同班同学李端玉也和我一起上蜀光。她也是走读生。她要从方井窝下的牛滚荡旁边的盐井走到伍家坝,几乎是我上学的两倍路程。此外我们班上一个同学叫蒋佩群,她是校董颜心愚的侄女,听说是一个孤儿,有点令人可怜。 

二年级结业我的成绩和操行都是优等,因此,我继续享受免费。我把通知书给父母看,他们都很满意。 
  
  中国博客   
 
                浏览次数:1191--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四人帮”垮台的“小道消息”1976年10月6日至10日悄悄传遍北京......
----下篇文章“7.20事件”中的“百万雄师”/据《东湖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