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说成都:我的成都情愫
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学在成都、工作在成都,对它我有极深的感情。现在我做一些关于成都历史、建筑、城市方面的研究。半年前我还专门跑到西胜街去游览,这街据我研究在最早的时候是一条江。西胜街虽旧貌不存,但给我的感觉还是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成都的历史并未走远。
成都最古老的建筑何在一是南北朝时的草堂寺,比杜甫草堂早几百年,可惜现在已保留得不多了。另一个就是现今的大慈寺。在唐代,大慈寺是现在的10倍大,它和西安大雁塔的慈恩寺同时,而且齐名。杜甫逃荒到成都的第一个落脚地是大慈寺,因为当时大慈寺还救济灾民。据我考证现有的记载,中国最主要的两个典故是从大慈寺传出去的。“红叶题诗”写女子题,书生捡,它几乎变成中华文化中男女爱情的意象原型;“画中人”是唐代由吴道子画在大慈寺的壁画内容。大慈寺是成都辉煌悠久历史的一个见证。
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是有来历的,不能轻易改掉。比如玉沙街就是因为这个地段的河流产优质金刚砂,做成轮后可将玉石切开而得名。玉带桥、通顺桥、桂王桥的得名就是因为有水经过,有桥连通。如把名字贸然改了,后人就无法得知此段历史。今天,好多东西都就历史,被pass了,恢复不可能,搞复古倒退也不行。不过,我们可以做一些保护的工作。
旧成都的最具魅力的时候是40年代,对于下江人,来成都呆过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说民风、民情、民俗是软件结构,却不是很美好的软件,只是比较闲散,今天要继承这些很不现实。成都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硬件:少城和华西坝。少城幽静、蓊郁、独门院,确实漂亮。院子里走出的女子好像是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现在的少城已随社会的变化而貌目全非了,残留的小巷子更要好好地保存。华西坝是成都人心目中永远的谜。那里有洋人办的华西协和大学,抗战内迁的大学也很多。洋人弄出来的草坪、花木、建筑,里面走出的人风度不凡,代表一种高尚文化,连男女恋爱都要到哪里去谈。华西坝对提高成都优美、高尚的文化起了巨大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洋人一样营造出好的环境,美化成都,同样具有实用价值四川联大比华西坝还大,完全可以参考当年的华西坝,兴建“锦江坝”之类的地方,塑造成都的高尚文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骆晓林 整理)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