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民主法治】《取消暂住证是向自由迁徙第一步》,《【社会经纬】乞丐之死 社会之痛》

作者: -上传日期:2003/8/6
【民主法治】取消暂住证是向自由迁徙第一步 
 
  在自己的国家实现自由地迁徙,太多的制度障碍影响我们实现这个梦。沈阳的举措,虽不至于敲破坚冰,起码搬除了路上的第一根栅栏

  

  7月22日,上午9点——这一时间很可能成为历史性的时刻——沈阳市公安局正式对外 

宣布:从即日起,沈阳市取消“暂住证”制度,并不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这在全国还是首例。新华网第一时间这样报道。


  

  放弃上亿元部门利益


  7月25日,星期六,沈阳市公安局户政处。


  尽管是假日,这里的人们大都没闲着。


  记者在办公室等待分管户籍工作的副处长何凡。何在近旁的会议室,主持讨论暂住证取消后的工作部署。可以感觉到,会议气氛热烈,没有官腔,倒更象一个学术讨论会——历史责任,迁徙自由,国民待遇——这些书面化的词语不时跳入耳底。


  沈阳率先取消暂住证,何凡认为是国家大气候、公安小环境共同促成的结果。


  所谓国家大气候,何凡的理解是:孙志刚案发生后,全国造成很大震动,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随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暂住证的存在与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不相适应,并且有违国家制定的农民向非农和城市转移的政策,不改是逆潮流而动。


  至于“小环境”,在有着多年公安管理实践的何凡看来,即便暂住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应该重新进行审视。“它的弊端越发凸显,暂住证和暂住收费的存在不但给外来人口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还给一些部门或个人扰民、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


  从全国范围来看,沈阳并非最具魅力的城市,但在东北地区,却蕴含极大的吸引力。沈阳市现有流动人口约50万,长期务工、经商的有30万左右。根据原来的规定,每人每月要交暂住费40元,一年是480元,按30万人口交费计,一年就有1.44亿元的收入。


  在更多类似沈阳的地方,暂住收费带来的是部门利益,而“利益”又如此难以割舍,取消暂住证,实施零收费面临现实困境。


  中共十六大后,沈阳公安内部曾组织了多次大讨论,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不满意的问题,外来人口权益如何保护成为了讨论的焦点。何凡说,中国加入世贸,对公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在自己的国家内自由迁徒、流动,“这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公安决心放弃部门利益,并决定每年从经费中拿出一笔钱,投到城市流动人口的信息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帮扶工作中去。


  

  诸多领域仍待改革


  改革前的酝酿是繁琐不堪的。各种讨论会上,局领导甚至要求每一个警察换位思考,并很动情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亲戚朋友背着行囊,风尘仆仆来到沈阳,因为暂住证的问题被骚扰,被收费,被收容遣送,甚至人格、尊严遭到侮辱,身体受到伤害,你们作何感想?多次讨论后,改革现有制度终于成为共识。


  新的办法开始实施时,沈阳市公安局公开承诺,对外来人员进行“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人性化执法”。意思是在公安眼里,不分外来人员和本地人口,都是市民。任何人以公安名义向外来人员收取费用,进行盘查,甚而限制人身自由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同时面向社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


  考虑到外来人员工作繁忙,沈阳公安试行“暂住申报制”——采取互动方式,外来人员可以前往派出所进行暂住登记,民警也要主动上门作登记服务。


  与全国其它大中城市相仿,困扰众多沈阳务工者、经商者的不仅仅是暂住证问题,在就业、教育、医疗等诸多事关切身利益的领域内,他们也没有市民待遇。取消暂住证并停止收费,何凡说这只是“公安部门第一个把市民待遇还给外来人员”,至于就业、教育、医疗等等,还在公安权限范围之外。


  一个矛盾突然横亘在眼前:公安局取消了暂住证,但在就业、教育、婚育等方面,相关主管部门的举措没有跟进,仍然需要暂住证,怎么办?


  沈阳市公安局采取了一个权宜的办法,开具“暂住证明”。为了预防这个“暂住证明”成为暂住证的变版,公安局规定:证明的开具没有任何强制性;并非人人都发,而是个人提出要求时,派出所才为其提供;且绝对不能收费。


  有人质疑:在沈阳,派出所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社区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这是否与公安局目前“取消另类管理,消除歧视”的提法相违背?流动人口未必都是弱势群体,未必都需要帮扶,这些部门是否该取消?


  何凡说户政处通过调查发现,流动人口中除少部分白领和商人外,70%的确是弱势群体。“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服务与歧视无涉,他们来到沈阳,人地两疏,有的还拖家带口,设立这些机构,可以为他们提供租房、用工等方面的信息,十分必要。”


  由于涉及到劳动、卫生、城管等多个部门,公安局下一步准备向市政府汇报情况,争取得到市里的支持,让各部门联动起来,共同落实此事。


  

  自由迁徒尚有距离


  沈阳市民面临这次改革的集体情绪更多是担心:暂住证取消了,治安会不会恶化?


  沈阳公安局为此一再对市民作出保证:“不会,绝对不会”。要想完全落实外来人口的市民待遇,光靠公安机关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一同努力。“而目前更需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何凡说。


  与北京相比,落户沈阳的条件已经放到很低:大中专毕业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人均购房20平方米就可以入户沈阳;投资一定数额,同样可以成为沈阳城里人。


  尽管门槛一再降低,但“暂住申报”仍不等同于自由迁徙。沈阳市公安局只是在中国户籍制度的坚冰上吹了一口热气。


  原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的党委书记冯兰瑞早在1983年就提出取消户籍制度,还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多年来她为此事大量撰文呼吁。冯兰瑞对沈阳市取消暂住证的做法赞赏有加,但她同时指出沈阳的改革仍然不彻底,离真正的迁徙自由还有距离。


  有人担心,取消暂住证甚至取消户籍制度会导致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冯兰瑞认为这种忧虑十分可笑,按她的理解,“农民也是有理性的,如果在城市无法立足,他们自然会回到农村。中国农村有三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化是解决的办法,而户籍制度以及它衍生出的暂住制度都是阻挡城市化的绊脚石,其副作用反而是助长了对立情绪,加剧城乡矛盾。”


  有评论者认为,取消暂住证,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对于法律上权利主体的明确化。它破除了区域的限制,实现了平等地对待每个国民,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民价值、利益的平等化。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后,凡外地人员来沈,不再办理“暂住证”和向公安机关交纳各种费用。实行依法申报暂住登记,即外地人员来沈后,应主动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出示本人的身份证件,提供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人员的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如居住地址发生变化时,可向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说明情况,经核实后,不再重复交纳照片),如实申报登记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人员的自然情况、现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相关情况。今后,凡在沈阳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如经商从业、工商办照、防疫保险、子女入学以及申领驾照等,一律以申报暂住登记为凭证。

  ●本刊记者 段宇宏(中国新闻周刊)

回到目录 

【社会经纬】政府要有道歉的勇气和习惯 
 
  7月29日南京北河口水厂发生电路意外事故,造成城区大面积停水,直到第二天下午供水才基本恢复。而有关部门披露信息不够及时、充分,导致各界非议。在南京市政府8月2日召开的抗高温紧急会议上,代市长蒋宏坤正式向市民道歉。


  新华社(8月2日)的这条消息被各网站和报刊转载,说明市长向市民就市政府工作失误进行道歉,还是地地道道的一件大新闻。既是新闻,说明这样的事很不常见,很新奇。


  市长因政府工作失误向市民道歉,这本来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政府出面向人民道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人民关系的态度问题。道歉,说明了政府明白自己的权力来源和负责的对象。人民选举政府首长并组成政府,委托他们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从这些服务中得到荣誉和薪金的回报,这种薪金和荣誉当然来自人民的奉献。如果政府不能按照人民的意愿,为人民处理各种事物,提供合格的服务,就像南京那样,在高温四十多度的酷热日子里,莫明其妙大面积停水十多小时而且没有及时说明情况,政府显然有失职的嫌疑。这时候,作为政府首长的市长出面讲清情况,向人民道歉,很有必要。


  政府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也是树立亲民形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捷径。政府工作人员不是神,政府工作本来也免不了会有失误和错误。我们的群众对于政府工作的要求其实也并不苛刻,能够体谅政府的缺点。即使大热天大面积停水给市民造成许多不便,只要市长出面说一句道歉的话,市民们也就理解了政府的工作,原谅了政府工作的疏漏。现实中,许多问题和矛盾,恰恰就是领导的一句得体的自我批评的话语,温暖了群众的心,得到人们的谅解进而得到化解。所以,敢于道歉其实还有助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化被动为主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作为的新闻出现的市长道歉的消息,还是从侧面透露出我们不少政府负责人对于工作失误不敢正面向人民说明情况,更视道歉为畏途的习惯做法。在不少官员的心中,他们固守的准则是官贵民贱。他们绝不会公开承认政府会犯错误,决不会公开向人民道歉。他们认为一旦公开道歉就是政府自打嘴巴,就是影响政府形象,就会造成被动,就是“长刁民志气,灭政府威信”。于是,一旦政府犯了错误,他们的本能的习惯的做法就是瞒着、压着、骗着,不让老百姓知道真相,更不给老百姓道歉,作自我批评。于是我们看到2000年陕西省白水县农税员带着十几名警察两辆警车强行铐走一村民家四人,包括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情况发生后,负责调查此事的组织部长马银录向农民道歉,招致当地干部甚至政法委书记的不满,质问是“代表谁道歉”,这个敢于道歉的部长(后来升为副书记)莫明其妙被免了职。敢于给群众道歉的领导,现在确实是少而又少,领导向群众道歉的新闻,确实是凤毛鳞角,这其实还是没有把政府看成是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的旧时官僚习气、衙门作风的体现。


  什么时候市长道歉不再是新闻,那么,政府的职能转化工作可能就真正有了实效。

  ●梁发芾(中国经济时报 20030805)

回到目录 

【社会经纬】乞丐之死 社会之痛
 
  新华网西安8月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陶明 梁娟)3个月前发生在陕西汉中市城固县的一起事件至今仍让人不能平静:3位花季少年仅因几句口角便对一位女乞丐长时间暴打凌辱;当受害者拖着受伤的身体寻求帮助时,医生、派出所、基层干部以及周围群众竟表现出惊人的麻木,最终导致女乞丐错失抢救良机而死亡。 


  事件发生后,陕西省委省政府立即派出督察组认真核查。5日,汉中市委市政府、城固县委县政府分别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给予城固县二里镇卫生院院长杨荣庆行政记过处分;给予县教育局副局长田沛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县公安局局长王志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县公安局长职务;给予副县长李腾行政警告处分;给予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张生奇党内警告处分;给予二里镇派出所负责人尚龙德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降级,调离派出所。 


  

  施暴,泯灭人性;麻木,令人痛心 


  死者名叫李文兰,今年42岁,系汉中市洋县溢水乡上溢水村农民。去年夏天因家中失火,作为上门女婿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返回四川老家。李文兰生活没有着落,加上思念亲人,便一路行乞赴四川寻找丈夫和孩子,途经城固县二里镇一带时,发生了这起惨剧。 


  5月6日晚,二里镇初级中学初三学生张智伟、郭亮和王云璋在镇上一家烧烤店喝酒时,李文兰上前讨饭并与3人发生口角。当晚11时许,喝了11瓶啤酒后的3名学生回家行至镇桥头时又碰上李文兰,3人余恨未消,遂上前不由分说狠踢李的小腹部,并排成一排在倒地不起的李身上乱踩。随后,他们又将李拖至路边的农田,脱去李的裤子,拿起田边的菜籽杆插入其下身乱戳。李文兰倒在地上神智不清,几分钟后才痛苦地向前爬行,3人仍感不解气,又抽出腰间皮带,用铁制皮带头在李的头部、臂部、腿部等部位抽打。至次日凌晨1时许,3人才结束了暴行,整个施暴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5月7日凌晨5时30分,镇中心医院的值班医生李创民听到门外有人呻吟,开门后发现李文兰面部青紫,双手捂着肚子,说有3个流氓用菜籽杆捅了她的下身,要求看病。李创民没有采取任何诊治措施,只是向二里镇派出所打了个电话算是报案。民警魏国华接警后,8时多才安排片警鲁小军(司机)去察看,鲁小军在医院没有找到李,回派出所时在桥头碰到浑身是伤的李文兰。李文兰对鲁小军说她被3个流氓打了。鲁只对她说了句“你是哪里的,走就是了”,便开车回到派出所。 


  8日下午,二里镇二里村村支书刘国栋两次请示派出所如何处理李文兰之事,最后商定将李送到辖区以外的地方。村上据此将李送至城固县与南郑县的交界处。 


  9日下午,二里镇苟家湾村村民向派出所报警,称发现一具“女尸”,派出所负责人尚龙德带着民警和当地村干部赶往现场,当时李文兰仍神智清楚,并叙述了3名施暴者的形象,随后他们将李送到镇医院救治。10日上午,李文兰因抢救无效死亡。法医鉴定,李文兰全身多处脏器受损,阴道内挫伤严重,因受钝性外力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多根肋骨骨折及腹腔感染而死亡。 


  

  震惊,不仅仅因为一个生命消失 


  这起恶性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极大震惊和义愤。汉中市3201医院女职工罗秀英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施暴者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仅为几句口角便下此毒手,这几个娃儿到底怎么了!” 


  退休老干部熊耀洲气愤地对记者说:“太令人痛心了!痛心的不仅是几名少年有此恶行,还有我们的医生和干警,他们怎么能这么漠视一个人的生命!” 


  在汉中市一家超市工作的朱女士说:“前不久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云亭在河边散步时被劫杀,警方接到报案不仅出动了数百名干警,有关部门还拨出专款要求尽快破案。而这次一个女乞丐遭毒打凌辱,死前派出所及村干部却如此冷漠、麻木,人和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不平等?” 


  花季少年为什么会有如此残暴的行径;面对一个生命,为什么社会如此麻木;谁来救助社会上的弱者?几个月来,这些问题成为汉中市干部群众议论的热点。 


  二里镇初中校长赵元安说,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学校的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在初中阶段的效果并不明显。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我们的学校重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是学校和老师们都应该吸取的沉痛教训。 


  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张智伟的父亲张春荣。他说,由于受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张家所有的人对张智伟宠爱有加。平时,张智伟个性很强,不服家人管教,晚上经常外出玩耍不回家。家人为他配了传呼机,但他根本不回传呼;后来家里只好给他买了部手机,而张智伟在汉中做生意的母亲到现在还没有手机。 


  当地群众向记者反映,这3名学生中有两名在汉中市读书时,就因打伤其他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过,其中一位家长竟然花了巨款把孩子“捞”了出来。这种做法强化了孩子“有钱啥都不用怕”的思想。二里镇派出所负责人介绍,王云璋这次被刑拘后,他的父亲就在派出所里嚣张地说:“娃儿,你别怕,老子有的是钱,抓进去判上两三年,我找人放你出来就行了”。 


  

  痛定思痛 悲剧如何不再发生 


  李文兰遭受毒打凌辱后并非没有生存的希望,但医生、公安、村干部、村民在整个过程中却没有一个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值班医生李创民眼见李文兰浑身是伤,却不采取任何诊治措施,只是给派出所报案了事;二里镇派出所民警魏国华接到报警后3个小时才派司机鲁小军去处理;鲁小军见到李文兰时,明知她遭殴打伤势不轻,却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你是哪里的,走就是了”;事隔一天后,二里村村支书非但没有采取救助措施,反与派出所商量如何将李送到辖区以外;李文兰受伤害后在二里镇街道上痛苦地坚持了两天,当地也没有一个人主动援助。 


  二里村村支书刘国栋惭愧地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忘记了党的宗旨,为了小集体的利益,丧失了起码的人道主义!”“我的良心上已经很不安了,党组织咋处分我都接受。” 


  二里镇党委书记丁文胜痛心地说:“李文兰的死,反映出公民道德意识的缺失,只要事不关己,就可以不闻不问。其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主动站出来帮李文兰一把,她可能就不至于命丧黄泉!” 


  记者了解到,遇到需要救助的弱者,很多具有同情心和公德心的人是想伸出援助之手的,但又害怕做好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一位干部接受采访时说,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很多,我们即使有那份同情心,也没有那份力量。医生、派出所、村支书除了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外,也许正是考虑到做了好事还得为李的医疗费用“买单”,而最终选择了“冷眼旁观”。 


  二里镇初中14岁的女学生覃云说:“乞丐也是人。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更不能污辱他们。国家和政府应该让他们有起码的生活保障,不要再让他们流落街头了。” 


  “我很惊讶我们的学生能通过这件事发现社会上缺少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丁文胜说,“最近国家废止了原来的遣送制度,出台了弱势群体的救助办法,但在实施这个办法时,应该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有救助机构,而且还要有社会救助基金,这样才能使弱势群体在需要时能够真正得到帮助。” 


  陕西省委省政府已要求各地都要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从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强化法治、改善干部作风和完善救助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回到目录 

【社会经纬】中国印和网络评
 
  8月3日夜,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诞生,新华社电讯称之为《翩然出世“中国印”》。然而,这个在全球1985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来的“中国印”公布后,在新浪网上却引来网友的一片谩骂声!到8月4日9时45分左右,已有6678条评论,几乎全是否定和咒骂的!这样的评论让人大吃一惊,此时的网友哪里是网友,整个一正宗“网敌”!除了极个别的网友评论说“简洁,明亮,运动,韵味,很美”之外,其他皆为典型的“网骂”,如:“一个字:丑/两个字:真丑/三个字:非常丑/四个字:真他妈丑”;“难道北京的形象代表就是甲骨文吗??这标志像块石碑,让人想到腐朽、落后、封闭”;“人型太弱,一点力气都没有,腿都软了,像个太监见了主子”…… 

  简单分析此般网络评论的特质,反映了社会文化中从众跟风的心理状态。从众心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一旦形成气势,几乎不可收拾。8月3日21时03分13秒新浪网友发表的首条评论是4个字:“好单调啊”,就给整个网评定下了基调;21时07分09秒第二条评论是“别的不多说。一个字———‘丑’”,这给整个评论定下了性质。定性定调之后,“网骂”就成了主流声音,你只有听取骂声一片了。 

  网评一般是先看后评,容易跟风,缺失理性。跃然网上的不少帖子就是非理性的:“一看就知道是东京奥运会的会徽:一个抽象的红日,中间一个东京的‘京’字”;“跟张艺谋的电影一样,纯粹是为了迎合老外,哗众取宠”……这个标识真的是个迎合老外、崇洋媚外的东西吗?老外倒确实喜欢,但评价中没忘说它是“中国”的东西。国际设计大师莫舒斯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今年3月,奥运会会徽在国际奥委会通过审定之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有个神秘的中国式动作———在会徽中国印样本上盖上“罗格之印”4个纯正的汉字。罗格先生的评价是:“非常完美,很有诗意、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它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相比于老外的这些评价,我们的网友是否有一丝汗颜? 

  网上的帖子还呈现出变形递增趋势。刚开始的网评是比较简略的,几个字,一两句话就完,越到后头措辞越放荡,形式也越扭曲。如:“赶快组织13亿人大签名(北京人不算中国人),反对将‘京’字作为会徽!!!!”“不如印某个领导人或者设计者的头像在上面,那不是更有代表性?”“从会馆到会徽,我们中国简直在糟蹋奥运”……有一条帖子重复粘贴了一百多遍:“没有群众基础的就是垃圾!” 

  如果“网评”成“妄评”,那么,网络评论本身就会渐变成垃圾,这显然是不利于网络文化建设的。对于北京奥运会会徽,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宣泄而如此急匆匆地唾沫横飞。我想说的是:设想很多年之后,回顾几十个国家几十个奥运会会徽,在一大堆大同小异的“标识”中,能够让你清晰地想起其中一个鲜明形象的会徽,那么,相信这样的会徽是成功的,是最具生命力的。

  ●徐迅雷(中国青年报 20030805)

 
                浏览次数:1367--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8月初接信,《深圳法制报》《潇湘晨报》《海峡消费报》等十余家报刊将刊登几篇郑光路纪实特稿......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