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成都城史---金河轶事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0/1
  当前位置:魅力成都 >> 老成都 >> 逸闻
                   
                  成都城史---金河轶事 



            www.chengdu.gov.cn   2006-03-03   来源:四川休闲网



            〖字体:大 中 小〗〖背景色:       〗〖打印本稿〗〖网友评论0条〗〖进入论坛〗〖推荐〗〖关闭〗

                      
                  现今成都蜀都大道以西,从将军衙门至通惠门那段,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金河街。说起金河街,“老成都”有说不尽的故事,摆不完的龙门阵。
                  清语骑射,鸟语花香
                      
                  清代的金河及其以后形成的金河街,曾是八旗劲旅所住之地,汉人不准进去,混进去了,一抓住就要关卡子房,打了屁股,还要枷号示众。因此许多成都人都不晓得金河街是啥模啥样,都以为既是军营所在,那一定是刀光剑影、军号声声、森严无比。其实,晚清时的金河街却是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鲜花簇拥,鸟语花香的风景胜地。街上居住的清人热爱生活,住户每家都有相距数米的庭园,不像汉人住户那么鳞次栉比。空地种花植树,院中挂下一排排的鸟笼,什么百灵、画眉、鹦鹉、八哥,应有尽有。满人长于园艺,他们中还出过一些园艺专家。
                      
                  满、汉两个兄弟民族,虽同住一城,但风俗各异,所以金河街的习俗也与其他街坊大不相同。也许是为了保持满民族的纯洁,不为汉人融化,特别讲究清语骑射,每年家家户户的祭祖大典极为隆重。墙上挂了个“祖宗板子”,家人如有违背祖训,就用“祖宗板子”打屁股。神龛上放了个“祖宗匣子”,里面装了无数红、蓝两色的带子,这种带子家中有好多人就有好多根。姑娘出嫁,带子也随之带到夫家,放在夫家的“祖宗匣子”内,表示已是夫家的成员。
                      
                  汉人喜欢喜鹊,厌恶乌鸦,认为乌鸦是不祥鸟。而金河街居住的满族同胞却对乌鸦敬若神明,不仅认为乌鸦子孝母慈,哺幼反哺,是一种孝鸟,而且还是满人的恩鸟。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次在长白山被敌人打败,全军覆没,只身逃到一棵柏树底下躲藏,追兵搜捕,看见那柏树上栖息了一群乌鸦,便认为树下一定不会有人,努尔哈赤因而幸免于难。在这以后满人便把乌鸦当成一种否极泰来的象征。出于对乌鸦这种认识,金河街居住的满人,每家每户都在院中立了根梭罗杆,杆顶上还特别安了个杆斗,每遇祭祖时,都要放一些乌鸦喜吃的肝脏和杂粮在内,供乌鸦享用,说明满人之重情义。
                      
                  在婚丧嫁娶上,金河街住的满人与成都其他街道上住的汉人也有极不相似之处。汉人结婚是在白天,他们却是在半夜。满人男家在结婚那天设宴招待宾客,当晚打二更时才摆酒席,一直吃到三更才用花轿去抬新娘。新娘下轿后先同新郎跪拜弓箭,然后才拜天地入洞房。在洞房门口,两个武士各执一把雪亮亮的大刀,一俟新娘刚一只脚踏进房门,就哗啦一声将刀插人刀鞘内,使新娘吓了一跳,这叫“镇煞去邪”。新娘进房后,新郎就揭了她的盖头不辞而别,抛下新娘。新娘面对喜神方盘膝坐定,如同参掸一样,不许伸腿,不准讲话,不准吃喝。
                  二月十五过神仙
                      
                  民国鼎元后,金河街结束了晚清满、汉隔离的历史。青羊宫一年一度的花会越办越热闹。城里人到青羊官去赶花会,金河街便成了必经之路。每逢农历二月间赶花会的时节,金河街人流如潮,车水马龙。街边边上卖风车车、车甘蔗、卖打药、打花鼓、打金钱板的一个接着一个。
                      
                  正如打金钱板的人所唱:“一不打秦皇和两汉,二不打鲍超打台湾,三不打孙二娘开黑店,四不打武松上粱山,而今我要打一个,金河桥上过神仙。”
                      
                  相传李老君农历二月十五过生,各路神仙都要到青羊宫去拜寿,元始天尊带领太乙真人等十二洞金仙,都是御风而行,所以二月间成都要起漩头风。这伙神仙倒安逸,玩的是胖格,坐的是“仙航”,苦就苦了铁拐李、吕洞宾,他们中间有残疾人飞不起来,只好操步兵,走路就只有走金河街。因此,金河街在二月间会出现无数的铁拐李。这里所说的铁拐李当然不会真有其事,所指的是成都天下第一帮的丐帮。
                      
                  赶花会万商云集,居士婆婆争先恐后,是伸手大将军伸手乞讨的大好机会。他们不是傻瓜蛋,哪肯轻易放过,因此成都成百上千的讨口子都要来凑热闹,金河街也就形成了乞丐的盛会。
                      
                  有人说成都的讨口子,吃的是万家饭,穿的是千家衣,住的是桥公馆(桥洞),喝的是西北风,盖的是肚囊皮,垫的是背脊骨。他们穷是穷到了极点,但他们也有“叫化子摆围鼓,苦中求乐”的一面。
                      
                  成都有个丐头叫金头,他姓不姓金弄不清楚,但他为什么自称金头却有段来历。据说是受之于京戏《豆汁计》。《豆汁计》其实就是冯梦龙“三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丐头金老汉有女金玉奴,有天看见路边饿得半死的穷书生莫稽,萌发了她的侧隐之心,把莫稽扶回自己住的破窑之内,乞讨豆汁使莫稽死而复生,以后成婚。又乞讨供莫读书,考试中举,当了知县。哪知莫稽忘恩负义,把金玉奴推至河中,想把玉奴淹死。适逢莫稽的顶头上司某知府将玉奴救起收为义女,再嫁莫稽。在莫稽进洞房时,玉奴一声娇喝,拿起棍棒把莫稽打得钻狗洞。
                      金头认为这出戏为天下丐帮出了口恶气,便给自己取名金头。
                      
                  金头又自称红灯教门徒。原因是当时成都川剧名丑王国仁绰号红灯教主,王国仁唱的《化子骂相》很使他解气。他说宰相我们都随便骂,叫化子怎么?还不是有鼻子有眼睛。
                      
                  金头在二三十年代每年农历二月间,都要带上他的徒子徒孙到金河街传艺。他到河边一蹲就部署任务。他的两个老婆三姐四妹,进青羊宫花会茶馆去“放鸽子”。所谓放鸽子,就是支使几个童丐去乞讨。乞讨的第一要着是“扭”,见到花枝招展打扮时髦的太太小姐、西装革履长得头齐尾齐的男人就“扭”。所谓“扭”就是抱脚杆,这些人看见叫化子娃娃,鼻子下面两条黄龙,黢墨打黑的一双五爪乌龙,深怕把自己的漂亮衣服弄脏了,不给钱都要给钱。年青的女叫化子在金河街街边边上去“告地状”。所谓“告地状”就是用粉笔在地上写出哀告善士给钱的原因,那原因不外是卖身葬父、家遭水灾、母病在床等等。“告地状”最重要的是会哭,泣不成声,碰壁嚎啕,要使围观者一洒同情之泪。老年乞丐当伸手大将军,“寻子赶羊”,舞根打狗棒,伸出一支五爪乌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乞讨对象(寻子)。当这样的乞丐最重要的就是要会“赶羊”,你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你进馆子他进馆子,你进商店他进商店,钱不到手决不鸣金收兵。残疾乞丐要擅长“牵狗打猎”,坐在地上两手走路,脑壳上顶了个小竹筒,竹筒内插了半节点燃的红烛,前面一只狗含一个木碗边走边讨。像这些手段无不为人们司空见惯,但在金河街赶花会时的绝招,还是装神仙,扮铁拐孪。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每年金河两岸,都会出现两三个吕洞宾,四五个铁拐李,他们都是上演方言小品的高手。两个吕洞宾相遇,你说我是假吕洞宾,我说你是假吕洞宾,互相要求,既是仙人那就亮一手。一个吕洞宾拿出一张草纸一把剪刀,剪了个纸人贴在墙上,舀了半碗水叫那纸人端住。草纸能端半碗水,凡人哪个又能做得到。围观的群众不信也得信,不信你叫纸人端给我看。另一个吕洞宾说了一声你娃道行太浅,看我的,拿出四五个纸鸟,用蚊刷一挥,蚊刷挥东纸鸟飞东,挥西纸鸟飞西,挥前飞前,挥后飞后,观众无不惊奇:他真是神仙!他真是神仙!
                      
                  铁拐李一样打扮,络耳胡,大葫芦,烂脚杆,四五个人一字排开,每人手拿一张黄纸,上写“专度有缘人”5个大宇。传说观众亲眼看见这五个铁拐李天天都要到金河洗沙罐,洗外面不稀奇,洗里面就太神奇了,像人们洗瓜儿皮、啄啄帽,把里子翻出来洗,沙罐又不是布做的,能够翻出来洗,那不是神仙能办得到吗?多少年后才有朋友告诉我,吕洞宾和铁拐李玩的那套,都是金头的创造发明。铁拐李用的沙罐是用与沙罐颜色一样的烂尼绒做的,吕洞宾用的纸人、水碗、蚊刷,都装了铁丝和吸铁石,假的一说穿了,也就不以为怪,只好叹息为什么自己那样容易上当受骗。
                  茅庵小舍,藏龙卧虎
                      
                  金河街的房屋修建,在上半个世纪与其他街道也略有不同。首先这条街上没有一家铺面,全是关门闭户的住家人。建筑有哥特式的尖顶小洋楼、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庭园深深的成都小公馆,最奇特的还有小南街街口,如今努力餐附近的一幢茅庵小舍。
                      
                  从通惠门沿金河而下,行至小南街口,横架一座小木桥,桥右就是那茅庵小舍。门是木门,墙是篱笆,房顶盖的是树皮,门楹两个大字“柴扉”,两侧上联是“小桥流水樊川宅”,下联是“茅屋秋风工部家”。院内桃红柳绿,桂子飘香,在花树环绕中,一座小楼掩映其间。这座楼名“蜚黄俪白楼”。门楹对联和楼匾都是楠木绿纸爨体。楼上男人吟诗,女人焚香操琴,颇似一双闲云野鹤。有谁知道他们是辛亥暗杀部的杀手,解放前成都惟一的女兵司令,川南的风流才子,江夏的绝代美女。
                      茅舍住了一男二女一妪。男的名杜关,是老公,女的名杜黄、杜白,是老婆,一妪是老岳母,人们叫她白老太太。
                      杜关是何摸样?在他自题像赞中这样写道:
                      
                  这老儿有些古怪,有些执拗,不渔不棋,打扮也蹊跷,算如今六十五岁了,穷骨头总不发干烧。纵能做几首歪诗,打几篇胡说,写几行怪字,翻几曲滥调,也值不得识者一瞧,也卖不到几个钱钞,生活程度又高,看你如何得了。
                      
                  我替你计较,叵倒脸皮不要,趁浑水把鱼虾捞,破功夫侍候权豪,把膀子吊,把尾儿摇,要养成上谄下骄,天壳子要冲得热闹,要逗上他们心窍,一朝权在手,赶紧抓钱为妙。在人前自称表表,归家还把妻儿傲,这是何等荣耀?何等煎熬!关着门当饿殍,而今世道稀糟,还讲甚么清操?讲甚么高蹈?
                      
                  看你这腐样儿,头戴千叶笠,怎比海龙帽,身穿千叶衣,怎比锦缎袍。走到街上,漫道众人要笑,连狗都要咬。都说你是乞丐张灵,我却认得你是柴扉野老。
                      
                  这杜关是金河街上的一大怪人,还常常手上拿根叶子烟竿挺茶馆,他那叶子烟竿上还刻了这样一行字:“无一节长,有三不朽:可以扶老,可以吸烟,可以打狗。噫是何狗之多也。”
                      愤也妒俗,不满现状,从自题像赞和烟竿上所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关中过举,当过官,曾任清政府度支部主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任礼宾司司长。也当过江湖八大门派中的“飘叶子”,组织会党起义任全国会党首领――北京乾元公老大。有人说杜关是八臂哪吒,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北京参加暗杀活动,回四川搞二次革命,把脑袋都挂在裤腰带上。过去的革命同志都成了新贵,而杜关一身傲骨,竟至穷愁潦倒。所幸的是史志工作者还没有忘记他,在《四川现代人物传》第六辑中还与他老婆杜黄列了一篇合传,使他们的事迹不致湮没。
                      史家称秋瑾为鉴湖女侠,杜黄为辛亥女杰。秋瑾与杜黄是结拜姐妹。杜黄本名黄铭训,嫁与杜关后才改名杜黄。
                      
                  杜黄与秋瑾在光绪年间都住在北京丞相胡同,参加地下革命组织同盟会。革命活动没有钱,杜黄不惜倾家荡产,招待接济南来北往的革命党人。成都的熊克武称她是革命女孟尝。她同秋瑾发起妇女茶话会,创办杜氏女塾、杜氏四川女子学堂,吸收一百多女青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她主办《国光新闻》,宜传民主革命。
                      
                  1905年后,同盟会京津支部成立,彭家珍任军事部长,杜黄任部员。彭家珍组织暗杀部,杜黄当彭的得力助手。先后参加滦州起义,刺杀袁世凯,攻打总督衙门,协助彭家珍刺杀良弼等活动。
                      
                  辛女革命后,杜氏夫妇回到成都金河街定居。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蔡锷领导反袁的护国之役,杜氏夫妇又挺身而出,联络哥老首领吴庆熙、孙泽沛等人在成都响应。
                      
                  1921年刘成勋任四川省长,请杜黄出山当女兵司令,这在成都引起全城轰动。川军部队从来没有女兵,而且大都是既扛洋枪又带烟枪的双枪部队,排连营长都自称“陆大毕业”――绿林大学毕业。当兵的几乎全是披起黄皮皮的棒老二,还自编自唱一些军歌,如“123穿军衣,321穿得着,半夜起来甩脑壳。”杜黄的女兵大都是知识青年,一天三操两讲,在东较场操练得有声有色。
                      
                  那时成都的风气还很闭塞,虽然文化教育界都打好字旗,但他们没钱没势,又能挡得住哪股风?非议、反对、讥诮纷至沓来。有一天刘成勋问杜黄:你们唱的啥军歌?杜黄说唱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努力,齐努力。”刘存勋说:我就是军阀,你们连我都要除,那我就先把你们除了!女娃子下洋操,打麻雀还差不多,不要牛角转转想大了。成都的女兵就这样昙花一现结束了。
                      1923年杜黄又与《德国女牢中》的作者胡兰畦、王凛若等在金河街发起组织四川妇女联合会,成都之有妇联当是第一个。
                      
                  杜黄的遗迹现今尚存的,只有金堂县彭家珍烈士纪念馆大门上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由杜黄所撰,成都著名女书画家黄稚荃所书。联的全文我已记不清了,上联写彭家珍刺杀良弼等革命事迹,末尾用了个“挥横魔剑”的典故。下联写她与彭家珍协同与清王朝作斗争的事迹。她自谦是烈土的弓箭牌,烈士牺牲后,遗体抛之于北京德胜门外赵氏义地,她为烈士立的碑曰堕泪碑。堕泪碑也是一典。



                       姓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注意事项: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成都公众信息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饭局·茶局·赌局2006-08-28
                        ·成都的老外街头喜剧2006-08-28
                        ·洋盘上海表 2006-08-28
                        ·排班的年代 2006-08-17
                        ·亲水的方式 2006-07-17
                        ·腊肉与赤脚医生 2006-07-17
                        ·拉风的军装 2006-07-17
                        ·双桥子买蛋记2006-07-17
                        ·成都鸽鸟市记趣 2006-07-17



            【打印本稿】【网友评论0条】【进入论坛】【推荐】【关闭】
                      请您注意
                  成都公众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或成都公众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成都公众信息网编辑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成都公众信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成都公众信息网  电话:028--87763494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动态 | 网友建议 | 网站招聘 | 网站导航 | 

             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 承办: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 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主编信箱:editor@chengdu.gov.cn 联系电话:86-28-87763494 传真: 86-28-87790665
            Copyright©2001-2006 by 成都公众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03365号

                浏览次数:93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唐诗三百首》(全部!)
----下篇文章四川军阀的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